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者之歌》观后感

合集下载

流浪者之歌读后感

流浪者之歌读后感

流浪者之歌读后感书里的悉达多啊,他就像一个超级纠结又超级勇敢的冒险家。

一开始,他是个婆罗门的儿子,那可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要啥有啥。

但他偏不,觉得那些知识啊、教义啊,就像隔着一层纱看世界,不真切。

于是,他就像个任性的小孩,抛家舍业地去当沙门,去苦行。

我当时就想,这家伙是不是脑子抽风了,放着好日子不过。

他在沙门那儿可没少遭罪,挨饿受冻的,还整天冥想。

我都怀疑他是不是想把自己折磨成仙人。

不过这一段经历,也让他明白了很多东西,虽然他最后觉得沙门的路也不是他想要的。

然后他遇到了乔达摩,也就是佛陀。

这就像一个追星族见到了超级偶像一样,悉达多满心都是崇拜。

可是呢,他还是很有自己的想法,他觉得别人的觉悟再好,也不是自己的。

这一点我特别佩服他,就像我们现在很多人,总是跟着别人的脚步走,别人说这个好就跟着做,悉达多可不愿意这样。

他接着就跑到城里去了,一头扎进了世俗生活。

这可不得了,他就像掉进了一个大染缸。

他开始追求金钱、女人,还成了一个精明的商人。

我都想冲进去书里对他喊:“悉达多,你忘了你当初的梦想了吗?”但我也知道,他是在体验,在寻找。

他在这过程中也迷失了自己,变得贪婪、焦虑,就像我们在生活中忙忙碌碌,最后都不知道自己为啥这么忙了。

直到他又一次觉醒,他才真正找到了内心的平静。

他在河边听到了那河水的声音,就像听到了生命的真谛。

那河水可真是个神奇的东西,它包容一切,有干净的水,也有脏的东西,就像生活中的好与坏。

悉达多从河水里悟到了世间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

我读完这本书就觉得,我们的生活其实也是一场寻找自我的流浪。

有时候我们像悉达多一样,盲目地追求一些东西,以为那就是幸福。

可是到最后才发现,真正的幸福是接受自己,接受生活中的一切。

就像悉达多最后坐在河边,看着河水,脸上带着平静的微笑一样。

我们也要学会在这纷纷扰扰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宁静角落。

这本书啊,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的迷茫,也看到了希望,真是一本超棒的书!。

流浪者之歌600字观后感

流浪者之歌600字观后感

流浪者之歌600字观后感《流浪者之歌》是一部令人感动的电影,影片生动地展现了人生的坎坷与奋斗的故事。

通过剧情的展开,观众可以深入了解到流浪者的内心世界,并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以下是对《流浪者之歌》的观后感。

电影以一个流浪者的生活为线索展开,剧情主要围绕着主人公的成长和奋斗展开。

影片通过真实而充满细节的描绘,展现了流浪者在社会边缘的艰难生活以及对现实的无奈与追求。

同时,电影也展示了流浪者之间的信任、友情和互助。

这种真实而深刻的刻画让人们赞叹不已。

影片的节奏把握得非常出色,既有紧张刺激的情节,又有温情脉脉的描绘。

导演运用自然景色的变化和人物之间的互动,将观众带入了一个个让人潸然泪下的场景。

尤其是影片中主人公与一对孤儿相遇的情节,让人们看到了希望与温暖。

这种情感共鸣使得观众对于主人公的境遇产生共鸣,感受到了生活中的善良与美好。

影片的视觉呈现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导演运用细腻的镜头语言,将流浪者的世界展现得非常真实而饱满。

无论是灰蒙蒙的城市街道,还是壮丽的自然风景,都让观众感受到了存在于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刻联系。

影片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景色,强调了自然环境对于流浪者生活的影响。

这些画面给人一种强烈的感官冲击,使观众对于流浪者的经历更加贴近与真实。

电影的音乐也是这部电影的亮点之一。

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音乐来表达人物的心情和情感。

不仅如此,电影还融入了多种音乐元素,如民谣、摇滚等,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断被音乐所打动。

音乐成为了主人公内心世界的窗口,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他们的内心。

这种音乐与观影的结合,使得观众更加身临其境,投入到电影的情节之中。

《流浪者之歌》通过流浪者的生活故事,反映了社会中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

观众可以从中感受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公平。

电影呼唤社会关注和关爱弱势群体,激发观众的思考和行动。

这种社会关怀使得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富有深度和意义的电影作品。

总之,电影《流浪者之歌》通过真实的剧情和细致入微的描绘,展现了流浪者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状态。

流浪者之歌现代舞观后感1000字

流浪者之歌现代舞观后感1000字

流浪者之歌现代舞观后感1000字黑塞的著作《流浪者之歌》,讲述的便是一个用尽一生找寻自我的人——悉达塔。

他生为婆罗门之子,乃是印度教种姓中的顶层种姓,世袭的祭司阶级。

他也是一个好学、勤奋的孩子,大人们坚信他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伟大的智者和祭司,婆罗门之中的贵族。

当他走过城市的街道,人们纷纷投来崇敬的目光,因悉达塔君王的眼神,神圣发光的额头。

而他却在质疑家族世世代代人们的祭祀行为,他在质疑真的是众生之主创造了这个世界吗,而不是那独一无二的梵我。

在一次的例行冥想时,一群沙门路过他,这些沙门身后蒸腾着的气息,是无声受苦,是入灭,是无情的自我催眠。

当下,他决定成为一名沙门。

悉达塔抛却了富足高贵的生活,加入了苦行僧的行列。

他每天只进食一次,斋戒十五天,又二十八天;让阳光灼伤自己的肌肤,在寒夜中愈合。

走过城市,看到世俗人的生活鄙视不已,商人交易、丧家为死者哭泣、妓女出卖身体、医者照料病人、恋人爱怜、母亲哺乳,这些都不值得他入目。

一切只是虚妄,臭不可当;一切都是谎言,捏造出意义、快乐和美丽;一切只是不愿被承认的腐败。

世间皆难,有生皆苦。

离开沙门以后,悉达塔遇见了戈塔玛——传说中的佛陀,最高智慧的拥有者。

他被佛陀的平静、无翼无欲,不忮不求所折服,但悉达塔深知这种光明与平和是学习不来的,唯有自己去经历去体味。

悉达塔继续远行,路过一个城市,停下来休息,无意间进入名妓卡玛拉的房邸,卡玛拉被悉达塔的气质所吸引,挽留他在城中生活,悉达塔对她说自己身无分文也无一技之长,不知如何在城中生活。

于是卡玛拉为他介绍了城中有名的商人卡玛司瓦米,与他学习经商之道。

于是悉达塔在城中留下来,从卡玛拉那里学到情欲,向卡玛司瓦米学习从商,迷失在女人、金钱和权利之中,变成童稚、贪婪之人。

有句话叫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这句话只说了一半,若爬起来后只是拍拍屁股走人,下次走到相同的地方还是会摔跤。

人的可笑可怜之处就在于,即使爬起来后,仔仔细细的观察并记住了摔倒的地点,再下次路过照样会摔倒。

电影《流浪者之歌》观后感

电影《流浪者之歌》观后感

电影《流浪者之歌》观后感行驶于欧罗巴大地的旅游大巴里,播放着很久以前看过的电影《巴黎圣母院》。

一句熟悉的乞讨用语:“行行好,行行好。

”翻来覆去,响亮地回荡在车厢里。

这就是维克多·雨果笔下吉普赛人的生活,他们颠沛流离,生活无着,性格大都真挚豪放,火热激情,许多人擅长音乐。

在俄罗斯和欧洲各国旅游,经常可以见到流浪艺人,在莫斯科地铁站口,圣彼得堡街头,布拉格老城广场和查理大桥上,匈牙利巴拉顿湖岸边,德国法兰克福商业大街上,甚至高雅洁净的奥地利音乐名城萨尔茨堡教堂门前,都有流浪艺人在大显身手,演奏各种乐器,放声高唱,抑或组成小乐队共同表演。

他们中许多人技艺非常高超,不少人甚至水准与我们国内专业人士相仿。

我很喜欢聆听观赏他们的表演,一曲过后,鼓掌致意,奉上一二欧元,每每尝试与之交谈,惜乎他们几乎均不通英语,便不知其是否吉普赛人也。

暑热蒸腾的上海七月,得一张滚烫火热的新碟:《弗拉门戈·流浪者之歌》。

于是,晚上把空调开大,听这些烈火燃心汗流浃背却是空灵鲜活内蕴着深深忧伤的音乐。

到西班牙旅游,要是不去看一场正宗的弗拉门戈,那就等于白来。

弗拉门戈(Flamenco)是流行于西班牙南部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它融舞蹈、歌唱、器乐于一体,源于传统的吉普赛艺术,和斗牛一样,这是西班牙面向世界的又一张名片。

弗拉门戈秉持了吉普赛人的自由随性,融合了欧洲的高贵华丽和拉丁美洲的奔放热情,早已响誉世界舞台,为全球越来越多的人所痴迷和酷爱。

这一次,作为“世界音乐”系列的又一力作,叶云川老师与屡获格莱美奖的音乐总监Oskar Cataya 、著名录音师Adam Kagan合作,精心选取了十二首西班牙弗拉门戈乐曲,力邀一班熟谙西班牙民间音乐的艺术家,于洛杉矶一家著名的模拟录音大棚倾情演绎,精心录制成这张《弗拉门戈·流浪者之歌》专辑,让大家全新邂逅一个动感十足、狂野豪放并且充满魅惑的听觉世界。

托莱多门瑞鸣音乐;Manuel Gutierrez Cabello;Jessica Pacheco;Dan Sistos - 流浪者之歌弗拉门戈(吉普赛人以自由不羁的灵魂高声歌唱)那么,先听第一首歌:《托莱多门》。

流浪者之歌观后感500字

流浪者之歌观后感500字

流浪者之歌观后感500字《流浪者之歌》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影片通过真实的故事情节和细腻的刻画,向观众传递出深刻的人性关怀和生命探索的主题。

我在观影后深受触动,感受到了电影所带来的情感冲击和思考。

首先,电影《流浪者之歌》通过主人公的个体命运,呈现了社会底层人群的生存困境和无奈境遇。

主人公是一个在无数人之中默默无闻的流浪者,他没有固定的工作,没有家庭,生活无着无依,每天只能靠着一点点零散的捡拾度日。

这种生活状态让他油盐不进,生活在与世隔绝的边缘地带,两餐不定、无处安身的状况令人心酸。

这种社会底层人群的存在,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贫富差距,引发人们对社会结构和公平正义问题的思考。

其次,电影通过展示主人公与其他角色之间的人情冷暖,表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善恶两面性。

主人公在流浪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善良和恶劣的人。

有些人愿意施以援手,给予他食物、衣物和安慰,对他抱有同情和关怀之心;而另一些则对他冷漠无视,甚至强行欺凌和窃取他的财物。

这种对比让观众看到了人性的悲欢离合,也让人们反思自己对待他人的态度和行为。

电影中的这些细节深深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情感,让我对社会和人际关系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此外,电影中富含的人生哲理也是令人难忘的。

主人公在艰难的生活中,仍然保持着那份对生命的热爱和执着追求。

他用自己的音乐和歌声表达内心的痛苦和渴望,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作留声机般的旋律。

他的坚持和勇气教会了我不论置身何种困境,都要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寻求希望和出路。

同时,电影还通过主人公与其他人之间的相处,传递了关爱、友情和家庭的重要性。

这些人生哲理在观影时令我深思,也为我在现实中的生活指引了方向。

总的来说,电影《流浪者之歌》是一部触动人心的作品,通过真实的故事情节和细腻的刻画,向观众传递出了深刻的人性关怀和生命探索的主题。

它从底层生活的苦难、人情冷暖的复杂以及人生哲理的探索等多个角度,引发了观众对社会和人际关系的思考。

这部电影不仅给予观众情感上的冲击,更带给观众启示和思考。

流浪者之歌舞蹈观后感

流浪者之歌舞蹈观后感

流浪者之歌舞蹈观后感《流浪者之歌》是一部震撼人心的舞蹈作品,它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深刻的内涵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近日,我有幸观看了这部舞蹈,并深受其感动。

下面我将从舞蹈的主题、剧情、舞蹈表演以及舞台设计等方面为大家介绍我的观后感。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流浪者之歌》的主题。

这部作品以“流浪者”为主题,通过对“流浪者”的描绘和表现,将其作为一种象征,深入探讨了人类内心的迷茫、孤独和渴望等感觉。

舞蹈挖掘出流浪者心灵深处的情感,让观众能够通过舞蹈的方式感受到人类的共同体验。

在这个喧嚣和繁忙的社会中,我们常常被各种琐事所困扰,而《流浪者之歌》通过舞蹈的艺术形式向我们揭示了心灵的寂静,唤醒了我们内心深处的勇气与希望。

剧情是舞蹈作品中的灵魂,也是观众入门的一道桥梁。

《流浪者之歌》的剧情富有张力,通过故事的展开,将流浪者的内心世界与现实生活相互交织,以深邃的艺术手法勾勒出了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情节。

整个舞蹈情节流畅自然,没有冗长的叙述,而是通过舞蹈的动作和舞者的表演将故事情节展示得淋漓尽致。

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无需言语的解释,就能够完全沉浸在故事中,感受到每一个瞬间的震撼和感动。

接下来,我要赞叹一下舞者的表演。

他们的动作准确而有力,充满了激情和张力。

每一个动作都带有他们对角色内心感情的投入,给观众传达出一种强烈的表演能力。

舞蹈中的每一次转身、每一次舞步都流露出舞者们对角色的理解与深情。

他们细腻的表演技巧让观众能够真正感受到流浪者内心的起伏和心境的转变。

整个舞蹈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观众仿佛能够看到角色的坚定与无助,体会到他们的追求与挣扎。

除了舞者的精湛表演外,舞台设计也是《流浪者之歌》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舞台设计简洁而富有变化,通过布景、灯光和投影等元素的巧妙运用,为观众创造出了一个独特的视觉效果。

特别是投影的使用,使舞台呈现出了一个个触动人心的画面,将观众带入到一个梦幻与现实交织的境地。

舞蹈中的舞者与投影的互动,将舞台上的角色与幕后世界巧妙地连接在一起,增加了整个舞蹈的艺术感和层次感。

流浪者之歌观后感

流浪者之歌观后感

流浪者之歌观后感第一篇:流浪者之歌观后感流浪者之歌观后感学院:电子与信息学院班级:微电子技术一班姓名:夏瀚涛学号:200931261185指导教师:邓晨霞正文:在最后一节舞蹈欣赏课上观看了台湾现代舞大师林怀民先生的”流浪者之歌“感慨颇深。

作为一名理工科的学生,对文艺类的舞蹈不是很了解,更别说在舞蹈中也不算很流行的现代舞了。

但是,今天看了流浪者之歌,不知不觉深受感动。

让我这一个门外汉也情不自禁的深深的沉醉到其中。

流浪者之歌分成几个段落,每个段落代表着不同的含义。

第一段痛苦的昭示开场时,就被那忧伤的曲调和震撼人心的舞美所吸引。

一个僧人,站在左前方的台上,上面不断地洒下谷物,灯光照在谷物上,谷物似水流从他的光头上流泻,在足下堆积。

他应该就是婆罗门之子乔达多·悉达多,历经静坐冥想、放浪形骸、流浪苦行的种种求道法门,而在放下一切法门时得证圆满。

在他身后是群舞,有男,有女,着素衣,有的手持棍子,在痛苦中挣扎。

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演出过程中无论是喜是悲,这个僧人始终保持这个姿势,如如不动,是世间变幻的写照。

全剧没有一处布景和实景,三吨半稻米便是整部舞作的全部舞美。

金黄的色泽,与灯光配合制造出质朴而别致的舞台效果。

也许很多时候这几吨稻谷成了卖点,但是我们不仅仅的来看稻谷的,我们要看到稻谷的意味。

稻谷是收获的象征,是富裕的象征,但也是沙漠的象征。

正应征了佛祖的话: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开始的时候衣衫褴褛的人们在满地的稻谷上挣扎,稻谷从他们的指缝中抓起又漏下,痛苦的人们犹如在沙漠中行进。

沙漠的原野,精神的也是物质的。

第二段自我的鞭挞演出中另一个吸引人眼球的就是舞者手中的棍子。

棍子表达的是对自我的防护,对外界的敌意。

干枯的树干象征着生命的干枯,了无希望,上面绑的铃铛,不时发出清脆的声音,那也许是人心中对希望的呼唤,是对神的呼唤。

我注意到,开始一段的铃铛好像是很少的,不是每个都有的,到了这一段好像就每根棍子都有了。

流浪者之歌观后感

流浪者之歌观后感

[流浪者之歌观后感]最近无意中看到了一部电视剧,真的很棒.故事讲述的一个在国外待着做投资大约经手过上亿身价的人,因为某些原因他的资金被冻结三年,流浪者之歌观后感。

还把仅有的生活费借给了朋友,在一个小城市落下脚条件跟他之前比可以称作非常的艰苦。

但他依然如同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过着吃路边摊和泡面,即使没有钱到要他卖掉他心爱的唱片,他依然逍遥自在觉得是那么的坦然自然,观后感《流浪者之歌观后感》。

◆分享好文◆欣赏着(流浪者之歌)这样的世界著名曲。

认识了一些贫困山区的发烧友们脱贫致富。

我被里面的男主角的,高能承载低能屈尊,可以包容身边所有的一切事物的态度,品味、内涵、学识、理性、智慧深深的吸引了.所以忍不住看完了它。

他的精神和灵魂都是富足的。

如果有幸碰到这样的人,我想那是值得用灵魂去爱的男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浪者之歌》观后感
——这是俺的舞蹈欣赏课程论文,不要被名字所骗,说是《流浪者之歌》的观后感,其实80%的篇幅好不相关,理由在后文有所阐述。

文中谈的较多的是我对如今大学教育的看法和对老师这个职业的观点。

(小注:《流浪者之歌》原作是德国小说家赫塞的三部式文学作品,后由台湾现代编舞家林怀民改变为其自创的台湾云门舞集。

公演之后大受好评,并在大陆演出多场。

)如下正文:这学期选修了《舞蹈欣赏》这门课,不同以往所选的那些英语翻译、英语演讲等实用课程,这门课完全是一门关于艺术、审美,无关应用的一门人文性质的课程。

当初就是想选一门相对轻松一些的课程,能够在繁忙的专业功课学习之余得到精神上的放松和休息。

很开心,这门课完全符合我的要求。

其实有时候休息并不只是睡觉,能够放松心情,卸下包袱,去融入到舞蹈的欢快氛围中往往能够让人更加的心情愉悦,更加充满活力。

其实自从上了大学以后,一直有点失望,感觉到大学里所学的课程全都是理工类的,完全没有文学、艺术、地理、历史之类的课程。

深感我们在学习本专业课程之外还
应该增强自身的人文修养,多去学一些其他的跟专业无关的东西。

其实我们中国人的文化修养如今在世界上排的是很后的,我们大多数人没有看过歌剧,没有听过真正的交响乐,没有认真欣赏过舞蹈,即便是中国传统的古典音乐欣赏过的也不多。

哈哈,扯得远了,总之我想说的是舞蹈欣赏的课程是很好的,它给予我们的营养并不比那些专业课来的少。

不过现在学校里很多人并不重视这些通选课程,仿佛是学校给他们的任务。

甚至有不少老师对于通选课亦不重视,面对教室里上百号人心安理得地在那里念数年不变的ppt,亦或是放一些无聊的视频来娱乐大家。

不过我们舞蹈欣赏的老师还是相当负责的,从她走下讲台到我们身边给我们一一签卡就可以看出她是一个认真的人。

或许有些人会认为这样子太苛刻了,可是在目前的情况下,如果老师只是收讫卡后再签,还有多少人会去上课呢,很有可能是一个学生带了n张卡去就代表了n个学生。

这样下去,老师上得也没劲,学生上得也无趣。

其实我觉得既然选了这门课就去好好上嘛,干嘛要逃呢,你真有那么忙,还是忙着回去玩呢,忙着回去打游戏?来教室里大家一起看舞剧不也很开心吗?在课上看的踢踏舞、《雨中曲》等舞蹈,我现在依然记忆深刻,还记得看完的时候我是多么的快乐,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