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案例_第二章_劳动力供给_《劳动经济学》_胡学勤

合集下载

劳动经济学第二章劳动力供给

劳动经济学第二章劳动力供给
社会保障等制度的完善程度:退休年龄也会影响老年人的劳动力参与率。 性别对劳动力参与率存在重要影响:女性越来越多的参与劳动。 宏观经济状况:经济周期中的繁荣与衰退的交替对劳动力参与率有影响, 经济长期处于衰退状态,失业者长期找不到工作,打击个人信心就会使 他们退出劳动力群体。 从整个国民经济来考察:人口的年龄构成与劳动力参与率之间有密切的 关系,人口老龄化使总人口中老年人 比重增加,必然会使劳动力参与率 下降。
失业人员:在规定的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期内无业 并以某种方式寻求工作的人员。
2019/4/12
劳动经济学 张立颖
6
二、劳动参与率
是与劳动力供给相关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 的指标。其含义是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人口所占的比率,一定范围内地人口可以 进行多种分类,例如总人口的,不同年龄组人口或是不同性别人口等等。 总人口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总人口×100% 年龄组别(性别)劳动力参与率= 某年龄(性别)劳动力/该年龄(性别)总人口×100% 劳动力参与率只是一个测度和反映人口参与劳动程度的指标,它本身并不是 影响人口参与劳动的因素,但是它是分析劳动力供给变动的一个重要工具,而且 也会对失业率等指标的核算提供依据。例如,某年龄组,有20%的人失去了工作, 如果不考虑他们的工作愿望,很容易把这些人全部视为失业人口,这样算出的失 业率高达20%,是经济无法承受的。但是,如果把劳动力参与率这个指标考虑进 去,情况就改观了。劳动力参与率为60%,失业率为12%,劳动力参与率为40 %,失业率为8%,劳动力参与率为20%,失业率就是4%,美国的自然失业率 是5.5%。
2019/4/12
劳动经济学 张立颖
8
2019/4/12
劳动经济学 张立颖

劳动经济学第2章 劳动供给分析

劳动经济学第2章 劳动供给分析

二、影响个体劳动供给的相关因素
(一)工作时数与非劳动收入变化
非劳动收入的变化对劳动时数的影响:当其他条件不 变,收入上升,对闲暇的需求也上升。
收入效应:在保持工资不变(W)的条件下,收入变 动(△Y)所引起的工作时数变动(△H)的比例。如 果闲暇是正常品,收入效应的符号为负。
收入效应=△H/△Y<0
工资对家庭所用时间和物品的影响:
高工资的人选择A点生产, 使用较少的时间和较多的物 品;低工资的人选择B点生 产,即使用较为时间密集的 技术生产家庭商品;高工资 能使人们接受更多的时间和 物品,因而高工资的人们会 进入一条更高的等产量曲线, 但仍使用更为物品密集的生 产技术,如在C点生产。
38
(三)家庭生产的劳动供给曲线
l 工资率与工作时数的乘积等于工作收入。
l 工资率、工作时数和总收入之间的关系就是 所谓的预算约束。它表明在既定的市场工资 率条件下,单个消费者所能够提供的收入和 工作时数的各种组合。
预算约束线的性质:
1、其斜率为负 2、斜率等于负的工资率 3、当工资率变化时,预算 线也将随之发生变化 4、当存在着非劳动收入时 ,预算线将沿着Y轴平行向 上移动
二、劳动力供给的测度
(一)劳动力参与率
概念:
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规 模。反映劳动力市场活动水平的一项总指标。劳动力 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动力的人数占劳动年龄 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 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
公式:
劳动年龄人口的劳动力参与率 = 劳动力/劳动年龄人 口╳100%
替代效应 = △H/△W > 0 注意:工资率的变动既会产生收入效应又会产生替代效应 。工资增加时,工作时数实际上是增加还是减少依赖于替 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的相对强度或大小。

劳动力供给的发展与变

劳动力供给的发展与变

第六次人口普查 年 龄 人口数 比例
第五次人口普查 人口数 比例
15-19岁
20-24岁 25-29岁 30-34岁 35-39岁 40-44岁 45-49岁
99889114
127412518 101013852 97138203 118025959 124753964 105594553
0.08987
50-54岁
55-59岁
78753171
81312474
0.070854
0.073156
63304200
46370375
0.066074
0.048399
第六次人口普查
年 龄 60-64岁 65-69岁 70-74岁 75-79岁 80-84岁 85-89岁 90-94岁 95-99岁 人口数 58667282 41113282 32972397 23852133 13373198 5631928 1578307 369979 比例 0.052783 0.036989 0.029665 0.02146 0.012032 0.005067 0.00142 0.000333
合计 第 五 次 人 口 普 查 高中 中专 大学专科 98548414 39073590 28984109
男 59318619 19898890 17320351
女 39229795 19174700 11663758
大学本科
研究生 高素质劳动力总数
14150609
883933 181640655
2.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1)国内计划生育政策的的实施,降低了人口的增长速度,在一 定程度上降低了劳动力的增长速度。 (2)计划生育使得少年抚养比大幅降低,青少年接受高等教育的 几率增加,而逐步优越的生活条件以及逐步降低的生活压力, 使得在15岁-24岁年龄段的劳动参与率在逐年下降。 (3)使得劳动力的年龄段差异较大,低的抚养比带来的人口红利 促使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劳动力年龄结构的巨大差异必然导致 在劳动力配置上的挑战。 3.高校扩招 (1)高校扩招使得总体劳动力素质水平的快速提升,有利于生产 效率的提高。 (2)分流一部分就业压力,教育的水平的提升必然有两方面的影 响,一是教育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的大幅上升,

劳动经济学(全) 第二章 劳动力供给

劳动经济学(全) 第二章 劳动力供给

劳动经济学
48
.
第四节 社会劳动力供给
二、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
如果劳动力市 场是个开放的市场, 市场劳动力供给曲 线就一定是一条从 左下方向右上方倾 斜的曲线。
劳动经济学
49
.
第四节 社会劳动力供给
三、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
W S
C
W2
W0
A
B
W1
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
在同一条劳动力供
给曲线上的移动。
0
(罐)
(个)
0
100
0
1000
50
90
100
900
100
80
200
800
150
70
300
700
200
60
400
600
250
50
500
500
300
40
600
400
350
30
700
300
400
20
800
200
450
10
900
100
500
0
1000
0
总支出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劳动经济学
5
.
第一节 劳动力供给概述
一、劳动力
就业者(E):有工作可以做并且至少获得1个小时工资 支付的劳动者,或是从事非支付性的工作至少达到15个小时。
失业者(U):从某一工作岗位暂时下岗,或是没有工作, 但在参照周的前4周里一直在积极地寻找工作。
劳动经济学
6
.
第一节 劳动力供给概述

《劳动经济学》2劳动力供给

《劳动经济学》2劳动力供给
人口稠密程度——人口密度
一定时期、一定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与面积之比, 即单位面积的人口数量。一般以每平方公里的人口数 表示。
• 人口密度越大越穷(人均GDP)?人口密度越小越富 (人均GDP) ?
1 人口的相关概念
人口性别结构——人口的性别比
由对应100名女性的男性人数来表示。根据国际上的 经验数据,一般在103-107之间。
LF participation rates of females in the US over 16 years of age, 1900-95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900 1910 1920 1930 1940 1950 1960 1970 1980 1988 1995
22.2 23.2
22.9 20.0
20.5 20.8
17.9 18.1
16.7 18.9
17.4 17.7
16.5 17.2
14.9 15.1
2 我国的人口转变
我国人口的再生产类型转变
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 第一阶段:由于高出生率,少年儿童抚养比高。 • 第二阶段:出生率降低之后,生育高峰时期出生的人口
2 我国的人口转变
我国老龄化
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定义:
• 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时,称为“老龄化社 会”(Ageing society),达到14%时称为“老龄社 会”(Aged society),如果老年人口比例达到20%时,则 称为“超高龄社会”(Hyper-aged society) 。
• 第一阶段:从2001年到2020年的快速老龄化阶段。第 二阶段:从2021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第三 阶段:从2051年到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

劳动经济学第二劳章动力供给

劳动经济学第二劳章动力供给
劳动力流动
全球化促进了劳动力流动,使得劳动力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更好 的就业机会。
国际移民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1 2
劳动力数量
国际移民可以增加劳动力供给数量,特别是在一 些人口老龄化的国家,移民可以填补劳动力市场 的空缺。
技能水平
国际移民的技能水平也会影响劳动力供给,高技 能移民可以提供更高质量的劳动力供给。
发达国家劳动力市场灵活性较高,劳动力流 动较为自由;新兴市场国家则较低,劳动力 流动较为困难。
全球化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就业机会
全球化使得就业机会更加多样化,跨国公司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寻 找成本更低的劳动力,从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技能需求
全球化对劳动力的技能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 增加,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减少。
劳动力供给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包括人口数量、年龄结构、性别比例、 教育水平、就业状况等。
劳动力供给的决定因素
人口数量和年龄结构
就业状况
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和比例是决定劳动力 供给的重要因素。
就业状况的变化会影响劳动力的供给,例 如经济繁荣时期,就业率提高,劳动力供 给增加。
教育水平
产业结构
教育水平提高可以增加劳动力的技能和知 识,提高劳动生产率,但同时也会延长教 育时间,减少劳动年龄人口。
02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
劳动力需求
指在一定工资水平下,企业愿意并能够雇佣的劳动力数量。
劳动力供给
指在一定工资水平下,劳动者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劳动力数量。
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
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关系决定了劳动力市场的均衡状态,当供给等于需求 时,市场达到均衡。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

补充案例第二章劳动力供给《劳动经济学》胡学勤

补充案例第二章劳动力供给《劳动经济学》胡学勤

补充案例第二章劳动力供给《劳动经济学》胡学勤第二章劳动力供给案例案例1:巨额遗产会导致一个人退出劳动力市场吗,非劳动收入性质的巨额遗产会削弱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吗,一项研究首先讲在1982年-1983年间继承过遗产的人分为两个群体,即接受了小额遗产的群体(平均价值为7700美元)和接受了大额遗产的群体(平均价值为346200美元)。

然后这项研究分析了这两个群体在1982年-1985年检的劳动参与率变化情况。

毫不奇怪,那些继承遗产较多的群体更有可能退出劳动力队伍。

更为具体地说,接受小额遗产的群体的劳动参与率在此期间从76%上升到了81%,而接受了大额遗产的群体的劳动却从70%下降到了65%,更令人惊奇的一个事实也许是,由于能够预见到自己将来会获得大额遗产,这些后来实际得到大额遗产的群体的劳动参与率从一开始就比较低。

案例2: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当工资提高时,个人劳动力供给先随着工资的上涨而增加,当工资上涨到一定程度时,劳动供给开始减少。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是向后弯曲的曲线。

问题:张三是个大学毕业生,刚参加工作,编写程序。

工作初期,涨工资会使张三增加工作量。

当他成为一个软件高手之后,工资已经足够高了,张三的收入也相当高了,这个时候,张三面对涨工资的反应,不是选择加班,而是更多的来休闲和体育运动。

在工资较低的时候,工资上涨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哪个更大,当工资上涨的足够高的时候,如果接着上涨,又是如何呢,案例3:男性和女性的时间使用情况(每周小时数)案例4:丈夫、妻子、邻居和凯洛格食品公司6小时工作制的终结经济理论指出,工作小时数量的供给部分地取决于人们对家务劳动时间,包括闲暇时间的价值认可程度。

这一点可以非常清楚地在凯洛格食品公司的工人们身上反映出来。

在大萧条时期,凯洛格食品公司因放弃了标准的8小时工作制,改行6小时工作制,从而引起了举国关注,工人们愿意通过接受更少的工资性报酬和更多闲暇的方式,来与那些失业者“分享工作”。

劳动经济学——劳动力供给

劳动经济学——劳动力供给
个人劳动供给理论是主观决策, 个人劳动供给理论是主观决策, 现实中劳动时间更多的刚性的。 现实中劳动时间更多的刚性的。
矛盾的结果: 矛盾的结果: 工作不足: 工作不足 工作过度: 工作过度 兼职 加班 寻找短期职位、 寻找短期职位、非全日制职位
第二章 劳动力供给
微观层面劳动力供给(个人劳动时间) 四、微观层面劳动力供给(个人劳动时间)
第二章 劳动力供给
微观层面劳动力供给(个人劳动时间) 四、微观层面劳动力供给(个人劳动时间)
Y
个人劳动力供给决策过程
A
T1
T(16) 0
16
微观层面劳动力供给(个人劳动时间) 四、微观层面劳动力供给(个人劳动时间)
Y
第二章 劳动力供给
假设工资率从市场最低水平开始 持续不断地提高, 持续不断地提高, 个人劳动力供给会如何变化? 个人劳动力供给会如何变化?
总 人 口
劳动 年龄 人口
非劳动 年龄人口
第二章 劳动力供给
宏观(劳动者数量) 二、宏观(劳动者数量)层面的劳动力供给 劳动力供给=就业人口+ 劳动力供给=就业人口+失业人口
计量和统计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数量是 了解国家/地区的劳动力供给的关键环节。 了解国家/地区的劳动力供给的关键环节。 ?提示:
第二章 劳动力供给 二、宏观(劳动者数量)层面的劳动力供给 宏观(劳动者数量)
图一 总人口与劳动力供给
受人雇佣 就业人口 劳动 年龄 人口 劳动力 人口 失业人口 非劳动力 人口 在校学生、 在校学生、全职 的家务劳动者、 的家务劳动者、 其他 自我雇佣
总 人 口
非劳动 年龄人口
第二章 劳动力供给
y
当工资率上升时,两种效应会同时存在, 当工资率上升时,两种效应会同时存在,到底劳动供 同时存在 给是增加还是减少,取决于哪个效应更大! 给是增加还是减少,取决于哪个效应更大! 和个人主观因素直接关联。 和个人主观因素直接关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劳动力供给案例
案例1:巨额遗产会导致一个人退出劳动力市场吗?
非劳动收入性质的巨额遗产会削弱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吗?
一项研究首先讲在1982年-1983年间继承过遗产的人分为两个群体,即接受了小额遗产的群体(平均价值为7700美元)和接受了大额遗产的群体(平均价值为346200美元)。

然后这项研究分析了这两个群体在1982年-1985年检的劳动参与率变化情况。

毫不奇怪,那些继承遗产较多的群体更有可能退出劳动力队伍。

更为具体地说,接受小额遗产的群体的劳动参与率在此期间从76%上升到了81%,而接受了大额遗产的群体的劳动却从70%下降到了65%,更令人惊奇的一个事实也许是,由于能够预见到自己将来会获得大额遗产,这些后来实际得到大额遗产的群体的劳动参与率从一开始就比较低。

案例2: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
当工资提高时,个人劳动力供给先随着工资的上涨而增加,当工资上涨到一定程度时,劳动供给开始减少。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是向后弯曲的曲线。

问题:
张三是个大学毕业生,刚参加工作,编写程序。

工作初期,涨工资会使张三增加工作量。

当他成为一个软件高手之后,工资已经足够高了,张三的收入也相当高了,这个时候,张三面对涨工资的反应,不是选择加班,而是更多的来休闲和体育运动。

在工资较低的时候,工资上涨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哪个更大?
当工资上涨的足够高的时候,如果接着上涨,又是如何呢?
案例3:男性和女性的时间使用情况(每周小时数)
案例4:丈夫、妻子、邻居和凯洛格食品公司6小时工作制的终结
经济理论指出,工作小时数量的供给部分地取决于人们对家务劳动时间,包括闲暇时间的价值认可程度。

这一点可以非常清楚地在凯洛格食品公司的工人们身上反映出来。

在大萧条时期,凯洛格食品公司因放弃了标准的8小时工作制,改行6小时工作制,从而引起了举国关注,工人们愿意通过接受更少的工资性报酬和更多闲暇的方式,来与那些失业者“分享工作”。

在二战期间,该公司转而实行每周48小时工作制,但是承诺在紧急状态结束后,重新恢复6小时工作制。

1946年,员工们重申了自己希望每天工作更短时间的愿望,公司中87%的女性员工和71%的男性员工赞成每天工作6个小时。

然而,到1957年时,大多数部门都选择重新回到8小时工作制——结果只有25%的员工,其中大多是女性员工,仍然保持在每天工作6小时的工作制。

到底二战后到50年代末期,哪些因素导致工人,尤其是男性工人,改变了自己的工作时间决策呢?对其进行访谈之后发现,影响他们决策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
他们的配偶对于应当如何使用家庭时间的观念与男人产生了冲突。

许多男性抱怨说,由于自己在家待的时间太长而导致了很多摩擦:“这些女人不愿意看着自己的男人整天待在家里碍手碍脚的”,以及“如果我在家里闲待着,老婆总是会找点什么事儿让我干”。

这些都是男性工人的典型回答。

此外,这些男人还非常关心自己的邻居在干什么以及怎么想。

在没有了与失业者和从战场上回来的退伍士兵分享工作这一正当理由之后,他们对于自己的工作时间比其他男人的工作时间少而感到尴尬。

在家里待的时间过长会被人家认为不正常或者不像是个男人,即使他们的收入是在上升的。

这些男人感到,自己要想购买到与邻居相同的那些物质财富,可能需要等待更长时间。

所以家庭时间的效用不仅会受到个人偏好的影响,而且会受到家庭之间的互动以及社会压力的影响。

有85%以上的家庭做饭、洗碗、洗衣、打扫卫生等日常家务劳动主要由妻子承担。

女性承担了81%的洗衣服,74%的整理房间和照料孩子,66%的购物、买
菜、做饭等。

女性平均每天用于家务劳动的时间达4.01小时,比男性多2.7小时,两性家务劳动时间的差距仅比1990年缩短了6分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