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性瘫痪.ppt

合集下载

脑瘫-PPT课件

脑瘫-PPT课件


鼓励患儿说话,应多表扬鼓励患儿发声的 积极性,帮助患儿树立说话的信心;当患 儿发声时要立即回应多启发他表达想说的 话,千万不要批评和指责患儿。

教育要持之以恒,语言的矫治和训练是 长期而艰苦的,家长要有极大的耐心和毅 力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收获,才能给有 语言障碍的脑瘫儿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 • 对患儿不过分保护,不怜悯不放弃, 不与其他孩子作比较,多鼓励患儿中心参 加游戏和活动。

根据患儿全身肌张力状况,临床上将脑 瘫分为五种类型:1、痉挛型,这是最常见 的一种;2、手足徐动型;3、弛缓型;4、 共济失调型; 5、肌张力低下型;6、 混合 型;既有痉挛的症状,又有手足徐动或共 济失调的表现。
小儿脑瘫早期表现(0-6个月)
• 1.身体发软及自发运动减少;这是肌张力低下的
症状,在一个月时即可见到。如果持续4个月以 上,则可考虑为重症脑损伤,智力低下或肌肉系 统疾病。 2.身体发硬,这是肌张力亢进的症状,在一个月 时即可见到。如果持续4个月以上,可考虑为脑 瘫。 3.反应迟钝及叫名无反应,这是智力低下的早期 表现,一般认为4个月时反应迟钝,6个月时叫名 无反应,可考虑为智力低下。
如运动(体育)疗法,包括粗大运动、 精细运动、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训练;如 爬行、有目的的指认(鼻、耳等)、训练 抓物、持物、 起坐、摇摆、扶行(背靠墙、 面朝墙)、原地运动(弯腰拾物、抬脚训 练、单脚独立、原地起跳)、行、跑;再 如物理疗法,包括神经电刺激疗法、温热 疗法、水疗法;还有作业疗法即能力训练,
• (8)情绪、行为障碍
大多数脑瘫患儿有情绪或行为异常,此 与大脑功能受损有关。大量临床资料表明, 大脑的边缘系统(特别是海马回)受损时, 可引起患儿情绪异常。患儿表现为好哭、 任性、固执、孤僻、脾气古怪、情感脆弱、 易于激动,有的有明朗感、快活感、情绪 不稳定等。这些症状以手足徐动型患儿较 为常见。此外,多数脑瘫患儿表现有活动 过多,注意力分散,行为散乱等。

儿童脑瘫康复 PPT课件

儿童脑瘫康复 PPT课件

3、语言障碍治疗 ST
语言治疗目的是提供 语言刺激,激发患儿 对语言运动的兴趣, 协助患儿建立、提高 交往技能,以应付日 常生活及学习上的需 要。
4、物理疗法
应用各种物理因素 作用于人体,以防 治疾病的方法,称 为物理疗法 。常用 有电疗法、磁疗法、 光疗法等。
5、其他疗法
包括:矫形器、拐杖、轮椅等 助行器的应用;手术及药物治 疗法等。
1、患儿在抱姿方面的护理 患儿面向家长,把患儿的 双腿先分开再弯起来,双手 分开,头略下垂或枕在护理 者肩上,亦可让患儿的双手 伸过护理者肩膀围住颈部, 如果患儿身体较重,可将患 儿移向髋骨一侧,这种位置 不仅省力而且可以纠正患儿 的双腿僵直,并强化患儿对 头部的控制能力。
2、患儿在睡姿方面的护 理
痉挛型
手足徐动型
共济失调型
四、脑瘫的早期诊断
下列症状有助于脑瘫的早期诊断
1、小儿出生后少哭、少动、哭声低弱,过分安静。或多哭、易激 惹、易惊吓或反复出现肌肉颤动。 2、出生后哺乳困难,如吸吮无力、吞咽不适、口腔闭合不佳。 3、动作不协调、不对称。 4、经常出现肌张力异常、姿势和动作异常。 5、发育迟滞。
五、脑瘫的康复治疗
(一)、康复的目的和原则 1、早期发现,早期康复治疗。 2、康复训练要长期坚持。 3、康复训练内容要个体化,综合手段,全面康复。 4、康复治疗要与有效药物和必要手术相结合。 5、康复训练患儿与培训家长相结合。
(二)脑瘫儿童康复阶段的划分 1、婴儿初期 :为出生后6个月以前,症状还未完全 出现时的训练。 2、婴儿后期至幼儿期 :为6个月至3岁的患儿,症 状已明显,但尚无挛缩畸形的训练。 3、学龄前期 :症状已明确,可能有固定的挛缩畸 形。 4、学龄期 : 年龄在6岁以上的患儿,需进行社会 适应性训练,接受教育培训提高生活质量,争取 生活自理或部分自理。

小儿脑瘫PPT课件

小儿脑瘫PPT课件

4、减轻承重作用:由于应用承重矫形器可减 轻肢体或躯干长轴的承重,起到治疗和承 重作用。 5、改进功能作用:由于应用矫形器可改进残 疾人的步行、饮食及穿衣等各种日常生活、 工作的能力。
肌张力低下型
往往是其它类型 的过渡形式,表 现为肌肉张力下 降
共济失调型
此类型较为少见, 小脑及其通道受 累,表现为平衡 能力差,肢体运 动不协调,距离 感差,步态不稳
脑性瘫痪部位
四肢瘫:四肢受累,上下肢受累程 度相似。 双 瘫:四肢受累,上肢轻、下肢 重。 偏 瘫:半侧肢体受累。 三肢瘫:三个肢体受累。 单 瘫:单个肢体受累。
早期症状
( 9)肌肉松软不能翻身,动作徐缓。触摸小儿大腿内侧, 或让小儿脚着床或上下跳动时,出现下肢伸展交叉。 (10)僵硬,尤其在穿衣时,上肢难穿进袖口;换尿布清洗 时,大腿不易外展;擦手掌时,以及洗澡时出现四肢僵硬。 婴儿不喜欢洗澡。
(11)过早发育:小儿脑瘫患儿可出现过早翻身,但是一种 突然的反射性翻身,全身翻身如滚木样,而不是有意识的 节段性翻身。痉挛性双瘫的婴儿,坐稳前可出现双下肢僵 硬,像芭蕾舞演员那样的足尖站立。
临床表现
运动发育迟缓 发育落后:运动发育明显落后(粗大运动/精细运动) Vojta认为,发育落后3个月以上为异常。
四肢、躯干的左右差,呈 非对称性 只以某种固定的模式运动 抗重力运动困难 做分离运动困难 发育不均衡(上肢、下肢、 仰卧位、俯卧位、左右)
肌张力不平衡(异常姿势的肌 紧张,姿势变化时张力升高、 低下及动摇) 原始反射残存,6个月以上 仍存在 正常感觉运动发育不足,异 常感觉运动的存在 有联合反应、代偿运动
矫形器对脑瘫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促进脑瘫患儿的康复,可应用矫形器,通过力 的作用预防、矫正畸形、治疗骨关节及神经肌肉疾病、补 偿其功能。目前在临床应用的有支具、支架、夹板及矫形 鞋等。 矫形器的基本作用 1、稳定和支持作用:通过限制关节的异常活动或作用,达 到稳定关节,减轻疼痛或恢复其承重功能。 2、固定和保护作用:通过对病变肢体或关节的固定和保护 以促进病变的愈合,如骨折治疗的各种矫形器。 3、预防矫正畸形作用:儿童生长阶段,由于肌力不平衡、 骨发育异常或受外力作用可产生畸形。但用于生长发育阶 段骨、关节生长存在生物塑性、应用矫形器可收到矫正效 果。

《儿童脑性瘫痪》ppt课件

《儿童脑性瘫痪》ppt课件

肉毒毒素的应用 手术治疗
各种脑瘫康复方法
Bobath法 Vojta法 Temple
Fay 法
n
Peto法
Delacato 法
1. Bobath 法

治疗重点是阻止原始反射,促进正常的姿
势反射发育,发展正常的自动反应和运动 能力。 训练方法上强调:按正常婴幼儿运动发育 的各个阶段来进行训练,如:抬头、翻身、 坐、爬、跪、站、走。
1.倾斜反应: 6个月出现 2.坐位平衡反应: 6~9个月出现 3.立位平衡反应: (前方平衡) 12个月出现 (侧方平衡) 18个月出现 (后方平衡) 24个月出现 4.降落伞反应: 8~9个月出现 5.翻正反应: (颈翻正反应) 6个月消失 (躯干翻正反应) 5岁后消失
(五)姿势的评定
1.肌张力减低的脑瘫患儿的异常姿势: 俯卧位呈W型姿势; 仰卧位呈蛙位姿势; 坐在椅子上呈折刀状坐姿; 用双手从患儿腋下抱起患儿表现为翼状 肩姿势。

2. Vojta 法
主要通过刺激脑瘫儿童身上的某些特定
的激发点,使患儿产生翻身和匍伏爬行 二种反射运动模式(人体所有协调运动 的先导)。最后,反射运动变成主动运 动。
3. Temple Fay 法
强调鳄鱼式的运动模式和两栖类动物
对侧交替的运动模式。
4. Doman Delacato 法

在治疗上主张促进脑瘫儿童的全面发育:
一、定义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发育早期
阶段(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各 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 综合症。临床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 障碍和姿势异常。
二、病因
产前期:感染、出血、缺氧、妊娠毒 血症、母体外伤 围产期:产伤、出血、缺氧 产后期:核黄疸、感染、外伤、缺氧

脑性瘫痪(cerebral-palsy-CP)简介PPT参考幻灯片课件

脑性瘫痪(cerebral-palsy-CP)简介PPT参考幻灯片课件
4
病因
. 围生期因素 . 患脑瘫的危险性随出生体重偏离同胎龄
标准体重的程度而增加,低体重患儿或巨 大儿患有脑瘫的几率高于正常体重数十倍 . 早产是目前发现患有脑瘫的最重要因素 之一 . 胎盘功能不全,缺氧缺血等被认为与脑
瘫有关。
5
病因
. 出生后因素
.
新生儿惊厥、呼吸窘迫综合症、吸入
性肺炎、败血症、缺血缺氧性脑病、颅内
14
脑瘫的临床表现 不随意运动型
• 损伤部位以锥体外系为主,主要表现如下: • 难以用意志控制的全身性不自主运动,颜面肌肉、发音和
构音器官受累,伴有流涎、咀嚼吞咽困难、语言障碍等。 • 当进行有意识、有目的运动时,表现为不自主、不协调和
无效的运动增多,与意图相反的不随意运动扩延至全身, 安静时不随意运动消失。头部控制差、与躯干分离动作困 难,难以实现以体轴为中心的正中位姿势运动模式。 • 肌张力变化,主动肌、拮抗肌、固定肌、协同肌收缩顺序、 方向、力的大小不能协调,肌张力强度和性质不断发生变 化,出现主动运动或姿势变化时肌张力突然升高,安静时 变化不明显。婴儿期多见肌张力低下,年长儿多见肌阵挛、 肌强直等。由于多关节出现过度活动,使姿势难以保持, 因而平衡能力差。
15
脑瘫的临床表现 不随意运动型
• 原始反射持续存在并通常反应强烈,尤其ATNR姿势为最 显著特征,呈现非对称性、头及躯干背曲姿势。
• 由于上肢的动摇不定,可使躯干和下肢失去平衡,容易跌 倒。
• 由于病变早期部分婴儿表现为松软,多数患儿症状不明显, 因此早期确定病型较难
• 此型患儿一般智商较痉挛型患儿高,有较好的理解能力。 多开朗、热情,但高度紧张、怕刺激。
• 不 可 分 类 型 ( unclassifiable)

小儿脑性瘫痪护理课件

小儿脑性瘫痪护理课件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脑瘫患儿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肌张 力异常、姿势异常、运动发育落后等 ,同时可能伴有智力低下、语言障碍 、癫痫发作等症状。
诊断
脑瘫的诊断主要依据患儿的临床表现 、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如头 颅影像学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等。
02
护理基础知识
日常护理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定期更换衣物和床单
饮食调理
保证患儿获得足够的营养,多食用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 食物。
其他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1 2
褥疮的预防与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定期翻身,避免局部长时间 受压。
语言障碍的预防与护理
对患儿进行语言训练,鼓励其多说话、多交流。
3
心理问题的预防与护理
关注患儿的情绪变化,给予关爱和支持,帮助其 树立信心。
确保室内空气新鲜,有助于预防感染 和呼吸道疾病。
保持患儿穿着舒适、干净,床单也应 经常更换。
定期清洁卫生
保持患儿身体清洁,定期洗澡、洗头 、剪指甲等,以减少皮肤感染的风险 。
饮食护理
01
02
03
合理搭配食物
根据患儿的病情和营养需 求,合理搭配食物,保证 营养均衡。
定时定量喂养
建立规律的喂养时间和量 ,有助于患儿消化吸收。
运动康复训练
粗大运动训练
针对患儿的抬头、翻身、坐、爬 、站立等动作进行训练,提高其
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
精细运动训练
通过抓握、放开、捏取等动作训练 ,提高患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和手部 肌肉力量。
姿势控制与纠正
通过特定的姿势调整和纠正方法, 帮助患儿形成正确的姿势习惯,减 少异常姿势的出现。
语言康复训练

小儿脑性瘫痪护理ppt完整课件

小儿脑性瘫痪护理ppt完整课件
• 脑损伤和脑发育缺陷的时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出生前、围 产期和出生后。
• 有人用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因素进行分析。传统的观点认为围产
期原因是导致脑瘫的主要原因,近来认为70%~80%的脑瘫 发生于出生前,其中相当大的比例原因不明。因此,近年认 为对脑瘫病因学的研究应转入胚胎发育生物(Wu)学的领域。
• 我国脑瘫发病率约为1.8‰~4‰。1997年至1998年对江苏 等七省调查,1~6岁小儿中脑瘫患病率为1.92‰。
第九页,共七十九页。
• 从调查结果看,脑瘫发病率各国差别不大,城乡差别不大,男性 略高于女性。
• 近50年来,由于产科技术、围产医学、新生儿医学的发展,新生 儿死亡率、死胎发生率均有明显下降,但脑瘫发病率并无减少趋 势,重症脑瘫的比例有增多趋势。
第三十一页,共七十九页。
• (10)视觉发育速度缓慢、视觉体验效应不足、视觉功能发育不足, 影响粗大和精细运动发育速度和质量。
• (3)小脑损伤:由于小脑不同部位的损伤,可导致共济失 调、平衡障碍、震颤等,临床多见共济失调型脑瘫,累及全 身。
• 上述三大体系的损伤往往不单独存在,临床表现常以一(Yi)种损伤为 主。
第十八页,共七十九页。
六 、分型 (Liu)
• 各国学者对脑(Nao)瘫分类至今尚无统一的标准,但分型原 则大同小异。
第二十页,共七十九页。
• 按瘫痪部位分为7型: • (1)四肢(Zhi)瘫(quadriplegia); • (2)双瘫(diplegia); • (3)截瘫(paraplegia); • (4)偏瘫(hemiplegia); • (5)重复偏瘫(double hemiplegia); • (6)三肢瘫(triplegia); • (7)单瘫(monoplegia)。

《小儿脑瘫》课件

《小儿脑瘫》课件
评估工具与量表评估
医生根据检查结果,选择合适的评估工具和 量表,对患儿进行全面评估。
神经学检查与影像学检查
医生根据初步观察结果,选择合适的检查方 法,进一步了解患儿情况。
诊断与治疗方案制定
医生根据评估结果,对患儿进行诊断,并制 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03 小儿脑瘫的治疗 方法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小儿脑瘫治疗的重要手段 之一,主要用于缓解症状和改善生活 质量。
分类
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全面性脑瘫和部分性脑瘫,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 、中度、重度和极重度脑瘫。
02 小儿脑瘫的诊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与评估
诊断方法
观察法
医生通过观察患儿的生 长发育、运动功能、语 言能力等方面,判断是
否存在异常。
神经学检查
通过检查患儿的肌力、 肌张力、反射、姿势等 ,了解神经系统是否存
在异常。
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可 伴有智力低下、癫痫、感知觉障 碍、语言和视觉障碍等。
病因与病理
病因
主要病因包括早产、低出生体重、窒 息、高胆红素血症等围生期高危因素 。
病理
脑瘫患儿的脑组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 水肿、软化、变性及坏死等病变,导 致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的发育异常。
临床表现与分类
临床表现
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痉挛型、手足徐动型、强直型、共济失调型和混合型等类 型,其中痉挛型最为常见。
ABC Scale
Abilities of Basic Skills Scale ,用于评估患儿的基本技能水 平。
VABS
Vineland Adaptive Behavior Scale,用于评估患儿的适应行
为能力。
诊断与评估流程
初步观察与病史采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临床表现分为8型: (1)痉挛型(spastic); (2)手足徐动型(athetoid); (3)强直型(rigid); (4)共济失调型(ataxia); (5)震颤型(tremor); (6)肌张力低下型(hypotonic); (7)混合型(mixed types); (8)不可分类型(unclassifiable)。
(13)低出生体重儿和窒息儿易患本型,本型约占脑瘫患 儿的60%~70%。
2.不随意运动型
损伤部位以锥体外系为主,主要表现如下。 (1)难以用意志控制的全身性不自主运动,颜面肌肉、 发音和构音器官受累,常伴有流涎、咀嚼吞咽困难,语 言障碍。 (2)当进行有意识、有目的运动时,表现为不自主、不 协调和无效的运动增多,与意图相反的不随意运动扩延 至全身,安静时不随意运动消失。头部控制差、与躯干 分离动作困难,难以实现以体轴为中心的正中位姿势运 动模式。
1.痉挛型
痉挛型脑瘫主要损伤部位是锥体系,但病变部位不同,临 床表现也不同。主要表现如下。 (1)肌张力增高,被动屈伸肢体时有“折刀”样肌张力 增高的表现。关节活动范围变小,运动障碍,姿势异常。 (2)由于屈肌张力增高,多表现为各大关节的屈曲、内 旋内收模式。
(3)上肢表现为手指关节掌屈,手握拳,拇指内收,腕 关节屈曲,前臂旋前,肘关节屈曲,肩关节内收。过多使 用上肢,易出现联合反应,使上肢发育受到影响。
三、发病率
脑瘫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约为1.5‰~4‰,平均约为 2‰。 脑瘫发病率的变化趋势各国报道不一,将1959~1992年 瑞典、澳大利亚、英国和北爱尔兰脑瘫发病率进行比较, 平均在1.5‰~2.5‰之间。
我国脑瘫发病率约为1.8‰~4‰。1997年至1998年对江 苏等七省调查,1~6岁小儿中脑瘫患病率为1.92‰。
2、早产是目前发现患脑瘫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3、胎盘功能不全,缺氧缺血等被认为与脑瘫有 关。
(三)出生后因素
新生儿期惊厥 呼吸窘迫综合征 吸入性肺炎 败血症 缺氧缺血性脑病 颅内出血 脑积水 胆红素脑病 脑部感染 低血糖症 脑外伤
五、病理生理学改变
(一)生前因素
1、母体因素 母亲孕期大量吸烟、酗酒、理化因素、妊娠期感染、先 兆流产、用药、妊娠中毒症、外伤、风湿病、糖尿病、 弓形体病、胎儿期的循环障碍、母亲智力落后、母体营 养障碍、重度贫血等。 临床与流行病学资料都证实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是脑 瘫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而感染是导致PVL发生的原因。
按瘫痪部位分为7型: (1)四肢瘫(quadriplegia); (2)双瘫(diplegia); (3)截瘫(paraplegia);
(4)偏瘫(hemiplegia);
(5)重复偏瘫(double hemiplegia);
(6)三肢瘫(triplegia);
(7)单瘫(monoplegia)。
上述三种定义,经过全国同道的讨论,特 别是儿童康复医学专业工作者与小儿神经 病学专业工作者的多次讨论,基本取得一 致意见,即原则上采用第三种定义。
(二)国际上的最新定义及 对定义的讨论
Rosenhaum P 等人2007年在《The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Cerebral Palsy》一书中, 提出了脑瘫的最新定义:
2.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 科学分会神经学组提出的定义(2004年) 出生前到生后1个月内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脑损伤 或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此定义 强调脑瘫的发生可以由脑损伤所致,也可以由脑 发育缺陷所致。
3. 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残 疾人康复协会小儿脑瘫康复专业委员会提出的定 义(2006年) 脑性瘫痪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 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 碍及姿势异常。此定义既强调了脑损伤和发育缺 陷可导致脑瘫,也强调了脑损伤和发育缺陷的发 生时间可在婴儿期内。
从原因分析病理变化主要有:发育障碍和脑损伤。 中枢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或损伤类型主要累及锥体系、 锥体外系和小脑三大体系。
(1)锥体系损伤:多为大脑皮层(灰质)的不同部位、锥 体束(白质)的不同部位损伤,早产儿多见PVL。可引起躯 干及肢体的随意运动障碍,主要为痉挛型脑瘫,临床可见全 身性瘫痪或不同部位的瘫痪。 (2)锥体外系损伤:主要损伤部位为基底节、丘脑、海马 等部位,可引起随意运动障碍、肌强直、肌张力突然变化或 动摇不定,临床多见强直型、不随意运动型脑瘫,锥体外系 损伤多累及全身。 (3)小脑损伤:由于小脑不同部位的损伤,可导致共济失 调、平衡障碍、震颤等,临床多见共济失调型脑瘫,累及全 身。 上述三大体系的损伤往往不单独存在,临床表现常以一种损 伤为主。
六、分型
各国学者对脑瘫分类至今尚无统一的标准,但分 型原则大同小异。
根据临床神经病学表现、解剖学特征、运动障碍 的程度以及病理学和脑损伤部位进行分型。 我国较为公认的脑瘫分型,是按照临床神经病学 表现和瘫痪部位进行的分型。
1. 第一届全国小儿脑瘫座谈会提出的分型 (1988年) 制定了我国脑瘫分型标准
(9)痉挛型偏瘫患儿临床症状较轻,具有明显的非 对称性姿势运动, 一般6个月后显现症状,1岁后左 右差别明显。正常小儿很少在12个月前出现利手, 痉挛型偏瘫的患儿却可在12个月前出现利手。此型 可见明确的影像学改变。
(10)视觉发育速度缓慢、视觉体验效应不足、视觉功能 发育不足,影响粗大和精细运动发育速度和质量。 (11)可有不同程度的智力落后、胆小、畏缩、内向性格 等。 (12)临床检查可见锥体束征,腱反射亢进,骨膜反射增 强,踝阵挛阳性,2岁后病理反射仍呈阳性。
四、病因
脑瘫的直接病因是在脑发育成熟前,脑损伤和/或发育缺 陷导致以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为主的综合征。 脑损伤和脑发育缺陷的时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出生 前、围产期和出生后。 有人用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因素进行分析。传统的观点 认为围产期原因是导致脑瘫的主要原因,近来认为 70%~80%的脑瘫发生于出生前,其中相当大的比例原 因不明。因此,近年认为对脑瘫病因学的研究应转入胚 胎发育生物学的领域。
(4)下肢表现为尖足,足内、外翻,膝关节屈 曲或过伸展,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大腿内 收,行走时足尖着地,呈剪刀步态。下肢分离运 动受限,足底接触地面时下肢支持体重困难。
(5)多见躯干及上肢伸肌、下肢部分屈肌以及 部分伸肌肌力降低。
(6)动作幅度小、方向固定、运动速率慢。
(7)痉挛型双瘫在脑瘫患儿中最为常见,主要表现 为全身受累,下肢重于上肢,多表现为上肢屈曲模 式和下肢伸展模式。 (8)痉挛型四肢瘫一般临床表现重于痉挛型双瘫, 可表现为全身肌张力过高,上下肢损害程度相似, 或上肢重于下肢。由于大多一侧重于另一侧,因此 具有明显的姿势运动不对称。
2.《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 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提出的分型(2004年) 提出了新的分型
按临床表现分为5型: (1)痉挛型;
(2)不随意运动型;
(3)共济失调型;
(4
按瘫痪部位 (指痉挛型)分为5型: (1)单瘫; (2)双瘫; (3)三肢瘫; (4)偏瘫; (5)四肢瘫。
按瘫痪部位分为5型: (1)单瘫; (2)双瘫; (3)三肢瘫; (4)偏瘫; (5)四肢瘫。
上述后两种分型的特点如下。 (1)共同之处: ①简化了分型,不再将“震颤型”和“不可分类型”单独分 类,保留了临床最常见的“双瘫”,取消了难以见到的“截 瘫”;本着简易、实用的原则,取消了“重复偏瘫”,统称 为“四肢瘫”; ②在新的分型中,“不随意运动型(dyskinetic)”包括手 足徐动(athetic)、舞蹈样动作(choreic)、肌张力失调 (dystonic)和震颤(tremor)等。 (2)不同之处:后两种分型的唯一差别是,2006年的分型 中保留了“强直型”,以强调正确区别锥体外系损伤与锥体 系损伤所致痉挛的不同,利于临床治疗策略的选择。
由于脑瘫是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原因复 杂,损伤复杂,临床表现复杂,因此分类 存在一定困难,难以从单一的角度进行分 类,也难以严格确定某一类型。
七、脑瘫的临床表现
无论哪种类型脑瘫,均具有非进行性脑损伤或发 育障碍的特点。
临床表现多以运动发育落后、姿势及运动模式异 常、原始反射延迟消失、立直(矫正)反射及平 衡反应延迟出现、肌张力异常为主。
3. 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 残疾人康复协会小儿脑瘫康复专业委员会提出 的分型(2006年)修改并提出新的分型。
按临床表现分为6型: (1)痉挛型; (2)不随意运动型;
(3)强直型;
(4)共济失调型; (5)肌张力低下型;
(6)混合型。

2、遗传因素 近年来研究认为,遗传因素对脑瘫的影响很重要,双胞 胎同时患脑瘫、家族中已经有脑瘫患儿再发生脑瘫的几 率偏高。 有报道单纯共济失调型脑瘫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有关, 部分痉挛型双瘫、偏瘫患儿具有遗传倾向。
(二)围产期因素
1、患脑瘫的危险性随着出生体重偏离同胎龄标 准体重的程度而增加,低出生体重儿或巨大儿患 脑瘫的几率可高于正常体重数十倍。
脑性瘫痪是由于发育中胎儿或婴儿脑的非进行性 损伤所致持续性运动和姿势发育异常、活动受限 的一组综合征。脑瘫常并发感觉、知觉、认知、 交流、行为紊乱、癫痫、继发性肌与骨骼问题。
目前对于定义的讨论,主要围绕在如何表述脑发 育早期的损伤和发育缺陷时间界限上,即应界定 为新生儿期内或婴儿期内。
由于种族及个体差异,很难严格而统一界定脑发 育早期的时间界限,绝大多数学者认为脑瘫的发 生应界定于婴儿期内。
脑瘫的病理改变很广泛,主要为脑干神经核、皮质、灰 质团块的神经元结构改变以及白质中神经纤维变化及髓 鞘分离等。 痉挛型双瘫以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改变为主,多见于早产 儿; 不随意运动型可见基底节病变或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共济失调型大部分为先天性小脑发育不全;痉挛型偏瘫 主要是对侧脑损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