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高一语文离骚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1-2《离骚》课件(共89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时间过得很快,我好像赶不上了,担心年岁不等待我。
思考:说说诗人“恐”的内容是什么?这种“恐”反应了屈 原怎样的心情?体现他怎样的品德?
明确:担心光阴似水,时不我待,不能把美好的品行和超凡 的才能献给国家,以完成振兴楚国的大任。这反应了屈原面对楚 王昏庸、国家颓势而自己却不能及时地有所作为而焦虑不已的心 情,体现了屈原忧国忧民、一心报国的高尚品德。
第一节
帝高阳之苗裔兮, 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 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 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 字余曰灵均。
1.高阳:颛顼之号。一般以燧人氏、伏羲氏、神农 氏为三皇,以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 2.苗裔(yì):喻指远代子孙。 3.朕:人称代词。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 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4.皇:美,大。考:已故的父亲。 5.贞:当、正当 6.览揆:视察衡量 7.肇:开始。 8.锡:通“赐”。给予;赐给。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莽。时光迅速地逝去,不稍稍停留,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春季与秋季时序更替,永无止境。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想到草木飘零凋落,担心有才德、有 作为的人也将有暮年到来。何不趁着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年富力强去除污秽,何不改变现行的
法度?乘上骏马疾驰,我愿为前驱!
《离骚》
屈原的代表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 他的作品大致可分两类:
一类是《离骚》《九章》等在流放生活中写的政治抒怀诗; 一类是以《九歌》为代表的祭歌和反应诗人世界观、人生观的《天 问》。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首由诗人自觉 创作、独立完成的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 的一篇抒情诗。全诗370多句,近2500字 。
思考:说说诗人“恐”的内容是什么?这种“恐”反应了屈 原怎样的心情?体现他怎样的品德?
明确:担心光阴似水,时不我待,不能把美好的品行和超凡 的才能献给国家,以完成振兴楚国的大任。这反应了屈原面对楚 王昏庸、国家颓势而自己却不能及时地有所作为而焦虑不已的心 情,体现了屈原忧国忧民、一心报国的高尚品德。
第一节
帝高阳之苗裔兮, 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 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 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 字余曰灵均。
1.高阳:颛顼之号。一般以燧人氏、伏羲氏、神农 氏为三皇,以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 2.苗裔(yì):喻指远代子孙。 3.朕:人称代词。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 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4.皇:美,大。考:已故的父亲。 5.贞:当、正当 6.览揆:视察衡量 7.肇:开始。 8.锡:通“赐”。给予;赐给。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莽。时光迅速地逝去,不稍稍停留,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春季与秋季时序更替,永无止境。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想到草木飘零凋落,担心有才德、有 作为的人也将有暮年到来。何不趁着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年富力强去除污秽,何不改变现行的
法度?乘上骏马疾驰,我愿为前驱!
《离骚》
屈原的代表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 他的作品大致可分两类:
一类是《离骚》《九章》等在流放生活中写的政治抒怀诗; 一类是以《九歌》为代表的祭歌和反应诗人世界观、人生观的《天 问》。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首由诗人自觉 创作、独立完成的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 的一篇抒情诗。全诗370多句,近2500字 。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 离骚(35张PPT)

诗人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喻、象征手 法,来表达自己的“举贤任能”、“修明法度” 的“美政”思想。
《离骚》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叙述诗人的政治理想、高尚的品格、遭谗被疏的经历以及决不同流合污 的意志。 2、通过一系列“上下求索”幻想境界的描写,表现诗人理想不能实现的 苦闷抑郁心情。 3、描写诗人经过激烈的去国和留楚的思想斗争之后,最终不忍心离开自己 的祖国,并决心以身殉国。
整体感知,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1.速读课文,找出第1段中表现作者心理状态的 词,并分析造成这种心理状态的原因。
2.因为“惠纕”“揽茝”遭嫉,被贬,反映出怎 样的现实?
通“彰”
繁多
芳香浓烈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美好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受创而改变
湖北秭归
屈 原 墓
课文串讲
屈原《离骚》一诗博大精深,主题是表达忧国 忧民的爱国热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课文节选 部分共13节、52句。
前七节自叙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 流合污;
后六节表现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 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
集屈原、宋玉等人的诗作而成集。
特色:“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 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 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
解题
《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 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文 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与楚辞
1、 简介屈原
(约前 339 —约前 278 ),我国最早的大诗人。 名平,字原 ,又自云名正则 ,字灵均。战国楚人。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 举贤授能,改革政治,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其政 治理想的内容是“美政”。后遭谗去职,两次被流 放,因无力挽救楚国的灭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 投汨罗江而死。其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 《九歌》、《九章》等。
《离骚》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叙述诗人的政治理想、高尚的品格、遭谗被疏的经历以及决不同流合污 的意志。 2、通过一系列“上下求索”幻想境界的描写,表现诗人理想不能实现的 苦闷抑郁心情。 3、描写诗人经过激烈的去国和留楚的思想斗争之后,最终不忍心离开自己 的祖国,并决心以身殉国。
整体感知,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1.速读课文,找出第1段中表现作者心理状态的 词,并分析造成这种心理状态的原因。
2.因为“惠纕”“揽茝”遭嫉,被贬,反映出怎 样的现实?
通“彰”
繁多
芳香浓烈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美好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受创而改变
湖北秭归
屈 原 墓
课文串讲
屈原《离骚》一诗博大精深,主题是表达忧国 忧民的爱国热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课文节选 部分共13节、52句。
前七节自叙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 流合污;
后六节表现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 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
集屈原、宋玉等人的诗作而成集。
特色:“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 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 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
解题
《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 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文 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与楚辞
1、 简介屈原
(约前 339 —约前 278 ),我国最早的大诗人。 名平,字原 ,又自云名正则 ,字灵均。战国楚人。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 举贤授能,改革政治,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其政 治理想的内容是“美政”。后遭谗去职,两次被流 放,因无力挽救楚国的灭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 投汨罗江而死。其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 《九歌》、《九章》等。
《离骚》PPT课文课件

课堂检测
杂诗 曹植 南国有佳人①,容华若桃李②。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③。 时俗薄朱颜④,谁为发皓齿⑤? 俯仰岁将暮⑥,荣耀难久持⑦。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谢谢观看
•
1.针 锋 相 对 , 比喻 双方在 策略、 论点及 行动方 式等方 面尖锐 对立。 势不两 立:指 敌对的 双方不 能同时 存在, 比喻矛 盾不可 调和。 语境是 “学好汉 语就得 弱化英 语”, 这不是 敌对的 双方, 也不是 “不能同 时存在 ”,而 是人们 对这两 者的学 习方面 存在严 重分歧 ,故选 “针锋相 对”较 好。
2.纵观全诗,诗人有什么样的内在品格?
诗人的品格是高尚的,意志是坚定的,节操是清白 的,才华是横溢的。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嫉恶如仇)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忠贞不移)
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 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矩”“绳墨”), 主张举贤授能。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 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 终不察夫民心”),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 逐私利。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 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 心之可惩”)。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 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 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
3.南 辕 北 辙 , 比喻 行动和 目的相 反,指 自身的 行动与 自己的 目的相 反。背 道而驰 :比喻 彼此的 方向和 目标完 全相反 ,是指 某人的 做法和 应遵循 的大众 化的目 标相反 。语境 是“与时 代的发 展”相 反,据 此应该 选“背道 而驰”。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二单元:离骚课件(共57张PPT)

天问千声悲故国, 江咽万语吊斯人。
沉思高举洁白清忠, 汨罗江上万古悲风。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 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 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 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 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创作缘由
关于《离骚》的创作缘由,司马迁在 《史记·屈原列传》中说:“屈原正道直行, 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 《离骚》,盖自怨生也。”《离骚》就是他 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 “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 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 是屈原面临个 人与国家的厄运,对于过去和未来的思考, 是一个崇高而痛苦的灵魂的自传。
课文分析
1·本节选部分,让你认识 到了一个怎样的屈原?
血统高贵 内修外美 自强不息 忧国忧民 嫉恶如仇 赤胆忠心 品德高尚
器宇不凡 志趣高洁 勤奋不懈 勇于担当 毫不畏惧 忧心如醉 才华横溢
2· 屈原为什么要在文章开头写自己的身世?
• 说明自己的血统高贵,表明自己是楚 国的正统血脉,强调自己对楚国有一份历 史的责任感,自己对国家的兴衰负有不可 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这种移情的技法就如余光中先生在《乡愁》这首诗 中所运用的,“乡愁”是“邮票”、“船票”、“坟 墓”、“海峡”等等就是移情的写法,“花溅泪”“鸟 惊心”也是移情的写法,大家联系起来体会可能就容易 明白了。
朗读指导
• 音读 意读 情读
每句诗三至四个节拍,“兮” 为语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诵读指导
《楚辞》以六、七言为主,兼及四、 五、八、九言,并多用楚地口语“兮”字。 朗读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好它的 节奏特点。以第一节为例:
《离骚》ppt课件完整版

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 该诗不仅在艺术手法和审美追求上对后世诗歌产 生了深远影响,而且为后世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 作灵感。
对中国文化传统的贡献 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离骚》对 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传统做出了巨大贡献。
05
知识拓展:楚辞及其他 作品介绍
楚辞概述及其特点分析
楚辞的起源和发展
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以屈原、宋玉等为代表, 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优美辞藻与深邃意境呈现
优美辞藻
诗篇中运用了大量的优美辞藻,如“蕙纕”、“揽茝”、“余独好修以为常”等, 这些辞藻既展现了作者的文学才华,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深邃意境
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和富有哲理的思考,诗篇呈现出深邃的意境。如“路漫漫其修 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达了作者对人生道路的深刻思考和不懈追求。
个人遭遇
屈原在政治斗争中失势, 流放期间深感国家前途渺 茫,个人理想破灭。
《离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开创浪漫主义诗歌先河
《离骚》以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艺术 手法,表达了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感和 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对后世影响深远
屈原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 位,对后世的诗歌、散文等文学创作产 生了深远影响。
世界。
象征手法的运用
大量运用象征手法,将自然景物、 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等融入诗歌,
形成独特的象征体系。
强烈的个性和情感
诗人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强烈的 个性和情感,抒发对现实社会的
不满和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
独特审美追求和创新精神
对美的独特追求
01
诗人对美的追求与众不同,注重表现内在的美和精神的美,而
非外在的形式美。
楚辞的特点
对中国文化传统的贡献 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离骚》对 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传统做出了巨大贡献。
05
知识拓展:楚辞及其他 作品介绍
楚辞概述及其特点分析
楚辞的起源和发展
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以屈原、宋玉等为代表, 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优美辞藻与深邃意境呈现
优美辞藻
诗篇中运用了大量的优美辞藻,如“蕙纕”、“揽茝”、“余独好修以为常”等, 这些辞藻既展现了作者的文学才华,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深邃意境
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和富有哲理的思考,诗篇呈现出深邃的意境。如“路漫漫其修 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达了作者对人生道路的深刻思考和不懈追求。
个人遭遇
屈原在政治斗争中失势, 流放期间深感国家前途渺 茫,个人理想破灭。
《离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开创浪漫主义诗歌先河
《离骚》以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艺术 手法,表达了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感和 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对后世影响深远
屈原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 位,对后世的诗歌、散文等文学创作产 生了深远影响。
世界。
象征手法的运用
大量运用象征手法,将自然景物、 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等融入诗歌,
形成独特的象征体系。
强烈的个性和情感
诗人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强烈的 个性和情感,抒发对现实社会的
不满和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
独特审美追求和创新精神
对美的独特追求
01
诗人对美的追求与众不同,注重表现内在的美和精神的美,而
非外在的形式美。
楚辞的特点
《离骚》PPT课件

《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 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 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 矩”“绳墨”),主张举贤授能。 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 (“哀民生之多艰”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 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 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 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思想内容
1、展示了诗人的“美政”理想,希望楚王效 法历代圣君,不要重蹈那些昏君、暴君的覆辙;希 望楚王“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以便治国。 2、深刻揭露了楚国混浊的社会现实。诗人批 评了楚王的反复无常、听信谗言,更以激愤的心情 揭露了楚国朝廷中的一批小人的丑恶嘴脸。 3、表现了诗人的高尚品格。炽热的爱国激情、 对美好情操的执着追求、不与小人同流合污的坚强 意志、为理想至死不渝的斗争精神等等。
5、“移情”技法的运用 也就是说在这里实现了“我”与“物”的同化, 作者对那些美好事物“兰皋”“椒丘”“芰荷”“芙 蓉”“岌岌之冠”“陆离之佩”缤纷的“繁饰”等等 不是停留在客观的欣赏上,而是把自己的爱和追求移 住到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中,那即是“我”的生命和 情趣就在那里面。“我”的内心就活动在那些意象中。 所以通过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我们就可以体会作者 的理想的追求和不悔的斗志。也可以说此时作者的一 切情感、美德、追求、斗志都已经变成了那一个个美 好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花溅 泪”“鸟惊心”也是移情的写法。
《离骚》(精品课件)PPT课件

《离骚》(精品课件)ppt课件
• 《离骚》简介 • 《离骚》内容解析 • 《离骚》的影响与价值 • 《离骚》的诵读与欣赏 • 《离骚》的衍生作品与解读
01
《离骚》简介
作者介绍
01
02
03
屈原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被誉 为“楚辞”的创始人,是 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浪漫 主义诗人。
屈原生平
屈原出生于楚国贵族之家, 曾担任过左徒、三闾大夫 等职务,因遭谗言被流放, 最终投江自尽。
现实意义
思考《离骚》对后世的影 响,以及它所传递的价值 观和人生哲理在当今社会 的现实意义。
个人感悟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 感体验,谈谈对《离骚》 的理解和感悟。
05
《离骚》的衍生作品与解读
衍生作品介绍
《离骚》的诗歌朗诵
《离骚》的绘画作品
一些艺术家将《离骚》改编为诗歌朗 诵,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和节奏感, 传达出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THANKS
感谢观看
作品评价
文学价值
《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 之作,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艺术 手法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思想意义
《离骚》表达了屈原对楚国政治黑 暗、民生困苦的强烈批判和对国家、 民族的忧虑,体现了屈原高尚的爱 国情操和人格魅力。
历史意义
《离骚》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 要里程碑,也是研究战国时期社会、 政治、文化的重要史料。
个性化语言
诗人独特的语言风格,使诗歌 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03
《离骚》的影响与价值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01
开启了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
屈原的《离骚》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
作,为中国的浪漫主义诗歌发展奠定了基础。
• 《离骚》简介 • 《离骚》内容解析 • 《离骚》的影响与价值 • 《离骚》的诵读与欣赏 • 《离骚》的衍生作品与解读
01
《离骚》简介
作者介绍
01
02
03
屈原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被誉 为“楚辞”的创始人,是 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浪漫 主义诗人。
屈原生平
屈原出生于楚国贵族之家, 曾担任过左徒、三闾大夫 等职务,因遭谗言被流放, 最终投江自尽。
现实意义
思考《离骚》对后世的影 响,以及它所传递的价值 观和人生哲理在当今社会 的现实意义。
个人感悟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 感体验,谈谈对《离骚》 的理解和感悟。
05
《离骚》的衍生作品与解读
衍生作品介绍
《离骚》的诗歌朗诵
《离骚》的绘画作品
一些艺术家将《离骚》改编为诗歌朗 诵,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和节奏感, 传达出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THANKS
感谢观看
作品评价
文学价值
《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 之作,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艺术 手法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思想意义
《离骚》表达了屈原对楚国政治黑 暗、民生困苦的强烈批判和对国家、 民族的忧虑,体现了屈原高尚的爱 国情操和人格魅力。
历史意义
《离骚》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 要里程碑,也是研究战国时期社会、 政治、文化的重要史料。
个性化语言
诗人独特的语言风格,使诗歌 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03
《离骚》的影响与价值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01
开启了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
屈原的《离骚》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
作,为中国的浪漫主义诗歌发展奠定了基础。
《离骚》ppt课件

平
原
战国
楚
爱国诗人
浪漫主义
作者简介
屈原:我真的不姓屈!姓芈
出身贵族学识渊博
辅佐怀王变法图强
信而被疑忠而被谤
辗转沅湘自沉罗江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王怒而疏屈平。屈原绌……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开始
出生时的情况
n→v命名
n→v起字
大
美好的
第1节
状语后置句
译:我是颛顼(zhuān xū)帝的远代子孙,父亲名为伯庸。正当寅年的寅月寅日,我降生了。先父观察衡量我降生的情况,一出生就把好的名字赏赐给我。给我起名叫正则,给我起字叫灵均。
只-就
思考:第1节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用意?
明确:内容——自述出身与身世
表顺承
迎合他人的丑态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同“圆”
合
何、怎么
表转折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责骂
容忍
辱骂
正义
a→v推崇
同“服”保持
困窘,走投无路
n→v合群
使...受屈
凶猛的鸟
于,在
状语后置句
为动用法
思考:司马迁《屈原列传》中写到:“《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遭遇了哪些忧愁?请结合相关诗句回答。
原
战国
楚
爱国诗人
浪漫主义
作者简介
屈原:我真的不姓屈!姓芈
出身贵族学识渊博
辅佐怀王变法图强
信而被疑忠而被谤
辗转沅湘自沉罗江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王怒而疏屈平。屈原绌……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开始
出生时的情况
n→v命名
n→v起字
大
美好的
第1节
状语后置句
译:我是颛顼(zhuān xū)帝的远代子孙,父亲名为伯庸。正当寅年的寅月寅日,我降生了。先父观察衡量我降生的情况,一出生就把好的名字赏赐给我。给我起名叫正则,给我起字叫灵均。
只-就
思考:第1节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用意?
明确:内容——自述出身与身世
表顺承
迎合他人的丑态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同“圆”
合
何、怎么
表转折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责骂
容忍
辱骂
正义
a→v推崇
同“服”保持
困窘,走投无路
n→v合群
使...受屈
凶猛的鸟
于,在
状语后置句
为动用法
思考:司马迁《屈原列传》中写到:“《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遭遇了哪些忧愁?请结合相关诗句回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说《离骚》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
是我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它 采用浪漫的手法,抒发了自己 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名句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 而求索”等。 《离骚》奠定 了我国古典诗歌的浪漫主义基
听读课文,掌握重要字词句
1、通假字
肇锡余以嘉名 通“赐” 来吾道夫先路 通“导” 指九天以为正兮 通“证”
2、词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 名→动:取名
字余曰灵均
名→动:取字
纫秋兰以为佩 动→名:佩饰
朝搴阰之木兰兮 名→状语:在早晨
夕揽洲之宿莽 名→状语:在黄昏
不抚壮而弃秽兮 形→名:秽政
3、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
宾语前置
肇锡余以嘉名
介词结构后置
纫秋兰以(之)为佩
省略句
(美人)不抚壮而弃秽兮 省略句
课文解读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 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 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 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 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 、 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 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 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 理想。
端午节的原始形态是庆丰收,后因屈 原投江这一天刚好是端午节,所以这个节日 的意义就渐渐让位于对屈原的悼念,也称 “诗人节”。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日月匆匆而不停留, 春秋季节依次更替。 感恋草木的飘零冷落, 只怕有为人年迈色衰。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
何不趁着壮年而抛弃邪秽, 何不改变这不善的法度? 乘着骏马而自由驰骋, 来吧,我愿做向导在前面开路 。
《》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 名平,字原。中国战国末期 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我 国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开创 了诗歌由集体歌唱转变为个 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 代 表诗作有:《离骚》《九歌》 《九章》《天问》等。
屈原出身贵族,明于治乱, 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 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 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 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 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 的局面。
每年端午节,秭归人民还在屈原沱上 赛龙舟。这一抚慰屈原忠灵的古俗世代相传 并延至今日。
“楚辞”与《楚辞》
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 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 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 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 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 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 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 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 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离骚》的思想内容
1、展示了诗人的“美政”理想,希望楚王效法历 代圣君,不要重蹈那些昏君、暴君的覆辙;希望楚王 “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以便治国。
2、深刻揭露了楚国混浊的社会现实。诗人批评了 楚王的反复无常、听信谗言,更以激愤的心情揭露了 楚国朝廷中的一批小人的丑恶嘴脸。
3、表现了诗人的高尚品格。炽热的爱国激情、对 美好情操的执着追求、不与小人同流合污的坚强意志、 为理想至死不渝的斗争精神等等。
《离骚》的艺术成就
1、塑造了鲜明的抒情主人公的光辉形象。
2、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特别是其浓 郁的浪漫主义特色非常引人注目。
3、全诗结构宏伟而壮阔。
4、比兴艺术手法的继承与创新。
5、浓郁的楚地风物人情、风俗习惯、神话传说及 大量的楚地方言。
6、瑰丽多彩的语言。词汇丰富,色彩绚丽,用词 生动,韵律和谐,音调优美。
朗读课文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唯庚寅吾以降。
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 子孙,我太祖的尊名为 伯庸。正当夏历寅年的 正月啊,就在庚寅之日 我降生。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生父观察我出生的 气宇容度,始将美名赐 予我。为我取名叫正则, 我的表字称为灵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二段:自述不断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 养的嘉德懿行。由感慨时不待我,言及国家的 命运,恐君王年老迟暮,表达积极进取的生活 态度,进而提出“抚壮”、“弃秽”和任用贤 才的政治主张。最后,用比喻的手法,表示愿 意做革新强国的先驱者,为楚国而献身。诗人 有着美好的品德,而且胸怀大志,愿为国家效 力,按理应得到楚王的信任,可残酷的客观现 实不让诗人良好的主观愿望得以实现,这就为 下文写诗人所遭遇的现实作了铺垫。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我既有这盛多的内在美质, 又有清秀的外在丰姿。 披佩着幽香的江离和白芷, 又编结秋兰作为身上的配饰。
身披香草鲜花 具有美丽的华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流年似水我好象赶不上啊, 只怕年岁不等待我。 清晨去摘山坡上的木兰, 薄暮去采江边的紫苏香草。 勤勉修行 自强不息
《离骚》内容简介
《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全诗 三百七十二句,二千四百余字, 《离骚》 的题旨,司马迁解释为“离忧”,意思尚 不够明白;班固进而释“离”为“罹”, 以“离骚”为“遭忧作辞”;王逸则说: “离,别也;骚,愁也。”把“离骚”释 为离别的忧愁。二说均可通。
《离骚》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血统高贵 气宇不凡
第一段:诗人自述家世、出生年月和名字 的由来。显示了诗人与楚国同姓宗亲的血缘关
系,既表现了诗人对祖先的崇拜,又表现他贵 族出生的优越感和责任感。诗人认为出生于寅 年寅月寅日,这是包含特殊文化内涵的吉宜时 日;加上他出生时气宇非凡,又获嘉名,诗人 写出了他高贵血统和得天独厚的内在美质。
1、叙述诗人的政治理想、高尚的品格、遭谗被疏的经历以 及决不同流合污的意志。
2、通过一系列“上下求索”幻想境界的描写,表现诗人理 想不能实现的苦闷抑郁心情。
3、描写诗人经过激烈的去国和留楚的思想斗争之后,最终不忍 心离开自己的祖国,并决心以身殉国。
第一部分作为对往事的追忆,偏重于叙写现实;第二部分 作为对未来的探求,偏重于驰骋想象;最后则以回到现实,结 束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