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水体中的污染物分析及处理
海洋生态环境现状及措施分析

海洋生态环境现状及措施分析1 我国海洋概况我国海洋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海岸线延绵达1800公里,海岸线资源异常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渔业资源、旅游资源、港口资源和辽阔发展的空间。
有极其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生物物种多达26000多种,鱼类3000多种、浅海和滩涂生物资源2200多种,长久以来在平衡生态环境,保持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当然我国的海域划界也存在着激烈的争端,在黄海、东海、南海与周边各国均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管辖权争议。
在资源日益枯竭的今天,因为科学水平的因素,被保存完好丰富的海底能源,将会为国家发展提供巨大的資源保障。
目前,其他国家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方面投入颇大,海水也是不少可再生的能源,如潮汐能、浪能、水温能、盐度差能等。
随着开发的深入,我国也前所未有地污染和破坏着海洋生态环境,海水富养化、物种多样性快速减少等问题,使海洋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2 海洋环境保护现状及原因分析2.1 我国海水受污染情况非常严重2.1.1 海洋环境问题的首要表现就是海洋水体遭到污染,随着近海岸海域富营养化程度的不断加剧,赤潮现象频频发生,且不断扩大规模,不断出现新的赤潮生物种,给海洋生态环境、人民群众健康和海洋经济造成了重大危害。
2.1.2 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的同时,作为能源战略的石油在陆续大量建设开发,海上运输石油频繁如织,开采石油规模不断扩大,风险源更加分散分布更广,风险源强度更大,溢油的潜在风险也在不断增加,发生突发性溢油污染事故的概率也在大幅增加。
近几年,我国油船溢油事故和海上开采石油的泄露与井喷事故迅速攀升,每年石油排入大海约12万吨。
渤海湾“7·16”溢油事故和山东蓬莱“19-3”重大溢油事故更是给海洋生态环境以沉重打击同时给人们敲响了安全的警钟。
2.1.3 海运航行和作业中的船舶所产生的污染物源源不断的排入海洋,也可能发生事故,如碰撞、爆炸等,所产生有害物质排到海水中,使海水再次受到污染。
长江口及近海水环境中新型污染物研究进展

长江口及近海水环境中新型污染物研究进展一、概览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长江口及近海区域正面临严峻的新型污染物环境挑战。
这些新型污染物具有毒性、稳定性强、难以降解等特点,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国内外学者对长江口及近海水环境中新型污染物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
本文旨在概述近五年来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深入了解新型污染物的污染特征与生态效应提供参考。
随着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高,研究者们已经从各种环境样品中检测出数百种新型污染物,涵盖了重金属、有机污染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质等多种类型。
新型纳米污染物和医药活性化合物等新型污染物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
这些新型污染物在环境中广泛存在,且对生态系统的毒性作用显著。
从地理位置分布上看,长江口和杭州湾是新型污染物在长江流域的主要汇和扩散区。
研究人员已在该区域检测到了包括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和纳米颗粒等在内的多种新型污染物。
这些污染物不仅对海洋生物产生毒性效应,还可能通过食物链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面对日益严重的新型污染物环境污染问题,国内外的研究者们积极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
通过分析现有文献资料,可以发现目前对于新型污染物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新型污染物研究在长江口及近海环境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了解这些新型污染物的研究进展,对于揭示其环境污染特征、制定有效的环境政策以及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对于新型污染物的研究仍存在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如其环境行为的深入表征、风险评价方法的完善以及去除技术的创新等方面。
未来的研究应继续加强跨学科合作,从环境系统中抽取关键因子,为区域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1. 新型污染物的概念及其重要性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加剧,水体环境中的新型污染物日益受到关注。
这些新型污染物具有化学稳定性、生物难容性和高毒性等特点,能在环境中持久存在并累积,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水产养殖过程中常见的水质问题及措施分析

1.水产养殖中做好水质控制的意义水产养殖水质对于养殖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我国相关政府管理人员专门从法律高度制定了《渔业水质标准》,该标准结合了《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和《海洋环境保护法》、《渔业法》等相关法律,从基本的水体颜色形态到PH值、溶解氧、挥发酚、常见重金属、毒性盐等关键物质进行了详细的指标限定,其标准是我国水产养殖行业应当坚持的底线标准,如今随着现代城镇居民对于食品安全有了更高的要求,相关的水产养殖人员更应该做好相关指标的管控,保证水体质量远在底线水平之上,这才符合现代水产养殖绿色生态的基本理念。
2.水产养殖的水质标准2.1 物理标准物理标准在这里主要是指肉眼可分辨的水色标准,也包含可被人体直接感知的水温变化,物理标准是常规肉眼观察水体变化的最简便直接的手段。
一般来说,健康的养殖水体应当具备“肥”“嫩”“爽”的标准,所谓“肥”,就是在视觉可见的情况下,能看见水体中较多的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达到鲜活的水平;所谓“嫩”则是对“肥”的进一步要求,“嫩”要求水体的“肥”具备长期的持续性,具备一定的自我更新和修复能力,这样才能持久作为水体养殖的良好场所;最后就是“爽”,主要体现在水体的透明度方面,较高的透明度加上没有浮膜的水体,才能符合“爽”这一基本要求。
在水温条件控制上,一般选择足够深度的水体作为养殖场所,水体太浅会导致水体温差过大,不利于养殖产业的发展,根据时令的不同,需要在不同时节做好水位的高度控制。
在水体出现异常时,在物理标准上会有较为直接的表现,所以物理变化常可作为水质变化的第一判断标准,比如水体颜色开始转向暗绿色、灰蓝色或蓝绿色,水体内浮游动植物含量大量减少,水面开始出现浮膜,水体透明度略微下降,这是水体变瘦的体现。
又比如水色整体呈现出草绿色、油绿色、黄色、红褐色等颜色,同时伴随大量的硅藻或隐藻,透明度严重下降,这是水体过肥的体现。
在水肥稍多的情况下,水体透明度严重下降,随着肥力进一步增加,水体透明度反而会有所回升,这是物理观察水体时的重要参考指标。
海洋污染和生态破坏

例二:
铊中毒是机体摄入含铊化合物后产生的中毒反应。铊的毒性高于铅、汞等金属元素,与砷相当,其对成人的最小致死剂量为12mg/kg体重,对儿童为8.8~15mg/kg体重。铊中毒的典型症状有:毛发脱落、胃肠道反应、神经系统损伤等。铊中毒者的手甲上通常都留有米氏线。铊具有强蓄积性毒性,可以对患者造成永久性损害,包括肌肉萎缩、肝肾的永久性损伤等。人体摄入铊化合物可以通过误食含铊化合物、饮用含铊水源、食用含铊果蔬、职业接触等途径。铊中毒的治疗方法包括:使用普鲁士蓝、二巯基丙酸钠、硫代硫酸钠等药物促进铊离子排泄;口服氯化钾溶液促进铊经肾代谢;使用利尿药加速铊排泄;使用血液灌流疗法在体外吸附清楚铊离子等。
第二节 海洋污染和生态破坏
我们的海洋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灾难,海洋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出现了许多环境问题。
我们从两个大方面进行分析:
汇报日期
海洋出现了什么问题?
课标要求: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运用资料,说出海洋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对海洋环境产生的危害。
1、运用资料,说明海洋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对海洋环境的危害。 2、运用资料,说明海洋生态破坏问题及其对海洋环境的危害。
(二)海洋生态破坏(二)海洋生态破坏
包括海岸滨海 湿地 海岛 红树林 珊瑚礁 上升流以及大洋区等生态系统。
01
海洋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珍稀濒危物种灭绝
02
典型的海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红树林
美丽的珊瑚
被滥采后的珊瑚
1
外来物种入侵
ONE
二是对油轮进行改造 ,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漏油事件;
一是改进运输方式,比如可以铺设海底输油管道; 石油污染对海洋的影响是最大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认为:
活动:
海洋环境污染的原因及对策

海洋环境污染的原因及对策摘要海洋,占地球面积71%,随着陆地资源越来越贫瘠,不足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发展海洋经济,是拓展国民经济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随着海洋经济的迅猛发展,海洋遭到污染,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海洋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找出海洋环境污染的原因,并针对其原因找出相应的对策,改善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环境不受污染。
关键词海洋环境污染;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经济1 海洋环境污染的元凶海洋污染是指人类改变了海洋原来的状态,使海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造成海洋污染的主要原因是:陆地污染源流入海中、石油污染、人类无节制的捕捞活动等。
海洋污染的特点是:污染源广,污染物质种类多,影响范围大,危害深远,控制复杂,治理难度大。
1.1 陆源污染陆源污染是指陆地上产生的污染物进入海洋后对海洋环境造成的污染及其他危害。
人类长期以来不可持续的生产、消费与生活方式使海洋环境遭受严重污染,其中,陆源污染成为全球海洋环境持续恶化的罪魁祸首。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为蒙特利尔环境部长会议预备的一份报告中指出,80%的海洋污染源于陆源污染。
《防止陆源物质污染海洋公约》中对陆源污染的界定:陆源污染是:1)通过水道;2)源于海岸,包括通过地下水或其他管道的引入;3)源于公约所适用区域内一缔约方管辖内所铺设的人造设施对海洋区域所造成的污染[1]。
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工业污水大量排入近海水域,成为陆源污染的主因;而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将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化肥和农药,通过地表径流或者河流流入沿海水域;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也成为主要的污染物。
随着大量的陆源污染物流入海洋,致使海水中重金属含量升高,直接导致海产品重金属超标。
1.2 石油污染随着我国石油进口量和海上运输量的逐年增长,我国近海石油污染日益严重,对海洋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据统计,全球每年生产的32×108t石油中,约有320×104t进入海洋环境[2]。
水体的重金属污染与防治

水体的重金属污染与防治摘要:近年来江河湖泊重金属含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同时累积于蔬菜、肉类、鱼类、海鲜中,富集于动植物体内,已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水体重金属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本文主要介绍了水体重金属污染的来源,水体重金属污染对水生植物、水生动物的致毒作用和人体健康的危害,同时探讨相应的防治对策,为保持和重建健康水生生态系统及保障人体健康提供参考依据。
水体重金属污染的防治途径主要包括两方面,即:源头控制和污染修复。
污染修复的方法主要有河流稀释法,化学混凝、吸附法,离子还原、交换法,生物修复法,电动力学修复法,生物膜修复法,其中生物膜修复法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一、国内水体的重金属污染现状中国水体重金属污染问题十分突出,江河湖库底质的污染率高达80.1%。
黄河、淮河、松花江、辽河等十大流域的流域片,重金属超标断面的污染程度均为Ⅴ类;太湖底泥中TPb,TCd含量均处于轻度污染水平;黄浦江干流表层沉积物中,Cd超背景值2倍、Pb超1倍;苏州河中,Pb全部超标、Cd为75%超标、Hg为62.5%超标。
城市河流有35.11%的河段出现THg超地表水Ⅲ类水体标准,18.46%的河段TCd超过Ⅲ类水体标准,25%的河段TPb有超标的样本出现。
由长江、珠江、黄河等河流携带入海的重金属污染物总量约为3.4万,对海洋水体的污染危害巨大。
在全国近岸海域海水采样的样品中,Pb的超标率达62.9%,最大值超一类海水标准49.0倍。
大连湾60%测站沉积物的Cd含量超标,锦州湾部分测站排污口邻近海域沉积Cd、Pb的含量超过第三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二、水体中重金属污染的来源(一)工业污染源排放据研究,煤、石油中含有Ce、Cr、Pb、Hg、Ti等金属,因此,火力发电厂排放的废气和汽车排放的尾气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随烟尘进入大气,其中10%~30%沉降在距排放源十数公里的范围内。
据估算,全世界约有1600t/a的Hg通过煤和其他石化燃料的燃烧而排放到大气中。
三门湾三门海域海洋环境污染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探讨

三门湾三门海域海洋环境污染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探讨许海超【摘要】三门湾地处浙江省东部沿海,是浙江省有名的海湾和水产养殖基地.三门县位于三门湾东南部,渔业资源丰富,养殖产业发达,是浙江省渔业大县.但是,近年来,三门县的渔业产业发展却深受于海洋环境污染的限制.本文从陆源污染、海源污染、涉海工程环境污染三个方面指出沿海工业"三废"、城镇生活污水、养殖废水和围海造田等是造成三门湾三门海域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同时提出了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综合专项整治和加强生态修复等一系列防治三门县海洋环境污染问题的对策,以期能为三门县当局对改善三门海域海洋环境,修复三门县近海生态环境提供参考.【期刊名称】《海岸工程》【年(卷),期】2017(036)002【总页数】6页(P79-84)【关键词】三门湾三门海域;海洋环境;污染防治【作者】许海超【作者单位】浙江省三门县海洋与渔业局,浙江台州 317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5三门湾位于浙江省东部,湾口东起南田岛金漆门,西至浦坝港牛头门,海域面积8 040 km2,是浙江省四大海湾和三大水产养殖基地之一[1]。
三门湾陆地区域包括三门、宁海、象山三个县,总面积达3 399 km2。
其中,三门县位于三门湾东南部,全县总面积达1 510 km2,其海域面积为496 km2,海岸线长约315 km,滩涂面积为92 km2,养殖面积为1.4 km2,是浙江省海水养殖第一大县,被命名为中国青蟹之乡,浙江对虾、牡蛎和螠蛏之乡(图1)。
近年来,三门县大力发展海洋与渔业产业, 2015年海洋与渔业生产总值达到60.9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36%,然而由此产生的海洋环境污染、海洋生态破坏导致了渔业资源减少,养殖产量和产值双下降等问题制约了三门县渔业产业的长期发展,如何破解三门县海洋环境污染困境成了各界共同思考的问题。
2015年,三门县政府组织相关部门研究海洋坏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定《三门湾三门区域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开展海洋环境污染大整治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海洋污染的根源性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
海洋开发与环境保护7港口水域的水污染防治

21
④空气帘式围油栏 从沉入海面以下lm--2m处的多孔管喷出空气,气泡 上升形成速度约40cm/s-- 50cm/s的上升水流,同时产 生水面隆起,用以防止水面溢油的扩散。这种围油栏 由于管线搬运困难,故适于固定在港湾的入口附近使 用。 ⑤化学围油栏化学法: 使用化学药剂(“集油剂”)能使油膜停止扩散、 并收缩聚集在一起。在油膜面积很大、而且厚度很薄 的情况下,用‘集油剂’效果很好;在油膜和海岸间喷 洒集油剂可制止污油入侵海滩和沿岸的水产养殖场。
5
二、水交换周期
物理自净在基建项目选址中相当重要:水体流 动性强的海湾,可以通过各种运动方式把污染物质 带至开阔水域,从而降低海湾内的污染。而相对 平静的海湾,与外界的水交换弱,海湾内一旦出 现污染,就难以稀释扩散。
为了能客观地比较不同水域水体更新的快慢 程度,对于海湾之类的半封闭水域引进了水交换 周期的概念。
3
周期性流动: 潮流在潮周期内流向改变360°;在河口和近岸水 域,无论往复潮流还是旋转潮流在一个潮流周期内, 流动水质点都做了一个近似封闭的椭圆运动。 尽管在一个潮周期内,水质点基本又回到原来的 位置,但一个潮周期内水质点的水平运距可达几十公 里,因此可稀释污染物。 若潮流椭圆不封闭,在一个潮周期内由起始至终 点的距离是水质点的净位移,称为潮余流。在潮余流 的作用下,物质会作一定方向的运移。潮余流的大小 随地理位置和时间而异。
27
5.正确使用油类记录簿 1983年10月2日《73/78国际防污公约》规定,港方 可以检查《油类记录簿》。如可能违反了公约,港监可 扣留并检查该船,以查找怀疑违反公约的足够证据。 《油类记录簿》: 一是机舱的操作(所有船舶); 一种是货油/压载操作(油船),油船上两种。 6.建立应急计划和区域应急组织 一个机构想配备有足够的应急能力,投资加养护费 用十分沉重,作为风险投资也是浪费,所以建立应急计 划和区域机构以共享资源、共担风险、共同保护环境是 十分有意的,是“多赢”的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洋是地球表面最大的水体,通过水的自然循环,其他各类水体中含有的污染物都可能汇集到海洋中去。
但由于世界上各大洋是彼此相通的,海洋具有巨大无比的容量,任何多量物质进入水体都会以几乎是无限大的比例稀释,所以海洋污染问题长期未能受到人们的关注。
但是,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和海洋运输业及海洋采矿的发展,经由各种途径进入海洋的废水、废气油、溢油、有毒化学品与日俱增,超过了海洋的自净能力,致使海洋污染日趋严重。
据初步估计,由于人类活动每年流失入海的石油约1000t,海洋每年接收2.5万t多氯联苯25万t铜、390万t锌、30万t铅,每年约有5000t汞最终进入海洋,留存在海洋中的放射性物质约7.4×10"Bq。
目前,每年有数十亿吨的淤泥、污水、工业垃圾和化工废物等直接流人海洋,河流每年也将近百亿吨的淤泥和废物带入沿岸水域。
在某种程度上,海洋成了一些国家倾泄废物、排放污染物的场所。
海水被污染,使海洋中的浮游生物的生存受到严重的威胁。
浮游生物一旦遇到严重的损害,势必影响全球的氧含量的平衡,危及海陆生物的生存。
大量污水直接排入海洋,造成许多沿海水域出现富营养化,有可能发生赤潮,给沿海养殖业带来毁灭性影响。
一、海洋中的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
1.油类的主要组成成分
油类是海洋中最常见的污染物。
近年,载满原油的油轮因风浪或触礁而沉没,致使几十万吨原油流人大海的事故已是屡见不鲜。
这些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难以估量的。
原油是含有几百种组成成分的复杂混合物,其中所含主要成分有直链烃类(C,以上烷烃和烯烃)、环烷烃(环己烃、甲基环己烃等)、芳香烃(苯、甲苯、二甲苯等)、重金属(铁、镍、铜等)及带一SH基团的多种含硫化合物等。
此外原油中还含有多种环芳烃,已知其中有
■海洋环保
七八种具有致癌作用,尤其是苯并[a]芘有强致癌性。
烃类化合物的密度一般小于水,所以原油的大多数组成成分漂浮在海面之上,也有一些成分(如含重金属者)可能因重力沉降到海底,对栖息在海底的生物产生影响。
一般来说,漂浮在水面上的油类容易发生微生物作用下的生物降解。
一些海洋细菌、丝状真菌能在自身体内合成并向外界分泌一种乳化剂,使油分在水中能以微小胶体粒子状态分解,然后渗入细胞体内发生消解。
进入海水水体的油类通过喷沫、风吹、挥发、大气的氧化、油类的乳化、溶解、下沉等作用以以下四种形态存在:(1)漂浮在水表面的油;(2)溶解于水中的油,(3)乳化细滴状态的油t(4)吸附于悬浮粒子或底泥中的油。
2.海水中石油的行为及其降解
由于组成及结构不同,石油进入海水的行为及降解途径略有不同。
原油的疏水性强,密度为0.829~0.896g/cm3,随着密度较轻的烷烃不断挥发,其密度可增到0.920~0.975g/cm3,而海水的密度为1.025。
所以,进入海水的石油主要漂浮在海面,首先在水面迅速扩展形成油膜(1L油可扩展到103~104m2),随后分裂为大小不等的片状或带状油膜,随风漂移。
油膜扩展的速率和面积,受风浪、海流、海水温度及油的物理化学特性的影响。
扩展的结果使污染范围扩大,增加了油的蒸发、溶解、乳化作用,同时也增加了油的降解能力。
蒸发作用是海洋油污自然消失的重要因素。
油膜愈薄,愈易蒸发,可去除50%的烃类。
含碳原子数小于15的烃(b.19<250℃),人海后10天内便被蒸发掉;含碳原子在15~25的烃(b.P250~400℃),蒸发速率很慢l含碳原子数大于25的烃(b.p>400℃)不易蒸发。
低分子量烃和有些极性化合物还会从海面溶入海水中。
油膜愈薄,蒸发作用愈强;烃中含碳原子数愈多,溶解作用愈低。
海面的石油经过蒸发和溶解,密度逐渐增大,最后形成沥青块。
浮油在水体中,经涡流、风浪的搅动,容易发生乳化
12
3
海洋水体中的污染物分析及处理
作者:许祝华, 赵新生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海洋与渔业局
刊名:
海洋开发与管理
英文刊名:OCEAN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年,卷(期):2006,23(5)
被引用次数:2次
1.刘正芹.奚旦立.李悦.LIU Zheng-qin.XI Dan-li.LI Yue腈纶织物染色废水的污染物分析[期刊论文]-印染助剂2006,23(3)
2.郭永华.刘成斌.王琛海洋污染物的鉴定分类研究[期刊论文]-中国水运(上半月)2010(10)
3.张锐敏文山州河流水质的特征污染物分析[期刊论文]-云南环境科学2002,21(4)
4.张宗才.殷强锋.戴红.张铭让制革排放物中污染物分析[期刊论文]-皮革科学与工程2002,12(5)
5.王斌蓝色的呼唤--海洋环境亟待保护[期刊论文]-绿色中国2005(13)
6.苏福庆.任阵海.高庆先.张志刚北京及华北平原边界层大气中污染物的汇聚系统--边界层输送汇[期刊论文]-环境科学研究2004,17(1)
7.朱立.叶荪.ZHU Li.YE Sun北部湾油类污染及防治措施[期刊论文]-西部交通科技2010(10)
8.张哲.么洪波.朱绍民.Zhang Zhe.Yao Hongbo.Zhu Shaomin活性炭富集工业废气中二硫化碳分析方法的研究[期刊论文]-价值工程2010,29(12)
9.孙云明.刘会峦.SUN Yunming.LIU Huiluan海洋中的主要化学污染物及其危害[期刊论文]-化学教育2001,22(7)
10.郑永红.于水.赵法.宋占军.刘丽萍.郭志英.ZHENG Yong-hong.YU Shui.ZHAO Fa.SONG Zhan-jun.LIU Li-ping. GUO Zhi-ying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测定大气铅污染物[期刊论文]-分析测试学报2007,26(z1)
1.邢淦琛生物秸秆炭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期刊论文]-安徽科技 2013(4)
2.李裕华粉末活性炭去除水中石油类污染物的效果分析[期刊论文]-科技信息 2012(13)
引用本文格式:许祝华.赵新生海洋水体中的污染物分析及处理[期刊论文]-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