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强化中央集权的北宋政治
七年级下册历史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宋太祖即赵匡 胤,宋朝开国皇帝, 涿郡人。祖上世代 为官,其父赵敬为
后周大将。960年
发动
“陈桥兵变 ”,
建立宋朝,定都东 京。历史上称为北 宋。赵匡胤就是宋 太祖。
宋太祖 (960 — 976年)
北宋统一:
正确战略:宋太祖又采取了正确的“先南后 北”“先易后难”的方针。当时北宋的军事力量对辽 朝还没有必胜的把握,只能在边境上采取守势;而南 方几个割据政权所占领的大都是物产丰富的地区,这 些政权的军事实力又较为弱小,因此,其战略部署是 先消灭南方的割据政权,然后北上削平北汉以及收复 幽云地区。这样,北宋建立后,赵匡胤兄弟俩用了十 九年时间,979年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
文化上在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 的成就。
繁荣的唐朝在何时,由于什么原因导致它衰弱了 呢?
发生在755到763年的安史之乱导致唐朝开始走向 衰弱。
唐朝后期的统治情况是怎样的?它又是怎样灭亡 的?
安史之乱后,唐朝出现了藩镇割据、宦官专权、 朋党之争,进一步削弱唐朝统治力量,促使唐朝 的衰弱。唐朝后期的黑暗统治导致了唐末农民战 争的爆发,使腐朽的唐王朝从此分崩离析。907年, 一个节度使灭了唐朝。
衙,而不得专其制”
设立枢密院与
将帅互相牵制
“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 “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兵”
实行更戍法
“强干弱枝”、“内外相制”
增强禁军力量, 半数拱卫京师, 半数驻守各地
“除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给用外,凡缗帛 之类,悉辇送京师”
设转运使把地方 财权收归中央
北宋时期,外患不断,为什么其内部总是统一的, 几乎未出现汉唐时代地方割据势力对抗中央政权统治 的内乱(如“七国之乱”、“安吏之乱”、唐末的藩镇 割据 )呢?
第七课 强化中央集权的北宋政治

二、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
军事
统兵权 控制________ ________与_____ __分离。将 军权 。削弱大将的兵权,将调兵权 各地州镇士兵中的精锐选入禁军,以强干弱枝,拱卫京师。 相权 分为行政、军事、财政三个机构,强 强化君权。在中央:将_______ 化中央集权。 通判 监督知州。加强中央对_______ 地方 的控制。 在地方:设置________
(2)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上采取哪些措施? 在中央,削弱相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把地方的财赋收归中央。
重文轻武的国策
材料:北宋通过改革,采取了以文立国的国策,实行文人 统治。宋太祖把科举制度作为人才选拔的基本制度。
分析北宋实行什么政策?有什么影响?
重文轻武政策
宋代的文官政治提高了官僚集团的整体文化素质,对社会文明的发 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
材料
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
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
宰相。宋朝的相权大幅萎缩,仅负责行政职能,因此削 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1)“杯酒之间销兵权”之后,在军事上宋太祖为加强 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①削弱大将的兵权,将调兵权和统兵权分离。②禁军定期换防。③ 中央还将地方各地州镇士兵中的精锐选入禁军,以强干弱枝,拱卫 王室。
赵匡胤 (即宋太 1、北宋的建立:_______ 960 年,_______
东京 (今河南开封), 祖)建立宋朝,定都_______
史称北宋。
2、统一:年,除
华北幽云地区 及周边几个
少数民族政权外,中原广大地区和南方重归统一,
五代十国 的分裂割据局面。 结束_____________
初中历史初一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有拥兵 取消节度 下派文官做 人事调度
北 之重, 使收税的 知州和通判,权,全部
宋 无调兵 权力,设 掌管民政、 归属中央
之权 置转运使 司法
政权
一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军队
军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无发兵之权 事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B. 陈桥驿兵变
C.靖康之变
D. 澶渊之盟
2.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是 A
A.防止武将专政弊端 B.统治者是文臣出身,因此重视文臣 C.文臣才能突出,堪当大任 D.武将无能
3. 下列与科举有关的措施出现在宋朝的是 C
A.创立考试办法选拔官员
B.开创进士科
C.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D.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国家的军事力量
三 王安石变法
变法结果 失败
变法收到一些成效,但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强 烈反对。宋神宗死后,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政
保 守 派
治 上 对
改 革 派
立
司马光
王安石
课堂小结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北宋建立 和统一
时间:960年 人物:赵匡胤 都城:开封 事件: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 统一方针:先南后北
王安石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
宋神宗1067年即位,次年改元熙宁。1069年
宋
神
任用王安石变法,故此次变法又称为“熙宁
宗
变法”。
三 王安石变法
变法目的 通过变法,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变法范围 涉及经济、军事和教育领域。
《强化中央集权的北宋政治》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
人物
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 兵变,夺取后周政权, 改国号为宋,定都开封 控制军队 的调动, 经常调换 军队将领 采取分 化事权 的办法 税收由中 央掌控, 在地方设 置转运使
宋太祖和他的 后继者 先南后北 陆续消灭了南方 割据政权,结束 了中原和南方的 分裂割据局面 为防止唐末以 来的武将专横 跋扈的弊端 形成文官统兵 的格局 注重发展文教 事业,改革和 发展科举制 扭转了五代 十国时期尚 武轻文的风 气,有利于 退 政权稳固和 出 社会安定。
北宋的 建立
分裂割据 局面的结 束
方针
加强 兵权 加强行 政权
结果
措施 宋太祖 强化中 央集权Fra bibliotek北宋 的政 治
重文轻 武政策
原因
加强 财权
表现
宋朝把中央集权强 化到前所未有的程 度,皇权大大加强
影响
影响
第7课-强化中央集权的北宋政治

4、如何评价宋代的重文轻武政策
积极影响: 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 气,避免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 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 安定。
消极影响: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 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文 官得到重用,逐渐形成以士大夫为主体的官 僚集团,但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 官吏冗多,人浮于事,既导致办事效率下降 ,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措施
军事 (控制军权)
将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禁军定期换防;将地方精锐选入禁军
经济 (集中财权)
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地方大部分赋税收归中央
政治
(强化皇权)
文化 (重文轻武)
中央:分割相权(行政、军事、财政) 地方:设置知州和通判互相牵制
发展科举制度
连连看:请把相关措施与对应的弊端连起来
①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权
——(宋)李焘撰: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太祖建隆二年》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 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 赵普开“药方”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 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 矣。”
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 的原因是什么?他提出了哪些解 决的措施?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 合作学习:
三、重文轻武的国策
1、背景
为了改变唐末以来“长剑大枪”武 将跋扈的的局面,北宋开启“偃武兴 文”的风尚。
2、表现
专派文臣担任知州,管理地方; 大力发展科举制度; 士人受到社会普遍尊重; 以不杀大臣、士人谏官为“祖宗家法” ;
3、作用
宋代的文官政治在很大程度上提高 了官僚集团的整体文化素质,对社会 文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典故,都与赵 匡胤有关。他建立北宋后,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 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北宋的政 治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宋初的皇帝为什么要采取重文 轻武的政策?
第7课 强化中央集权的北宋政治

二、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宰相,你觉得国家要怎么样 才能长治久安啊?
臣认为关键在于地方势力过大, 君主弱但武将强。 那依你的意思应该怎么办呢? 臣认为惟稍夺其权,制 其钱谷,收其精兵,天 下自安
宋太祖
宰相赵普
二、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 1.控制军权 • 2.强化君权 • 3.集中财权 • 作用: • 积极:有利于维护统一和安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 消极:机构重叠、效率低下、开支庞大——积贫。 • 军队战斗力低下——积弱。
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时的人 不以从军为荣? 宋朝武将的地位和待遇低。 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2.宋朝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 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朝时大幅 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 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 升迁迅速。
宋人科举考试图
《劝学诗》——宋真宗
•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 建立时间:960年 • 建立者:宋太祖赵匡胤 • 都城:东京,即开封 • 民族:汉族 • 相关事件: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后周世宗
• 北周国势在五代中最 强。周世宗注重发展 生产,又整顿军队、 南征北伐,希图统一 全国,惜未能完成而 病逝于军中。其子恭 帝即位,年方七岁, 由太后临朝。这种孤 儿寡妇的局面自能维 持多久……
第7课 强化中央集权的北 宋政治
1.知道宋朝的建立及统一,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通过北宋“重文轻武”国策及其表现,了解北宋政权建 设特点,初步学会分析其对北宋政治、军事和社会发展的 影响。 3.宋朝重文轻武促使宋朝书院的兴起和科技文化繁荣的局 面,为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六课《北宋的政治》,主要内容有: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太宗统治、真宗统治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北宋的政治状况,认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五代十国的历史,对历史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北宋的政治状况及其影响可能还不太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的政治措施,认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自豪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宋太宗、宋真宗的政治措施。
2.教学难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2.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相关课件,辅助教学。
3.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回顾五代十国的历史,引出北宋的建立。
提问:北宋建立后,政治状况如何?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了解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宋太宗、宋真宗的政治措施。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学生可通过讨论、举例等方式进行阐述。
4.巩固(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有哪些?学生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阐述。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
技能目标:知道北宋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北宋重文抑武的国策;
教学难点:能辩证的看待北宋重文抑武的国策;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北宋这个朝代吗?它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板书)《北宋的政治》;
二、中央集权的强化:
师:课件出示北宋政治的内容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北宋为什么能统一全国?它都采取了哪些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分组讨论;
师:巡视指导;
生:积极举手回答;
师:及时总结;
三、重文抑武的国策:
师:课件出示北宋重文抑武的内容的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重文抑武有哪些益处?重文抑武又给北宋带来了哪些弊端?
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进行讨论;
师:巡视指导;
生:积极举手回答;
师:及时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强化中央集权的北宋政治
教学目标:
知道宋朝建立及统一中原的史实,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诸多举措
通过北宋"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及表现,了解宋朝政权建设的特点,初步认识其对北宋政治军事和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教学重点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北宋重文轻武的国策及影响
教学难点
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培养学生辩证分析历史事件的历史素养并学习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在经历唐末五代割据动荡之后,宋朝立志不做第六个短暂的王朝.北宋为此采取了哪些对策?这些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在历史上产生了什麽影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七课强化中央集权的北宋政治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
一、宋朝的建立
1、宋朝的建立——陈桥兵变时间:_________ 年建立者:_________ (在_______ 兵变他就是,__________都城:
2、北宋统一中原及南方年除华北幽云地区及周边几个少数民族政权外,和重归统一,结束了的分裂局面。
播放视频陈桥兵变
思考问题:1.找出北宋建立的情况(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2、赵匡胤为什么能够轻易取得天下?
3、北宋建国与五代政权的频繁更迭有相似之处,但北宋没有重蹈五代之覆辙,而且后来还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历史,原因又是什么?
归纳:统一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统一符合人民的愿望、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北宋的统治区只占有原来的五代十国范围,不是统一全国。
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材料:赵匡胤当上皇帝后,担心宋朝会成为继五代后的有一个短命的王朝,为此而彻夜难眠。
一天,他问宰相赵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命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
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起精兵,则天下字安矣。
”
师:同学们从这则材料可以得到什么信息,宋太祖在担心什么?宰相赵普又是怎样解答宋太祖的疑问的?
生:宋太祖担心自己的皇位被抢,赵普认为天下之所以那么动荡,是因为方镇太重,君弱臣强,如果想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夺其权,制其钱谷,收起精兵。
师:宋太祖接受赵普的建议,开始从“权”“钱”“兵”三方面着手加强中央集权。
正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我们就来看一下宋太祖的这三把火究竟烧了些什么?
结合教材归纳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生表演“杯酒释兵权”
1.控制军权,设三衙统领禁军(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设立枢密院(拥
有调兵权)实行更戍法充实禁军力量,实行“强干弱枝”“内外相制”政策
2.强化军权中央:三分相权设枢密使——军权设三司使——财政权宰相——行政
权地方:文官任知州,通判监督
3.集中财权
分析这些措施的影响
积极方面: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促进。
消极方面:政府机构,效率,财政开支,军队指挥,战斗力等弊端,最终造成的后果。
三、重文轻武的国策
宋太祖感悟自唐末以来的战乱原因是武人专权军阀混战,所以认定只有偃武修文才是平靖之道是千秋万世之道。
宋太祖本人乃至被宋太祖所篡权的后周开国皇帝太祖郭威,两人都是靠手下兵变拥立、黄袍加身做的皇帝,所以,老赵害怕历史再次重演,必要削夺武人军权。
所以宋太祖采取重文轻武的国策。
师:具体措施有哪些呢?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后归纳总结
1、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加,科举入仕成为宋代官员的主要来源。
2、宋代文人受到社会普遍尊重,各级官员俸禄优厚,生活十分优裕。
讲述宋神宗时期要杀大臣不成的故事
思考:宋代重文轻武的国策有何利弊?
小结:学习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