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者之歌》教案

合集下载

《流浪者之歌》教学设计

《流浪者之歌》教学设计

《流浪者之歌》教学设计【教学年级】七年级【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歌曲《流浪者之歌》【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引导学生辨听印度音乐作品,初步理解印度音乐风格及地理位置,风土人情,宗教文化等,增强对多元音乐文化的接纳与包容意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视听、唱谱及学唱歌曲等多种方式,积极探究印度音乐的特点,体验印度音乐即兴的内涵,并让学生以自己喜爱的节奏方式将即兴付诸实践。

3、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歌曲《流浪者之歌》中独特的装饰音--波音,识读乐谱,感知其风格特色,并实践即兴创编。

【教材分析】印度歌曲《流浪者之歌》是一首风格突出的印度民歌,歌曲结构工整对称,节奏多以八分音符为主,使用变化音及装饰音突出其风格,旋律轻快,走向多采用级进,歌曲下半局部逐渐下行的旋律,仗轻快之中略有伤感,像是“含着眼泪的微笑”。

印度歌舞音乐《蒙格尼》将印度独特的音乐与舞蹈结合在一起,印度歌舞的华丽富贵与热情奔放散发出了独特魅力。

【教学准备】课件、钢琴,小乐器【教学难点、重点】1重点:学唱歌曲《流浪者之歌》,感受体会印度民间音乐风格特点,理解印度古典音乐的两个基本因素:拉格、塔拉,以及印度传统乐器西塔尔与塔布拉2难点:装饰音—-波音,即兴为歌曲编配声势伴奏【教学过程】(一)课前:播放《神奇》--孙燕姿(二)导入:播放印度国家宣传片①通过视频请学生谈下对印度的印象。

②有请学生代表从印度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宗教文化等实行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视频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引发思考总结相关印度的各种文化。

(三)新课教学:①欣赏歌曲《流浪者之歌》,让学生讨论歌曲的旋律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音乐,使学生初步感受印度民族音乐的旋律特点。

②学唱歌曲的旋律(要求学生唱准装饰音和变化音),并导出音乐知识点波音。

③加入歌词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通过学唱歌曲体会印度歌曲风格,并让学生从歌词中理解音乐在印度人心中的地位。

④分析该曲的曲式。

流浪者之歌教案

流浪者之歌教案

流浪者之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流浪者之歌的背景和故事情节;2.学习流浪者之歌的歌词和旋律;3.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演能力;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1.流浪者之歌的背景介绍;2.流浪者之歌的歌词和旋律学习;3.学生分组进行歌曲表演;4.学生自主创作歌曲并进行演唱。

三、教学过程1. 流浪者之歌的背景介绍教师通过讲解流浪者之歌的背景和故事情节,让学生了解这首歌曲的来源和意义。

同时,教师可以播放一些相关的音乐视频,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流浪者之歌的情感和氛围。

2. 流浪者之歌的歌词和旋律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唱歌、演奏等方式,让学生学习流浪者之歌的歌词和旋律。

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合唱或合奏,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演能力。

3. 学生分组进行歌曲表演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首歌曲进行表演。

在表演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合理分配角色和任务,如何协作完成表演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4. 学生自主创作歌曲并进行演唱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创作歌曲,并进行演唱。

在创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如何选取主题和情感,如何构思歌词和旋律,如何运用音乐元素表达情感和思想。

在演唱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表达情感和意义,如何运用声音和动作表现歌曲的内涵。

四、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演和听取学生的演唱,对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创作能力进行评价。

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评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问答、小测验等方式,对学生的音乐知识和理解能力进行评价。

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水平,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和指导。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同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应该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七年级音乐下册 第6单元《流浪者之歌》教案1 花城版

七年级音乐下册 第6单元《流浪者之歌》教案1 花城版

第6单元《流浪者之歌》1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唱印度民歌《流浪者之歌》,了解世界艺术多元文化,感受体会充满神秘、诱惑色彩的印度音乐风格。

2、知识与技能:(1)学唱印度民歌,感受印度音乐运用装饰音(上波音)点缀旋律,曲调迂回曲折呈下行走向的体现的风格特征。

(2)初步感受印度音乐的两个要素:拉格—旋律的框架,用于表达音乐中的情绪与色彩;塔拉——音乐中强拍在1、5、7拍上的规律,用于计算音乐进行周期。

通过唱与律动体验印度音乐融歌舞于一体的艺术特点。

3、方法与过程:通过欣赏、聆听—学唱—感悟—实践等教学过程让学生感受、体验印度音乐风格。

2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阶段过渡到中学阶段性格多为活泼,愿意与老师交流,参与的意识和交往的愿望增强,在学习上形成了自己的初步经验,表达情感的方式较之1~6年段学生有明显变化。

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巩固和提高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

扩大音乐欣赏的范围,更有意识地将音乐的人文内涵融人教学中。

3重点难点准确、完整,感情的演唱歌曲《流浪者之歌》感受印度音乐风格。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预习﹒交流﹒评价1、音乐游戏2、聆听音乐辨别音乐风格,并说明选择理由。

(印度)3、展示课题《印度音乐之旅》活动2【讲授】新知﹒巩固﹒展示(二)学唱印度民歌《流浪者之歌》引导学生发现难点:装饰音——上波音2、解决难点:学唱上波音3、学唱《流浪者之歌》,感受体会迂回曲折,呈下行的旋律走向。

打手号视唱。

(注意:手号位置随着音的高低而变化)加快视唱速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随播放音频,画旋律感受旋律的走向。

出示线条图,选择相吻合的一幅线条图,并说明选择原因。

教师归纳印度音乐的两个特征:a、使用装饰音点缀旋律;b、旋律迂回、曲折,其曲调呈下行走向。

4、学唱歌词,感受体会歌词的意境与旋律特点的联系。

5、认识印度音乐两要素:拉格、塔拉。

1)“拉格”的概念:一种旋律框架,复杂的音节体系。

七年级音乐下册第6单元《流浪者之歌》教案1花城版

七年级音乐下册第6单元《流浪者之歌》教案1花城版

七年级音乐下册第6单元《流浪者之歌》教案1 花城版教案一:《流浪者之歌》教学目标:1. 了解《流浪者之歌》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2. 学习并掌握歌曲的歌词和旋律。

3. 能够用正确的发音和节奏演唱歌曲。

4.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白板。

2. CD或MP3,播放《流浪者之歌》的音乐。

3. 学生课本和笔。

教学过程:步骤1:导入新课 (5分钟)1. 让学生闭上眼睛,听一段《流浪者之歌》的音乐。

2. 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和氛围。

3. 提问:“你们觉得这首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步骤2:导入新课 (10分钟)1. 通过图片或课件展示《流浪者之歌》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2. 向学生介绍《流浪者之歌》是由哪位作曲家创作的。

3. 引导学生了解歌曲的主题和意义。

步骤3:学习歌词和旋律 (20分钟)1. 播放《流浪者之歌》的音乐,让学生跟随音乐的节奏抚摸旋律。

2. 逐句教学歌词,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意思。

3. 分段练习歌曲的歌词和旋律,让学生跟着音乐唱歌。

步骤4:合唱演练 (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轮流演唱歌曲。

2. 提醒学生注意发音和节奏的准确性。

3.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演绎歌曲,展示个人风格。

步骤5:欣赏评价 (10分钟)1. 分享一些学生演唱的精彩瞬间,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2. 鼓励学生谈论他们对歌曲的感受和理解。

3. 引导学生思考歌曲的意义和传达的情感。

步骤6:作业布置 (5分钟)1. 让学生回家练习并复习《流浪者之歌》。

2. 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演唱歌曲。

教学反思:本堂音乐课以《流浪者之歌》为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演唱技巧。

通过学习歌曲的背景和故事情节,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歌曲的主题和意义。

学生分组合唱和个人演唱的环节,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个人表现能力。

通过欣赏和评价环节,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歌曲的情感和艺术价值。

整堂课的设计旨在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和表现力。

流浪者之歌-人教版九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流浪者之歌-人教版九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流浪者之歌-人教版九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流浪者之歌的歌曲背景和意义,以及其音乐表现形式。

•熟悉歌曲节奏和旋律,并能正确演唱。

•掌握简单的合唱技巧,能与同学合唱。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能与同学协作完成创造性表演。

3. 情感目标•通过歌曲的理解和演唱,培养学生对于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热爱生命的良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歌曲的节奏、旋律、演唱技巧。

•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2. 教学难点•通过合唱展示歌曲的魅力。

•培养学生对于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三、教学准备•播放器和音乐软件。

•工作手册和音乐素材书。

•班级内设备:音箱、麦克风,准备好排练的环境。

四、教学步骤1. 情境创设(10分钟)•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介绍流浪者的故事背景和主要情节,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歌曲的主题和意义。

2. 歌曲学习(25分钟)•播放流浪者之歌,带领学生听歌并感悟歌曲的情感和意义。

•分析歌曲的节奏、旋律特点,让学生跟随旋律自由演唱。

可以逐句分组练唱。

•实践合唱技巧,引导学生学会合唱和对比。

可以尝试指挥学生调整音高和声部。

3. 表演设计(20分钟)•让学生自由运用自己的想法和创意,设计表演和演唱的形式。

•鼓励学生提高表演质量,体现歌曲的深刻情感和背后的人生感悟。

4. 班内表演(30分钟)•让学生在班内表演展示所设计的创意表演形式,并互相欣赏和评价。

五、教学反思本次教学充分注重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表演中学习和感悟。

但是由于时间有限,表演质量平时难以控制,需要引导学生更加认真对待表演,提高自身的表演能力。

同时要加强学生对于歌曲的理解和感知,才能真正做到把流浪者之歌演绎得更加动人。

《流浪者之歌》教案

《流浪者之歌》教案

《流浪者之歌》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流浪者之歌》;使学生了解印度的特色乐器及其音色特点;学习印度舞蹈
2、通过影视片段欣赏、印度歌曲学唱、印度舞蹈学习等活动,体验、感受、探究印度地区音乐作品鲜明的民族风格及相关文化
3、体会印度地区的音乐魅力,提高学生对印度音乐的欣赏水平
教学重、难点:
感受印度音乐特点,将舞蹈和歌曲相结合进行表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用学生比较熟悉的歌曲《天竺少女》导入,引导学生对印度音乐的兴趣,通过交流对印度有初步的认识。

二、学习歌曲
1、播放《流浪者之歌》,初步感受音乐形象。

2、介绍《流浪者之歌》的背景。

3、学唱歌曲《流浪者之歌》,在歌唱、节奏练习、视唱旋律中初步体验印度音乐的特点。

4、通过欣赏讨论,探索印度音乐中拉格与塔拉的特点,听辨印度典型乐器西塔尔和塔布拉的音色特点,进一步走进印度音乐。

三、小结
理解印度音乐的独特风格,明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含义,引发对本民族音乐的思考。

总之,这节课努力在让学生了解印度音乐的独特魅力之后,了解南亚音乐的风格特点,开阔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

流浪歌唱词教学设计方案

流浪歌唱词教学设计方案

课程名称:流浪歌唱词教学设计课时:2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音乐课程标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流浪歌的起源和特点,培养学生对流浪歌的喜爱和欣赏能力。

2. 通过学习流浪歌唱词,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互相帮助、互相尊重。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流浪歌唱词的演唱技巧和音乐表现力。

2. 教学难点:流浪歌唱词的节奏感和旋律感。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播放流浪歌《流浪者之歌》,引导学生思考流浪歌的特点和魅力。

(2)介绍流浪歌的起源和发展,让学生了解流浪歌的文化内涵。

2. 教学流浪歌唱词(1)学习流浪歌唱词的基本知识,如节奏、旋律、歌词等。

(2)分析流浪歌唱词的演唱技巧,如咬字、吐字、呼吸等。

(3)讲解流浪歌唱词的音乐表现力,如强弱、快慢、高低等。

3. 演唱练习(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流浪歌唱词进行演唱。

(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演唱,纠正演唱中的错误。

4.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回顾流浪歌唱词的特点和演唱技巧。

(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流浪歌唱词,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

第二课时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1)提问学生上节课所学知识,检查学生对流浪歌唱词的掌握情况。

(2)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

2. 深入学习流浪歌唱词(1)学习流浪歌唱词的背景故事,了解歌曲背后的文化内涵。

(2)分析流浪歌唱词的歌词,引导学生思考歌词所表达的情感。

3. 演唱比赛(1)组织学生进行流浪歌唱词演唱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评选出优秀选手,给予奖励。

4.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回顾流浪歌唱词的学习过程。

(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流浪歌唱词,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

三、教学评价1. 学生对流浪歌唱词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演唱比赛中的表现。

3.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四、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流浪者之歌》教案[样例5]

《流浪者之歌》教案[样例5]

《流浪者之歌》教案[样例5]第一篇:《流浪者之歌》教案《流浪者之歌》教学目标1、欣赏歌曲,感受歌曲的风格、节奏和所要表达的情感。

2、认识小提琴。

3、了解吉普赛人。

教学重点体会小提琴在演奏乐曲时的旋律性和技巧性。

教学难点用小提琴演奏乐曲。

教学方法欣赏法、探究法。

教学准备小提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吉普赛人吗?了解他们吗?生:……师:吉普赛人是一个天生流浪的民族,总是给人一种神秘感。

他们内心有着很强的民族性格,他们拒绝其他文化与变化,保守着内心关于流浪的一些浪漫的向往和天生的特质。

他们用流浪抒写着一代一代的历史,出生时是起点,死亡时是终点。

他们中很多人在唾骂声中生活,过着只有自己民族才能理解的日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吉普赛人的小提琴曲——《流浪者之歌》。

三、新课教学1、作者简介。

帕布罗•德•萨拉萨蒂(1844~1908),西班牙小提琴家、作曲家。

幼年时即学习小提琴,八岁登台演奏。

1856年入巴黎音乐学院深造,毕业后在欧美各地巡回演出并大受欢迎。

其演奏技艺精湛,音色甜美纯净,因而它被后人称为“帕格尼尼再世”。

与他同一时代的著名作曲家如布鲁赫、圣-桑、维尼亚夫斯基、德沃夏克等人都曾创作小提琴作品题献给他。

他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小提琴独奏曲和协奏曲,大大丰富了小提琴的表现力。

代表作品为小提琴独奏曲《流浪者之歌》、《卡门主题幻想曲》、《阿拉贡霍塔》等。

2、欣赏乐曲。

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乐曲的风格、节奏和所要表达的情感。

3、分段欣赏。

全曲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中板,C小调,4/4拍子。

由强而有力的管弦乐齐奏作为开始,然后主奏小提琴奏出充满忧伤的旋律。

这一部分很短,只是全曲的引子。

第二部分缓板,由小提琴奏出新的旋律,是一种美丽的忧郁,以变奏和反复做技巧性极强的发展,轻巧的泛音和华丽的左手拨弦显示出这一主题的丰富内涵。

在这部分,管弦乐并不太明显,始终是以小提琴的轻柔旋律为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浪者之歌》
教学目标
1、欣赏歌曲,感受歌曲的风格、节奏和所要表达的情感。

2、认识小提琴。

3、了解吉普赛人。

教学重点
体会小提琴在演奏乐曲时的旋律性和技巧性。

教学难点
用小提琴演奏乐曲。

教学方法
欣赏法、探究法。

教学准备
小提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吉普赛人吗?了解他们吗?
生:……
师:吉普赛人是一个天生流浪的民族,总是给人一种神秘感。

他们内心有着很强的民族性格,他们拒绝其他文化与变化,保守着内心关于流浪的一些浪漫的向往和天生的特质。

他们用流浪抒写着一代一代的历史,出生时是起点,死亡时是终点。

他们中很多人在唾骂声中生活,过着只有自己民族才能理解的日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吉普赛人的小提琴曲——《流浪者之歌》。

三、新课教学
1、作者简介。

帕布罗•德•萨拉萨蒂(1844~1908),西班牙小提琴家、作曲家。

幼年时即学习小提琴,八
岁登台演奏。

1856年入巴黎音乐学院深造,毕业后在欧美各地巡回演出并大受欢迎。

其演奏技艺精湛,音色甜美纯净,因而它被后人称为“帕格尼尼再世”。

与他同一时代的著名作曲家如布鲁赫、圣-桑、维尼亚夫斯基、德沃夏克等人都曾创作小提琴作品题献给他。

他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小提琴独奏曲和协奏曲,大大丰富了小提琴的表现力。

代表作品为小提琴独奏曲《流浪者之歌》、《卡门主题幻想曲》、《阿拉贡霍塔》等。

2、欣赏乐曲。

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乐曲的风格、节奏和所要表达的情感。

3、分段欣赏。

全曲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
中板,C小调,4/4拍子。

由强而有力的管弦乐齐奏作为开始,然后主奏小提琴奏出充满忧伤的旋律。

这一部分很短,只是全曲的引子。

第二部分
缓板,由小提琴奏出新的旋律,是一种美丽的忧郁,以变奏和反复做技巧性极强的发展,轻巧的泛音和华丽的左手拨弦显示出这一主题的丰富内涵。

在这部分,管弦乐并不太明显,始终是以小提琴的轻柔旋律为主题。

第三部分
稍为缓慢的缓板,2/4拍子。

小提琴装上弱音器,"极有表情地"奏出充满感伤情调的旋律,悲伤的情绪达到极点。

这一旋律广为人知。

第四部分
2/4拍子,急变为极快的快板,有与第二、三部分形成明显对比的豪迈性,反映出吉普赛民族性格的另一面--能歌善舞。

以管弦乐的强奏作为先导,小提琴演奏出十分欢快的旋律,右手的快速拨奏与高音区的滑奏无比欢愉;这一旋律告一段落后,又用小提琴的拨奏开始新的旋律,接着是由十六分音符的断奏所构成的像游丝般的旋律,充满舞蹈气氛;然后以更具技巧性的拨奏再现第四部分的最初部分,逐渐朝气蓬勃地趋于高潮,最后像闪电般结束乐曲。

4、感受小提琴独特的音色,体会小提琴独奏的旋律性和技巧性。

四、小结
《流浪者之歌》总的来说先抑后扬的。

前面三部分的悲伤在为最后的激昂酝酿,这使得乐观的主题更能给人以震撼。

萨拉萨蒂通过自己出神入化的演奏技巧完满的表现了吉普赛人或者说旅行者的感想。

其实从广义上来说,我觉得《流浪者之歌》是为追梦人写的,那些追逐自
己梦想的人,不就是一个个成功路上的旅行者吗。

路上总会有荆棘,总会有那么个夜晚我们想起家乡,想起最初开始的地方,然后看着自己现在依然一事无成,所执着的依然遥遥无期,这时候该怎么办。

是放弃还是走下去。

《流浪者之歌》告诉我们,即使你一直忧郁悲伤,不被人理解甚至看不到希望,只要还有梦想,就像吉普赛人还有他们的音乐舞蹈,就应该乐观的走下去。

结果无从知道,也许结果本来就不重要,就像吉普赛人为何流浪已经不重要了。

关键是这个过程,是这一路的风景,我想,这也许就是流浪的意义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