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浇注系统设计
《特种铸造》第4章-反重力铸造(4-5学时)-王猛

2)、避免金属液直接接触空气,氧化卷气现象可得到抑制,有 利于保证铸件冶金质量,可用于易氧化金属如钛合金,铸钢件 等的铸造。 3)、金属液/型壁气隙小,热量传输顺畅,凝固较快,晶粒细小, 真空吸铸生产的铝合金铸件强度、硬度较重力铸造提高5%~10%,
延伸率提高30%。
4-7
“十三五”规划教材
特种铸造
5)充型及补缩压差一般在20~60kPa范围内,金属液上升的速
度以不超过0.3米/秒为宜。
4-4
“十三五”规划教材
特种铸造
第4章 反重力铸造
反重力铸造的充型、补缩与传统的重力铸造有显著差异,同时 也与高压充型的压力铸造有明显差别,因而具备如下优点: 金属液充型流动平稳——有序流动,液面上升速度易于控制; 铸件成形性能好——充型压头高于显著提升充填能力; 铸件致密度高——有序充型可获得良好温度场分布,补缩易于实现; 合金纯净度高——升液管直接从金属液中层吸取金属,避免卷渣; 铸件含气量低——铸件可热处理实现性能强化; 材料利用率高——有效减少浇冒系统对金属原料的消耗; 工艺可控性及稳定性好——自动控制来确保铸造工艺方案严格执行。
图4-7 调压铸造装置结构示意图
(教材图4-7)
1-压力罐,2-正压控制系统,3-上
压室,4-铸型,5-负压控制系统,
6-真空罐,7-金属液,8-保温炉,
9-下压室
4-16
“十三五”规划教材
特种铸造
第4章 反重力铸造
4.2 反重力铸造工艺参数
一、 压力调控
二、 浇注温度及铸型温度
4-17
“十三五”规划教材
P1 gH1 1 H1 / v1
充型阶段:
P2 gH2 2 (H2 H1) / v2
支座 铸造工艺课程设计

目录摘要第一章:零件简介1.1零件介绍 (2)1.2灰铸铁 (2)第二章:铸造工艺方案的确定 (3)2.1支座的生产条件、结构及技术要求 (3)2.2支座结构的铸造工艺性 (5)2. 3造型,造芯方法的选择 (6)2.4浇注位置的确定 (7)2. 5分型面的确定 (9)第三章:铸造工艺参数及砂芯设计 (10)3. 1 工艺设计参数确定 (10)3.1.1铸件尺寸公差 (11)3.1.2机械加工余量 (11)3.1.3铸造收缩率 (12)3.1.4起模斜度 (12)3.1.5最小铸出孔和槽 (13)3.1.6铸件在砂型内的冷却时间 (14)3.1.7铸件重量公差 (14)3.1.8工艺补正量 (14)3.1.9分型负数 (14)3.1.10反变形量 (14)3.1.11非加工壁厚负余量 (14)3. 2砂芯设计 (15)3.2.1芯头的设计 (16)3.2.2砂芯的定位结构 (16)3.2.3压环、防压环和集砂槽芯头结构 (16)3.2.4芯骨设计 (16)3.2.5砂芯的排气 (16)3.2.6砂芯负数 (16)第四章:浇注系统及冒口、冷铁、出气孔等设计4.1浇注系 (17)4.1.1选择浇注系统类型 (17)4.1.2计算浇注时间并核算金属上升速度 (17)4.1.3计算阻流截面积 (17)4.1.4确定浇口比 (18)4.1.5计算内浇道截面积 (18)4.1.6计算横浇道截面积 (18)4.1.7计算直浇道截面积 (19)4.1.8浇口窝的设计 (20)4.1.9浇口杯的设计 (20)4.2冒口的设计 (20)4.3冷铁的设计.....................................................................................................21.4.4出气孔的设计 (21)第五章砂型铸造设备选用 (21)5.1 造型工部设备选用 (21)5.2 制芯工部设备选用 (21)5.3 清理工部设备选用 (21)设计心得 (22)参考文献 (22)1.1零件介绍支座是指用以支承容器或设备的重量,并使其固定于一定位置的支承部件。
塑料模具设计说明书(参考)

塑料模具设计说明书题目:姓名学号班级2014 年月日目录第一章塑件的工艺分析1.1 任务要求1.2 原料ABS的成型特性和工艺参数1.3 塑件的结构工艺性第二章注射设备的选择2.1 注射成型工艺条件2.2 选择注射机第三章型腔布局与分型面的选择3.1 塑件的布局3.2 分型面的选择第四章浇注系统的设计4.1主流道和定位圈的设计4.2 分流道设计4.3 浇口的设计4.4冷料穴的设计4.5 排气系统的分析第五章主要零部件的设计计算5.1 型芯、型腔结构的确定5.2 成型零件的成型尺寸第六章成型设备的校核6.1、注射成型机注射压力校核6.2、注射量的校核6.3、锁模力的校核相关零件图第一章塑件的工艺分析1.1 任务要求图1 盒盖1.2原料ABS的成型特性和工艺参数ABS是目前产量最大、应用最广的工程塑料。
ABS是不透明非结晶聚合物,无毒、无味,密度为 1.02~1.05 g/cm3。
ABS 具有突出的力学性能,坚固、坚韧、坚硬;具有一定的化学稳定性和良好的介电性能;具有较好尺寸稳定性,易于成型和机械加工,成型塑件表面有较好光泽,经过调色可配成任何颜色,表面可镀铬。
其缺点是耐热性不高,连续工作温度约为70℃,热变形温度约为93℃,但热变形温度比聚苯乙烯、聚氯乙烯、尼龙等都高;耐候性差,在紫外线作用下易变硬发脆。
可采用注射、挤出、压延、吹塑、真空成型、电镀、焊接及表面涂饰等多种成型加工方法。
ABS的成型特性:(1)ABS易吸水,成型加工前应进行干燥处理,表面光泽要求高的塑件应长时间预热干(2)流动性中等,溢边值0.04 mm左右。
(3)壁厚、熔料温度对收缩率影响极小,塑件尺寸精度高。
(4)ABS比热容低,塑化效率高,凝固也快,故成型周期短。
(5)ABS的表观黏度对剪切速率的依赖性很强,因此模具设计中大都采用点浇口形式。
(6)顶出力过大或机械加工时塑件表面会留下白色痕迹,脱模斜度宜取2°以上。
(7)易产生熔接痕,模具设计时应注意尽量减少浇注系统对料流的阻力。
【设计】喷雾器喷头塑模具设计与制造

【关键字】设计喷雾器喷头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第一章模塑工艺规程的编制1.1塑件整体分析该塑件是一个喷雾器喷头,其零件图如图所示。
本塑件的材料采用聚氯乙烯,生产类型为大批量生产。
塑件图材料:聚氯乙烯图1.1 塑件图1.2 塑件的工艺分析(1).塑件的原材料分析塑件的材料采用聚氯乙烯,属于热塑性塑料。
A:从使用性能上看,聚氯乙烯材料具有阻燃性和自熄性、无滴落性、高强度、耐气候变化性以及优良的几何稳定性;B:从介电性能上看,聚氯乙烯具有良好的电绝缘性和化学稳定性;C:从成型性能上看,聚氯乙烯吸水性好、熔料的流动性差、收缩率低、成型不容易,另外,该塑料成型时易产生浇不足、缩孔等缺陷,成型温度高时易分解放出氯化氢。
注射速度太快时会产生缩瘪。
因此,在成型时应注意控制成型温度和滞留时间,浇注系统应粗短,进料口截面宜大,冷却不宜过快。
应选用大口径的喷嘴。
——————[1](2)塑件的结构和尺寸精度及表面质量的分析A:结构分析要想获得合格的塑性制件,除合理选用塑件的原材料外,还必须考虑塑件的结构工艺性,塑件的结构工艺性与模具设计有直接关系,只有塑件设计满足成型工艺要求,才能设计出合理的模具结构,以防止成型时产生气泡、缩孔、凹陷及开裂等缺陷,达到提高生产率和降低成本的目的。
Ⅰ.从零件图上分析该零件总体为圆锥形,在圆锥中心有一Ø、Ø的阶梯通孔。
最大圆Ø内径有四个半圆形凸起,半径为R,高为,在圆锥底部有一Ø的凸缘,凸圆高为,因此模具设计时必须设计侧向分型抽芯机构,又因为该制件抽芯成型面面积较大,凸缘也比较浅,抽拔距也比较小,鉴于以上情况用其他抽芯机构不经济实用。
故选用斜块抽芯机构成型。
———————————————[2]Ⅱ.尺寸精度分析该零件尺寸Ø36+0.60 、Ø42+0.70 、Ø500 、Ø8+0.30 、Ø1220 、Ø1100 等尺寸精度为MT5级(GB/T14486-1993)。
专科毕业设计说明书

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第一章前言 (1)1.1模具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1)1.2塑料模具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总体方案论证.. (2)2.1 设计原理 (2)2.2 方案选择 (2)2.3 型腔数的确定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章注射模总体结构设计. (3)3.1 注射型模具基本类型 (3)3.2 注射模具的典型结构 (3)3.3 注射机的选择 (3)第四章浇注系统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 浇注系统的组成和作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 主流道设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 分流道设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 浇口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4.5 浇注系统流动平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6 冷却井与拉料杆合理匹配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章注射模零部件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 确定分型面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 成型零部件结构设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注塑模具基础知识4

对于台阶筒体和锥形筒体,如图4-82(a)、(b)所 示,只能用推管脱模。推管脱模机构要求推管内外表 面都能顺利滑动。其滑动长度的淬火硬度为HRC50左 右,且等于脱模行程与配合长度之和,再加上5~ 6mm余量。非配合长度均应用0.5~1mm的双面间隙。 推管在推出位置与型芯应有8~10mm的配合长度, 推管壁厚应在1.5mm以上。必要时采用阶梯推管,见 图4-82(a)。 推管脱模机构有三类形式: (1)长型芯 型芯紧固在模具底板上,见图4-82(a)。 结构可靠,但底板加厚,型芯延长.只用于脱模行程 不大的场合。 (2)中长型芯 推管用推杆推拉,见图4-82(b)。该 结构的型芯和推管可较短些,但动模板因容纳脱模行 程而增厚。
普通浇注系统凝料推出和自动脱落这种浇注系统凝料脱落形式多指侧浇口直浇口类型的模具浇注系统凝料与塑件连接在一起只要塑件脱模浇注系统凝料就随着脱落常见的形式是靠自重坠落有时塑件有少部分留于型腔或推板内给自动脱落带来困难解决的办法可用如上所述的二次脱模机构或采用下述办法使主流道和分流道的凝料能可靠地脱离型腔
第四章 热塑性塑料注射模设计
第五节 推出机构设计 第六节 侧向分型与抽芯机构设计 第七节 温度调节系统设计
第八节 塑料油壶盖注射模设计
第五节 推出机构设计
在注射成形的每一循环中,塑件必须由模具型腔 中取出。完成取出塑件这个动作的机构就是推出机构, 也称为脱模机构。 推出机构的设计原则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机构应尽量简单可靠,推出机构的运动要准 确、可靠、灵活,无卡死现象,机构本身要有足够的 刚度和强度,足以克服脱模阻力。 (2) 保证制品不因推出而变形损坏,这是对推出 机构的最基本要求。在设计时要正确估计塑件对模具 粘附力的大小和所在位置,合理地设置推出部位,使 推出力能均匀合理地分布,要让塑件能平稳地从模具 中脱出而不会产生变形。推出力应作用在不易使塑件 产生变形的部位,如加强筋、凸缘、厚壁处等。应尽 量避免使推出力作用在塑件平面位置上。
《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号:ABJD0708课程中文名称: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英文名称:Thep1astictechno1ogyofmou1danddesignofmou1d课程类型:选修课程学分数:3学分课程学时数:48学时授课对象: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本课程的前导课程: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材料力学、金属学及热处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等课程。
一、课程简介《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是材料成型与控制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主干课之一。
主要研究塑料的成型工艺及其模具设计的一般理性知识,重点掌握注射成型的设计计算方法,达到能独立设计中等复杂程度塑料模具的能力,对气辅注射成型、精密注射模具设计、热流道模具设计等基本知识有所了解。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塑料的组成及特性,塑料成型工艺的特点,塑料制品结构设计,各种塑料模具的结构、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了解模具制造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为学生以后从事有关模具设计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内容和要求绪论课程教学内容:塑料及塑料工业的发展、塑料成型在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塑料模具的分类;塑料成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本课程的任务和学习方法。
课程的重点、难点:本章重点是塑料成型在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模具与塑料模具的概念;本章难点是模具CAD/CAE/CAM及塑料模标准化的理解。
课程教学要求:了解国内外塑料工业的发展概况;了解塑料成型在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理解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第1章高分子聚合物结构特点与性能课程教学内容:树脂与高聚物、聚合物的分子结构特点、高聚物的热力学性能及成型过程中的变化、塑料流变学、塑料粘度的调节、分子定向与定向作用。
课程的重点、难点:本章重点是高聚物的热力学性能及成型过程中的变化、高聚物的结晶、取向、降解的影响;本章难点是结晶、取向、降解的概念的理解。
课程教学要求:掌握树脂与塑料的概念;了解高分子与低分子的区别;掌握高聚物的分子结构与特性;理解结晶与非结晶的区别;掌握高聚物的热力学性能;了解高聚物的加工工艺性能;理解高聚物的结晶、取向、降解的概念。
材料成型第4章_铸造工艺设计1.答案

(2)尽量使铸件重要加工面或大部分加 工面、加工基准面放在一个砂型内,减少 错箱、披缝和毛刺,提高铸件精度。
床身铸件,其顶部平面为加工基准面。 图中方案a在妨碍起模的凸台处增加了外部型芯,因采用整模造型使加工 面和基准面在同一砂箱内,铸件精度高,是大批量生产时的合理方案。 若采用方案b,铸件若产生错型将影响铸件精度,但在单件、小批生产条 件下,铸件的尺寸偏差在一定范围内可用划线来矫正,故在相应条件下方 案b仍可采用。
25
方案1要考虑采用活块造型或加外型芯才能铸造; 方案2则省去了活块造型或加外型芯。
26
使铸件全部或大部分放在同一砂型
尽量使加工基准面与大部分 加工面在同一砂型内
不合理
合理
尽量使加工基准面与大部分 加工面在同一砂型内
27
(3)使型腔和主要型芯位于下箱,以便于造型、下 芯、合型和检查型腔尺寸。
于垂直或倾斜位置。图为油盘铸件的合理浇注位 置。
图4-2b 大面积薄壁铸件浇注位置
(4)对于容易产生缩孔的铸件,应使厚的 部分放在铸型的上部或侧面,以便在铸件 厚壁处直接安置冒口,使之实现自下而上 的定向凝固
铸钢卷扬筒,浇注时厚端放在上部是合理的; 反之,若厚端放在下部,则难以补缩。
23 图4-2-1 有热节的浇注位置
铸件的造型位置由分型面决定,而铸件的浇注位 置与造型位置通常是一致的。
浇注位置和分型面对铸件质量及铸造工艺都有很 大影响。
选择原则:着眼于控制铸件的凝固顺序
估计到铸件发生缺陷的可能
1.浇注位置的选择原则
(1) 铸件的重要加工面或主要工作面应朝下或位于 侧面,避免砂眼、气孔和夹渣
因为铸件的上表面容易产生砂眼、气孔、夹渣等缺陷,组 织也不如下表面致密。如果这些加工面难以朝下,则应尽 力使其位于侧面。当铸件的重要加工面有数个时,则应将 较大的平面朝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浇道设计的基本原则 (1)内浇道在铸件上的位臵和数目应服从所选定的凝固顺序 或补缩方法 a 同时凝固:内浇道在薄壁处,数量多且分散分布。 b 顺序凝固:内浇道开在厚壁或冒口处。 c 复杂铸件:采用顺序凝固与同时凝固相结合的原则。 (2)方向不要冲着细小砂芯、型壁、冷铁和芯撑。 (3)内浇道应尽量薄。 (4)对薄铸件可用多内浇道的浇注系统实现补缩。 (5)内浇道避免开设在铸件品质要求很高的部位。 (6)各内浇道中金属液的流向应尽量一致。 (7)尽量开在分型面上。 (8)对收缩大易裂纹的合金铸件,内浇道的设臵不应阻碍收 缩。
32
内浇道流量的不均匀性
远离直浇道的内浇道流量最大。
U q max q min Q n
33
34
减小内浇道流量的不均匀性的方法 a 缩小远离直浇道的内浇道的截面积。 b 增大横浇道的截面积 c 严格,每流经一个内浇道,比值依次减小。 d 设臵直浇道窝。
35
横浇道发挥阻渣作用应具备的条件 (1) 横浇道应呈充满状态:内浇道的截面、位臵; (2)流速应尽量低 (3)内浇道的位臵关系要正确
27
a 内浇道距离直浇道应足够远,使渣团上浮到吸动区上部。 b 有正确的横浇道末端延长段,以容纳初流金属液;吸收 液流动能使金属液平稳;防止液流折返。
16Biblioteka 生产中减轻水平旋涡的措施:
a 用大深度浇口杯。 b 用拔塞等方法,使浇口杯内液面 达到一定深度时再向直浇道注入。 c 浇口杯底部安放筛网砂芯等
17
d 在浇口杯底部设臵堤坝,形成垂直旋涡。
18
垂直旋涡的挡渣作用: 如图,金属液沿斜壁流下,由于流速的减低和流向的改变, 形成垂直方向的旋流。
pr pi hr hi g g
(5)
38
将(2)-(5):
vi2 vr2 h横 hr (1 r i ) hi 2g 2g
化简:
(hi hr h横) 2 g (6) v 1 r i v vi2
2 r 2 i
39
24
上浮阻力:
F=CSρV2/2
式中:F- 渣团上浮阻力 ρ-液态金属的密度 S -渣团的水平投影面积 V- 渣团上浮速度 C -渣团上浮阻力系数,与液体雷诺数有关,见表34-1
25
渣团临近上浮速度:阻力F=浮力时的速度。
2 v 4 3 R ( 渣)g CR 2 0 0 3 2
p
p —质量压力(kg/m2)
—金属密度(kg/m3)
5
(m)
动能:用单位体积的流体以速度v移动时的动量来表示。
v2 Ek 2g
定理:在一封闭系统中,单位质量流体所携带的总能量
是不变的,但其位能、压能、动能可以互换。
柏努利方程
v1 p2 v2 i1 i2 2g 2g
22
结构。如图侧壁在 能顺利拔模的条件 下尽量垂直,转角 处避免尖角,底面 作成平面。
• • • • •
1.5 横浇道中金属的流动 横浇道的作用 (1)向内浇道分配洁净金属。 (2)储留最初浇入的含气和渣污的低温金属液并阻留渣。 (3)使金属液流平稳和减少产生氧化夹渣物。
23
横浇道的阻渣原理 阻渣条件:渣团上浮到横浇道顶部超过内浇道吸动区。
同理得直浇道的充满条件:
S内 S直
1 z i
( hi hz) 2 H
传统理论:把液态金属视为理想液体,全部阻力系数等于 零,流量系数为1。充满条件为S直>S横>S内 实际情况:液态金属有粘度,流动阻力有较大的影响。 S直:S横:S内=1:2.5:2.5时仍呈正压充满状态。
2
3
第1节
液态金属在浇注系统基本组元中的流动
1.1 在砂型中流动的水利学特点 流体力学原理:(可参阅卡塞博士箸《球墨铸铁浇口和 冒口—04 浇口原理》)
(1)帕斯卡(Pascal)定律
在一个静止而且相互连通的容器中,在一给定的水平面
上各点的压力是相等的;等于该给定的水平面致液体顶 部的垂直距离乘以液体的密度,加上外部压力。
8g 渣 v0 R 3C
式中 R- 渣团半径 ρ- 金属液密度 ρ渣 -渣团密度 g -重力加速度 v0 -渣团临近上浮速度,又称悬浮速度。
26
金属液的悬浮速度:当金属液流速(与上浮速度反向)等 于渣团的临近上浮速度时的速度 总结: a 渣团半径小,对应悬浮速度也越小。 b 对应一定横浇道的流速有一可能上浮的临近渣团半径, 只有大于临近半径的渣团才能上浮。 c 渣团密度相对于金属液密度越小,越有利于上浮。 d 横浇道内金属的流速越低,可能阻流的渣团也越小。
S内 S直
1 z i
(hi hz ) 2 H
21
1.4 直浇道窝 作用 (1)缓流作用:动能—压力能—水平流速。 (2)缩短直—横拐弯处的高度紊流区。 (3)改善内浇道的流量分布(使之更均匀)。 (4)减小直—横浇道拐弯处的局部阻力系数和水头损失。 (5)浮出金属液中的气泡。
14
影响水平旋涡的因素: 浇口杯中金属流股的水平分速度越大,越容易形成水平旋 涡。而水平分速度的大小又与以下因素有关: a 浇口杯内液面的深度:液面深度超过直浇道上口直径的 5倍时可基本消除水平旋涡。 b 浇注高度:浇包嘴离浇口杯越高,越容易产生水平旋涡。
15
c 浇注方向:逆向浇注较顺向浇注为佳。
19
1.3 直浇道中的流动 直浇道的功用 (1)引导金属进入横浇道、内浇道或型腔。 提供足够的压头。 真空吸气理论:等截面直浇道附近型砂中的气体会被吸入 液流,溶于液态金属中的气体也会因压力降低而析出。
20
直浇道的流动特点 (1)两种流态:充满和不充满。非充满状态易带气,但 在底注包浇注时或用阶梯浇注系统时采用。 (2)非充满直浇道中金属液以重力加速度做等加速运动, 流股必定向内收缩;流股内部与砂型表层气体之间无压力 差,气体不可能被吸入,而是被金属表面吸收和带走。 (3)直浇道入口形状影响金属流态。入口尖角时,增加 流动阻力和断面收缩率,常导致非充满式流动。要使直浇 道呈充满流态,要求入口处圆角半径r》d/4。 (4)水利学模拟实验与砂型中实际流动状况有差异。 (5)砂型中直浇道充满的理论条件。
6
p1
(3)托里拆利(Torricelli)定理 是伯努利方程的一种特殊应用。如图,在一个流体高度h不变 的容器里在i=0的水平面处有一孔口,应用伯努利方程
(i=h):
pa
(i=0):
h
( v=0, p a 为大气压力)
2 vx pa 2g
(i=0)
得: vx
2gh 这是设计浇注系统最重要的根据之一。
9
(2)充型伴随着热作用、机械和化学作用。
(3)浇注过程是不稳定流动。 (4)合金液在浇注系统中呈紊流状态。 (5)多相流动。固相杂质、气相夹杂。
10
1.2 浇口杯中的流动 浇口杯的作用: (1)承接来自浇包的金属液,防止飞溅和溢出,便于浇 注
(2)减轻对直浇道底部和侧壁、型腔的冲击。
(3)分离渣及气泡,防止其进入型腔。
(4)增加充型压头。
11
结构形式: 漏斗形(bush):挡渣效果差,结构简单。 盆形:(basin)
12
水平涡流 水平旋涡是危害浇 口杯全面发挥功能的
重要原因。
原因:水平各向流 量不均衡造成流速方 向的偏斜。
13
若忽略金属粘度的影响,视液态金属为理想流体,浇口杯 内液态金属应满足动量矩守衡: Mvr=常量。 式中:M 距离直浇道中心为r处的质点的质量 v M点的切线速度 r M点距离直浇道中心的距离。 漏斗形等压自由液面的形成:一旦出现水平旋涡,越靠近 中心,M质点的离心加速度越高,重力加速度和离心加速 度的合成加速度越接近于水平,根据流体力学原理,等压 面垂直于总加速度方向。等压面逐步由水平过度到垂直, 形成中空的大气压力表面。 对铸件质量的影响:卷气、渣沿等压面进入型腔。
41
2.2 封闭、开放式浇注系统 (图3-4-4)
(1)封闭式浇注系统(choked running system,pressurized system) 概念:在正常浇注条件下,所有组元都能为金属液充满的浇注 系统。 类型:内浇道阻流、部分扩张(S内/S阻≤1.5-2.5)。 优点:阻渣效果好、防止卷气、消耗金属少、清理方便。 缺点:喷溅、冲砂、金属氧化、流动不平稳。 应用:不易氧化的各类铸铁件。不宜用于易氧化的轻合金、漏 包浇注铸钢件和高大的铸铁件(充型压力很大)。
28
c 封闭式浇注系统的内浇道应位于横浇道的下部,且和
横浇道具有同一底面,开放式浇注系统的内浇道应重叠 在横浇道之上,且搭接面积要小,但大于内浇道横截面 积。
•
d 封闭式浇注系统的横
浇道应高而窄,内浇道宜 扁而宽。 • e 内浇道应远离横浇道 的弯道;应尽量使用直的 横浇道。内、横浇道连接 一般为垂直。
•
a)、d) 错误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