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培养小学一年级孩子的社交能力

培养小学一年级孩子的社交能力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他们将面临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小学生活。
在这个阶段,孩子将开始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建立友谊,以及适应新环境。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孩子更好地融入小学生活,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呢?1.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自信是孩子社交能力的基础。
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参加各种活动,让孩子在实践中建立自信。
此外,家长还应该关注孩子的优点和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孩子相信自己能够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2. 教育孩子学会倾听和表达学会倾听是社交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长应该教育孩子在与他人交流时,要专注于对方的言辞,不要打断别人说话。
同时,家长还要教育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让他们敢于在适当的时候发表自己的观点。
3. 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同理心是孩子在与人交往中能够理解和关心他人的重要品质。
家长可以通过讲故事、看电影等方式,让孩子了解不同的人和事,培养他们的同理心。
此外,家长还可以引导孩子关心家人和朋友,让他们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4. 教育孩子遵守规则和尊重他人小学生活中,孩子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如按时上课、排队等。
家长应该教育孩子遵守规则,尊重他人。
同时,家长还应该教育孩子学会宽容和谅解他人,培养他们的包容心。
5. 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集体活动是孩子结交朋友、锻炼社交能力的好机会。
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参加课外活动、兴趣班等,让孩子在与其他孩子的互动中建立友谊。
同时,家长还应该教育孩子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让他们学会在交往中保持和谐。
总之,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家长的耐心引导和关爱支持。
通过以上方法,相信我们的孩子能够更好地融入小学生活,成为一个自信、善良、有爱心的社交达人。
培养孩子的人情世故如何让孩子融洽与人交往

培养孩子的人情世故如何让孩子融洽与人交往在当今社会,人际交往能力被认为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从小就应该开始。
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与他人相处时能够融洽、得体,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人情世故,让他们学会与人交往呢?1. 以身作则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他们会模仿父母的行为举止。
因此,父母首先要注意自己在与他人交往时的态度和方式。
要展现出礼貌、尊重和善意,让孩子从小就接触到积极向上的人际交往模式。
2. 多与孩子沟通沟通是培养孩子人情世故的重要途径。
父母可以通过与孩子谈话、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来引导他们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
同时,也要教会孩子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让他们学会用正确的方式与他人沟通交流。
3. 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同理心是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父母可以通过故事、影视作品等方式来培养孩子的同理心,让他们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体会他人的感受。
这样不仅可以增进孩子与他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还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
4. 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集体活动是培养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好机会。
在团队中,孩子需要学会合作、沟通、分享,这些都是与他人交往时必备的技能。
通过参加集体活动,孩子可以结识更多的朋友,拓展社交圈子,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5. 教导孩子尊重他人尊重是人际交往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则之一。
父母要教导孩子尊重每一个人,不论对方是谁、来自哪里。
尊重不仅体现在言行举止上,更体现在对待他人意见和看法上。
只有尊重别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6. 培养孩子独立自信独立自信是一个人吸引他人并与他人融洽相处的重要特质。
父母要鼓励孩子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自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只有独立自信的孩子才能在与他人交往中展现出真实、坦诚的一面。
7. 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与他人交往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和矛盾。
父母要教导孩子如何妥善处理这些问题,学会妥协、沟通、解决分歧。
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社交能力,融入集体生活?

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社交能力,融入集体生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建立良好的社交能力至关重要。
它不仅能帮助孩子在学校和社会中成功融入,也能为他们未来的人生发展奠定基础。
而现在,很多孩子在社交方面存在困难,很难与同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甚至还出现不合群、被排挤的情况。
作为教育专家,我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孩子建立良好的社交能力,融入集体生活:一、培养孩子的社交意识社交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建立孩子的社交意识开始。
家长和老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帮助孩子了解他人感受:鼓励孩子多观察、多思考,了解不同人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模式。
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故事分享等方式,帮助孩子理解他人的感受,学会换位思考。
加强孩子表达能力:训练孩子清晰、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并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
鼓励孩子积极地参加讨论和分享,并尊重他人的意见。
培养孩子的同理心:通过阅读、观看影视作品、参与社会实践等,引导孩子关注社会问题,理解弱势群体,培养积极、善良、友爱的人格。
二、提供丰富的社交机会孩子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进步,掌握社交技巧。
家长和老师可以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社交机会:鼓励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参加课外兴趣班、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等,让孩子接触不同的人群,锻炼人际交往能力。
组织家庭聚会和朋友聚餐:为孩子提供与同龄人交流的机会,鼓励孩子与他人交谈,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历。
鼓励孩子结交新朋友:鼓励孩子参加社交活动,主动地与新朋友交流,并邀请朋友到家里做客,增进彼此了解。
三、帮助孩子解决社交中的困难当孩子在社交中碰到困难时,父母和老师需要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认真倾听孩子的困惑:耐心倾听孩子描述自己的社交困境,并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让孩子感受到被爱和被接纳。
分析问题根源:帮助孩子分析社交问题的原因,例如比较内向、缺乏自信、沟通技巧不足等,并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
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法: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演示情景等方式,帮助孩子学习如何与他人沟通、如何处理冲突、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家长如何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家长如何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家长在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幼儿时期是孩子社会交往能力的关键时期,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将对孩子的将来产生重大影响。
以下是一些家长可以采取的措施,帮助幼儿培养社会交往能力。
1.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积极、友爱和和睦的氛围对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家长可以给予孩子温暖的关爱和支持,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并倾听孩子的心声。
家庭成员之间的友好沟通和相互尊重也是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范例。
3.教授基本的社交技巧:家长可以教授幼儿一些基本的社交技巧,例如如何与他人打招呼、如何与他人分享玩具等。
通过角色扮演和模拟情境,家长可以帮助幼儿学习如何与他人合理交流和解决冲突。
4.鼓励幼儿共同合作和分享:家长可以创造环境和机会,鼓励幼儿与他人共同合作和分享。
例如,可以鼓励幼儿参加团队游戏、合作绘画等,以培养他们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5.培养幼儿的同理心:同理心是社会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长可以通过讲故事、观看有关情感和同理心的电视节目,让幼儿学会关心和理解他人的感受。
家长还可以鼓励幼儿参与公益活动,培养幼儿的社会责任感。
6.培养适应能力:幼儿在社交环境中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难,适应能力是帮助他们处理这些困难的关键。
家长可以通过与幼儿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他们面对困难和挑战,从而培养幼儿的适应能力。
7.合理规划幼儿社交活动:家长应该合理规划幼儿的社交活动,使其有足够的时间与他人互动和交流,但同时也要注意不过度安排,以免影响幼儿的休息和充电。
总之,家长在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提供合适的社交机会、教授基本的社交技巧、鼓励共同合作和分享、培养同理心、培养适应能力和合理规划幼儿社交活动等措施,家长可以帮助幼儿建立积极、健康的社会交往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父母培养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方法有哪些

父母培养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方法有哪些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孩子能否融入团体决定因素,而这种能力,可以成为影响孩子一生的决定因素。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培养孩子人际交往的方法,快来看看吧。
培养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方法营造和谐家庭氛围家庭作为孩子生活居住的第一场所,为孩子提供了最初的交往环境与需要。
良好的家庭氛围容易让孩子产生交往的兴趣和需要,而父母对孩子交往需要的满足则更强化了孩子的这种兴趣,让孩子从小就乐于与人交往,与人沟通,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
要想让孩子有一个和谐健康的人际交往关系,家长就必须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健康的家庭环境,一种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交往氛围。
家庭成员之间应尽量避免当着孩子的面发生争执,因为这种争执的局面,不仅会让孩子感到紧张、恐慌,还会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一些负面的交往方式,如恶语攻击对方、动手攻击对方等。
喜欢模仿是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同时也是他们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在生活中,家长是孩子进行模仿的主要对象,家长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的方式及态度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孩子。
因此,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如果父母不擅交往,父母经常吵架,那就会影响孩子交往。
避免家庭成为“孤岛”父母应该避免自己的家庭变成一个不与外界接触的孤岛,应该多给孩子创造一些与他人接触的机会和条件,让孩子在与他人相处中感受对方的关心和帮助,同时也学会避免自我为中心,培养乐于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
父母要明白,孩子是需要在人群中生活、学习、工作的。
父母要让他从小学会宽容,知道倾听和沟通的重要,明白合作和协商的分量,学会努力让大家认可、接纳。
这是孩子迈向成功很关键的一步,关系到他一生的发展。
首先,孩子应该从屋里走出来,早饭前的晨练、晚饭后的散步,都是与邻里相熟的机会。
让孩子把住在附近的小朋友邀请到家里来,有了好的玩具、新的图书、好吃的东西,就可以鼓励他去请邻居家的孩子一起阅读、玩耍、品尝,时间一长,孩子们自然就会成为好朋友了。
帮助小学一年级孩子发展社交技巧的建议

帮助小学一年级孩子发展社交技巧的建议社交技巧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能帮助他们与同学和老师更好地相处,还能在日后的生活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建议,可以帮助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发展社交技巧。
1. 鼓励主动交流鼓励孩子与同学主动交流,可以从简单的问候语开始,如“早上好”或“下午好”,然后逐渐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入的对话,如相互询问今天的活动或共同的兴趣爱好。
通过这种方式,孩子能够建立起与同学间的友谊,增加彼此之间的了解。
2. 培养团队合作意识经常让孩子参与小组活动,让他们与其他同学一起合作完成任务。
在合作的过程中,他们可以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思想,以及处理矛盾和冲突。
这样的经历可以帮助他们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协作,共同达成目标。
3. 培养友善待人的习惯鼓励孩子友善待人,无论是对同学、老师还是其他人员都应尊重和关心。
可以通过模范行为来示范给孩子,例如积极参与学校的公益活动,主动帮助其他同学或老师,并与孩子进行相关的讨论。
这样的行为能够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4. 鼓励参与课外活动参与课外活动可以为孩子提供更多与其他同学交流的机会。
鼓励他们参加学校或社区组织的活动,如艺术班、体育俱乐部或志愿者队伍等。
这些活动能够帮助他们结识新朋友、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并且提供一个锻炼社交技巧的环境。
5. 学会自我表达教会孩子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对于他们与他人交流非常重要。
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些机会,如参与讨论或展示自己的作品。
同时,鼓励他们多读书、多参加文化活动,这样可以帮助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
6.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孩子发展社交技巧非常重要。
鼓励他们在遇到困难或冲突时,通过合理的方式进行沟通和解决。
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孩子模拟真实的情境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样的训练可以使孩子更好地处理与他人的关系。
7. 鼓励积极参与班级活动班级活动是培养孩子社交技巧的一个重要渠道。
如何引导孩子社交能力?

如何引导孩子社交能力?1、教会孩子一些常见的社交方法想要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父母应该从小开始,教会孩子一些常见的具体社交方法,让孩子学会能够以他人能接受的方法来获得想要的东西。
当孩子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时,家长要给予共情,引导孩子学会说服别人与自己一起分享玩具。
2、不要强迫孩子的孩子在家里活泼,在外面则比较内向,尤其是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人时。
面对这种性格的孩子,千万不要强迫孩子去主动社交,更不要逼着他们非得成为孩子中的焦点,这样反而会让他们更讨厌社交。
对于比较内向和被动的孩子,不要强迫,给他们充分的尊重和理解,让他们顺应本心,自己掌握社交的节奏,依然能收获属于他们的友谊。
3、为孩子的社交提供支持父母应该为孩子提供广泛的交友机会,当孩子们一起玩耍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应该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和自由。
父母也可以邀请孩子的朋友来家里做客,并亲切友善地对待他们,也可以尝试和孩子朋友的家长们成为朋友,这样可以和孩子一起社交,同时也结识了拥有共同话题的朋友,父母的社交态度对孩子也是一种引导。
4、走出去,制造社交机会家长要作为孩子交往的“支持者”,从小多帮孩子制造和同伴玩耍的机会。
比如,带孩子参加各种早教班、聚会、野餐,邀请孩子的同学到家里来玩。
增加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在不同的场合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社交能力。
5、给孩子设定社交底线这一点非常重要,孩子的社交虽然没有大人的复杂,但你一定要告诉孩子,跟别人做朋友时,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这将影响到孩子以后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6、正确处理孩子之间的矛盾孩子们在社交时难免会发生摩擦和争吵,作为家长不要去强行干涉孩子之间的矛盾,要引导孩子正确地处理矛盾,要知道能够谅解他人的孩子才能收获更多的友谊。
如果孩子在社交中遭受痛苦,父母可以适度共情,这样能帮孩子尽快摆脱痛苦,从伤害中走出来,但是一定要注意分寸哦,过度共情反而会造成孩子对父母过度依赖以及社交情绪化。
7、社交认知的建立通常妈妈是孩子生命中的第一个朋友,妈妈和孩子的友谊至关重要,和孩子建立稳固可靠的友谊,往往会成为宝宝未来人际关系的模板。
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如何让孩子与同学更好地相处

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如何让孩子与同学更好地相处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对于他们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良好的社交能力不仅能够帮助他们与同学之间建立更好的关系,还能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本文将分享一些帮助孩子培养社交能力、与同学更好地相处的方法和建议。
1. 倾听和尊重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的关键之一是教育他们如何倾听和尊重他人。
鼓励孩子认真倾听他人的观点和意见,给予对方足够的表达空间。
同时,教育他们尊重每个人的差异,并理解不同的观点和文化背景。
2. 提倡合作和分享学会与同学合作和分享是培养良好社交能力的重要方面。
鼓励孩子多参与团队活动,如小组讨论、合作项目等,让他们学会与他人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同时,教育孩子要懂得分享,与同学分享他们的知识、资源和关心,建立互助的关系。
3. 培养沟通技巧良好的沟通技巧是社交能力的核心。
通过角色扮演、演讲比赛等活动,培养孩子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孩子与同学进行积极的对话,学会倾听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4. 培养同理心同理心是帮助孩子与同学更好地相处的重要品质。
教育孩子关注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情感。
鼓励他们通过帮助别人、关心他人的方式来表达同理心,建立友善和互助的关系。
5. 鼓励参与社交活动鼓励孩子参与各种社交活动,如学校组织的社团、课外活动等。
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孩子结识更多的同学,拓展社交圈子,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
同时,也可以提供一个锻炼社交技巧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平台。
6. 具体案例辅导给孩子提供具体的案例辅导,教育他们在不同情况下如何与同学相处。
例如,教导他们如何与同学分享玩具、如何与同学合作完成课堂任务、如何处理和解决冲突等。
通过提供具体的案例,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7. 规范网络社交行为如今,互联网已成为孩子们社交的一部分。
教育孩子正确使用网络社交平台,避免网络欺凌和不良行为。
同时,和孩子一起制定合理的上网时间和内容,培养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和保护自己的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位成功学专家曾说:“所有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的人际关系非常好。
”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日后拥有出色的社交能力,那么,应该怎样去培养呢?
孩子的交往技能,如分享、轮流、协商、合作等,需要家长在潜移默化中传授给孩子。
家庭的作用有时候甚至超过了学校的作用。
一位品学兼优的孩子说,小时候妈妈给她讲的一个故事她终身不忘。
故事是这样的:一个女孩走过一片草地,看见一只蝴蝶被荆棘弄伤了,她小心翼翼地为它拔掉刺,让它飞向大自然。
后来蝴蝶为了报恩化做一位仙女,向小女孩说:“因为你很仁慈,请你许个愿,我将让它实现。
”小女孩想了一会说:“我希望快乐。
”于是仙女弯下腰来在她耳边悄悄细语一番,然后消失无迹。
小女孩果真很快乐地度过一生。
她年老时,很多人问她:“请告诉我们吧,仙女到底说了什么?”她只是笑着说:“仙女告诉我,我周围的每个人,都需要我的关怀。
”这位孩子的母亲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教孩子学会关怀别人——这正是与他人积极相处、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的根本。
下面,就教你25个培养孩子交往能力的好办法。
宝贝1-3个月时该怎么做:
1.让宝贝常常接触妈咪的肌肤,如多给宝贝做皮肤按摩,让宝贝的心里感到安定。
2.回答宝贝所有的反应,以建立双向“对话”。
这样,会大大地鼓励宝贝的“问话”的积极性。
3.在宝贝醒的时候,可在离他耳边10厘米的地方,轻柔地呼唤他的名字,通常宝贝会非常高兴,并亲热地看着妈咪。
4.采取母乳喂养,这样可以让宝贝通过妈咪的乳房享受吃奶的快感,引发特有的天真快乐反应,促进宝贝这种最初的社会接触体验,并且可以故意让乳头离孩子的嘴远一点,让他自己去寻找,培养孩子探索的意识。
5.当宝贝咿呀自语时,妈咪应主动与宝贝交流,提高宝贝发音的兴趣,并会模仿不同口型发出不同的声音;或放送一些音乐儿歌,让宝贝在欢乐的气氛中咿呀学唱。
6.每次宝贝吃饱后以及醒着的时候,妈咪脸上要带着微笑地与宝贝对视着说话,并用和蔼亲切的声音多逗引宝贝笑一笑。
这种笑是宝贝博得别人喜爱,尤其是妈咪喜爱的最有力手段,可表达出他与人交往的快乐。
7.每当有这种需求时,妈咪都要积极给予回应。
宝贝哭时注意观察他为什么而哭,尽量满足需求,这样才能增进宝贝以后对他人的友好及信任。
宝贝4-6个月时该怎么做:
8.从现在起,妈咪应注意不误时机地把一些陌生的客人介绍给宝贝,让他逐渐从心里适应与生人接近。
9.当宝贝发出不同的声音时,妈咪要积极模仿,而且要不断地变化音高、音量,也可以故意给宝贝听一些其他的声音,如风铃声、搓纸声等。
10.多和宝贝一起玩些生动有趣、能响能动的玩具,如小鸡吃米、哗啦棒、小熊打鼓等。
宝贝7-11个月时该怎么做:
11.促进宝贝的自我意识地萌芽,可让宝贝多照镜子,帮助他区分出自己和他人,并学习一些简单的与人交往的动作,如挥手再见、摇头表示“不”。
12.既然宝贝有了与人碰触的愿望,妈咪就应该尽量多给予与自己的身体相互接触的机会,满足宝贝心理上碰触的需求。
13.当宝贝发出爸或妈的声音时,父母要积极地答应,这样可促使认识声音与人的沟通作用。
宝贝10-12个月时该怎么做:
14.妈咪要在宝贝做游戏时,尽量让宝贝多欢笑一些;讲故事时多讲笑话,并且要经常笑出声来赞许宝贝,促进宝贝的幽默感发展。
15.开始培养最简单的社交,比如让宝贝多和别的小朋友或不熟悉的人在一起,并教他在分别时会与人挥手道别。
同时,妈咪每次离开宝贝时,一定要亲吻他,回来后要向他问好。
16.当宝贝对别人表现出“不礼貌”或“不友好”,妈咪要表示出不满意的样子,并教他怎样去做,避免宝贝逐渐形成一些令人讨厌的毛病。
17.如果宝贝对人很礼貌、很友好,“则应该点头赞许他,拍手叫好,以加强化这种表现,这样会有助于宝贝形成良好的交往能力。
宝贝12-18个月时该怎么做:
18.可能的话,父母多带宝贝参加各种家庭聚会,并且不只是让宝贝充当大人的“配角”。
应该让宝贝感到自己同参加聚会的大人一样。
19.为了消除宝贝的陌生感和害怕心理,把宝贝介绍给不认识的小朋友或他不熟悉的人,并尽量让他和别人在一起。
20.如果宝贝在3岁之前很少与小朋友接触,3岁以后则需很长时间才能习惯和小朋友一起玩。
因此,妈咪要多带宝贝出去,自由自在地和小朋友玩耍。
宝贝一岁多到3岁时该怎么做:
21.可有意地让宝贝帮助家人做些简单的事情,比如爸爸下班回来了,帮助拿一下拖鞋,以培养宝贝助人为乐的精神。
22.当宝贝对小朋友、家人或宠物表现出爱和关切时,妈咪要及时鼓励并夸奖,激发宝贝学会善于表达爱意的能力。
宝贝进入幼儿园后该怎么做:
23.创设良好的家庭交往环境。
在家庭中应创造一种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交往氛围,以父母为中心和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都是不可取的,父母应当成为孩子的朋友,要让孩子敢说、爱说,有机会说话。
家庭中的大小事,孩子能理解的,应该让孩子知道。
家庭小会议小讨论是很好的活动,适当地让孩子参与成人的某些议论,有利于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敢于与成人交往。
家庭中有关孩子的一些问题,更应该听听孩子的意见,看看孩子的想法,不要一味地只是家长说了才算。
24.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
家长应适当地带孩子进入自己的社交圈,让孩子到外面去串门,找小伙伴玩耍,也应该允许自己的孩子邀请小伙子伴到家里来作客。
家长可以指导孩子怎样和同伴一起玩。
例如,家里买了新的玩具,家长可提醒孩子请邻居家的孩子来一起玩。
别的小朋友上门来玩耍,家长要讲表示欢迎的话,消除他的恐惧心理,还要叫自己的孩子拿出好吃的东西招待他,拿出好玩的东西给他玩。
这要,让孩子有充分的时间和小朋友们一起交往,得到更多的交往机会,体验到和同伴交往的乐趣。
25.教给孩子交往的技能。
为了帮助孩子成为受同伴欢迎的人,在交往中得到快乐,家长应有意识地交给孩子一些交往的技能。
一是培养孩子的礼貌习惯,学会尊重别人,平等待人。
父母应让孩子在交往中学会使用礼貌用语:“请”、“谢谢”、“对不起”等,告诉孩子只有懂得礼貌的人,别人才愿意和他一起玩耍,也才肯把心爱的玩具给他玩。
对孩子在活动中礼貌语言用得好的时候要及时进行鼓励表扬,强化孩子的礼貌行为,形成良好的礼貌习惯。
二是让孩子学会容忍与合作。
在交往中,遇到与自己意愿相悖的事,家长应教育孩子学会忍让,与同伴友好合作,暂时克制自己的愿望,服从多数人的意见。
例如,几个孩子在一起商量做什么游戏,大家都说玩动物园,而自己却想玩娃娃家,此时,就要克制自己的愿望,和同伴们一起高高兴兴地玩动物园的游戏。
这样才能使交往顺利进行。
三是学习遵守集体规则。
孩子们在交往时,会自己制定一些规则来约束每个人的行为,谁破坏了这些规则,谁就会受到集体的排斥。
只有自觉遵守集体规则的人,才能得到大家的喜爱,也才会有更多的朋友和他一起玩。
四是培养孩子乐于助人的品质。
孩子们在交往中常常会碰到一些困难,家长不仅要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还应支持孩子帮助其他的朋友克服困难,如朋友摔到了急忙扶起来,同伴的玩具不见了帮着去寻找等等。
要让孩子知道乐于助人的人就会有很多的朋友。
如果家长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就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交往愿望,教给他们的交往技能,对孩子来说将是终身受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