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组20《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张择端的身世之谜相关阅读新人教版
屏山县一小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组20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张择端的身世之谜相关阅读新人教版

张择端的身世之谜对于张择端的身世史书上没有任何史料记载,千百年来一直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张择端是北宋人;也有专家学者认为张择端是南宋人;还有专家学者认为张择端是金代人。
认为张择端为南宋人的专家,主要是根据明晚期书画家董其昌在《容台集》中对《清明上河图》的推测:“南宋时追摹汴京景物,有西方美人之思."清代孙承泽在《庚子消夏记》中记载:“《清明上河图》乃南宋人追忆故京繁盛也。
”认为张择端是金代人观点的专家,是根据《清明上河图》最早的题跋出自金代人之手,并且两宋画院均不见张择端著录。
然而,更多专家学者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研究考证,认为张择端是北宋人.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图》“石渠宝笈三编本",后面最早的金代张著题跋中注明了张择端的身份为“翰林”,并且进一步指出,张择端游学于京师,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
张著的题跋是关于张择端身世最早的记载,也是惟一的记载。
他所提到的向氏究竟是何人,已经无法考证,向氏所著《评论图画记》一书也不曾见于著录,这给专家学者的研究和考证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但是根据最早的金代张著题跋,张择端是北宋人的观点最具说服力。
至今,开封民间还流传着张择端与《清明上河图》的故事。
开封的相国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天保六年,到北宋太宗时期,相国寺发展到鼎盛时期,占地540亩,僧院64座,殿阁雄伟、花木葱茏,因此被誉为“金碧辉映、云霞失容"。
偌大的相国寺雕梁画栋需要大量的画师为之服务。
传说当年在北宋东京的相国寺里,住着一些靠给寺院绘画谋生的民间画师,其中有一个青年画师,他说可以把首都东京城的繁华盛景搬到画上来,这个青年就是来自山东诸城的张择端。
张择端住在相国寺的香积厨里,潜心作画。
一天宋徽宗赵佶在皇家卫队的护卫下,声势浩荡地驾临相国寺降香,宋徽宗赵佶听说相国寺里住着一位才华横溢的年轻画师,便命宰相蔡京去了解情况。
宋徽宗赵佶和宰相蔡京不但喜欢绘画,并且都是绘画的高手。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课文原文阅读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课文原文阅读
北宋时候,有位画家叫张择端。
他画了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清明上河图》。
这幅画长528厘米,高24.8厘米,画的是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场面。
这幅画已经有八百年多年的历史了,现在还完整地保存在北京的故宫博物院里。
张择端画这幅画的时候,下了很大的功夫。
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五百多个: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留着长胡子的道士,有走江湖的医生,有摆小摊的摊贩,有官吏和读书人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
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
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
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
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最有意思的是桥北头的情景:一个人骑着马,正往桥下走。
因为人太多,眼看就要碰上对面来的一乘轿子。
就在这个紧急时刻,那个牧马人一下字拽住了马笼头,这才没碰上那乘轿子。
不过,这么一来,倒把马右边的两头小毛驴吓得又踢又跳。
站在桥栏杆边欣赏风景的人,被小毛驴惊扰了,连忙回过头来赶小毛驴......你看,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
《清明上河图》使我们看到了八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场景。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课文补充习题答案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课文补充习题答案《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历史,画家,长和高,然后是写画里主要画的内容,最后再收尾。
你学过这篇课文了吗?下面是小编整理分享的《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补充习题答案,欢迎阅读与借鉴!《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课文原文北宋时候,有位画家叫张择端。
他画了一幅著名的画——《清明上河图》。
画的是北宋都城汴京热闹的场面。
这幅画有百年的历史,早已名扬中外,现在完整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
张择端画这幅画的时候,下了很大功夫。
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五百多个: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留着长胡子的道士,有走江湖的医生,有摆小摊的摊贩,有官吏和读书人……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在这上面了。
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
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
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
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
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最有意思的是桥北头的情景:一个人骑着马,正往桥下走。
因为人太多,眼看就要撞上对面来的一乘轿子。
就在这个紧急时刻,马笼头被一下子拽住了,这才没让马撞上那乘轿子。
旁边两头运货的小毛驴正在下坡,脚下不稳。
站在桥栏杆边欣赏风景的人被惊扰了,连忙回过头来......你看,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清明上河图》使我们看到了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场景。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补充习题答案一、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zé tiāolónɡ fàn二、根据意思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填空。
1.名扬中外2.形态各异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北宋三百六十行北京四、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1.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
2.尽管画上的人物十分小,但仍然可以看清,充分说明画家绘画技艺的高超。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反思一、教材《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六年制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课文内容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课文内容
北宋时候,有位画家叫张择端。
他画了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清明上河图》。
这幅画长528厘米,高24.8厘米,画的是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场面。
这幅画已经有八百年多年的历史了,现在还完整地保存在北京的故宫博物院里。
张择端画这幅画的时候,下了很大的功夫。
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五百多个: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留着长胡子的道士,有走江湖的医生,有摆小摊的摊贩,有官吏和读书人……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
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
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
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
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最有意思的是桥北头的情景:一个人骑着马,正往桥下走。
因为人太多,眼看就要碰上对面来的一乘轿子。
就在这个紧急时刻,那个牧马人一下字拽住了马笼头,这才没碰上那乘轿子。
不过,这么一来,倒把马右边的两头小毛驴吓得又踢又跳。
站在桥栏杆边欣赏风景的人,被小毛驴惊扰了,连忙回过头来赶小毛驴……你看,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
《清明上河图》使我们看到了八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场景。
1/ 1。
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组20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课件

欣赏
《清明上河图》画卷简介 闻名中外的《清明上河图》,
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不朽珍品。此 画为绢本水墨淡设色长卷,采用散 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 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绢本、 淡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 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该图 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 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 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 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500 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 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 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 笔墨章法都很巧妙。具有很高的历 史价值和艺术水平。
•1、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2022年2月15日星期二2022/2/152022/2/152022/2/15 •2、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 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人。2022年2月2022/2/152022/2/152022/2/152/15/2022 •3、书籍—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住宅里没有书,犹如房间里没有窗户。2022/2/152022/2/15February 15, 2022 •4、享受阅读快乐,提高生活质量。2022/2/152022/2/152022/2/152022/2/15
汴梁:今河南省开封 市,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 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 周以及北宋和金,均曾建都 于此,素有“七朝古都”之称。
开封与北京、南京、西 安、洛阳、杭州、安阳合称 中国七大古都,在建都朝代 上仅次于西安和洛阳,居全 国第三位。在古代,这里曾 长期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 化的中心。
展示台:
小学三年级语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原文及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原文及教案【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原文北宋时候,有位画家叫张择端。
他画了一幅的画——《清明上河图》。
画的是北宋都城汴京热闹的场面。
这幅画有八九百年的历史,早已名扬中外,现在完整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
张择端画这幅画的时候,下了很大功夫。
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五百多个: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留着长胡子的道士,有走江湖的医生,有摆小摊的摊贩,有官吏和读书人……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在这上面了。
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
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
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
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
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最有意思的是桥北头的情景:一个人骑着马,正往桥下走。
因为人太多,眼看就要撞上对面来的一乘轿子。
就在这个紧急时刻,马笼头被一下子拽住了,这才没让马撞上那乘轿子。
旁边两头运货的小毛驴正在下坡,脚下不稳。
站在桥栏杆边欣赏风景的人被惊扰了,连忙回过头来……你看,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清明上河图》使我们看到了八九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场景。
【篇二】小学三年级语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3、培养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难点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单元导入,揭题解题。
1、师:这一单元我们已轻轻打开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走进它,我们已经认识了一座了不起的古代建筑。
今天,我们要来欣赏一幅名扬中外的古画。
小学三年级语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原文及教案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学三年级语⽂《⼀幅名扬中外的画》原⽂及教案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三年级语⽂《⼀幅名扬中外的画》原⽂ 北宋时候,有位画家叫张择端。
他画了⼀幅的画——《清明上河图》。
画的是北宋都城汴京热闹的场⾯。
这幅画有⼋九百年的历史,早已名扬中外,现在完整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张择端画这幅画的时候,下了很⼤功夫。
光是画上的⼈物,就有五百多个: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有做各种买卖的⽣意⼈,有留着长胡⼦的道⼠,有⾛江湖的医⽣,有摆⼩摊的摊贩,有官吏和读书⼈……三百六⼗⾏,哪⼀⾏的⼈都在这上⾯了。
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
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
⾛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
画⾯上的这些⼈,有的不到⼀⼨,有的甚⾄只有黄⾖那么⼤。
别看画上的⼈⼩,每个⼈在⼲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最有意思的是桥北头的情景:⼀个⼈骑着马,正往桥下⾛。
因为⼈太多,眼看就要撞上对⾯来的⼀乘轿⼦。
就在这个紧急时刻,马笼头被⼀下⼦拽住了,这才没让马撞上那乘轿⼦。
旁边两头运货的⼩⽑驴正在下坡,脚下不稳。
站在桥栏杆边欣赏风景的⼈被惊扰了,连忙回过头来……你看,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 《清明上河图》使我们看到了⼋九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百姓的⽣活场景。
【篇⼆】⼩学三年级语⽂《⼀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 教学⽬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
2、对照画⾯,了解课⽂描写了画⾯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3、培养⾃学能⼒。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课⽂和观察画⾯,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热爱祖国传统⽂化的感情。
盐湖区二小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组 20《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清明上河图》画卷简介相关阅读 新人教版

《清明上河图》画卷简介《清明上河图》画卷,北宋风俗画作品。
作者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
宋徽宗时为宫廷画家。
少年时到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游学,后习绘画,尤喜画舟车、市桥、郭径,自成一家.《清明上河图》是他的代表作,曾经为宣和内府所收藏。
绢本、淡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500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
全图分为三个段落。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扁舟.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
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
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
还有“王家纸马店",是扫墓卖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
宛如飞虹,故名虹桥.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
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
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象在大声吆喝着什么。
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桥上的人,也伸头探脑地在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
这里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名副其实地是一个水陆交通的会合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择端的身世之谜
对于张择端的身世史书上没有任何史料记载,千百年来一直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张择端是北宋人;也有专家学者认为张择端是南宋人;还有专家学者认为张择端是金代人。
认为张择端为南宋人的专家,主要是根据明晚期书画家董其昌在《容台集》中对《清明上河图》的推测:“南宋时追摹汴京景物,有西方美人之思。
”清代孙承泽在《庚子消夏记》中记载:“《清明上河图》乃南宋人追忆故京繁盛也。
”
认为张择端是金代人观点的专家,是根据《清明上河图》最早的题跋出自金代人之手,并且两宋画院均不见张择端著录。
然而,更多专家学者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研究考证,认为张择端是北宋人。
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图》“石渠宝笈三编本”,后面最早的金代张著题跋中注明了张择端的身份为“翰林”,并且进一步指出,张择端游学于京师,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
张著的题跋是关于张择端身世最早的记载,也是惟一的记载。
他所提到的向氏究竟是何人,已经无法考证,向氏所著《评论图画记》一书也不曾见于著录,这给专家学者的研究和考证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但是根据最早的金代张著题跋,张择端是北宋人的观点最具说服力。
至今,开封民间还流传着张择端与《清明上河图》的故事。
开封的相国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天保六年,到北宋太宗时期,相国寺发展到鼎盛时期,占地540亩,僧院64座,殿阁雄伟、花木葱茏,因此被誉为“金碧辉映、云霞失容”。
偌大的相国寺雕梁画栋需要大量的画师为之服务。
传说当年在北宋东京的相国寺里,住着一些靠给寺院绘画谋生的民间画师,其中有一个青年画师,他说可以把首都东京城的繁华盛景搬到画上来,这个青年就是来自山东诸城的张择端。
张择端住在相国寺的香积厨里,潜心作画。
一天宋徽宗赵佶在皇家卫队的护卫下,声势浩荡地驾临相国寺降香,宋徽宗赵佶听说相国寺里住着一位才华横溢的年轻画师,便命宰相蔡京去了解情况。
宋徽宗赵佶和宰相蔡京不但喜欢绘画,并且都是绘画的高手。
宋徽宗赵佶命宰相蔡京将张择端召进翰林图画院,亲自命题让张择端绘画北宋东京的繁华盛景。
张择端被召进了宫中翰林图画院,但是他提出请求不能关在皇宫里面作画,他要求在安静的农舍中作画,宋徽宗赵佶同意了张择端的请求,命宰相蔡京为张择端在北宋东京都城的郊外,
找了一处安静的农舍,从此张择端披星戴月潜心作画。
谁能想到,这样一幅北宋东京的繁华盛景,竟是在东京都城郊外的偏僻农舍里创作完成的。
当宰相蔡京将张择端绘画的长卷呈给宋徽宗赵佶看时,宋徽宗赵佶见了张择端的绘画大喜过望。
从此,《清明上河图》被宋徽宗赵佶收入皇宫内府。
北宋灭亡后,宋徽宗赵佶和儿子宋钦宗赵桓被金人俘虏到北方,藏于北宋内府的《清明上河图》及六千件艺术品也被金兵掠获。
宋徽宗赵佶的第十一个儿子宋高宗赵构杭州称帝。
张择端为了让宋高宗赵构不忘国仇家恨,坚决抗金,他闭门谢客,呕心沥血,又绘制出一幅《清明上河图》长卷,献给宋高宗赵构。
宋高宗赵构与父亲宋徽宗赵佶不同,他对画根本不感兴趣,并将画退了回来。
张择端展开长卷,心绪难平,他一气之下,将自己呕心沥血绘制的《清明上河图》长卷付之一炬,幸好被家人及时抢出一半。
沉痛的打击下,不久张择端忧郁而死。
张择端两次献《清明上河图》的故事是否真实无法考证,但是传说中,张择端却是一位忧国忧民的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