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历史建筑再利用以及功能转变进步状况

合集下载

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研究

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研究

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研究导语:历史文化建筑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当今社会中面临着各种保护与再利用的问题。

本文将深入探讨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研究现状和方法,并通过案例分析,探讨历史文化建筑的再利用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一、历史文化建筑保护的重要性历史文化建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它们不仅代表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和艺术成就,更是人们情感认同的重要象征。

保护历史文化建筑不仅能够传承历史文化,还能够推动城市发展,吸引游客与投资者,提升城市的软实力和经济效益。

二、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现状1.保护现状: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工作涉及政府部门、学术机构与社会组织的合作。

通常采取的保护手段包括物理保护、法律保护以及社区参与等。

例如,故宫博物院和中国文化遗产基金会的联合保护项目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2.再利用现状:随着城市发展的需要,历史文化建筑的再利用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再利用可以通过文化创意产业、酒店和商业设施等途径实现。

然而,再利用涉及到保护与商业利益之间的平衡,需要综合考虑历史文化保护、经济效益和社会需求。

三、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研究方法1.综合研究方法: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需要综合考虑历史、人文、建筑和市场等多个因素。

因此,需要采用综合研究方法,包括历史文献研究、考古发掘、建筑结构分析、市场调研等方法。

2.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对具体的历史文化建筑再利用案例的研究,可以总结出一些实践经验和成功模式。

例如,英国的波特兰石岛再利用计划以及中国的杨家村案例都是成功的范例,值得借鉴和研究。

四、历史文化建筑再利用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1.经济效益:历史文化建筑的再利用可以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增加就业机会,吸引游客和投资。

例如,某些历史文化建筑通过改建成酒店或商业街,成为旅游热点,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2.社会认同: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能够增强人们对自己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增进社区凝聚力和社会和谐。

城市更新中的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

城市更新中的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

城市更新中的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它旨在提升城市面貌、改善城市环境,实现城市功能的升级与演进。

然而,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关系,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历史建筑作为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

保护这些历史建筑不仅是对城市历史的尊重,更是对城市文化传承的负责任态度。

然而,随着城市快速发展,一些历史建筑面临着拆迁的命运,为了给现代化建设让路。

这种现象引发了广泛争议,如何在城市更新中平衡历史建筑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成为必须面临的挑战。

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核心是在不破坏建筑物原有结构和历史风貌的基础上,通过改善建筑功能和利用方式,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

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历史建筑才能在城市更新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历史建筑的再利用过程中,可以将其转变为博物馆、艺术中心、创意产业园等文化创意产业载体,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

然而,在实践中,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面临着许多困难。

首先,一些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需要大量的投资,而政府和企业通常更倾向于将资金投入于新建项目,而不是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

其次,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涉及众多利益相关者,如地方政府、开发商、居民等,他们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和矛盾,导致决策困难。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政府要加强对历史建筑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明确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和标准,建立健全的保护机制和考核体系。

同时,政府还可以加大对历史建筑保护的财政支持,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

其次,需要加强社会公众的意识和参与。

通过开展公众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历史建筑保护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同时,引导社会资本和市民参与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形成社会共识和共同行动。

此外,还需要注重与城市规划的整合。

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城市规划应该相互配合,既要充分考虑历史建筑的保护需求,又要确保城市更新的合理性和效益。

城市更新中的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

城市更新中的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

城市更新中的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更新成为了重要的发展方向。

然而,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问题备受争议。

如何在城市更新中平衡经济利益与文化传承,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本文将探讨城市更新中的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重要性,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历史建筑保护的重要性1. 传承历史文化历史建筑是城市的文化遗产,是保留历史记忆、传承文化精髓的载体。

在城市更新中,保护历史建筑可以使城市保持独特的历史风貌,让居民和游客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底蕴。

2. 促进可持续发展历史建筑通常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带,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

通过保护和再利用这些建筑,可以有效缓解城市扩张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 提升城市形象与品质历史建筑是城市的名片,是衡量城市品质的重要标志之一。

保护和再利用历史建筑可以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的吸引力,促进城市的发展和繁荣。

二、城市更新中的挑战与解决方案1. 历史建筑保护意识的提高在城市更新中,保护历史建筑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提高历史建筑保护的意识和重要性。

同时,公众也应加强对历史建筑保护的认识,积极参与保护行动。

2. 持续投入与资金筹措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政府应增加对历史建筑保护的投入,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其中。

可以通过引入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发行文化保护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确保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顺利进行。

3. 综合规划与科学管理在城市更新中,应注重综合规划与科学管理。

通过制定相关规划,明确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目标与任务,合理规划历史建筑的功能与利用方式,保护历史建筑的完整性与真实性。

4. 创新再利用方式在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过程中,应积极探索创新的利用方式。

可以将历史建筑用作文化展示、艺术创作、创意产业等多个方面,充分发挥历史建筑的潜力,实现经济效益与文化价值的双赢。

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研究

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研究

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研究研究题目: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研究研究问题及背景:历史建筑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历史意义,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建筑面临着许多挑战,如自然灾害、城市化进程、经济发展等,导致其保存和再利用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问题,为进一步完善相关和指导提供理论基础。

研究方案方法: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两个方面。

首先,通过文献研究,对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总结。

其次,结合实地调查,选择一定数量的代表性历史建筑进行详细调查,包括建筑本身的历史背景、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保护与再利用的相关等。

并且,通过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收集各方意见和建议,进行深入分析。

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在数据分析阶段,首先,对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和编码,采用内容分析方法进行定性分析;其次,对实地调查的定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历史建筑之间的差异,并通过图表等形式进行可视化展示。

最后,将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结果进行整合,并以论证的方式呈现出来。

结论与讨论: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和讨论:1. 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需要领导、专家、民众等多方合作,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合力;2. 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和法规应更加明确和具体,确保其落地实施;3. 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需要充分考虑其历史价值、功能需求和市场需求的协调;4. 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应注重环境可持续性和社会经济效益的平衡。

通过本研究,我们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

然而,由于时间和资源的限制,本研究仍有一些局限性,例如调查范围有限、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样本选择等。

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扩大样本数量和范围,进一步深入分析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问题,以促进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古代建筑的材料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古代建筑的材料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古代建筑的材料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在古代,由于资源相对有限,建筑材料的获取和利用更加注重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本文将探讨古代建筑的材料循环利用方式以及这些方式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一、石材的循环利用在古代建筑中,石材是最常见的建筑材料之一。

古代人们通过精心挑选和雕刻石头,使其能够多次利用。

例如,在旧建筑的拆除过程中,石材会被保存下来,并在新建筑的修建中被重新使用。

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充分利用资源,而且还能够减少环境对新石材的需求。

二、木材的再利用古代建筑中使用大量的木材,如梁柱、门窗等。

在古代,人们充分利用木材的天然特性,使其持久耐用。

一旦需要更换木材,古代人们通常会选择将旧木材进行修复,或者将其用于其他用途,如家具制作、造船等。

通过这种方式,木材的寿命得到延长,资源利用得到了最大化。

三、土地与陶瓷的重复利用在古代建筑中,土地和陶瓷也被广泛利用,并进行循环利用。

当一座房屋不再适用或需要拆除时,古代人们会将这些土地重新用于耕种或者修建新的建筑。

同时,陶瓷器具在修建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些陶瓷破片可以用来修补建筑,甚至用来制作瓷砖。

这些举措有助于减少资源浪费,促进可持续发展。

四、水的循环利用在古代建筑中,人们非常注重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例如,在古代宫殿和庭院中,常常会有精心设计的排水系统。

这些系统能够有效地收集和利用雨水,使其用于灌溉和供水。

而不仅仅把水一次性地排放掉。

通过这种方式,人们不仅节约了水资源,还减少了排水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古代建筑的材料循环利用对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通过石材的精心保存和再利用,木材的修复与多次利用,土地与陶瓷的重复利用,以及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古代人们不仅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资源,还减少了浪费,促进了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古代建筑所倡导的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值得我们借鉴和应用到现代建筑中。

通过改变我们的建筑材料利用方式,我们可以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

城市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

城市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

城市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历史建筑作为城市文化和历史的重要承载体,其保护与再利用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这不仅关乎城市的历史记忆,更关系到文化传承、地域特色和可持续发展等多个层面。

本文将探讨城市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的必要性、挑战及实施策略。

一、保护与再利用的必要性1. 文化传承历史建筑是一个地区文化、历史的见证,保护这些建筑物就是保护城市的记忆。

它们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变迁,承载着悠久的文化传统。

通过保护这些历史建筑,我们可以向后代传递历史信息,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认同自己的文化根源。

2. 经济价值再利用历史建筑可以为城市带来经济效益。

一方面,通过改造和再利用,这些建筑可以被转变为商业、文化、旅游等多种功能的场所,吸引游客和居民前来参观消费,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保护和再利用可以降低土地开发的成本,提高土地使用的效率,促进可持续发展。

3. 环境保护在城市扩张面临资源紧张和环境压力的今天,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可以减少新建筑的开发需求,降低资源消耗,同时避免因毁坏历史建筑而造成的环境破坏。

维护原有建筑形态,对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有着重要作用。

二、面临的挑战1. 资金短缺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许多地方政府在财政预算上往往无法提供足够的支持。

同时,私人投资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也存在一定的风险,这使得资金问题成为重要的挑战。

2. 保护与改造的矛盾在再利用的过程中,保护原有建筑的结构和风貌往往与改造使用需求之间存在矛盾。

怎样在保持建筑原有风貌的同时,融入现代功能,是设计师和开发者需要谨慎考虑的问题。

3. 社会认知不足许多人对历史建筑的认知不足,认为它们是无用的“老古董”,这导致社会对保护工作缺乏支持和理解。

可以说,公众的认知与参与是保护工作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三、实施策略1. 制定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至关重要。

要明确规定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管理体制以及违建的惩罚措施,确保历史建筑得到有效的法律保护。

历史建筑的修复与再利用

历史建筑的修复与再利用

历史建筑的修复与再利用近年来,人们对于历史建筑的修复与再利用越发重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保护和利用历史建筑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更是对城市发展的一种资源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思维。

本文将探讨历史建筑修复与再利用的重要性、挑战与机遇等方面。

一、历史建筑的价值与重要性历史建筑是城市的活化石,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修复和利用历史建筑可以保留城市的历史记忆,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历史文化遗产。

此外,历史建筑也具有艺术和审美价值,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技艺都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二、历史建筑修复的挑战修复历史建筑不仅仅是简单的翻新,更需要考虑历史建筑本身的特点和修复原则。

首先,历史建筑的修复需要尊重原建筑风格和文化特色,不能随意更改。

其次,历史建筑多年的风雨侵蚀和物理老化使得修复难度较大,需要细致入微的修复技术。

再者,修复历史建筑还需要考虑到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约束,避免对历史建筑造成进一步的破坏。

三、历史建筑再利用的机遇随着城市规划的调整和城市功能的变化,历史建筑的再利用成为了提供城市功能空缺的机遇。

历史建筑可以成为文化艺术中心、创意产业园区、博物馆等公共设施,为城市增添了新的文化景观和经济活力。

同时,历史建筑的再利用也可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达到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目标。

四、历史建筑修复与再利用的案例1. 国内案例:北京故宫修复、上海外滩历史建筑再利用等。

北京故宫修复工程是中国历史建筑修复的典范之一,通过多年的修复工作,故宫建筑焕发新生。

上海外滩历史建筑再利用项目,将外滩原有的历史建筑改造成为国际化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既保留了历史遗迹,又为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

2. 国际案例:巴黎圣母院修复、伦敦塔桥再利用等。

巴黎圣母院的修复工作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通过多方合作和传统工艺的运用,重建了圣母院的尖塔和玫瑰花窗,使其重新成为巴黎的地标建筑。

伦敦塔桥的再利用项目将塔桥转变成为了一个旅游景点和公共通道,充分发挥了其文化价值和交通功能。

城市更新中的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

城市更新中的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

城市更新中的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更新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

在这个过程中,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历史建筑是城市的骄傲和记忆,保护与利用它们,既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本文将从历史建筑保护的意义、城市更新中的挑战以及历史建筑的利用价值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建筑保护的意义历史建筑作为城市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城市记忆。

它们是城市发展的见证和瑰宝,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保护历史建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首先,历史建筑是城市文化的载体。

它们将过去的风貌、人文精神和审美观念传承给后人,是城市文化传承的重要标志,体现了城市的文化多样性。

其次,历史建筑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建筑的存在为城市增添了历史深度和独特魅力,成为城市吸引人的标志之一。

保护历史建筑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的竞争力。

再次,历史建筑是城市社区凝聚力的象征。

这些建筑物常常是社区居民生活的重要场所和活动中心,通过活化利用,可以促进社区内部关系的和谐稳定,增强居民的参与感和认同感。

最后,历史建筑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资源。

通过保护和利用历史建筑,可以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和节约,减少新建筑的开发压力,降低能源消耗,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更新中的挑战然而,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历史建筑的保护常常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挑战:首先,城市更新的迫切性。

城市更新往往为了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追求经济效益和更新速度,容易忽视对历史建筑的保护。

保护历史建筑需要耗费时间和资源,与城市更新的紧迫性相冲突。

其次,建筑技术和老化问题。

许多历史建筑已经存在了几十甚至上百年,建筑技术和材料的老化使得建筑结构和功能出现问题。

在保护历史建筑时,如何解决老化问题成为了一大难题。

再次,资金问题。

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修复、维护和保障作为文化遗产的历史建筑持续发展的经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历史建筑再利用以及功能转变进步状况
1.概述
历史建筑具体反映了一个城市在某个时代所特有的文化、特色及历史特征,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对建筑产生了新的要求,很多优秀的历史建筑被无情地拆除。

显然,这种消极的改造方式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应当采用一种更为积极的保护方式,即结合历史建筑本身的特点对历史建筑做适当的改造和功能置换,挖掘原有建筑的新潜能,使它们能够符合现代生活的要求。

比如:年久失修的老住宅被改建成博物馆、美术馆;废弃的厂房被改造成展览馆和艺术中心等。

2.相关概念定义
2.1历史建筑的定义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对历史建筑的定义为:具有一定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反映城市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的建筑物。

这些建筑物多建造于20世纪初,并且目前仍处于较好的物质结构状态。

2.2再利用的定义
美国著名景园大师劳伦斯最先提出了建筑的“再循环”理论:“再循环不同于保存或修复,再循环是功能的改变,是将其内部组成再重新调整成为人能接受的”。

1965年,劳伦斯在美国旧金山市吉拉德里广场的改造中实践了再循环理论,将一个意大利家族的巧克力工厂改造为当地具有特色的综合性休闲娱乐场所。

3.历史建筑再利用研究的发展概况
3.1国外发展概况
从20世纪开始,对于历史建筑及其周边环境的保护的理念在世界范围内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升华。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国际组织通过了一
系列宪章及建议,确定了保护的原则。

1933年,《雅典宪章》的颁布
提出了对于历史古迹保护的框架和建议。

1964年,通过的《威尼斯宪章》明确了历史建筑的概念,要求必须利用一切科学技术保护和修复
历史建筑。

1979年,在澳大利亚通过的《巴拉宪章》首次提出了改造
性再利用的概念,在改造的过程中尽量使对结构的改变降到最低限度,赋予建筑新的功能和用途。

这些文献为各国的历史建筑再利用实践提
供了理论指导。

在建筑再利用实践方面,在20世纪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在第一阶段,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以及一系列新材料、新技术的涌现,
一批建筑师开始大胆地将新的建筑修复理念融入到再利用的实践中,
在一定水准上打破了原先固有的修复思维。

1928年,在巴黎的一栋老
式公寓的改造中,法国建筑师首次运用了新材料和新工艺,在已有的
建筑中插入一个裸露的钢结构,并将外墙改为玻璃砖墙,以充满想象
力的手法创造出了适应现代生活要求的宽敞空间,也就是著名的“玻
璃屋”(图3.1,图3.2)。

在第二阶段,随着产业结构的持续调整,历史建筑的保护已经和整个
城市的建设联系在一起。

因为新建建筑将造成大量的能源消耗,因此
对一些旧建筑进行再利用会是更为经济的方式。

70年代中期,位于波
士顿的昆西跳蚤市场因为当时的经济危机已衰败不堪,建筑师对其进
行了功能改造,拆除部分隔墙和屋顶,原有帆布棚被改建成玻璃廊,
使其成为娱乐休闲中心。

这一实践的成功改变了以往大拆大建的观念,并在之后的类似建筑功能调整工程中被多次借鉴利用。

在第三阶段,历史建筑再利用在西方城市建设中得到大规模普及,保
护的规模和力度也进一步加大,出现了一大批成功的旧建筑、旧城区
的改造实例。

人们对于历史建筑再利用产生了空前的热情,产业类建
筑的再利用开始大量普及,越来越多原先被遗忘的废弃工厂被改造成
博物馆、艺术中心和休闲娱乐场所。

例如,奥地利维也纳的一座煤气
厂被改造扩建成商业中心;原先生产螺旋桨的德国蔡瑟工厂被改造为
汉堡媒体中心(图3.3)等等。

3.2我国在历史建筑保护方面的发展概况
我国作为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各个时代均有种类繁多,各
具特色的历史建筑。

20世纪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持续调整,各城市
快速发展。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对历史建筑遗产
的保护和再利用。

1930年颁布的《古物保存法》,将有价值的古物列为保护对象。

1982年国家通过了《文物保护法》,该法是文化部门的第一部法律,为我
国的历史建筑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

1992年,《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颁布。

我国在历史建筑保护方面的法规虽然有很多,但其在保护理念
上存有一种潜在的将保护与再利用对立的意识。

因此,我国的建筑保
护和城市建设理念与西方还存有着一定的差距,还有很多理论及实践
的工作可以做。

我国对历史建筑进行整体改造实践起步较晚,大致始于本世纪80年代。

西方国家盛行的改造性再利用的新理念在国内仅有少数应用的实例,这些实例的规模较小,改造方法也不够完善。

当然其中也不乏一
些值得一提的出色之作。

例如,上海著名的“新天地”改造工程,设
计者在分析了建筑物原有的结构特点后,进行了改建技术上的分析,
采用内框架的结构形式形成内部大空间,同时拆除部分原有结构,完
成了使用功能的置换,使其适应现代化的娱乐、休闲以及商业等生活
形态。

另一个例子是位于上海沙泾路的“1933老场坊”创意园。

该建筑原使用功能为上海工部局宰牲厂,五层钢筋混凝土结构。

在设计上将东西
方特色元素巧妙融合,主体结构外方内圆,方、圆楼之间通过26座上
下交错的廊桥连接,别具特色。

该建筑还采用了当时非常先进的“伞
形柱无梁楼盖”的结构形式,是建筑艺术与生产工艺完美结合的典范(图3.4)。

在改造前,因为长时间被空置已经面目全非,成为了城市的死角。

2006年对其进行了改建设计,设计采用保护性再利用的策略,通过对水泥饰面的打磨保留了神秘的特色廊桥,同时在细部加入了金
属和玻璃的元素,使建筑更富有现代感。

改造修缮为该建筑注入了创
意产业的新功能,很多设计创意公司、餐饮、工作室迁入其中,成为了时尚创意新地标。

不过,相对于国外历史建筑再利用实践的佳作频出,我国目前的实践还处于初级阶段,设计主要参照西方的成功经验,在改造手法上也比较质朴。

已有的少数研究成果尚不足以满足我国历史建筑改造再利用的社会需求,需要通过持续的实践来总结经验,因地制宜,考虑建筑的历史性、空间特性、结构特征和周边环境等因素,发掘历史建筑中的有利因素,从而使之在城市建设中发挥新的作用。

4.结语
历史建筑是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和年代沉淀下来的珍贵宝藏,也是凝结了无数建造者智慧和心血的文化结晶。

对历史建筑进行功能调整转换研究可以使不同特点的历史建筑发挥其作用,展示文化的多样性,并创造出新的使用功能,更好地适应于现代社会的发展。

应该以不损坏历史文化遗产为大前提,力求从物质层面上使历史建筑的功能得到延续,在有限的使用寿命内体现出尽可能多的价值。

研究历史建筑再利用以及功能转变进步状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