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原因
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原因是什么了解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封建社会从古代开始就在中国长期存在的,为什么能够存在那么长时间呢?具体原因是什么呢?下面本人就来为你解答。
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原因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城市是封建的政治中心和商业中心,城芹是封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城乡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是统一的。
刚性体制下如此,弹性体制下更是这样。
在宋朝以后的长期封建社会弹性体制下,中国封建社会一直是十分稳定的。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
中国封建社会弹性体制下的稳定,并不意味着社会不会发生大动荡,不会发生经济的凋敝或社会的危机,而是指:不管发生什么样的大动荡和什么样的经济社会危机,封建制度依然存在,封建社会照常运转,封建秩序始终都能维持下来。
宋朝开国以后的历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比如说,宋太宗继太祖承继皇位,明成相夺了建文帝的宝座,都是皇族内部权力斗争,夺权成功后,封建制度不变,弹性体制也不变;又如金灭了北宋,元灭了金,再灭了南宋,明朝赶走了元朝的统治,清朝又代替了明朝,这些都是皇朝的兴亡更替,封建社会一直照样运转着,封建社会中的弹性体制继续起着作用;再如,元末明初群雄割据,割据者不管是起义军的领袖,或是乘元朝衰微而独霸一方的军阀,还是亲元的旧势力残余,他们混战不已,但在所统辖的区域内仍然维持着封建秩序。
此外,像明末李白成建立的大顺政权,张献忠建立的大西政权,依旧按照封建皇朝的统治方式来发号施令,封建制度既未因此瓦解,也谈不上制度的更替。
这一切表明,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性主要指弹性体制下封建的超稳定性。
统治舞台上的角色可以变换,朝代名称可以变换,某些具体的统治方式也可以变换,甚至一个朝代之下对不同地区实行了不同的政策,但制度始终不变。
在弹性体制下,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存在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第一,从体制外权力中心和体制外异己力量不存在的角度进行分析,由此得出中国的封建制度下缺少可以取代这一制度的政治力量;第二,从封建制度再生产的规律性进行分析,由此得出中国的封建制度在任何一种动荡与危机的条件下都有可能重现或再生。
中国封建社会滞长的原因

中国封建社会滞长的原因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历史文化从未间断、一直延续至今的国家。
中华文明尽管也历经沧桑,却始终绵延发展、传承不绝,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而从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代到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的封建社会前后却延续了两千多年。
自1840年开始,中国开始了一百多年的漫长屈辱史,而与此同时,西欧却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着。
对于中国的停滞原因,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经济原因: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封建统治阶级从皇帝、贵族、官僚到一般地主拥有最大部分土地,而占多数的农民则很少或者没有土地。
这时期基本生产结构是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曾有利于封建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稳定,但同时又束缚和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
在社会内部,促使工业迅速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有效机制缺乏,造成封建经济发展的迟缓。
2、政治原因: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皇权,历朝统治者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加紧对地方官员的控制和监督,巩固了封建统治,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西欧资本主义从孕育、发展直至取代封建主义,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萌芽阶段;资本主义因素互相结合壮大阶段;取代封建制度,确立资本主义结构阶段。
西欧经济结构中资本主义萌芽是从城市和市民阶级中出现的。
公元十世纪左右,西欧的城市作为农村自然经济的对立物开始兴起,商人和从领主庄园中逃亡出来的农奴,成为城镇的市民。
政治结构中的新组织的萌芽,最早在十一世纪的英国产生。
到十三世纪末,由贵族、教士、市民组成的议会,已发展成为管理英格兰国家事务的政权组织形式了。
意识形态结构中的萌芽是人文主义。
它的曙光于十四世纪出现在意大利上空,十六世纪文艺复兴运动达到高潮。
较之于西欧,中国封建社会长期迟滞,并不是因为它内部没有资本主义因素。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回顾_中国古代人口史研究回顾与展望_袁祖亮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回顾·中国古代人口史研究回顾与展望袁祖亮 延 胜中国的人口问题早在清代中期就已经出现,到了本世纪初,中国内忧外患,人口问题再一次引起了有识之士的重视,一部分学者开始注意对中国人口进行研究和探讨。
但当时的研究多是零碎和不系统的。
二三十年代,一些学者提出人口史上的疑点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争论,影响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学术界对人口问题的研究虽有所涉及,但由于政治原因,人口问题研究不久便成了禁区。
1978年以后,中国人口问题研究逐渐兴起,研究机构相继建立,人口学刊物陆续诞生,大专院校还专门设立了人口系和人口专业,着力培养人口研究和人口工作方面的人才。
在人口问题研究中,学术界除了着重对当代人口问题进行研究外,同时还注意对历史上人口问题的研究,因为当今人口是历史人口发展的结果,要想真正揭示人口发展诸方面的规律,加强对历史人口的研究十分必要。
这些年来,经过学界的共同努力,在中国古代人口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成绩。
本文就20世纪以来对中国古代人口的研究作一回顾和展望,以期推动人口研究的深入发展。
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研究状况在中国古代史籍中,很早便有关于人口问题的记载,如《汉书》以降各正史中的《地理志》以及各种地方志、各种类书及其他典籍中均有许多记载,其资料相当丰富。
早在战国时期,一些思想家和学者便注意到了人口问题,如韩非在《五蠹》篇中指出:“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
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
”明代徐光启也曾说过:“夫谓古民多,后世之民少,必不然也。
生人・144・之率,大抵三十年而加一倍,自非有大兵革,则不得减。
”¹清代洪亮吉指出户口增长速度之快令人担忧:“然其户口,则视三十年前增五倍焉,视六十年前增十倍焉,视百年、百数十年前,不啻增二十倍焉。
”º古人除了对人口增速问题发表议论外,还多对户口统计失实等方面提出了要“括户”、“大索貌阅”、整顿户籍等主张。
论中国封建制度的社会基础

论中国封建制度的社会基础中国封建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种制度形态。
封建制度是指以封建社会形态为标志的社会制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领主占有土地,并为其分配土地使用权,地主对农民实行剥削,而农民则以交纳一定的税租为代价获取对土地的使用权。
在这种制度下,社会的生产方式、社会的阶级和社会的政治形态都存在着明显的特点。
一、封建制度的社会背景封建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中国哲学史上,庄子曾有“惟秦之时,公羊、淳于之学流行,使天下遂尽条约之义”之语,即表明在先秦时代条约的精神是被重视的,而汉代以来条约逐渐被战国时期大夫的“约”,也即封建领主的契约所代替,并逐渐成为封建制度的法律体系。
这种变化体现了中国封建制度社会背景的变迁。
其次,中国封建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也与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专制制度密切相关。
土地制度是封建制度的重要构成要素,而专制制度使得封建制度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
在汉代之前,华夏族群尚处于原始社会和部落联盟阶段,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立国家。
到了周朝时期,成王建立了王室的封建制度,开创了周代封建国家的时代。
齐、楚、秦、汉等朝代经历了若干次战争和统一,基本形成了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这也为封建领主阶级的利益维护创造了条件。
再次,中国的封建制度发展也受到中国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
在经济方面,先秦时期,农业生产经营的形式是土地共有的社会主义经营形式。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人们出现了围绕土地经营权争夺的情况,最终发展出了符合封建制度的土地私有经营制度。
在文化方面,孔子提出的“君主有君人,大夫有大夫人,士有士人,庶人有庶人”思想,减弱了奴隶制度下等级划分的严重性,逐步形成了一个以虚衔、住址等为衡量标准的等级制度,进而成为封建社会中等级划分的根据。
二、封建制度的社会基础中国的封建制度是建立在封建领主和农民之间的剥削关系之上的。
领主占有土地,并为其分配土地使用权,地主对农民实行剥削,而农民则以交纳一定的税租为代价获取对土地的使用权。
中国的封建社会为什么比欧洲的长

1.经济原因:根本原因在于明末清初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始终没有达到大规模的手工工场阶段,没有形成资产阶级。
2.政治制度:从秦朝开始实行中央集权,和郡县制。
使得皇帝拥有无上大权,很难反抗。
科举考试,把人才全部拉拢到统治阶级一方,上智下愚,加强了专制统治。
3.文化思想:我国的基本风俗,制度,文化,定型于周朝,周朝实行封邦建国的制度,很像欧洲的中世纪封建制度,但是与中国有根本不同,我国的封邦建国是以血缘宗法为标准,周朝分封的诸侯多数都姓姬。
而欧洲则是以法律契约的思想进行分封。
所以资产阶级在国王违背法律进行专制时贵族或者人民可以反抗。
儒家思想,宣扬忠君报国,君权神授,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也起到了很大作用。
4.封建社会末期,女真人的入侵给封建国家注入了新的血液,使封建国家得以维持。
5.中国的中央历朝历代的政府历来都注意加强中央集权,所以地方没有形成像欧洲那样的君主领主格局的局面。
6.加上思想上的儒教文化熏陶,克己复礼等一系列的约束人的欲望的教育,算是一种愚民统治,使人民不敢争取自己的权利,终日以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生活。
7.再加上元朝和清朝这两个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他们的制度明显落后于中国,所以他们先得实现自己的汉化过程,也就是封建化!所以耽误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8.中国地大物博,要想改变小农经济式的生产方式,谈何容易。
王安石变法就是一个例子,就我看,王安石的变法要成功的话,说不定宋朝救恩能够产生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不用等到明朝了。
9.因为东方的封建制度是建立在集权的基础之上的,帝王可以通过任何方式维护自己的统治。
这个和西方就不太一样了。
西方的封建由于受到古希腊民主城邦的影响,对于民主权利强调较多。
另外,西方的封建政体主要是通过分封来构建的,有一句名言叫“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这句话就揭示了西方的政治体制,政权并不是高度集中的。
因此,由于这两种不同的传统导致了东西方的政治差异,即西方民主、东方专制。
可想而知专制可以更好的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也更有利于统治阶级。
分析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分析回顾中国近代史,整体来说就是一部外国不断侵略,中国人民不断进行抗争和探索,中国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史。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当时的中国国内与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内外时代背景对这种局面的形成有着重大影响。
从国内看,中国处于清朝末期,政治上,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君主制发展到了顶峰,清政府骄傲自大,腐败落后,军队纪律松弛,战斗力不堪一击。
经济上,中国小农经济还占主导地位,自给自足的分散经营的自然经济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这就使中国在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时代潮流上已经落伍了。
对外政策上,清政府实施闭关锁国的政策,以天朝上国自居,不愿与世界各国开展贸易往来,这不仅加速了封建社会的衰落,还造成了中国落伍于世界,并不断受到帝国主义侵略的局面。
文化上,思想文化闭塞,清政府实行文化专制政策,沿用八股文取士的科举制,并大兴文字狱,严重钳制和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从国际上看,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已成为世界的主流。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等西方世界都进行了工业革命,西方主要大国国力大大增强。
资本主义的发展伴随而来的必然是对世界市场的争夺和商品输出,从而西方国家开始了对中国等国的侵略和掠夺,最终以武力打开中国市场,把中国也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中国就是在这样的国内外时代背景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但深入分析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出现这种局面的具体原因是多方面的。
经济方面,中国封建自然经济难以抵挡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潮流,面对外国资本主义,世界商品和资本输出的冲击,中国的自然经济必然解体,逐步会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逐步沦为经济上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工业革命以前,中国与世界各国正常贸易一直处于出超地位,中国经济发展远处与世界领先水平。
但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了大量的商品和资本剩余,这就必然要求资本主义国家走向对外扩张和侵略的道路,为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创造了经济根源。
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封建社会是指中国古代社会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农奴经济和封建主义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形态。
本文将从封建社会的起源、农奴经济的特点、封建制度的组成以及封建社会的发展和变革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封建社会的起源中国封建社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周天子在土地和民众之间实行分封制度,将土地赐予诸侯,以实现统治稳定。
这种分封制度打下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形成了封建王朝的模式,并在后来的春秋战国时期得到广泛实施。
二、农奴经济的特点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农奴经济。
农奴经济以农业为主导,通过土地所有权的集中和土地赋役制度的建立,将农民置于地主的统治下,使农民失去自由,成为地主的附属品。
农奴经济的特点是社会生产力和农民劳动力的束缚,使农业生产无法得到有效提升,社会财富无法迅速积累。
三、封建制度的组成中国封建社会的制度体系由君主制、地主阶级和农民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构成。
君主制是封建社会的政治核心,国家权力集中在天子或皇帝身上。
地主阶级是统治阶级,享有土地所有权和赋税权。
农民则是劳动阶级,被迫进行苦役和赋税。
此外,封建社会还存在有官僚制度、科举制度等特殊的社会制度。
四、封建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在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和政治改革。
例如,封建社会的盛衰周期、土地制度的变革、科举制度的改革等都给封建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动荡和变革。
封建社会最终随着清朝的灭亡而结束,中国走向了现代化社会。
总结: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封建社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而农奴经济的特点和封建制度的组成也是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
在封建社会的发展和变革过程中,随着历史的演进,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和政治改革,这些变革最终奠定了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基础。
对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问题的社会学解读

对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问题的社会学解读董才生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6期内容提要:“中国封建社会为什么会长期延续几千年而不崩溃?”是一个很早就被提出,并不断被解读的“古老难题”。
以前人们大都局限于历史学学科,从经济、政治、地理环境、社会整体结构等角度对这一“古老难题”进行解读。
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对于“韦伯命题”的探讨触及到了这一“古老难题”的实质。
本文受韦伯思想的启发,立足于社会学学科,从制度和社会信任角度对这一“古老难题”做新的解读,认为正是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内在支撑的、强大而高度的“内在制度型”社会信任的生生不息,才使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几千年而不崩溃。
关键词制度“内在制度型” 社会信任家差序格局一、“古老难题”的历史学解读及其超越“中国封建社会为什么会长期延续几千年而不崩溃?”是一个很早就被提出、并不断被解读的问题,因而被学术界称为“古老难题”。
然而,对于这一“古老难题”的探讨大都局限于史学界。
金观涛与刘青峰在《兴盛与危机: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一书中认为,20世纪20年代末与20世纪50年代初史学界就已对这一“古老难题”进行了两次讨论,到了20世纪80年代,这一“古老难题”被重新提了出来。
在此书中,他们首先对以前有关这一“古老难题”的历史学探讨进行了梳理,认为不外乎经济、政治、地理环境等角度,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观点:(1)单一的小农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自给自足的单一的小农经济长期得不到必要的变更,使得商品经济得不到充分的发展,这就造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2)残酷的剥削制度与剥削关系。
剥削制度一次又一次地把农民大众推向死亡线,使生产发展和积累中断,造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3)强大的中央集权。
国家依靠强大的中央集权,重本抑末、闭关自守、独尊儒术,推行将盐铁矿及手工业置于官办的经济政策,对思想文化实行严密控制,从而有效地延续着封建制度,遏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使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与延续;(4)与世界相对隔绝的地理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原因高一(1)班徐艺晖纵观源远流长的人类社会发展史,中国封建社会一直以它鲜明的特征、灿烂的文化和辉煌的成就获得了崇高的地位。
翻开中国古代史的篇章,帝王将相的雄韬武略、农民起义的战火硝烟和专制王朝的交替更迭在为我们带来了无限骄傲与自豪的同时也隐含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中国封建社会会如此漫长?在此,我选取了五个方面予以分析解读。
首先,封建社会拥有良好的开端。
中国历史上漫长的奴隶封建社会的交替时期,以及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王朝——秦创立的完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体系,为以后封建社会的延续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连年功战、大国争霸,首先奴隶起义、平民暴动明显增多,据史料记载:公元前641年,梁国奴隶因受不了修城筑壕的苦役,举行暴动,秦国趁机并吞了梁国;公元前478年、470年卫国两次发动手工业奴隶暴动。
每一次的奴隶起义都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沉重地打击了奴隶统治,为封建社会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
其二,随着地主阶级不断壮大,各国为了争雄自强,纷纷采取变法措施,积极维护地主阶级利益,摧毁残余奴隶统治,进一步促进了农民与地主的对立阶级的形成。
在变法中,最早变法的是魏国的李悝变法,最彻底的变法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其三,铁器的使用与推广,水利灌溉条件的优化,耕做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封建生产力的发展。
其四,连绵不断的战争破坏了井田制的基础,私田的大量出现与生产力的变革引发了生产关系的变革,而这种适应时代的新关系正式封建生产关系。
到了秦朝,在政治上,有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由中央垂直地方的管理体系,经济上有土地私有制坚决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统一文字、车轨、度量衡,便捷了各地区之间的交流,战略上进一步扩大统治面积,维护边疆和平等等,为以后的封建社会的发展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其二,众所周知,在国家最高所有权支配下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特征,也是全部封建的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赖以建立和长期存在的深厚而坚实的基础,与这种经济结构相互照应的一系列经济政策都为封建社会的长期存在的提供了充足条件。
小农经济,至今在一些偏远地区仍旧存在,它的特点一是分散,二是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三是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这种经济结构的产生和凝固,绝非偶然。
在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牛耕的出现和普及,是小农经济农耕模式出现的根本原因。
在小农经济模式下,自耕农生产积极性高,同时由于人口膨胀和土地兼并,农民在土地上精耕细作、不断改进农具和耕作技术,从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成为古代农耕的一大特色。
这一模式具有内部的稳定性、保守性和排他性,因其脆弱而对新经济因素产生本能的抵抗,既保障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促进封建经济向前发展,又阻碍了商品交换与扩大再生产。
由此,统治者为了掌握经济发展命脉,巩固封建统治,都把发展农业当作“立国之本”,而把商业(有时也包括手工业)当成“末业”来加以抑制,对内产生了重农抑商政策。
对于人们来说拥有土地可以榨取巨额财富,且地租收入较稳定,是发家致富的最好手段;同时对封建国家而言,农业的发展可使人民安居乐业,人丁兴旺,使国库粮仓充盈,既可内无粮荒、动乱之忧,也可外无侵扰之虑。
这种居安的设想几乎在封建时代的人们心底扎下了根,封建王朝的不断创立却又不断倒坍,实在是成为了必然的后果。
中国对外经济政策中,其中闭关锁国政策产生的影响尤为巨大。
闭关锁国政策的产生的直接原因统治者为维护封建统治,但这个政策不仅使得我国的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丧失了对外贸易主动权,还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文化上,经济上,科学上无法和世界接轨,整体上呈现帝国黄昏状态也浑然不知。
其三,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它的形成既满足了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而产生了需要统一管理、发号施令的需求,同时也为封建社会的周期变更和长期存在存在提供了重要保障。
中央集权是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一种分权形式,中央政府将全国领土分为不同层级的行政管理区域,在各个区域内设置地方政府,并分配和授予地方政府以一定的行政、司法、军事、财政等权力。
中央集权发展的历程中,也曾有过因地方极端分权,造成割据分裂而导致一个王朝走向覆灭的过程,但凭借着成为整个中国社会主宰的最高权力的诱惑,以及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社会状态,下一个王朝的开拓者所注意到的并非封建制度本身所存在的巨大弊端,而是封建制度下的中央权力是否仍不够集中在这些一而再再而三的加强中央集权过程中,虽然也不乏郡县制、行省制这样出色的地方规划,但在它总体趋势趋于病态的强化下,整个封建社会像是一只被缚上了茧的蚕,过着它漫长的、僵硬的停滞期,苦苦遥望着幻化成蛾、获得新生的时刻。
相对于中国的政治制度,西方则是十分松散的,他们主要采取的是封建等级制度。
如在公园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率兵攻占英国,并于12月在伦敦加冕为英国国王,史称威廉一世。
诺曼底公爵在征占英国的过程中,每征服一块土地,就将零星的留给部下,建立起了领主型封建制。
这些部下又把一部分土地分封给较小的封建主,小封建主再向下分封。
国王和大封建主又各自分封了一批骑士,作为自己的武装力量。
这样的层层分封,就形成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等自大至小不同等级的封建主。
这些封建主分别领有大小不等的封地,拥有数量不等的庄园、农奴和武装。
这样,在社会的每个角落,形成一种领主(封主)和附庸(封臣)的关系,他们彼此负有义务。
领主保护附庸,附庸必须向领主宣誓效忠,为领主提供多种服务。
但是,领主只能直接管辖自己的附庸,不能管辖附庸的附庸。
每一个封建主无异于一个小国君,割据一方,各自为政。
因此,这样的政治模式根本无法使得封建社会向中国那样漫长地存在着。
其四,教育与思想文化是使得封建社会在中国历史上根深蒂固的又一重要原因。
一个国家的文化,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命运。
各个国家的文化不同,因此各国的思维也不同。
不需要号召,不需要法律,受到同一文化熏陶的人就会自觉地按照同样的方式,同样的理念,循规蹈矩地做着同样的事。
不得不赞叹,统治者选用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儒家思想的重要影响在于它为封建统治阶级创造了整套治理国家和社会理论的思想体系。
儒家思想精髓不在于其他治国理论学说,封建制度只是封建社会的外壳,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正是封建社会伦理观从国家统治阶级的高度期望出发将人们现实生活中的行为、道德意识规范起来,让农民成为社会思想道德奴隶。
在教育上,封建社会的教育不仅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而且还具有严格的等级性。
如在唐代,中央官学设有“二馆六学”。
学校制度规定:弘文馆、崇文馆招收皇亲、大臣的子孙;国子学收三品以上文武官员的子孙;太学收五品以上文武官员的子孙;四门学收七品以上文武官员的子孙;书学、算学、律学则收“八品以下子及庶人通其学者”。
而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子弟大都不能入校学习。
在中国,私学在表面上虽然人人都可进入,但由于大多数劳动人民子弟交不起“束修”,而被排斥在学校大门之外。
劳动人民基本上还是通过父传子、师带徒的形式,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中接受教育。
这就进一步的加重了农民的愚昧无知,缺少反抗精神,所以也会出现韩愈《圬者王承福传》中的“故君者,理我所以生者也。
而百官者,承君之化者也”“有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这样的言论。
同时,将地主阶级的文化素养与农民阶级的文化素养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民们不具有获得领导地位的基本条件,农民阶级结束剥削压迫的可能性就更小,统治阶级的地位得到巩固,封建社会得以延续。
其五,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也具备了在封建社会创造大国崛起的条件。
查阅中国在世界地图上的位置,东面是一望无垠的太平洋,西南面是极为高耸险峻的山脉,这不仅是防止外来侵略的天然屏障,同时也阻隔了外来先进文化的传输,虽然有其他文明虽然有过穿越地理屏障对中华文明进行的渗透,但非全面系统的渗透。
而中华封建文化统治的空间却足够广阔,为区域内的核心文明与环附的子文明系统之间进行融合激变提供了足够的条件,保持了文明血统的基本纯正。
对比世界上其他的国家,如日本。
日本是靠近东亚大陆的岛屿,处在东亚文明的边缘。
生活在这样的一个贫瘠多灾的岛屿上,就很容易受到利益的驱使,进行社会变革。
在日本的历史上,就曾经收到唐朝的影响,进行大化改新,奴隶社会过渡至封建社会;然后又效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明治维新,过渡至资本主义社会,直至今日,仍不断地繁荣发展。
再比如曾经诞生过民主政治的古希腊。
古希腊地处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半岛,东邻爱琴海,海岸线崎岖,天然良港多,海岛星罗棋布。
希腊半岛上重峦叠嶂,山势陡峭,难以翻越。
它这样的环境是不适宜发展农业的,排除了出现类似于中国的高度发达的小农经济的可能性,具有十分繁荣的商品经济。
商品交易中频繁交易,导致人们普遍都具有民主平等的价值观,所以更不会出现长时间、大范围的封建社会。
其实,封建社会存在于中国之顽固可以从它漫长的消亡期看得出来。
1840年以前,完全的封建国家;1840-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标志完整的封建社会(结束,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封建制度结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标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消除了封建经济成分。
整个漫长而又曲折的封建社会斗争史在时间上横跨了100余年。
综上所述,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高度集中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再加上特殊的地理环境,构成一个稳定系统。
这种严密的社会系统,将创新与发展拒之门外,造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停滞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