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设计复习资料.doc
城市道路设计知识点归纳

一、简答题:1、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计算的基本假设:(1)直行和左转弯车辆入环绕行,即入环-环行-交织-出环;右转弯车辆不入环绕行,而是通过右转弯专用车道驶入和驶出环交口。
(2)各进口道左转车、直行车、右转车交通量各自相等。
(3)各进口道左转车、直行车、右转车交通量比例相等。
(4)不考虑行人和非机动车的影响。
2、红黄绿三色灯规则:(1)绿灯:准许车辆直行和右转,在不妨碍对面车辆直行的情况下可以左转。
(2)红灯:禁止车辆通行,但在不妨碍放行车辆的情况下可以右转,在T字形路口右边无横道的情况下可以直行。
(3)准许车辆左转、右转、调头,禁止车辆直行,但越过停止线的车辆可继续通行。
3、城市道路的特点:(1)功能多样,组成复杂;(2)行人、非机动车交通量大;(3)道路交叉口多;(4)沿路两侧建筑物密集;(5)景观艺术要求高;(6)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影响因素多;(7)政策性强。
4、常用城市道路网结构形式、适用性、优缺点:(1)方格网式路网:适用于地势平坦的中、小城市。
优点:交通分散,灵活性大。
缺点:功能不明确,交叉口多,对角线方向交通不方便。
(2)放射环式路网:适用于大、特大城市。
优点:有利于市中心与各分区、郊区、市区外围相邻各区之间的交通联系,功能明确。
缺点:容易将各方向交通引至市中心,造成市中心交通过于集中,灵活性不如方格网式路网。
(3)自由式路网:适用于地势起伏较大的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城市。
优点:不拘一格,充分结合自然地形,线性生动活泼,对环境、景观破坏少,节约造价。
缺点:绕行距离较大,不规则街坊多,建筑用地较分散。
5、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时相交道路纵横坡度的处理原则:(1)主要道路通过交叉口时纵坡保持不变,次要道路纵坡随主要道路横断面而变,次要道路横坡随主要道路纵坡而变。
(2)同等级道路相交时,两相交道路的纵坡保持不变,只改变它们的横坡。
一般改变纵坡较小的道路横断面,使其与纵坡较大的道路的纵坡保持一致。
(3)为了保证交叉口排水通畅,至少应使一条道路的纵坡坡向离开交叉口的一狈叽6、平面交叉口常见类型及适用范围:(1)无信号控制平面交叉口:适用于路口高峰小时车流量小于等于500pcu/h的道路交叉口。
城市道路设计复习重点

第一张绪论1.城市道路的组成1.车行道: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轻轨线或有轨电车道2.路侧带车行道外侧缘石至道路红线之间的部分,包括人行道、设施带、绿化带3.分隔带中央分隔带:分隔对向行驶的机动车辆侧分带:分隔同向行驶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4.交叉口、交通广场5.停车场和公交停靠站台6.道路雨水排水系统:街沟、集水井、检查井、排水干管等7.其它设施,渠化交通岛、安全护栏、照明设施、交通信号、标志、标线等2.城市道路的功能1)交通功能2公用空间3防灾救灾4形成城市平面结构3.城市道路分为哪几类城市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4.城市道路的分级依据分级依据:城市规模、设计交通量以及道路所处的地形类别5.设计车速影响那些设计指标◇设计车速的大小对道路弯道半径、弯道超高、行车视距等线形要素的取值及设计起着决定作用;◇道路横断面尺寸、侧向净宽及道路横坡度有关。
6.设计年限的含义道路设计年限:道路的正常工作年限。
两层含义:道路交通量设计年限和道路路面结构设计年限。
交通量设计年限:预测或估算的道路交通量达到饱和状态时采用的年限。
7.道路建筑界限的概念道路建筑界限:为了保证城市道路上车辆与行人的交通安全,在道路上一定高度和宽度范围内不允许任何障碍物侵入的空间界限。
第二章道路网规划1.城市道路网有哪几种基本类型,其特点和适用场合三种基本形式:方格网式、放射环式和自由式。
1)方格网式优点:✹交通分散,灵活性大;✹划分的街道整齐,有利于沿街建筑布置。
缺点:✹道路功能不易明确;✹交叉口多;✹对角线方向交通不便,非直线性系数较大,一般在1.27-1.41之间。
适用于平坦地区的中、小城市。
2)放射环式路网✹优点:✹有利于市中心区与各分区、郊区等各部分的交通联系;✹道路功能明确;✹非直线性系数较小,1.1左右。
✹缺点:✹容易将各方向交通引至市中心,造成市中心交通过于集中;✹交通灵活性不如方格网式道路。
3)自由式路网特点:没有固定规则的形状,随波就势。
城市道路设计 考试内容

1城市道路的功能:a交通设施功能,也称交通功能,是指由于城市,各种活动产生的交通需求中对应于道路交通需求的交通供给功能b公用空间功能,作为城市环境,必不可少的人造公用空间,主要有道路和公园c防灾救灾功能,包括起避难场地功能防火带功能消防和救援通道工d城市结构功能,城市道路在形成城市平面结构中有重要作用.2城市道路的特点:功能多样,组成复杂;需要考虑行人,非机动车的交通;道路交叉口多;沿路两侧建筑物密集;景观艺术要求高;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影响因素多;政策性强。
3城市道路建设的方针与政策:在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经常要考虑城市发展规模、城市规划修、编技术设计标准、房屋拆迁、土地征用、工程造价、近期与远期、需要与可能、局部与整体等诸多问题,这些都涉及到很多有关方针政策。
4城镇道路分为: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路、城市次干路、城市支路。
4城道路网构形式:方格网式放射环式自由式混合式。
5城市道路网规划的基本要求:满足城市道路交通运输要求;满足城市用地布局要求;满足各种市政工程,管线布置的要求。
6城市道路网规划主要技术指标:a道路网密度:城市道路中心线总长度与城市用地总面积之比;道路面积密度:城市各类各级道路占地面积与城市用地总面积之比值;人均占有道路用地面积:城市道路用地总面积,于城市人口总数之比值;非直线系数:道路起终点间的实际长度与其空间直线距离的比值。
7城市道路网规划评价内容:技术性能评价(道路网系统整体出发;对道路交通设施质量和性能的比较)经济效益评价(成本和效益)社会环境影响评价(正负两方面)。
8为什么首先进行道路横断面设计:城市道路的交通性质和组成比较复杂,尤其是表现在行人和各种非机动车辆较多。
各种交通工具和行人的交通问题都需要在横断面设计中综合考虑与解决,所以城市道路路线设计中的横断面设计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一般在平面和纵断面设计之前进行。
9在我国中小城市易采用哪种断面形式?单幅路。
占地少投资省画出快慢车行驶,分车线快车和机动车辆在中间行驶慢车和非机动车辆靠两侧行;不划分车线车道的使用可以在不影响安全的条件下予以调整。
城市道路设计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城市道路设计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既是城市交通的起点又是交通的终端的城市道路类型[D]A.城市快速路B.城市主干路C.城市次干路D.城市支路2.一般在城市市区和建筑密度较大,交通频繁地区,均采用[C]A.明沟系统B.人工疏导系统C.暗管系统D.混合式系统3.交通标志三要素中,颜色在选择时,主要考虑了人的[C]A.生理效果B.习惯思维C.心理效果D.舒适依赖感4.超高横坡为3%,纵坡为4%,那么合成坡度为[C]A.1%B.3%C.5%D.7%5.下列情况可考虑设计集散车道的是[A]A.通过车道交通量大B.两个以上出口分流岛端部相距很远C.三个以上出口分流岛端部相距很远D.所需的交织长度能得到保证6.某十字交叉口的红灯20秒,黄灯3秒,绿灯15秒,该交叉口的信号周期为[B]A.20秒B.41秒C.15秒D.38秒7.在环形平面交叉中,中心岛不宜采用的形状是[B]A.圆形B.长方形C.椭圆形D.卵形8.下列不属于主线横面的是[D]A.车行道B.路缘带C.分车带D.路旁建筑物9.管道埋深最小覆土厚度一般不小于()m。
[D]A.0.9B.0.6C.0.3D.0.710.基本通行能力是指理想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下,在单位时间内一条车道或道路上某一点能通过的[A]A.最大小客车数B.最大大客车数C.最小大客车数D.最小小客车数11.环道不用设的是[D]A.左转车道B.交织车道C.右转车道D.集散车道12.候驶车道不包括[D]A.直行车道B.直左车道C.直右车道D.斜左车道13.下列不属于非机动车的是[B]A.自行车B.公交车C.三轮车D.板车14.以下哪项不属于交通标志的主标志[B]A.警告标志B.辅助标志C.禁令标志D.指示标志15.快速路出入口一般情况下应设在。
[B]A.主线行车道的左侧B.主线行车道的右侧C.跨线桥等构造物之后D.主线的上坡路16.道路通行能力的研究主体不包括[D]A.机动车B.非机动车C.行人D.驾驶员17.平交口信号灯的颜色不包括:[D]A.红B.黄C.绿D.紫18.以下哪项不是交通标志的要素[B]A.颜色B.长度C.形状D.符号19.人行通道上的红灯代表:[A]A.停B.行C.缓行D.无意义二、多选题:1.城市道路分类有[ABCD]A.快速路B.主干路C.次干路D.支路2.道路网的基本类型[ABD]A.方格网B.自由式C.井型D.放射环型3.下列属于交通岛的有[ABCD]第1页共3页A.分隔岛B.中心岛C.安全岛D.导流岛4.设臵人行道时应考虑的问题的有[ABD]A.与行人自然流向一致B.尽量与车行道垂直C.设在道路中间段处D.尽量靠近交叉口5.城市道路雨水排水系统包括[ACD]A.明沟系统B.暗沟系统C.暗管系统D.混合式系统6.减少或消灭冲突点的方法[ABC]A.实行交通管制B.采用渠化交通C.修建立体交叉三、简答题:1、三路和四路互通式立体交叉形式三路:喇叭形环形不完全定向型完全定向型四路:苜蓿叶式环型菱形2、行人安全设施有哪几种?人行过街地道、人行天桥、交叉口护栏与人行道护栏、人行横道。
城市道路复习题

单选1 通行能力取决于横断面2 方格网的特点:划分的街道整齐,有利于沿街建筑布置,优点是交通分散,灵活性大3 城市道路设计标高规定:设计标高一般是指车行道中心4 设计小时交通量概念:设计年限内,交通高峰小时可能出现的较大交通流量5 交叉口进口道路纵坡要求:宜≤2% 困难情况下≤3%6 喇叭形立交适用范围:适用于一般公路连接于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的T形交叉7 放射性路网特点:有利于中心区与各分区、郊区、市区外围相邻各区之间的交通联系,道路功能明确8 平面交叉口冲突点来源:左转车辆9平面交叉采用斜交,交叉角最好不小于45°10环形交叉最小交织长度不小于计算行车速度行驶4s的距离11交叉匝道在设计时采用的视距标准:停车视距12对老城区排水系统改造采用什么系统: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系统13北京地区路网形式:棋盘形14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判别:快速路:为机动车辆服务,解决城市长距离快速交通主干路:交通功能为主,连接城市各主要区的干线道路次干路:分布在城市各区域内的地方性干道支路:非机动车交通的主要承担道路15匝道根据转弯方向不同分为:左转匝道、右转匝道16迂回式匝道称为:半定向匝道17减速车道:指的是供车辆驶离高速车流之后减速用的车道18中间带的组成:两条左侧路缘带和中央分隔带19 同2 20 同8 21 同322城市道路概念:指大、中、小城市及大城市的卫星城规划区内的道路、广场、停车场等23直线段与圆曲线之间插入缓和曲线线形24同125爬坡车道、超车车道、变速车道、集散车道概念?爬坡车道:指的是设置在高速公路或其它高等级公路的上坡路段,供慢速上坡车辆行驶用的车道超车车道:指的是在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及主干路上,专供同向车辆超车用的车道变速车道:指的是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等道路上的加速车道和减速车道的总称集散车道:城市附近的高速公路,为了减少进出高速公路的车流交织和进出口数量在高速公路的一侧或两侧修建的与高速公路平行而又分离供车辆进出的专用车道26匝道计算行车速度与正线行车速度关系?27雨水口的间距:25~30m28同1029城市道路的功能:①交通设施功能②公用空间功能③防灾救灾功能④形成城市平面结构功能30同2 31 同3 32同4 33 同536交通标志中,三角形标志为:警示标志37不设超高最小半径、设超高最小半径、设超高推荐半径、不设缓和曲线最小半径关系:设超高最小半径<设超高推荐半径<不设超高最小半径<不设缓和曲线最小半径38城市道路最小纵坡:≥0.5%39城市道路雨水排水系统:明沟系统、暗管系统、混合式系统填空1路拱的形式:抛物线形、直线接抛物线形、折线形2行人过街的方式:人行横道、人行天桥、地下通道、3城市快速路横断面分类:整体平地式、高架分离式4城市道路雨水排水系统:明沟系统、暗管系统、混合式系统6雨水口的构造:进水蓖、井身、连接管7城市道路的功能:①交通设施功能②公用空间功能③防灾救灾功能④形成城市平面结构功能8城市道路规划的评价内容:技术性能、经济效益、社会环境影响9城市道路横断面组成:行车道、人行道、分隔带、绿化带10平面曲线车道加宽组成:静态加宽、动态加宽11路侧带的概念:城市道路车行道边缘至红线间的范围12路拱的概念:为了利于路面横向排水,将路面做成中央高两边低的拱形,称为路拱13加宽过渡方式有:直线过渡、高次抛物线过渡、回旋过渡、改进直线过渡14城市道路功能:①交通设施功能②公用空降能③防灾救灾功能④形成城市平面结构功能15设在路面与其它构造物的标识16城市道路按交通地位分为: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路、城市次干路、城市支路17设计年限概念,包含哪2层含义:道路交通量设计年限、道路路面结构设计年限18行车视距类型:停车视距、会车视距、超车视距19城市快速路出入口间距类型:出—出、出—入、入—入、入—出20在快速路分流、合流处,为了使车道数平衡,还有基本车道数产生矛盾,必须附加适当长度的辅助车道名词解释1交通岛:指的是为控制车辆行驶方向和保障行人安全,在车道之间设置的高出路面的岛状设施2设计年限:道路的正常工作年限,即道路交通量设计年限和道路路面结构设计年限3路拱:为了利于路面横向排水,将路面做成中央高两边低的拱形,称为路拱4设计车速:指的是道路几何设计所采用的行车速度。
城市道路设计与施工复习资料

第一章城市道路概况道路:供人步行和车辆行驶用公用基础设施的统称。
城市道路:1城市中组织生产、安排生活必需的车辆、行人通过往来的道路;具备一定的技术条件的道路、桥梁及其附属设施;2联系城市中心区、工业区、生活居住区、对外交通枢纽以及文化教育、休息设施和风景游览场所等;3并与市郊公路响亮通的交通纽带城市道路等级: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城市道路几何设计的依据:设计车辆、设计速度、交通量、通行能力、道路红线;设计速度:汽车在气候正常、交通密度小,运行只受道路本身条件的影响时,一般驾驶员能保持安全舒适行驶的最大行驶速度,称为设计速度;交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往来车辆的总和通行能力:指一纵向车列的车辆在前后车之间保持一定的车距、跟驰、匀速、连续行驶的情况下,1H内所能通过某一断面的车辆数城市道路网结构形式可抽象的归纳为:方格网式道路网、环形放射式道路网、自由式道路网、混合式道路网方格网式道路网优点:布局整齐,便于建筑布置和方向识别;交通组织简单方便、机动灵活,不会形成复杂的交叉口,不会造成城市中心交通压力过重;道路定线比较方便等方格网式道路网缺点:道路功能不易明确,交叉口多,对角线方向的交通不便,非直线系数大,一般为1.27~1.41适用条件:地形平坦的中小城市和大城市的局部地区环形放射式道路网优点:有利于中心同外围市区和郊区的联系,有利于中心城区外的市区及郊区的联系,非直线系数小,一般在1.0左右;容易引起城市沿环道发展促使城市呈同心圆是不断向外扩张。
环形放射式缺点容易把外围的交通迅速引入中心地区而造成中心交通压力过重;交通灵活性不如方格网式道路网系统;容易出现许多不规则街坊适用条件:一般对大城市或特大城市比较适宜自由式道路网优点:不拘一格,充分结合地形,线型生动活泼,对环境和景观破坏较少,可节约工程造价自由网式道路网缺点:非直线系数大,绕行距离大,不规则街坊较多,混合网式道路网优点:能结合城市用地交通条件,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则既能发扬各形式道路网优点,又能避免他们的缺点。
城市道路设计(复习重点)

《城市道路设计》 (第二版)Urban road design付孝均2013/2/5第一章绪论1、道路工程(三大类):公路、城市道路、特殊道路2、城市道路的组成:车行道、路侧带、分隔带、道路交叉口和交通广场、路边停车场(带)和公交停靠站、道路雨水排水系统、其它设施3、城市道路:指大、中、小城市、建制镇及特大城市的卫星城规划区内的道路、广场、停车场、桥梁(隧道)及附属工程4、城市道路的功能:交通设施功能、公用空间功能、防灾救灾功能、城市结构功能5、城市道路网的规划形式也取决于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城市结构及城市功能的确定和界定6、城市道路的特点:功能多样,组成复杂;需要考虑行人、非机动车的交通;道路交叉口多;沿路两侧建筑物密集;景观艺术要求高;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影响因素多;政策性强。
城市快速路:城市交通性干道;包括主路、辅路城市主干路:以交通功能为主、连接城市各分区的道路7、城市道路城市次干路:城市各分区的区域性交通干道城市支路:以服务功能为主、是交通的终端8、城市道路分级主要依据交通功能、交通量及交通控制条件等。
9、各级道路的设计车速、年限10、道路设计车速:指在气候条件、交通条件等均为良好的情况下,一般驾驶员能够安全、舒适行驶的最大行程速度。
11、设计车速的高度直接反应道路的类别、等级的高低。
12、道路设计年限:指道路的正常工作的年限,包括道路交通设计年限和道路路面结构设计年限。
13、交通量:指道路在一定时间段内实际通过的车辆(或行人)数。
14、通行能力:指在通常的道路、交通和管制条件下,在一定时间段内车辆或行人能合理地期望通过一条车道或道路的一点或均匀道路断面所能达到的最大小时流率。
15、道路建筑限界:在道路上一定高度和宽度范围内不允许任何障碍物侵入的空间界限。
16、设计小时交通量:每小时内通过某一断面的车辆数。
17、道路设计的基本原则:设计交通量≤设计通行能力。
18、服务交通量:指在给定的时间段内(一般为15min)通过的最大小时流率。
城市道路设计考前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城市道路的组成、功能及特点二、城市道路的功能1、交通设施功能2、公用空间功能3、防灾救灾功能4、城市结构功能第二节我国城市道路分级二、设计速度各级道路的设计速度道路等级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设计速度(km/h)100 80 60 60 50 40 50 40 30 40 30 20 快速路和主干路的辅路设计速度宜为主路的0.4 倍~0.6 倍。
平面交叉口内的设计速度宜为路段的0.5 倍~0.7 倍。
第三节几何设计基本依据二、设计车辆三、设计小时交通量通常采用“第30位小时交通量”。
四、设计年限1、道路交通量设计年限一般道路类别愈高,设计年限愈长。
道路交通量达到饱和状态时的道路设计年限为:快速路、主干路应为20 年;次干路应为15 年;支路宜为10 年~15 年。
2、道路路面结构设计年限第四节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一、道路通行能力在一定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道路上某一路段通过某一断面的最大交通流率。
二、服务水平影响因素1)行车速度和行驶时间2)车辆行驶时的自由程度3)行车受阻或受限制情况,每公里停车次数和车辆延误时间来衡量4)行车的安全性,以事故率和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衡量5)行车的安全舒适性和乘客满意的程度6)经济性,以行驶费用来衡量3、服务水平等级A——自由流,B——稳定车流,平均行程速度通常是相应街道自由流速度的70%。
C——仍为稳定车流,D——接近不稳定车流,平均行程速度大约是自由流速度的40%。
E——不稳定车流,F——强制车流,第五节道路建筑限界道路上净高线和道路两侧侧向净宽边线组成的空间界线。
第二章城市道路网规划第一节概述(四)其他路网1、组合式道路网非直线系数<1.15属优良形式,1.15~1.25为中等,>1.25为不佳2、链式路网第二节城市道路网规划主要技术指标四、非直线系数指道路起讫点间实际交通距离与此两点的空间直线距离之比。
是衡量路线便捷程度的一个指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城市道路分类:包括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2、道路红线概念:道路红线系指划分城市道路用地和城市建筑用地、生产川地及其他设备用地的分解控制线。
3、红线的作川:是控制街道两侧建筑不能侵入道路规划川地(包括围墙不能侵入),红线不但是具体道路单项工程的设计依据,也是城市公用设施各项管线工程的用地依据。
4、红线的设计内容:①确定道路红线宽度。
②确定道路红线位置。
5、城市道路组成:①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
②人行地道(包括地下人行道和人行天桥)。
③交义口、步行广场、停车场、公共汽车站。
④交通安全设施,如照明设备、护栏、交通标志及标线等。
⑤沿街设施,如电线杆、给水栓、邮筒、电讯等。
⑥地下铁道、高架桥、立交桥等。
⑦绿化带。
6、城市道路特点:①功能多样②组成复杂③行人交通量大④车辆多、类型朵、车速差异大⑤道路交叉点多⑥沿路两侧建筑密集⑦道路交通连系点⑧艺术要求高⑨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影响因素多⑩政策性强。
7、城市道路网类型和规划技术指标:①非直线系数是指道路起迄点间的实际交通距离与此两点的空间直线距离之比。
不同型式的干道网,其非青线系数是不一•样的。
②干道网密度是指干道总长度与城市用地血积Z比(km/km2)。
③道路面积密度是指城市道路用地总面积与城市用地ifli积Z比(km7km2)。
④居民拥有道路面积密度,又称道路占有率,是指道路面积密度(%)和人口密度(A/m2) Z比缶/人o8、单行道:只允许机动车辆沿同一方向行驶的道路。
9、客运道:限制载重汽车和非机动车行驶,只允许小客车和公共汽车通行的道路。
10、行车道:城市道路上供各种车辆行驶的部分。
11、路侧带:位于城市道路行车道两侧的人行道、绿带、公用设施带等。
12、城市道路规定机动千道和非机动千道宽度:根据我国对公路和大、屮、小城市道路的行驶车辆观测得出,主干路和高等级公路上的小型午卒道宽度宜采用 3.5m,大型午车道或混合行驶不道宽度则采用 3.75m,支路上最窄不宜小于3m。
非机动车道主要供自行车行驶,应根据自行车设计交通量与每条自行车道设计通行能力计算自行车车道条数。
非机动车道的总宽度包括儿条自行车车道宽度及两侧各25cm路缘带宽度。
13、城市道路各种横断面形式优缺点和适用条件:①单幅路占地少,投资省,但各种车辆混合行驶,于交通安全不利,仅适用于机动车交通量不大非机动车较少的次干路、支路以及用地不足拆迁困难的旧城改建城市道路上。
②双幅路断而将対向行驶的车辆分开,减少了行车干扰,提高了车速,分隔带上还可以用作绿化、布置照明和敷设管线筹。
它主要用于各向两条机动车道以上,非机动车较少道路。
有平行道路可供非机动车通行的快速路和郊区道路以及横向高差人或地形特殊路段亦可采用。
③三幅路将机动千与非机动车分开,对交通女全有利;在分隔带上布置绿带,有利丁•夏天遮阴防晒、减少噪音和布置照明等。
对于机动车交通量大、非机动车多的城市道路上宜优先考虑采用。
但三幅式断而占地较多,只有当红线宽度等于或大于40m时才能满足午道布置的耍求。
④四幅路不但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分开,还将对向行驶的机动车分开,于安全和车速较三幅式路更为有利。
它适用于机动车辆车速较高,各向两条机动车道以上,非机动车多的快速路与主干路。
14、道路中桩朋标放线法程序和主要内容:①测设程序:先沿路线方向布设导线,后测设道路中桩;②测设内容:a.测设附合导线:沿路线选定导线点,测量导线点三维处标,再计算导线三维处标闭合差和相对闭合差,并进行三维坐标改正;b.计算道路平曲线各要索;c.计算道路平曲线各主点桩号;d.计算道路中桩三维坐标;e.利川导线点测设道路屮桩。
③放线步骤:先在导线点安置仪器,后视已知点,键入坐标,完成定向工作,再键入待放点的坐标;转动仪器照准部,使水平角显示为0度00分00秒,完成待放点的定向;接着置反射棱镜于待放点的方向上,使距离显示为0.000时,即为待放点的粘确点位。
16、街沟:指城市街道路而边缘处,山立缘石与平石或铺装路而形成的侧沟。
17、锯齿形街沟:交替改变侧沟的侧石高度,使街沟纵坡山升坡到降坡再到升坡,街沟纵坡线呈锯齿形状。
18、分流点:同一行驶方向的车辆向不同方向分开的地点。
19、合流点:来口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小的角度向同一方向汇合的地点。
20、冲突点:來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交互交叉的地点。
21、视距三角形:山停车视距所纽成的三角形。
22、识别距离:为保证车辆安全顺利通过交叉口,应使驾驶员在交义口之前的一定距离能识别交叉口的存在及交通标志等,这一距离称为识别距离。
23、交织:指的是两股车流在短距离内连续进行合流、分流的交通现彖。
24、交织长度:车辆在相互交织时交换一次车道位置所行驶的距离成为交织长度。
25、交织段长度:当相邻路口Z间有足够的长度,使进环和出环的•车辆在环道上均可在合适的机会相互交织连续行驶,该段距离称为交织段长度。
26、交织角:右转弯车道的外缘1.5m和中心岛缘石外1.5m的两条切线的夹角。
27、方格网法:在交义口平面上,平行于道路屮心线画出一定边长的方格网线,川补差法求出所需要的等iHj £、'、o28、圆心法:在路脊线上,按施丄耍求每隔一定距离或等分定出若干点,并与转角曲线的圆心连成直线(只连到转角曲线上),即得圆心法标高计算线网。
29、等分法:将路脊线等分为若干份,相应地把转角曲线也等分为和同份数,连接对应点,即得等分法标高计算线网。
30、交叉口设计基本要求和主要内容:在进行交叉口设计时,一方面要保证车辆与行人在交叉口能以最短时间顺利通过,使交叉口的通行能力能适应各条道路的行车要求,期一方面还要正确地进行交叉口立面设计,保证转弯车辆的行车稳定,同时满足排水要求。
主要内容:①交叉口形式的选择。
②交叉口通行能力的计算。
③交叉口午道数量及年道宽度的确定。
④附加车道设计。
⑤视距的保证。
⑥转角缘石半径的确定。
⑦人行道及过街横道的设计。
31、减少或消灭冲突点的方法:设置专用车道、使川互通式立体交叉、使用坏形交叉或绕街坊变左转为右转。
32、城市道路交叉口机动车辆交通组织方法:设置专用车道、实行交通管制、使用坏形交通等变左转为右转、渠化交通、实行信号管制。
33、确定交义口车道数原则:车道通行能力的总和必须人于高峰小时交通量的要求,不允许驶出方向的车道数少于进入交叉的直行车道数。
34、交义口立面设计的「I的和基木要求:目的是合理确定交义口范围内相交道路共同构筑面上各个点的设计标高,统一解决行车、排水、建筑艺术三方面在里曲位置上的要求,使相交道路在交叉口处形成一个平顺的面,以保证行车顺适、排水通畅,并与周围建筑物的地面标高协调。
基本要求:是首先应满足主要道路的行车方便,在不影响主要道路行车平顺的前提下,适当变动主要道路的纵坡和横坡,以照顾次要道路的行车需要。
35、相同等级道路相交以及主耍道路与次耍道路相交的特征断面确定方法:①相同等级道路相交:一般维持各自的纵坡不变,而改变它们的横坡度。
通常是改变纵坡较小道路的横断而形状,将路脊线(路拱顶点的连线)逐渐向纵坡较人道路的车行道边线移动,使其横断而的横坡度与纵坡较人道路的纵坡一致。
对于十字形和T形交义口,其特征断而为交叉口边界处、转*曲线切点处和交叉口对角线处。
对于斜交过人的Y形交叉口,其路中心线不宜作为路脊线,应加以调整。
选定路脊线时,既要考虑行车平顺,乂要考虑整个交叉口的均衡美观。
路脊线通常是对向行午轨迹分界线,即车行道中心线。
在交叉口上,路脊线交点(多边形亜心)就是控制标高位置。
Y形交叉口特征断血为交叉口边界处、转角曲线切点处和交叉口对角线处(路脊线交点和转角曲线屮点连线)。
②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相交:主要道路的纵、横断而均维持不变,而将次要道路双坡横断面,逐渐过渡到与主要道路纵坡相一致的单坡横断面,以保证主要道路的交通便利。
对于十字形和T形交义口,其特征断面为交义口边界处、转角曲线与次要道路相切处、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路脊线交汇对角线处。
对于Y 形交义口,其路屮心线不宜作为路脊线,应加以调整。
Y形交义口特征断面为交叉口边界处、转角曲线切点处和交叉口对角线处(路脊线交点和转角曲线中点连线)。
39、跨线构造物:是和交道路的车流实现空间分离的主体构造物,指设于地面以上的跨线桥(上跨式)或设于地面以下的地道或隧道(下穿式)。
40、正线:是组成立体交叉的主体,指相交道路的直行车行道,主要包括连接跨线构造物两端到地坪标高的引导和立体交叉范围内引导以外的直行路段。
41、徂道:是立体交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供上、下相交道路转弯车辆行驶的连接道,有时也包括匝道和正线以及匝道与匝道之间的跨线桥或地道。
42、岀入口:由正线驶岀述入匝道的道口为出口,由匝道缎入正线的道口为入口。
43、变速车道:为适应车辆变速行驶的需要,而在正线右侧的出入口附近设置的附加车道称为变速车道。
44、上跨式:是用跨线桥从相交道路上方跨过的交叉形式。
45、下穿式:是利用地道或隧道从相交道路的下方穿过的交叉形式。
46、子叶式:是用两个环圈式匝道来实现车辆左转的全互通式立体交叉。
47、环形:相交道路的车流轨迹线因匝道不足而共同使用,且有交织段交叉,称之为环形立体交叉。
48、端部:是指匝道两端分别于正线相连接的道口,它包括出入口、变速车道及辅助车道等。
49、平行式:是在正线外侧平行增设的一条附加车道。
50、直接式:不设平行路段,rtl正线斜向渐变加宽,形成一条与匝道连接的附加车道。
51、交通标志:是立交不可缺少的安全导向设施,主要包括指路标志、指示标志、禁令标志和警告标志。
52、交通标线:是立交交通安全设施的纽.成部分,主要是用漆类涂料涂绘各种线形的方法,表达指示、警告、禁令及指路的内容,其作用是对车辆及行人交通进行管理。
53、城市立交特点、组成和设置H的:特点:城市立交一般不收费,相邻立体交叉间距较小,须考虑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用地较紧,受地上和地下各种管线及建筑物影响大,拆迁费用高,多采用地下排水系统,施工时要考虑维持原有交通和快速施工,重视设计的美观和绿化,常作为一•种城市景观來设计,立体交叉形式复杂、多样,往往为多层式。
组成:跨线构造物、止线、匝道、出入口、变速午道。
设置目的:可使各方向千流在不同标高的平而上行驶,消除或减少了冲突点;车流可连续稳定地行驶,提高了车速和道路的通行能力;控制了相交道路车辆的出入,车辆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保证了行车安全和畅通。
54、三路和四路互通式立交形式:三路:①喇叭形。
②环形。
③不完全定向型。
④完全定向型。
四路:①苜蓿叶式。
②环型。
③菱形。
55、左转匝道形式:①直接连接型匝道。
②半直接连接型匝道一半直接式。
③环圈形匝道一间接式。
56、匝道平而和纵面线形设计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