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材料不合格评审记录
不合格品控制程序(识别、标识、记录、隔离、评价和处置)

不合格品控制程序(识别、标识、记录、隔离、评价和处置)1.目的对不合格品进行标识、记录、隔离、评价和处置等控制,以防止不合格品的非预期使用。
2.适用范围适用于产品形成全过程的不合格品和可疑材料控制及交付后的不合格品的处理。
3.定义3.1不合格品:没有满足规定的一个或多个质量特性的产品。
3.2废品:凡丧失使用性能且无法修复或不能经济修复的产品。
3.3返工:对不合格品采取的纠正措施使其满足规定的要求。
3.4返修:对不合格品采取的纠正措施,虽不符合规定要求但能满足使用要求。
4.职责4.1检查科是不合格品控制的归口管理部门,下属质量管理室和检验室具体负责不合格品的鉴别、记录、标识、隔离、评审和处置等工作。
4.2技术科负责返工产品规程的制定。
4.3生产安全科负责执行对外协件、半成品、成品评审后不合格品的处置。
4.4计划供应部负责执行对原材料、外购件中不合格品的处置。
4.5总经理或管理者代表负责对严重不合格品的处置的审批。
5.工作程序5.1不合格品的鉴别专职检验员按《检验和试验控制程序》规定的要求,对原材料、外购/外协件、半成品、成品分别进行进货检验、过程检验和最终检验,及时作出合格与否的判定。
5.2鉴别依据不合格品的判定依据是产品质量标准(包括产品图纸、技术标准、工艺文件、检验规程等)。
5.3不合格品缺陷严重性分类:5.3.1严重缺陷(A类):必然会造成产品在使用中丧失功能、运转故障、增加安全风险、降低使用寿命和顾客索赔。
5.3.2主要缺陷(B类):可能影响后道工序加工、装配、装车等困难,但易于排除,而不影响产品功能,外露部分有锐利边缘及返工痕迹,明显的外观缺陷(氧化皮过涂,裂纹,折纹等)。
5.3.3轻微缺陷(C类):不影响产品在使用时的功能和寿命,不明显的外观缺陷(如划痕、斑点、轻微色差等)。
5.4标识、记录、隔离、报告5.4.1一经发现或怀疑为不合格品,专职检验员负责立即对不合格品按《检验和试验状态控制程序》的规定进行标识,并在《不合格品通知单》上记录产品不合格项,采取必要措施对以前的产品进行检查或复查,将不合格品隔离至规定区域,及时将《不合格品通知单》上报检查科。
不合格品处置记录

工程名称:XXXX工程
建设单位:单位全称
施工部位:XXXX桩基础
(品名)
检验人员:XXX
责任单位:
责任人:
不合格情况:
(施工过程中发现的质量问题或接到监理、业主、公司、局以及政府主管部门的隐患整改通知单上的内容)
原因分析及纠正措施:
(对于质量问题,项目部要组织对不合格过程或产品进行评审,评审内容包括:不合格严重程度、产生的原因、建议和处置方法。根据不合格严重程度,按返工、返修或让步接收、降级使用、拒收或报废四种情况进行处理。项目部应向责任单位发出整改指令或书面的整改通知,责任单位应在规定期限内整改,项目部对处置情况进行复查)
负责人
技术负责人
时间
时间
质量损失统计台账
序号
质量损失发生部位
发生时间
损失金额
处置后质量情况
责任人
编制
质检工程师
负责人
技术负责人
时间
时间
处置结果:
通过采取XXXX处理措施,达到了XXXX要求,经检验和试验合格。
编制
项目质量工程师
负责人
项目技术负责人
不合格品台账
序号
不合格过程
(产品)名称
发生部位
发生时间
不合格性质
处置方法
评审人
处置人
处置后质量情况
1
桩基础
具体部位
XX年XX月XX日
轻微不合格/一般不合格/严重不合格
xxxxxxຫໍສະໝຸດ 合格编制项目质量工程师
不合格品评审处置记录

不合格品评审处置记录日期:[日期]参与人员:[参与人员]一、评审背景在[具体事项]过程中,发现了[不合格品名称],根据公司质量管理制度的规定,对不合格品进行评审处置,本次会议旨在对不合格品进行全面评审,制定相应的处置方案,确保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二、评审内容1.不合格品详情-不合格品名称:-编号/批次:-规格:-数量:-不合格原因:-对公司经营和客户的影响:-报告人:2.不合格原因分析针对不合格品的具体原因,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列举了可能的原因:-设计问题:是否产品设计存在缺陷或工程参数设置不合理;-材料问题:材料选择是否合理,原材料是否符合要求;-制造过程问题:制造过程中是否存在操作失误或工艺控制不到位;-设备问题:是否设备故障或设备维护不及时;-人员问题:操作人员是否操作规范、技术要求是否满足。
3.可能的处置方案结合不合格品的具体情况,提出以下可能的处置方案:-返工修复:如果不合格品存在可修复的问题,可以返工修复,确保符合质量要求;-报废处理:如果不合格品无法修复或修复成本过高,则可以选择报废处理,防止继续流入市场;-材料更换:如果不合格品存在材料问题,可以考虑材料更换,以确保质量合格;-工艺调整:针对制造过程问题,可以对工艺进行调整,保证产品质量;-设备维护和更新:如果设备存在问题,及时进行维护或更新设备,以确保生产质量。
4.所需资源和时间估计根据具体的处置方案,明确所需的资源和时间估计,包括人力、物力和时间,以便进行后续的工作安排和跟进。
三、决策和行动计划根据评审讨论的结果,决定采取[具体处置方案]来处理不合格品,具体行动计划如下:1.负责人和责任部门:指定负责人和责任部门,明确责任人必须根据行动计划执行;2.行动步骤和时间安排:具体列出处置不合格品的步骤和时间,明确每个步骤的时间节点;3.所需资源:列出所需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资源,并确保能够及时获取;4.风险评估和预防措施:针对处置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确保处置过程顺利进行;5.反馈和沟通机制:明确沟通和反馈机制,确保各个相关人员能够及时了解处置进展和结果。
不合格品评审及处置记录

责任部门提出处置方案:(不合格品的处置 +改进计划+如造成损失对责任部门(人)的处理意见)
责任部门负责人:日期:
批准意见:
批准人: 日期:
本次处置情况记果:
验证人:日期:
表
产品名称
规格型号
发现部门
批量数
检验数
不合格数
不合格来源
□进料检验;□生产加工;□成品检验;□库存产品;□客户退货;□客户投诉
不合格事实描述:
检验员:年月日时
不合格品原因分析:
分析人员签名:
责任部门:
参加评审部门
评审人员签名
评审结论:□一般不合格品;□重大不合格品:
评审处置意见:□返工返修;□让步接受;□报废;□拒收退货;
不合格品评审及处置记录范文.doc

表
产品名称规格型号发现部门
批量数检验数不合格数
不合格来源□进料检验;□生产加工;□成品检验;□库存产品;□客户退货;□客户投诉不合格事实描述:
检验员:年月日时
不合格品原因分析:
分析人员签名:
责任部门:
参加评审部门
评审人员签名
评审结论:□一般不合格品;□重大不合格品:
评审处置意见:□返工返修;□让步接受;□报废;□拒收退货;
□其他:
责任部门提出处置方案:(不合格品的处置+改进计划+如造成损失对责任部门( 人 ) 的处理意见)
责任部门负责人:日期:
批准意见:
批准人:日期:
本次处置情况记录:
责任部门负责人:日期:
验证处置结果:
验证人:日期:。
不合格品评审处置记录

编号:
工程名称
不合格品名称
责任单位
不合格品情况描述:(可附页)
检验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不合格品等级和评审处置意见:(可附页)
□质量缺陷; □质量事故
主要原因分析:(可附页)
取样未按照规范要求。
□仅采取纠正; □制定纠正措施并予以实施
□7日内完成; □15日内完成; □30日内完成; □完成时间超过30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评审人员(签字):
审批人(签字): 年 月 日
处置效果检验验收记录:
□纠正实施有效; □纠正实施无效
□纠正措施实施有效; □纠正措施实施无效
检验验收人(签字): 年 月 日
注:在所选项前的□中打“√”
不合格品评审处置验收记录

不合格品评审处置验收记录1.评审记录:日期:xxxx年xx月xx日参会人员:A、B、C、D、E、F评审项目:不合格品评审评审内容:不合格品描述、原因分析、改善措施、责任追究、风险评估2.不合格品描述:根据质量问题报告,发现以下产品存在不合格问题:-产品A:存在颜色不一致、错位装配等问题;-产品B:存在尺寸偏差、包装损坏等问题;-产品C:存在材料瑕疵、外观缺陷等问题。
3.原因分析:经过讨论和分析,确定不合格品的原因如下:-生产工艺不规范,操作操作失误;-原材料供应商存在质量问题;-设备老化,运行不稳定。
4.改善措施:针对不合格品问题,制定以下改善措施:-完善生产工艺流程,确保操作规范;-对原材料供应商进行严格筛选和质量监控;-维护和更新设备,保证其正常运行。
5.责任追究:根据不合格品的严重程度和责任归属,确定以下责任追究措施:-向操作人员提出批评教育,并进行再培训;-跟踪原材料供应商的质量改善情况,必要时采取停止合作等措施;-进行设备维护和更新的计划,并落实责任人。
6.风险评估:对不合格品带来的风险进行评估,确保未来工作的安全和质量:-不合格产品可能导致用户投诉、退货等影响品牌形象;-不合格品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对用户的身体健康带来威胁;-不合格品可能带来额外的经济负担,如召回、补偿等费用。
7.处置记录:针对不合格品,采取以下处置措施:-产品A:进行返工处理,确保颜色一致、装配正确;-产品B:进行修复或替换,确保尺寸准确、包装完好;-产品C:进行报废处理,并对材料供应商进行追责。
8.验收记录:经过改善措施的实施和处置后,对不合格品进行重新验收:-产品A:验收合格,颜色一致、装配正确;-产品B:验收合格,尺寸准确、包装完好;-产品C:验收不合格,由于存在严重质量问题,建议重新评估材料供应商的选择。
原材料不合格品处理流程汇总

原材料不合格品处理流程汇总第一篇:原材料不合格品处理流程汇总原材料不合格品处理流程汇总不良品类型1.IQC发现原材料不良,开立进料不合格品处理单2.IQC主管判定3.不良品判定结果:代用、选别、退货4.代用产品按代用方式入库5.选别:确定选别方式、选别后的合格品入库6.退货:由采购安排退回供应商7.以上三种判定,结果均需通知到采购部、生管部和仓库1.IQC发现原材料不良,开立进料不合格品处理单2.IQC主管/工程师SQE/IQC判定3.不良品判定结果:代用、选别、退货,返工,返修,让步接收等4.选别:确定选别方式、选别后的合格品入库6.退货:由采购安排退回供应商 7 返工: 不合理地方返工处理返修: 即时解决处理不合格品,区别返工.9.标示,隔离,追溯,及时跟进等以上种种判定,结果均需通知到相关部门等!1)来料Lot Out的处理:检查员判定Lot Out的部材,担当QE要及时确认不良品,并作出最终的判定,对最终判定NG,需要立即与供应商或客户进行反馈处理,并在规定时间内给出处理意见。
对于难以处理或处理不动的Case,请市场或采购联络处理,以满足生产的需求。
2)CA物料的处理:对于Lot Out的部材,在与供应商或客户交涉未果并生产紧急的部材,需要CA的部材,需要召开MRB会议,形成MRB决议,并安排好在部材投入前将不良品选出(如制定选别的方法、选别的流程、选别要点等)。
必须保证生产线投入的部材为良品。
3)生产线来料品质异常处理:对于生产线来料的品质异常,需要及时处理,对于异常频发的部材,需要及时确认在库品是否有同样的异常,如果有异常,则对部材进行及时的隔离并做相应的处置,以保证生产的顺畅。
不合格品控制程序1.0 目的:规范不合格品的控制管理,防止不合格品被用于产品生产。
2.0 范围:适用于进料、制程、出货、客户退货等阶段产品。
3.0 定义:不合格品:检验批量不合格品。
特采:临时降低检验产品的品质判定标准后,检验判定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