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志怪小说中_祈寿_情节之文化考察_张黎明
江苏高考语文一轮练习周周练第7周周2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萧伯玉墓志铭[明]杨士奇夫孝百行之先也。
孝可以通天地,格鬼神,而所愿必遂者,诚之至也。
然考历代所纪,率皆不过十数人,岂以其道虽易实难而由之者鲜与?抑有之,或处乎幽敻寂寞之滨,世莫得闻之?若今抚之乐安之萧伯玉,其行有诚,世之知者寡也。
方伯玉丧父时,生四阅月,其母育之,稍长,能服母之教以有立,十余岁,即躬任繇役,诣京师,不以公事忧其母。
甫冠,坐累谪戍万里东海外。
且行,辞其母,跽曰:“男子出门行四方,惟大人善自怡,勿以儿故戚戚自损。
”伯玉虽外为好言壮色以宽母意,实中心悲念远去母不自堪也。
即日素食,仰天而誓,冀复生还见母,有如不生还见母,终身不复饮酒食肉。
既及戍所,久益颠沛艰难,而持行愈砺,恒曰:“吾不孝,不获侍吾母,又可倍其教而贻其忧乎?”戍之长官察其贤,皆礼重之,遣子弟从之学问。
有过爱之,具醴馔强进之者曰:“非饮食莫养身体,爱身即爱母矣。
”不听,而泣下澘然,酸楚不已,左右皆为感动。
盖其心旦暮动息,无斯须不在母侧。
后二十有七年,竟以公命得过家省母。
时其母已七十余,尚康宁无恙。
母子相见,欢如更生焉。
《书》有之,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夫惟欲之出乎不善者,不可以望得于天,苟善矣,无弗得者,伯玉是已。
无几,伯玉以疾卒于家,永乐乙未十一月也,享年四十有九。
伯玉自幼嗜学,博涉书史,喜为歌诗。
而性耿介,不肯枉己徇人。
急人之急,虽处穷厄,屡掷所有济人匮乏。
其子仪,永乐乙未进士。
仪卜其卒之明年某月,葬于乐安之某乡某原。
先事奉状请余铭,余既得其行,又考知其世,为之铭。
(选自《东里文集》,有删改) 萧伯玉的孝道表现在哪些行为上?请简要概括。
答: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游丹霞记袁枚甲辰春暮,余至东粤,闻仁化有丹霞之胜;遂泊五马峰下,别买小舟,沿江往探。
行一日夜,至丹霞。
但见绝壁无蹊径,惟山胁裂一缝如斜锯开。
人侧身入,良久得路。
攀铁索升,别一天地。
借松根作坡级,天然高下,绝不滑履。
江苏省2022年名师高考语文原创卷(含答案)

江苏省2022年名师高考语文原创卷(WORD版,含答案)江苏省2022年名师高考语文原创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艺术是什么?艺术家通过艺术去追求什么?这是一个基本的美学问题,也是美学史上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
在中国美学看来,既然自然物象都是由“气”构成的,都是像人体一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命体,那么,艺术描述自然,就不只是描述自然的形式,而是通过形式表现自然物象的生机和生命。
五代画家荆浩给绘画所下的定义是:“画者,画也。
度物象而取其真”。
何谓“真”?“真”就是事物的本真形态。
为了说明“真”,荆浩又提出了和“真”相近的范畴——“似”。
“真”不是“似”。
“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盾俱盛”。
“似”只有其形无其“气”,“真”则既有形又有“气”。
绘画不能空陈形似,而应当“气质俱盛”,表现物象流荡不息的生命。
这是中国人对于绘画艺术的基本观点。
所以谢赫标举绘画“六法”,首其要者,就是“气韵生动”。
关于“气韵生动”,徐复观先生把“气”归结为阳刚之美,把“韵”归结为阴柔之美,原则上并没有错。
但从根本上讲,对于“气韵”,还须从中国人的基本宇宙意识方面理解。
“气”是“生物之具”,万物都由“气”而构成。
但“气”又不是构成事物的直接材料,构成事物的直接材料是“质”。
“气”是流荡于“质”中的动态的东西,是事物的血液。
没有“气”,物只是材料的堆积和拼凑,只是死物。
在中国人看来,物之所以为活物,就是因为其中有“气”。
或者说,中国人认为物是由“气”构成的,所以物都不是死物而是活物。
这种“气”体现在人物身上,就是一个人的气质、风采,就是一个人的仪容、神气,就是一个人的风姿神貌,这就是“韵”,就是“神”。
水画、风景画要突出“气”,那么,人物画所要突出的则是“韵”,是“神”。
唯其如此,“气韵生动”就成了中国人对于绘画艺术的基本认识和基本追求。
所以徐渭说:“不知画病不病,不在墨重与轻,在生动与不生动耳。
2024年福建省福州二中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2024年福建省福州二中高考语文二模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8分)1.(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近些年来,国人常以汤显祖与英国莎士比亚并称,除二人都逝世于同一年(1616年),最主要的原因是受汤显祖《牡丹亭》的影响,国人以汤氏为中国传统戏剧之代表。
在沈德符《顾曲杂言》中(汤显祖)《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即上续《西厢记》,下接《红楼梦》之文学经典谱系。
二则证实了《牡丹亭》彼时之影响当代研究昆曲的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均认为,在明代中后期充满争辩的语境里,汤显祖的思想趋于“异端”,受高僧达观影响,他提出“情”之说,由《牡丹亭》的“题词”可窥见端倪:“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传于世而后死。
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
如丽娘者,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皆非情之至也。
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皆形骸之论也。
“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
予稍为更而演之。
至于杜守收考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考谈生也。
“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
自非通人,安知情之所必有邪!”在陈均教授的解读里,这段文字是汤显祖《牡丹亭》的题旨,即“情”与“理”的关系。
事实上,杜丽娘生死之间的“三生之情”,恰是汤显祖思想的塑造历程。
有研究者称,并非“题词”里所言之事,而可能来自话本,其生死转换,也并无惊奇之处。
其最终能由庸常的《杜丽娘记》升级为极富艺术含量的《牡丹亭》,增添了诸多奇诡细节,从而造就了一部惊心动魄的传奇。
二《牡丹亭》大约于万历二十六年写就,之后迅速流传开来。
其创作者汤显祖正身处宋明理学的笼罩中,对“至情”的讴歌,故而《牡丹亭》特意凸显了因梦生情的爱情线索。
但很显然,它并非该剧的核心主旨,艺术思想与理念都已成熟,在此情境下创作的《牡丹亭》,死而复生,刚烈且充满抗争的意味。
广东省湛江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

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考试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铅笔在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填涂考生号。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中国传统伦理中尤其是在早期传统中,“道”和“德"最早是分开来讲的.“德”观念的产生当在原始社会,与氏族有关。
巴新生先生认为“德”观念的发展有四个阶段:原始部族的图腾崇拜;殷商时期的上帝崇拜和祖先崇拜;西周君主的祭祀征伐、视察巡行即统治者的政行;春秋时期的道德观念即普遍的道德判断标准阶段.“道”观念的出现当晚于“德”观念。
从原始语义上来分析,“德”观念最早为一种原始部族的图腾崇拜,为部族成员所共有.而“道"观念的原始意义是所行的道路,也是一种普遍的观念。
可见,“德"观念同“道”观念在其产生的初始意义上,就有一种成长为普遍性的趋向,都具有成为普遍观念的可能性,这是它们最终走向抽象范畴的一个前提。
从字义上来考察,“道”从首从行,点明了人在“行”时,要时时抬头,或“仰首"“向外",以“观察”或“体会"那高高在上的“天”或“天意”,从而保证天命得以践履;“德”从行从十目从一从心,点明了“德”之行首先乃是有“心”之“行",应该时时注意问“心”,注意“向内”求索,反观自己的“行”是否是出自“内心”对“天"或“天命"的洞察。
相比起“道”观念,“德”观念更具体,距离人更近.作为文化现象,在演变过程中,“德"观念逐渐成为“道”观念的体现。
如《国语·晋语》中载,晋厉公六年,范文子率晋军在鄢陵打败楚军后,针对晋厉公的“无德而功烈”,说:“吾闻之,天道无亲,唯德是授.”天道是没有偏私,只把福命授给有德的人。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2025届高三3月份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2025届高三3月份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在中国的“乡治”传统中,乡规民约占据重要地位。
北宋就有益田《吕氏乡约》,后经朱熹编考增损,历代沿袭。
明代出现了乡约讲读制度,不只讲枯燥的律令,还辅之以道德事迹、格言谚语,使民众喜闻乐见。
清代沿用乡约讲读的方式,虽然基层推行中不免形式化,但仍有不少村民受到教化。
传统乡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能发挥独特作用,是因为自《吕氏乡约》以来,它就主要是民间性的,是村民共同约定的规范,它虽然也不乏惩罚务款,但重主要是“德治”规范,它所倡导的伦理道德价值,是乡村社会普遍认同的;明清时的讲读制度,也都诉诸道德教化,过内化的道德影响众人,并形成舆论等制约机制,使人们大多能自发遵从。
当然,在社会经济层面,小农经济、儒家伦理及宗族影响力,也是其发挥效力的重要保障。
乡村治,则国家安。
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乡规民约“全覆盖”。
因此,各地出现了制定或修订乡规民约的热潮,但其中也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这些公约既无法接续乡规民约的乡治文化传统,又无法与当下乡村治理有效配合,村民不关注,村干部用不上。
一些村庄,乡规民约流于形式,或仅用于宣传。
有村民反映,乡规民约也就是挂在村委会墙上的摆设,村里有些矛盾或纠纷,还是靠风俗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和解决。
乡规民约与乡村治理缺乏有机连接,与村务公开和民主监督等无关,这些导致它不被重视,治理实效缺失。
当下,中国乡村变迁巨大,已迥异于百年前。
渗透着儒家伦理的乡规民约不可能“复活”。
但是,乡规民约蕴含的传统乡治文化机理,有着超越时空的贯通性;传统乡规民约的人民性、乡土性,以及民间自治道德与法文化氛围,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乡规民约的制定必须运用民主方式,要体现村民意愿。
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邮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2024.03现代文阅读(27分)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文艺作品历来崇尚“大团圆”结局,即塑造美的物象过程可以是曲折的,但结局往往是美好的。
例如才子佳人梁山伯与祝英台,历经劫难,最后双双化蝶飞去;《西厢记》中崔莺莺与张生冲破重重阻碍,有情人终成眷属。
创作者将希望寄托于美好,制造虚幻的“大团圆”结局,在自己理想的精神之地构筑起一个远离尘嚣的梦,从而逃避苦难寻求慰藉。
而沈从文采用“以美写悲”的手法创作《边城》,挣脱了传统文学“先苦后甜”主流范式的束缚,角色、读者在作者的引领下直面现实的苦难与缺陷,产生对人生哲学的思考。
具备绝伦意境塑造能力的沈从文,在《边城》中为读者展现了一幅诗意的湘西风情画卷。
此起彼伏的物象、景象都具有蓬勃的生命力,人性与自然环境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
然而在悲剧结局的影响下,蛰伏在这些景与物中的悲剧基调开始恣意生长。
小说中出现了不少反映湘西特色风情的物象,白塔便为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物象。
在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翠翠的精神支柱老船夫带着无尽的遗憾离世了,而茶峒人民的精神支柱白塔也在那个夜里坍圮了。
白塔作为一个物象,在风雨的摧残下坍塌,这本是自然规律的体现。
然而它是茶峒人民的精神象征,被人为赋予意义,于是乎成了悲剧的一环,与老船夫的逝世共同构成碧溪岨乃至边城茶峒的悲剧。
这便是作者对“以美写悲”形式精彩绝伦的运用,两个象征“美”的人与物在同一时间被摧毁,完成了悲剧的双重建构。
到了冬天,那个坍圮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
可那个在月下唱歌,用歌声把翠翠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结尾这段文字优美、朴实,却散发无限悲凉。
在中华数千年积淀的众多文学作品中,采用“以美写悲”形式创作的作品不胜枚举,其中最为经典的莫过于唐代诗人白居易被贬时所创作的《琵琶行》,作者通过“以美写悲”巧妙构建了美景、美人、美声和美句等美学元素来反衬琵琶女与诗人的悲。
江苏省高邮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江苏省高邮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鲁迅和沈从文都出生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他们都怀着爱国之心和救国之愿,将自己的全副心灵投向了广袤的乡村大地。
知识者的理性让鲁迅自觉肩负起改造传统文化,使之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重任,对于大众启蒙的自觉承担成了他从事小说创作的最重要的立足点。
在《阿Q正传》《故乡》《祝福》《风波》《孔乙己》《药》等小说中,鲁迅选择了乡土农民的生活为描写对象,他把对民族现实的关注和对未来的焦虑,落实在对鲁镇、未庄等社会的剖析描写中,一方面忠实记录了生活在贫困凋敝的乡村中的农民的悲惨命运,另一方面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了乡土中国沉重的封建意识。
对于乡村世界,他既有清醒的认识又有冷静的批判,他更关心的是农民不能真正认识自身的生命意义和生存价值,提出了农民如何突破旧的精神枷锁、获得新的理性认识的命题,表现出他冷峻的思想革命意识和启蒙精神。
而沈从文乡土抒情小说的出现,则在描绘乡土人物与场景上带给人们耳目一新之感。
这些作品所展示的中国遥远边地的自然山水、风土人情与人物剪影显得别具一格。
作品中表现出对于乡村生活极为温柔的眷恋和对于地方风俗充满温馨的欣赏与陶醉,本色质朴,读起来津津有味。
他总是以全副笔力赞颂美好的自然、生命的力量和纯洁朴实的人性。
《边城》中渡船老人的勤劳、善良、敦厚,凡一切传统美德都不缺少;有头有脸有身份的船总顺顺,大气豪迈,正直公平,扶贫救困,很受茶峒人的敬重;顺顺的两个儿子,皆结实如虎、豪勇爽直,与人搏斗敢挺身而出,吃苦出力也不畏缩;翠翠更是沈从文向往的优美人性与人情的化身,隽秀的山水和古朴的民风,造就了翠翠清澈透明的性格。
她美丽、热情、纯真,心怀美好的憧憬与期待,她那循乎自然的生活方式与在爱情中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中国式思恋与坚贞,都是作家讴歌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生与人性。
六朝志怪小说中“祈寿”情节之文化考察

人 情都 是好 生惧 死 , 求 长 寿 是汉 民族 中起 源 祈 较早 、 影响深 广 的一种 文化现 象 。 民俗 风 尚 、 宗教 祝 祷、 艺术 审美 中都 可 以寻见这 种祈 寿文 化 的印记 , 在 这其 中小说作 品 的展现 又更加 直观 而生 动 。本文 拟 就六朝 志怪 小说 中 的祈 寿 情节 加 以分 析 , 以探 求 这
一
迎 思 。 石 梦 觉 , 本 、 :如 此 , 期 至 , 急 还 , 语 思 ‘ 死 可
与 家 别 。 口 《 明 录 》 有 “ 姥 ” : 吴 时 , 王 幽 中 王 事 “ 有
拜 祭北 斗祈 寿的观 念 , 搜 神 记 》 三 《 斗 南 斗 》 《 卷 北 是 对 这一 祈寿方 式 的较早记 载 : 术士 管辂见 到赵 颜 , 谓 其 必定天 亡 , 赵父 求 管 辂 为赵 颜 延 命 。管 辂 让 其 准 备“ 清酒 一樯 , 鹿脯 一 斤 ” 在 卯 日时 , 所 备 之 物 献 , 把
一
巡 , 边 坐 者 忽 见 颜 在 , 日 :何 故 在 此 ? 北 叱 “ ”
颜 唯 拜 之 。 南 面 坐 者 人 语 日 : 适 来饮 他 酒 “
脯, 宁无情 乎 ? …… 语 颜 日: 救 汝 至 九 十 ” “ 年 活 。 颜拜 而 回。 管语 颜 日 : 大助 子 喜 , ” “
寿 情 节 的 频 繁 出 现 体 现 了 六 朝 乱 世 中人 们 对 生命 的 热 情 、 苦 难 现 世 的 执 著 。 对
关 键 词 : 寿 ; 星 ; 寿 ; 利 性 ; 情 化 祈 祭 借 功 人 中 图 分 类 号 :2 7 4 I0 . 1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O 9 5 3 ( 0 9 0 — 0 70 1 0 -8 7 2 0 ) 20 5 -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6月第27卷 第2期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 urnal of T aiy uan U niver sity o f T echno log 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Jun.2009 V ol.27 N o.2六朝志怪小说中“祈寿”情节之文化考察张黎明,李 艳(天津大学中文系,天津300072) 摘要:祈寿情节是六朝志怪小说中的一大情节类型,是民间祈寿信仰、祈寿心理的反映。
祈寿情节中首先展现了不同的祈寿方式,可分为三类:祭星祈寿、向鬼祈寿、向佛祈寿。
通过这些祈寿情节可以看出民间祈寿心理的某些特点,即祈寿的功利性、人情化特点以及儒、释、道的交互影响。
祈寿情节的频繁出现体现了六朝乱世中人们对生命的热情、对苦难现世的执著。
关键词:祈寿;祭星;借寿;功利性;人情化中图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37(2009)02-0057-05 人情都是好生惧死,祈求长寿是汉民族中起源较早、影响深广的一种文化现象。
民俗风尚、宗教祝祷、艺术审美中都可以寻见这种祈寿文化的印记,在这其中小说作品的展现又更加直观而生动。
本文拟就六朝志怪小说中的祈寿情节加以分析,以探求这一时期世俗民众的祈寿心理特征①。
一现实生活中,祈寿的方式多种多样,孩子的长命锁、百岁宴,老人的重阳节、寿星图;简单的默默祝告上苍,复杂的做法事、摆道场、请神送佛,不一而足。
六朝志怪小说中的祈寿情节就首先展现了不同的祈寿方式。
(一)祭星祈寿在民间信仰中,祈寿最直接的对象就是寿星。
汉魏时,寿星执掌国之福寿,是当时的国家祭祀之一。
《史记·封禅书》索隐:“寿星,盖南极老人星也,见则天下理安,故祠之以祈福寿。
”[1]这大约是在古代星占思想基础上发展来的。
除了寿星,还出现了拜祭北斗祈寿的观念,《搜神记》卷三《北斗南斗》是对这一祈寿方式的较早记载:术士管辂见到赵颜,谓其必定夭亡,赵父求管辂为赵颜延命。
管辂让其准备“清酒一榼,鹿脯一斤”,在卯日时,把所备之物献于正在下围棋的二人:颜依言而往,果见二人围棋,……饮数巡,北边坐者忽见颜在,叱曰:“何故在此?”颜唯拜之。
南面坐者人语曰:“适来饮他酒脯,宁无情乎?”……语颜曰:“救汝至九十年活。
”颜拜而回。
管语颜曰:“大助子喜,且得增寿。
北边坐人是北斗,南边坐人是南斗。
南斗主生,北斗主死。
凡人受胎,皆从南斗;祈福皆向北斗。
”[2]这是一个朴素的有趣故事,文中物什的选择也颇为经心:清酒、鹿脯、桑树、围棋等,都是与长寿有关的吉物;而且一顿酒、脯换来了增寿至九十的超级回馈,可见在人们的想像中主生死的南斗、北斗还是极为慷慨,非常有人情味的。
在古人的观念中,斗星曾被认为是极星,是天地的中心,掌管生杀化育。
后来这种观念为道教所吸收、利用,成为道教的一大祝祷对象[3]。
汉魏时,这一观念的道教色彩还较淡,主要是建立在北斗君掌管阴间鬼事的信仰基础上,如纬书《老子中经》谓北斗“持人命籍”,各种阴间冥吏统归“鬼官北斗君差遣”[4]。
在六朝志怪小说中,虽然阴曹地府主要由泰山府君掌握,但“北斗主死”的观念依旧常见。
如《搜神记》卷九的“道士吕石”中吕石梦见到了北斗门下,随后亡:“石昼卧,梦上天,北斗门下见外鞍马三疋,云明日当以一迎石,一迎本,一迎思。
石梦觉,语本、思:`如此,死期至,可急还,与家别。
'”[2]《幽明录》中有“王姥”事:“吴时,有王姥,年九岁病死,自朝至暮复苏,云:`见一老妪,挟将*收稿日期:2008-11-24作者简介:张黎明(1976-),女,山东邹平人,天津大学讲师,南开大学博士生,从事古代小说研究。
① 求仙访道以求长生不在本文讨论的范畴之内,虽然这是一种最直接的祈寿行为,而且汉魏六朝的神仙传记不乏其数,但宗教的狂迷并不能完全代表俗众的虔诚。
飞见北斗君'”[5]。
在这些故事中,北斗君掌人生死之道甚明,人会死亡是北斗君见召,死后也要去见北斗君,这与后来泰山府君、阎罗的司职是一样的。
祭北斗星求寿的描写在以后的戏剧、小说中也多见。
元杂剧中王晔的《桃花女破法嫁周公》中桃花女与周公斗法,教导彭大在三更拜祭北斗以延寿:〔正旦云〕明日晚间,正当北斗星官下降,你买七分儿香纸花果、明灯净水供养着。
……你休害怕,不拣那个星官,扯住一个。
他问你要官呵,你便道我不要;他问你要禄呵,你便道我不要;他道你都不要,你可要什么,你便道我则要些寿岁。
恁的呵,便好救你的性命不死了也[6]。
这个祈寿的过程与赵颜求寿有点相似,只是北斗已由一人变成了七人,而且官禄寿命之事都管。
白话小说中祈禳北斗的故事最有名的莫过于《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三回“上方谷司马受困,五丈原诸葛禳星”,诸葛亮“披发仗剑,踏罡步斗”,“祈禳北斗”[7]。
在这些故事中,道教色彩都极为浓重,诸葛孔明也完全是一道士形象,祈禳过程有一定程式,而且有诸多禁忌,孔明祈寿失败即是因魏延闯入,无意中踏灭主灯触犯了禁忌。
这样一些描写已完全纳入道教信仰的语境中,不似“北斗南斗”中那浓浓的世俗人情味、烟火气。
(二)向鬼祈寿魏晋时,鬼论成为一种完整的理论,人死后都可成鬼,泰山为阴司,泰山府君统辖一切鬼魂[8]。
既然人的死亡都是泰山府君见召,那么为延长寿命,求助于鬼差则更为方便实用。
在六朝志怪小说中有多篇向鬼祈寿的篇章。
《戴祚甄异传》中“张闿”条比较有代表性,张闿路遇一人卧于道侧,因足病不能行走,张闿把车上所载之物丢弃,载其上路,到家后,此人才明言自己是来收张闿的鬼:“我是鬼耳!承北台使,来相收录;见君长者,不忍相取,故佯为病卧道侧。
向乃捐物见载,诚衔此意;然被命而来,不自由,奈何!”闿惊,请留鬼,以豚酒祀之。
鬼相为酹享,于是流涕固请,求救。
鬼曰:“有与君同名字者否?”闿曰:“有侨人黄闿。
”……谓闿曰:“君有贵相,某为惜之,故亏法以相济;然神道幽密,不可宣泄。
”闿后去,主人暴心痛,夜半便死。
闿年六十,位至光禄大夫[5]。
这条向鬼祈寿的故事有这样几点值得注意:一是以豚、酒招待鬼使,鬼虽言“被命而来,不自由”,但依旧能为人方便;二是借寿得以延命的方式;三是“神道幽密,不可宣泄”的禁忌。
这三点在同类故事中多次涉及。
借寿是一直到今天都依然存在的一种风尚,当然现在大多数是体现在心理层面。
魏晋时,这应是一种开始被广泛接受的信仰,现在保存在文献记载中较真实的例证应是东晋王徽之(子猷)借寿给兄弟王献之(子敬)一事,这件事记载于《幽明录》中,子敬病重不治,子猷愿意以己命相代,但道师却曰:“夫生代死者,以己年限有余,得以足亡者耳!今贤弟命既应终,君候算亦当尽,复何所代?”[5]后果然死亡。
这件事说来荒诞,但我们又可以从其他材料窥见其真实性。
在《世说新语·伤逝》中有子猷、子敬相继亡故的感人至深的文字。
而王氏一族又信奉五斗米道,想来这种请道士帮助借寿的事是可信的。
向鬼祈寿是幽昧难道之事,而且人们相信这些事都是鬼吏私自行事,所以不可将此事透露就成为一种强烈的禁忌,犯忌必定前功尽弃。
《述异记》中“费庆伯”条就是因犯忌而祈寿不成的故事:……庆伯方知非生人,遂叩头祈,三驺同词,因许回换,言:“却后四日,当更诣君,可办少酒食见待,慎勿泄也。
”如期果至,云:“已得为力矣。
”庆伯欣喜拜谢,躬设酒食,见鬼饮啖不异生人。
临去曰:“哀君故尔,乞秘隐也。
”庆伯妻性猜妒,谓伯云:“此必妖魅所罔也。
”庆伯不得已,因具告其状。
俄见向三驺,楚挞流血,怒而立于前曰:“君何相误也?”言讫失所在。
庆伯遂得暴疾,未旦而卒[5]。
此条故事首尾完整,情状鲜明。
费庆伯本已经祈寿成功,但经不住性妒的妻子的猜忌,具说其事,犯了禁忌,被鬼吏怒责,不久暴卒。
(三)向佛祈寿佛教从传入中国始,就成为影响民众信仰的一大力量。
佛教本来执著于来生,并非要刻意延续今生,但普通民众并不理会这些,他们尊奉的只是诸佛菩萨具有大慈大悲之心,可以解救一切众生之苦。
这种思想在《宣验记》等“释氏辅教之书”中随处可见。
如何延寿,佛家曰持斋念佛,供奉菩萨就可以延长本来会夭亡的年寿。
《宣验记》“郑鲜”条:郑鲜,字道子,善相法。
自知命短,念无可以延。
梦见沙门,问之:“须延命也,可六斋日放生念佛,持斋奉戒,可以延龄得福58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7卷也。
”因尔奉法,遂获长年[5]。
这是一条极为简单的导人向善,让人信奉佛法的故事。
《冥祥记》中有“郑鲜之”条,从名字看,大约是同一故事的不同讲述。
“郑鲜”条是顺序记事,“郑鲜之”条是死后倒叙。
郑鲜之死后显灵,告诉人曰:“吾寿命久尽,早应过世。
赖比岁来敬信佛法,放生布施,以此功德,延驰数年耳。
”[5]同样是强调放生可以延寿的佛家观念。
魏晋六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乱世,朝政更迭、南北冲突、朝臣叛乱、农民起义、自然灾害都会使人民面临生命威胁。
在危急时分如何保全生命尤为重要,佛教给出了一种简单易行的祈寿方式:千百遍的诵念“观世音”。
由这样一种救难方式创造出来的故事在“释氏辅教之书”中比比皆是,其叙事模式通常都是一个人处于危难中,没有任何求生的依凭,惟苦念“观世音”法号,于是化险为夷,保住性命,以后就开始奉佛,或者奉佛更加精进。
兹举一例以观全貌,《宣验记》“高荀”条:荥阳高荀,年已五十,为杀人被收。
锁顿地牢,分意必死。
同牢人云;“努力共念观音。
”……荀日用心,钳锁自解。
监司惊惧。
语荀云:“若佛神怜汝,斩应不死。
”临刑之日,举刀刃断。
奏得原免[5]。
这样的事情看来非常荒诞,但这是在民间祈寿心理与宗教的虔诚共同作用下的产物,也是在乱世中给予普通民众的一剂强心针。
二小说中的祈寿情节根植于现实中的祈寿心理,它虽然不能反映这一心理的全貌,但可以展现某些有特点的侧面。
从六朝志怪小说所涉及到的祈寿情节,可以窥视到这一时期祈寿心理的某些特点。
(一)追寻一己之福:祈寿中的个人功利性我们的文化传统是孔儒价值体系下的社会标准、群体利益。
但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一己的悲欢离合也许才是最重要的。
寿星的职掌最初是国运长久,也即是国之寿。
司马迁《史记·天官书》记载:“狼比地有大星,曰南极老人。
老人见,治安;不见,兵起。
”[1]秦朝统一天下时就开始在咸阳建造寿星祠,供奉南极老人星,但与人的寿考无关,是国运兴衰,因为见不到寿星,就预示要有战乱发生[1]。
《后汉书·礼仪志》中记载东汉明帝主持的一次祭祀寿星仪式,同时还宴请古稀老人[9],虽然把天上寿星与人间老人联系起来,但祈愿长寿掩盖于浓重的政治色彩之下。
由此可见,在当时官方信仰中,拜祭寿星是关乎国运兴衰以及社会教化;而在民间信仰中,不管是祭寿星还是祈北斗都只为一己的生命。
“北斗南斗”中祭星的赵颜只是一个普通青年,祈求延长的是自己的年寿。
诸葛亮身处国家存亡之中,但其祈禳北斗不是为汉祚长短,还是自己的年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