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料特征
如何根据结构区分新疆料、青海料、俄料和韩料

如何根据结构区分新疆料、青海料、俄料和韩料结构这个词,在玉石行当里经常用到,我们平常所说的结构,就是在玉肉内部由透闪石晶体颗粒交织所形成的纹理,一般在辅助光源下即可观察到。
不同产地的和田玉,因其形成过程中地质环境的不同,在结构上就会存在差异,具有较为明显的产地特征,所以只要了解了结构,就能有效帮你区分产地。
现今市场上比较常见的和田玉料,主要是新疆料、青海料、俄料和韩国料,下面我们就详细说下这四个产地和田玉的结构特征。
新疆料绝大部分新疆和田玉的透闪石晶体颗粒都非常细微,且大小比较均一,它们多数成纤维状,少数成片状无规则紧密交织在一起,形成类似于毛毡的结构,是和田玉非常典型的一种结构。
在强光手电的辅助下侧光观察,籽料的结构纹理看起来类似于大片的云,为细密的絮状,玉质较好的分布均匀细密,只能模糊看见,玉质较差的絮状结构分布不均,看起来有一定的斑驳感,但过渡比较自然不突兀,经常可见不透明略带乳白色调的斑状物。
而新疆和田玉山料在侧光照射下观察,有混浊的半透明乳质感,类似于稀释的牛奶,常见透明度相对较差的细小絮状团块,或者不规则的定向絮状条带。
俄料俄料同样以纤维交织结构为主,但其透闪石晶体颗粒相对较粗,交织的也不够均匀不够紧密,可以认为是一种发育不完全的毛毡状结构,一般为不规则的片状和斑状,片与片之间往往并不独立,有一定得连续性。
侧光观察,其内部结构有的像煮的稀烂的大米粥,有的则像断断续续的云,有较为明显的斑驳感,常见大小不一的萝卜纹。
青海料青海料与新疆料虽然产地相隔很近,但在结构上有比较明显的区别,它的透闪石晶体颗粒大小介于新疆料和俄料之间,大小不一,很不规则,其结构呈现不均匀的点状分布,很像是一堆沙粒组合在一起,中间夹杂着不透明的絮状物,颗粒之间相互交织,但不是特别紧密。
侧光观察,其结构很像撒在蛋清里的砂糖,经常可见透明的水线。
韩料韩料的结构是最容易辨认的,其透闪石晶体颗粒很粗,一般结构都很明显,成不规则的粒状分布。
什么是青海料(多图全解)

什么是青海料?(多图全解)青海玉同和田玉一样属于软玉范畴,因产自青海而得名,行内人也称之为昆仑玉,但我们并不提倡这种叫法,因为众所周知,和田玉也是产自昆仑山脉,如果仅青海玉被命名为昆仑玉,并不确切,而且难免被人认为有误导之嫌疑。
因市场价格比较低,常常冒充是新疆和田玉。
但是青海玉与传统的和田玉还是有一些区别的。
青海玉呈半透明状,比和阗玉透明度要好,质地也比和阗玉稍粗,比重比和阗玉略低,质感不如和田玉细腻,缺乏羊脂玉般的凝重的感觉,经常可见有透明水线。
青海料颜色也稍显不正,常有偏灰偏绿偏黄色,也多有黑白、黑黄、绿白、绿黄相杂的玉料而被用做俏色。
青海玉基本都是山料。
青海玉产自昆仑山脉东缘入青海省部分,青海省格尔木市西南、青藏公路沿线一百余公坦克处的高原丘陵地区,西距新疆若羌境约300余公里,与且末、若羌等地产出的和田玉在地质构造背景上有着密切的联系。
青海软玉与和田玉在硬度、比重、结构、玉色等方面特征都基本相同,青海产软玉完全符合和田玉定名的涵义。
青海软玉大量产出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青海白玉曾以其优良的质地,震动了和田玉的市场。
但是由于近几年的疯狂开采,矿产资源近乎枯竭。
因此,青海玉具有很高的投资、收藏价值。
按照产出状态青海料可以分为黑皮料、土皮料、戈壁料和山料。
黑皮料:黑皮料是青海料中最早发现的,发现于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期,但在以往的经历中,曾发现过切口有明清工具开采痕迹的黑皮料,但由于当时不够重视,没有留下标本。
黑皮料暴露在土层表面,以独立状态存在,属于次生料(其原生矿为青海山料)。
出产块度几公斤到几百公斤不等,其皮色反映是分布不均的黑皮,呈块状或点状,有的黑中带黄褐色斑点,接近籽料的黑皮,但料形不像籽料圆润,也不像山料般有棱角。
玉质可与山流水媲美,结构稳定,细腻,大部分偏透,硬度在和田玉范围之内。
玉体出现少量水线。
土皮料:发现时间晚于黑皮料,它存在于土层之中,颜色似和田籽料中的洒金皮。
土皮料的硬度比黑皮料略低,但也在软玉范围之内,油润度及紧密度较好,偏透,水线存在的现象较普遍。
青海料与一般的和田玉到底有什么区别,记住这些要点就能区分!

青海料与一般的和田玉到底有什么区别,记住这些要点就能区
分!
青海软玉与传统的和田玉在硬度、比重、结构、玉色等方面特征都基本相同。
青海玉虽然与和田玉同属一个山脉,但由于诸多地质环境因素,使得它与和田玉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
青海料又称青海玉或昆仑玉,产自昆仑山脉东缘入青海省部分,老坑的青海料质地细腻,可与新疆和田玉山料相媲美,但新坑的质地差些,容易走色泛黄。
青海白玉的颜色变化也比较丰富,有灰白、青白、蜡白色。
青海料最鲜明的特点就是透,因为它普遍存在硅灰石,这就让它的透明度得到了提高,但也降低了其油脂度。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
结构,青海料有着独特的砂糖状结构,没有籽料的那种油脂性,但是不能因此断定它的密度不好,打灯来看结构还是比较细腻的,但是这种细腻区别于籽料的细腻,交织度不够,细但是水透,玩友们注意区分。
根据外观特征,形象地将青海山料的不同品种描述为“奶白玉”、“米汤白玉”、“梨花白玉”等等。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
青海料里经常可以看到水线,这种“水线”、“水露纹”有呈现出脉状、条带状以及团块状等,这主要是源于青海白玉中平行排列的透闪石纤维状晶体所造成的。
青海料一般抛高光,抛柔光会显得很干。
稍大点白度的会采用抛玻璃光,成为所谓的'羊脂玉',整体会有水灵灵的感觉,但不要被表面的假象蒙蔽,把这当成是润性,尤其是青海料做薄后尤为轻薄。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
青海料特征

许多新产地的宝玉石品种在最初进入市场时都经历了一些曲折。澳洲蓝宝石最先被介绍为泰国蓝宝石在国际市场上销售,直到后来其产品市场占有量达到70%才逐渐在国际宝石市场占有重要地位。缅甸蒙素的红宝石1992年在泰国市场大量上市时也被怀疑为新方法合成红宝石,而今蒙素红宝石已占有国际市场的多半天地,蒙素也成为缅泰红宝石的主要替代产地。
造成青海软玉在市场上不易被接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产出地带行政区划属青海省,在新疆销售是冠以“和田玉”名似乎名不正言不顺,称“青海玉”消费者又难以接受。关于青海软玉的名称问题有过许多争论,鉴定机构为此也颇费心思。
第二:产量大,1994年~1995年以及2003年以来是青海软玉生产的高峰期,其中又以白玉为主,产量达到每年数百吨。因此造成玉石价格滑坡,矿山白玉料几百元/千克,成品批发价也很低廉。而同期产出的新疆于田白玉山料价格就高得多,是青海白玉料的5~10倍。原料几度出现供大于求,使商家不敢囤货。
3、物性特征:
使用珠宝折光仪测定青海软玉光滑表面的折射率值为1.60-1.62,平均1.61左右。用油浸法测定青海软玉的折射率值:NP'=1.605,Ng'=1.625,因测定条件限制,测值精度稍差。
青海软玉的密度测定采用静水力学法,平均测定值为:2.96~2.99/cm3,其中青玉相对密度略高,其结果与品质优良的和田玉相当。
1,青海料相对籽料和田料发水,不浑厚,冻状。
2,籽料有皮色,氧化着色。
3,青海料玉性不够。
如何分辨 青海料、俄罗斯料 及 和田料

青海料的特点:一是“干”无油润度,但玉友要当心有的商人把青海料沁入油中,时间一久丑态毕露;二是“白”;三是“透”大多呈透明状……青海料更多见疏松的类型,容易上色,不好打磨,容易出橘皮,容易黯淡俄料大致分为白皮料和糖(俄)料,这是新疆行内的叫法。
好的俄料特白,但不是和田料那种糯白、阴白色(微微泛青),俄料的白度无含蓄柔和之美(实物对比一目了然)俄料实物上手——稍稍透光“毛毡状”的结构明显(肉眼可看),另外,由于本身的分子结构特点,俄料不好打磨加工,大多情况下反光有班班驳驳的感觉,这也是鉴别的直接方法。
如何分辨青海料、俄罗斯料及和田料青海料的特点:一是“干”无油润度,但玉友要当心有的商人把青海料沁入油中,时间一久丑态毕露;二是“白”;三是“透”大多呈透明状……青海料更多见疏松的类型,容易上色,不好打磨,容易出橘皮,容易黯淡俄料大致分为白皮料和糖(俄)料,这是新疆行内的叫法。
好的俄料特白,但不是和田料那种糯白、阴白色(微微泛青),俄料的白度无含蓄柔和之美(实物对比一目了然)俄料实物上手——稍稍透光“毛毡状”的结构明显(肉眼可看),另外,由于本身的分子结构特点,俄料不好打磨加工,大多情况下反光有班班驳驳的感觉,这也是鉴别的直接方法。
有糖色的俄料--俄料的糖色很特殊,是酱色的,有很多用它来冒充和田玉,甚至利用它的糖色与白肉的结合处,让白玉表面带点糖当皮来骗人。
白皮俄料也能做色,做的好的,很难分辨,高档的俄料由于它的白度要比绝大多数的高档和田白玉高,俄料也有带皮子的,但俄料的皮艳(更象沁色)并伴生石皮厚,因此在分辨带皮籽料时请注意,和田籽料的皮色薄且无石皮,这跟两种籽料的成因有关,原矿都存在与石皮结合的可能,但石皮强度始终是不如玉石的,和田籽料经玉龙河水的反复、持续的冲击,环境不同造成分离度的不同,疏松的被淘汰,剩下的总是坚实的,因此可归纳出和田籽料皮子的上述特性。
俄料因为没有这种环境条件,因此石皮保留着原结合状态不变。
青海料、俄料与和田玉的区别

青海料、俄料与和田玉的区别到目前为止,还没哪种科学的仪器能准确地区分出青海料、俄料与和田玉的区别的,所以,国家在这个定义上也比较含糊,统一用“和田玉”这一名词来概括了,不过,其只代表玉种,并不代表其产地!但是,我们业内人士都知道,正宗的新疆和田玉与青海料、俄料之间的拿货价与卖货价是相差得很远的!不过,存在既是道理!那好! 今天就和大家讨论一下: 青海料、俄料与和田玉的鉴别。
一:光泽的对比:(1)青海料:外观上给人一种“贼光”,也就是光泽略带瓷性!(2)俄料:大部分一般的俄料的光泽偏向蜡状光泽同样也略带瓷性!好一点的也可出现油脂光泽.(3)和田玉:油脂光泽明显,给人一种看着很柔和、很舒服的感觉.以上对光泽的对比,绝大部分是从实战经验来谈的,因为以上几种料在宝玉石学的鉴定指标上是完全相同的,所以,辨料更多的是从实践这一块出发的.大家应该多看,多对比.二:颜色的对比:(1)青海料:大部分青海料是呈现灰白色~蜡白色!白中透灰,给人一种不明快的感觉.(2)俄料:部分俄料中白里透着很淡的粉红色,还有,大部分带了淡黄色,是酱色,也就是我们炒菜用的,最新鲜的那种“生秋黄”的那种颜色。
这种淡黄色与和田玉中的糖色有小小区别.而且俄料整体色调偏冷,偏僵。
可能因所处的纬度高一点,所以才导致色调有偏冷,有僵硬的感觉吧。
(3)和田玉:一般的和田玉中会泛青,白度很好的和田玉会在白中泛黄,不过这种很淡的黄色调与俄料的酱色有些区别,和田玉的有点象肥羊的那些脂肪中透出的那种黄色调.三:透明度的对比:(1)青海料:①其透明度比较高,其中透明度比和田玉高的话,是由于硅灰石造成的,软玉中硅灰石的质量分数越高,透明度就越好。
②青海料还常伴有水线、水露纹的出现,局部透明度不均匀. 其中“水线”、“水露”是由于呈脉状、条带状、团块状分布的,平行排列的透闪石纤维状晶体造成。
(2)俄料:其透明度大多数为不透明,这点与和田玉较接近.(3)和田玉:透明度为:不透明度~微透明!四.油份和手感的对比:(1)青海料:油份比较差,显得比较干、嫩! “凝脂性”不强,用手盘的话,显得很涩,很难盘活! 这可能是由于青海软玉结构、粒度均匀但稍粗,质感不够细腻,常见“糖晶”、“冰晶”结构,所以才略显“嫩”的。
三足鼎立!和田玉最主力的新疆料、俄料、青海料都有哪些特点?

三足鼎立!和田玉最主力的新疆料、俄料、青海料都有哪些特点?现在的玉石市场中能够买到的和田玉,九成都是新疆料、俄料,或者青海料。
可以说这三个产地的和田玉,基本涵盖了传统和田玉的范畴。
新疆料一、传统产地,玉种丰富。
新疆料可以说是狭义和田玉的代称,也是很多玉石玩家的入门导师。
和田籽料、且末糖料、于田白玉、若羌黄口、塔县黑青,每种料子都是各具特色,也各有性格。
二、细密油润,玉质代表。
和田玉的六大特质,细度、密度、结构、油性、脂粉,以及老熟度,都是从和田籽料上形成的评判标准。
可以说新疆料的品质就是玩家对和田玉的最初印象,也是和田玉这一玉种的理想形态。
三、总量有限,基本断矿。
和田玉新疆料一直都存在一个隐患,有限的储量限制了它的交流推广,也把它挡在了国际市场之外。
这才有了后来广义和田玉国标的“扩招”,让更多玉种加入到和田玉家族之中,至于是福是祸就不得而知了。
俄料一、产量极高,体量巨大。
俄罗斯从矿产资源来看,确实算得上一个超级大国。
仅和田玉出口一项,就占据了国内山料市场的半壁江山。
而且俄料经常有体量巨大的整料,无论取手镯还是做器皿摆件,都算得上性价比首选。
二、结构粗糙,油性较差。
俄料的缺点也很明显,虽然整体白度较高,但玉质却比较粗糙,很少有能够过灯的料子。
由此产生的油性问题自然也不会少,很多俄料都是傻白、干白,缺少了和田玉最重要的油润感。
三、山料比籽料好,碧玉格外出彩。
俄料还有个很怪的地方,与和田籽料俯视众生的情况不同,俄山料的玉质反而会高于俄籽。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俄碧的老坑料,虽然是山料却玉质细腻,玉色更是干净浓厚,难怪成为和田玉中唯一的饰品级玉种。
青海料一、料性偏水,容易返灰。
青海料以前也称昆仑玉,最大的玉质特点就是水头足。
这一点在翡翠上可能是个优点,但到了和田玉身上就是个悲剧。
由于方解石含量较高,青海料佩戴后很容易返灰。
越戴越脏、越戴越水,越戴越不像和田玉。
二、结构疏松,透光性强。
同样还是玉质问题,青海料的矿物结构相对松散,很多料子肉眼就能看到密布的水线。
和田玉之新疆料、青海料、俄罗斯料、韩料不同产地的区别!

和田玉之新疆料、青海料、俄罗斯料、韩料不同产地的区别!一、青海料1、青海料颗粒大且不均匀,杂乱排列,半透明,不细腻,具刚性。
有比较特征的石花、脑花、絮状僵花、“水线”、“水露”。
2、常见光泽为玻璃光泽或蜡状光泽。
3、青海料颜色呈灰白至米汤色,色不正不明亮,并夹带烟灰、翠青或黑色。
4、目前发现的青海料只有山料,内部结构常见絮状棉绺或黑褐斑点的石筋、石钉。
5、青海玉最大的特点就是透,且颜色偏灰暗,它打磨出来后的视觉感受是水气大,而不是油性强。
二、俄罗斯料1、俄料略显粉气及瓷性,有些发干。
颗粒大小不均,间隙排列不规则,微透明至不透明。
2、俄料颜色略感张扬,白玉白的有些过头,给人干、死、僵的感觉,缺乏油性与细腻;青玉上常常带有些糖色,常被称糖皮白玉或灰皮白玉。
3、俄料的籽料特点:皮色较单一,具白色、乳白色为基色的棕褐色、蛋黄色;色由深褐至浅褐到白色的串糖现象。
表皮不具麻坑,部分糖色有黑褐斑点并具糖包玉现象,质地细腻温润,油性较好,色虽白但泛油泛灰。
4、俄料山料特点:内部晶粒大小和排列不均匀;云絮状纹理呈团块状,夹带细裂纹;由于玉本色和糖色杂质硬度差异,一同打磨后出现桔皮效应;质地不够细润,性硬,雕琢时易崩口、起皮。
5、俄料山流水料特点:质地细润,油性好,但润度不够具玻璃光泽感。
三、新疆料1、新疆料颗粒细小均匀,间隙呈紧密镶嵌结构,微透明至不透明,细腻,润滑,强油脂光泽。
2、新疆料籽料特点:具有原生皮色沁。
色呈珠网纹或蜈蚣纹;颜色丰富,通常有白、灰白、秋梨、枣红色等;表皮布满细小麻坑(坑的大小同肉质精细决定);质地如凝脂,油性极强;云絮纹理短而致密。
3、新疆山料特点:内部云絮状纹理松散,呈条状丝状;有些具粒状闪星,质地出入很大。
4、新疆山流水料特点:色内外一致,细润;与籽料比油脂性和糯性稍差。
四、韩料1、韩料多显青黄色和淡淡的棕色。
2、韩料比新疆和田玉、青海玉、俄罗斯玉致密度差、分量轻、厚重感不足和不耐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物性特征:使用珠宝折光仪测定青海软玉光滑表面的折射率值为1.60-1.62,平均1.61左右。
用油浸法测定青海软玉的折射率值:NP'=1.605,Ng'=1.625,因测定条件限制,测值精度稍差。
青海软玉的密度测定采用静水力学法,平均测定值为:2.96~2.99/cm3,其中青玉相对密度略高,其结果与品质优良的和田玉相当。
使用维克硬度计测定其显微压入硬度。
在多件青海软玉具有代表性的白玉样品的10个测点中,变化范围:566~675kg/mm2,相当于摩氏硬度5.6~6.0,硬度比和田玉约低0.5个摩氏硬度级(和田阿拉玛斯白玉6.3~6.5)。
硬度偏低的原因可能是所检测的透明度较好的青海软玉样品粒度稍粗,属显微叶片变晶结构,测点处透闪石矿物晶体受力发生了轻微解理。
这一测定结果并不代表青海软玉普遍硬度较低。
青海软玉中杂质矿物含量较少,其含量随不同品种而异。
在薄片中所见主要杂质矿物有白云石、石英、粗晶透闪石、透辉石、磷灰石、黄铁矿、帘石类矿物、铁锰质等。
杂质矿物成份与和田玉基本相同。
为研究杂质矿物与玉质的关系,在切片中专门选取了一些石花、“水线”等玉性、内含物特征部位,通过研究:(1)构成石花、石脑、絮状棉的矿物主要是粗晶透闪石、白云石、石英,其次是透辉石和帘石类矿物;(2)黄铁矿及氧化铁矿物浸染形成黑色杂质及“翳花”;(3)“水线”、“水露”是由于呈脉状、条带状、团块状分布的,平行排列的透闪石纤维状晶体造成;(4)当有较大范围的纤维平行排列的透闪石晶体分布时,则形成“猫眼状”的闪光条带。
4、青海产软玉的鉴定、鉴别特征:? ? 青海软玉在宝玉石学的鉴定指标上与和田玉完全相同,因此在其种属鉴定分类上不存在障碍。
但因为产地的地质和成矿环境的差异,造成其具有较为特征的产地标志、在贸易与鉴定中比较容易掌握其与传统和田玉的区别。
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⑴透明度:多数青海软玉透明度较好,尤其是白玉,透明度明显高于传统和田玉,呈半透明,通透而有灵气。
另外由于经常有“水线”、“水露”纹的出现,局部透明度不均匀。
⑵颜色:青海软玉与和田玉略有不同。
多数白玉呈灰白——腊白色,少量黄灰色,称为“米汤色”,有灰暗不正的感觉。
其青玉灰绿色调“闷暗”不明快。
另外翠绿色、烟灰——烟紫色玉料常与白玉共生一体也是一个典型的颜色特征。
⑶质地:软玉玉质要求细腻均匀,质纯而无杂,“精光内蕴、厚重不迁”。
青海软玉结构、粒度均匀但稍粗,质感不够细腻而略显“嫩”,常见“糖晶”、“冰晶”结构。
呈腊状光泽,缺乏“凝脂”般的温润光泽。
因此其白玉产量虽大,其中达到“羊脂白玉”品级的却比较少。
⑷玉性:青海软玉中质地不纯者,往往有白色“脑花”状石花,絮状棉绺。
半透明的“水线”“水露”,黑褐色翳状斑点。
“石筋”“石钉”等。
在透明度较好的玉质中分布白色团块状“脑花”、“絮状棉绺”是其常见的玉性特征。
另外,由于透闪石矿物定向排列、透明度较好而形成的猫眼状闪光带也是一种常见特征。
⑸硬度:青海软玉尤其是白玉硬度偏低约0.5个摩氏硬度级。
在实际中用单面刀片的折断角刻划青海软玉较光滑的表面,可见轻微的划伤痕。
通过经验积累,熟练的鉴定、贸易人员可以很快掌握这一点。
另外,由于青海软玉多属显微叶片状变晶结构,结晶粒度稍粗,矿物晶体之间抱和不够紧密,因此玉石的韧性也略低。
⑹原料特征:青海软玉原料以新开采的山料为主,块度大,断口参差但大面较整齐。
片理、劈理化现象较少。
原料有黑皮料(烟青皮),白石皮料、透白、透青料,未见颜色浓重的红褐色糖色。
以山料(坑料)为主,山流水也属棱角状,未见子玉料。
这与原料在原地风化、开采,未经河流长途冲刷、搬运、磨圆、磨蚀作用有关。
四、青海软玉与传统和田玉品种的关系:青海软玉是一个新产地软玉,被市场接受是有一个比较长的过程。
最初一些商家对经营青海软玉有不少顾虑,1994年开始有不少信誉好的珠宝商行将青海白玉制品送到宝玉石检测中心做鉴定。
有些商家在1994~1996年期间宣称不经销青海玉,以向消费者宣示其经销和田玉制品的品质纯正。
也有行业内人士担心青海白玉会毁了和田玉市场;玉石收藏者和消费者也对青海软玉产品心存疑虑。
在近年的珠宝市场上,一些青海白玉制作的精美工艺品常因为担心市场接受程度而不愿言明原料产地。
但同行不难发现在这些雕件上看到的“烟灰色的云雾”(烟青玉)和“翠绿色点缀”(翠青玉)正是青海软玉无法掩饰又不忍丢弃的“胎痣”。
造成青海软玉在市场上不易被接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产出地带行政区划属青海省,在新疆销售是冠以“和田玉”名似乎名不正言不顺,称“青海玉”消费者又难以接受。
关于青海软玉的名称问题有过许多争论,鉴定机构为此也颇费心思。
第二:产量大,1994年~1995年以及2003年以来是青海软玉生产的高峰期,其中又以白玉为主,产量达到每年数百吨。
因此造成玉石价格滑坡,矿山白玉料几百元/千克,成品批发价也很低廉。
而同期产出的新疆于田白玉山料价格就高得多,是青海白玉料的5~10倍。
原料几度出现供大于求,使商家不敢囤货。
第三:品质不佳,青海软玉的主要品种是白玉,多数青海白玉颜色呈灰白——腊白色,质嫩色新,被称为新坑料,不太符合和田玉评价的传统眼光,一时难以被同行接受。
其中也有例外:青海产青白玉、青玉因其质地细润,水头好、有灵气、杂质少,其价格并不比新疆产青白玉、青玉低。
第四:矿山开采成本低,管理无序。
青海软玉产出地属于高原丘陵地区,相对高差小,又靠近青藏出路,交通较为便利,因此开采成本大大低于新疆的玉石矿区。
又加上经营秩序混乱,没有合理地调节、分配资源,开采速度过快。
造成原料低价倾销,加上产品多数粗制滥造,影响了青海白玉市场的声誉。
据新闻报道,青海省格尔木市的国土资源部门竟然以13万元的价格拍卖了一处主要矿山二年的开采权,这样无疑会造成矿老板进行“竭泽而渔”的破坏性开采。
第五:科学研究不足,缺乏正确的宣传,没有及时地研究和推广。
1999年以来,情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青海软玉白玉、青白玉的优质老坑料在市场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加上资源日益枯竭,货紧价扬,优质青海白玉原料价格达到1000~2000/元千克,在新疆和各地的珠宝玉石商店和展销会上,青海白玉的产品,尤其是手镯销售良好,平均批发价1000~2000元/只,达到了和田白玉批发价的三分之二左右。
而且最为可喜的是青海软玉的白玉填补了目前市场上中档白玉的大量空缺,其销售价格与目前玉石消费者的消费能力适宜,受众广泛。
通过几年来的经营实践,一些业内人士逐步接受了青海软玉。
主要关心的不再是其产地问题,因为所谓新疆和青海的边界仅仅是行政区划而已,在人类文明之前,大自然早已经安排了矿产资源的分布。
真正行家的眼光是以质地、颜色,工艺水平上来评价一件玉器。
许多新产地的宝玉石品种在最初进入市场时都经历了一些曲折。
澳洲蓝宝石最先被介绍为泰国蓝宝石在国际市场上销售,直到后来其产品市场占有量达到70%才逐渐在国际宝石市场占有重要地位。
缅甸蒙素的红宝石1992年在泰国市场大量上市时也被怀疑为新方法合成红宝石,而今蒙素红宝石已占有国际市场的多半天地,蒙素也成为缅泰红宝石的主要替代产地。
在条件落后的古代,人们在河流中采拾“子玉”,而在技术先进,经济发达的当代,子玉的产量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据统计,目前子玉产量不足和田玉总产量的百分之五。
随着许多新产地矿山的发现和开发,和田地区早已不再是和田玉的主产区。
例如且末县已成为青白玉的主要产区,(且末县属巴州地区),在乌恰会上且末县打出了这样的标语:“天下美玉出和田,和田美玉在且末”。
1997年若羌又产出一批优质白玉,成为又一白玉新产区。
来自不同产地源源不断的原料供应、保证了和田玉几千年对中华古老的玉石文化的巨大贡献。
从宝石学的角度来看,当其质量达到了和田玉分级分类公认的一般通用要求时,青海软玉不必也不允许单独分类命名,可以与且末、若羌、喀什、叶城等地的玉石一样,列入和田玉的范畴。
依据GB/T—16552有关“产地不参与定名”的规则,在做具体玉石产品鉴定时由于产地存在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因此也不区分产地。
由于我国传统珠宝行业习惯用产地来命名一些珠宝玉石品种,其中如“和田玉”从古代沿用至今已被广泛接受,进而演变成为天然玉石的品种名称,因此2003年的新版国家标准中规定这些由产地演变而来的玉石品种名称已不再具有产地含义(原文)。
简单的说,就是使用“和田玉”这一名称与产地无关。
此项规则也符合宝玉石鉴定和贸易的国际规则和惯例:国际珠宝首饰联合会《CIBJO 宝石手册》中实用规则:第一条总则 (b)项:在商业文件中不应指示原产地。
第二条实验鉴定报告(a)项:鉴定报告对宝玉石应仅做以下说明:材料分类、专业词汇中的商业名称、颜色、尺寸、重量、形状;(b)项:内含物质颜色深浅不必说明;(c)项:宝石的原产地不必说明。
(原文)目前国内比较权威的宝玉石鉴定检测机构均严格遵守这一规则。
? 最新的研究成果也对和田玉给予了明确的科学涵义:它是指分布于中国昆仑山、阿尔金山一带(包括古代所称呼的昆仑山),主要由镁质大理岩与中酸性岩浆岩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形成及部分超基性岩经变质作用形成的软玉,包括了以白玉为代表的多种软玉系列。
以发展的眼光看,市场最终认可的是玉石的质量。
“泰山不让土壤而成其大”,和田玉家族不但可以接纳青海软玉,也需要更多的品质优良的新产地软玉加入其中,以保证充足的后备资源,使中国这一源远流长的古老玉石文明长盛不衰。
五、总结与讨论:? 青海软玉的产出是1990年以来玉石市场上的一件大事,其中青海白玉以其巨大的产量,优良而又多样化的质地震动了和田玉的市场。
当我们回顾几年来青海软玉在玉石行业内引起的争论和困惑,许多人是抱有遗憾的。
没有及早地认识青海软玉,没有在其价位低廉的时候做出大胆、明智的投资而错失了商机。
这也反映了封闭的门户之见会影响我们在贸易中敏锐的眼光。
综合前述的研究结果,我们认为:1、青海软玉与和田玉在物质组分、产状、结构构造特征上基本相同。
只是在产出特征,结构,物性的某些方面与传统的和田玉略有区别。
2、青海白玉具有产地不同而形成的鉴别特征:? ?⑴比较好的透明度;? ⑵灰白—腊白色、黄灰色的白玉,特征的翠青玉、烟青玉品种;? ⑶比较特征的石花、脑花、絮状僵花,“水线”、“水露”、“翳状斑点”较为常见;? ?⑷透明度较高的白玉和粗晶的白玉有稍低的硬度;? ⑸原料以山料为主,没有仔料;与产地地理和地质环境有关的原料皮色。
3、青海软玉,尤其其中白玉在近几年全国珠宝市场低迷的逆境中价格一路坚挺,每年增值幅度均在30%以上,具有较高的收藏投资价格。
4、青海产软玉完全符合和田玉定名的涵义,可以接受青海软玉为和田玉家族的一员。
参考文献:(1)《中国和田玉》唐延龄等 1994年(2)《新疆于田县阿勒玛斯白玉矿成矿地质条件研究》陈葆章等(3)《系统矿物学》王濮、潘兆橹等1982年(4)《软玉(和田玉)鉴定及分类、命名方法》岳蕴辉 1998年?我比较了一下表格,相对和田白玉,青海料大概1,cao少0.5%,cao是氧化钙,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