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社会群体与互动

合集下载

社会学经典课件社会互动ppt

社会学经典课件社会互动ppt

第二节 社会互动得类型
一、顺从型互动
行动者之间方向一致得行动过程 1、暗示 指行动主体把自己得意向通过符号向她人发出,
在非对抗得条件下, 影响并控制对方反应得行为。 2、模仿 指按照她人得行动方式去行动,对某种行为作出
类似反应。
3、从众行为
指行动者在她人得压力下接受她人行动方 式得过程。
四、大众文化得消极影响
感性欲望得泛滥 主体人格得分裂
二、大众文化得特征
商业性 产业性 娱乐性 流行性 复制性 平面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三、大众文化得积极影响
其对感性欲望得刺激与满足极大地丰富与 改善了人得生存状况,提高了人得生活质量, 促使人们从神圣得政治、宗教得世界中解 放出来。
其功利性与世俗化倾向彻底抹平了文化特 权、垄断、偶像,大大推动了文化得多元化 与民主化进程。
(二)本土方法论
她研究日常生活中互动所遵循得常规。
如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用索引性表达,而不 就是客观表达。 例1
(三)社会交换理论
人类得相互交往与社会联合就就是一种相 互交换过程,一种计算得失得理性行为。
社会互动得各种交换形式:
第一,成功命题:一个人特定得行为越就是经 常受到奖励,则该人越就是可能采取这种行 动。
第五,攻击——赞同命题:当一个人得行动没 有得到她期望得报酬,或得到她没有预料得 惩罚时,她可能采取攻击行动;当一个人得行 为得到了她期望得报酬,特别就是得到比她 期望还多,或者没有得到她意料得惩罚时,她 会感到高兴并越可能采取赞同行为。
第六,理性命题:一个人在选择采取何种行动 时,会选择当时她所认识到得结果乘以获得 此结果得概率之积较大得一种行动。
(3)信息传播中得集合行为 传闻与谣言 舆论

社会实践的社会心理与群体互动

社会实践的社会心理与群体互动

社会实践的社会心理与群体互动社会实践作为一种学习和思考的方式,既是个体与社会之间互动的平台,又直接涉及到群体间的互动。

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社会心理和群体互动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本文将探讨社会实践中的社会心理及其与群体互动的关系。

首先,社会实践是一个展示个体社会心理的过程。

社会心理是指个体对社会环境的感知、思考和情感体验。

在社会实践中,个体会因为参与不同的活动和接触不同的人群而产生不同的社会心理体验。

比如,当一个人参与公益活动时,他可能会感受到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关怀,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社会心理;而当一个人参与商业竞争时,他可能会感受到竞争压力和焦虑,从而形成一种负面的社会心理。

其次,社会实践中的社会心理也会影响到个体与群体的互动方式。

个体的社会心理会影响他与他人沟通和协作的方式和效果。

比如,一个乐观的人会更容易与他人建立积极的关系,顺利地完成合作任务;而一个消极的人可能会因为沮丧和抱怨而导致团队的矛盾和冲突。

因此,社会心理在社会实践中不仅仅是个体内部的心理过程,还会通过互动的方式对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

在群体互动方面,社会实践提供了一个平台,使得个体可以在群体中进行各种形式的互动。

群体互动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中与其他个体进行交流、协作或竞争的行为。

通过社会实践,个体可以积极参与群体活动,了解和学习其他个体的经验和观点,从而促进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同时,群体互动也可以促使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规则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合作意识。

此外,社会实践中的群体互动还能够促进社会心理的正向变化。

群体互动可以为个体提供支持和认同感,减轻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可能感受到的焦虑和压力。

通过与其他人的交流和合作,个体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和资源,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声誉,增强自我价值感和满足感。

而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社会心理也会逐渐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社会实践的社会心理与群体互动密不可分。

社会实践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个体能够理解和感受到社会的多样性,体验不同的社会心理,并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来增进理解和认识。

社会心理学探讨群体行为和社会互动

社会心理学探讨群体行为和社会互动

社会心理学探讨群体行为和社会互动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社会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它关注个体在不同社会环境下的行为模式以及群体的互动方式。

通过深入理解群体行为和社会互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预测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并提供有效的干预措施。

一、群体行为的特征和作用在社会心理学中,群体行为指的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下,个体通过参与群体或组织而表现出的行为模式。

群体行为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1 互动性:群体行为是由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在群体中,个体的行为会受到他人的观察和评价的影响,从而导致行为的改变。

1.2 归属感:参与群体活动可以满足个体的社会归属感,增强个体的自尊心和认同感。

这种归属感可以使个体更倾向于遵循群体的规范和价值观。

1.3 集体表现:群体行为往往具有集体表现特点,即群体整体的行为模式与个体的行为模式存在差异。

群体行为的结果通常是由群体内部的集体动力和决策所决定的。

群体行为对于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

通过群体行为,个体可以在社会中找到归属感,并通过群体的集体努力来实现共同的目标。

然而,群体行为也可能导致不理性的决策和行为,例如出现群体思维、盲从和群体暴力等现象。

二、社会互动的影响和机制社会互动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社会互动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包括面对面交流、非言语交流和媒体交流等。

社会互动对个体和群体的行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2.1 社会认知:社会互动可以改变个体的认知和态度。

个体在与他人交流和互动的过程中,会接收到他人的信息和观点,从而对事物产生不同的认知。

社会认知的改变进而会影响个体的行为。

2.2 社会规范:社会互动也会激发和引导个体遵循社会规范。

在社会中,个体受到他人的期望和评价的影响,从而产生行为上的调整和适应。

社会规范的作用可以在各个领域中体现,如道德、法律和文化等。

2.3 社会支持:社会互动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社会支持,个体可以得到他人的关心和支持,缓解压力和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与社会互动

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与社会互动

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与社会互动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现象的两大学科,它们在解析社会互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社会学主要关注社会结构、组织和变迁,而社会心理学则着眼于个体在社会中的行为、态度和观念。

两者的结合可以更全面地理解社会互动的本质和规律。

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结构和行为的学科,它通过探讨社会组织、社会制度、社会变迁等方面的问题,揭示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

社会学强调整体性和宏观视角,通过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揭示社会系统中的各种关系和相互作用。

例如,社会学家可以通过观察和访谈,了解不同群体之间的互动模式,分析社会结构对人们行为的制约和影响,揭示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的传播与演变。

与社会学不同,社会心理学更关注个体在社会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表现。

社会心理学认为,个体的思维和情感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互动是塑造个体心理和行为的重要因素。

社会心理学通过实验研究和调查分析,揭示人们在群体中的态度变化、集体行为和社会认知等方面的规律。

例如,社会心理学家可以通过实验模拟,研究人们在社会压力下的行为反应,分析群体性事件对个体情绪和态度的影响。

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

社会学研究社会结构和组织,揭示社会制度和规范的运行方式,而社会心理学关注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认知和情感反应,探讨人们在群体中的行为表现。

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相辅相成,通过结合宏观和微观的视角,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互动的本质和机制。

在社会互动中,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社会学的调查研究可以帮助政府和企业制定政策和策略,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组织结构。

社会心理学的实验和调查分析可以揭示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变化和行为特征,为心理健康和社会干预提供依据。

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不仅可以推动学术领域的进步,也为社会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总之,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互动的重要学科,它们通过不同的视角和方法,揭示了社会结构和个体心理之间的互动关系。

社会群体行为与社会互动

社会群体行为与社会互动

社会群体行为与社会互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繁忙和紧张,社会群体行为和社会互动也成为了现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处于各种各样的群体中,并与他人进行不同形式的互动。

这些社会群体行为和社会互动对我们的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社会群体行为是人们最基本的社交方式之一。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需要与他人进行互动来满足自身的社会需求。

无论是家庭、学校、工作场所还是其他社交圈子,都是人们进行社会群体行为和社会互动的场所。

通过社会群体行为和社会互动,人们可以分享彼此的经验和知识,增进人际关系,培养情感交流,从而提高个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

其次,社会群体行为和社会互动有助于形成社会认同感和共同价值观。

在一个群体中,人们通常会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通过社会群体行为和社会互动,人们可以与其他群体成员建立联系,并感受到归属感和认同感。

这种社会认同感和共同价值观的形成,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非常重要。

例如,在一个团队中,成员之间的社会互动可以促进团队的凝聚力,形成共同目标和价值观,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和团队成员的满意度。

此外,社会群体行为和社会互动还可以促进社会进步和创新。

人们的思维和观念是可以相互影响和借鉴的。

通过社会互动,人们可以交流和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经验,从而促进思想的碰撞和创新的产生。

尤其是在现代信息社会中,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为人们的社会互动提供了更加方便和广泛的平台。

人们可以通过网络相互交流、分享和学习,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然而,社会群体行为和社会互动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由于社会群体行为和社会互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人们可能会面临理解和沟通的困难。

不同的社会群体和个体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生活经验,这可能导致彼此之间出现误解和冲突。

此外,社会互动过程中存在的权力不平衡和不公正现象,也可能导致个体间的不公平对待和社会不稳定。

《社会心理学》中的个体行为与群体互动

《社会心理学》中的个体行为与群体互动

社会心理学:个体行为与群体互动1. 介绍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在社会环境中相互作用的学科。

本文将探讨《社会心理学》中关于个体行为和群体互动的重要概念和实证研究。

2. 个体行为个体行为是指一个人在特定情境下表现出的思想、情感和行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个体行为:•态度形成与改变:如何形成和改变一个人对特定事物的态度?•偏见和歧视:什么因素导致个人对不同群体或个体产生偏见?•自我认知:一个人如何观察、评价和解释自己?•决策与选择:什么因素影响一个人的决策过程?3. 群体互动群体互动是指多个个体之间相互作用并对彼此产生影响的过程。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群体互动现象:•社会规范与共识:群组中如何建立共同的规范与价值观念?•集体决策与沟通:团队决策是如何影响个体决策的?有效的沟通是如何促进群体协作与合作的?•群体观念与社会认同:为什么个人愿意将自己与某个群体关联起来?如何形成和维护社会认同感?•社会影响与群体动力学:一个人在群体中的行为受到其他成员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为社会影响。

同时,群组大小、结构和领导也会对群体互动产生影响。

4. 实证研究社会心理学通过实证研究来探索个体行为和群体互动之间的关系。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实验和研究案例:•阿斯奎斯的监狱实验:该实验探讨了环境对个人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了角色扮演和情境压力可以导致普通人变得残酷暴力。

•米尔格拉姆的顺从实验:该实验考察了个人对权威的服从程度,在一位权威人士指示下,多数被试愿意给予其他人电击。

•邓肯斯的团队合作研究:该研究表明,合作可以促进群体内部的凝聚力和效率。

•谢林的从众实验:该实验揭示了社会影响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当其他人做出错误决策时,个体更容易从众。

5. 结论社会心理学中的个体行为与群体互动是一个广泛而有趣的领域。

通过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机制。

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可以提高我们对自己和他人行为动机、选择和决策过程的认识,同时也有助于促进有效的群体合作与互动。

社会学概论03社会化与社会互动

社会学概论03社会化与社会互动



1.5 皮亚杰:认知的发展(学会思考的 途径) 学习是一个积极的过程,儿童智力发展 要经历几个阶段



感觉运动阶段(1.5-2) 前操作阶段(2-7) 具体操作阶段(7-11) 形式操作阶段(12-15)
2、生命历程理论


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与宏观社会结构是密切相关 的 人生就是一个由无数生命事件所构成的序列, 宏观社会结构通过影响生命事件的排列方式而 影响到个体的社会化历程 理论要点: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

人的心理可以分为两部分:意识与潜意识。潜意识不 能被本人所意识,它包括原始的盲目冲动、各种本能 以及出生后被压抑的动机与欲望。他强调潜意识的重 要性,认为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摆布个 人命运和决定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把人格分为本 我、自我、超我三部分,其中本我与生俱来,包括着 先天本能与原始欲望;自我由本我分出,处于本我与 外部世界之间,对本我进行控制与调节;超我是“道德 化了的自我”,包括良心与理想两部分,主要职能是指 导自我去限制本我的冲动。三者通常处于平衡状态, 平衡被破坏,则导致精神病。

社会化研究的三个来源及角度


文化人类学:文化传承 社会心理学:个性发展 社会学:社会结构的整合;社会性

2、社会化概念内涵的发展

从少年儿童扩大到成人 从个体扩大到群体
个人
群体
一代人
社会或文化
文化
社会文化的 内化 自我
特定社会群 体的文化 群体意识和 群体心理特 征
文化代际传 递、代差 社会心理变 迁与时代特 征


自我意识和人格是社会互动的产物,是在不 断观察和反省他人对自己的反应的过程中形 成的 三个阶段:感觉阶段、解释阶段、自我反应 阶段

第三讲 社会化(Socialization

第三讲  社会化(Socialization

(二)继续社会化(发展社会化 development socialization)——成 年和老年阶段(大约为20岁以后)
• 1、成年期 • 2、老年期
1、成年期
• (1)成人阶段的特性 ) • 成年期以40岁分界 • (2)成年期的问题 2 • 成年期需完成诸多人生任务,如果完成得不圆满 可能引发各种各样的行为问题,其中最值得关注 的是婚姻问题和就业问题。
• 再社会化——个体从一种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生活方式 向另一种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生活方式急剧转变和适应 的过程,分为主动型、被动型两种。 • 主动再社会化包括:个体承担地位更高的社会角色后进行 的再社会化 和个体移居或客居文化模式很不相同的他乡 后进行的再社会化 • 被动再社会化包括 :个体的社会地位大大降低后不得不 进行的再社会化和个体违反社会规范后而被社会强制进行 的再社会化
六、西方学者关于社会化的理论
1.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库利的“镜中我” • 每个人的自我观念,其实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 • 2.米德的“角色扮演/借用”理论 米德的“角色扮演/借用” • 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扮演”,其过程分为三个阶 段。 • 3.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 弗洛伊德的 • 人格的发展是受“无意识”驱动的。 • 4.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 埃里克森的 八阶段” • 人格的发展贯穿一生,其过程分为八个阶段。 • 5.生命历程理论 生命历程理论 • 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看作是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的产 物。
同辈群体
• 同辈群体对个体社会化长生积极还是消极 影响,主要取决于群体内的价值取向。
工作单位
• 工作单位以多种形式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化: (1)工作单位是个人进行职业社会化的主要 场所 (2)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检验和发展家庭及学 校社会化成果的场所 (3)在工作单位学会处理人际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互动以信息传播为基础,对互动双方之间的关系产生 一定影响,并有可能对社会环境形成一定作用;
人们的互动往往遵循一定的行为模式。
1.2 社会互动的理论
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被认为是欧洲第一位互动理论家, 他的观点对美国的互动论者有重要的影响。齐美尔认为 社会学研究对象应是与互动内容相对应的互动形式,并 对社交、统治与服从、冲突与凝聚等具体互动形式做出 了详细的分析。
在美国,形成了以乔治﹒米德为主要代表的符号互动 论,布鲁诺(H. Blumer)和库恩(M.Kuhn)等人发展了 米德的思想,分别创立了芝加哥学派和衣阿华学派。
1.3 社会互动理论的主要分支
符号互动论
社会交换论 角色理论 戏剧理论 参照群体理论 常人方法学
二、社会互动的情境与过程
2.1 社会互动的情境
有一致的群体规范和意识;
有一定的分工协作; 有一致的行动能力。
社会群体的类型
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熟人 • 社会 •
高度同质化 乡土中国
内群体和外群体
原子 化
• 异质性 • 独自打保龄球
再部 • 落化 •
半熟社会 麦克卢汉
所属群体和参照群体
血缘、地缘、业缘、趣缘群体
成员归属感、高度认同的规范、文化与情感
群体分工、协作与行动力。
1.2 初级群体 (primary group)
早期社会学家较关注宏观的社会趋势,较少关注个体,1909年,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 《社会组织》一书中,正式提出来了“初级群体”的概念。(又称“首属群体”或“直接群 体”)他认为初级群体是亲密的、面对面接触和合作的群体。此后,人们逐渐把这一概念扩展 应用于一切类似于家庭、伙伴的、具有亲密关系的群体。
1.1 群体存在的基本条件
一定的交流机制:从面对面到虚拟空间交流
群体规范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心理机制。人们在共 同的生活中,对外界的事物的经验具有一种将其 格式化、规范化的自然倾向,这种规范化的经验 被称为定型,它有助于人们重新遇到此类事物时 作出尽快的反应。群体规范形成还受模仿、暗示、 从众、服从等因素的影响。
二人关系、三人关系与多人关系
熟悉情境、工作情境、社交情境
情感关系、工具关系、混合关系
2.2 社会互动的过程
互动过程分析:贝尔斯(美国,R.Bales)在针对小群体互动 的研究中,提出互动的阶段分为:定向阶段、评价阶段、控 制阶段,这三个阶段并非直线发展,并且伴有情绪因素。
芝加哥学派的四阶段说:芝加哥学派的帕克和伯吉斯等人主 张把互动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竞争、冲突、顺应、同化。
虚拟社群并非不真实,而是在不同的现实层面运作。——曼纽尔˙ 卡斯特尔 《网络社会的崛起》

彭兰认为,网络社群结构逐渐从封闭圈式结构转向开放式网络结构,圈式结构 赋予社群更多的信息传播机会及成员的社会资本。
虚拟社群研究的几个热点
虚拟社群建立、维系的途径及社会影响;
社会网络及人际关系的变迁,从而带来的社会资本变化
2.3 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
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一方面,社
会转型必须通过长期的、广泛的社会互动来实现,以适应
群体间的竞争、冲突和顺应、新旧文化冲突和融合等;
另一方面,社会转型必然引起互动情境和互动方式的根本 变革。
三、社会互动的维度与类型
关系类型
关系强度
关系广度
互动频率
3.2 社会互动的类型
正功能:承担社会化任务,满足人们
初级群体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群体规模一般较小;
情感需要,维护社会秩序。
2. 紧密、长期频繁的互动;
3. 无可替代的特殊关系;
负功能:初级群体可能压抑个性的形 成和个人积极发挥,影响个人社会化 发展;正规组织中存在初级群体,可
4. 依靠习俗、伦理、道德等非正式手段控制群体,而非法律法规。 能干扰正式组织的结构和运行。 5. 社会地位差异小
合作
竞争
冲突
强制
顺从与顺应
四、集合行为
集合行为又被称为集体行为、大众行为。它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
集合行为一般有三个特征:人数众多、无组织性、行为者互相依赖。
4.2 集合行为的理论
基本条件说:斯梅尔塞认为,集合行为实质上是人们在受到威胁、紧张等 压力的情况下,为改变自身的处境而进行的尝试,往往满足一下几个条件: 环境、结构性压力、普遍情绪或者共同信念、诱发因素、行为动员、社会控
库利:“人性是逐渐形成的,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没有共 同参与,他不能获得人性,而人性会在独处中衰退”。
米德:“是互动产生了自我,自我必须在社会过程中、在 互动中才能得到解释。”。
——均转引自肯顿《行为互动》
1.1 社会互动的含义
两个及以上个体出现在特定情境下发生特定行为(面对面 以及非面对面),对彼此行动产生相互影响 ;
恐慌
谣言
流行

本次课到此结束,谢谢!
和遵从;
匿名理论:匿名指的是群体或者个人没有明显标志,集合行为中个体之所以会 越轨,因为他没有个人明显标志,不必承担破坏规范的后果,由此而产生责任 分散心理。
控制转让理论:控制转让者与以上理论不同,它认为集合行为并非非理智的行 为,而是公众将控制权转让给了他人,可能导致理性的行为或者活动。
4.2 几种典型的集合行为
第三讲:社会群体与互动
刘 凯 kailiu@
2016:帝吧出征,寸草不生
社会群体:概念及定义
“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纷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
则不能胜物”。 ——《荀子﹒ 王制篇》 社会群体又称为社会团体(social group),须满足一下条件: 有明确成员关系; 有持续的相互交往;
制能力。
模仿理论:塔尔的在1901年的《模仿律》认为:当人们面临突发事件,自
我失去控制能力,往往呈现本能彼此自我模仿,在场的多数人行为一致。
感染理论:集群行为特征是有意识的人格已经消失,无意识人格占据主导 位置,在感染作用下,个体会被一时的冲动所主宰,卷入非理性的狂热中。
紧急规范论:紧急规范一旦产生,会对在场者形成规范压力,强迫他们去效仿
舆情、信息传播机制和渠道的变化
练习与思考:微信群的类型及建立基础
你的微信群可以分为哪几个类型?
微信群内互动的主体、模式是什么?
活跃的微信群与不活跃的微信群之间的区别
“杠精”:微信对骂群/粉丝群,后援团/的社会学思考?
社会互动
一、社会互动的含义及理论
社会互动(social interaction)是社会学基本的分析单 位,是微观社会学的主要课题。
“原生家庭”与家庭小型化
原生家庭:儿子女儿并没有组成新的家庭,及父母家庭,称为“原生家庭” 会影响个人一生?子女是父母的延续? 无法摆脱父母的影子?
家庭结构小型化会带来什么影响?
1.3 虚拟社群 (Virtual Community)
Rheingold Howard 最早提出虚拟社群的概念:虚拟社群赖以形成的归属感和互惠行为, 重点分析了社群成员通过昵称、快速回应、不断共享内容而产生存在的纽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