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题库说课材料

合集下载

.温病学讲稿

.温病学讲稿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连建伟金匮要略方论讲稿>
丛书突出以下特点:一是权威性。入选名家均是中医各学科的创始人或
重要的奠基者,在中医界享有盛誉;同时又具有多年丰富的教学经验,讲稿也
广—_刘景源温病学讲稿一
是其数十我教学生涯的积淀。入选名师均是全国中医药院校知名的优秀教
其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是讲基础理论知识,所以历来就把它列为从基础向临床
过渡的桥梁课程,可以说是临床基础课程。从临床的角度来说,曾经有人主张
把<温病学》的内容归入内科学中,这种做法应该说不太合适。为什么?因为
温病涉及到很多发热性疾病,而发热性疾病不只见于内科,如外科、妇科、儿
科、五官科等都可以见到,所以必须把它作为单独的一门课程提出来。温病学
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大
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战国至隋、唐时期。战国时期是公元前475 -221年,到秦
厂一刘景源温病学讲稿一
‘ 始皇统一六国结束。这段时间出现了中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还有和
。 它同时期而稍晚的<难经》,在这两部书里都有关于温病的论述。而后,在东
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以及隋、唐时期的一些重要医学
文献中,对温病的论述逐渐丰富。
1. <黄帝内经>与《难经>关于温病的记载
在《黄帝内经》中,提出了温病的病因、病名及某些症状,比如《素问?生
t 气通天论》中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又说:“冬
顾问。
曾应邀到美国、法国、捷克、日本等IO余个国家与国内多个省、市讲学及

温病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温病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温病学考试题库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温病学中的“温邪”是指:A. 风邪B. 寒邪C. 湿邪D. 热邪答案:D2. 温病学中,下列哪项不是温病的典型症状?A. 发热B. 头痛C. 咳嗽D. 畏寒答案:D3. 温病学中,下列哪项是温病的主要治疗原则?A. 发汗解表B. 清热解毒C. 温阳散寒D. 利水渗湿答案:B4. 温病学中,下列哪项不是温病的常见并发症?A. 肺炎B. 肝炎C. 肾炎D. 心肌炎答案:C5. 温病学中,下列哪项不是温病的预防措施?A. 避免接触传染源B. 增强个人卫生习惯C. 定期接种疫苗D. 长期服用抗生素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1. 温病学中,下列哪些因素可能诱发温病?A. 气候炎热B. 饮食不节C. 情志内伤D. 过度劳累答案:ABCD2. 温病学中,下列哪些症状属于温病的初期表现?A. 轻微发热B. 咽喉不适C. 头痛乏力D. 咳嗽咳痰答案:ABC3. 温病学中,下列哪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A. 黄连B. 板蓝根C. 金银花D. 黄芪答案:ABC4. 温病学中,下列哪些检查有助于诊断温病?A. 血常规B. 尿常规C. 咽拭子培养D. 肝功能检查答案:AC5. 温病学中,下列哪些措施有助于温病的康复?A. 保持充足的休息B. 合理饮食C. 适当运动D. 避免情绪波动答案:ABCD三、判断题1. 温病学中,温邪侵袭人体后,首先侵犯的是肺卫。

(对)2. 温病学中,温病的病程一般较短,病情较轻。

(错)3. 温病学中,温病的治疗应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

(错)4. 温病学中,温病的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

(对)5. 温病学中,温病的并发症较少见。

(错)四、简答题1. 简述温病学中温病的发病机制。

答:温病学认为,温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外感温邪侵袭人体,导致机体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

温邪首先侵犯肺卫,然后传入气分、营分、血分,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

2. 简述温病学中温病的常见临床表现。

温病学讲稿

温病学讲稿

温病学讲稿上篇总论第一章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温病学》在中医学领域里是一个很重要的学科,它涉及的范围很广,对临床各科都有实用价值。

从《温病学》的性质来说,它应该是临床课程,但是其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是讲基础理论知识,所以历来就把它列为从基础向临床过渡的桥梁课程,可以说是临床基础课程。

从临床的角度来说,曾经有人主张把《温病学》的内容归入内科学中,这种做法应该说不太合适。

为什么?因为温病涉及到很多发热性疾病,而发热性疾病不只见于内科,如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都可以见到,所以必须把它作为单独的一门课程提出来。

温病学说与伤寒学说不一样,它形成的年代较晚。

人们对伤寒病的认识很早,从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论》,伤寒就形成了完整的学说,它本身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后世对它的研究也非常深入。

在《黄帝内经》中虽然也提到了温病,但是并不多,后世发展得也比较缓慢。

温病学说形成的时期应该说是清代的中期,到现在也就是260年的时间,所以说它在中医学领域里是一个年轻的学科,是经过历代医学家的不断努力才逐渐形成的,而且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学术思想也在不断发展,最终才形成了完整的学术体系。

因为《温病学》涉及到的古代医学书籍和学术观点较多,所以学习温病学就应该首先对它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有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

在谈这个题目之前,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温病、什么是温病学。

温病与伤寒都是急性外感热病.,但伤寒是外感寒邪所导致的外感热病,它的病因是寒邪;而温病是外感热邪所导致的外感热病,它的病因是热邪。

由于病因不一样,所以温病与伤寒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辨证论治都有很大的差异。

温病学就是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预防与辨证论治的一门学科。

中医学对温病的认识从根源上应该说导源于中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

从《黄帝内经》开始,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大阶段。

战国至隋唐时期----萌芽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战国至隋、唐时期。

中医温病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中医温病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温病学试题第一章:绪论A、型题1.温病学的病名首见于:AA.黄帝内经B.伤寒论C.外台秘要D.时后方E.诸病源候论2.首先提出运用辛温发表剂治疗外感病,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灵活加入寒凉清热等药物的医家是:CA.王安道B.汪石山C.朱肱D.刘河间E.王叔和3.创立三焦辨证的医家是:DA.王孟英B.叶天士C.余师愚D.吴鞠通E.喻嘉言4.余师愚的代表著作是:BA.广温疫论B.疫疹–得C.温疫论D.伤寒温疫条辨E.临证指南医案5.全面发展了温病辨舌、验齿、辨斑疹、白瘩等诊断方法的医家是:BA戴天章 B.叶天士 C.王孟英 D.吴鞠通 E.余师愚6.对温病的治疗首先强调初起不可纯投辛温,主张应以寒凉为主的医家是:CA.罗天益B.王安道C.刘河间D.朱肱E.汪石山7.温病学说形成的时代为:BA.宋到元代B.明到清代C.新中国成立后D.战国到唐代E.鸦片战争以后到新中国成立前8.(温热经伟)的作者是:AA.王孟英B.叶天士C.吴鞠通D.薛生白E.吴又可9.提出”疠气”病因学说的明代医家是: BA.汪石山B.吴又可C.李时珍D.李中梓E.王肯堂10.首先提出温病有新感,有伏气的医家是: BA.王安道B.郭雍C.刘河间D.朱肱E.罗天益11.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一部温疫专著是: CA.温热论B.温热经伟C.温疫论D.湿热病篇E.肘后备急方12.吴鞠通的代表著作是:CA.湿热病篇B.温热论C.温病条辨D.温热经伟E.温疫论13.在温病学发展史上,首先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的医家是:EA.吴又可B.吴鞠通C.刘河间D.朱肱E.王安道14.被誊为”温热大师”的医家是:BA.王孟英B.叶天士C.吴鞠通D.吴又可E.薛生白15.金元时期,在热性病治疗上提出新观点,组创新方的医家是: BA.王安道B.刘河间C.张从正D.李东垣E.朱丹溪16.在热病治疗上,首先提出以客寒凉清热为主的医家是:BA.朱肱B.刘河间C.汪石山D.吴又可E.王安道17..朱肱首先提倡的是:EA.温病分新感温病与伏气温病B.古方今病不相能C.立新论、创新法D.脱却伤寒辨证温病E.灵活运用经方18..温病学发展到什么时候才开始从伤寒论体系中摆脱出来:C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E.清代19..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可称为温病学的奠基专著是:AA.温病论B.温疫论C.温热经伟D.疫病篇E.温病条辨20.温病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 EA.唐代B.宗代C.元代D.明代E.清代21.(广温疫论)一书的作者是:CA.余霖B.扬栗山C.戴天章D.吴有性E.俞根初22.首创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的医家是:CA.吴又可B.薛生白C.叶天士D.吴鞠通E.陈平伯23.是谁在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三焦辨证理论:EA.刘河间B.吴又可C.雷少逸D.王孟英E.以上均不是24.清代温病学家中,成就最为卓著,影响最大的是:DA.薛生白B.王孟英C.吴鞠通D.叶天士E.陈平伯25.论述湿热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的专著是:CA.温热论B.疫病篇C.湿热病篇D.温疫论E.外感温病篇26.温病学在因证脉治方面形成完整体系的标志是:EA.病因学说的确立B.伏邪温病学说的确立C.新感温病学说的确立D.以寒凉清热为主的治则的确立E.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理论体纟的确立27.认为温病有伏邪、新感之下不同,其主要导源于下列哪部医着:DA.卫生宝鉴B.医经溯涸集C.类证活人书D.伤寒补亡论E.外合秘耍28.下列哪项不是吴又可的主要学ポ观点: AA.温疫致病的病因主要是时行之气B.温疫具有强烈的传染性C.感邪途经是从口鼻而入D.治疗以法邪为第一要义E.病邪致病有一定的选择性B型题A.薛生白B.王孟英C.王安道D.吴鞠通E.戴天章1.(医经溯涸集)的作者是: C2.(温热经伟)的作者是: B3.(温热病篇)的作者是: AA.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B. B.温病学是研究外感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预防和诊治方法的学科.C.研究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诊治方法的学科.D.阐明温病的病因、发病、病变化及其转归,以揭示温病的本质;研究温病的诊断方法、治疗和预防措施,不断提高中医医疗水平,有效地保护人民的身体健康.E.研究四时温病的证候类型和辨治方法.4.温病学的概念: A5.温病学的任务: DA.“冬伤于寒,至舂发者,谓之温病;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B.运用麻黄汤、桂枝汤、等治疗外感病,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灵活加入寒凉清热等药.C.“岁中有疠气,兼挟鬼毒相注,名日温病”.D.“温病不得混称伤寒.E.“人感乘戾之气而生病”6.宋朱肱(类让活人书)提出: B7.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提出: C8.宋郭雍(伤寒补亡论)提出: AA.伤寒六经传变皆为热证,治应以寒凉为主.B.温病是伏热由里外发,治应清里热为主.C.不独有伏邪温病,且有新感温病.D.温疫的致病原因并非六气,而是”疠气”E.温热之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9.吴又可提出: D1O.叶天士提出: E11.王安道提出: BA.叶天士 B吴鞠通 C.吴又可 D.王孟英 E.薛生白12.组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一部温疫专著的作者: C13.温病学发展史上建立了完整理论体系的最杰出的代表医家是: A14.在继承前人理论基础上总结了一套温病治疗方剂,从而构成了各种温病辨证施治的完整体系的温病学家是: BA.(外感温病篇)B.(温热论)C.(疫病篇)D. (温热经伟)E.(湿热病篇)15.余师愚着: C16.陈平伯着: A17.薛生白着: EA.温疫的流行”无问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B.提出六气皆从火化C.首先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D.温病还有”不因冬月伤寒而生温者”的新感温病E.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另有一种异气所感.18.刘河间的著名论点有: B19.王安道在温病学形成方面的重要贡献是: C2O.汪石山在温病发病学上提出新感温病之说,认为: DA.王安道B.张仲景C.庞安常D.王叔和E.郭雍21.提出”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的医家是: D22.提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的医家是: B23.提出”风温、湿温等温病,误作伤寒发汗者,十死无一生”的医家是: CA.温病条辨B.湿热病篇C.温热经伟D.温热论F.温疫论24.确立三焦辨证,完善温病辨证体系的著作是: A25.提出温疫病的致病原因是自然界的疠气所致的著作是: E26.对湿热性质温病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证治作了专门的论述的医学著作是: BA.广温疫论B.疫疹一得C.伤寒温疫条辨D.温热逢源F.时病论27.戴天章著作有: A28.扬栗山着有: C29.柳宝诒着有: DA.温病的理法方药可以气括伤寒的内容.B.温病学说与伤寒学说一脉相乘,是发展和补充了(伤寒论).C.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温病的内容都在伤寒学说之中.D.温病与伤寒同属外感热病,但病因、病机各异,治疗完全不同.E.(伤寒论)中的方药只能治伤寒,不能治温病.30.温病学派对温与伤寒的观点是: B31.伤寒学派对温病与伤寒的观点是: CC型题A.热者寒之B.温者清之C.両者都是D.両者都不是1.(内经)提出治疗温病的基本原则是: C2.刘河间对温病治法的观点是: CA.认为病邪伏在膜原的医家B.认为病邪可受自口鼻的医家C.両者均是D.两着均不是3.吴又可是: C4.薛生白是: CA.避其毒气,正气存内B.以药物熏烧袪温气C.両者皆是D.両者皆不是5.(内经)中提出预防疫病的关键是: A6.(备急千金要方)载有预防温病的方法为: BA.温邪上受,首先犯肺B.辨治斑疹白痞的方法C.両者都是D.両者都不是7.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提出: C8.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提出: DA.认为六气皆从火化B.认为温病热病不能混称伤寒C.両者均有 D两者均不能9.刘河间对温病治疗上提出的观点是: A1O.王安道对温病概念上提出的观点是: BK型题1.刘河间对促进温病的发展的出了重大贡献,他最主要的学ポ主张有: A(1)伤寒六经传变皆是热证(2)六气皆以火化(3)热病初起不可纯投辛温,主张应以寒凉为主(4)温病不得混称伤寒2.王安道对温病学说的王主要论点是: A(1)强调”温病不得混称伤寒”.(2)认为温病的发病机理是里热外达.(3)认为温病的表证是里热郁表所致,主张治疗以清里热为主,兼以解表.(4)认为发于舂季的温病,即有冬寒内伏而后发者,亦有感受春令时邪而发病者. 3.创立以卫气营血及三焦为核心的温病辫证纲领的医家是:(1)叶天士 (2)吴又可 (3吴鞠通 (4)柳宝诒4.民国时期温病学不同于前代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E(1)力图勾通中西医学,丰富了治疗内容.(2)编选保存大量珍贵的医案.(3)创办中医学校,培养人才.(4)创办中医刊物,进行理论探讨和交流.X型题1.叶天士的主要著作: BCEA.温疫论B.三时伏气外感篇C.温热论D.尚论篇E.临证指南医案2.吴又可对温疫的独特见解表现在: ACDEA.病因方面B.预防方面C.流行特点方面D.发病方面E.治疗方面3.体现了叶天士温病理论思想及辨证用药的著作有: BCDEA.伤寒温疫条辨B.温病条辨C.临证指南医案D.温热经伟E.温热论4.王安道温病学说主要论点是: ABEA.强调”温病不得混称伤寒”.B.认为温病的发病机理是里热外达.C.认为六气皆从火热而化.D认为发于舂季的温病,即有冬寒伏而后发者,亦有感受春令时邪而发者.E.认为温病的表证为里热郁表所致,主张治疗应以清里热为主,兼以解表.5.属于清代著名四大温病学医家是: BDEA.吴又可B.叶天士C.陈平伯D.薛生白E.王孟英6.标志温病学理论己形成完整体系的著作是: BDA.温疫论 B温热论 C.湿热病篇 D.温热条辨 E.温热经伟模拟试题一、名词解释1.时方2.寒凉派3.温病学派4.经方5.伤寒学派6.温病学7.时行之气8.疫病二、填空题1.创立”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理论的医家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温病学发展史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清代温病学四大名家.3._________编着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疫病专书_______-.4温病学的萌芽阶段是_______时期;成长阶段是___________时期.5王孟英”以经,________为纬”编着了(温热经伟)一书.6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提出,温疫的病因是_________,感染途径是_________治疗上强调________. 7王安道提出,温病不得________,温病的表证多为_______而致.8吴又可认为:”温疫之为病,非风、_______及天地间另有一种______________.9吴鞠通”历取渚贤精妙,考之(内经),参以心得”,编着了___________,创立了___________辨证理论.10学习温病学的任务就是要阐明温病的病因、___________及其转归以揭示温病的本质;研究温病的诊断方法、__________措施,不断提高中医医疗水平,有效地保护人民的身体健康.A型题1.温病学的病名首见于:A.黄帝内经B.伤寒论C.外台秘要D.时后方E.诸病源候论2.余师愚的代表著作是:A.广温疫论B.疫疹–得C.温疫论D.伤寒温疫条辨E.临证指南医案3. 全面发展了温病辨舌、验齿、辨斑疹、白瘩等诊断方法的医家是:A戴天章 B.叶天士 C.王孟英 D.吴鞠通E.余师愚4. 温病学在因证脉治方面形成完整体系的标志是:A.病因学说的确立B.伏邪温病学说的确立C.新感温病学说的确立D.以寒凉清热为主的治则的确立E.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理论体纟的确立B型题A.(素问.评热病论篇)B.(素问.至真耍大论篇)C.(素问.玉版论耍编)D.(素问.热论篇)E.(素问.生气通天论篇)5.“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出自:6.”热者寒之”出自:A.温疫的流行”无问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B.提出六气皆从火化C.首先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D.温病还有”不因冬月伤寒而生温者”的新感温病E.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另有一种异气所感.7.刘河间的著名论点有:8.王安道在温病学形成方面的重要贡献是:C型题A.热者寒之B.温者清之C.両者都是D.両者都不是9.(内经)提出治疗温病的基本原则是:1O.刘河间对温病治法的观点是:A.认为病邪伏在膜原的医家B.认为病邪可受自口鼻的医家C.両者均是D.两着均不是11.吴又可是:12.薛生白是:K型题13.劉河間對促進溫病的發展的出了重大貢獻,他最主要的學ポ主張有:(1)伤寒六经传变皆是热证(2)六气皆以火化(3)热病初起不可纯投辛温,主张应以寒凉为主(4)温病不得混称伤寒14.王安道对温病学说的王主要论点是:(1)强调”温病不得混称伤寒”.(2)认为温病的发病机理是里热外达.(3)认为温病的表证是里热郁表所致,主张治疗以清里热为主,兼以解表.(4)认为发于舂季的温病,即有冬寒内伏而后发者,亦有感受春令时邪而发病者.15. 标志温病学理论己形成完整体系的著作是:A.温疫论 B温热论 C.湿热病篇 D.温热条辨16. 民国时期温病学不同于前代的发展主要表现在:(1)力图勾通中西医学,丰富了治疗内容.(2)编选保存大量珍贵的医案.(3)创办中医学校,培养人才.(4)创办中医刊物,进行理论探讨和交流.17. 叶天士的主要著作:A.温疫论B.三时伏气外感篇C.温热论D.尚论篇E.临证指南医案18. 吴又可对温疫的独特见解表现在: ACDEA.病因方面B.预防方面C.流行特点方面D.发病方面E.治疗方面19. 体现了叶天士温病理论思想及辨证用药的著作有:A.伤寒温疫条辨B.温病条辨C.临证指南医案D.温热经伟E.温热论2O.温病学在中医临床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表现在:A.温病是常见病、多发病,一年四季有发生,男女老少皆可罗患.B.起病突然,传变迅速,病情较重,大多数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对人数威胁很大.B.有全面系统理论知识和一整套辨证论治体系.C.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防治多种急性热病,取得显著效果.D.国内外医药界普遍重视.温病学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遗产的瑰宝.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一般指张仲景以后的医家,特别是明清时期的医家所创立的方剂.它在”经方”的基础上有效大的发展,补充以前的不足.2.金元时代医学学派之一,其代表人物刘河间认为疾病多因火热而起,倡”六气皆从火化”之说,治疗上主张用寒凉药为主,后世称为寒凉派.3.繼承並發展了張仲景(傷寒論)的學ポ觀點,對溫病的病因、病理診斷和治療等方面較深刻認識,而逐步形成的一個較為完整的學術體系,稱為溫病學派.4.经方指汉代以前所载方剂.其说有三:1.(汉书.艺文志)医家类所载经方十一家,是指汉以前医家的方药.2.指(素问)、(灵枢)、(伤寒论)、(金匮要略)、等所载的方剂.3.专指(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载方剂.5.繼承和發揚張仲景(傷寒論)的學ポ觀點,並主張外感熱病的辨証治療必須遵仲景之說的醫家形成的學派稱之為.6.研究温病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称之为温病学.7.简称”时气”、时邪”,指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一类病邪并具有季节时与气候相关.8.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并引起流行的疾病.二、填空题1.叶天士吴鞠通2.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3.吴又可温疫论4.战国---晋唐宋----金元5.轩岐仲景之父叶薛诸家之辨6.疠气邪从口鼻而入以驱邪为第一耍义7.混称伤寒里热郁表8.非寒、非暑、非湿、异气所感9.温病条辨三焦10.发病、病理变化治疗和预防三、选择题1.A2.B3.B4.E5.E6.B7.C8.D9.C 10.C 11.C 12.C 13.A 14.A 15.C 16.E 17.B C E 18.A C D E 19.B C D E 20.A B C D E第二章温病的特点A型题1.下列哪一项提法不属于温病基本概念里的内容? DA.以发热为主症B.热象偏重C.易化燥伤阴D.具有传染性E.由温邪引起的2.: AA.一类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B.外感类疾病的总称C.指现代医学的传染病D.一门学科名称E.某一部经典著作的通称3.”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语出? BA.刘河间B.王叔和C.张仲景D.吴又可E.陆九芝4.”天行之病,大则流毒天下,次则一方,次则一乡,次则偏着一家”.语出? BA.王叔和B.庞安时C.吴又可D.雷少逸E.陆九芝5.关于温病特点,下列哪项提法欠妥? EA.可具有程度不同的传传性B.病因是感受温邪C.发病有一定的地域性D.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E.起能引起程度不等的流行6.依据发病季节而定名的温病是: BA.风温B.舂温C.暑温D.湿温E.伏暑7.温毒与其他温病的主要区别在于: EA.发热B.头痛C.脉数D.口渴E.局部红肿热痛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温病共有的临床表现? DA.起病急骤,传变较快B.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C.易出现险恶证候D.局部红肿热痛,甚则破溃糜烂E.病程中易耗伤阴津9.温病的特异的致病因素是指: BA.风邪B.温邪C.湿邪D.寒邪E.疟邪1O.温邪特异性的体现,下列哪项提法不对? EA.从外侵袭人体B.温热性质显著C.易消耗人体阴津D.具有特定的侵犯部位E.直接导致精神异常11.认为温病是许多外感热病之总称的代表医家是: DA.郭雍B.王安道C.汪石山D.吴鞠通E.王孟英12.”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温疟”,见于下列哪部著作? DA.温疫论B.疫疹一得C.温热论D.温病条辨E.温热逢源13.风温、湿温、暑温的命名,其主要依据是: BA.发病季节B.四时主气C.临床证候D.流行情况E.季节与主气结合14.根据临麻证候而命名温病是: AA.大头瘟B.秋燥C.伏暑D.春温E.温疫15.下列哪一项不是(难经)所论之”伤寒有五”的内容: DA中风 B.伤寒 C.湿温 D.暑温 E.热病16.下列哪种温病是属于湿热类温病? EA.风温B.舂温C.秋燥D.暑温E.伏暑17.下列哪种温病是属于温热类温病? EA.湿温B.暑温C.伏暑D.霍乱E.大头瘟1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温病的临床分类方法? CA.根据病证性质B.根据发病迟早C.根据发病季节D.根据表里不同E.根据发病部位I9.下列哪种温病不属新感温病? AA.舂温B.风温C.秋燥D.大头瘟E.烂喉痧2O.下列哪种温病属于伏邪温病? CA.暑温B.湿温C.春温D.风温E.秋燥21.对于广义伤寒的定义,下列哪一种提法较为妥当? CA.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B.多种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C.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D.温热性质的外感热病的总称E.除外风寒性质的外感热病的总称22.在温病与温疫的关系中,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DA.温疫乃温病之别名B.温疫传染,温病不传染C.温病都是烈性传染病,温疫属其中D.温疫是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和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E.具有传染性的温病可称之为温疫2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温病与温疫的区别点: EA.流行的性大小B.发病的缓急C.病情的轻重D.传染的强弱E.伤阴的程度24.”温为温病,热为热病,……..与瘟疫辨者无他,盖即辨其传染与不传染耳”语出: EA.吴又可B.余师愚C.王孟英D.雷少逸E.陆九芝B型题A.舂温B.风温C.湿温D.暑温E.大头瘟1.以发病季节命名的温病是: A2.以临床证候命名的温病是: EA.(素问)B.(灵枢)C.(难经)D.(伤寒论)E.(金匮要略)3.”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や”,语出: A4.”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语出: CA.风温 B暑温 C.伏暑 D.秋燥 E.烂喉痧5.上述哪种温病属于湿热性质的温病? C6.上述哪种温病属于伏邪温病? CA.温疫乃温病之别名B.温疫传染,温病不传染C.温病都是传染病,温疫自在其中D.温疫是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E.温疫是独立于温病之处的一种疾病7.温疫的概念是指: D8.陆九芝认为温病与温疫的区别是: BA.”热病即温病也,又名疫者,以其延门阖卢,又如徭役之役.众人均等之谓也”B.”温为温病,热为热病….与瘟疫辨者无他,盖即辨其传染不传染耳”C.温疫是温病中具有张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温病广义,温疫义狭D.温疫是独立于温病以外的一种疾病E.温病都是传染病,温疫自在其中9.关于温病与温疫的区别,现代医家认为: C10.关于温病与温疫的区别,陆九芝认为: BA.吴又可B.叶天士C.戴天章D.陆九芝E.余师愚11.所谓”热病即温病也,又名疫者,以其延门阖户,又如徭役之役,众人均等之谓也”.是哪位医家所说? A12.所谓”温为温病,热为热病…..与瘟疫辨别无他,盖即辨其传染不传染耳”.是哪位医家所说? DA.所有的外感热病B.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A.具有传染性 D.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诊治预防方法E.感受六淫之邪而发病13.温病概念的含义中包括: B14.温病学概念的含义中包括: DA.并列关系B.从属关系C.相同关系D.无关系E.继承与发展关系15.(难经)认为温病与广义伤寒是: B16.温病与狭义伤寒是: AA.发病季节B.四时主气C.流行情况D.特殊的临床证候E.季节与主气结合17.风温、湿温、暑温的命名根据是: B18.大头瘟、烂喉痧的命名根据是: DA.传染性强,流行显著B.多数具有传染性C.不具有传染性D.病情较轻E.病情较重19.温病是: B20温疫是: AA.湿温、霍乱、暑湿、伏暑B.舂温、伏暑C.风温、秋燥、暑温、春温D.大头瘟、湿温、疟疾E.疫疹、烂喉痧、霍乱21.属于伏温病的是: B22.属于温热类温病的是: CA.湿温、伏暑、霍乱B.暑湿、霍乱、秋燥C.舂温、风温、大头瘟D.疫疹、伏暑、烂喉痧E.暑温、舂温、疟疾23.属于湿热类温病的是: A24.属于新感类温病的是: BC型题A.湿温、伤寒B.风温、暑温C.两者皆有D.两者皆没有1.(难经.五十八难)中提到的疾病有: A2.(温病条辨)中提到的疾病有: BA.风温、暑温B.秋燥、大头瘟C.两者均是D.两者均不是3.属于湿热类温病的是: D4.属于新感温病的是: CA.温邪在人群中染易B.温邪在人群中连续传播,引起程度不等的蔓延、扩散C.两者皆是D.两者皆不是5.温病的传染性是指: A6.温病的流行性是指: BA.起病急骤,传变较快;发热为主症B.易出现险恶证候;病程中易耗伤阴津C.两者皆是D.两者皆不是7.温病共有的临床表现是指: C8.温病病程发展具有的阶段性是指: DA.某些温病只发生于某一特定季节,或在某一季节发生较多B.某些温病在某一地域多见,而在其他地域则少见B..两者皆是 D.两者皆不是9.温病的地域性是指: B10.温病的季节性是指: AK型题1.温病的概念是: DA.以发热为主症B.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C.由温邪引起D.一类急性外感热病2.温病的特点是: DA.有特异的致病因素B.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C.病程发展具有阶段性D.共有的临床表现3.温病共有的临床表现有: DA.起病急骡、传变较快B.发热为主C.易出现险恶证候C.病程中易耗伤阴津4.温病分类是根据: AA.症证性质是否挟兼湿邪B.发病的迟早及表里不同C.发病的脆脏腑部位D.发病季节与四时主气X型题1.温病学和(伤寒论)的关系是: A C D EA.温病学与(伤寒论)在学术上是–脉相承、不可分割B.温病学可以完全包括(伤寒论)的内容C.温病学和(伤寒论)的继承和发展D.温病学和(伤寒论)均是研究外感热病的学科E. (伤寒论)为温病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2.可划归温病范围的西医疾病指的是: B C DA.所有的急性传染病B.具有温病特点的急性传染病C. 具有温病特点的某些急性感染性疾病及常见综合征D. 具有温病特点的其他发热性疾病E.所有的寄生虫病3.温邪的特异性体现在: A B C DA.从外侵袭人体B.温热性质显著C.易消耗人体阴津D.具有特定的侵犯部位E.直接导致精神异常4.决定温病流行程度及范围的常见因素是: A B C DA.人体体质B.自然因素C.社会因素D.传染性强弱E.治疗得当与否5.温病的险恶证候是指:A.斑疹B.动风C.动血D.闭窍E.癌变6.温疫的特点是: A B C DA.发病急骤B.有强烈的传染性C.可以引起大流行D.病情多较险恶E.火热亢盛而较少挟湿邪7.温病的命名可根据: A BA.季节与主气结合B.特殊的临床证候C.病证性质是否兼挟湿邪D.发病的迟早表里不同E.病情轻重8.湿温病的分类,可以根据: A B CA.病证性质是否兼挟湿邪B.发病迟早表里不同C.发病的脏腑部位D.特殊的临床证候E.季节与主气结合9.根据病变部位,属于肺系温病有: A B CA.风温B.秋燥C.烂喉痧D.舂温E.湿温10.根据发病仪的迟早表里不同,可把温病分为: A BA.新感类温病B.伏邪类温病C.温热类温病D.湿热类温病E.脾胃肠类温病11.风温病之特点在于: A C EA.初起发热征恶寒,口征渴,舌边、尖红,脉浮数,咳嗽.B.初起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苔薄白,无汗,脉浮紧C.邪多从口鼻而入,先受于手太阴肺经D.邪多从皮毛而入,先受于足太阳膀胱经E.病因为风热病邪,初起治疗宣辛凉解表12.温疫概念是指: A CA.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B.外感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C.并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D.温病中具有传染性E.也不引起流行的发热疾病模拟试题一、名词解释1.温病2.温疫3.流行性4.季节性。

温病学讲稿

温病学讲稿

总论第一讲绪论序言:温病学: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病因病理)及其诊治和预防方法(辩证论治及预防)的一门临床学科。

研究对象:外感疾病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疾病—温病或温热病。

温病学学科性质和特点:强调其基础性:对于临床各科的指导作用:皮肤病(寒湿理论与湿症)、变态反应病淡化其临床性:把范围局限在传染病的弊病。

参考文献:张文选.论温病学学科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5):9温病学是中医学发展史的第三次高潮第三个突变的产物第一次:内经理论第二次:张仲景的经方方症和理论第三次:叶天士时方方症和理论温病学的发展概况:一、战国到晋唐时期---萌芽阶段(战国内经成书到秦汉晋隋唐)。

《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伤寒例》《肘后备急方》《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

1.有关温病起源的论述:1)病名的最早记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2)病因的最早理论依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伏气温病和《素问·热论》。

3)脉证特点的最早论述《素问·凭热病论》。

4)治疗的最早理论基础《素问·至真要大论》。

5)对传染性流行性的最早认识《素问·刺法论》。

2. 温病隶属于伤寒学说:《素问·热论》《伤寒杂病论》。

3. 温病病因证治理论的发展。

《伤寒杂病论》,《伤寒例》—时行之气,《诸病源候论》。

萌芽阶段的特点:1无温病专著。

2尊奉“伤寒有五”之说,隶属于广义伤寒。

二、宋到金元时期---成长阶段。

1.宋朱肱《类证活人书》寓清热于发汗药中之蒿矢。

庞安常《伤寒总病证》首开清热解毒的先河。

贡献:首先提出要灵活运用经方。

2.金元·刘河间——首次提出以寒凉清热为主治疗温病(首开清热解毒先河)。

3.元末·王安道---首次明确区分伤寒与温病。

成长阶段特点:1.理论上有了新进展,治疗上有了新突破;2.尚未完全摆脱《伤寒论》框框;3.仍没有全面论述温病的专著。

温病学讲稿

温病学讲稿

稿讲学病温
4
ESAESID
ELIRBEF LANAES
点特候证
点特病发
点特邪病 �病温发引�节季病发
。 �窍清干燥�化火从易�。 �精阴肾肝伤�焦下入深可数少�津 阴胃肺伤多�液津伤燥易�。 �证燥干象燥液津�候证卫肺�主为肺以变病��点特病致 。病燥秋起引可�邪温种一的成形下件条候气燥温的�曝以阳秋�秋早在是�邪病热燥.4 。机气阻闭 �阳清氲氤�。心中变病为胃脾以�。祛速以难�慢较变传�滞淹�腻粘��点特病致 。多为夏长以�有 均季四。病温湿起引可�下件条候气的重偏气湿�盛犹气暑夏长于成形多�邪病热湿.3 。患为邪寒挟兼易� 。焦三漫弥�气阳阻郁�胃脾阻困易�。邪湿挟兼主为热暑以��点特病致的邪病湿暑 。分气阻郁邪湿挟兼易� 。风动窍闭包心中直易� 。 �证脱欲气津 �证气津伤暑� 津伤气耗易� 。士天叶”明阳自发暑夏“ �证热胃明阳�明阳犯径�速急人伤��点特病致的邪病热暑 。暑伏--发后而伏�湿暑--发即而感� �湿挟热暑�湿暑 。病温暑起引可�邪温种一的生化气之热火季夏由是� �邪病湿暑括包�邪病热暑.2 。陷易退易�包心陷内胃肺� 。包 心传逆易又�退消易既.�。津阴胃肺伤损.�。肺犯先首�入而鼻口从多.��点特病致 。温冬称季冬�温风称季春在�病温的 起引其�邪温种一的成形下境环候气的暖反寒应季冬�风多暖温季春在是�邪病热风.1 。别有位病 5。化转和 响影相互可下件条定一 4。关相切密令时节季与 3。受感外从 2。著显质性热温 1�性共 ]气疠�邪毒热温� �邪病热温的温化寒伏�邪病热 温� �邪温时四为上以�邪病热燥�邪病热湿� �邪病湿暑�邪病热暑�邪病热风[�邪温 点特病致及容内的说学因病病温、一 应相人天串贯�系关因外内�治论因审�因求证辩 因病 节一第 病发与因病 章二第 。病热性急的现表特独等疹斑发或�烂溃则 甚�痛热肿红部局有具还�外症见的病温般一具除床临�起引而邪毒热温受感因�毒温 �毒温与病温�五� 。病疾类一的性行流和性染传烈强有具中病温�疫温 。疫温为行流大�染传烈强�病温为行流积面小�小力染传�染传不�病温 �疫温与病温�四� 程过变传经六有�阳伤于易 里入热化后然表在恋留邪寒起初 程过变演血营气卫有阴伤燥化易 快较变传暂短证表 归转证辨 汤枝桂�汤黄麻 表解温辛 饮菊桑�散翘银 表解凉辛 疗治 紧浮脉 常正质舌 数浮脉 �红尖边舌

温病学题库.doc

温病学题库.doc

温病学题库.doc温病学,这可是中医领域里一门相当重要的学问呢!今天咱就来好好聊聊温病学的题库。

话说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学生,叫小李。

这孩子特别勤奋好学,对中医那是满心的热爱。

有一次,我给他们出了一道温病学的题目,“请阐述风温病初起的临床表现及治法”。

小李拿到题目后,那眉头皱得呀,就像打了个死结。

他抓耳挠腮,嘴里还念念有词。

我在一旁看着,心里觉得又好笑又欣慰。

咱们先来说说温病学题库里那些基础的概念题。

比如“温病的特点包括哪些?”这可就是要考验大家对温病学基本特征的理解啦。

像传染性、季节性、地域性等等,这些都是要点。

要是没把这些记清楚,那可就容易丢分咯!再说说那些病例分析题。

比如说“给出一个病人的症状表现,让你判断属于哪种温病,并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这就需要大家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灵活运用起来。

就像医生看病一样,得仔细观察、认真分析。

还有论述题,“谈谈你对温病学中‘卫气营血辨证’的理解”。

这种题目呀,就得让大家把自己的思路好好梳理一番,从各个方面深入阐述。

记得有一次课堂小测验,有道题是“湿温病与暑温病的区别”。

好多同学都答得不太全面,不是漏了这个点,就是忽略了那个方面。

这也让我意识到,同学们对于温病学中相似病症的区分还掌握得不够扎实。

咱们继续说题库的事儿。

在选择题里,常常会有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

比如“温病学中‘新感温病’与‘伏气温病’的发病特点”,这就需要大家对这两个概念有清晰的认识,才能选对答案。

判断题也是题库里常见的题型。

像“温病学中,卫分证一定先于气分证出现。

”这种题目,就得仔细琢磨,可不能马虎。

温病学的题库就像一个知识的宝库,每一道题都是打开宝库的一把钥匙。

只有认真对待每一道题,才能真正掌握温病学的精髓。

就像小李后来,经过不断地努力和练习,在温病学的考试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他也明白了,每一道题都是成长的阶梯,每一次思考都是进步的契机。

所以呀,同学们,好好钻研温病学的题库吧,相信你们都会在这个过程中收获满满!。

温病学B说课讲解

温病学B说课讲解

温病学B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温病学B》辅导资料2011-07-15 20:34:32| 分类:远程教育|举报|字号订阅一、选择题A型题1、认为伤寒六经传变皆是热证,治疗以寒凉为主的医家是:B刘河间2、温病的病名首见于:A《黄帝内经》3、下列哪项不属于风热病邪致病特点:C最易伤气4、三焦辨证中,哪种症候表现不会出现在上焦证当中:E低热不退,舌干绛而痿5、邪在气分的辨证要点:E身热,汗多,心烦,苔黄燥6、以下热型除… 外皆属气分病证所见:DD、夜热早凉7、证见低热颧红,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心烦不寐,口燥咽干,神疲脉虚,此属:A足少阴肾病变8、斑出色红,艳如胭脂为:B 血热炽盛9、邪热迅速化燥入胃,津液被灼的阴阳腑实证的舌象是:C 苔灰而干燥10、温病苔白,厚而干燥的临床意义是:C脾湿未化而胃津已伤11、分消走泄法适用于:A邪留三焦,气化失司,痰热湿浊阻遏12、温热病邪初传气分,热势不甚,气失宣畅之证,可用:A 轻清宣气法13、湿温,湿热并重,郁阻中焦,出现白,宜用:C 王氏连朴饮加苡仁、竹叶14、“增水行舟”法的代表方剂是:D增液承气汤15、病在初起,多以上焦肺卫为主,而后顺传阳明或逆传心包,病至后期阶段,多肺胃阴伤的温病是:A风温16、营分证的辨证要点是:A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红绛17、风温病咳喘不宁,痰涎壅盛,潮热便秘,苔黄滑腻,脉右寸实大,证属:A痰热阻肺,腑有热结18、风温邪袭肺卫,兼热入气分,气粗如喘者,用桑菊饮加:D石膏、知母19、应用加减复脉汤与三甲复脉汤的主要区别是后者:A手足蠕动或瘛疭20、下列哪项治法不宜单独用于春温?D滋养肝肾21、对热病的治疗,首倡寒凉为主的医家是:B 刘河间22、首先提出,运用辛温发表剂治疗外感病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灵活加入寒凉清热等药物的医家是:C 朱肱23、吴鞠通论温病“始上焦、终下焦”不能概括下列哪种温病?D 湿温24、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提法欠妥的是:A致病有着严格的季节性25、壮热烦渴,头痛如劈,烦躁不安,肌肤发斑,吐血衄血,舌绛,苔黄,脉数,其病变阶段是:B 营血分26、在斑疹的治疗上,哪种提法是错误的?C发斑因里实壅滞而不易透发者,必用峻下27、下列何种舌象主胃气衰败:C 白霉苔28、湿遏热伏的舌象是:A白苔粘腻如积粉,舌质紫绛29、燥湿泄热法的最佳代表方是:A王氏连朴饮30、黄连阿胶汤证与连梅汤证的区别在于后者有:D 消渴、麻痹31、风温后期多呈现:A肺胃阴伤32、风热犯肺,又见气粗如喘者,用桑菊饮加:A黄芩、枇杷叶33、春温病名首见于:AA、《内经》34、提出“春温一证,由冬令收藏未固,昔人以冬寒内伏,藏于少阴,入春发于少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病学题库第一章绪论-----------------------------------------------------------------(3)第二章温病的概念-------------------------------------------------------(12)第三章温病的病因病机-------------------------------------------------(22)第四章温病的辨证-------------------------------------------------------(35)第五章温病常用诊法----------------------------------------------------(53)第六章温病的治疗-------------------------------------------------------(78)第七章温病的预防-------------------------------------------------------(97)第八章风温--------------------------------------------------------------- (102)第九章春温-----------------------------------------------------------------(119)第十章暑温-----------------------------------------------------------------(138)第十一章湿温-----------------------------------------------------------------(152)第十二章伏暑-----------------------------------------------------------------(164)第十三章秋燥-----------------------------------------------------------------(172)第十四章大头瘟--------------------------------------------------------------(181)第十五章烂喉痧--------------------------------------------------------------(186)第一章绪论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1.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的医家是:()A.王孟英B.叶天士C.余师愚D.吴鞠通2.余师愚的代表著作是:()A.《广温疫论》B.《疫疹一得》C.《温疫论》D.《伤寒温疫条辨》3.首先提出温病有新感、有伏气的医家是:()A.王安道B.郭雍C.刘河间D.朱肱4.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一部温疫专著是:()A.《温热论》B.《温热经纬》C.《温疫论》D.《肘后备急方》5.温病的病名首见于:()A.《黄帝内经》B.《伤寒论》C.《外台秘要》D.《肘后方》6.首先提出运用辛温发表剂治疗外感病,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灵活加入寒凉清热等药物的医家是:()A.王安道B.汪石山C.朱肱D.刘河间7.在温病学发展的成长阶段,“创新论、立新法、订新方”的医家是:()A.朱肱B.王安道C.吴又可D.刘河间8.在温病学发展史上,首先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的医家是:()A.吴又可B.吴鞠通C.刘河间D.王安道9.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可称为温病学奠基作的专著是:()A.《温热论》B.《温疫论》C.《温热经纬》D.《温病条辨》10.下述哪项不是吴又可的贡献?()A.编著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病专著--《温疫论》B.提出瘟疫致病的原因是时行之气C.指出瘟疫有强烈的传染性D.感邪途径是邪从口鼻而入11.论述湿热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的专著是:()A.《温热论》B.《外感温病篇》C.《湿热病篇》D.《疫病篇》12.“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对温病学的理论和经验作了较全面的整理,为促进温病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的医家是:()A.吴又可B.吴鞠通C.汪机D.王孟英13.“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出自:()A.《素问·评热病论》B.《素问·至真要大论》C.《素问·玉版论要篇》D.《素问·生气通天论》14.提出“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的医家是:()A.王安道B.张仲景C.庞安常D.王叔和15.温病隶属于伤寒是在:()A.宋到元代B.明到清代C.战国到晋唐D.民国时代16.吴又可是:()A.认为温疫初起病邪伏在膜原的医家B.创立卫气营血理论的医家C.提出水湿在三焦辨治理论的医家D.创立三焦辨治理论的医家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2、B;3、B;4、C;5、A;6、4、C;7、D;8、D;9、A;10、B,11、C;12、D;13、D;14、D;15、A;16、A;二.选择多项题1、AC;2、AD;3、BE;4、CE;5、BC 6、BCE;7、ABC;8、ACDE;9、BCDE;10、ABE;11、AC;12、BDE;13、BD第二章温病的概念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1.“天行之病,大则流毒天下,次则一方,次则一乡,次则偏着一家。

”语出:()A.王叔和B.吴又可C.庞安时D.雷少逸2.“非其时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

”语出:()A.刘河间B.王叔和C.张仲景D.吴又可3.依据发病季节而定名的温病是:()A.风温B.春温C.暑温D.湿温4.温毒与其他温病的主要区别在于:()A.发热B.头痛C.口渴D.局部红肿热痛5.关于温病的基本概念,下列哪项提法欠妥?()A.以发热为主症B.具有传染性C.易化燥伤阴D.热象偏重6.关于温病特点,下列哪项提法欠妥?()A.可具有程度不同的传染性B.病因是感受温邪C.发病有一定的地域性D.都能在人群中引起程度不等的流行7.关于温病的命名和分类,下列哪一项正确:()A.根据四时主气命名的有春温、暑温、湿温、秋燥B.根据发病季节命名的有伏暑、秋燥、冬温C.根据临床特点命名的有伏暑、大头瘟、烂喉痧D.根据病证性质分为新感温病与伏邪温病8.下列除哪项外,均与温病的地域性有关:()A.地理环境B.气候条件C.生产水平D.生活习惯9.风温、暑温、伏暑、秋燥的命名,主要依据是:()A.一定的季节性B.四时主气C.发病初起的类型D.临床特点10.下列哪一项不是《难经》所论之“伤寒有五”的内容:()A.中风B.伤寒C.湿温D.暑热11.下述内容除去哪一项,即可构成温病的基本概念?()A.以发热为主症B.都具有传染性C.易化燥伤阴D.热象偏重12.依据发病季节而命名的温病是:()A.风温B.春温C.暑温D.湿温13.以下哪种病不属于温热性质的温病?()A.风温B.春温C.暑温D.伏暑14.下列哪种温病是属于湿热性质的温病?()A.风温B.春温C.暑温D.伏暑15.广义伤寒的定义是:()A.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B.多种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C.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D.温热性质的外感热病的总称16.在温病学与《伤寒论》的关系上,下列哪项提法欠妥?()A.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温病自属其中,不必另立门户B.《伤寒论》是温病学发展的基础,温病学的发展补充了其不足C.温病学与《伤寒论》均为研究外感热病的学科D.温病学和《伤寒论》在辨证论治精神上是一脉相承,不可分割的17.温病与温疫的主要区别在于:()A.是否有传染性B.发病的缓急C.病邪的性质D.传变的快慢18.在温病与温疫的关系中,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温疫乃温病之别名B.温疫传染,温病不传染C.温病都是烈性传染病,温疫自属其中D.温疫是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和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19.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温病与温疫的区别点?()A.流行的大小B.发病的缓急C.伤阴的程度D.传染的强弱20.“温为温病,热为热病,……与瘟疫辨者无他,盖即辨其传染与不传染耳”,语出:()A.吴又可B.陆九芝C.王孟英D.雷少逸21.九芝认为温病与温疫的区别是:()A.温疫乃温病之别名B.温疫传染,温病不传染C.温病都是传染病,温疫自在其中D.温疫是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和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22.哪种温病不属于新感温病:()A.风温B.暑温C.伏暑D.秋燥23.以临床特点定名的温病是:()A.春温B.温毒C.风温D.湿温24.“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语出:()A.《素问》B.《灵枢》C.《难经》D.《伤寒论》25.所谓“热病即温病也,又名疫者,以其延门阖户,又如徭役之役,众人均等之谓也”是哪位医家所说:()A.吴又可B.叶天士C.周扬俊D.陆九芝26.温病学概念的含义中包括:()A.所有的外感热病B.具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C.具有传染性D.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诊治预防27.《难经》认为温病与广义的伤寒是:()A.并列关系B.隶属关系C.名异而实同D.两者之间无关系28.风温、暑温、湿温的命名依据是:()A.四时季节B.临床特点C.感受病邪性质D.病程长短29.属于伏气温病的是:()A.风温、春温B.秋燥、大头瘟C.春温、伏暑D.湿温、伏暑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C;2.B;3.B;4.D;5.B;6.D;7.C;8.C;9.B;10.D;11.B;12.B;13.D;14.D;15.C;16.A;17.C 18.D;19.C;20.B21.B;22.C;23.B;24.A;25.A;26.D;27.B;28.C;29.C;第三章温病的病因和发病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1.下列温病中不属于新感温病的是:()A.风温B.伏暑C.暑温D.湿温2.下列哪项不是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A.初起多热象不盛B.缠绵难解C.易伤肺胃之阴D.易困阻清阳3.风热病邪致病初起先犯:()A.卫气B.肺卫C.脾胃D.阳明4.温病病因学说的主要意义在于:()A.明确病邪特性和致病规律B.阐明温病发生的原因C.指导临床治疗D.指示病变部位5.燥热病邪致病有别于其它温邪的基本特点是:()A.多发生在秋季B.从口鼻上受C.以肺经为病变中心D.病起即见鼻唇咽等明显津液干燥征象6.以局部红肿热痛及溃烂为主要表现的温病,其病因是:()A.温热毒邪B.暑热病邪C.湿热病邪D.燥热病邪7.下列哪项不是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A.发自阳明B.易伤阳气C.易挟湿邪D.易耗气伤津8.温毒病邪致病的特殊征象是:()A.身体壮热B.口渴苔黄C.心烦谵语D.局部红肿热痛9.下列哪项不属风热病邪致病的特点?()A.具有升散疏泄特性B.先犯上焦肺卫C.易耗血动血D.易化燥伤阴10.下列哪项属暑热病邪致病特点?()A.易侵犯上焦肺卫B.易化燥伤阴C.先入阳明气分D.按卫气营血渐次深入11.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下列哪种提法欠妥?()A.致病有着严格的季节性B.先入阳明气分C.必挟湿邪为病D.易伤津耗气12.下列哪一项属于暑热与风热之邪致病的共同特点?()A.首犯肺卫B.变化迅速C.发自阳明D.兼挟湿邪13.暑热病邪初起病变中心是:()A.在肺卫B.在脾胃C.在肺D.在阳明胃14.对暑邪的认识,下列哪项欠妥?()A.暑即火热之气B.暑多兼湿C.暑可兼寒D.暑必挟湿15.既能化火,又能遏伤阳气的温邪是:()A.湿热B.温毒C.风热D.燥热16.燥热病邪致病特点,下列哪项提法欠妥?()A.多从口鼻上受B.病程中易耗气伤津C.初起临床必有咳嗽少痰、鼻干咽燥见症D.少数严重病例后期可损伤下焦肝肾之阴17.病变中心在肺,易耗伤津液的温病是何邪所致?()A.燥热病邪B.暑热病邪C.湿热病邪D.温热毒邪18.下列除哪一项外,都与温病的发病有密切关系?()A.感受外邪B.正气强弱及邪正力量的对比C.失治、误治D.外界环境中的自然因素19.下列哪项不符合辨别新感与伏邪的实际意义?()A.阐明温病初起不同发病类型B.区别病变的浅深轻重C.归纳病证的不同性质D.指示病机的传变趋向20.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新感温病的初起表现?()A.发热恶寒B.头身疼痛C.咳嗽鼻塞D.苔黄尿赤21.关于伏气温病的发病特点,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A.初起病发于里B.病情较新感温病为重C.病程较短D.传变趋向可由里达表2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伏气温病的初起表现?()A.脉浮数B.烦躁C.溲赤D.苔黄23.前人提出新感伏邪说,实际是根据:()A.初起的不同证候特点B.发病季节C.时令主气D.不同的病因24.下列哪种温病可表现为新感引动伏邪的温病?()A.风温B.春温C.秋燥D.冬温25.温病病因学的实际意义是:()A.明确病邪特性和致病规律B.指示病变部位C.说明病变的传变趋向D.指导临床“辨证求因,审因论治”26.提出邪有“天受”、“传染”的是:()A.《温疫论》B.《温热论》C.《外感温病篇》D.《湿热病篇》27.先犯上焦肺卫,又易逆传心包的温邪是:()A.风热病邪B.暑热病邪C.湿热病邪D.燥热病邪28.温病有别于内伤杂病的根本原因就在于:()A.发病急B.性质属热C.感受外界致病之邪D.病位有别29.暑热病邪致病初起病变中心是:()A.肺卫B.脾胃C.阳明D.肺30.发病较缓,病程较长,易于困阻清阳为:()A.风热病邪的致病特点B.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C.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D.温热毒邪的致病特点31.病变过程中见身热不扬,脘痞腹胀,恶心便溏等以脾胃为中心的温病,常属何邪所致:()A.风热病邪B.暑热病邪C.湿热病邪D.燥热病邪32.燥热病邪:()A.初起见阳明证B.易逆传心包C.以脾胃为病变中心D.初起易伤津气33.吴又可所谓“传染”是指:()A.天气变化而致病B.疫邪通过空气传播C.能使他人致病D.通过与病人接触感染疫邪34.温邪的内涵:()A.不包括物理性致病因素B.包括了某些生物性致病因素C.具有温热性质D.包括了六淫35.寒邪可以:()A.作为温病发生的一种诱因B.易耗伤肝肾真阴C.作为温病发生的主因D.在病初即伤津气36.暑热病邪致病:()A.易先犯肺卫B.易使津气耗伤C.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D.易伤肺胃之阴37.湿热致病可:()A.困遏清阳B.初起即耗伤津气C.首犯肺卫D.直中心包、肝经38.伏气温病包括有:()A.暑温、风温、春温B.春温、湿温、烂喉痧C.伏暑、春温D.风温、伏暑、秋燥39.新感与伏邪鉴别的依据是:()A.发病初起是否见有里证B.发病初起是否见有表证C.发病初起表证的性质属寒属热D.发病初起症状表现与时令主气致病特点是否一致40.温邪的感染途径主要是:()A.邪从皮毛而入B.邪从呼吸道而入C.邪从口鼻而入D.邪由接触而入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2.C;3.B;4.C;5.D;6.A;7.B;8.D;9.C;10.C;11.C;12.B;13.D;14.D;15.A;16.B;17.A;18.C;19.C;20.D;21.C;22.A;23.A;24.B;25.D;26.A;27.A;28.C;29.C;30.C;31.C;32.D;33.D;34.B;35.A;36.B;37.A;38.C;39.D;40.C;第四章温病的辨证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1.发热,咳嗽,胸闷,心烦,口渴,肌肤外发红疹,舌赤,苔薄黄,脉数,其病变阶段是:()A.气分B.卫分C.气营D.营分2.区别血分证和营分证的基本要点是:()A.身热躁扰B.昏狂谵妄C.斑疹隐隐D.吐血衄血3.温病卫分证的辨证要点是:()A.发热,微恶寒,口微渴B.寒热头痛,呕恶不食,舌红,脉浮数C.发热而渴,不恶寒D.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脉浮紧4.下列何证不属气分发热?()A.壮热B.身热不扬C.身热夜甚D.日晡潮热5.发热恶寒,汗出,口渴,心烦,头痛如劈,舌红苔黄,脉滑数,属于:()A.卫分证B.卫气同病C.气分证D.卫营同病6.按三焦辨证,病在足少阴的病理主要是指:()A.热盛动血、心神扰乱B.热邪久留、肾阴耗损C.水不涵木、虚风内动D.热邪壅滞、肺气闭郁7.“气营两燔”指下列哪项为宜:()A.气分证未解又出现营分证B.营分证透出气分C.气分证转变营分证D.营分证欲从气分而解8.温病邪在气分的脏腑部位,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胃B.大肠C.脾D.肝9.下列何证属温病发展过程中正盛邪实,剧烈交争的极期阶段:()A.邪袭肺卫证B.热陷心包证C.胃热炽盛证D.热灼营阴证10.身热不甚,口干咽燥,神倦耳聋,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舌红绛而干,其病机为:()A.肺胃阴伤B.阴虚火炽C.热伤心肾D.肾阴耗损11.在中医学中最先论述营卫气血概念的书是:()A.《伤寒杂病论》B.《温疫论》C.《温热论》D.以上均不是12.以“卫气营血”作为温病辨证施治体系的医家是:()A.吴又可B.王孟英C.吴鞠通D.叶天士13.下列除哪项外,对卫气营血辨证均有临床意义?()A.归纳温病病变过程中的不同证候类型B.阐明各种温病病邪的不同感邪途径C.反映温病病邪入侵部位的浅深和病情的轻重D.说明温病发展过程中的传变规律14.下列哪一项不是卫气营血和三焦的辨证意义?()A.归纳证候类型,分析病理变化B.明确病变部位C.指出发病类型D.掌握病势轻重,认识病理传变15.“三焦”的概念首见于:()A.《温病条辨》B.《外感温热篇》C.《临证指南医案》D.《黄帝内经》16.三焦辨证中,温病极期阶段指的是:()A.上焦邪热壅肺的病变B.上焦手厥阴心包络的病变C.下焦足厥阴肝的病变D.中焦足阳明胃的病变17.“夫温热究三焦者,非谓病必上焦始,而渐及于中下也……”,是谁所言?()A.吴鞠通B.叶天士C.王孟英D.薛生白1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湿热困脾、气机郁阻的主要表现?()A.身热不扬,有汗不解B.痰涎壅盛,神识昏蒙C.胸脘痞闷,泛恶欲呕D.身重肢倦,便溏尿浊19.“逆传心包”是指:()A.由肺传入心包B.由肺传入营分C.由肺卫传入心包D.由肺卫传入营分20.邪在气分的辨证要点:()A.身热口苦而渴,舌红苔黄B.壮热心烦,口渴汗多C.但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D.身热汗出,烦渴,咳喘,舌红苔黄21.温病中邪入脾、胃、肠、胆、胸、膈等部位时,一般多属:()A.卫分证B.气分证C.营分证D.血分证22.温病证见身体灼热,昏愦不语,舌蹇,肢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