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学习目的与要求
(完整word版)《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语言学概论2、课程性质:本科专业必修课3、周学时/学分:2/24、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5、使用教材:《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二、课程简介《语言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介绍有关人类语言的性质、结构规律、发展演变规律以及语言与文字的关系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
《语言学概论》是《普通语言学》(理论语言学)的基础课,它注重考察人类语言的共同规律和普遍特征,而不是学习研究某一具体语言。
这是它与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和现代英语等具体语言课程的重要区别。
它所介绍的是从具体的语言现象中总结、归纳出普遍的系统的理论和规律,并用这个理论指导各个具体语言的学习研究.它是一门语言学的基础理论课。
三、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教学目的:《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语言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阐释,培养学生运用语言学的科学方法考察语言现象的习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论水平和语言分析能力,为学生学习其它语言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为他们今后从事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教学要求:语言学以人类的语言为研究对象,因而涉及的语言现象比较多.讲授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涉及到语料分析的实例,以汉语、英语的语料分析为主;其它语言的实例,只在必要的时候作适当的引用,重在理解.教学中要讲清楚语言学的基本概念,使学生通过学习能比较系统地掌握语言学的基础知识,了解语言性质特点、语言的结构、语言的演变规律、文字的性质以及它与语言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学习语言学理论,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具体语言知识为基础,这样才能便于理解有关问题。
与本课程相关的课程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汉语专题研究》、《英语》等.四、教学进度表五、考核方法和成绩评定方法1、考试方式:期末闭卷笔试2、成绩评定方法: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总成绩的 80%,平时作业占 20%六、正文绪论(4学时)教学目的:认识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性质和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基本任务,初步了解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基本分类和主要流派,以及语言学的学科地位。
初中生语言学习计划

初中生语言学习计划一、综述语言是人类社会交往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人类认知和思维活动的基础。
在当今社会,掌握一门或多门外语已成为一种时代要求,它能够拓宽我们的视野,增强我们的国际交流能力。
因此,我们初中生应该重视语言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为今后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学习目标1. 掌握英语基础词汇,达到每年新增500个单词的学习目标,积累并应用日常生活中所需的常用词汇和句子。
2. 了解并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能够正确运用基本句型。
3. 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包括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
4. 了解世界范围内的多种语言和文化,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5. 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提高学生对外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式。
三、学习方法1. 多听多说语言学习是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因此我们应该多听多说来提高语言能力。
可以通过英语歌曲、英语电影、英语广播等方式来提高听力水平,同时也可以多进行口语练习,和同学、老师多交流,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 多读多写通过阅读来学习语言和积累词汇,可以选择一些适合自己水平的英语读物,比如简单的小说、英语报纸或杂志,多进行阅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多进行写作练习,可以写日记、作文等,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3. 制定学习计划制定一个合理的学习计划,包括每天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同时还要有自我检查和评价的机制,及时调整学习计划。
4.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今,我们可以利用电脑、手机等科技设备来辅助语言学习,比如使用一些学习软件和学习网站,学习和巩固词汇、语法知识等。
5. 多参加语言活动可以参加一些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英语俱乐部等活动,加强和他人的交流,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四、学习内容1. 词汇学习掌握基础词汇,每周背诵一定数量的单词,并进行词汇的运用练习,可以通过做练习题和应用到日常交流中来加深记忆。
2. 语法学习系统学习英语的基本语法知识,掌握基本句型,并能够正确运用。
关于语言的指南

关于语言的指南
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在学习语言时,可参考以下指南:
- 明确学习目的:若没有强烈的动力和兴趣,仅为考级而学习,那么学习效果不佳。
可以先将精力放到其他有意义的地方,等有足够的动力再回来学。
- 合理安排时间:保证每天有三小时的学习时间,周末若有时间可再多安排一些。
使用合适的方法,可以在半年内通过二级考试。
- 重新学习汉字:虽然日语中有很多汉字来自中国,但从读音到意义已经有了很大变化,需要重新学习。
- 持续学习:语言学习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地努力。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要保持耐心和坚持,不断积累和练习,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导学手册

《英语语言学》导学手册程可拉主编英语语言学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和要求英语语言学是英语本科专业的自考课程。
本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语言学基本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为从事英语语言教学与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教学的具体要求是:1.系统掌握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能应用语言学知识分析各种语言现象。
3.能应用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来指导中学英语教学。
二、教学内容I. Introduction1. Linguistics1.1 What is linguistics?1.2 Linguistics vs. traditional grammar1.3 The scope of linguistics2. Language2.1 What is language?2.2 The defining properties of human languageII. Phonology1. The phonic medium of language2. Phonetics2.1 What is phonetics?2.2 The speech organs2.3 Narrow and broad transcriptions2.4 Some major articulatory variables2.5 Classification of English speech sounds3. Phonology3.1 Phonetics and phonology3.2 Phone, phoneme and allophone3.3 Phonemic contrast, complementary distribution, and minimal pair3.4 Some rules of phonology3.5 Suprasegmental features---Stress, tone, intonationIII. Morphology1. Morphology1.1 Open classes and closed classes1.2 Internal structure of words and rules for word formation2. Morphemes---the minimal units of meaning3. Derivational and inflectional morphemes4. Morphological rules of word formation5. CompoundsIV. Syntax1. Syntax1.1 What is syntax?1.2 Sentence2. Structuralist approach2.1 Form classes2.2 Constituent structure2.3 Immediate constituent analysis2.4 Endocentric and exocentric constructions2.5 Advantage of IC analysis2.6 Labelled tree diagram2.7 Discontinuous constituents3. 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3.1 Competence and performance3.2 Criteria for judging grammars3.3 Generative aspect3.4 Transformational aspect3.5 Deep and surface structures4. The Standard Theory4.1 Components of a TG4.2 The base4.3 Transformations4.4 The form of T-rules4.5 The phonological component4.6 The semantic componentV. Semantics1. Semantics1.1 What is semantics?2. Some views on semantics2.1 Naming things2.2 Concepts2.3 Context and behaviourism2.4 Mentalism3. Lexical meaning3.1 Sense and reference3.2 Synonymy3.3 Polysemy and homonymy3.4 Hyponymy3.5 Antonymy3.6 Relational opposites4. Componential analysis4.1 Componets of meaning4.2 Meaning relations in terms of componential analysis5. Sentence meaning5.1 How to define the meaning of a sentence?5.2 Selectional restrictions5.3 Basic statements about meaning6. The semantic structure of sentences6.1 Extended use of componential analysis6.2 Prediction analysis6.3 Subordinate and downgraded predictions6.4 Advantages of predication analysisVI. Pragmatics1. What does pragmatics study?2. Speech act theory3. Principles of conversation3.1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3.2 The politeness principleVII. Language change1. Introduction2. Sound change3. Morphological and syntactic change3.1 Change in “agreement” rule3.2 Change in negation rule3.3 Process of simplification3.4 Loss of inflections4. V ocabulary change4.1 Addition of new words4.2 Loss of words4.3 Changes in the meaning of words5. Some recent trends5.1 Moving towards greater informality5.2 The influence of American English5.3 The influen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6. Causes of language changeVIII. Language and society1. The scope of sociolinguistics1.1 Indications of relatedness between language and society1.2 Sociolinguistics vs. traditional linguistic study1.3 Two approaches in sociolinguistics2. Varieties of language2.1 Varieties of language related to the user2.2 Standard dialect2.3 Varieties of language related to the use3.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4. Pidgin and creole5. Bilingualism and diglossiaIX. Language and culture1. Introduction2. What is culture?3. Language and meaning4. Interdependence of language and culture5. The significance of cultural teaching and learning6. Linguistics eviden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6.1 Greetings6.2 Thanks and compliments6.3 Terms of address6.4 Colour words6.5 Privacy and taboos6.6 Rounding off numbers7. Cultural overlap and diffusion8. ConclusionX. Language acquisition1. Introduction1.1 Language acquisition1.2 The beginning of language1.3 Stages in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1.4 Age and native language acquisition1.5 Common order in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1.6 Different rate of language development2. Phonological development2.1 Regular sound development2.2 Mother and father words2.3 Grammatical development2.4 Vocabulary development2.5 Sociolinguistic development3. Theories of child language acquisition3.1 A behaviorist view of language acquisition3.2 A nativist view of language acquisitionXI. Errors analysi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first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2. The inadequacy of imitation theory3. Interference3.1 Phonological evidence3.2 Lexical evidence3.3 Grammatical evidence4. Cross-association5. Overgeneralization6. Strategies of communication7. Performance errors三、教学原则和方法1.启发式教学原则: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分析问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言学概论 课程的基本要求

语言学概论课程的基本要求
1.理论知识掌握:
-学生应系统地学习和理解语言学的基础概念、基本原理和主要分支领域,如语音学(音系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等。
-理解语言的性质、结构规律以及语言的发展演变过程。
2.研究方法掌握:
-掌握语言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的结合应用。
-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具体的语言现象和问题,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语言学研究任务。
3.学科关联性认知:
-认识到语言与社会、文化、思维之间的密切联系,理解语言在人类生活和交流中的作用。
-将所学的语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语言现象的解释和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以及其他具体语言的学习中。
4.跨学科能力培养:
-提高学生对其他相关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等与语言学交叉领域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能够灵活运用语言学理论解决外语学习、语言教学、翻译实践等领域的问题。
5.自主学习与实践探索:
-通过阅读文献、参与讨论、撰写读书报告等形式,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进行实地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6.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对语言现象进行批判性分析的能力,并鼓励他们在已有理论框架下进行创新性思考。
语言学学习目的与要求

语言学学习目的与要求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的学科,其学习目的在于深入了解人类语言的本质、结构、演变和交际功能,从而更好地掌握语言能力,提高语言技能,并应用于各种实际场合。
一、语言学学习的目的1.掌握语言学基础知识语言学学习首先是为了掌握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包括语言的定义、语言的分类、语言的性质、语言的发展与演变、语言的交际功能等。
这些基础知识是语言学学习的核心,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语言。
2.深入理解语言的本质与结构语言学研究的核心是语言的本质与结构。
通过学习语言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的语法、词汇、语音、文字等各个层面,认识语言符号与社会文化之间的联系,把握语言的本质和结构。
3.提高语言技能与交际能力语言学学习的目的之一是提高语言技能和交际能力。
通过对语言学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语言表达和理解的能力,提高听说读写的技能,从而更好地进行人际交流和跨文化交际。
4.应用于实际场合语言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场合。
无论是从事外语教学、文学创作、新闻传播、国际交流等领域,还是进行社会语言学、人类学、心理学等研究,都需要具备一定的语言学知识和技能。
二、语言学学习的要求1.具备扎实的语言学基础知识学习语言学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学基础知识,这包括对语言的本质、结构、演变和交际功能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只有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语言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语言学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还需要注重实践应用。
通过实践,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语言技能和交际能力。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实践环节,如口语练习、写作训练等。
3.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语言学需要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言学研究涉及到许多复杂的问题,需要具备独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才能深入探究。
同时,要注重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具备跨学科的视野和思维方式语言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与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语言学概论》教案

《语言学概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语言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2)掌握语言学的基本分支,如语音学、语法学、语义学、语用学等;(3)理解语言的本质特征,如符号性、结构性、层次性等;(4)掌握语言与思维、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语言学知识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的能力;(3)通过课堂讲解、课后阅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语言学的兴趣和热爱;(2)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3)培养学生尊重语言多样性、维护民族团结的观念。
二、教学内容1.语言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2.语言学的基本分支,如语音学、语法学、语义学、语用学等;3.语言的本质特征,如符号性、结构性、层次性等;4.语言与思维、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关系;5.语言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安排1.第一周:导论(语言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2.第二周:语音学(语音、音素、音位等)3.第三周:语法学(词法、句法等)4.第四周:语义学(词义、句义等)5.第五周:语用学(语境、言外之意等)6.第六周:语言与思维、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关系7.第七周:语言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8.第八周:复习与考试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语言学的基本概念、理论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语言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的能力;4.课后阅读法:布置相关阅读材料,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评价1.过程评价: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表现、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等;2.终结性评价:期末考试成绩;3.自我评价:学生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进行反思。
六、教学资源1.教材:《语言学概论》(具体版本根据实际情况选择);2.辅助资料:相关学术论文、案例集、网络资源等;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语言学纲要教案

第一章语言的社会功能【学习目的要求】认识语言的社会功能,理解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了解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一、什么是"语言"?它和说话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要弄清楚"什么是语言"的问题,首先要弄清楚的是,语言与说话不是一回事儿。
说话是运用语言跟人们交流思想的行为,本身不等于语言。
但是,另一方面,语言的存在又必须以说话为前提,一个人如果长期生活在孤岛上,没有说话的需要,不跟人交谈,他就会失去语言能力。
抗战时期,山东的青年农民刘连仁被日军抓到日本当劳工,后逃入北海道的山林中穴居,没有说话的需要,因而他的语言能力也就日渐衰退而不会说话。
在他穴居的第13年,他看见一条船,想喊一声"船"求救,但舌头不听使唤,转动不灵,喊不出"船"的音来。
他意识到失去语言能力的危险,将来遇救,也无法说明自己的来历。
于是,他张嘴训练舌头的弹性,以顽强的毅力学说话,最后才慢慢地说出:"我叫刘连仁,我是中国人,山东高密县人。
我是民国三十三年抓来的劳工……"刘连仁为什么在失去语言能力之后又能说出几句简单的话来?因为他原来会说话,失去语言能力之后还记得像我、人、中国、高密县、叫、是、劳工……这样一些字眼儿,还记得"我叫刘连仁"中的"我"得放在"叫"的前面,不能说成"刘连仁叫我",等等。
就是说,他还记得一些把字、词组织起来造句的规则。
这件事告诉我们语言与说话的联系与区别:语言好像是一种工具,需要人去用,不用就会"生锈"、就会"退化",而说话则是人们运用语言工具跟人们交流思想的行为,说出来的"话"是这种行为"生产"出来的"产品",是为了适应他人的需要而存在的;没有这种需要,人们就会丧失说话的语言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学学习目的与要求
第一章绪论
领会掌握和理解语言学研究范畴,人类语言的区别性特征以及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概念:规定性和描述性;共时性和历时性;口头语和书面语;语言和言语;能力和运用。
识记定义:语言学、语言、任意性、创造性、二重性、移位性、文化传递性
第二章音系学
领会掌握音系学和语音学的相似性和相异性、音系的序列规则、同化规则和省略规则;超音位特征对语义的影响;了解人类的发音器官、元音和辅音的分类原则,并能利用这些原则对语音进行分类与识别。
识记语音学、宽式和严式标音法、音素、音位、音位变体、音位对立、互补分布、最小对立对以及超音位特征。
第三章形态学
领会掌握构词规则和构词方法、和复合法的书写特征、句法特征、语义特征和语音特征。
识记形态学、语素、自由语素、黏着语素、词根、词缀、屈折词缀、派生词缀。
第四章句法学
领会理解句子的基本成分和类型、句子的组合规则、句子的线性与层次性、深层与表层关系以及普遍语法原则。
识记句法学、层次结构、语法范畴、语法关系、短语结构规则、X-标杆理论、普遍语法。
能利用所学的语法学知识分析相关问题。
第五章语义学
理解掌握语义研究的几种主要理论:命名论、意念论、语境论、行为主义论;主要的意义关系;意义分析的两种形式:成分分析和述谓结构分析;句子间的语义关系:如:同义关系、矛盾关系、蕴涵关系、预设关系、矛盾句、语义反常等。
识记定义语义学、意义、所指、同义关系:方言同义词、文体同义词、表情意义和评价意义相异的同义词、搭配同义词、语义相异的同义词;反义关系:可分等级反义词、互补反义词、关系反义词;多义现象;同形同音异义现象;上下义关系。
第六章语用学
领会掌握语用学与传统语义学的区别、语境、句子语义与话语语义的区别、言有所为与言有所述的区别;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和行为;Searle的言外行为分类以及阐述类,指令类,承诺类,表达类和宣告类的言外之的;能够使用言语行为理论和会话原则解释一些语言现象。
识记定义语用学、合作原则、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
第七章历史语言学
领会掌握研究语言变化的目的与意义;语言变化的本质;英语历史发展的主要阶段以及各个阶段的特点;英语系统的语音变化、形态变化、句法变化、词汇变化、语义变化;语系的划分,尤其是印欧语系;语言变化的原因:如语音同化、规则的简化、内部借用、规则的细化、社会因素和文化传播等。
识记历史语言学、历时语言学、原始语、语系、同源词、古英语、中古英语、元音大变位、词尾音脱落、插入音、语音变位;合成法、派生法、首字母缩略法、混合法、缩写法、略写法、逆成法等;语义的广义化、语义的狭义化、语义的演变等。
第八章社会语言学
领会掌握语言与社会的关系,交际场景中各种社会因素对语言使用的影响;明确语言使用中的各种变体的本质特征,如地域变体、社会变体、语域变体等;理解黑人英语的语言特征、男性与女性的言语特征;弄清禁忌语和委婉语的本质联系,称呼语与社会因素的联系;双言与双语现象、共同语(Linguo franca)与洋径浜语(pidgin)以及标准语与非标准语的相似性和相异性。
识记定义社会语言学、言语社区、社会方言、地域方言、个人言语、语域、标准语、通用语、洋径浜语、克里奥尔语、双言现象、双语现象、民族方言、教育变体、年龄变体、性别变体、称呼语、俚语、禁忌语、委婉语。
第九章心理语言学
领会掌握语言的生理基础、语言侧化、语言的中枢、语言习得的关键期以及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盖奇案例、吉妮案例以及两耳分听实验的语言学意义;各种功能在左右脑中的侧化以及语言中枢中的布罗卡区、韦尼克区和角形脑回在语言感知、理解和表达中的作用;了解有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一些早期观点;弄清萨丕尔—沃尔夫假设,并能够从词和意义的关系,语法结构,语言的可译性,第二语言习得,语言与世界观等方面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设进行批判;明确语言的主要功能以及语言对思维的影响。
识记定义:心理语言学、大脑皮层、侧化、右耳优势、关键期、语言决定论、语言相对论、萨丕尔—沃尔夫假设、自我交际、无声言语、有声思维
第十章语言习得
领会掌握人类语言能力的生理基础和发展过程;语言习得主要是语法规则的习得;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的相异性和相似性;第一语言习得发展过程的各阶段、各阶段儿童语言的特征以及第一语言习得中语言输入、交流的作用,语言教学的作用,纠错与强化的作用和模仿的作
用;Krashen有关习得与学习的区别;第二语言习得中语言输入的作用,教学的作用以及年龄、动机、语言文化输入、个性等个人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
识记定义:语言习得、幼儿保育人言语、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独词句、双词句、多词句、电报式言语、语言转移、干扰、对比分析、语际语、语言僵化、动机、介入性动机、工具性动机、语言文化移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