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机的基本构造及基本原理

挖掘机的基本构造及基本原理
挖掘机的基本构造及基本原理

液压挖掘机的基本原理与结构特征

1 液压挖掘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液压挖掘机的工作原理与机械式挖掘机工作原理基本相同。液压挖掘机可带正铲、反铲、抓斗或起重等工作装置。

液压挖掘机是在动力装工与工作装盆之间采用了容积式液压传动系统(即采用各种滚压元件).直接控翻各系统机构的运动状态.从而进行挖掘工作的。液压挖掘机分为全液压传动和非全液压传动两种。若其中的一个机构的动作采用机械传动.即称为非全液压传动。例如.WY 一160型,WY -250璧和H121虽等即为全液压传动;WY -60型为非全液压传动.因为其行走机构采用机械传动方式。一般悄况下.对液压挖掘机.其工作装置及回转装置必须是液压传动.只有行走机构既可为液压传动.也可为机械传动。

(1)液压反铲挖掘机。

1)液压反铲挖掘机的组成。液压反挖掘机机结构示意图,它由工作装置、回转装置和运行装置三大部分组成。液压反铲工作装置的结构组成是:下动臂和上动臂,用辅助油缸来控制两者之间的夹角。依命下动臂油缸4.使动臂绕其下支点A进行升降运动。依靠斗柄油缸6.可使斗柄8绕其与上臂的铰接点摆动。问样.借助转斗油缸,.可使铲斗绕着它与斗柄的校接点转动。操纵控制阀,就可使各构件在油缸的作用下,产生所需要的各种运动状态和运动轨迹,特别是可用工作装置支撑起机身前部.以便机器维修。

2)液压反铲挖妇机工作原理。液压反铲挖翻机的工作原理如图4-16所示。工作开始时,机器转向挖拥工作面.间时.动份油缸的连杆腔进油.动,下降.铲斗落至工作面(见图中位盆11).然后,铲斗油缸和斗柄油缸顺序工作.两油缸的活塞腔进油,活班的连杆外伸.进行挖劫和装段(如从位盆田到I)。铲斗装润后(在位置ll》这两个油缸关闭,动份油缸关闭.动衡油缸就反向进油.使动,提升.随之反向接通回转油马达,铲斗鱿转至卸峨地点.斗柄油缸和铲斗油iti 反向进油.铲斗匆截。匆叔完毕后.回转油马达正向接通.上部平台回转.工作装,转回挖州位2,开始第二个工作循环。

在实际操作工作中.因土城和工作面条件的不间和变化.液压反铲的各油缸在挖拥循环中的动作配合是灵活多样的.上述的工作方式只是其中的一种挖月方法。

3)滚压反铲挖翻机的工作特点。液压反铲挖拥机叮用于挖拓机停机面以下的土镶挖扭工作.如挖蜂沟、基坑等。由于各油缸可以分别操纵或联合操纵.故挖拥动作显得更加灵活。护斗挖扭轨迹的形成取决于对各油缸的操纵。当采用动有油虹工作进行挖扭作业时(斗柄和铲斗油位不工作》.就可以得到最大的挖翻半径和最大的挖翻行程.这就有利于在较大的工作面上工作。挖翻的高度和挖扭的深度决定于动特的.大上倾角和下倾角,亦即决定于动价油缸的行程。

当采用斗柄油位进行挖翻作业时.铲斗的挖月轨进是以动份与斗柄的校接点为回心.以斗齿至此校接点的距离为半径所作的圈弧线.圈弧线的长度与包角由斗柄油缸行程来决定。当动,位于级大下倾角,采用斗柄油缸工作时.可得到最大的挖扭深度和较大的挖抽行程,在较坚硬的土质条件下工作时也能装摘铲斗.故在实际工作中常以斗柄油缸进行挖翻作业和平场工作。

当采用铲斗油缸进行挖拓作业时.挖拐行程较短。为便护斗在挖翻行程终了时能保证铲斗装脚土峨.需要有较人的挖翻力挖取较厚的土续。因此.铲斗油包一般用于清除障碍及挖翻。

各油IE组合工作的工况也较多。当挖抽荃坑时,由于深度要求大、基坑璧陡而平整,需要采用动衡会斗柄两油缸同时工作;当挖拓坑底时,挖掘行程将结束.为加速装摘铲斗和挖扭过程需要改变铲斗切削角度等.则要求采用斗柄和铲斗网时工作.以达到良好的挖掘效果并提高生产率。

根据液压反铲挖捆机的结构形式及其结构尺寸.利用作图法可求出挖掘轨进的包络图.从

而控制和确定挖扭机在任一正常位z时的工作范围。为防止因场坡而使机器倾翻.在包络图上还须注明停机点与坑峨的从小允许距离。另外,由r机器的毯定与工作的平衡,挖拓机不可能在任何位,都发挥最大的挖拐力

挖掘机基本构造工作原理

第一部分:挖掘机 第一章挖掘机的基本构造及工作原理 第一节概述 一、单斗液压挖掘机的总体结构 单斗液压挖掘机的总体结构包括①动力装置、②工作装置、③回转机构、④操纵机构、⑤传动系统、⑥行走机构和⑦辅助设备等,如图所示。

常用的全回转式液压挖掘机的动力装置、传动系统的主要部分、回转机构、辅助设备和 驾驶室等都安装在可回转的平台上,通常称为上部转台。因此又可将单斗液压挖掘机概括成 工作装置、上部转台和行走机构等三部分。 工作装置——①动臂、②斗杆、③铲斗、④液 压油缸、⑤连杆、⑥销轴、⑦管路 上部转台——①发动机、② 减震器主泵、③主阀、④驾 驶室、⑤回转机构、⑥回转 支承、⑦回转接头、⑧转台、 ⑨液压油箱、⑩燃油箱、○11 控制油路、○12电器部件、○13 配重 行走机构——①履带架、② 履带、③引导轮、④支重轮、 ⑤托轮、⑥终传动、⑦张紧 装置 挖掘机是通过柴油机把柴油的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由液压柱塞泵把机械能转换成液 压能,通过液压系统把液压能分配到各执行元件(液压油缸、回转马达+减速机、行走马达 +减速机),由各执行元件再把液压能转化为机械能,实现工作装置的运动、回转平台的回 转运动、整机的行走运动。 二、挖掘机动力系统 1、挖掘机动力传输路线如下 1)行走动力传输路线:柴油机——联轴节——液压泵(机械能转化为液压能)——分配阀 ——中央回转接头——行走马达(液压能转化为机械能)——减速箱——驱动轮——轨链履 带——实现行走 2)回转运动传输路线:柴油机——联轴节——液压泵(机械能转化为液压能)——分配阀 ——回转马达(液压能转化为机械能)——减速箱——回转支承——实现回转 3)动臂运动传输路线:柴油机——联轴节——液压泵(机械能转化为液压能)——分配阀 ——动臂油缸(液压能转化为机械能)——实现动臂运动 4)斗杆运动传输路线:柴油机——联轴节——液压泵(机械能转化为液压能)——分配阀 ——斗杆油缸(液压能转化为机械能)——实现斗杆运动 5)铲斗运动传输路线:柴油机——联轴节——液压泵(机械能转化为液压能)——分配阀 ——铲斗油缸(液压能转化为机械能)——实现铲斗运动

挖掘机的结构与工作原理(正式版)

文件编号:TP-AR-L2615 In Terms Of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It Is Necessary To Form A Certain Guiding And Planning Executable Plan, So As To Help Decision-Makers To Carry Out Better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示范文本) 编订: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 挖掘机的结构与工作原 理(正式版)

挖掘机的结构与工作原理(正式版) 使用注意:该安全管理资料可用在组织/机构/单位管理上,形成一定的具有指导性,规划性的可执行计划,从而实现多角度地帮助决策人员进行更好的生产与管理。材料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修改,请在使用时认真阅读。 液压挖掘机主要由发动机、液压系统、工作装置、行走装置和电气控制等部分组成。液压系统由液压泵、控制阀、液压缸、液压马达、管路、油箱等组成。电气控制系统包括监控盘、发动机控制系统、泵控制系统、各类传感器、电磁阀等。 液压挖掘机一般由工作装置、回转装置和行走装置三大部分组成。根据其构造和用途可以区分为:履带式、轮胎式、步履式、全液压、半液压、全回转、非全回转、通用型、专用型、铰接式、伸缩臂式等多种类型。 工作装置是直接完成挖掘任务的装置。它由动

臂、斗杆、铲斗等三部分铰接而成。动臂起落、斗杆伸缩和铲斗转动都用往复式双作用液压缸控制。为了适应各种不同施工作业的需要,液压挖掘机可以配装多种工作装置,如挖掘、起重、装载、平整、夹钳、推土、冲击锤等多种作业机具。 回转与行走装置是液压挖掘机的机体,转台上部设有动力装置和传动系统。发动机是液压挖掘机的动力源,大多采用柴油要在方便的场地,也可改用电动机。 液压传动系统通过液压泵将发动机的动力传递给液压马达、液压缸等执行元件,推动工作装置动作,从而完成各种作业。以工地使用较多的PV-200型液压挖掘机为例。该机采用改进型的开式中心负荷传感系统(OLSS)。该系统用控制斜盘式变量柱塞泵斜盘角度(输出流量)的方法,减少了发动机的功率输

详解六大板块构造图

详解六大板块构造图 由于板块交界处位于海洋地带,无明确的地名作分界,再加上七大洲、四大洋轮廊的思维定式,此类试题做起来并非得心应手,容易把板块的位置、名称弄混。如何突破这一难关呢?笔者介绍几种方法如下: 一、把六大板块与七大洲、四大洋的海陆位置、范围、轮廓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北冰洋被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划分了。 大西洋被美洲板块、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划分了。 大洋洲绝大部分被划分到印度洋板块。 南北美洲划分到一个板块——美洲板块。 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只包括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里都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亚欧板块包括欧洲和除中南半岛、阿拉伯半岛外的亚洲及其北部、西部、东部边缘的一部分海洋(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东西跨度较大。 非洲板块包括整个非洲,还有西部大西洋的一部分,东部印度洋的一部分,南北跨度大。印度洋板块既包括印度洋的一部分,又包括亚洲的阿拉伯半岛、中南半岛,大洋洲的绝大部分,呈西北——东南走向,跨的大洲多。 美洲板块包括南北美洲及东部大西洋的一部分和西部北回归线以北太平洋的狭长区域。南北方向长。 南极洲板块包括南极洲及其周围的部分海洋,呈团状分布。 比较得出以下结论: ①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比它们所对应的大陆范围大,面积广。②太平洋板块比太平洋范围小。 ③印度洋板块,名不符实,不是海洋板块而是陆地板块,地跨亚洲、大洋洲的部分陆地,特殊。 二、用经纬网对六大板块进行空间定位 出题时,如果沿某条经纬线在六大板块构造图上做剖面图,往往选择经过的板块名称多、复杂的经线或纬线,依照这个原则,可以选取0°、60°E、120°E、120°W经线;0°(赤道)、南北回归线、60°N纬线等。 0°经线自北向南大致穿过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60°E经线自北向南穿越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120°E经线自北向南依次穿过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120°W经线自北向南穿过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其中,60°E经线穿过的板块最多,最复杂。 0°纬线(赤道)横跨的板块有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五个。 23°26′N(北回归线)贯穿的板块多而复杂,有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五个,其中所跨太平洋板块长,亚欧板块短,即除南极洲板块外均有。23°26′S(南回归线)东西贯穿的板块有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五个,唯独没有亚欧板块。 60°N纬线横跨的有亚欧板块、美洲板块。 通过分析可知: 南北纬50°与0°经线、120°E经线所围成的区域以及南北纬50°与120°W经线、60°

挖掘机的基本构造及工作原理分析

第二章挖掘机的基本构造及工作原理 第一节概述 一、单斗液压挖掘机的总体结构 单斗液压挖掘机的总体结构包括①动力装置、②工作装置、③回转机构、④操纵机构、⑤传动系统、⑥行走机构和⑦辅助设备等,如图所示。

常用的全回转式液压挖掘机的动力装置、传动系统的主要部分、回转机构、辅助设备和 驾驶室等都安装在可回转的平台上,通常称为上部转台。因此又可将单斗液压挖掘机概括成 工作装置、上部转台和行走机构等三部分。 工作装置——①动臂、②斗杆、③铲斗、④液 压油缸、⑤连杆、⑥销轴、⑦管路 上部转台——①发动机、② 减震器主泵、③主阀、④驾 驶室、⑤回转机构、⑥回转 支承、⑦回转接头、⑧转台、 ⑨液压油箱、⑩燃油箱、○11 控制油路、○12电器部件、○13 配重 行走机构——①履带架、② 履带、③引导轮、④支重轮、 ⑤托轮、⑥终传动、⑦张紧 装置 挖掘机是通过柴油机把柴油的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由液压柱塞泵把机械能转换成液 压能,通过液压系统把液压能分配到各执行元件(液压油缸、回转马达+减速机、行走马达 +减速机),由各执行元件再把液压能转化为机械能,实现工作装置的运动、回转平台的回 转运动、整机的行走运动。 二、挖掘机动力系统 1、挖掘机动力传输路线如下 1)行走动力传输路线:柴油机——联轴节——液压泵(机械能转化为液压能)——分配阀 ——中央回转接头——行走马达(液压能转化为机械能)——减速箱——驱动轮——轨链履 带——实现行走 2)回转运动传输路线:柴油机——联轴节——液压泵(机械能转化为液压能)——分配阀 ——回转马达(液压能转化为机械能)——减速箱——回转支承——实现回转 3)动臂运动传输路线:柴油机——联轴节——液压泵(机械能转化为液压能)——分配阀 ——动臂油缸(液压能转化为机械能)——实现动臂运动 4)斗杆运动传输路线:柴油机——联轴节——液压泵(机械能转化为液压能)——分配阀 ——斗杆油缸(液压能转化为机械能)——实现斗杆运动 5)铲斗运动传输路线:柴油机——联轴节——液压泵(机械能转化为液压能)——分配阀 ——铲斗油缸(液压能转化为机械能)——实现铲斗运动

挖掘机的基本构造及基本原理

液压挖掘机的基本原理与结构特征 1 液压挖掘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液压挖掘机的工作原理与机械式挖掘机工作原理基本相同。液压挖掘机可带正铲、反铲、抓斗或起重等工作装置。 液压挖掘机是在动力装工与工作装盆之间采用了容积式液压传动系统(即采用各种滚压元件).直接控翻各系统机构的运动状态.从而进行挖掘工作的。液压挖掘机分为全液压传动和非全液压传动两种。若其中的一个机构的动作采用机械传动.即称为非全液压传动。例如.WY 一160型,WY -250璧和H121虽等即为全液压传动;WY -60型为非全液压传动.因为其行走机构采用机械传动方式。一般悄况下.对液压挖掘机.其工作装置及回转装置必须是液压传动.只有行走机构既可为液压传动.也可为机械传动。 (1)液压反铲挖掘机。 1)液压反铲挖掘机的组成。液压反挖掘机机结构示意图,它由工作装置、回转装置和运行装置三大部分组成。液压反铲工作装置的结构组成是:下动臂和上动臂,用辅助油缸来控制两者之间的夹角。依命下动臂油缸4.使动臂绕其下支点A进行升降运动。依靠斗柄油缸6.可使斗柄8绕其与上臂的铰接点摆动。问样.借助转斗油缸,.可使铲斗绕着它与斗柄的校接点转动。操纵控制阀,就可使各构件在油缸的作用下,产生所需要的各种运动状态和运动轨迹,特别是可用工作装置支撑起机身前部.以便机器维修。 2)液压反铲挖妇机工作原理。液压反铲挖翻机的工作原理如图4-16所示。工作开始时,机器转向挖拥工作面.间时.动份油缸的连杆腔进油.动,下降.铲斗落至工作面(见图中位盆11).然后,铲斗油缸和斗柄油缸顺序工作.两油缸的活塞腔进油,活班的连杆外伸.进行挖劫和装段(如从位盆田到I)。铲斗装润后(在位置ll》这两个油缸关闭,动份油缸关闭.动衡油缸就反向进油.使动,提升.随之反向接通回转油马达,铲斗鱿转至卸峨地点.斗柄油缸和铲斗油iti 反向进油.铲斗匆截。匆叔完毕后.回转油马达正向接通.上部平台回转.工作装,转回挖州位2,开始第二个工作循环。 在实际操作工作中.因土城和工作面条件的不间和变化.液压反铲的各油缸在挖拥循环中的动作配合是灵活多样的.上述的工作方式只是其中的一种挖月方法。 3)滚压反铲挖翻机的工作特点。液压反铲挖拥机叮用于挖拓机停机面以下的土镶挖扭工作.如挖蜂沟、基坑等。由于各油缸可以分别操纵或联合操纵.故挖拥动作显得更加灵活。护斗挖扭轨迹的形成取决于对各油缸的操纵。当采用动有油虹工作进行挖扭作业时(斗柄和铲斗油位不工作》.就可以得到最大的挖翻半径和最大的挖翻行程.这就有利于在较大的工作面上工作。挖翻的高度和挖扭的深度决定于动特的.大上倾角和下倾角,亦即决定于动价油缸的行程。 当采用斗柄油位进行挖翻作业时.铲斗的挖月轨进是以动份与斗柄的校接点为回心.以斗齿至此校接点的距离为半径所作的圈弧线.圈弧线的长度与包角由斗柄油缸行程来决定。当动,位于级大下倾角,采用斗柄油缸工作时.可得到最大的挖扭深度和较大的挖抽行程,在较坚硬的土质条件下工作时也能装摘铲斗.故在实际工作中常以斗柄油缸进行挖翻作业和平场工作。 当采用铲斗油缸进行挖拓作业时.挖拐行程较短。为便护斗在挖翻行程终了时能保证铲斗装脚土峨.需要有较人的挖翻力挖取较厚的土续。因此.铲斗油包一般用于清除障碍及挖翻。 各油IE组合工作的工况也较多。当挖抽荃坑时,由于深度要求大、基坑璧陡而平整,需要采用动衡会斗柄两油缸同时工作;当挖拓坑底时,挖掘行程将结束.为加速装摘铲斗和挖扭过程需要改变铲斗切削角度等.则要求采用斗柄和铲斗网时工作.以达到良好的挖掘效果并提高生产率。 根据液压反铲挖捆机的结构形式及其结构尺寸.利用作图法可求出挖掘轨进的包络图.从

挖掘机工作原理

挖掘机的工作原理 液压挖掘机主要由发动机、液压系统、工作装置、行走装置和电气控制等部分组成。液压系统由液压泵、控制阀、液压缸、液压马达、管路、油箱等组成。电气控制系统包括监控盘、发动机控制系统、泵控制系统、各类传感器、电磁阀等。 液压挖掘机一般由工作装置、回转装置和行走装置三大部分组成。根据其构造和用途可以区分为:履带式、轮胎式、步履式、全液压、半液压、全回转、非全回转、通用型、专用型、铰接式、伸缩臂式等多种类型。 工作装置是直接完成挖掘任务的装置。它由动臂、斗杆、铲斗等三部分铰接而成。动臂起落、斗杆伸缩和铲斗转动都用往复式双作用液压缸控制。为了适应各种不同施工作业的需要,液压挖掘机可以配装多种工作装置,如挖掘、起重、装载、平整、夹钳、推土、冲击锤等多种作业机具。 回转与行走装置是液压挖掘机的机体,转台上部设有动力装置和传动系统。发动机是液压挖掘机的动力源,大多采用柴油要在方便的场地,也可改用电动机。 液压传动系统通过液压泵将发动机的动力传递给液压马达、液压缸等执行元件,推动工作装置动作,从而完成各种作业。 挖掘机液压系统是怎么工作的? 挖掘机有三个部分的液压缸分别是动臂,斗杆,铲斗。有三个液压马达,左右行走和一个回转。这些都由换向阀控制供油。油液从液压泵出来经换向阀分配到以上各执行元件。挖掘机的换向阀大多是液控的就是用一股压力较小的油推动换向阀的阀芯。一般中型挖掘机用的是三联泵,两个大泵提供工作所需要的压力,一个小齿轮泵给控制油路供油。控制油通过手柄下边的控制阀调节主油路换向阀阀芯的位置从而实现动臂斗杆和铲斗油缸的伸缩。以及液压马达的转与停以及转动方向。主油路设溢流阀,压力超过限定值就会打开,油液直接回油箱。所以系统压力始终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同样道理在各油缸的支路也设溢流阀,实现二次调定压力。不光是挖掘机,任何液压系统工作原理都是油箱中油液-泵-控制元件-执行元件-油箱。液控比例阀换向阀的作用和液控比例阀换向阀串联的先导阀是什么作用 传统换向阀的进出油口控制通过一根阀芯来进行,两油口听开口对应关系早在阀芯设计加工时已确定,在使用过程中不可能修改,从而使得通过两油口的流量或压力不能进行独立控制,互不影响。 随着微处理控制器、传感器元件成本的下降,控制技术的不断完善,使得双阀芯控制技术在工程机械领域得以应用。英国Utronics公司利用自己的技术及专利优势研制出双阀芯多路换向阀,已广泛应用于JCB、Deere、DAWOO、CASE等公司的挖掘机、*车、装载机及挖掘装载机等产品上。为适应中国工程机械产品对液压系统功能要求。稳定性以及自动化控制程度的不断提高,Utronics公司产品适时进入中国市场,现已初步完成厦工(5t)装载机、詹阳(8t)挖掘机样机调试并进入试验阶段。 1、传统单阀芯换向阀的缺陷 传统的单阀芯换向阀所组成的液压系统难以合理解决好以下功能和控制之间存在的矛盾:(1)液压系统设计时为提高系统稳定性,减少负载变化对速度的影响,要么牺牲部分我们想实现的功能,要么增加额外的液压元件,如调速阀、压力控制阀等,通过增加阻尼,提高系统速度刚度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但是这样元件的增加又会降低效率,浪费能源;还会使得整个系统的可*性降低、增加成本。 (2)由于换向结构的特殊性,使得用户在实现某一功能时必须购买相应的液压元件,再加上工程机械厂家会根据不同最终用户要求设计出相应的功能,这样会造成生产厂家采购同类、多规格的液压控制元件来满足不同功能要求的需要,不利于产品通用化及产品管理,同时会大大提高产品成本。

挖掘机的基本构造及工作原理演示教学

挖掘机的基本构造及 工作原理

第二章挖掘机的基本构造及工作原理 第一节概述 一、单斗液压挖掘机的总体结构 单斗液压挖掘机的总体结构包括①动力装置、②工作装置、③回转机构、④操纵机构、⑤传动系统、⑥行走机构和⑦辅助设备等,如图所示。

常用的全回转式液压挖掘机的动力装置、传动系统的主要部分、回转机 构、辅助设备和驾驶室等都安装在可回转的平台上,通常称为上部转台。因此 又可将单斗液压挖掘机概括成工作装置、上部转台和行走机构等三部分。 工作装置——①动臂、②斗杆、③铲 斗、④液压油缸、⑤连杆、⑥销轴、⑦ 管路 上部转台——①发动 机、②减震器主泵、③ 主阀、④驾驶室、⑤回 转机构、⑥回转支承、 ⑦回转接头、⑧转台、 ⑨液压油箱、⑩燃油 箱、○11控制油路、○12电 行走机构——①履带 架、②履带、③引导 轮、④支重轮、⑤托 轮、⑥终传动、⑦张紧挖掘机是通过柴油机把柴油的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由液压柱塞泵把机械 能转换成液压能,通过液压系统把液压能分配到各执行元件(液压油缸、回转 马达+减速机、行走马达+减速机),由各执行元件再把液压能转化为机械能, 实现工作装置的运动、回转平台的回转运动、整机的行走运动。 二、挖掘机动力系统 1、挖掘机动力传输路线如下

1)行走动力传输路线:柴油机——联轴节——液压泵(机械能转化为液压能)——分配阀——中央回转接头——行走马达(液压能转化为机械能)——减速箱——驱动轮——轨链履带——实现行走 2)回转运动传输路线:柴油机——联轴节——液压泵(机械能转化为液压能)——分配阀——回转马达(液压能转化为机械能)——减速箱——回转支承——实现回转 3)动臂运动传输路线:柴油机——联轴节——液压泵(机械能转化为液压能)——分配阀——动臂油缸(液压能转化为机械能)——实现动臂运动4)斗杆运动传输路线:柴油机——联轴节——液压泵(机械能转化为液压能)——分配阀——斗杆油缸(液压能转化为机械能)——实现斗杆运动5)铲斗运动传输路线:柴油机——联轴节——液压泵(机械能转化为液压能)——分配阀——铲斗油缸(液压能转化为机械能)——实现铲斗运动

挖掘机电气控制系统

挖掘机电气控制系统 本篇将以SY2XXC5挖掘机为例讲述挖掘机的电气系统基本原理、基本构造、操作说明、故障分析。 一、概述 机电一体化是液压挖掘机的主要发展方向,其最终目的是机器人化,实现全自动运转,这是挖掘机技术的又一次飞跃。作为项目机械主导产品的液压挖掘机,在近几十年的研究和发展中,已逐渐完善,其工作装置、主要结构件和液压系统已基本定型。人们对液压挖掘机的研究,逐步向机电液控制系统方向转移。控制方式不断变革,使挖掘机由简单的杠杆操纵发展到液压操纵、气压操纵、电气操纵、液压伺服操纵、无线电遥控、电液比例操纵和计算机直接控制。所以,对挖掘机机电一体化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液压挖掘机的控制系统上。 液压挖掘机电气控制系统主要是对发动机、液压泵、多路换向阀和执行元件<液压缸、液压马达)的一些温度、压力、速度、开关量的检测并将有关检测数据输入给挖掘机的专用控制器EC-7,EC-7控制器综合各种测量值、设定值和操作信号发出相关控制信息,对发动机、液压泵、液压控制阀和整机进行控制。 <一)电气控制系统具有以下功能: 1:控制功能:负责对发动机、液压泵、液压控制阀和整机的复合控制。 2:检测和保护功能:通过一系列的传感器、油压开关、蜂鸣器、熔断器和触摸屏等对挖机的发动机、液压系统、气压系统和工作状态进行检测和保护。 3:照明功能:主要有司机室厢灯、工作装置作业灯及检修灯。 4:其它功能:主要有刮雨器、喷水器、空调器和收放音机等。 <三)系统组成及原理 SY2XXC5挖掘机电气系统由电源部分、启动部分、照明部分、电气操纵机构、空气调节装置、音响设备、节能控制及故障诊断报警系统等组成。 2.1 电源部分 系统电源为直流24V电压供电、负极搭铁方式;采用2节12V 120AH蓄电池串联作发动机启动电源,由带内置硅整流和电压调节装置的交流发电机充电,以维持蓄电池电量和稳定系统电压;蓄电池输出端装设电源继电器,由钥匙开关控制,以增加电源系统的安全性。 1)蓄电池:采用12V 120AH免维护型蓄电池,2组串联。

六大板块解析

六大板块解析 板块构造与板块分界线所谓板块(plate)就是地球星地壳本身所分成的小块,接受地壳下方释放的能量而开始移动。有移动,必然有撞碰。其他板块受了撞碰,必然造成强烈的震动,而酿成灾害。 依据地质学家的研究,太平洋以东,不论海陆都是美洲板块,中美洲以西的海面下是太平洋板块。这两个板块都是大板块。美洲板块包括南、北美洲,也包括中美洲。与太平洋板块相遇的地方,在墨西哥共和国西岸,也在中美洲地峡西岸。这一带叫做“板缝”,也译为“缝合线”。这一条线是西北—东南向,在海底是一条海沟。与海沟平行的中美洲西岸,是跷起的一条大山脉。这板缝以东包括中美洲地峡及加勒比海一带,虽然是美洲板块,一般人却叫它是“加勒比板块”(Caribbean Plate)。 中美洲地峡以西是太平洋板块,其中接近中美洲地峡的一部分,因为地壳下方岩浆活动,这一部分隆起,与太平洋板块分离,叫做“科科斯板块” (Cocos Plate),也译为“可可斯板块”。这板块虽然面积不大,但不安定。科科斯板块以南是“纳斯卡板块”(Nazca Plate),它本是太平洋板块的一部分,也分裂而自成一个板块。太平洋板块向西北方移动,移向日本海沟。纳斯卡板块向东南方移,侵入南美洲板块以西的加拉帕戈斯海沟。科科斯板块向东北方移动,侵入北美洲板块下方。这是墨西哥及哥伦比亚等国时常出现灾难的原因。人的眼睛只看到地面上的灾变,经常忽视地壳下方的变化。它属于大环境。板块很多。它们之间的分界线,简单说,可有三型:(A)大洋中脊型。例如大西洋中脊,这是一条海底山岭。北起北冰洋,向南经过冰岛及亚速尔群岛,然后南下。这一段叫做北大西洋中脊(北大西洋海岭),由此南下,直到南冰洋(南大洋),这一段叫做南大西洋中脊或南大西洋海岭。中脊以东是美洲板块;以西是欧亚板块和非洲板块。这是出现于大洋裂谷带的例子。 另有一例出现于大陆地区内的裂谷,例如东非裂谷带。这也是地壳由于 张力开裂而形成的谷。东非高地内裂谷带,有许多南北向大湖,例如马拉维湖、坦噶尼喀湖和鲁道夫湖,北去有尼罗河谷(地堑谷),直到红海。这红海也是大地堑,西北进入死海,约旦与以色列之间的地堑,东北进入亚丁湾,也是大地堑。东非大裂谷生成时期不过200 万年,那时候猿人已出现,有人在裂谷内找到猿人的化石。 (B)深海沟型。1961 年美国学者赫斯( 底扩展假说,太平洋板块向西移,成为俯冲板块。由于海洋地壳组成的元素是硅和镁,比重大于大陆地壳(由硅和铝构成),西移的太平洋板块,遇到欧亚板块及印度洋板块,俯冲而下形成马里亚纳海沟和汤加海沟。向西北方俯冲,形成阿留申海沟。 (C)板缝型。第三类是板块缝合线型,简称板缝型。例如印度洋板块北部(印巴次大陆)撞欧亚板块,形成西藏高原和伊朗高原。中生代内有一东西向大洋,隔开上述两大板块。后来,两板块之间缩短距离,成为古地中海 (特提斯海,Tethys)。更进一步,那个由南向北移动的板块,撞入位置偏北的板块下方,掀起两座高原。东为西藏高原,西为伊朗高原。在板缝地区,出现高大山脉,例如喜马拉雅山脉、兴都库什山脉、扎格罗斯山脉,这些山脉都在印度洋板块碰撞部分的上端。在西藏高原内,板缝不在雅鲁藏布江谷 内,而在冈底斯山脉南侧坡。此外,兴都库什山脉也属于印度洋板块,不属于欧亚板块。又,非洲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的板缝在托罗斯山脉及阿尔卑斯山脉。 凡位于板缝之上或邻近的地区,常有地震的灾难,而且震级很高。凡位于深海沟附近的地方,必有火山岛或火山岛弧。深海沟附近海床不安定,常有地震。因为当地壳下方“能量”蓄积太多时,必然要寻求机会向外释放。途径有二:一是地震;另一是火山爆发。只有这样,才可以保持平衡,使地壳获得安定。1985 年内这两种情况分别发生在墨西哥及哥伦比亚两国内,造成惊天动地的大灾难。 墨西哥城在北美洲板块之上。这板块的西侧向上翘,科科斯板块较低,向东推进,楔入北美洲板块下方约20 公里远。因此,这一带地区多地震。1985 年地震震源在墨西哥城以西太平洋海面下,相距约300 公里。科科斯板块向北伸出一个尖角,不十分牢固,易被能量掀起造成震动。这次大地震的震中就在这里。震波到达墨西哥城,尚有8.1 级。许多高楼大厦立即倒塌,居民埋在瓦砾堆里,受伤出不来就饿死。

挖掘机的工作原理

挖掘机的工作原理 挖掘机的工作原理 一.反铲 铰接式反铲是单斗液压挖掘机最常用的结构型式,动臂、斗杆和铲斗等主要部件彼此铰接(见图1),在液压缸的作用下各部件绕铰 接点摆动,完成挖掘、提升和卸土等动作。 反铲1—斗杆油缸;2—动臂;3—油管;4—动臂油缸;5—铲斗;6— 斗齿;7—侧齿;8—连杆;9—摇杆;10—铲斗油缸;11—斗杆 1.动臂 动臂是反铲的主要部件,其结构有整体式和组合式两种。 1)整体式动臂。其优点是结构简单,质量轻而刚度大。缺点是更换的工作装置少,通用性较差。多用于长期作业条件相似的挖掘机上。整体式动臂又可分为直动臂和变动臂两种。其中的直动臂结构 简单、质量轻、制造方便,主要用于悬挂式液压挖掘机,但它不能 使挖掘机获得较大的挖掘深度,不适用于通用挖掘机;弯动臂是目前 应用最广泛的结构型式,与同长度的直动臂相比,可以使挖掘机有 较大的'挖掘深度。但降低了卸土高度,这正符合挖掘机反铲作业的 要求。 2)组合式动臂。如图2所示,组合式动臂用辅助连杆或液压缸3 或螺栓连接而成。上、下动臂之间的夹角可用辅助连杆或液压缸来 调节,虽然使结构和操作复杂化,但在挖掘机作业中可随时大幅度 调整上、下动臂之间的夹角,从而提高挖掘机的作业性能,尤其在 用反铲或抓斗挖掘窄而深的基坑时,容易得到较大距离的垂直挖掘 轨迹,提高挖掘质量和生产率。组合式动臂的优点是,可以根据作 业条件随意调整挖掘机的作业尺寸和挖掘力,且调整时间短。此外,它的互换工作装置多,可满足各种作业的需要,装车运输方便。其 缺点是质量大,制造成本高,一般用于中、小型挖掘机上。

2.反铲斗 反铲用的铲斗形式,尺寸与其作业对象有很大关系。为了满足各种挖掘作业的需要,在同一台挖掘机上可配以多种结构型式的铲斗,图3为反铲常用铲斗形式。铲斗的斗齿采用装配式,其形式有橡胶 卡销式和螺栓连接式,如图4所示。 3.组合式动臂 1—下动臂;2—上动臂;3—连杆或液压缸 常用铲斗结构 1—齿座;2—斗齿;3—橡胶卡销;4—卡销;5、6、7—斗齿板 二.正铲 单斗液压挖掘机的正铲结构如图5所示,主要由动臂2、动臂油 缸1、铲斗5、斗底油缸4等组成。 铲斗的斗底利用液压缸来开启,斗杆6是铰接在动臂的顶端,由双作用的斗杆油缸7使其转动。斗杆油缸的一端铰接在动臂上,另 一端铰接在斗杆上。其铰接形式有两种:一种是铰接在斗杆的前端; 另一种是铰接在斗杆的尾端。 动臂均为单杆式,顶端呈叉形,以便与斗杆铰接。动臂有单节的和双节的两种。单节的动臂有长短两种备品,可根据需要更换。双 节的动臂则由上、下两节拼装而成,根据拼装点的不同,动臂的工 作长度也不同。 斗齿安装形式 (a)螺栓连接;(b)橡胶卡销连接 1—卡销;2—橡胶卡销;3—齿座;4—斗齿 铲1—动臂油缸;2—动臂;3—加长臂;4—斗底油缸;5—铲斗;6— 斗杆;7—斗杆油缸;8—液压软管。

2019-2020年高中地理六大板块构造图详解

2019-2020年高中地理六大板块构造图详解 一、把六大板块与七大洲、四大洋的海陆位置、范围、轮廓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xx 被xx 板块和xx 板块划分了。 大西洋被美洲板块、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划分了。 xx 绝大部分被划分到xx 板块。 XXXX划分到一个板块----- XX板块。 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只包括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里都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亚欧板块包括欧洲和除中南半岛、阿拉伯半岛外的亚洲及其北部、西部、东部边缘的一部分海洋(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东西跨度较大。 非洲板块包括整个非洲,还有西部大西洋的一部分,东部印度洋的一部分,南北跨度大。 印度洋板块既包括印度洋的一部分,又包括亚洲的阿拉伯半岛、中南半岛,大洋洲的绝大部分,呈西北——东南走向,跨的大洲多。 美洲板块包括南北美洲及东部大西洋的一部分和西部北回归线以北太平洋的狭长区域。 XX 方向长。 南极洲板块包括南极洲及其周围的部分海洋,呈团状分布。 比较得出以下结论: ①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比它们所对应的大陆范围大,面积广。 ②XX板块比XX范围小。

③印度洋板块,名不符实,不是海洋板块而是陆地板块,地跨亚洲、大洋洲的部分陆地,特殊。 二、用经纬网对六大板块进行空间定位出题时,如果沿某条经纬线在六大板块构造图上做剖面图,往往选择经过的板块名称多、复杂的经线或纬线,依照这个原则,可以选取0°、60°E、 120 °、120 W经线;0° (赤道)、南北回归线、60°纬线等。 0°经线自北向南大致穿过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60°经线自北向南穿越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120 °经线自北向南依次穿过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120 W经线自北向南穿过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其中,60°经线穿过的板块最多,最复杂。 0°纬线(赤道)横跨的板块有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五个。 23° 26’(N匕回归线)贯穿的板块多而复杂,有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五个,其中所跨太平洋板块长,亚欧板块短,即除南极洲板块外均有。 23° 26(南回归线)东西贯穿的板块有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五个,唯独没有亚欧板块。 60°N 纬线横跨的有亚欧板块、美洲板块。 通过分析可知: 南北纬50°与0°经线、120°E经线所围成的区域以及南北纬50°与120°W经线、60°W 经线所围成的区域板块名称多、分布复杂,这些区域又是地球上人口、国家稠密的地区,考试命题的几率较大。 三、找出板块交界地带较著名地理事物的名称和国家名称及板块边界类型

板块构造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 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 你知道我所站的陆地并不是固定不动的吗? 在很久以前陆地的分布与现在并不是一样的。你相信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所在的喜马拉雅山脉以前是在海底下吗?他是如何有深邃的海底到如今矗立巅峰傲视寰宇?让我们来一窥地球运动的奥秘吧!在了解地壳运动之前,我们必须对地球的组成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地壳为什么会发生运动?运动的力量从哪里来?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在探索这个问题。科学家们曾提出过许多不同的学说。这里就介绍一种近代最盛行的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及其发展历程。 大陆漂移学说——超越时代的理念 大陆漂移的设想早在19世纪初就出现了,最初的提出是为了解释大西洋两岸明显的对 应性。直到1915年,德国气象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Wegener)的《大陆和海洋的形成》问世,才作为一个科学假说受到广泛重视。在这本不朽的著作中,魏格纳根据拟合大陆的外形、地质构造、古生物学、古气候学、古地极迁移等大量证据,提出中生代地球表面存在一个盘古大陆(Pangea),这个超极大陆后来分裂,经过二亿多年的漂移形成现在的海洋和陆地。

基本观点: 大陆漂移学说认为二三亿年以前,地球上只有一整块联合古陆,他的周围是一片广阔的海洋。后来,在地球自传所产生的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的作用下,这一块联合古陆开始分离。由较轻硅铝层组成的陆块,像冰块浮在水面上一样,在叫重的硅镁层上漂移,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海陆分布。 魏格纳是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1880年11月1日生于柏林,1930年11月在格陵兰考察冰原时遇难。 魏格纳以倡导大陆漂移学说闻名于世,他在《大陆和海洋的形成》这部不朽的著作中努力恢复地球物理、地理学、气象学及地质学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因各学科的专门化发展被割断——用综合的方法来论证大陆漂移。魏格纳的研究表明科学是一项精美的人类活动,并不是机械地收集客观信息。在人们习惯用流行的理论解释事实时,只有少数杰出的人有勇气打破旧框架提出新理论。但由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大陆漂移由于缺乏合理的动力学机制遭到正统学者的非议。魏格纳的学说成了超越时代的理念。

第二章挖掘机基本构造与工作原理

第二章挖掘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第一节挖掘机总体结构 一、单斗液压挖掘机的总体结构 单斗液压挖掘机的总体结构包括动力装置、工作装置、回转机构、操纵机构、传动系统、行走机构和辅助设备等,如图所示。

常用的全回转式液压挖掘机的动力装置、传动系统的主要部分、回转机构、辅助设备和驾驶 室等都安装在可回转的平台上,通常称为上部转台。因此又可将单斗液压挖掘机概括成工作 装置、上部转台和行走机构等三部分. 工作装置--动臂、斗杆、铲斗、液压油缸、连 杆、销轴、管路 上部转台——发动机、减震 器主泵、主阀、驾驶室、回 转机构、回转支承、回转接 头、转台、液压油箱、燃油 箱、控制油路、电器部件、 配重 行走机构——履带架、履 带、引导轮、支重轮、托轮、 终传动、张紧装置 挖掘机是通过柴油机把柴油的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由液压柱塞泵把机械能转换成液 压能,通过液压系统把液压能分配到各执行元件(液压油缸、回转马达+减速机、行走马达 +减速机),由各执行元件再把液压能转化为机械能,实现工作装置的运动、回转平台的回 转运动、整机的行走运动。 二、挖掘机动力系统 1、挖掘机动力传输路线如下 1)行走动力传输路线:柴油机—-联轴节——液压泵(机械能转化为液压能)-—分配阀—— 中央回转接头—-行走马达(液压能转化为机械能)—-减速箱——驱动轮—-轨链履带-—实 现行走 2)回转运动传输路线:柴油机——联轴节—-液压泵(机械能转化为液压能)-—分配阀-— 回转马达(液压能转化为机械能)——减速箱--回转支承-—实现回转 3)动臂运动传输路线:柴油机—-联轴节——液压泵(机械能转化为液压能)——分配阀—— 动臂油缸(液压能转化为机械能)—-实现动臂运动 4)斗杆运动传输路线:柴油机——联轴节——液压泵(机械能转化为液压能)——分配阀 ——斗杆油缸(液压能转化为机械能)——实现斗杆运动 5)铲斗运动传输路线:柴油机——联轴节——液压泵(机械能转化为液压能)—-分配阀-— 铲斗油缸(液压能转化为机械能)——实现铲斗运动

高中地理六大板块构造图详解

一、把六大板块与七大洲、四大洋的海陆位置、范围、轮廓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北冰洋被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划分了。 大西洋被美洲板块、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划分了。 大洋洲绝大部分被划分到印度洋板块。 南北美洲划分到一个板块——美洲板块。 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只包括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里都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亚欧板块包括欧洲和除中南半岛、阿拉伯半岛外的亚洲及其北部、西部、东部边缘的一部分海洋(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东西跨度较大。 非洲板块包括整个非洲,还有西部大西洋的一部分,东部印度洋的一部分,南北跨度大。 印度洋板块既包括印度洋的一部分,又包括亚洲的阿拉伯半岛、中南半岛,大洋洲的绝大部分,呈西北——东南走向,跨的大洲多。 美洲板块包括南北美洲及东部大西洋的一部分和西部北回归线以北太平洋的狭长区域。南北方向长。 南极洲板块包括南极洲及其周围的部分海洋,呈团状分布。 比较得出以下结论: ①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比它们所对应的大陆范围大,面积广。 ②太平洋板块比太平洋范围小。 ③印度洋板块,名不符实,不是海洋板块而是陆地板块,地跨亚洲、大洋洲的部分陆地,特殊。 二、用经纬网对六大板块进行空间定位 出题时,如果沿某条经纬线在六大板块构造图上做剖面图,往往选择经过的板块名称多、复杂的经线或纬线,依照这个原则,可以选取0°、60°E、120°E、120°W经线;0°(赤道)、南北回归线、60°N纬线等。 0°经线自北向南大致穿过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60°E经线自北向南穿越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120°E经线自北向南依次穿过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120°W经线自北向南穿过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其中,60°E经线穿过的板块最多,最复杂。 0°纬线(赤道)横跨的板块有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美洲

板块构造理论

第九章板块构造理论 地质学作为一门系统的科学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很长时期来,对地壳运动的分析,对大地构造的解释,一直是传统的固定论的思想占主导、统治地位(即海陆无根本改变,只是范围大小而已,地壳运动以垂直运动为主)。活动论观点从本世纪二十年代才开始兴起,直到六十年代才成为系统理论为大多数接受。因此活动论的观点,活动论的一系列理论被称之“新地球观”。 活动论的观点:张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海陆并非绝对固定,陆地基底位置有过改变。其理论包括: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 这些理论可以说是同一思想观点,在几个发展阶段中的基本理论。从大陆漂移到海扩张再到板块构造,后者对前者有着继承发展的关系,应该说大陆漂移是新地球观的萌芽阶段,海底扩张是它的发展阶段,板块构造理论则代表了比较成熟的阶段,目前这一理论被地质学界接受,但并非尽善美,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 §1.大陆漂移 一、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 最初主要建立在大西洋两岸地形有较好的拼合关系这个基础上,注意到这种拼接关系的可追逆到很久以前。 1620年法(培根)提出非洲与南美边界有拼合的可能(未解释)。 1858 年Ssder(斯奈德)《地球及其演化》一书中指出欧洲与北美也可以拼合在一起,并且两岸煤系地层连续。 1910.美Talor(泰勒) 这些文章注意到了两岸拼合现象,说明大陆曾可能连在一起而后又分开,但长时期内无人深入研究,没有提出一个系统的理论,直到1912年,德.魏格纳(Alfred Wegener),不仅指出两岸拼合关系,较系统的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 1915年,Wegener的第一部论述大陆漂移理论的书《海陆的起源》问世,书中具体论述了有关大陆漂移的时间、漂移前后情况,漂移的机制,并列举了一些证据。尽管漂移机制等后人提出了疑问,但应该说大陆漂移学说已成为了较系统的理论。 因此一般认为Wegener是大陆漂移说的创始人。 最初魏格纳本人并不是地质学家,而是一名气象学家(32岁时提出大陆

挖掘机发展、分类、构造 (1)

挖掘机 我们在各种施工现场都能看一种机械作业的身影,这种机械设备它 能快速、高效的完成施工作业,是施工作业中的一个主要机种,据统计,工程作业中60%以上的士石方量是靠它来完成的。它就是挖掘机,由此可见挖掘机在工程作业中所占有的重要性。 一、挖掘机的发展 自第一台挖掘机问世至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 16~18世纪的雏形阶段。 最早的挖掘机是以人力或畜力为动力用于挖深河底的浚泥船,铲斗容 量一般不超过0.2~0.3米。(图) 1833~1910年的蒸汽阶段。 1833~1836年,美国人W.S.奥蒂斯设计和制造了第一台以蒸汽机驱 动、铁木混合结构、半回转、轨行式的单斗挖掘机,生产率为35米3/时,但由于经济性差没有应用。(图) 1912年出现了汽油机和煤油机驱动的全回转式单斗挖掘机 20世纪初至40年代未,挖掘机进入动入和行走装置多样化的阶段。 50年代以后是液压化和大型化阶段。 50年代中期,联邦德国和法国相继研制出全回转式液压挖掘机,从此单斗挖掘机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从60年代起,液压挖掘机进入推广和蓬勃发展的阶段 各国挖掘机制造厂和品种增加很快,产量猛增,轮胎式行走装置广泛应用于液压挖掘机上 从80年代中期开始,应用机电液一体化技术的液压挖掘机开始逐步发展; 90年代,出现了各种型号、规格的液压挖掘机;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的挖掘机制造厂家都开发出新一代液电控制一 体化的液压挖掘机。

现在液压挖掘机广泛活跃于建筑工程、采石场、矿山、水利工程等施工现场,其在机械设备市场上占有显著地位。 中国的挖掘机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1954年,抚顺重型机器厂从苏联引进机械式挖掘机(图);1961年7月试制成功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台挖掘机(图) 随着国外机械的引进,现如今国内厂商也渐渐研制出挖掘机生产的核心技术,一台台国内生产的挖掘机开住施工前线。比如有徐工、夏工、柳工等等工程机械设备。 纵观历史,我们了解了挖掘机经历了由蒸汽驱动到电力驱动、内燃机驱动及现如今的机电液一体化技术的全自动液压式挖掘机的逐步发展过程。那么挖掘机在施工作业中是如何进行区分呢? 二、挖掘机的分类 1、按作业方式分:单斗挖掘机和多斗挖掘机 2、按驱动方式分:电驱动内燃机驱动复合驱动 3、按行走方式分:履带式和轮胎式 4、按工作装置分:正铲和反铲 三、挖掘机的基本构造 单斗液压挖掘机从结构上可分为三大部分:底盘总成工作装置总成上部平台总成 (一)、底盘总成功能(图) (1)支承整个挖掘机上部重量 (2)是行走和转向的动力源泉与执行机构 (3)支承工作装置挖掘时的反力 1、底盘主要组成(图) (1)车架本体(焊接件)-----整个底盘的主体,承载所有的内、外力及各种力矩,工作条件极其恶劣,对制件要求较高。左右履带梁平行度有一定要求,否则有较大的侧向力发生,对结构件不利。

高中地理详解六大板块构造图

高中地理详解六大板块构造图 由于板块交界处位于海洋地带,无明确的地名作分界,再加上七大洲、四大洋轮廊的思维定式,此类试题做起来并非得心应手,容易把板块的位置、名称弄混。如何突破这一难关呢?笔者介绍几种方法如下: 一、把六大板块与七大洲、四大洋的海陆位置、范围、轮廓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北冰洋被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划分了 大西洋被美洲板块、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划分了 大洋洲绝大部分被划分到印度洋板块 南北美洲划分到一个板块--美洲板块 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只包括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里都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亚欧板块包括欧洲和除中南半岛、阿拉伯半岛外的亚洲及其北部、西部、东部边缘的一部分海洋(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东西跨度较大。 非洲板块包括整个非洲,还有西部大西洋的一部分,东部印度洋的一部分,南北跨度大。 印度洋板块既包括印度洋的一部分,又包括亚洲的阿拉伯半岛、中南半岛,大洋洲的绝大部分,呈西北--东南走向,跨的大洲多。 美洲板块包括南北美洲及东部大西洋的一部分和西部北回归线以北太平洋的狭长区域。南北方向长。 南极洲板块包括南极洲及其周围的部分海洋,呈团状分布。 比较得出以下结论: ①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比它们所对应的大陆范围大,面积广。 ②太平洋板块比太平洋范围小。 ③印度洋板块,名不符实,不是海洋板块而是陆地板块,地跨亚洲、大洋洲的部分陆地,特殊。 二、用经纬网对六大板块进行空间定位 出题时,如果沿某条经纬线在六大板块构造图上做剖面图,往往选择经过的板块名称多、复杂的经线或纬线,依照这个原则,可以选取0°、60°E、120°E、120°W经线;0°(赤道)、南北回归线、60°N纬线等。 0°经线自北向南大致穿过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60°E经线自北向南穿越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120°E经线自北向南依次穿过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120°W经线自北向南穿过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其中,60°E经线穿过的板块最多,最复杂。 0°纬线(赤道)横跨的板块有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五个。 23°26′N(北回归线)贯穿的板块多而复杂,有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五个,其中所跨太平洋板块长,亚欧板块短,即除南极洲板块外均有。 23°26′S(南回归线)东西贯穿的板块有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五个,唯独没有亚欧板块。 60°N纬线横跨的有亚欧板块、美洲板块。 通过分析可知: 南北纬50°与0°经线、120°E经线所围成的区域以及南北纬50°与120°W经线、60°W经线所围成的区域板块名称多、分布复杂,这些区域又是地球上人口、国家稠密的地区,考试命题的几率较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