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月雷达方法技术研究及嫦娥三号雷达数据解释
嫦娥三号ppt讲解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
探月卫星
与“嫦娥一号”的探月轨道不 同,将来“嫦娥三号”卫星将 不再采取多次变轨的方式,而 是直接飞往月球。“嫦娥三号” 要携带探测器在月球着陆,实 现月面巡视、月夜生存等重大 突破,开展月表地形地貌与地 成分等探测活动。根据中国探 月工程三步走的规划。2013年 实现月球软着陆探测自动巡视 勘察。
月球车模型
载人登月
载人登月未正式立项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明确表示 ,中国的探月工程共分为“无人月球 探测”、“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欧阳自远透露说,我 国在2017年将有望实现月球采样与返回,对登陆地点附近区域的月球表面的 资料进行更加详细的积累和收集,从而完成无人探月工程中“绕、落、回” 的三个探测阶段,为下一步载人探月奠定基础 。 “嫦娥五号”将实现中国第一次月球采样返回。而全国人大代表、探月工 程副总设计师兼探月工程三期总设计师胡浩透露,备受关注的载人登月计划 仍未正式立项,但各方关于这一问题的看法已趋于一致 。
两器分离
嫦娥三号及玉兔号任务
名为“玉兔”号的月球车将以每小时200米的速度和每一“步”7米左右的节 奏巡视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并与留在落月点的着陆器一起,开展月表形貌和地质构造、月 面物质成分和可利用资源、地球等离子体层等科学探测,大约任务时间为3个 月。
嫦娥三号卫星任务
着陆区全景照首公开
16日之后,嫦娥三号迎来月昼高温考验。月球车转入“午休”模式,为应对 高温,只保留部分分系统工作,移动等分系统则停止工作。而着陆器热控能 力强,月午状态仍能工作,地形地貌相机对嫦娥三号探测器着陆点进行了 360°环拍,获得了全景照片,其他有效载荷也都开展了相应的科学探测 。 据嫦娥三号任务探测器系统主任设计师刘恩海介绍,全景图片是用 60张照片 分三次拼接而成,分别为0°,往下倾斜15°和30°三个角度拍摄而成,而 选择这个角度正是因为可以由近到远清晰地看清楚。
《2024年嫦娥三号自主避障软着陆控制技术》范文

《嫦娥三号自主避障软着陆控制技术》篇一一、引言随着人类对太空探索的深入,月球探测任务逐渐成为航天领域的重要一环。
嫦娥三号作为我国探月工程的重要一环,其自主避障软着陆控制技术是确保任务成功的关键技术之一。
本文将详细探讨嫦娥三号在自主避障软着陆控制技术方面的应用及所取得的成果。
二、嫦娥三号任务背景及意义嫦娥三号是我国探月工程的重要一步,其任务目标是实现月球表面的软着陆,并开展相关科学实验。
在这一过程中,自主避障软着陆控制技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仅为我国探月工程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也为后续的深空探测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三、自主避障软着陆控制技术的核心原理嫦娥三号的自主避障软着陆控制技术主要基于先进的导航系统和精确的飞行控制算法。
导航系统通过获取月球表面的地形数据,为飞行器提供实时的环境信息。
飞行控制算法则根据这些信息,实时计算并调整飞行器的轨迹,确保其在着陆过程中能够避开障碍物,实现精确的软着陆。
四、技术实现过程及关键环节1. 障碍物探测与地形建模:嫦娥三号搭载的高精度雷达和光学设备,能够实时探测月球表面的地形信息,并建立精确的地形模型。
这一环节为后续的避障和软着陆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2. 飞行轨迹规划与调整:基于探测到的地形信息和飞行控制算法,嫦娥三号能够实时规划出最佳的飞行轨迹。
在飞行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轨迹,确保能够避开障碍物并实现软着陆。
3. 软着陆控制策略:在接近月球表面时,嫦娥三号需采用精确的软着陆控制策略。
这一策略包括减速、稳定、着陆等多个环节,确保飞行器在着陆过程中能够保持稳定,并实现精确的着陆点。
五、技术成果及应用价值嫦娥三号的自主避障软着陆控制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首先,此技术成功实现了嫦娥三号在月球表面的软着陆,为我国探月工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其次,此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探月任务的成功率,降低了任务风险。
最后,此技术为后续的深空探测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推动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嫦娥3号

中国探月工程规划为“绕、落、回”三期,其中嫦娥三号任务是中国探月工程二期“落”的主任务。
探月工程副总指挥牛红光1日介绍说,嫦娥三号任务是我国探月工程二期的关键之战,对我国深度探索宇宙、和平利用开发太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因此探月工程领导小组组长、总指挥马兴瑞总结说,无论是从我国探月工程的角度,从中国航天整体发展情况看,还是从世界深空探测角度看,嫦娥三号任务都具有里程碑意义。
这种说法绝不是中国的自卖自夸。
据“德国之声”报道,德国航空航天中心的韦伯博士认为,人类月球探测器的历史上,最值得一提的有两次,都由苏联科学家完成。
一次是1971年10月4日结束的苏联第17次探月项目,探测器登月成功并在那里进行了11个月的工作。
其间,它在月球上行驶10.54公里,传输2万张照片以及全景图,并进行了500多次土壤测试。
另一次是1972年2月25日,探测器从月球返回地球,并带回159克月球土壤。
从那时起距今40多年过去了,人类对月球的知识仍然没有丰富,反而显得漏洞百出,因此,“(中国)对月球的新探索是对丰富人类知识做出的贡献。
嫦娥三号

绕月飞行、月球卫星和月面软着陆等5种 。纵观世界各国的月球探测史可以看 出,在月球表面成功实施软着陆是整个月球探测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 所谓“软着陆”是指探测器在落向月面的过程中采用制动发动机进行减速, 以使到达月面时的速度接近于零(一般为几米每秒)。 实施月面软着陆的意义有以 下两点: (1) 采用软着陆的探测方式,可以获得月球大量的信息,而且在深度和精度 上比卫星遥感要高得多,两者数据又可相互补充和验证。 (2) 成功在月面实施软着陆,才能够近距拍摄月球高分辨率照片、携带月球 车在月面不同地点进行探测和自动取样,以及未来载人登月,进而在月球上建立 永久性基地才会成为可能。
系。
因为快速调整段时间短, 且速度变化小, 可假设从近月点 15km 开始到 2400m 的主减速段和快速调整段为同一抛体运动, 根据已知资料得抛物线过程中卫星经 度基本不变,所以本文假设其经度不变,对其纬度变化进行求解。月球赤纬分为 南北各有九十度,且极区半径 r3=1735.843km,可得每一个纬度的竖直高度差为 19287m. 则整个过程当嫦娥三号在近月点受变推力时, 水平速度������ ������ 为 1.693km/s, 竖直速度������ ������ =0,到达 2400m 时水平速度������ ������ 为零,竖直速度������ ������ 为 57m/s。且假设变推 力的加速度为定值。由题意可知:
3、模型假设与符号说明 3.1模型假设 1环月探测器在轨运行过程中承受的主要摄动影响皆为“引力”,有月影存在的压 作用,相对地球卫星而言也较弱,日月引力摄动等影响因素均也忽略不计; 2在对卫星和空间飞行器进行轨道估计时, 认为作用于其上的所有外力都通质心; 3卫星和空间飞行器的运动是在真空中进行的; 4空间飞行器除自身推力外只受月球的重力影响; 5 卫星的观测图片及数据精准; 6 月球的质量是均匀的,可作为近似球体处理;
嫦娥三号

号探测器将首次获现月夜生 存。这将是我国探月‘三步走’战略中极为关 键的一步,她的表现值得我们期待。
中国的玉兔号月球车是无人驾驶月球车,质量约140kg,与 苏联的月球车相比是“小个子”。玉兔号搭载有测月雷达、 全景相机、红外成像光谱仪和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等先进设备。
。 中国探月工程经过10
年的酝酿,最终确定 中国的探月工程分为
“绕”、“ 落”、
“回”3个阶段
嫦娥工程的一期工程——绕月飞行 第一步为“绕”,即发射中国第一 颗月球探测卫星,突破至地外天体 的飞行技术,实现首次绕月飞行。 嫦娥工程一期工程目标有5项: 研制和发射中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 星、初步掌握绕月探测基本技术、 首次开展月球科学探测、初步构建 月球探测航天工程系统、为月球探 测后续工程积累经验。 嫦娥工程一期工程科学目标有 4个: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 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 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特性、探 测地月空间环境。 目前一期工程的目标已经全部
嫦娥三号任务的具体特点
嫦娥三号任务的具体特点可总结为以下几方面: •选择与以往不同区域着陆; •月面软着陆就位探测与月球车巡视勘察二者同时 进行并有机结合,将获得比以前更有意义的探测成 果; •在国际上首次利 用测月雷达实测月 壤厚度(1~30米) 和月壳岩石结构 (1~3千米);
嫦娥三号的难题
各国登月情況
• 1969年7月20日, 美国宇航员奥尔德林 (如图)和阿姆斯特 朗(头盔中影像)乘 “阿波罗”11号飞船 首次登上月球。
“嫦娥奔月”是中
国家喻户晓的神话
故事。2004年,中
国正式开展月球探
测工程,并命名为 “嫦娥工程”。
嫦娥”这个 美丽的名字, 一直以来都 寄托着人们 对月亮的无 限向往,因 此“嫦娥奔 月”的神话 在民间流传 了几千年。 如今,登九 天揽月将不 再只是传说
《2024年嫦娥三号自主避障软着陆控制技术》范文

《嫦娥三号自主避障软着陆控制技术》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嫦娥三号探测器作为我国探月工程的重要一环,其自主避障软着陆控制技术成为了国内外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详细介绍嫦娥三号探测器在自主避障软着陆控制技术方面的研究背景、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旨在为后续的科研工作提供参考。
二、嫦娥三号探测器背景及意义嫦娥三号探测器是我国探月工程二期的重要任务之一,其目标是在月球表面实现软着陆并进行科学探测。
在月球表面着陆过程中,由于月球表面地形复杂,存在大量陨石坑、山体等障碍物,因此如何实现自主避障成为了关键技术之一。
研究嫦娥三号自主避障软着陆控制技术,对于提高我国探月工程的成功率、推动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对于自主避障软着陆控制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探测器与月球表面的环境感知技术,二是避障算法的研究与优化,三是着陆控制策略的制定与实施。
在环境感知技术方面,国内外学者主要通过雷达、激光、视觉等多种传感器进行探测器与月球表面的信息获取。
在避障算法方面,研究人员通过不断优化算法,提高探测器在复杂地形下的避障能力。
在着陆控制策略方面,研究人员制定了多种控制策略,以适应不同的着陆环境。
四、嫦娥三号自主避障软着陆控制技术嫦娥三号探测器采用了多种技术手段实现自主避障软着陆控制。
首先,探测器搭载了高精度的雷达和视觉传感器,实现了对月球表面环境的精准感知。
其次,探测器采用了先进的避障算法,能够在复杂地形下实现自主避障。
最后,探测器制定了多种着陆控制策略,根据不同的着陆环境选择最合适的策略。
在避障算法方面,嫦娥三号探测器采用了基于人工智能的算法,通过机器学习实现对月球表面环境的自适应识别和避障。
同时,探测器还采用了多种传感器融合技术,提高了信息获取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着陆控制策略方面,嫦娥三号探测器制定了多种策略,包括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策略、基于滑模变结构的策略等。
嫦娥探月工程最新情报分析索引系统

嫦娥探月工程最新情报分析索引系统近年来,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
嫦娥探月工程作为中国航天领域的一项重大创举,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
为了更好地了解嫦娥探月工程的最新情报,并能够将这些情报进行有效的整理和分析,建立一个优秀的索引系统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对嫦娥探月工程的最新情报分析索引系统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
嫦娥探月工程是中国航天领域的一个重要项目,旨在实现中国人类登月梦想。
自2007年嫦娥一号成功发射以来,嫦娥探月工程已经取得了多项令人瞩目的成就。
为了更好地跟踪和分析这些成果,建立一个最新情报分析索引系统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嫦娥探月工程最新情报分析索引系统需要具备收集嫦娥探月工程相关信息的能力。
根据最新的报道,嫦娥探月工程包含了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和嫦娥四号等多个阶段。
索引系统应该能够及时收集到这些不同阶段的工程进展、科学发现、技术突破等相关信息,确保最新情报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其次,嫦娥探月工程最新情报分析索引系统需要具备数据的分类和整理能力。
面对庞大的嫦娥探月工程数据,索引系统应该能够将这些数据按照不同的维度进行分类整理,使其更易于查找和分析。
例如,可以按照任务阶段、科学目标、技术指标等进行分类,方便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获取相关信息。
第三,嫦娥探月工程最新情报分析索引系统需要具备数据可视化和分析的能力。
将庞大的数据整理成图表、图像等可视化形式,能够更好地表达嫦娥探月工程的科学成果和技术进展。
同时,索引系统还应该具备分析功能,能够通过数据分析,提取出嫦娥探月工程的发展趋势、技术瓶颈等有价值的信息,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
最后,嫦娥探月工程最新情报分析索引系统需要具备多渠道的信息获取能力。
不仅可以收集中国国内的相关信息,还能够获取国际上有关嫦娥探月工程的研究成果和评论,以加深对该工程的了解和分析。
因此,建立一个全面、多样化的信息获取渠道是索引系统的重要特征之一。
综上所述,嫦娥探月工程最新情报分析索引系统是非常重要的,能够满足用户对嫦娥探月工程最新情报的需求,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跟踪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嫦娥三号”着陆缓冲机构的研究成果及其应用

“嫦娥三号”着陆缓冲机构的研究成果及其应用嫦娥三号是中国首次成功探测月球的探测器,其中一个重要的技术是其着陆缓冲机构。
着陆缓冲机构的研究成果不仅为嫦娥三号的成功着陆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也为未来的探月计划以及其他太空探测任务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嫦娥三号的着陆缓冲机构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着陆减速器、悬架系统以及机器人探测器。
着陆减速器是一个由多层组成的结构,用于减速着陆时的冲击力。
它由阻尼器、非线性弹簧和柔性悬挂组成,通过复杂的动态分析和试验验证,以达到较佳的着陆减速效果和稳定性。
其次是悬架系统,它主要由减震器和类似于汽车悬架的机械构件组成。
在着陆后,减震器可在允许的范围内吸收着陆带来的冲击力,从而减轻机械结构的振动和冲击。
机器人探测器则可以快速、精确地探测月面,收集有助于科学研究的宝贵数据并传回地球。
关于着陆缓冲机构的研究成果,最先要提到的是其可靠性。
在嫦娥三号着陆的过程中,这个机构成功缓解了着陆时所产生的冲击力,为任务的成功提供了保障。
此外,这个机构的可靠性也为未来探月计划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和经验积累。
此外,着陆机构的研究成果也为其他的太空探测任务提供了借鉴。
例如,日本的“隼鸟2号”探测器以及中国的“天问一号”等探测器的着陆缓冲机构都采用了类似的设计和技术,展现了嫦娥三号的创新性和领先地位。
总之,嫦娥三号着陆缓冲机构的研究成果是中国航天领域的重要里程碑,在未来探月任务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这个机构的设计和技术不仅为探测行业带来了新的思路和经验,也扩大了中国航天工业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我相信,在未来的探索中,中国的创新和实践将继续引领和推动探索太空的进程。
此外,嫦娥三号着陆缓冲机构研究的成功,离不开中国航天工业的技术实力和创新精神。
中国航天工业在探月任务中的不断发展,为中国赢得了国际声誉和领袖地位,也为国内航天技术的创新和推广提供了宝贵经验。
在未来,中国航天工业将继续研究航天技术,提高自身的实力和竞争优势,为探索太空和推动科学发展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月雷达方法技术研究及嫦娥三号雷达数据解释我国“嫦娥三号”(Chang’e 3,CE-3)和“嫦娥四号”(Chang’e 4,CE-4)搭载的探月雷达(Lunar Penetrating Radar,LPR)是一种装载在月球巡视器上对月表进行实地登陆观测的探测方式。
其理论基础是利用天线向探测目标发射高频电磁波(1MHz~10GHz)进行探测,可以高分辨率地探测月球次表层地质结构与月壤厚度。
根据探月雷达测量的数据,可以实现以下科学和工程研究目标:获得沿巡视器路径的月壤的厚度分布,并可以通过反演描述月壤和月球浅层岩石的电磁参数,为月壤层矿产资源的估算提供依据;更好地了解月球地形特征与地质构造的关系,为月球地形和地质研究提供科学数据;为详细研究月球的形成和演化提供科学依据;为未来选取月球基地的位置提供必要的科学数据。
本文针对月壤层的模型建立,电磁响应模拟,探月雷达数据预处理,月壤参数估计,近月表地质解释等方面进行研究。
开展了月球浅表层介质的建模及其电磁响应计算与分析,为探月雷达探测机制和数据解释提供方法技术支撑;研发了嫦娥三号探月雷达数据的解算、校正和初步处理的完整流程,对雷达数据中的反射信号进行分析;设计实现了月壤、月岩物理参数的高精度估计、反演和分析,量化潜在可开发的月球资源,帮助分析资源分布规律;解释了近月表地质界面,有利于确定界面的地质意义和介质组成,为加深对浅月表层的形成演化认识提供基础,也为进一步的月球以及深空探测提供支持。
(1)建立了月壤综合模型。
通过将分形技术应用于地形建模,准确地描述了小区域的月球地形,引入磨粒技术来模拟不规则的异常体,应用随机等效介质描述随机介质。
同时也考虑了介电常数随深度的变化。
月壤综合模型的建立加深了对月壤形成和演化的认识。
根据时间域有限差分法对建立的月壤综合模型进行电磁响应模拟。
与简单模
型的仿真结果相比,月壤综合模型的仿真结果包含更多细节,更加真实。
(2)处理了嫦娥三号探月雷达数据。
介绍嫦娥三号着落点的区域信息,研究我国探月工程所采集的探月雷达数据体,结合在月球表面采集数据的复杂环境以及雷达仪器本身的影响,分别针对第一通道(CH-1,60MHz)和第二通道(CH-2,500MHz)进行处理流程设计,研究包括带通滤波以及增益等常规方法在内的处理方法对探月雷达数据处理的效果,最后得到了清晰的探月雷达图像并分析了数据存在的问题。
(3)研究了嫦娥三号着陆区月壤层的结构和演变过程。
根据正演模拟的结果,探讨了月壤与基岩接触面的形态。
随后,利用F-K(频率-波数)滤波突出了月壤和基岩的接触面。
根据探月雷达第二通道数据能量的分布对着陆区月壤层进行分层。
通过综合考虑月球的演变历史,区域地质情况,特别是探月雷达数据结果,推断了嫦娥三号着陆区月壤层的演变过程。
(4)估计了月壤的电性参数和铁钛含量。
从理论上证明了跟据两组收发距不同的雷达数据,利用两者对同一个异常体反射时间的不同,从而推断介质介电常数的方法具有可行性。
针对一个简单模型和一个月壤复杂模型,利用该参数估计方法,反推出各异常体的位置和模型的介质参数,得到结果与实际模型一致。
利用探月雷达第二通道的两套收发距不同的数据,得到了嫦娥三号着陆点月壤的介电常数。
Apollo计划的成果给出,介电常数与月壤的密度和铁钛含量存在内在联系,结合估计得到的月壤介电常数,可以估算得到月壤的铁钛含量。
(5)定量分析了月壤中孤石的位置和数量。
提出了一种基于局部相似性约束的自适应石块定位方法,该方法利用到了探
月雷达第二通道两套数据之间的相似性。
该方法的实现首先采用基于f-x EMD
的倾角滤波器来提取两个数据中含有信号的波数分量。
然后,计算滤波后的两套数据之间的局部相似谱。
通过利用软阈值函数,认为相似谱中的局部最大值可作为每个孤石的位置。
最后,根据提取结果,一方面获得了月壤的深度,另一方面也揭示了月壤中孤石随路径和深度变化的分布信息。
进一步为嫦娥五号月壤采集提供了先验方法。
(6)分析了嫦娥三号着陆点浅月表地质结构。
嫦娥三号第一通道数据探测到了虹湾地区的浅表层地质结构。
由于数据信噪比较小,为了解决噪声的限制,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shearlet变换的去噪策略。
在该策略中,shearlet变换不仅是一种数据分析的工具,还可以提高CH-1数据的信噪比并突出同相轴。
处理后质量提高的CH-1数据有助于地质分层和解释。
在分别获得浅部和深部的处理数据之后,跟踪处理结果中的同相轴,得12个可能的分界面。
在评估每个同相轴后,根据可靠性对每个同相轴进行判断和分类。
利用探月雷达数据分析浅月表地质结构提供了有价值的地质信息,并为未来的月球探测任务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