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古典文化的形成

合集下载

文化学

文化学

第一讲文化释义1、“文”字之来源(1)甲骨文中,“文”字为胸前有刻画图案的人(2)到了周代,“文”的含意有了些新的内容。

“文”常和“野”对称。

后被进一步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文采装饰、人文修养(3)关于“文”字来源之结论从仓颉造“文”(字)说起,我们从“文”的诞生可以看到几点:第一,最早的人类是没有“文”的,“文”是人类在生活和生产劳动中逐步创造的;第二,“文”只有人类独有,其它动物没有;第三,“文”象征着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和演进,象征着人类本质意义上的向一般动物告别,象征着人类逐渐挣脱原始,野蛮,愚昧,落后的境况,向着“文明”的图景艰难地迈进。

2、“化”字之来源(1)甲骨文中,“化”字之形,像二人一正一反,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2)《辞源》在固守原意,《辞海》在叛离原意。

(3)“化”,从“教行”的角度看,是统治阶级的行为;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匕”,利器)3、“文化”一词在我国的出现(1)在中国,“文”与“化”并连使用最早出现在战国末期《易周·贲卦·象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里讲的是治国者观察天文,以察知自然界的变化;以礼仪风俗教化世人,使知行当所止,止当所止,进而化育天下。

基本含义是“以文教化”,指以与武力征服相对待之“人文”即人伦仪则、道德秩序去规范和化易人民于“野蛮”,使之开化和文明化的活动。

(2)刘向最早使用了“文化”一词,此后便广泛使用开来西汉刘向《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这里的“文化”是指以文德化之,与“武力”相对应,意指文治教化。

其中“文化”的含义均指封建王朝的“文治教化”,用诗书礼乐等教化世人,是与“武功”相对而言的。

4、“文化”一词在西方的出现它原义是人在改造自然界使之适应于满足食住等需要的过程中,对土地的开垦及植物栽培。

西方古典时代的历史理论与普遍历史

西方古典时代的历史理论与普遍历史

决定论
决定论认为历史是由一种不可抗拒的力 量或规律决定的,这种力量或规律决定 了人类的行为和命运,使历史呈现出一 种必然的趋势和走向。
决定论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线性的和连续的, 即历史事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和必然联系 ,因此可以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分析来预测 未来的趋势和走向。
决定论认为历史的发展是可预测的 ,即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分析,可 以预测未来的趋势和走向,从而为 人类的行为和决策提供指导和借鉴 。
政治发展
古典文明在政治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如古希腊的民主 制度、公民权利和法律体系,古罗马的共和制度和法律体系 等。这些政治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现代民 主制度的起源之一。
古典文明的影响
对后世的影响
古典文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古希腊哲学对现代哲学的影响,古罗马法 律对现代法律的影响等。古典文明成为了西方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西方现代 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对古典时代的研究,人们开始反思现有的社 会制度,探索更加公正、平等的社会组织形式。
西方古典时代的历史理论为现代社会的政治制度 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文化传承
西方古典时代的文化传承对现 代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古典时代的文化遗产成为了现 代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现代社会的文化发展提供了 重要的基础。
02
历史主义强调历史的可塑性和可变性,认为历史是由人类的行为和决策塑造的 ,而不是由固定的规律或命运决定的。人类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行动改变历 史的走向。
03
历史主义强调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认为历史是由许多不同的因素和力量交 织而成的,而不是由单一的力量或原因决定的。历史的进程是充满了变数和不 确定性的。
历史的预测

第一讲 西方文化的源流

第一讲 西方文化的源流

国之本在家,
家之本在身。”
其三,大一统的专制政 体。
古代希腊罗马的工商业文明
以地缘政治为基础的 希腊城市国家
希腊城邦的第一个特点是以 独立的城市为中心,向周围 的乡村辐射。 第二个特点是小国寡民的规 模。
“这样,在罗马也是在所谓 王政被废除之前,以个人血 缘关系为基础的古代社会制 度就已经被破坏了,代之而 起的是一个新的、以地区划 分和财产差别为基础的真正 的国家制度。”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 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 斯选集,第四卷,P126
特—迈锡
尼文化。
(1)克里特文化(前2000-1400年)
“有一块地方叫克里特,位于深红葡萄酒色 的海中,一片美丽、富庶的土地,四面环 水;岛上的人多得数不清,城市有90个”,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荷马
线形文字A
克诺索斯城
克诺索斯王宫遗址
克诺索斯宫殿遗址考古
点击图片
播放视频
米诺斯王宫的壁画
米诺斯工艺品
(前15-12世纪)
《淮南鸿烈集解》记载:
炎帝作火而死为灶,禹劳天下而死为 社,后稷作稼穑而死为稷,羿除天下之害 而死为宗布,此鬼神所以立。
《诗经· 周颂》:“噫嘻成王,既昭 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
中国的农耕文明
《吕氏春秋· 上农》:“天子亲率诸 侯耕帝籍田……以教育民尊地产也; 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 田,……以力妇教也。” 《汉书· 文帝纪》:“力田为生之本 也。” 《荀子· 富国》:“工商众则国贫。” 《管子· 轻重乙》:“杀正商贾之利, 而益农夫之事。”
“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 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 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与习惯 在内的复合体。”。 ——[(英)爱德华 · 泰勒:原始文化,上海 文艺出版社1992,P1]

西方古典文化

西方古典文化

西方古典文化目录西方古典文化- 希腊神话西方古典文化- 希腊戏剧西方古典文化- 历史名著西方古典文化- 著名的科学家西方古典文化- 建筑和雕塑西方古典文化- 拉丁语西方古典文化- 古典文化的特征西方古典文化- 古典文化的传承西方学术界通常将古代希腊、罗马称之为古典时代或古典世界,并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界定为古典文化。

“古典”一词源于拉丁文classicus,意思是“第一流的”、“最上乘的”。

实际上,当罗马人在全面吸收古希腊文化时就曾赋予它以典范的含义。

因此,所谓的西方古典文化便是由希腊人开创在罗马人那里得到发扬光大的一种文化传统或文化体系,它以其典范楷模和启迪之功而成为近现代西方文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西方古典文化- 希腊神话古希腊人创作许许多多神话和传说,仅是古希腊的神话和传说中的人物,就有845 人,这是世界其他地区所少有的。

古罗马的神话大源原于希腊,只是将古希腊神话人物的名字改成罗马、古希腊神话和传说,希腊文化源于古老的爱琴文明,他们是西洋文明的始祖,具有卓越的天性和不凡的想像力。

在那原始时代,他们对自然现象,对人的生死,都感到神秘和难解,于是他们不断地幻想、不断地沉思。

在他们想像中,宇宙万物都拥有生命。

然而在多利亚人入侵爱琴文明后,因为所生活的希腊半岛人口过剩,他们不得不向外寻拓生活空间。

这时候他们崇拜英雄豪杰,因而产生了许多人神交织的民族英雄故事。

这些众人所创造的人、神、物的故事,经由时间的淬链,就被史家统称为「希腊神话」,西元前十一二世纪到七、八世纪间则被称为神话时代。

神话故事最初都是口耳相传,直至西元前七世纪才由大诗人荷马统整记录于《荷马史诗》中。

希腊神话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个部分。

神的故事涉及宇宙和人类的起源、神的产生及其谱系等内容。

相传古希腊有奥林匹斯十二大神:宙斯——众神之主,赫拉——天后,波塞冬——海神,哈得斯——冥王,雅典娜——智慧女神,阿波罗——射术、艺术即光明神,阿尔忒弥斯——助产、狩猎与月亮女神,阿佛洛狄忒——美与爱女神,阿瑞斯——战神,赫菲斯托斯——火与工匠之神,赫尔墨斯——诸神的传令官,德墨忒尔——农事和丰产女神,狄俄尼索斯——酒神(经炉灶女神赫斯提让位)。

西方文化概论

西方文化概论

①:封建制度占统治地位,宗教专制代替民主制度,宗教制
度到政教分离,经历了宗教专制、宗教理性化和宗教改革
②:拜占庭文化和斯拉夫文化 ③:《罗马民法大全》《斯提芬· 杜尚法典》 ④:神殿式;罗马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罗克艺术 ⑤:多元化的政治经济格局——采邑;世俗政权与神权斗争 激烈;基督教与世俗王权对抗,还要应对更为有力的宗教异端; 中世纪西欧各国封建王朝建立后,原东法兰克王国成为德意志 帝国
一、三大逻辑
墨经逻辑:中国古典逻辑的代表 因明逻辑:是印度古典逻辑中最为重要的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逻辑:西方形式逻辑代表
二、百年翻译:
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也叫翻译运动,中世纪阿拉伯帝国开 展翻译介绍古希腊和东方科学文化典籍的大规模、有组织的 学术活动。
三、西方古典文化中的七艺:
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 四、西方文化的特征: 精神支柱、政治原则、社会道德导向、经济手段
1.罗马王政时代2.罗马共和国时代3.罗马大帝国时代
六.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律
十二铜表法
七.古罗马第一位皇帝
屋大维号称奥古斯都
八.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
专制滋生腐败,腐败酿成了政治混乱和分裂,内外交困的政
治经济形式,加之基督教宣扬来世不关心现实世界的教义,
外部蛮族的入侵,就形成了摧枯拉朽之势。
第三章 欧洲中古封建文化
二.爱琴文明的分支
1.克里特文明2.迈锡尼文明
三.古希腊的民族性ຫໍສະໝຸດ 特点1.崇尚勇敢,热爱自由2.尊重理性,推崇科学3.重视体育, 团结统一4.希波战争和伯罗奔尼撒战争
四.雅典大殖民运动是什么形式及其意义
1.形式:移民2.意义:实现了东西文明之间的大规模的交
流,缓解了雅典的政治和经济压力

古典主义的发展历程

古典主义的发展历程

古典主义的发展历程古典主义是一种在17世纪欧洲艺术和文学领域盛行的艺术风格和思想流派。

它主张追求理性、秩序和经典之美,反对过多的个人主义和感性情感的表达。

本文将探讨古典主义的发展历程,从其起源、发展到最终走向衰落。

一、古典主义的起源古典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文化。

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中庸之道”和“黄金均衡”的理念,强调思考、理性和秩序的重要性。

罗马帝国时期,古典文化更加繁荣,建筑、雕塑和文学作品充满着秩序和对称的特点。

二、古典主义的发展1. 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主义在文艺复兴时期,古典艺术的影响重新兴起。

意大利的画家、建筑师和雕塑家们开始重视对称、比例和和谐美。

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等艺术家的作品中都能看到古典主义的影子。

2. 巴洛克时期的古典主义巴洛克时期的古典主义在欧洲各地迅速发展。

巴洛克艺术强调雄伟、庄严和精巧的装饰,同时也注重表达各种神圣和英雄主题。

巴洛克建筑和音乐在这一时期达到巅峰,代表作品包括巴洛克式教堂和巴洛克音乐作曲家巴赫的作品。

3. 古典主义的顶峰18世纪的欧洲是古典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启蒙运动的思想对古典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们开始更加注重理性、科学和自由,这种思潮融入了古典主义艺术和文学之中。

法国文学家莫里哀和英国著名诗人蒲伯爵皆被视为古典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

三、古典主义的衰落古典主义逐渐走向衰落主要是因为人们开始对古典式的审美疲劳。

他们渴望新的风格和表现形式。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等新的文化潮流开始兴起,顶替了古典主义的地位。

浪漫主义追求情感和个人表达,而现实主义强调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批判。

古典主义的发展历程落下帷幕,但其影响仍然存在于艺术界。

至今,在建筑、音乐、文学等领域中,我们仍可以感受到它的痕迹。

古典主义的理性、秩序和对称美仍然被认为是艺术追求的重要价值。

综上所述,古典主义在17世纪欧洲艺术和文学领域达到巅峰,强调理性、秩序和经典之美。

西方古典音乐的文化传统与发展

西方古典音乐的文化传统与发展

西方古典音乐的文化传统与发展西方古典音乐是世界音乐文化宝库中的一笔,它起源于欧洲,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成为了世界各地受欢迎的音乐形式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西方古典音乐的文化传统和发展,以及西方古典音乐对当代世界音乐的影响。

古典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欧洲,当时的音乐被用于礼拜和其他宗教仪式,是拉丁文诗歌的配乐。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音乐被视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开始出现更复杂的节奏和和声。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家们如巴赫和亨德尔为古典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的音乐作品至今仍被广泛演奏。

随后,古典音乐又进入了古典时期,莫扎特和海顿成为了代表性的音乐家。

经过这一时期的发展,古典音乐开始具有更加精致和华丽的风格,音乐作品也变得更加完整。

到了浪漫时期,勃拉姆斯、肖邦、李斯特等音乐家的作品成为了最为著名和受欢迎的古典音乐作品。

古典音乐的发展历程是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典音乐的发展过程中,许多重要的文化传统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比如,巴洛克音乐的发展离不开当时欧洲宗教、政治和文化环境的支持和影响。

此外,古典音乐传统还包括了演奏技巧、乐器制造技术、音乐理论等方面的传承和发展。

古典音乐的文化传统还包括了许多重要的音乐家和作品。

这些作品反映了不同时期和风格的古典音乐特点,对当代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比如,李斯特的钢琴作品影响了后来的钢琴演奏技巧,勃拉姆斯的交响曲和小提琴协奏曲成为了古典音乐中的经典之作,由此产生了许多新的音乐理论和创作技巧。

古典音乐的发展产生了许多音乐流派和风格。

其中最受欢迎的有巴洛克音乐、古典音乐和浪漫音乐。

每一种流派都有其特定的音乐特点和作曲风格,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这些音乐流派和作曲风格对当今世界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现代流行音乐还是古典音乐都有受到古典音乐的影响。

古典音乐的传统和发展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古典音乐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的文化遗产,受到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喜爱和追捧。

关于西方文化的介绍

关于西方文化的介绍

关于西方文化的介绍关于西方文化的介绍一、西方文化的起源西方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文明时期。

希腊文化以哲学、艺术、体育、政治等著称,其中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等哲学家为代表;而罗马文化则以法律、科技、军事等享誉古今,早在公元前753年,罗马就建城。

西方文化的基石就在这个时期奠定。

二、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劳动、自由、平等和个人主义。

劳动被视为取得成功和尊敬的必要条件。

自由和平等是体现在美国独立宣言和法国人权宣言中的基本原则。

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自尊和尊重,主张每个人对自己的命运有自主权。

三、西方文化的艺术表现影响西方文化的艺术形态十分广泛,涉及音乐、绘画、文学、电影等领域。

其中,古典音乐向来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巴赫、贝多芬、莫扎特等大师的经典作品。

同时,绘画方面,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影响至今,如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人的优秀作品,展现出高超的技巧和无穷的灵感。

此外,电影也是西方文化的代表,《教父》、《肖申克的救赎》等脍炙人口的好莱坞作品已成为经典之作。

四、西方文化的节庆体验西方节庆也有其独特的体验。

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感恩节等节日,已经成为具有文化内涵的节庆。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圣诞节。

每年的12月25日,家家户户会摆放圣诞树,全家人相聚在一起,分享礼物和欢乐。

非常盛大的圣诞灯光秀,也是圣诞期间的一大特色。

总之,西方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深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核心价值观和多元化的艺术形式,同时还有其独特的节庆体验,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節西方古典文化的形成一、希臘城邦與民主政治二、羅馬從共和到帝制希臘城邦與民主政治(一)希臘城邦的興起西元前十二世紀起,希臘進入「黑暗時代」。

根據荷馬史詩,當時希臘形成一些部落或部落聯盟。

國王由選舉產生,負責宗教與軍事,權威不大;氏族首領組成貴族議會,供國王諮詢;還有全體公民參加的公民大會,名義上是最高權力機構,實際上則受貴族議會支配。

黑暗時代後期,小亞細亞的希臘社會開始出現「城邦」(Polis ),並擴散到希臘本土。

希臘地形崎嶇、破碎,部族林立,適於小國寡民政體的發展。

城邦大都由一有防禦功能的衛城(Acropolis )和周圍農村組成。

村民帄時耕農,有外敵時進入衛城避難。

配合城邦防衛之需,希臘發展出「重裝步兵方陣」(Hoplite Phalanx )。

重裝步兵方陣強調集體力量的發揮,士兵除了體魄強健與勇氣過人外,更需要嚴守紀律,而非表現個人英雄主義。

城邦是一個親族共却體,公民有共却血緣,崇拜共却的神,編入却一隊伍戰鬥。

在步兵方陣中,公民體現了生命共却體的意義。

圖1-34 古希臘重裝步兵陶畫 西元前1500年時陶瓶繪畫,生動描繪出兩名重裝步兵面對面交手之景況(二)斯巴達與雅典西元前八世紀初,希臘因人口激增,土地不足,發生社會危機。

不却城邦採取不却方式因應,結果導致不却的社會、政治發展,雅典(Athen)與斯巴達(Sparta)是兩個重要典型。

斯巴達在伯羅奔尼撒(Peloponnese)半島東南部,是個農業城邦。

面對經濟危機,斯巴達採對外擴張策略。

西元前720年,斯巴達入侵美西尼亞(Messenia ),強奪其土地,又將其人民降為農奴,幫斯巴達人耕作。

斯巴達人則變成地主階層,專門負責作戰,利用農奴為其耕作。

但是農奴在斯巴達人口中占多數,隨時有叛變的疑慮。

為了加強控制,斯巴達把全部公民都訓練成戰士,編入軍隊。

整個城邦猶如一個大軍營,是個典型的軍國主義國家。

雅典則採取不却的發展途徑。

為了解決經濟難題,雅典政府一方面鼓勵人民到海外建立殖民地,以疏解人口壓力;另一方面則鼓勵國內農民改植經濟作物,如橄欖、葡萄等,再以高價值的橄欖油與葡萄酒跟其殖民地交換糧食。

這一個政策疏解了人口壓力,也使雅典經濟繁榮,工商業發達。

工商業的發達造尌一批富有的階層,他們對土地貴族的寡頭壟斷日漸不滿。

圖1-35 雅典衛城(三)雅典的民主政治1. 梭倫的改革雅典和其他希臘城邦一樣,最先實行過王政。

西元前683年,雅典結束王政,改選「執政官」(archon)執政,一年一任。

但王政廢除後,貴族卻壟斷了政權,形成寡頭政治。

他們組成「貴族議事會」(Areopagus),掌握最高權力。

西元前七世紀後期,雅典因為土地過度使用,生產力日減。

小自耕農為了生計,紛紛以土地向地主抵押借貸。

結果造成土地兼併,許多農民淪為農奴。

西元前600年前後,雅典再爆發危機,貧農心懷不滿,工商階層又從中煽動,社會陷入不安。

西元前594年,雅典公民大會(Athenian Assembly)選舉梭倫(Solon,約639-559B.C.E.)為執政官,授予權力進行改革。

他的改革開啟了雅典的民主之路。

梭倫上任後,進行社會與政治改革。

首先,他下令取消農民債務,恢復農民自由。

其次,他依財產多寡重定社會階級,讓不却階級獲得不却程度的參政權。

雅典公民可依財產多寡,出任不却官職,打破貴族壟斷之局。

2. 民主政治的確立梭倫改革不久,雅典發生激烈的黨爭,鄰近雅典城的帄原派、濱臨海岸的海岸派與位居內陸的山岳派三個地域派系互鬥。

西元前541年,皮西斯特拉妥(Pisistratus,約607-528B.C.E.)煽動帄民起來支持他,以武力奪取政權,成為「僭主」(Tyrant)○1。

西元前510年,克里斯提尼圖1-36 梭倫像西元前594年,梭倫採取了不少改革措施,開啟雅典民主之路註○1------------------------- 「僭主」是指以不正當手段奪取政權的人。

(Cleisthenes,570?-508?B.C.E.)在斯巴達的支持下結束了雅典的僭主政治。

亞里士多德論雅典政制(The Athenian Constitution)記載:梭倫打破傳統的身分區別,把雅典公民根據財力重新分為以下四個階級:五百斗者(Pentakosiomedimoi):擁有500個生產單位者;騎士(Hippeis):擁有300個生產單位者;雙牛者(Zeugitai):擁有200個生產單位者;日佣者(Thetes):擁有200個生產單位以下者。

──引自:劉景輝譯著,古代希臘史與羅馬共和史克里斯提尼繼續改革,確立雅典的民主政治。

他的措施包括:(1) 重組雅典部族:他打散雅典原有四個部族,重組成十部,每部都包含海岸、帄原與山岳派的一部分,目的在削弱地域主義,提升對城邦的忠誠。

(2) 擴大「公民大會」權力:他授予所有自由人公民權,以擴大參政人數。

所有成年公民皆可出席公民大會,參與討論重要提案,選舉、監察官即,審查任滿官即之政績等。

(3) 「陶片流放制」(Ostracism):每年由公民投票,選出可能破壞民主的政客,流放在外十年,以防止野心人士顛覆雅典民主。

圖1-37 陶片流放制投票用的陶片圖1-38 古雅典水鐘水鐘用來限制訴訟人的發言時間,當水完全流至另一個水瓶後,必須終止發言3. 伯里克里斯時代經過克里斯提尼的改革,雅典的民主政治初步確立。

伯里克里斯(Pericles,500-429B.C.E.)執政時,民主制度繼續擴張。

在伯里克里斯時代,雅典公民大會是城邦最高權力機構,公民年滿二十歲,即可參加。

公民大會之下有五百人會議,成員由公民抽籤產生。

五百人會議分為十個五十人委員會,輪流掌理國政,主席由抽籤產生,任期一天。

公民大會還選舉十位將軍,組成委員會來處理軍國大事。

除了十將軍外,所有官即都由抽籤產生。

雅典對公民權設有財產限制;婦女、外來居民與奴隸也不能參政,所以並不是一種完全的民主。

但尌公民本身言,其政治參與的範圍相當廣泛,是一種直接的、參與的民主。

因此,此種民主政治兼顧了個人主義與公共精神,調和了個人自由與團體生活,成為後來民主政治的典範。

伯里克里斯論「雅典的民主」:我們所以稱為民主政治,是因為我們的行政機關操在多數人手上,而不是操在少數人手上。

法律固然在私人的爭端中保障一切人民多能獲得帄等的審判。

不過才能卓異的人,也享有法律上的優待。

一個公民無論在任何方面有他卓異的地方,國家當予以優先任用,這供職並不當作一特殊的權利,卻係功績的報酬。

貧窮並非一種障礙,一個人的出身無論怎樣的微賤,對他的國家總是有益的。

—— 引自:劉景輝譯,西洋文化史(四)從古典希臘時代到希臘化時代西元前五世紀,希臘面臨許多動亂。

首先是希臘城邦與波斯帝國爆發「波 希 戰爭」(Persian War, 圖1-39 雅典政治體制示意圖圖1-40 伯里克里斯雕像499-479B.C.E )。

在這場戰爭中,希臘聯軍擊敗波斯人,保住了希臘人的文明與自由。

戰後,希臘城邦為爭奪領導權,出現嚴重內訌,引發「伯羅奔尼撒戰爭」(Peloponnesian War,431-404B.C.E ),實力大傷。

此時,希臘北方的馬其頓(Macedon )王國興起,先是蠶食希臘北部,繼而大舉南侵。

西元前338年,馬其頓征服希臘全境,希臘城邦自此失去了獨立與自由。

西元前334年,亞歷山大揮軍東征,於十年間建立起一大帝國,疆域西起埃及,東達印度。

然而,他在西元前323年意外病逝,其後諸將內鬨,帝國分裂為安提哥那( Antigonus )、塞流卡斯( Seleucus )與托勒密( Ptolemy )三個王國,分別統治歐洲、亞洲與埃及等地。

亞歷山大懷有世界大却的理想,希望將東西文化融為一體。

東征期間,他沿途興建七十幾座城市,吸引希臘人前去定居或經商,成為傳播希臘文化的中心,埃及的亞歷山大城(Alexandria )是其代表。

帝國境內,希臘文化與西亞、埃及、波斯等文化互相融合,形成一種新的「希臘化文化」(Hellenistic Culture )。

希臘歷史遂進入「希臘化」時代。

希臘化文化是以古典希臘文化為基礎,並融入東方文化要素,其特色包括:第一,政治上盛行專制主義。

希臘化世界實行中央集權體制,過去的城邦失去政治的獨立性,淪為單純的城市。

加上近東神權政治的影響,更加強其專制氣氛。

圖1-41 亞歷山大帝國疆域圖第二,哲學思考轉為尋求個人精神的慰藉,不再著重公共事務。

例如,伊比鳩魯(Epicurean)學派宣揚人生的目的是追求快樂,而依循理性的生活乃是最大的快樂;斯多葛(Stoic)學派主張以理性克制情欲,個人只要依自然律,尌可過著一種美德的生活。

第三,藝術風格不再追求古典的均衡、節制與理想,而傾向寫實、華麗與誇張。

亞歷山大城宮殿的堂皇富麗,與雅典神廟的簡雍莊嚴,成為明顯的對比。

古典希臘的藝術大都是在紀念公共人物,表彰城邦精神。

希臘化時代的藝術則是為供個人欣賞,著重表現個人真實的情感、個性與容貌。

羅馬從共和到帝制(一)羅馬的興起羅馬本是拉丁帄原(Latium)一個村落,後來逐漸發展為一城邦。

伊特拉次坎人(Etruscans)曾統治羅馬,實施君主政體。

西元前509年,羅馬人驅逐伊特拉次坎人,改行共和。

圖1-42 羅馬全盛時期疆域圖西元前五世紀末,羅馬人開始向外擴張。

他們征服拉丁帄原,陸續兼併義大利各地,攻下南部的希臘殖民地。

西元前275年,羅馬人統一了義大利。

西元前264年,羅馬把勢力伸進西西里(Sicily ),遂與北非迦太基(Carthage )發生長達一世紀的「布匿克戰爭」(Punic War,264-146B.C.E.)。

最後他們擊敗迦太基,取得北非與西班牙,控有地中海西部。

約在西元前二世紀,羅馬人向希臘化地區進軍○2,君臨整個環地中海地區。

(二)共和體制的建立 羅馬推翻伊特拉次坎人的統治後,建立共和體制,不再設立世襲的君主。

他們選舉兩名「執政」(Consul ),來執掌行政、指揮軍隊與審判重要案件。

貴族組成「元老院」(Senate ),議決城邦大事。

「公民大會」(Assemblies )是最高權力機關,有權推選執政,以軍隊的「百人伍」(century )○3為單位組成。

羅馬共和體制的主要特色是「制衡」。

羅馬人保守、務實,其政治制度處處可見制衡痕跡。

這樣的設計,目的是為了防止政客擅權,維持共和的穩定。

羅馬政府各個部門都相互制衡。

執政與執政之間,執政與元老院之間,元老院與護民官(Tribune )之間,彼此互相牽制,以免權力失衡。

羅馬官員任期都很短。

執政任期只有一年,期滿立即解職,並進入元老院。

獨裁官(Dictator )是為應付緊急狀況而設,任期只有半年,期滿立刻交回權力。

如此,可避免官員久任形成勢力。

註○2-------------------------羅馬人擊敗塞流卡斯,攻下馬其頓,並把埃及收為附庸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