上海十大西班牙风格老洋房

合集下载

上海外滩的建筑风格

上海外滩的建筑风格

上海外滩的建筑风格上海外滩是上海独具特色的一个地方,汇聚了多种风格的建筑,成为了著名的国际滨江建筑群。

随着上海的发展,外滩的建筑也在逐渐变化,但是其中的历史建筑和建筑风格仍然吸引着许多人前来游览。

本文将以外滩的建筑风格为主题,介绍其中代表性的建筑风格和建筑。

一、西洋建筑风格最典型的就是外滩23号,这座地标性建筑也是上海人民最为熟悉的建筑之一,充分展示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上海的城市魅力。

它是一座由7座楼组成的建筑群,建于1924年至1925年间,高9层,采用新文艺复兴风格结合巴洛克和装饰艺术风格元素。

之后,又有其他典型建筑如江海关大楼、润园大楼等相继出现,这些充满西方建筑风格的建筑是外滩人文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近代派建筑风格近代派建筑风格是上海独特的一个建筑风格,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建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建筑群的中心——外滩18号、19号楼,也成为上海的著名城市标志。

外滩18号和外滩19号篮球楼在建筑立面上都采用了垂直梁构造,而这在上海的建筑中相当罕见。

建筑的流线造型、展示性窗户以及水泥、钢材、玻璃等新材料的使用是其特点。

三、装饰艺术风格装饰艺术风格建筑在外滩的比重相对较少,也属外滩风格多样性的一种元素。

其中,外滩12号楼最具代表性,这座建筑于1933年落成,采用了强烈的法国装饰艺术风格的设计元素,如镶嵌玻璃和浮雕。

大楼顶部还有一个观景平台,顶部和玻璃窗上的彩色玻璃是建筑的主题元素。

四、现代主义风格随着时代的变革,上海外滩的建筑风格也不再是传统的古典建筑风格,这些近现代的建筑渐渐地普及了。

众多的现代主义建筑代表中,外滩27号楼就是值得一提的一栋建筑。

建筑外观风格比较简洁大方,没有过多的装饰元素。

这种风格的设计在外滩是比较常见的,主要依靠线条和形式感进行设计。

五、总体建筑风格总体来看,上海外滩的建筑风格可以说是与众不同的,这里集中了巴洛克、新古典主义、新文艺复兴、重建派和装饰艺术等各类建筑风格。

热情奔放的西班牙风格在历史浓厚的上海老洋房中的体现

热情奔放的西班牙风格在历史浓厚的上海老洋房中的体现

第34卷第8期 2021年04月Vol.34 No.8April 2021艺术科技上海是我国的商业中心,在这就可以浏览到不同风格的建筑。

在这个灯红酒绿、高楼鼎立的城市中,有很多联排或是独栋的老洋房,它们历史气息浓厚且风格各异,其中,低调的红瓦白墙最具吸引力。

1…西班牙建筑风格的历史文化背景西班牙这个国家的历史进程十分曲折,它也因此有了丰富、多元的文化。

多元化的风格随着历史的变迁滋润着这个国家的艺术,同时也让它获得了许多的建筑灵感。

起初,罗马战胜并占领了西班牙,后来,罗马衰落,哥特人开始接管西班牙,随即阿拉伯帝国兴起,并且在此期间,穆斯林王朝出现,15世纪以后,西班牙又重回到了基督教的世界,在这之前西班牙还是以罗马天主教为主,最终成为“基督教西班牙”[1]。

因为这样的经历以及两个宗教文化在这个国家不断地碰撞,所以形成了现在的丰富、多元的西班牙文化。

西班牙建筑中总能透出一股西班牙特有的人文风情,即热情奔放,阳光活泼,同时又很细致。

这个国家特有的古老传统——斗牛,以及阳光充足的沙滩和热烈欢快的歌舞,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激情四射、热血沸腾。

热情奔放的人文风情、曲折的历史和不同的宗教文化不断融合摩擦,产生了不一样的火花。

西班牙热情奔放的外表下,有着让人捉摸不透却又想不断深入了解的神秘亲近之感,也有着耐人寻味的小细节。

因此,真正的西班牙建筑风格可以说是感性、理性、知性这三性的合一,而现如今所谓的西班牙建筑风格只是商家营造出来的神秘的氛围,是那些商家联合新媒体、广告商、宣传商编造出来的一个概念。

2…西班牙风格融入上海老洋房中想看经典的西班牙建筑可以看上海的老洋房。

1842年清政府签订条约后上海开埠,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国家开始“侵略”中国,紧接着西方租界出现,西方的建筑风格也不断被引进,完全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固有的风格。

在这么多令人眼花缭乱的建筑特色中,还是西班牙式的建筑深得那个年代上海居民的心。

西班牙风格给人最突出的感觉就是在冰冷的建筑外表中融入了阳光和活力,它使用更为朴素温暖的色彩,让建筑有了亲和力。

从“罗密欧阳台”说起

从“罗密欧阳台”说起

罗密欧阳台眺望武康路徐汇区北部的武康路上、近湖南路口,有一幢一般被认为是西班牙风格的花园建筑(也有说是意大利风格),包含了武康路204至210号连续几个门牌,背向马路一面的大花园,又将212号洋房也置于同一个空间内。

建筑为整体三层高、局部两层高结构,有很长一段外墙紧贴路边,墙面呈淡黄色,屋顶材质为红瓦,弧形门和方形窗交相分布。

这幢建筑似乎没有人物入住过,不过看似“低调”的它,仍旧为上海百姓所熟知;许多人,几乎都会被那个位于210号门洞垂直上方二楼处、带着弯曲栏杆的半圆形小阳台所吸引。

有一位不知名的漫步者将它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男女主角约会地——朱丽叶家的阳台联系起来,原著中两人一个楼上、一个楼下,互诉衷肠,近世改编的舞台剧和电影中甚至加进了男主角攀爬阳台、直接翻身而入女主角香闺这一桥段……无巧不成书的是,当时结伴而行的一干人中,有著名作家陈丹燕老师;那次足以激发灵感的漫步后,陈丹燕在她流传甚广的散文作品《上海的风花雪月》里,对“罗密欧阳从“罗密欧阳台”说起文/赵基台”进行了精彩细腻的描述,伴随这部著作的广为流传,武康路这一“新”景观遂渐渐成为“衡山-复兴”风貌保护区最经典的地标之一,吸引了不计其数的老房子爱好者驻足观看、摄影、临摹,乃至脑补一些当年可能发生浪漫故事的画面。

据说,前几年有一家公司想要改建210号楼,极有可能危及这个经典阳台,一大批市民还为此拉上陈丹燕一起公开呼吁赶快停工,结果在相关部门干预下,还真让改建者知难而退了。

除了良好的视角和观摩者带有演绎性的介绍推广外,成就这个趣味小阳台极高知名度的因素,笔者以为还有一条,那就是它所坐落的那条老马路——武康路本身的魅力和盛名。

武康路,属于上海境内64条“永不拓宽的道路”之列,已经悄然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历程。

1907年它刚刚出现在上海西部一隅时,周边还是一片江南乡村风光;它的初名叫“福开森路”,得名于它的出资建造者、美国人约翰·加尔文·弗格森(旧译“福开森”,1866—1945)。

上海的西班牙风格建筑

上海的西班牙风格建筑

上海的西班牙风格建筑当你游荡在上海历史街区,如果再留心观察的话,定会看到不少有着红色筒瓦和谈色水泥拉毛前面的花园住宅,墙面镶嵌着小小的双券窗间柱,或者还有一两处悬挑的铁艺小阳台,下垂的常青藤随风摇曳,牵动着人们的遐想.......这便是西班牙风格的建筑了。

上海的这些建筑多以住宅为主,有独栋花园的住宅,也有联排的花园里弄和多层公寓。

它们虽因岁月的蒙尘略显老态,然而骨子里却依然透露出一股恬淡华贵的气息,绝不会让人与爆发户联想在一起。

这些建筑主要集中建造上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初,上海就像一位上了年纪的影星,平静优雅,却仍然惦记着往昔的那段流金岁月......安亭路46号安亭别墅建于1936年。

南立面采用对称式构图,东南转角处两层平面为圆形,第三层为四周略收进的正八边形,八角攒尖屋顶。

屋顶坡度平缓,铺设西班牙红色筒瓦,有三坡势老虎窗。

局部女儿墙顶部有连续的小圆券。

建筑属于典型西班牙风格。

安亭路81弄2、4号,安第纳公寓,西班牙风格联立式花园住宅。

由著名设计师邬达克设计。

北京西路1394号花园住宅东临西康路的北京西路北侧,为一栋独立式的花园别墅,砖混结构二层半,现外立面统一粉刷成白色,轴线对称式布局,总体风格接近于西班牙建筑。

上部为红瓦斜坡复折式屋顶,其上可见烟囱。

东平路10号始建于1939年,1940年完工,大昌建筑公司设计,西班牙式花园住宅。

建筑为三层砖木结构,筒瓦屋面较为平缓,曲线形山墙,水泥拉毛墙面。

南侧底层为双联拱形的券柱式门廊。

二层设有宽阔的转角阳台。

建筑东南角建有两层的半圆厅,其东侧有圆角阳台挑出。

主体建筑北侧建有筒状楼梯厅。

复兴西路19号花园住宅,建于1932年。

由李维建筑工程公司设计。

建筑平面基本呈矩形,南部底层起居室局部呈半圆形突出,半圆形拱券窗间的绞绳柱装饰。

阳台外缘的半圆形小券、水泥拉毛墙面上的带有伊斯兰风格的绿柚贴花。

复兴西路62号的修道院公寓,建于1930年,这幢建筑原名修道院公寓(The Cloister)。

上海老洋房七大建筑风格

上海老洋房七大建筑风格

上海⽼洋房七⼤建筑风格上海⽼洋房受⽓候⽓温影响,地理地形位置的不同,根据建筑造型特征和时代特征的演变,⼤致可归纳为七种类型:仿古典式主要仿照欧洲⽂艺复兴时期建筑的平⾯轴线布置和装饰,强调平⾯对称,⽴⾯追求⽓派,装饰讲究细致,意图形成雄伟的宫廷式住宅建筑。

但这些建筑受当时财⼒限制,变成内外不统⼀、⽐例不协调的仿古典主义式的花园住宅。

早期的仿古典式花园住宅受到法国、德国住宅影响。

如淮海中路1517号住宅,南京西路1418号住宅,汾阳路79号住宅等。

上海⽼洋房淮海中路1517号上海⽼洋房南京西路1418号上海⽼洋房汾阳路79号欧洲乡村别墅式这种形式⽐仿古典式略晚⼀些出现。

⼀般⽤露⽊(半⽊)屋架,斜屋⾯,周围是⼀⽚林荫,离交通⼲道较远,颇有“隐蔽”的意图。

如虹桥路2409号住宅,武康路99号住宅罗别根花园别墅等。

上海⽼洋房虹桥路2409号上海⽼洋房武康路99号西班⽛式这类建筑层⾼较低,室内花饰简单,南向设敞廊和阳台,适合上海的⽓候条件。

建筑装饰上,屋顶采⽤坡度平缓的筒⽡,⽤花铁楼梯栏杆、花铁栅、铁条⼤门较多。

上海中⼩型花园洋房中,采⽤西班⽛式花园洋房的建筑形式较为普遍。

如汾阳路45号住宅,永福路52号住宅,永福路151号住宅等。

上海⽼洋房汾阳路45号上海⽼洋房永福路52号上海⽼洋房永福路151号美国殖民地式简陋的独⽴式花园⼩住宅,这种建筑形式最早由侨居北美洲的欧洲⼈利⽤当地的材料创建,上海不多。

其平⾯布置有⼀定的实⽤性,例如外形整齐,楼梯设在正中,底层左右侧为起居室和餐室,楼层全为卧室,坡顶下的假三层作为储藏室等,这样的室内功能布置,很适合⼀户独⽤的需要。

如乌鲁⽊齐南路151号住宅,建国西路398号住宅等。

上海⽼洋房乌鲁⽊齐南路151号上海⽼洋房建国西路398号混合式建筑师为迎合居住者的特殊爱好⽽设计的洋房。

这种建筑没有⾃⼰的风格,只是其他住宅建筑形式的组合。

如华⼭路镇宁路的吴铁城住宅,外形是中国庙宇式,室内都是西洋装饰;武康路117弄1号,外形是⼀座西式花园洋房,室内却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彩画平顶和⼴漆地板等。

上海滩最顶级的十栋老洋房

上海滩最顶级的十栋老洋房

上海滩最顶级的十栋老洋房上海滩最顶级的十栋老洋房上海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园,而点缀在那个都市中的风格各异的老式洋房,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当你不经意地踩晌洋房路边的落叶时,耳边还会响起一股流水般的钢琴或小提琴声,而在浓郁的悟桐树后的一座座寂静的花园里,一幢幢风格迥异、各呈奇姿的小洋楼正若隐若现……下面,就为您介绍上海最闻名的十大老洋房。

一、白公馆上海有一幢“白公馆”,它坐落在上海西区颇具诗意的的汾阳路上。

汾阳路树高枝繁,环境幽雅,路边的小洋楼也大都历史悠久,如法租界公董局总董官邸、犹太人俱乐部、丁贵堂旧居、潘澄波旧居等。

当你不经意地踩晌这儿的落叶时,耳边还会响起一股流水般的钢琴或小提琴声,而在浓郁的悟桐树后的一座座寂静的花园里,一幢幢风格迥异、各呈奇姿的小洋楼正若隐若现……白公馆确实是其中之一。

所谓“白公馆”,是指上海汾阳路150号那幢气概专门的灰白色洋楼,因为白崇禧、白先勇父子居住过而名噪上海。

事实上,白氏父子在这儿居住的时刻并不长,而在他们入住之前的数十年间,这幢洋楼早就发生过许多传奇故事了。

也许是因为白氏父子名声太大,因此人们习惯上就把这栋洋房称为“白公馆”。

现在,这幢花园豪宅成了宝莱纳的“仙炙轩”极品烧肉餐厅。

餐厅保留了楼内原有的建筑特色及装潢,又重新作了规划整建。

“仙炙轩”奉行“品质至上”的服务特色,每天迎来大批海内外的美食家。

往日的将军故居,今日仍旧名流聚拢。

二、汪公馆王伯群住宅,是何应钦内弟,民国政要、国民政府交通部长王伯群(时兼大夏大学董事长、校长),于1931年在愚园路1136弄31号,为娶续弦大夏大学校花保志宁建筑的,历时四年,于1934年落成。

该建筑系意大利哥特式城堡建筑,占地10.78亩,主建筑面积2158.8平方米,耗资30万银元。

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各种大小厅室共32间,楼内通道迂回,上下贯穿,房厅、客堂均用东方传统艺术装饰,室内配以彩绘壁画,连门窗拉手也全用紫铜开模制作,空铸梅花窗栏。

上海老洋房,不是你想买就能买

上海老洋房,不是你想买就能买

上海老洋房,不是你想买就能买1. 引言1.1 上海老洋房的特点上海老洋房是上海市独有的一种建筑形式,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这些老洋房多建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的民国时期,受到外国建筑风格的影响,集合了中西方建筑元素,展现了上海特有的老洋房风格。

这些老洋房通常建造在狭长的地块上,外观以青砖红瓦、花格窗、欧洲风情的立面为主要特点,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独特韵味。

在上海老洋房中,有不少具有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的建筑,被列为市级和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些老洋房承载着上海的历史记忆,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见证。

老洋房小区内常有古树参天、庭院优雅的景致,拥有独特的环境优势,给居住者带来别具一格的生活体验。

上海老洋房的特点包括建筑形式独特、历史文化价值丰富、环境优美等方面,因此备受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品质生活的追求,对上海老洋房的需求量也在逐渐增加。

1.2 需求量增加上海老洋房的需求量近年来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

随着上海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加,越来越多的购房者开始关注老洋房这一特殊的房产类型。

老洋房因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购房者的目光。

随着城市更新和保护工作的推进,老洋房的供给量逐渐减少,使得购买老洋房成为许多人心中的梦想。

老洋房通常位于市中心区域,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条件,符合现代人对居住环境的追求。

随着需求量的增加和供给量的减少,上海老洋房的价格也逐渐上涨,使得购买老洋房变得更加具有挑战性。

购房者需要对市场情况有清晰的了解,制定合适的购房策略,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成功购买到理想的老洋房。

2. 正文2.1 上海老洋房的独特魅力上海老洋房的独特魅力在于其历史价值和建筑风格的独特性。

这些老洋房通常建造于上个世纪初到二三十年代之间,是上海的历史见证。

它们保留着当时国际殖民地时期的建筑特色,融合了中西方文化元素,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美感。

这些老洋房往往拥有独立的庭院或花园,内部装修精美,保留了当时的装饰元素和风格。

西班牙

西班牙

西班牙风格其实是比较休闲化的一种风格,不象现代风格那样冷酷随便来几张类似造型从外立面造型,到精心的景观设计,到热带植物配比,养护,无不以休闲精神贯穿其中,所以这是豪宅最基本的组成要素。

一、什么是西班牙别墅建筑?当今的现代社会造成城市环境越来越拥挤不堪,人们居住在越造越高的楼房里,居住环境日益背离原先对美好的居住要求的时候,就应境产生了“闲适、从容、意趣与浪漫及奔放”的生活意念,而西班牙别墅建筑风格的出现就是这一生活方式的最佳载体。

[图]西班牙别墅建筑但是如果简单地把西班牙风格理解为运用一些西班牙建筑的符号、采用瓷砖做装饰、把墙刷刷白,那就是对西班牙建筑的误读了。

[图]西班牙别墅建筑究竟什么才是西班牙别墅建筑呢?也许有些朋友看到这里,马上会说:是那些暴发户烧钱的金屋,住在里面也不懂得欣赏什么风格不风格的。

[图]西班牙别墅建筑有人说,“西班牙别墅建筑风格”是一个虚无的建筑经典,是广告商、策划商、地产商和媒体臆造出来的一个概念,是典型的概念销售、造梦营销,利用西班牙文化艺术的多元、神秘、奇异特征,唤起消费者莫可名状的兴奋,冲动之中下单定购。

不信,无论蓝湖郡还是Town城,谁能够清晰解释“西班牙风格”建筑的特点、来源、地位?不知道,下一次该吹“瑞典风情”还是“墨西哥风格”?别墅作为一种舶来品,是西方的产物,是居住生活的最高境界。

别墅的开发在规划设计、选址、做工用料等方面都十分讲究,而且用家也十分挑剔,其基本功能是度假,不是以居家为目的。

别墅还一定要有良好的景观作为基础,其建筑设计和规划应该与自然资源、自然景观融合于一起。

到底,什么是“西班牙别墅建筑风格” ?[图]西班牙别墅建筑常言说:“建筑是文化的符号,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所以,谈西班牙建筑就离不开西班牙的文化与西班牙的艺术两大背景。

西班牙国家的历史十分独特而曲折。

早先,随着罗马帝国的强盛,受到过罗马和哥特人长达千余年的统治;后来,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从8世纪到15世纪,西班牙出现了多个穆斯林王朝,一度“伊拉克化” ;15世纪以后,重新回到基督教世界,成为“基督教西班牙”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十大西班牙风格老洋房一.孙科住宅在延安西路1262号上海生物物制品研究所大院内有一幢风格独特、景色宜人的花园洋房,曾经是孙中山先生之子孙科的旧居,这幢洋房旧时为哥伦比亚路22号(今番禹路60号),如今此门已被封死,只能由延安西路出入。

孙科住宅占地约8000平方米,现建筑面积为1000平方米,主体建筑系西班牙式建筑,兼有巴洛克建筑风格,其斜坡坡屋顶采用红色筒瓦铺设,檐f口细部装饰讲究,门套、窗框形式多变,运用各式拱券,壁炉顶上的烟囱似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做法,外墙立面简洁明快,又具有西方现代派建筑的风格和气派。

这些都是上海二三十年代以来建造的建筑的共同之点。

宅前是典型宽敞的中国式庭园,周边种植各种名贵树木,形成浓密的绿荫,庭院中间铺植草皮,布置水池,配以湖石驳岸,景色怡人。

该建筑由邬达克设计。

室内木楼梯制作精细,卧室、客厅、书房地板均采用进口柚木小条铺成席纹。

平台和阳台均很宽敞,铸铁漏空栏杆轻巧美观,伫立阳台,环顾花园景色,亦为甜蜜之享受。

这幢豪华建筑大约建于20世纪30年代,原为邬达克设计建造自用。

1929年邬达克因在承担慕尔堂工程中遇到了麻烦,孙科曾帮助了他,因而邬达克未在此宅住过一日,而将此宅以低价让给了孙科,西侧有一部分建筑曾作过美国乡村俱乐部,时间大约在1945年抗战胜利以后。

二.丁贵堂住宅(摄影:周璇)汾阳路45号是一幢西班牙建筑风格的独立式两层楼花园住宅,该洋房建于1932年,为3层砖木结构,由邬达克洋行设计,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36平方米。

原系海关税务司官邸,后来由海关副总税务司丁贵堂居住,因此又称丁贵堂住宅。

此宅将主楼布置在中北部,辅楼布置在主楼西北侧并与之相连接。

主楼前有1500平方米大草坪为主的大花园,后有大雪松遮荫着大院子的汽车道。

是一幢十分华贵的西班牙式花园洋房。

建筑立面以正中大厅为轴线,两侧立面基本对称。

底层围以连续拱券的外廊,正中用4根立柱支撑的3个连续半圆拱形门廊,前面为统长宽阔的平台,二层统长的大阳台,明显地将住宅的主入口突出。

住宅房间窗框处并列的双柱用扭纹加券拱式样,即螺旋形西班牙柱式作装饰,显得十分华贵。

各式窗台很低,加大了透光面积,显示出浓郁的欧洲南部建筑风情。

楼上阳台的围栏,都用铸铁栏杆制作,上面花纹显示出地中海南岸的地域风情与现代风格(注重实用功能)相结合的特色。

主楼立面为水泥拉毛白粉墙面,屋面盖红色筒瓦,四坡顶,屋檐下有连续拱券装饰带,将西班牙建筑的特点充分展现,在上海众多的西班牙住宅建筑中,此楼最为漂亮。

纵观此楼,平面设计合理又大气,充分考虑主人、客人和佣人活动的线路和主从的关系,在建筑立面构图和细部处理上西班牙特点鲜明,是上海近代西班牙住宅建筑的典范。

远远望去,这幢掩映在绿树浓荫之中的花园洋房,仿佛是一幅欧洲的风景画。

该住宅建国后为上海海关专科学校办公楼,自2000年该校搬迁至浦东新校区上课,建筑属上海海关管辖。

1989年列为市级近代优秀建筑保护单位。

三.陈楚湘住宅愚园路395弄涌泉坊因旧时静安寺有一涌泉而得名,总占地面积5300平方米,共建有住宅16幢,建筑面积6233平方米。

其中15幢是西班牙风格的3层新式里弄住宅,1幢为西班牙式独立花园住宅,便是24号陈楚湘的私宅,又称“陈家花园”。

其造园艺术的主体,仿照苏州古典园林,布局精巧别致。

园内有假山小阁、小桥流水、山石池沼、花卉木竹、曲径亭台,动静相宜。

园内汇集了樱花、牡丹、桂花等四季名花,四季花开不绝,紫藤架下设有茶座石桌,主人邀三五同仁好友,驻足小憩,商谈业务,别有韵味。

陈楚湘住宅占地387平方米,建筑面积1115平方米,东南面花园面积近1000平方米。

整个建筑掩映在葱郁的林木之中,以西班牙惯用缓坡屋顶、红色筒瓦、拱窗以及屋檐下连续排列的小券装饰等为基调,在平面设计上采用了丰富多变的手法。

屋顶高低错落有致,四个外立面造型都各不相同,外墙贴拼花釉面砖,做工十分考究,改变了以往用混水工艺做外墙面的常用操作手法。

室内扶梯为大理石踏步,铸铜花色栏杆,有古色典雅风韵。

底层客厅装饰采用彩绘天花、红木家具等中国传统风格。

住宅的整体设计、布局风格既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又具有新颖和高雅的时代风貌。

四.德国领事馆永福路151号是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市级建筑保护单位)。

由中国建筑师杨增化设计,始建于1941年,1942年竣工使用。

建筑面积1050平方米,三层建筑,住宅立面采用较缓的绿色筒瓦坡屋面,十分典雅秀气。

水泥拉毛墙面,平缓的双坡屋顶下有连续小拱券装饰,楼梯间有连续圆拱窗。

永福路静谧,这座花园洋房亦静静地横卧在绿茵茵的大草坪上,受时代的限制,住宅造型或多或少带有现代平面设计,突出居住功能,布局趋向自由,强调立体构图,讲究体型上的几何权衡和立面上的虚实对比,强调室内空间流动和内外空间的结合,力求使住宅接近大自然。

这座住宅南向,南面有宽敞的露天大阳台,其下檐部布满了西班牙式小券的美丽花纹。

整幢建筑色彩明朗柔和,洋溢着浓浓的西班牙建筑风情。

建筑师是个熟练运用几何线条的高手,我们稍走近这座花园住宅就能见到各种流畅线条:直的、弯的、曲折的,能看到这些线条组成的各种形状:长的、圆的、多边形的;柱廊、阳台、窗户、屋顶,它们在纵向有高低,在横向有宽窄,线条上有曲直,立面上有起伏。

宽厚的檐口和扎实的阳台线条表现建筑的坚固,细细的装饰线条表现建筑的活泼,尤其是大小弧形线条,无论是室外立面造型、细部,还是室内楼梯间的圆弧形楼梯和圆弧形长窗均营造了一个柔和又变幻的空间。

这些起伏、宽窄和高低变化的线条相互映衬、相互制约,宛如小夜曲中一个个流动的音符,聚集成“凝固的音乐”。

建筑平面为三开间,西端的半圆形平面与北面中部楼梯间半圆形平面前后呼应。

底层东面布置台阶和门厅,左右有小卫生间和书房。

中部布置楼梯间大厅和通往庭园的大平台。

西面布置餐厅、厨房和汽车库。

二层南面布置3间卧室,中间卧室设大阳台。

西北面布置贮藏室和佣人房。

三层南面布置2间卧室,其中一间连梳妆间,另一间连着半圆形大阳台。

西北面布置贮藏室、佣人房和大晒台。

这幢住宅集西班牙住宅建筑平面紧凑、造型活泼、线条流畅之大成,是近代上海建筑的一件精品。

现为德国驻沪领事馆。

五.布哈德住宅1932年建造,哈沙德洋行设计,最初业主为阜丰面粉厂创办人孙多鑫、孙多森两兄弟,后因多种原因孙氏兄弟将此宅转卖法国传教土布哈德。

因此,这栋建筑也被称为布哈德花园住宅。

位于永福路52号,现为上海永乐电影电影(集团)公司。

二层混合结构。

典型西班牙风格,墙面为弧线形水泥拉毛粉刷,较平缓的屋顶铺设西班牙筒瓦南立面有半圆拱券敞廊,敞廊上层露台设有棚架,整体舒展而开敞,带有地中海建筑特色·露台栏杆正中部位及局部窗下有突出墙面的花台,底层局部墙面有半圆拱券壁龛,下设趺落状花台。

壁龛周边及花台外表墙面均有菱形花格绿釉贴花装饰,都是西班牙风格中常见的手法,北立面入口弧形券门洞上部,有简瓦铺设的弧券形出檐。

墙面局部有几何镂空图案,部分墙面及窗台有连续小拱券支托挑出面层。

底层客厅室内有石雕绞绳式柱,柱和墙之间有铸铁格窗,上雕精巧而复杂的动植物图案,客厅顶棚为木制方格吊顶。

六.蒋经国住宅淮海中路1610弄逸村1-8号花园住宅均为上海市第二批优秀近代建筑保护单位;1610弄逸村内8幢西班牙式里弄花园住宅沿弄道两侧对称排列,弄道宽敞,由远东公司建造,3层砖木结构,1942年竣工。

这8幢西班牙式花园别墅大门紧挨着车辆川流不息的淮海中路,面前正对着上海图书馆,西南方向是宋庆龄故居,隔着一条马路背倚丁香花园。

逸邨安静地被“豪门”包围。

入口处的右侧墙壁上“逸邨”二字红而鲜亮,花园内古董级别的名贵香樟、黄杨、龙柏和广玉兰错落有致,风靡旧上海的西班牙式装饰设计考究精致。

其中2号住宅原为蒋经国住宅,住宅建筑面积459平方米,采用西班牙红筒瓦缓坡屋面,底层南面入口门廊设计思巧妙,半圆拱券门洞两边饰以西班牙式绕绳柱。

门廊顶为2层平台阳台,阳台曲铁栏杆。

外墙面较简洁,用水泥沙浆抹灰外涂白色涂料,但窗洞形状多,有变化;矩形的、圆的,窗间柱处有西班牙式绕绳柱,窗洞上有半圆拱装饰或西班牙红筒瓦护袭口,窗洞两侧有连拱饰,建筑风格带有地中海爽朗而又活泼的情调。

室内有壁炉。

后部为辅助用房、汽车库等。

宅前有一个花园,通向花园的平台两侧有一对石狮子、盆景装饰,并在宅前封闭式围墙边栽植黄杨、龙柏、广玉兰和香樟树等。

原来花园围墙上无门,门开在弄内住宅西侧,现沿淮海中路的透空式围墙上已加开了一樘双扇大铁门。

七.董浩云住宅建国西路原来是法公董局所筑的一条打靶场路,1920年以法国人福履理名字命名为福履理路,1934年有个姓章的业主在建国西路365弄,位于建国西路太原路左上角,建造14幢2层砖木结构住宅,占地5147平方米,这里建筑面积共3520平方米。

章姓业主取路名福履两字为他的新村名。

新村是个纵向的地形,朝路的面宽并不大,除了安排两幢住宅外,新村的主出入口插在中间。

14幢住宅分成3个组团,13幢住宅出入口在新村内,1幢出入口在路边。

建筑虽然有近70年历史已经陈旧破损了,但是今天再看这些住宅仍不落伍,如果现在有房地产商仍按这些式样建造,可以预计一定会成为“抢手货”。

建国西路365弄5号,为香港船王董浩云当年在上海的一处私宅。

这是一座简化的西班牙式风格的独立住宅。

红色西班牙筒瓦,水泥拉毛粉刷,墙面无多余装饰。

阳台铁制栏杆与室内木制楼梯栏杆亦具有西班牙特色。

建筑主要部分为平屋顶,结合局部坡屋顶,并利用平面的凹凸以及阳台、露台、门窗等形成基本形象。

首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即于1937年5月出生于此,并度过童年和少年时期,直到1949年才随父离开上海前往香港。

八.张学良公馆1934年张学良从欧洲考察回国,到沪后先暂住在莫利爱路(今香山路)2号洋房里,他的侍卫副官长谭海物色了高乃依路(今皋兰路)一号的花园洋房,租了下来。

赵一荻(赵四小姐)也从北平南下住此相伴。

不久,张学良出任武昌行营主任,离开上海,而赵四小姐却常来此小住,因此这一处被人称为“张学良公馆”。

皋兰路一号是一幢西班牙式三层的花园洋房,建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

毗邻复兴公园,乳白色的外墙,白色檐下装饰设计小巧紧凑。

建筑高低大小前后虚实,均有层次变化,富有中国建筑的情趣。

进门处为凸出的二层楼,楼下为过道,西面长方形,楼下南有走廊,第二层有阳台。

主楼面积约800平方米,楼下有大厅,是当年宴客之所,会客室在二楼,张学良、赵一荻的卧室在三楼,是西班牙式的套房,房内放着一张西班牙式的大床,是按原样仿制的。

房外有20平方米的平台。

楼前有一座大花园,面积约1000平方米,现名荻苑,园中栽种香樟、雪松、紫藤、玉兰、金桂、银桂,草坪是马尼拉式的,还有可坐几个人的秋千架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