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生态农业(完)

合集下载

发展滦平县高效生态农业实践与思考论文

发展滦平县高效生态农业实践与思考论文

关于发展滦平县高效生态农业的实践与思考[摘要]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途径。

本文总结了滦平县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初步成效,分析了制约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提出了加快建设高效生态农业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 高效;生态;农业;思路;对策滦平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燕山山脉中段,全县耕地面积40万亩,人口33万,是一个典型的浅山区农业县,也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农业县。

近几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主攻目标,坚持“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理念,把实施高效生态农业作为重要战略决策,通过合理利用山区农业自然资源,积极优化农业结构,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05年以来,先后被授予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河北省生态农业示范先进县,目前正在创建全国环保模范县。

一、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初步成效1.具有地方区域特色的农业布局基本形成近几年来,我县按照“效益农业、精品农业、特色农业”的总体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规划为重点,基地为依托,科技为支撑,积极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农业布局,培植特色产业,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基本形成了特色蔬菜、肉鸡、肉鸭、生态有机猪四大产业,建立了各类优质农产品基地30多个,面积4万多亩。

2.农业产业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农业产业化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主要途径,通过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培植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加快了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

截止到2010年底,全县建成农业龙头企业14家,实现销售收入8.85亿元;建成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4家,入会(社)农户6850户,采取“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建有基地4万亩,累计向会(社)员返利480万元。

3.农业标准化体系不断健全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我县近年来着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力争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化管理轨道。

十大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

十大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

十大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为进一步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农业部向全国征集到了370种生态农业模式或技术体系,通过反复研讨,遴选出经过一定实践运行检验,具有代表性的十大类型生态模式,并正式将这十大类型生态模式作为农业部的重点任务加以推广。

这十大典型模式和配套技术是:一、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是在自然调控与人工调控相结合条件下,利用可再生能源(沼气、太阳能)、保护地栽培(大棚蔬菜)、日光温室养猪及厕所等4个因子,通过合理配置形成以太阳能、沼气为能源,以沼渣、沼液为肥源,实现种植业(蔬菜)、养殖业(猪、鸡)相结合的能流、物流良性循环系统,这是一种资源高效利用,综合效益明显的生态农业模式。

运用本模式冬季北方地区室内外温差可达30℃以上,温室内的喜温果蔬正常生长、畜禽饲养、沼气发酵安全可靠。

这种生态模式是依据生态学、生物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颤动力,以沼气为纽带,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种养生态模式。

通过生物转换技术,在同地块土地上将节能日光温室、沼气池、畜禽舍、蔬菜生产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产气、积肥同步,种养并举,能源、物流良性循环的能源生态系统工程。

这种模式能充分利用秸秆资源,化害为利,变废为宝,是解决环境污染的最佳方式,并兼有提供能源与肥料,改善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促进高产高效的优质农业和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开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四位一体”模式在辽宁等北方地区已经推广到21万户。

二、南方“猪-沼-果”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以沼气为纽带,带动畜牧业、林果业等相关农业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

该模式是利用山地、农田、水面、庭院等资源,采用“沼气池、猪舍、厕所”三结合工程,围绕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开展“三沼(沼气、沼渣、沼液)”综合利用,从而实现对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等效果。

工程的果园(或蔬菜、鱼池等)面积、生猪养殖规模、沼气池容积必须合理组合。

浙江省农业厅办公室关于组织省级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考评的通知-

浙江省农业厅办公室关于组织省级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考评的通知-

浙江省农业厅办公室关于组织省级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考评的通知正文:---------------------------------------------------------------------------------------------------------------------------------------------------- 浙江省农业厅办公室关于组织省级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考评的通知各有关市、县(市、区)农业局:根据省农业厅《关于实施强龙兴农示范工程的意见》(浙农计发[2007]22号)要求,为了进一步规范和深化省级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决定对2005-2006年实施的29个省级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开展考核评价。

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各有关县(市、区)农业局对照《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考核评价标准(试行)》,组织做好本县(市、区)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自评工作,将自评报告及相关附件材料(见附件2)装订成册后,务必于12月5日前报厅产业信息处。

二、省厅将于12月10日起对自评基本分达85分及以上或总分95分及以上的省级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进行复评。

对省级考核评价达到标准的,将授予“浙江省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称号;对未能达到标准的,所在县(市、区)农业主管部门要向省厅作出书面情况说明。

联系人:袁益钧;联系电话:*************。

附件:1.省级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考核评价标准(试行)2.自评报告的相关附件目录3.2007年度省级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考核名单二〇〇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附件1:省级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考核评价标准(试行)单位名称(盖章)自评得分:项目指标及赋分序数标准满分自评分得分备注一、园区规划(15分)1选址合理。

园区交通方便,土地平整,连片集中无纠纷。

选址科学,生态环境好。

32总体规划。

有总体规划,功能定位准确,区块布局科学,投资估算合理,资金筹措方式可行。

旅游地产-盐城伍佑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园规划设计

旅游地产-盐城伍佑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园规划设计
1.5.1宏观背景 Marco- Background
广域的城市群分析
盐城是长三角的北翼城市,是江苏省省辖市中面积最大的市。市辖区面积 1779平方公里;市辖区158.65万人(亭湖区83.90万,盐都区74.75万)包括5 个市辖县,两个代管县级市。盐城市协同山东半岛城镇群以及中原城镇群,以及 长三角城镇群协同发展的纽带。
功能诉求 (1)示范引领 (2)加工配套 (3)物流交易 (4)科普教育 (5)休闲观光 (6)生态调节 (7)康居示范
1.4 核心议题、项目重点
Core Issues
对外而言:伍佑高效生态园区在江苏省农业整体协同发展中的 功能定位如何?如何实现里下河地区农产品生产、研发协同合作的 跨域式发展?
发展定位
建成为“现代农业之窗、城乡统筹之区、生态观光之园”。 规划设计应有独特创意,突出生态园整体空间形象。
规划要求 重点打造“示范引领、加工增值、物流交易、科普教育、休闲观光、生态调节和康居示范”等功能, 吸
引国内外具有较强市场优势、技术优势、资本优势和管理优势的生产、加工、贸易、观光企业入园,建设高 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的现代化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园,并带动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农民收入水 平提高。
Part III
规划策略与思考
3.1 功能布局策略 3.2 产业引导策略 3.3 生态保育策略 3.4 交通疏导策略 3.5 景观营造策略 3.6设计思考与过程
盐城市伍佑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规划设计方案
Efficiency Agriculture Demonstrational Park in Wu You District Yan Cheng
整体定位:园区的功能、形象、品牌 交通布局、园区空间规划 园区特色塑造 康居示范村建设

十大生态农业模式(整理)

十大生态农业模式(整理)

十大生态农业模式1.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是在自然调控与人工调控相结合条件下,利用可再生能源(沼气、太阳能)、保护地栽培(大棚蔬菜)、日光温室养猪及厕所等4个因子,通过合理配置形成以太阳能、沼气为能源,以沼渣、沼液为肥源,实现种植业(蔬菜)、养殖业(猪、鸡)相结合的能流、物流良性循环系统,这是一种资源高效利用,综合效益明显的生态农业模式。

运用本模式冬季北方地区室内外温差可达30℃以上,温室内的喜温果蔬正常生长、畜禽饲养、沼气发酵安全可靠。

2.南方猪沼果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该模式是利用山地、农田、水面、庭院等资源,采用“沼气池、猪舍、厕所”三结合工程,围绕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开展“三沼(沼气、沼渣、沼液)”综合利用,从而实现对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等效果。

工程的果园(或蔬菜、鱼池等)面积、生猪养殖规模、沼气池容积必须合理组合。

工程技术:猪舍建造技术、沼气池工程建设技术、贮肥池建设技术、水利配套工程等。

基本要素:“户建一口池,人均年出栏2头猪,人均种好一亩果。

”运作方式:沼气用于农户日常做饭点灯,沼肥(沼渣)用于果树或其他农作物,沼液用于拌饲料喂养生猪,果园可以套种蔬菜和饲料作物,从而保证了育肥猪的饲料供给。

农户除养猪外,还包括养牛、养鸡等养殖业;果业也可包括粮食、蔬菜、经济作物等种植业。

核心技术:养殖场及沼气池建造、管理技术,果树(蔬菜、鱼池等)种植和管理等。

3.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模式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模式是遵循植被分布的自然规律,按照草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原理,运用现代草地管理、保护和利用技术,在牧区实施减牧还草,在农牧交错带实施退耕还草,在南方草山草坡区实施种草养畜,在潜在沙漠化地区实施以草为主的综合治理,以恢复草地植被,提高草地生产力,遏制沙漠东进,改善生存、生活、生态和生产环境,增加农牧民收入,使草地畜牧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系统的设计与规划

生态农业系统的设计与规划

生态农业系统的设计与规划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生态农业发展。

生态农业是一种绿色发展模式,旨在实现高产、高效、高质量、低污染的农业生产。

它的理念是将农业与生态有机结合,以生态系统为基础,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围绕生态农业系统的设计与规划展开讨论。

一、生态农业系统的构成生态农业系统由多个部分组成,包括耕地、农作物、家禽家畜、水资源、土壤、气候等元素。

在设计和规划生态农业系统时,农民们需要考虑这些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其达到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效果。

首先,耕地是整个生态农业系统的基础。

优质的耕地能够提供充足的养分和生长环境,保障农作物良好的生长发育。

其次,农作物是生态农业系统的核心。

它们的种植应遵循合理轮作和休耕制度,以保证土壤富含养分的同时,避免重复种植引起的土地疲劳。

家禽家畜肥料是农作物生长的源泉,也是生态农业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通过科学的家禽养殖和畜牧管理,可以有效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保护水土、减少化肥的使用等作用。

水资源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需求,也是农业生产需要的必要条件。

在生态农业系统中,水的利用效率和节约使用非常重要。

应采用节水农业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等措施,实现化肥和水利资金的双重利用,避免水资源的浪费。

对于土壤的保护和修复是实现高效生态农业的前提。

养分的平衡、有机物的积累和合理的翻耕都是保障土壤质量的重要措施。

同时,与此相关的还有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问题。

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保障作物生长,同时减少对土壤和水资源的污染。

最后,气候因素是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

根据不同照射、湿度、温度条件,选择合适的农作物种植,并利用全球气候变化智能预警平台实现智能化的农业管理。

二、1.选址与设计确定生态农业系统的选址是生态农业系统设计的第一步。

一般来说,生态农业系统应该位于离城市较近的区域,交通便利,气候适宜,土地质量和水资源充足,既有便利的市场和交通,又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浙江省农业厅关于实施浙江省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意见-

浙江省农业厅关于实施浙江省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意见-

浙江省农业厅关于实施浙江省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意见正文:---------------------------------------------------------------------------------------------------------------------------------------------------- 浙江省农业厅关于实施浙江省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意见各市、县(市区)农业局、财政局(宁波不发):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我省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根据省“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在全省指导建立一批不同模式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现就实施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与建设原则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绿色消费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充分运用生态学、系统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立足我省的科技、人才、资源优势和经济社会的先发优势,因地制宜、突出产业特色、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使农业资源得到合理有效利用,农产品质量更加安全优质,走出一条新型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路子,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建设原则。

一是坚持协调发展原则。

园区的选址、定位应紧密结合区域性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和地方特色产业。

园区规划应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并与新农村发展规划等相协调。

二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对农业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同时,切实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以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推进主导产业向纵深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是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化运作、多元化投入原则。

因地制宜采用灵活多样的投资运作方式、产权和运行管理机制,不断完善以业主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投入机制。

四是坚持突出创新,效率优先原则。

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同时,结合当地实际加大科技与管理创新力度,把创新的理念贯穿于园区的建设发展。

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思路和对策

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思路和对策

河南农业2019年第8期(上)NONG YE ZONG HENG农业纵横能使生产模式按照计划中的发展规划要求来完成设计的优化与集成的实施。

除此之外,相关工作人员还要加强区域性高效生态农业模式中生产模式的技术参数与其适宜应用环境的深入细致的研究,强化自身以及工作环境当中的高效生态农业绿色发展理念。

二、发展对策(一)将发展目标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想要实现高效生态农业技术创新与集成推广,最为重要的前提就是要结合生产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绿色发展目也在飞速提对“餐桌上的安全”与“舌尖上的质量”越发重视。

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对农业生产中绿色技术的深入研究便势在必行。

在绿色技术方面,相关工作人员除了要着重开发并推广肥药双减技术与现有的替代技术外,还要实施必要的监测技术,对实名购销、经营登记、去向监控等农资相关讯息实行实时监控,最大程度地确保高效生态农业生产数量与质量的双重提高。

(三)挖掘高效生态农业的多样性除了技术方面以外,综合效益也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想要保证现有效益并尽可能地提高综合效益,挖掘高效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功能是非常必要的。

农业并不仅仅只是为市场提供大量的初级农产品,还要实现乡村种养业与对应的产品加工业的联合发展。

引入新的合作机制,实施农企合作,加强双方的精加工技术,树立属于自己地域的独特农产品品牌,将现有的绿色产品变为市场中的优质商品,无疑都能起到很好的增强高效生态农业生产质量与加工增值能力的作用。

除此之外,农村可以对自身的生态环境进行进一步挖掘,推广自身的绿色景观、乡村旅游、健康养生等潜在功能,增强自身在高效生态农业市场中的竞争力。

(四)开创新的经营机制开创新的经营机制,进而推动高效生态农业的供应侧改革与转型升级也是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

管理者要对原有的生态结构进行调整,使其更加适合飞速发展变化的市场,增加当地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对乡村农户的带动能力,使双方的合作关系更加密切。

新的经营机制要对农产品的加工与销售流通这两个原有的短板进行补充,可以通过乡村电子商务等新型销售方式来减少销售过程中的链接、减少运营成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综述“生态农业”一词最初是由美国土壤学家提出。

1981年英国农业学家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农业”。

年我国农业学家许立新教授在青海召开的全国农业农村会议上就提出了“实现农业发展目标,必须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走一条生态农业发展之路的设想。

生态农业是指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按照农业生态系统内物种共生,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利用的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相结合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则,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发展,达到生态和经济两个系统的良险循环和“三个效益”的统一`。

生态农业具有综合性、多样性、高效性、持续性等特点,将是我们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是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保证习。

我国从世纪年代末至世纪初建设生态农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生态农业在理论和建设实践上均取得较大进展,成效显著月。

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和典型的发展模式,尤其是在我国西北地区渭河流域,实施生态农业以来,生态环境大大的得到改善,水土流失得到控制,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是与选择适合当地的生态农业模式是分不开的。

1.1生态农业的涵义和特征生态农业是由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生态农业经济体系等综合集成起来,涵盖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在内的一个复合的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系统。

生态农业就是利用人、生物和环境之间能量转化和生物间相关规律,合理利用地方资源,建立和完善以农业为主、综发展、多级转化、良性循环的高效无废料系统,达到能量转化率最高、物质产出率最大、资源保持最好、经济效益最佳的目的。

充分利用“三高”农业技术,源节约型科学技术发掘和品种改良技术,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病、虫、害技术,环境保护和治理技术等,提高农业投入物质、农业机械等利用效率几它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生态农业建设着力在治本上下功夫,通过多部门协作、综合治理、集中联片、立体开发,使大量适合当地条件的生态农业技术和模式产生很好的效益。

我国生态农业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传统的有机农业中吸取丰富的宝贵经验。

二是全面规划,注重农、林、牧、渔等各业的全面发展,协调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实现多种经营。

三是强调合理使用农业系统外的辅助资源,避免造成环境污染。

四是重视农业能源和生态环境的建设,多能互补地解决农村能源不足的问题。

因此,把发展与护,当前与长远有效结合起来,以成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木途径。

1.2我国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内容特点和目标生态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农业是人类生产实践活动中对自然环境条件依赖最多的部门,而且是国民经济的依托产业和战略产业,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都离不开农业的发展。

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子系统,生态农业发展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

它应用技术性变革和机制性改革,采取不会耗尽资源或危害环境的特定生产方式,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维护土地、动植物、微生物、水等自然资源,以确保人们对农产品需求得到满足的农业发展战略。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大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应该是以合理利用、改善、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为核心以粮食生产为主体,从根本上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以大农业为依托,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协调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效益协调一致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就是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科学的方法,把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与传统农业技术精华有机的结合,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的培育与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闹。

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观念的转变,是我国落实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战略思想和具体行动是协调我国人口、资源和环境关系,解决需求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是按照生态农业工程原理组装起来的促进生态与经济良陛循环的一套技术体系,是现代农业生产的一种方式。

我国生态农业是结合我国国情特点提出的,它具有以下特点综合性。

我国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办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行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行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能力。

多样性。

生态农业针对我国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以多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多种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是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各产业都能根据社会需求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持续性。

发展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使“三农”的发展为可持续发展,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需要的同时,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

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农业走上科学发展轨道的新飞跃。

高效生态农业是对效益农业的进一步提升和发展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农业应对新挑战、再创新优势的大战略,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手段。

所谓高效就是要体现农业有很高的土地产出率、投入产出率、劳动生产率,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集中现,是农业成为能让农民增收致富的现代产业。

生态就是要体现农业既能为社会提供绿色安全优质农产品,又实现农业资源永续利用,使农业转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能够更加充分地把工业化、城市化成果应用到现代农业建设中来。

因此,只有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才能有效带动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木转变,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全面提升,才能充分挖掘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潜力。

1.3高效生态农业的原则及生产经营模式1.3.1建设高生态农业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全面规划、总体协调原则生态农业不论规模大小,对山、地、水林、村、路都应实现规划,作好总体布局,合理安排、协调农业内外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以期获得“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共同增长。

(2)合理利用、增殖资源原则对可更新资源必须合理利用和增殖。

对不可更新资源要注意利用和保护,以利资源永续。

(3)多业结合、集约经营原则生态农业必须是多业结合,包括农业内部的横向联系和农业外部的纵向联系。

实行集约经营,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4)物质循环、多级利用原则所有农业有机物质,包括“废物”指死体、残体、排泄物都实行多次利用、多级利用、循环利用和深度加工等。

(5)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环境原则发展生态农业必须与涵养水土、防止污染、保护资源、改善生态联系起来。

(6)正确运用调控原则充分利用自然调控,结合人工调控,使自然生态尽快恢复生机,包括绿化环境,保护资源,保持水土、培肥土壤,防除灾害等。

1.3.2高效生态农业的生产经营模式空间协调模式。

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根据各种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按照农产品的适应性,把农、林、牧、渔等各业生产在平面或立体空间上进行科学搭配和布局,使土地资源在平面和立体方向最大化,使空气、光能、生物种群等得到充分利用,从而增加农产品生产的载体,优化农业生态环境。

具体可分为空间种植模式、空间养殖模式和空间种养模式三种空间种植模式是根据农作物间的互利共生,建立一个空间上多层次、时间上多序列的产业结构,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如农作物间作、套作和轮作模式等。

空间养殖模式是在一定空间内养殖动物的层次配置,或在一定时间内的生产有机配合。

常见的有陆地立体圈养模式如鸡舍上层、猪舍下层、鱼池底层组合、水体立体养殖模式如鸭上层、鱼下层、珠蚌底层组合。

空间种养模式,则是在一定空间内栽培植物与养殖动物按一定方式配置的生产结构。

如稻一鱼共生组合、稻一鸭共育模式等。

时间利用模式。

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时间利用模式是根据各种资源、有关农作物和动物的时间节律,采用栽培措施和工程技术等手段,巧用天时,合理利用时间组合和季节更迭,以实现生产项目周年合理搭配,最终获得效益的最大化。

一是时间结合模式。

把不同的农作物或同作物的不同品种,按其各自不同的生长时间进行科学合理搭配,使前后茬尽量结合,以便多季多次地生产出产品,发挥土地的最大效用,如关中平原粮菜轮作模式。

二是时间轮换模式。

根据恢复和提高土壤肥力,防除病虫杂草危害,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的需要,在一定时期内,对同一田块按一定顺序,逐年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复种方式。

如水旱轮作,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轮作等模式。

三是人工季节调控模式。

通过人工环境控制手段,利用人们在不同时期对农作物的需求不同,营造满足作物动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客观条件,这样可以增加特别是在自然条件不适宜的条件下,增加农业产出,保障市场供应,如设施农业栽培。

物质能量循环模式。

这是按照生物链和能量链的流动而设计的生产模式。

它根据生态学原理,充分利用生物之间、生物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关系,运用系统内外的包括废弃物在内的各种物质和能量的经济转化实现农业增值。

具体为一是种植业内部链式循环。

主要是指在作物及食用菌等生产体系中物质的多向循环利用。

如大田作物秸秆、棉籽壳等用作培养食用菌的原料,食用菌产后留下的菌渣和废物再作大田肥料等。

二是养殖业内部链式循环。

主要利用畜禽养殖中产生的粪便废弃物,作为其他畜禽、渔业养殖的饲料或营养材料,实现废物利用良性循环。

三是种养业结合链式循环。

这种循环在种植业和养殖业之间发生。

一般有畜—禽—渔—作物一一食用菌循环,禽—畜—渔—果循环等1.4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对策举措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坚持以观念创新为先导,采取综合性的政策举措,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着力点,以加快农业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以增加农业投入为保障。

(1)以新型工业化和经济生态化理念为指导,推进农业发展观念的创新。

要主动地把农业现代化建设纳入到整个社会工业化进程之中,突破现代石油农业与自然生态农业不相容的传统观念,以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新理念为指导,把农业的工业化生产与生态化生产有机整合起来,使高效生态农业兼有农业高土地产出率、高投入产出率、高劳动生产率和可持续发展的多重特征。

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农业工业化发展路子,要把工业化设施装备、工业化质量控制、工业化标准生产、工业化经营管理贯穿于农业再生产的全过程。

(2)积极推进农业结构立体调整,做大做强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支柱产业。

以结构创新为基础。

着眼于对稀缺农业自然资源的高效永续利用,把兼容劳动密集、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特性的高附加值的精致型农业产业作为高效生态农业的主导产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