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骨质瓷发展历程

唐山骨质瓷发展历程
唐山骨质瓷发展历程

中国唐山骨质瓷的发展历程

中国是陶瓷的故乡,但是在数千年的陶瓷生产史中,骨瓷是唯一没有诞生在中国的瓷种。我国的骨瓷发展史也颇具色彩。

我国开始研制骨灰瓷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当时一位英国商人来唐山第一瓷厂订货,谈到国际市场上颇为盛名的骨灰瓷,价格昂贵却供不应求,于是希望中国人也能生产。

考虑到1914年中国第一件卫生瓷诞生于唐山的历史,国家就把研制骨灰瓷作为一项很重要的政治任务交给了唐山第一瓷厂。由于骨灰瓷的生产技术在当时世界上属于保密的,西方国家对此一直都采取封锁的态度,我国派出去的考察人员一无所获。

鉴于国家对此事的重视,后来一大批学者和研究人员加入到骨灰瓷的研究过程,即使在文革期间,许多生产任务都停止了,但是骨灰瓷研究一直在继续。经不断摸索,终于在1973年唐山第一瓷厂的技术人员研制出了中国第一代骨灰瓷样品。1975年正式投产。

改革开放以后,陶瓷产品的含铅釉料铅、镉溶出问题成为摆在我国骨瓷走向国际市场的一大拦路虎。上世纪90年代起,国内的科研院所和陶瓷厂区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究无铅骨瓷。经过4年研究,唐山陶瓷股份有限公司终于解决了铅、镉溶出问题。

1990年唐山地区引入英国的设备,建成了我国第一条骨瓷生产线,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规模生产。唐山的骨瓷占到国内骨瓷总量的近一半。目前国内规模生产骨瓷的只有两个地方,唐山和山东淄博。

骨瓷在中国发展仅40多年历史,但是却让唐山成为了可以媲美世界瓷都景德镇的城市,不能不说骨瓷的魅力实在是太大了。

中国近代教育史论文

【论文学科】中国近代教育史论文 【论文级别】本科生 【题名】中国近代教育家王力 【所属分类】社会科学,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关键词语】近现代;民办学校; 教育 【中文摘要】本文结合史实,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归纳法和资料分析等方法,对近代中国教育家王力进行考察。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发掘、整理和分析,形成论点,取得研究成果。 王力教授(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人。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1913年小学毕业后失学。1916年在博白高等小学任国文教员。1924 年入上海南方大学学习,次年转入上海国民大学。1926年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赵元任等,1927年赴法国留学,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32年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后返国,历任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广西大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岭南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中山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语言学系主任。1954年调北京大学任教授,直至去世。曾兼任汉语教研室主任,中文系副主任,并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副主任。1956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57年冬赴波兰讲学。并先后兼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文学改革委员会委员、副主任,中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曾当选为广东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广州市人民政府委员,北京市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至五届委员,全国政协第四、五、六届委员,第五、六届常务委员等职。王力先生从事中国语言学研究逾半个多世纪,他在汉语语法学、音韵学、词汇学、汉语史、语言学史等方面出版专著四十余种,发表论文200余篇。他研究领域之广,取得成就之大,中外影响之深远,在中国语言学家中是极其突出的。王力先生的语言学研究始终是与教学联系在一起的,他在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语言学专门人材,为中国语言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王力先生在法国留学期间,翻译出版二十余种法国小说、剧本;抗战期间,写了大量的散文,被誉为战时学者散文三大家之一。60年来,王力一直从事语言科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为发展中国语言科学、培养语言学专门人才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36年发表《中国文法学初探》一文,对中国语法

百年中国教育史研究高潮的回顾和反思

百年中国教育史研究高潮的回顾和反思 摘要:中国教育史研究经历了三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以来的两次高潮。第一次高潮奠定了教育史学科的基本体系,第二次研究高潮是恢复性的,促进了教育史学理论的发展。在第二次研究高潮中,研究者只有提高理论素质,突破历史、教育学科界限,从历史学走向社会学,教育史学科才能真正取得长久发展。 关键词:中国教育史;学科;研究高潮;史学理论 从甲骨文对中华民族教育活动的记载开始,中国教育史学便开始漫长的孕育时期。由于中国教育一直依附于政治,未出现学科专业分化,教育史学一直未能成为一个专门学科。19世纪后半叶,随着近代西方学科分类方法的传入,尤其是20世纪初中国近代学制的建立,新式学堂中有了专门的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教育学科才呼之而出。在建立近代教育制度过程中,为满足1904《癸卯学制》中“大学堂、进士馆、师范学堂课程中必需设教育史科”的需要,一大批传统学人,在新史学思潮启迪及日本学者对中国教育史研究热潮的带动下,开始第一次致力于 中国教育史的研究。1901年,史学大师罗振玉、王国维在上海创办中国近代最早的教育杂志——《教育世界》,并陆续发表有关教育史、学术史的论文,开学人研究中国教育史之先河。1910年湖北学使黄冯箕提出设想、后由两江师范学堂课务柳诒徵着成的《中国教育史》则标志着中国教育史学科在学术界地位的最终确立。 从1904年至今,中国教育史研究已走过了近百年历程。百年以来人们在对中国教育史不断深入研究的同时,却忽略了对历史研究本身历史、即中国教育史学史的关注。中国教育史学史发展的近百年可以1949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回顾近百年以来这一学科研究高潮的特点对于今天教育史的发展具有极大的现实借鉴意义。 一、民国时期教育史研究第一次高潮的出现及特点 中国教育史研究的第一时期从1904《癸卯学制》颁布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结束。在这段时间中,中国教育史研究经历了一个从启蒙、发展、兴盛到停滞的过程,并形成了教育史研究的第一次高潮。“五四运动”后,王朝更迭的政治动荡开始折射于中国学术界。中国教育史研究除继续翻译日本着作外,开始学习美国,出现了以郭秉文《中国教育制度研革史》为代表的一批教育史专着。民国《壬子·癸丑》学制颁布后,上海商务印书局、中华书局竞相出版师范学校教育史课本,教育史研究初次形成热点。这为1920年到1937年中国教育史学科的第一次研究高潮打下了基础。 20世纪20年代是一个被梁启超称之为“全民族人格觉醒的新时期”。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界全面觉醒、社会革命风起云涌,形成了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继春秋战国之后的“又一个思想最为自由的时代”。得益于时代熏陶,中国教育史学科在这一时期也摆脱了简单模仿日本和欧美教育史研究的模式,开始在学理上走向成熟,其中不少研究成果时隔半个世纪依旧为教育史研

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中国近代史初期,面对西方文化的侵入,最早的有识之士曾提出“睁眼看世界”、“师夷制夷”的主张。“师夷”就是学习西方先进文明,意味着发展教育,提高国人的素质。由于那时人们的思想守旧,“师夷”的主张未能得到呼应,中国人以固有的思维和习惯度过了近代初期的20年。 19世纪60年代初,经历了太平天国起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大动荡,清政府中的改革派开始兴办洋务,中国近代化正式起步。洋务运动是从发展军事工业开始的,但发展新教育也提上日程———这是个良好的开端。1862年,近代第一所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诞生,它被视为中国近代教育的起点。当时顽固势力对此表示不满和反对,但洋务派顶着压力把教育改革继续向前推进,先后创办了外语学堂、船政学堂、矿务学堂、机械学堂、电报学堂、武备学堂等新式学校,还向国外派遣了留学生,使近代教育第一次出现较大发展,培养了一些人才,一定程度上转变了社会风气。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开端。近代新教育的发展对此有促进作用。 近代教育第二次较大发展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午中日战争后,面对民族危机的严峻形势,社会各界有识之士表达了发展教育、民族自强、与列强抗争的强烈愿望。维新派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封建官员有张之洞、盛宣怀、李端、陈宝箴、袁世凯,其他人士有张元济、汪康年等。由于维新派的共识,近代教育又出现较大发展:1895年,王文韶、盛宣怀在天津创办西学学堂,这是近代官办的第一所学堂,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的大事件。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1898年戊戌变法中,光绪皇帝批准设立京师大学堂,同时颁布了一系列文化教育改革措施,促进了社会风气的变化。可惜戊戌变法在顽固派的反对下夭折了,几乎所有的新政都被废止。然而,京师大学堂却例外被保留。 20世纪初,清政府不得不正视现实,加大各方面改革的力度,其中也包括教育改革。此后几年中,除京师大学堂重新正式开办外,许多省相继建立了大学堂,这是中国开办大学最多、最快的时期。此外还有几件很有影响的举措:1902年,清政府制定《钦定学堂章程》。1903年,又制定并正式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制定国家教育体系。1905年9月,在袁世凯、张之洞等人联名奏请下,清政府终于下令废除科举制,产生了积极影响。1905年12月,清政府中央设立学部,作为最高教育行政机构,同时各省设提学使司,各府厅州县设劝学所,以便加强对教育发展的协调与管理。清政府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是与其政治上“筹备立宪”的改革同时进行的,这也可以说是清王朝“最后的改革”。没过多久,辛亥革命爆发,封建制度寿终正寝。但客观地说,清政府的教育改革是有积极意义的。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在中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件。然而以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为代表的旧官僚却玩弄阴谋窃取了革命的成果,使中国陷入军阀割据、专制的局面。1915年9月,新文化运动开始了。 新文化运动作为广泛的、深刻的思想文化运动,极大的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对中国社会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由于这一点,人们更加坚定了对教育发展重要作用的认识。鲁迅以改造“国民性”为重要使命,张伯苓、陈嘉庚创办了多所名校,蔡元培将民主和科学精神植入北大,陶行知积极探索发展平民教育、乡村教育。除此之外,政治集团的领导人也特别注重发展教育。1924年,国共合作,进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为了培养革命人才,孙中山在广州创办了黄埔军校。 从上述近代教育发展的历程不难看到:教育的发展进步始终与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相关联,并为社会变革做出了重要作用。 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提高了人的素质,这就为中国走向近代化打下一定的基础,促进了社会方方面面的变迁。不仅如此,人的素质的提高也直接推动了反帝反封建斗争。过去列强

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国教育史研究综述_霍冉

华中人文论丛 第2卷第1期Huazho ng H umanit y Fo rum2011年6月 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国教育史研究综述 霍 冉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 教育史是民国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进入民国后,中国的教育开始呈现出不同于晚清时期的繁荣景象,无论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还是与教育发展密切相关的教育思想,都在民国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本文致力于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国教育史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分析,以求系统的了解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状况,从而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 民国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综述 教育史是民国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民国教育史的研究一直是民国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出现了一大批有关民国教育史的论文和专著。对这一时期民国教育史研究现状的考察,有助于我们系统的了解当前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状况,从而明确我们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本文试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国教育史的研究状况作一概述,又因教育史的研究包括多个方面,本篇文章将重点论述民国时期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留学教育和教育思想的研究状况,以期对民国教育史方面的研究有所裨益。 一、学校教育 学校是教育的载体,教育的发展也主要从学校教育的发展表现出来。这一时期,对学校教育的研究的论著相对来说比较集中,学校教育包括很多方面,学者们关注的角度各有不同,其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大学方面。 余子侠在其 抗战时期高校内迁及其历史意义 一文中,论述了抗战时期高校内迁及其历史意义。认为抗战时期的高校内迁虽然给中国的教育文化事业带来了不可避免的损失,但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例如保证教育现代化的正常进行,为落后地区传播了新的文明等等。 徐国利则通过对抗日战争时期高校内迁的时间、阶段和数量,高校内迁的路线和方向的论述,力求对有关高校内迁的几个问题做一个清楚的说明。 许小青则关注到南京国民政府初期进行的大学区试验,认为大学区制的设计者本是从学术独立化的角度提出大学区制,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却陷入政治纷扰之中,同时亦集中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央与地方在教育资源分配中的矛盾冲突,尤其是国民政府在建设 首都最高学府 中 心有余而力不足 的窘境。 潘国琪对抗战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教育政策进行研究,认为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学校制度的连续性,但同时也是加强国民党思想控制的重要手段。 除了以上类型的文章对大学教育进行总体上的把握之外,研究者们还关注到对各个大学本身的研究,伊秀芬在其 抗日战争时期的河南大学 一文中,论述了抗日战争时期的河南大学,介绍了其辗转办学的艰辛历程、其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生存和发展、以及其在抗战时期的办学特色,认为在抗日战争时期,河南大学的师生员工克服了战争带来的种种困难,为河南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杨绍军在其 西南联大与云南现代高等教育 一文中认为,西南联大在昆明驻足8年,对云南现代高等教育的贡献是巨大的。不仅对处于艰难时势中的云南大学提供了巨大的支持,而且还促使云南师范大学的诞生。 王奇生则关注到了国民党与大学的关系,他认为,大学校园既是国共较量的重要舞台,也是国民党内不同派系角逐的场所。也正是由于不同党派知识精英在西南联大的共存和共处,才建构起这座极具包容性的 民主堡垒 。 徐秀丽在其 1940年代后期的国立高校治理 以清华、北大为例 中充分肯定了1940年代后期的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校务管理中教授地位的重要性。教授 治校 ,教授不仅 参与 校务,而且 决定 校务。这是一种比较完整意义上的教授治校制度。 在学校教育中,职业教育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吴玉琦在其 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历 271

计量史学与中国近代教育史研究

计量史学与中国近代教育史研究 计量史学方法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最早应用于经济史和政治史的研究。直至20世纪80年代后,计量史学才在我国流行起来,并逐步应用到历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中。教育史作为历史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也开始探索新研究方法的使用。计量史学方法适用于教育史研究中关于教育规模、教育结构以及教育因素相关问题的分析。根据计量史学方法在其他分支学科中的应用情况,总结出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以启迪今后的中国近代教育史研究。 關键词:计量史学;方法;教育史;应用;启示 教育史是教育学与历史学的交叉学科,它的研究方法深受历史学的影响。计量史学方法在历史学研究领域的运用,同样引起了教育史研究的革命。 一、计量史学的产生与发展 计量史学方法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最早应用于经济史和政治史的研究。“它的主要特征是通过运用一整套数理统计方法,把数据或可以计算的其他史料用作分析和解释历史的主要依据。”[1]经济史是历史学分支学科中最早运用此方法的领域之一,由于传统的经济史研究往往只对史料中直接呈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而对于那些没有明显数量化的记载,只做简单的定性说明,这就使得研究的结果充满了主观性。于是到50年代中后期,经济学家们开始尝试“重新解释”美国经济史。他们运用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数理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使得以往未充分发掘的史料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利用,掀起了经济史学领地的革命。这种影响很快在历史学研究中传播开来,并在其分支学科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选举一直是美国政治史研究的重点问题。本森在《美国政治史学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中指出了传统政治史学在研究选举问题时的缺陷,即“只是根据官方文献和少数重要人物的活动,或者通过对只是很有限地反映出民众选举活动的资料的片面研究来解释群体性的政治现象,而对大量的、可加以运用的资料缺乏全面的、精确的比较分析”[2]。以此为起点,政治史学届展开了对于选举活动研究的探索。他们将研究的视角从少数被选举的精英人物转移到了广大选民身上,开始去挖掘一些过去被忽视的史料(如选举结果的报告、候选人的传记资料等),并对这些资料进行计量分析,得出了许多以前从未得出过的结论,使得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在“新社会史学”领域,马克思的《资本论》通过运用丰富的数量统计方法,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并深刻地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伟大命题,是计量史学运用最成功的范例之一。 二、计量史学方法在中国近代教育史研究中的应用

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考试题型:(共21题100分) 填空题(2*10)名词解释(5*4)列举题(5*2)简答题(5*3)论述题(35) 一、填空: 1、教育心理学起源说代表人物:孟禄(美国) 2、美国公立学之父:贺拉斯?曼 3、《爱弥儿》作者是法国著名教育学家卢梭 4、被称为“幼儿教育之父”的是德国教育学家福禄培尔。 5、蒙台梭利是20世纪意大利的著名幼儿教育家,与福禄培尔齐名。 6、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学之父”,其代表作《大教学论》是西方近代教育史 上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7、日本著名的私立大学有早稻田大学、日本大学、明治大学。 8、美洲第一所高等学府是哈弗学院(1636年)在马萨诸赛殖民区。 9、中世纪第一所大学是意大利的波隆那大学。伊尔内留斯在此讲学。 10、欧洲中世纪中等教育中的“七艺”是:文法、修辞、辩论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11、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发明了“产婆术”。 12、《天鹅之歌》的作者是19世纪著名的瑞士民主主义教育家裴斯泰洛奇。 13、美国州一级的教育管理体制的创始人是贺拉斯?曼,并推动了公立学的发展。 14、明治维新推出了三大口号,其中与教育相关的是“文明开化”。 二、名词解释: 1、骑士教育(p119) 答:骑上教育是西欧封建社会的一种特殊家庭武夫教育形式,重在灌输服从与效忠的思想观念,训练勇猛作战的诸多本领,与等级鲜明的欧洲中世纪封建结构相适应。主要目标是培养勇猛豪侠、忠君敬主的骑士精神和技能。分为三阶段: (1)家庭教育阶段:由父母教育,内容是宗教知识、道德教育和身体的养护和锻炼。(2)礼文教育阶段:进入贵族家中当侍从,学习社会礼节和行为规范。 (3)侍从教育阶段:学习“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弈棋、吟诗)。 2、泛爱学校(p283) 答:是由德国教育家巴西多按照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将儿童作为儿童看待,注重儿童的游戏、玩耍和学习手工技艺等开办的学校,在德国兴起,并形成“泛爱学校”运动。 3、社区学院(p563) 答:前身是公立初级学院,二战后,随着美国教育的发展更加倾向面向地方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改名为社区学院。是一种从中等教育向高等教育过度的教育,特点是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两年;由地方社区、私人团体、教会开办,学费低;学学生走读,无年龄限制;课程设置多样。 4、进步主义教育(p455) 答:进步主义教育是产生于19世纪末美国的一种教育革新思潮,揭露了公立学校存在的各种问题,试图通过改革使学校教育适应美国社会的需要。进步教育理论来源于卢梭、裴斯泰洛奇和福禄培尔的教育思想,深受现代科学,尤其是生物科学、进化论的影响。 5、克里昂学园 答:公元335年,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开办克里昂学园,在此讲学,研究,著述长达13年。 6、柏拉图学园 答:是柏拉图传播知识的场所,公元387年,柏拉图在雅典近郊体育馆创建学园,主要讲授

中国近代教育史

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 如果说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是独立形成与发展的,那么中国近现代的高等教育则是中西教育结合的产物。 时间划分: 近代时期: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高等教育——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 现代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今 近代时期 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萌芽时期 1、以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为标志,直至19世纪90年代,洋务派共创办类似这样的高等学堂近30余所。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教学内容以所谓“西文”与“西艺”为主。这一时期的新式教育机构无一定体系,大都带有鲜明的母体胎记,反映了新式学堂、新式教育处于草创时期的特色。 重要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他们都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伴随的重大事件:洋务派洋务运动 2、1895年创办的天津西学堂(1903年改为北洋大学堂)是近代中国第一所大学。1898年7月,京师大学堂设立,成为第一所正式以“大学”为称谓的高等学府。20世纪初,官办大学进一步发展,到辛亥革命的1911年统计,清末高等学校,除官办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山西大学堂外,还有各省设立的高等学堂27所,此外,还设立了一批专门学堂,这批学堂的举办,可视为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先声。这一时期改造书院,筹办高等、中等、初等和专门各级各类学堂,废科举、兴学校、学西学已深入人心。 3、20世纪初(1902——1903年间),清政府颁布了第一部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全国性学制——《癸卯学制》。壬寅癸(gui)卯学制作为中国近代一个较为完备的学制,为中国近代学制的建立和完善奠定了基础。1905年科举制正式被废除。直到辛亥革命前的十多年时间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无论是理论层面、制度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弥漫着一种浓厚的“以日为师”的氛围。 重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 伴随的重大事件:维新派“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小结:从洋务高等学堂的创办到京师大学堂的诞生,从癸卯学制的颁布到废科举、立学部,中国传统高等教育在西方高等教育的冲击之下,开始被迫纳入西方的现代高等教育某些制度和形式,开始了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但由于封建思

中国教育史 第十章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

---------------------------------------------------------------最新资料推荐------------------------------------------------------ 中国教育史第十章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中国教育史 1/ 39

第十章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

---------------------------------------------------------------最新资料推荐------------------------------------------------------ 1.了解传统教育的危机2.熟悉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主张 3.熟悉近代教会教育 4.掌握洋务教育5.掌握“中体西用”思想 3/ 39

第一部分传统教育的危机和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主张

---------------------------------------------------------------最新资料推荐------------------------------------------------------ 一、明末清初西学的输入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是一种缺乏自觉的被动输入。 随着欧洲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教育上呈现出普及化和科技知识课程化的倾向。 5/ 39

二、传统教育的困境由于闭关自守,清朝教育依然保持着传统封建教育的特点。 一旦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国门,这种封建传统教育根本无法应对西方文化教育的挑战,从而陷入难以自拔的困境。

外国教育史研究现状及意义

我国外国教育史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s200700505 刘云 我国学术界对外国教育史的研究由来已久。早在明末清初,我国对外国教育史的介绍和研究就已发端,到解放前夕已有多部译著和著作问世。如较早的一部著作是1916年由上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德国教育新调查》(华文祺等编译)。1921年出版了美国著名教育史学家格莱夫斯所著《近代教育史》(吴康译),接着又出版了他的《中世纪教育史》(1922).中国学者的著作最早的是于1925年出版的姜琦的《现代西洋教育史》,之后的刘炳黎的《教育史大纲》(1931)、蒋径三的《西洋教育思想史》、蒋建白《印度教育概况》(1947)等。建国后,我国采取向苏联“一边倒”的政策,在教育上也仿效苏联的模式。1952年出版的《世界教育史》和1957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康士坦丁诺夫等编的《教育史》曾长期充任我国师范院校的教材。1971年中美关系解冻后,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由美国卡内基基金会高等教育委员会编写的《九国高等教育》的研究报告,这是自建国以来,我国出版的第一步比较全面的介绍法、英、德、日、奥、加拿大、瑞典及印度等国的高等教育的著作。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也迎来了教育和科学文化事业的春天,20年来,我国对外国教育史的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 一、研究现状 1、研究成果增多

80年代以来,公开发表的有关外国教育史的研究论文数量显著增多,尤其是90年代以后成倍增长。近20年,我国学者编写的外国教育断代史、通史和专题史达几十部之多;令人可喜的是,还出版了多部外国教育史的专著。这足以说明外国教育史正在成为我国教育研究领域的一门重要学科,也可以称为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 2、研究内容不断深入 我国学者对外国教育史的研究是全方位的,研究的范围包括了外国教育通史、断代史、国别史和专题史;研究的内容从古代西方教育的起源到中世纪的大学,从欧洲教育的近代化到本世纪以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教育的发展历程,不仅涉及了教育制度和思想的演变,还探讨了这些演变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3、研究领域不断扩展 从整体上看,外国教育史研究领域比较广泛,并且研究又有轻重详略。有关“外教史概论”论文32篇;有关“外国教育史学科”论文7篇;有关“教育事件团体”的论文29篇;有关“教育管理”的论文28篇;关于“教学与学习”、“教育著作”、“教育心理学”等论文共计203篇。可见,我国学者对外国教育史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呈现不断扩展的趋势。 4、近几年研究的重大进展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近几年来我国学者在广泛吸收、充分利用国内外教育科学及其他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围绕不同主题或从不同角度,对外国教育史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为

近代史研究性学习成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研 究 性 学 习 成 果 报 告

一、简表 二、研究背景 十月革命可以说是二十世纪第一场彻底震撼事件的社会变革。虽然俄国在早先经历过二月革命并以此肢解了庞大的沙皇俄国,为百年诺曼诺夫王朝送终,但是在全球现实意义上,后来的十月革命所带来

的影响更像是一场试图侵吞世界的变革海啸,将革命的果实传向四海,成为后来影响亚非拉诸国革命轨迹的重要因素。而与此同时,中国革命的进程也与一种似乎无形的社会塑造进程同步进行。而这种社会塑造,就是十月革命给中国革命带来的影响集合。在中国混沌的政治时代中,这些来自十月革命的影响如同一种特殊的力量,塑造出一个充满活力的联合阶级,塑造出一个值得信赖的政党,也塑造出一条指向未来,引导中国革命成功的光明之路。进一步探索革命,对于研究中国革命的历史轨迹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中国革命的进程也与一种似乎无形的社会塑造进程同步进行。而这种社会塑造,就是十月革命给中国革命带来的影响集合。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尽管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通过不断的探索,终于成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即中华民国。可是中国仍就只是个半殖民地国家,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族独立。面对帝国主义的奴役与封建主义的压迫,中国人民陷入了迷茫: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真的行得通吗?资产阶级真的能拯救中国吗?于是关于中国革命进程的探索就再度开始,整个社会都在寻找一剂能够让中国脱离苦海的良方。就在这时十月革命的胜利的消息就仿佛黑暗中的一盏明灯,为中国送来希望。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方面是直接作用下的短期影响,其中以工人阶级的崛起和共产党建立最为显著,这两个事件直接造成了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开始与快速发展;而另一方面则是意义深远的长期影响,十月革命为中国的

中国近代教育史复习要点

清末教育衰败表现:1科举制度腐败;2官学名存实亡,私学教育也空疏腐化;3实行思想钳制,大兴文字狱。 教会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一、1840年--1860年,外国传教士在中国的开放港口。程度相当于小学,学生大多为贫家子弟,免费上学。代表性学校:1844年英国东方女子教育协进会会员在宁波创办女塾,这是外国人在华设置的最早的女学,实际上也是中国第一所女子学校(1896年,国人创办女校)。1853年,美国公理会传教士卢公明在福州创办男童寄宿学塾。二、在创办小学的基础上,开始创办教会中学,1860--1875年。这一时期,学校数量增加,学生人数增加。代表性学校:1866年法国天主教在天津创办究真中学;1864年,美国传教士狄考文在山东创办文会馆(登州文会馆)。三、1875——1900年,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创办教会大学,代表有:东吴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协和大学、金陵大学、齐鲁大学等。 典型教会学校(山东登州文会馆)美国人狄考文于1864年在山东登州创办的,开始叫蒙养学堂,相当于小学程度。1873年,增加设立正斋,其程度相当于中学,此时学校变成小学、中学两级学校。1917年,迁往济南,升格为齐鲁大学。该校创办的早,而且延续时间长,是从小学发展到大学的学校,也是中国最早开设心理课程的学校。课程内容有以下几方面:(1)宗教,也是核心课;(2)技术内容;(3)西方社会教育内容。 教育组织(了解) 庚款兴学1908年,美国通知清政府可以庚子赔款之半“还赠”中国,1909年,美国政府与清政府外交部商定,用它所退还的庚款作为作为派遣中国赴美留学生之用。规定自拨还赔款之年起,最初四年每年派遣一百名学生赴美留学,自第五年起每年至少续派五十名学生。1911年,在北京设立清华留美预备学校。美国"庚款兴学"目的并不是要发展中国教育,而是培养效忠于美国的“中国领袖”,以便于“最圆满和最巧妙”的方式来控制中国的发展,是一种在知识与精神方面支配中国的形式。在美国之后,其他国家也学着照此办理,自动“退还”部分庚款,开办学校,进行精神侵略,培养在华代理人。1950年,政务院(国务院前身)发布《接受外国津贴及外资经营之文化教育救济机构及宗教团体登记条例》开始处理接受外国津贴的学校,并将其全部收回自办,把100余年来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文化侵略最后的、彻底的、永远的、全部的加以结束。 教会学校教育内容:1宗教内容,也是核心内容2技术内容3西方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总学时: 36 理论:实验;见习: 学分:2.0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 前言 课程定位与性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2005年根据中央政治局的决定,以中宣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规定的大学生公共政治必修课程。 课程特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以近现代中国革命和建设为主题,以中国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主线,进一步揭示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建设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 课程内容: 本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内容主要涉及: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12)这三部分内容。 课程任务:是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国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从而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 使用的教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修订版。 教学时数与学分:总学时:36;周学时:2;学分:2.0。 教学目的: 第一,了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所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历史任务;懂得必须首先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为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

中国近现代教育史试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近现代教育史试题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总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5分。) 1.清朝的教育内容是以()为中心的封建道德训练。 A.《四书》 B.《五经》 C.三纲五常 D.《朱子全书》 2.清科举考试采用的十分教条的形式的文体是()。 A.策文 B.八股文 C.诗赋 D.义理 3.太平天国实施的教育方针主要是()的教育方针。 A.反侵略 B.反儒反封建 C.反西学 D.反洋教 4.1842年,外国传教士在香港创办的学校是()。 A.宁波女塾 B.马礼逊学校 C.英华书院 D.格致书院 5.1853太平天国年定都天京后,颁布了()。 A.《新遗诏圣书》 B.《旧遗诏圣书》 C.《天朝田亩制度》 D.《真命诏旨书》 6.1890年,第二次在华基督教传教士代表大会议决,将学校教科书委员会改为()。 A.中华教育会 B.中国教育会 C.马礼逊教育会 D.基督教中国分会 7.洋务派在1862年创设的外语学堂有()。 A.上海广方言馆 B.京师同文馆 C.广州同文馆 D.新疆同文馆 8.下列书不属于康有为著的是()。 A.《孔子改制考》 B.《新学伪经考》 C.《大同书》 D.《新民说》 9.由梁启超等人倡议,1898年于上海设立了()。 A.北洋西学堂与 B.南洋公学 C.经正女学 D.时务学堂 10.有明显的未来乌托邦色彩教育思想的著作是()。 A.《新学伪经考》 B.《孔子改制考》 C.《变法通议》 D.《大同书》 11.“壬子癸丑学制”将清朝的学堂改称为()。 A.洋学 B.新学 C.学校 D.学院 12.民国初年确定的教育方针包含有德、智、体、美四育,其核心是()。 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美育 13.民国成立初年制定的学制被称为()。 A.癸卯学制 B.壬子癸丑学制 C.壬戌学制 D.戊辰学制 14.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共同创办的著名的陆军军官学校是()。 A.湖南自修大学 B.上海大学 C.黄埔军校 D.劳动学院 15.1922年3月蔡元培在《新教育杂志》上发表()。 A.《教会教育问题》 B.《教育实行与宗教分离》 C.《取缔外人在国内办理教育事业》 D.《教育独立议》 16.新文化运动时期开始学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解释社会与教育现象的是()。 A.陈独秀 B.李大钊 C.胡适 D.鲁迅 17.指出三纲学说是一切封建道德和政治的大原,是一种“奴隶道德”的是()。 A.陈独秀 B.李大钊 C.胡适 D.鲁迅 18.在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中,提出“生活教育”理论的教育家是()。 A.徐特立 B.陶行知 C.陈鹤琴 D.雷沛鸿 19.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提出了的教育方针是()。 A.抗战建国 B.教育服务抗战 C.教育第一 D.“战时须作平时看” 20.1928年5月中华民国大学院以1922年新学制为基础并略加修改,提出()。 A.《教育方针及实施原则案》 B.《三民主义教育实施方针》 C.《整理中华民国学校系统案》 D.《三民主义教育实施原则》 21.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政策优先考虑的是()。 A.干部教育 B.成人教育 C.军事教育 D.普通教育 22.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真正确立的时间是()。 A.1937年 B.1939年 C.1940年 D.1945年 23.《为什么要讨论白皮书?》揭露的是()对中国的侵略罪状。 A.日本 B.英国 C.国民党政府 D.美国 24.苏区的普通教育主要是()。 A.小学 B.中小学 C.扫盲 D.职业学校 25. 陕北公学、马列学院、鲁迅艺术学院属于()。 A.高级干部教育 B.中级干部教育 C.初级干部教育 D.群众教育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5分。) 1.为推祟程朱理学,康熙亲自撰序的书有()。 A.《朱子全书》 B.《性理精义》 C.《续通志》 D.《续通典》 E.《续文献通考》 2.“实学思潮”鄙弃理学末流的空谈心性。其代表人物有()。 A.黄宗羲 B.顾炎武 C.王夫之 D.唐甄 E.颜元 3.清朝国子监的学生通称为监生,因其资格不同又分为贡生和监生,贡生主要有()。 A.岁贡 B.恩贡 C.拔贡 D.优贡 E.副贡和例贡 4.为了有效地向群众进行宗教和政治教育,太平天国出版了不少官书,作为教育的重要教

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

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 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本,(上中下三册)内容 1. 陈俶达译《欧美人在中国之教育设施》,1921年《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P1084, 译自日本《帝国教育杂志》,见于《教育公报》第8年第1、2期。(1921年 1-2月) 略谓“1807年,新教设传道所于广东(来华之始)至1916年末,有教会中心618,教堂+礼拜堂7088所,过去十年中心教会年增10所,其中内地会(CHINAiNLANDmISSION )以四川山西江西为中心,教堂约100所,长老会(Presbyterian)以广东江苏山东满州为中心,教堂约900所,Methodist经江苏四川福建为中心,教堂约780所其余为其他各教派及小宗派。总教徒约51万人。教会日校学生16万人,聘用华人教师、医生、牧师约2万人,每年医治病人300万人,住院病人约10万人,普遍教育华人约10万人,对一万人左右施以高等教育及专门教育。”“故自统计上论,则此等教会所以与教徒慰安满足者,反属于附属事业,而主力则倾注于医业与教育的方面也。” “又与社会教育之目的,发行1126种书籍(1917年末),借以养成宗教卫生及其他常识,更公开博物馆以广大见闻,而依此等教会之力,中国几无地不通英语。” “旧教(天主教)无统计报告,教徒约800万人,Lazarist,Jesuit等。5万以上信徒约分为11派,事业相似于新教。” “此等教会,因交通之开拓,而传道中心亦因之而进。用华人为媒介,故彼等表面上不当其冲。“ “医学教育之普及与否,可以卜中国文化之普及与否。”如达,内地则于西洋医术不甚理会,而迷信祈祷之习俗未变也。“

浅谈中国近代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浅谈中国近代外语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摘要: 这一时期的外语教育可以说是中国外语发展的先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我国教育学者,专家学者,教师团队等为此付出心血的工作人员共同的探索历程,这一过程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由于当时中国的社会背景的大的前提,使得在实施和改进一些教育方案,教育方针政策上走了一些弯路,但探路者依旧坚持在此路上寻找希望,寻找光明,不放弃,为的是后面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能够在中国英语发展的路上走得越来越好。 关键词:中国近代;外语教育;兴起与发展 中国近现代外语教育的历史是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在反抗西方列强的侵略掠夺中浴血奋斗而站立起来的历史当中一代又一代外语教育工作者刻苦探索“教育救国”和中华民族悠久文化融入世界文化主流的历史。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坚船利炮惊醒了闭关锁国的晚清腐朽政府,左宗棠和李鸿章等人开始力主兴办学习“西文”与“西艺”的“新教育”。所谓“西文”,即培养外国语翻译人才。所谓“西艺”,即培养掌握“洋枪”、“洋炮”、“洋机器”的科技和军事人才。所以,学习“西文”的京师同文馆于同治元年(1862年)正式开馆,初设英文馆。紧随其后,位于上海的上海方言馆和位于广州的广州同文馆也分别于同治二年和同治三年先后开馆。京师同文馆的第一批入学者均为十三、四岁的八旗之弟,有统一的课程设置和管理章程,基本不学“四书五经”之类的传统科目。而第一批“西艺”学堂的开办则晚了四年以上,分别是同治五年(1866年),左宗棠在马尾造船厂奏设的中国第一所“西艺”学堂

——福建船政学堂和次年在上海开办的第二所“西艺”学堂——上海机器学堂。这时,京师同文馆已经先后陆续开办了法文馆、俄文馆、德文馆和日文馆,基本上成为一所当时急需的主要语种齐全的“外语学院”。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得结论,中国近代具有现代意义上的“新教育”始于外语教育,更始于英语教育。 光绪九年(1884年)正值甲申,美国基督教重要差会的The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 South(监理会)将1879年在苏州创办的存养书院正式以Buffington Institute(博习书院)挂牌,以纪念Buffington捐资办学之举。从此,中国开始有了自己的西式大学。博习书院后来与Kung Hang School(宫巷书院)和Anglo-Chinese College(中西书院)于1900年合并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私立的东吴大学,在Buffington Institute的旧址上成立。从1879年的存养书院到1900年的东吴大学,西方传教士“传教”的前提也是外语教育先行。 由于当时的社会体制所限,从京师同文馆建立至建国前,虽经彻底的改朝换代,但教育体系始终无法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在沿海地区和一些大中城市,在国立中学和外国人办的教会学校,学生毕业时的英语水平都是相当高的。光绪28年(1902年),晚清政府颁布了《钦定中学堂章程》,标志着中国有了自己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中学教育国家课程标准。在《章程》中,第一次对全国各地陆续兴办的“新教育”统一了标准,尤其是对当时四年制中学堂“以英文为主”的“外国文”教育统一了课时、课程进度和授课内容。此《章程》在辛亥革命成功前分别于光绪29年和宣统元年(1909年)一共修订了两

最新中国近现代教育史试题

精品文档 中国近现代教育史试题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总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5分。) 1.清朝的教育内容是以()为中心的封建道德训练。 A.《四书》 B.《五经》 C.三纲五常 D.《朱子全书》 2.清科举考试采用的十分教条的形式的文体是()。 A.策文 B.八股文 C.诗赋 D.义理 3.太平天国实施的教育方针主要是()的教育方针。 A.反侵略 B.反儒反封建 C.反西学 D.反洋教 4.1842年,外国传教士在香港创办的学校是()。 A.宁波女塾 B.马礼逊学校 C.英华书院 D.格致书院 5.1853太平天国年定都天京后,颁布了()。 A.《新遗诏圣书》 B.《旧遗诏圣书》 C.《天朝田亩制度》 D.《真命诏旨书》 6.1890年,第二次在华基督教传教士代表大会议决,将学校教科书委员会改为()。 A.中华教育会 B.中国教育会 C.马礼逊教育会 D.基督教中国分会 7.洋务派在1862年创设的外语学堂有()。 A.上海广方言馆 B.京师同文馆 C.广州同文馆 D.新疆同文馆 8.下列书不属于康有为著的是()。 A.《孔子改制考》 B.《新学伪经考》 C.《大同书》 D.《新民说》 9.由梁启超等人倡议,1898年于上海设立了()。 A.北洋西学堂与 B.南洋公学 C.经正女学 D.时务学堂 10.有明显的未来乌托邦色彩教育思想的著作是()。 A.《新学伪经考》 B.《孔子改制考》 C.《变法通议》 D.《大同书》 11.“壬子癸丑学制”将清朝的学堂改称为()。 A.洋学 B.新学 C.学校 D.学院 12.民国初年确定的教育方针包含有德、智、体、美四育,其核心是()。 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美育 13.民国成立初年制定的学制被称为()。 A.癸卯学制 B.壬子癸丑学制 C.壬戌学制 D.戊辰学制 14.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共同创办的著名的陆军军官学校是()。 A.湖南自修大学 B.上海大学 C.黄埔军校 D.劳动学院 15.1922年3月蔡元培在《新教育杂志》上发表()。 A.《教会教育问题》 B.《教育实行与宗教分离》 C.《取缔外人在国内办理教育事业》 D.《教育独立议》 16.新文化运动时期开始学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解释社会与教育现象的是()。 A.陈独秀 B.李大钊 C.胡适 D.鲁迅 17.指出三纲学说是一切封建道德和政治的大原,是一种“奴隶道德”的是()。 A.陈独秀 B.李大钊 C.胡适 D.鲁迅 18.在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中,提出“生活教育”理论的教育家是()。 A.徐特立 B.陶行知 C.陈鹤琴 D.雷沛鸿 19.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提出了的教育方针是()。 A.抗战建国 B.教育服务抗战 C.教育第一 D.“战时须作平时看” 20.1928年5月中华民国大学院以1922年新学制为基础并略加修改,提出()。 A.《教育方针及实施原则案》 B.《三民主义教育实施方针》 C.《整理中华民国学校系统案》 D.《三民主义教育实施原则》 21.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政策优先考虑的是()。 A.干部教育 B.成人教育 C.军事教育 D.普通教育 22.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真正确立的时间是()。 A.1937年 B.1939年 C.1940年 D.1945年 23.《为什么要讨论白皮书?》揭露的是()对中国的侵略罪状。 A.日本 B.英国 C.国民党政府 D.美国 24.苏区的普通教育主要是()。 A.小学 B.中小学 C.扫盲 D. 职业学校 25.陕北公学、马列学院、鲁迅艺术学院属于()。 A.高级干部教育 B.中级干部教育 C.初级干部教育 D.群众教育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5分。) 1.为推祟程朱理学,康熙亲自撰序的书有()。 A.《朱子全书》 B.《性理精义》 C.《续通志》 D.《续通典》 E.《续文献通考》 2.“实学思潮”鄙弃理学末流的空谈心性。其代表人物有()。 A.黄宗羲 B.顾炎武 C.王夫之 D.唐甄 E.颜元 3.清朝国子监的学生通称为监生,因其资格不同又分为贡生和监生,贡生主要有()。 A.岁贡 B.恩贡 C.拔贡 D.优贡 E.副贡和例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