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详解

合集下载

详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翻译

详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翻译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句式,用以表达判断、肯定或否定的意思。

翻译时,一般将判断词“者”、“也”、“乃”、“即”等译为“是”、“就是”等。

例句:孔子曰:“君子不器。

”翻译:孔子说:“君子不是器物。

”二、省略句省略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指在句子中省略掉某些成分,使句子更加简洁。

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补全省略的成分。

例句:子路、曾皙、再有、公西华侍坐。

翻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坐着。

三、倒装句倒装句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句式,指将句子中的成分颠倒过来。

翻译时,要将句子成分还原到正常语序。

1. 宾语前置例句:夫战,勇气也。

翻译:战斗,靠的是勇气。

2. 定语后置例句: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翻译:宫中的妇女和左右的人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

3. 状语后置例句:吾从而师之。

翻译:我跟从他,拜他为师。

四、被动句被动句是文言文中一种表达被动的句式。

翻译时,一般用“被”、“受”等词语表示被动。

例句:孟子见梁惠王。

翻译:孟子见到梁惠王。

五、疑问句疑问句是文言文中表达疑问的句式。

翻译时,一般用“吗”、“呢”等疑问语气词。

例句:子曰:“何如?”翻译:孔子说:“怎么样?”六、固定句式固定句式是文言文中一些具有特定意义的句式。

翻译时,要注意保留固定句式的特点。

例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它,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吗?”总之,在翻译文言文特殊句式时,我们需要根据上下文和句子结构,准确把握原文的意思,运用恰当的翻译方法,使译文更加准确、流畅。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详解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详解

01判断句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在主语的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

古代通常不用“是”来联系,而是采用以下方式表示。

(1) 用语气助词来表示判断。

采用“……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词语用在谓语后面帮助判断。

A:“……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判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B: “......,......也。

”其常见方式为:主语+谓语+也,在这种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陶渊明《桃花源记》)“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C:“......者也。

”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菊,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者也用在句尾加强语气。

D:“......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但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方柯者,中国之人。

”(方柯,是中国人)E:省略“者”、“也”的句子,有时也有者也均不用的句子如:刘备天下枭雄。

可译为:刘备是天下勇猛的人。

(2)用副词加强判断或构成否定判断。

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副词加强判断的语气。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 (司马迁《陈涉世家》),“乃”可以解释为就是,用来判断当立者.是谁的。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其中乃用来表示判断。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两小儿辩日》用“则”来对日中时的形状作出判断。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不能久留,就记下这些景色离开了“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毕,只曾笑耳!”(《狼》),“狼也很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只是增加一点笑料罢了。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整理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整理1. 并列句并列句是指由两个或更多单句组成的复句。

在文言文中,这种句式使用非常广泛。

并列句的基本结构为:“句子1,句子2。

”两个句子之间用“,”相连。

例如:诸侯并举,进逼秦境。

天地肆春,百草各秀。

2. 连接句连接句是指把两个或多个单句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复句的句式。

在文言文中,连接句也是一种常见句式。

连接句的基本结构为“句子1,(于是)句子2。

”句子1和句子2之间用“,”或“于是”相连。

例如:君子好学,必进于师。

——《论语·为政》优游自在,不求闲静。

——《庄子·逍遥游》3. 并列连接句并列连接句是指由两个或多个句子并列连接而成的句式。

这种句式结构比较复杂,通常会使用一些连词来连接各个句子。

在文言文中,这种句式也非常常见。

并列连接句的基本结构为:“句子1,连词(如而、亦、且等),句子2。

”句子1和句子2之间用连词相连。

例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天不我與,君亦不我與,豈不怨嗟!”(不但天不帮我,君主也不帮我,我怎能不悲伤!)《论语·卫灵公》:“不忠信,人不任也。

”(如果不忠实,就不会受到人们信任。

)4. 倒装句倒装句是指主谓语序颠倒的句式。

在文言文中,倒装句的使用非常广泛。

它具有强调句子中的某一成分的作用,可以增加句子的表现力。

倒装句的基本结构为:“谓语动词(如是、曰、曰是等)+主语+宾语/状语”。

例如:《楚辞·离骚》:“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庄子·逍遥游》:“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

故至人知无为之有为,不言之有言,无为而有为,矛盾而并存。

”5. 并列倒装句并列倒装句是指由两个或多个倒装句并列连接而成的句式。

这种句式结构比较复杂,但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并列倒装句的基本结构为:“谓语动词+宾语1+主语1,连词+谓语动词+宾语2+主语2。

”例如:《庄子·逍遥游》:“肆意而无忧,安而不忘,随时而变古,能因事而制宜。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

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以及一些常见的固定用法。

这是翻译文言文的重点,凡被翻译的文句中有这些句式和用法,根本上都是要作为得分点考查的,必须牢牢掌握。

不但要记住一定量的常见句式、用法,而且要死死记住它们的对照翻译。

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认判断的句子。

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方: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

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

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例如:此那么寡人之罪也。

〔【勾践灭吴】〕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那么〞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

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

比方:1.用“……,……者也〞表判断例如: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2.用“……者,……〞表判断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3.用“……,……也〞表判断例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高中语文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讲解(共四大类)

高中语文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讲解(共四大类)

高考语文文言特殊句式1.判断句(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

翻译时,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

翻译时,这种判断句式中的“也”同样不译,只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4)前面不用“者”停顿,谓语后面“者也”连用,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翻译时,这种判断句中的“者也”不用译,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鸿门宴》)(5)“者”“也”都不用。

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6)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7)用“是”做判断动词。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赤壁之战》)(8)用“乃、即、则、皆、必、本”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a.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c.臣本布衣。

(《出师表》)2.被动句(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施动者,表示被动,即“谓语+……”的形式。

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

如: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施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3)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构成“受+谓语”的形式。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分析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分析
(四)倒装句
文言中有些句子成分的排列次序跟现代汉语不同,习惯上称之为“倒装”。
谓语前置(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做补语
1.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些感叹句或疑问句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一般常用逗号将主谓隔开。
如:甚矣,汝之不惠!
2.宾语前置
①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在介词前。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例:A.莫我肯顾B.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
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2)介宾结构。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
例: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 B.沛公安在?(动宾)
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 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
4.介宾短语后置做补语(状语后置)
(1)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
(2)介词结构“以……”、“乎……”等有时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并不多见)
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的,翻译的时候要把它提前用作状语,因此,我们也称它“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
例如: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高高的庙堂) (偏远的江湖)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如:A.赋税之繁重者。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如: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④中心词+数量词
例如:A.尝贻余核舟一。B.沛公兵十万军霸上。
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2023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

2023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专题复习—特殊句式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主谓倒装。

下面我们分别进行梳理:文言文特殊句式(一):判断句1.有判断标志,“者………也”“为”例: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和氏璧,天下之共传宝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此乃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例:人为鱼肉,我为刀俎。

《鸿门宴》2.直接用“是”表被动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例: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3.没有判断标志词例: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注意:判断句,翻译时,要翻译出判断动词“是”。

文言文特殊句式(二):被动句1.有被动标志词例:而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例: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例: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2.用介词“被”直接表示被动例: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3.意念被动句例: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赤壁之战》文言文特殊句式(三):省略句1.省略主语例: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2.省略谓语例: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鸿门宴》3.省略宾语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廉颇蔺相如列传》4.省略介词例: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过秦论》例: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桃花源记》注意:翻译时,补充的成分要加括号。

文言文特殊句式(四):宾语前置1.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要前置。

例:古人之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2.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

例:大王来和何操?《鸿门宴》例:不然,何以至此?《鸿门宴》常见的疑问代词:何谁胡安曷焉奚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例:全石以为底。

《小石潭记》4.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强调名词宾语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高中文学课内文言特殊句式整理

高中文学课内文言特殊句式整理

高中文学课内文言特殊句式整理一、倒装句1. 部分倒装例:行到水穿处,坐看云起时。

解析:动作行到的时候,主语已经或者正在发生第二个动作坐看。

2. 整体倒装例:皎皎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解析:把状语提前,按照谓语动词加上主语和宾语的顺序交换的方式构成倒装。

二、省略句1. 主语省略例:弦弦掩抑声声思。

解析:句子中的主语被省略,仅保留动词独立完成。

三、比喻句1. 平行比喻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解析:通过两个平行的事物进行比喻,以突出所要表达的意思。

2. 阶梯比喻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解析:通过阐述一事物具有的特征和属性,以便形容另一事物。

四、排比句1. 省略拟声词的排比例:铿锵玫瑰,叮当咖啡,嘶嘶声中, 冬风飒飒。

解析:通过省略拟声词,仅保留句子结构相同的字对应的字音,构成排比结构。

五、比拟句1. “如”字比拟例:乱云飞渡仍从容,云散风停雪未融。

解析:通过“如”字和后面的比喻词相连,用以形容所要表达的事物。

2. “若”字比拟例:云霞若出未出群,山松若放非放云。

解析:通过形容词性的“若”字和后面的比喻词相连,用以形容所要表达的事物。

六、反问句1. 答案反问句例: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

解析:通过反问表达出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

七、设问句1. 疑问反问句例: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

解析:通过疑问的方式表达出所要表达的观点和问题。

以上是高中文学课内文言特殊句式的整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
• 2.含有介词“于”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 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 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形容 词前作状语。这种情况下,介词“于”可 解释为“比、同、跟”。
• 例如:①青……而青于蓝。(《劝学》)
• 分析:介宾短语“于蓝”应该移到“青” 的前面作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 译文: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他。 • 4.还有一种含有介词“乎”的介宾短语在
补语位置,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这种情况下,介词“乎”可解释为“在”。
• 例如: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
•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 “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作状语。
• 译文:在我之前出生,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 多。
•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 为底。(《小石潭记》)
• “以”是“用”的意思,它的宾语是“全 石”,为了突出“全石”,便把宾语提到 “以”之前。
• 2.指代性副词“相”作宾语,宾语前置。例如: • 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 “ 相 ” 代 “ 愚公 ”。 • 3.指代性副词 “ 见 ” 作宾语,宾语前置。例
作状语。这种情况下,介词“以”可解释为“用、 拿、把”。
• 例如: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 分析:“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即
• “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饰”,介宾短语“以篆文山龟鸟兽 之形”作“饰”的状语。
• 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 • ②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 • 分析:“告以成功”,即“以成功告”,介宾短语“以成
特殊句式详解
介宾短语后置句例说
• 1.含有介词“于”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 在补语的位置,翻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 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这种情 况下,介词“于”可解释为“向、在、把”。
• 例如:①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 分析:此句中的“于孙将军”为介宾短语,应该
移到“求救”的前面作状语。 • 译文:让他回去向孙将军求救。
• ②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 分析:此句中的“于市朝”为介宾短语, 应该移到“谤讥”的前面作状语。
• 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 • 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 分析:此句中的“于其墓之门”为介宾短 语,应该移到“立石”的前面作状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 “奚”、“安”等作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 的前面。
•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 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 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烛之 武退秦师》)
• 3.介词宾语提前 •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
• ②风乎舞雩。(《论语·先进》) • 分析:此句中的“乎舞雩”为介宾短语,应该移
到“风”的前面作状语。 • 译文:到舞雩台上吹吹风。 •
宾语前置的类型
•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
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 “不”、“未”、“无”、“毋”、 “莫”“弗”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 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 后。例如: •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莫我肯 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如: • 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 • “ 见 ” 代 “ 我 ” (王安石)。

省略句的类型
• (一) 主语的省略
• 在文言文当中,省略主语是很常见的,有承前省 略,对话省略,承宾省略等。
• (1)儿俱,( )啼告母。母闻之,( )面色灰死。 (《促织》)
• (2)备曰:“( )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 之。”(《赤壁》)
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 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 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 例如: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 被人忽略的三种宾语前置句
• 1.有时为了突出介词所介绍的对象,便把 介词的宾语提到介词的前面(不同于前面所 说的疑问句中介词的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这种情况,以介词 “ 以 ” 和 “ 于 ” 为 常见。例如:
• 在古汉语当中,主语可以换来换去,如:
• (5)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 (6)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 (5)是“桃源人见渔人,桃源人乃大惊,桃源人问 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桃源人便要渔人还家,桃 源人设酒杀鸡作食”,(6)是“永州之野产异蛇, 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异蛇 以啮人,人无御之者”。见到这样的句子,要依 靠上下文,边读边补充省略了的成分。
• (3)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
• (4)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 秦矣。桓侯遂死。(《扁鹊》)
)已逃
• (1)是“儿俱,儿啼告母”“ 母闻之,母面 色灰死”,这是主语承前省略。(2)是“吾 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3)是“作亭者乃 山之僧智仙也”,这是在对话中省略主语。 (4)是“扁鹊已逃秦矣”,而“扁鹊”是上 一句的宾语,这是承宾省略。
• 译文:青……而比靛蓝青。 • ②长于臣。(《鸿门宴》)
• 分析:介宾短语“于臣”应该移到“长” 的前面作状语,即译为“比我年长”。
• 译文:(他,指项伯)比我年长。
• ③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
• 分析:介宾短语“于世”应该移到“高”的前面 作状语,即译为“比世人高”。
• 译文:虽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却没有骄傲的情绪。 • 3.含有介词“以”的介宾短语,翻译时,一般都
功”作“告”的状语。 • 译文:把箭放回先王灵位之前,把成功的消息禀告给他。 • ③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 • 分析:“盛以锦囊”,即“以锦囊盛”,介宾短语“以锦
囊”作“盛”的状语。 • 译文:并请出那三支箭,用锦囊装起来。
• ④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
• 分析:“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 介宾短语“以事”作“告”的状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