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说课
地震安全教案说课稿

地震安全教案说课稿教案标题:地震安全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震的定义、成因和危害。
2. 掌握地震发生前、发生时和发生后的安全措施。
3. 培养学生的地震应急意识和自救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地震的定义和成因。
2. 地震发生前、发生时和发生后的安全措施。
三、教学难点:1. 学生对地震的危害和应对措施的理解。
2. 学生的自救能力培养。
四、教学准备:1. PPT幻灯片。
2. 地震模拟器或视频材料。
3. 实地考察地震安全设施。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地震话题,通过展示一些地震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知道地震是什么吗?有没有听说过地震?二、讲解地震的定义和成因(10分钟)1. 通过PPT幻灯片,简要讲解地震的定义和成因。
2. 引导学生思考:地震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三、学习地震发生前的安全措施(15分钟)1. 通过PPT幻灯片,讲解地震发生前的预防措施,如制定地震应急预案、加固建筑物等。
2. 带领学生分组讨论,制定一份地震应急预案,并展示给全班。
四、模拟地震发生时的应对措施(20分钟)1. 使用地震模拟器或播放地震发生时的视频材料,让学生亲身体验地震的情景。
2. 引导学生学习地震发生时的安全措施,如迅速躲避到桌子下、远离玻璃等。
3. 分组讨论,制定一份地震发生时的应对措施,并展示给全班。
五、学习地震发生后的安全措施(15分钟)1. 通过PPT幻灯片,讲解地震发生后的安全措施,如迅速撤离危险区域、避免使用明火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地震发生后,我们应该如何寻找家人和求助?六、总结和延伸(10分钟)1. 总结地震安全教案的重点和难点。
2. 提问:你觉得地震安全教案对你有什么帮助?你还有什么问题?七、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地震安全的小短文,包括地震的定义、成因和安全措施。
2. 鼓励学生自主寻找更多关于地震安全的资料,拓展自己的知识。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PPT讲解、模拟体验等,使学生全面了解地震的定义、成因和安全措施。
地震教案公开课(精选五篇)

地震教案公开课(精选五篇)第一篇:地震教案公开课教师:同学们,刚才老师上课前给大家播放的是一首安逸自在的古筝名曲《高山流水》,不过现在,我希望大家能尽快从这种悠闲的氛围中走出来,因为今天,我们要来探讨的是一个严重的话题。
我相信很多同学都看过美国的一部大片《2012》,给大家印象最深刻的灾害是什么?(板书:地震)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地震对人类有哪些灾害吗?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师:那就让我们再次把镜头定格在那一个个不愿意回顾的瞬间(PPT图片)教师:对面难易抗拒的巨大天灾,人类又一次地表现出渺小和脆弱。
我们除了震惊、悲哀和坚强之外,也需要反省:面临地震,如何防范,如何自救?如何将伤害降到最低?这是我们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
1. 地震的成因和组成要素教师:地震这么可怕,我们赶快去了解一下地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板书:地震成因)我们先来看两个小实验:相片,往两头施加一定的里,相片会发生褶皱。
但是,相片韧性太好了。
老师在你们的课桌底下放了一根筷子。
(实验),往筷子内缓慢匀速地施加一定的力直至筷子断裂,感受一下那种感觉。
假设相片筷子就是地壳岩层,根据以上实验结果,你推测岩层在巨大的压力下会发生什么变化?(板书:岩层褶皱----断裂地震)教师:近几年来,我们国家发生了汶川地震和青海玉树地震,范围广。
大家知道哪个地方损失最惨重?这是为什么呢?(震源震中等)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地震的组成要素。
(播放并介绍)2. 地震分布教师:同学们,你们经历过地震吗?你们也许觉得地震离我们很遥远,你知道世界上最容易发生地震的是哪些地区吗?请看世界地震分布图。
(板书:地震分布)(两幅图看完后:中国历史上发生了很多次大大小小的地震。
例如唐山大地震。
而且根据预测。
)教师:同学们,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我们不能顺其自然,坐以待毙,我们要积极面对。
3.地震预报我国是世界上地震发生最多的国家之一,地震带来的危害又那么巨大。
所以掌握一些地震的预报知识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
人教版earthquake说课稿

人教版earthquake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教材中的《地震》一课。
本课旨在通过对地震这一自然现象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震的成因、特点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并掌握基本的地震防护知识。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评价与反思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地震》这一课位于人教版地理教材的自然灾害章节,通过对地震的介绍,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自然灾害的基本认识。
本课内容涵盖了地震的基本概念、成因、分布规律、地震带来的影响以及地震的预防和减灾措施。
教材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地震的破坏力,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震发生时的正确应对措施。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地震的基本知识,了解地震的成因和分布规律,以及地震可能带来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探究地震现象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自然灾害的认识,提高防灾减灾的意识,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团结互助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震的成因及其分布规律。
2. 教学难点:地震发生时的应对措施和减灾方法。
四、教学方法本课将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多媒体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直观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震的破坏力;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地震发生时的影像资料,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2. 讲授新知:详细讲解地震的基本概念、成因和分布规律,以及地震带来的影响。
3.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地震发生时的应对措施,并进行分享。
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历史上的地震案例,让学生了解地震预防和减灾的重要性。
5. 总结归纳:总结地震的相关知识,并强调防灾减灾的意识。
6.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地震预防的小论文,以加深对地震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人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地震》说课稿

人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地震》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地震》这一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中的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基本概念、成因以及地震发生时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简单的科学知识,旨在让学生掌握地震的相关知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自我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于自然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然而,他们对地震的认识可能仅限于表面,对于地震的成因、地震发生时的应对措施等方面的知识较为匮乏。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讲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震的基本概念、成因,学会在地震发生时进行自我保护。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他们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之心,培养他们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的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震的基本概念、成因,地震发生时的自我保护措施。
2.难点:地震的成因,地震发生时的应对策略。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情境教学、合作学习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实物模型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地震相关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地震发生时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基本概念:讲解地震的定义、分类等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基本情况。
3.成因分析:详细讲解地震的成因,包括地壳运动、断层活动等,引导学生理解地震的发生过程。
4.自我保护:教授学生在地震发生时的自我保护措施,如躲到安全地带、护住头部等,强调地震时的安全意识。
5.实例分析:分析地震实例,让学生了解地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在地震中进行救援和重建。
6.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地震发生时的应对策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震来了说课稿

地震来了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地震的定义、原因和分类;2. 掌握地震的特征和常见预警方法;3. 了解地震对人类造成的影响和应对措施;4.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地震的定义、原因和分类;2. 地震的特征和常见预警方法;3. 地震对人类造成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三、教学难点地震对人类造成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四、教学过程【导入】通过播放地震相关的新闻报道视频或者展示地震灾害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激发学生对地震话题的兴趣。
【呈现】1. 分析地震定义和原因(800字)地震是地球地壳发生剧烈震动的现象,通常由地球内部岩石层的断裂和错动引起。
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地壳板块运动引起的应力积累和释放。
根据地震的发生地点和原因,可以分为板块边界地震、火山地震和地壳中部地震。
2. 探究地震的特征(500字)地震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震源、震中、震级和地震波。
地震波是地震能量在地球内部的传播,可以分为纵波和横波。
通过观测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到达时间,可以确定地震的震级和震中位置。
3. 介绍地震的预警方法(400字)地震预警是通过监测地震波传播速度和震中距离,提前预测地震的发生,并通过警报系统向人们发送预警信息,以便采取防护措施。
地震预警可以分为早期预警和短临预警两种形式。
【拓展】1. 地震对人类造成的影响(400字)地震对人类造成的影响主要包括破坏性地震损失、人员伤亡和社会心理影响。
地震造成的房屋倒塌、桥梁断裂、道路破坏等给人类的生活和交通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同时也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生命财产损失。
此外,地震还会引起人们的恐慌、不安和恐惧心理。
【达标检测】1. 解读地震预警系统使用的地震图谱(300字)通过展示地震预警系统使用的地震图谱,让学生理解地震波传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震的方法。
【归纳总结】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讨论,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强化学生对地震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2024地震说课稿范文

2024地震说课稿范文本次我将为大家介绍2024地震的说课稿范文。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2024地震》是人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地理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而且地震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地震的概念,了解地震的成因和分类②能力目标:能够分析地震的影响和灾害预防措施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环境和生命安全的意识和责任感。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地震的概念和成因,能够分析地震的影响。
难点是:了解地震的分类和灾害预防措施。
二、说教法学法本节课的教法是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案例分析法。
学法则是探究学习法和合作学习法。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多媒体教具来辅助教学,通过播放一些地震的视频和图片,以直观形式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谈话引入,导入新课课堂伊始,我会给学生出示一张地震图片,并询问学生对地震的了解程度。
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会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地震的定义和成因。
通过这样的引导,我将引入今天的课题:2024地震。
环节二、检验课前自学成果在课前,我会要求学生自学相关地震的知识,并让他们掌握地震的定义、成因、分类和灾害预防措施。
在课堂上,我将设置一些问题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并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和答题。
环节三、探究新知,突破难点1、地震的成因和分类:我会通过播放地震的视频和展示地震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具体过程和特点。
然后我会引导学生思考地震的成因和分类。
通过学生的讨论,我会给予必要的指导,并补充讲解地震的相关知识。
地震来了说课稿

地震来了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地震的产生原理和危害;2.掌握地震应急避险知识和安全自救方法;3.培养学生对地震的预防意识和应对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震的产生原理和应急避险知识;2.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的地震预防意识和应对能力。
三、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地震模拟器材料;3.学生个人应急包。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打开多媒体课件,播放地震相关视频)教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听说过地震呢?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都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请观看这段视频,我们来了解一下地震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对我们的影响。
2.知识讲解(15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震产生的原理和地震波的传播)教师:地震的产生是由于地壳发生断裂和岩石运动引起的。
地震波是地震能量传播的方式,分为P波、S波和L波。
你们知道它们都有什么特点吗?3.地震应急避险知识(20分钟)(教师分发学生个人应急包,介绍包内物品的作用)教师:同学们,地震来临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呢?首先我们要有一个应急包,里面放着我们在地震发生时需要用到的物品,比如食物、水、急救药品等。
现在我给大家分发个人应急包,请你们逐一查看包内物品,并简单介绍一下它们的作用。
4.安全自救方法(20分钟)(教师示范地震安全自救方法,学生模仿练习)教师:同学们,当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呢?请看我演示,并跟随我的动作进行练习。
5.地震演练(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地震模拟器材料的演练)教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来进行一次地震演练。
请你们按照之前学习的地震应急避险知识和安全自救方法,迅速有序地进行避震、避险和自救。
6.总结提升(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并进行总结)教师:同学们,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地震的产生原理和应急避险知识,你们有什么收获呢?请你们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
7.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地震防灾知识的调查作业)教师:同学们,回家后请你们调查一下你所在地区的地震防灾知识和应急预案,在下节课时我们将进行分享。
地震说课稿ppt课件

CHAPTER 05
案例分析
历史上的大地震案例
1 2 3
唐山大地震
1976年唐山市发生里氏7.8级地震,造成24.2万 多人死亡,16.4万多人受重伤,是20世纪中国最 惨痛的地震灾难。
汶川大地震
2008年四川汶川县发生里氏8级地震,造成约 8.7万人死亡,数十万人受伤,是近年来中国遭 受的最严重的地震灾害。
CHAPTER 03
地震的危害与影响
直接危害
人员伤亡
地震可能导致房屋倒塌、山体滑 坡等,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财产损失
地震可能导致建筑物、道路、桥 梁等基础设施严重受损,造成巨 大的经济损失。
间接影响
社会秩序混乱
地震可能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影响正 常的生活和工作。
心理创伤
地震可能导致人们产生心理创伤,如 恐惧、焦虑、抑郁等。
日本关东大地震
1923年日本关东地区发生里氏7.9级地震,造成 14.3万人死亡,是日本历史上最严重的地震。
近年来的地震案例
玉树地震
2010年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多次地震,造成约3000人死亡, 数千人受伤。
海地地震
2010年海地发生里氏7.0级地震,造成约23万人死亡,数十万人受 伤。
新西兰地震
对学生的期望与建议
关注地震科学的发展动态
鼓励学生们关注地震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强调学生们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实践操作和模拟演练的重 要性。
培养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建议学生们学习相关学科如地质学、气象学等,提高综合分析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THANKS
[ 感谢观看 ]
对环境的影响
生态破坏
地震可能导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破坏生态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地震中的父与子》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材策略、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评价等方面作具体的阐述。
下面我先来说第一个板块。
说教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记叙文。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文章的主要特点。
全文没有提及一个爱字,但字里行间浸润着的是父与子之间难以割断的深情。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父亲的这句话,在文中先后出现了三次,一次次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就是这样朴实的话给了孩子爱的力量,让孩子对父亲无比信赖,在灾难面前勇敢、镇定,从容应对,充满生的希望。
所以,这对父子是了不起的,文章就是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
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父亲的“了不起”。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由于本课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悟父亲的“了不起”,感受父爱的伟大。
说教学策略: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结合教材特点和五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交流的学习特点,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
1、以读代讲法。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讲过,让孩子们“读、读、反复的读”。
的确,只有把读作为理解与感悟的手段,通过读,去解决问题。
唯有多读,才能理解,才能运用,才能潜移默化地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2、品析词句法。
本课教学,通过词语的比较,句式的推敲.情感的体会等品尝评议,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品评之后的积累,就是消化的吸收,避免了生吞活剥。
本课教学还辅以直观法,情境教学法等等。
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
通过读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出感情来,在反复朗读进入文中情景。
根据不同人物的特点,用不同的语气,表达不同的感情,使学生明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这一道理。
这样不仅让学生知道了“读”是学懂本文的关键,也是学习一切文章的主要方法。
说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课伊始,我就用沉痛的导语来叙述:2008年5月12日,是我们全中国人难
以忘怀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四川汶川发生了7.8级的大地震,现在,就让我们回到那一次的地震中去。
(播放汶川地震录像)在1994年,美国洛杉矶也发生过一次大地震,在这次地震中,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
这个故事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师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这样,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地震的画面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认识到地震的危害,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很快进入了课文情境,为体会父爱的伟大奠基了基础。
这样的开课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第二环节: 初读课文,感知文本
第一步,出示导读目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生字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同时思考一个问题: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接着按学,议,展,练的环节学习。
在展的环节,课件出示本课三组词语:
第一组洛杉矶阿曼达
第二组地震混乱废墟爆炸
第三组安顿挖掘拥抱坚定绝望叹息悲痛
先进行词语学习,并让学生从中挑选几个说说整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再让学生说说文中的父亲的印象。
这样,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内容,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可以强化对词语的积累,同时,又寻找到阅读本文的突破口。
第三环节:精读领悟,读中悟情
第一步:出示导读目标,让学生再次细细地读课文,从哪些语句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画出来,并在旁边写感受
这一步教学设计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悟空间, 让他们潜心涵泳、诵读体味,培养他们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学习习惯。
既把握了课文的命脉,又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感受,维护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了主动意识。
文中,父亲的爱无处不在!课文5—11自然段写的是人们不断劝阻父亲不要挖掘,而父亲没有停止挖掘,只是反复回答着同样的话:“你是不是来帮助我?”抓住父亲的语言描写,采用情境对话的方法让学生体会父亲此刻的内心情感。
首先,学生读课文;然后指名学生扮演消防队长、警察、围观的人等,其他学生则扮演父亲进行对话。
在情境对话中,学生深刻地感悟到父亲因为悲痛,答非所问,不顾一切,只想着救儿子。
父爱就体现在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言行中。
对比阅读,比较感悟父亲的“失常”与伟大。
面对父亲的坚持,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人们认为他精神失常了。
这位父亲真的精神失常了吗?针对这个疑点,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2—11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其他父母的词句,与这位父亲的言行进行对比。
在比较阅读中,学生从“匆匆赶来、大声哭喊、绝望地离开”等语言,体会到其他父母也是爱孩子的。
只是,在特殊的环境下,他们的爱显得理智。
而这位父亲,在人们看来是“失常”的,但“失常”得可敬!学生在对比中感悟到:父亲的不同寻常,正说明他爱得更坚强!爱得更执著!爱得更深厚!
品词析句,读中感悟父亲的果敢与坚毅。
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12自然段。
“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
我先引导学生透过“满脸”和“布满”的这两个词中的满字,以及血丝和
血迹的两个词中的血字时,你仿佛看见了怎样的画面?挖掘这一文本空白点,想像父亲艰难挖掘的过程,接着我抓住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挖掘时间长,不间断,感悟到父亲有着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这都是因为爱!都是因为父亲有一个坚定的信念:
引出“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句子。
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
第四环节:赏读升华。
课件音乐起,陆续出现汶川地震的一幅幅图片
教师动情叙述:此情此景,让我想起5.12地震后始终萦绕在我脑海中的一个形象、一个动作、一段语言。
天下的父母千千万,爱子之情却一样深。
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近父亲的心,此时此刻,挖掘已进行了36小时,可是儿子还生死未卜。
这个深爱儿子的父亲会对心爱的儿子说点什么呢?请你将泪水凝聚在笔端,写在书页的空白处。
这里,把读与写巧妙地结合起来,引领学生在充分的语言实践中“零”距离体验作者的体验,体验人物的体验,感同身受,代其言说.不但抒发了孩子们内心的真情实感,而且从学习语言走向了运用语言。
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第五环节:拓展延伸
师配乐朗诵有关于歌颂父亲的诗句。
父亲的形象已经刻在我们的心中,文中的儿子同样将带给我们深深的感动,下面,拿起我们的笔,想象一下,他们父子见面后,会有怎样的场景?
说板书
板书: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子
决不放弃坚忍不拔
恪守诺言舍己为人
不论发生了什么
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了不起
教学反思::“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是课文中的这句话支撑着他们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为什么文中3次出现类似这样的话?”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自学思考,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波澜。
是有效提问。
教学时我只要抓住这一句话教学就行了。
以上,我从教材分析、教材策略、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五个板块对本课进行了说明。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