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答案
八下文言文比较阅读

八下文言文比较阅读试题一、【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晌。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贝《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与朱元思书》)1、解释下面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3分)(1)以.其境过清( ) (2)乃记之而去.( ) (3)窥谷忘反.( )2、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 (2)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译文:3、甲文和乙文中画线的句子都摆写了水,分别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各从什么角度描写的?(4分)4、下面的句子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1)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参考答案:1.(1)因为。
(2)离开。
(3)返回(答“返”、通“返”、同“返”均可)。
2.(1)(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水中)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
3.水的特点:[甲]清澈(或:清); [乙]清澈(或:清)和湍急(或:急)。
描写角度:[甲]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乙]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或: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4.(1)流露出作者内心孤寂、凄凉、忧伤的思想感情。
(2)流露出作者陶醉于自然美景,淡泊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文言文,回答10-13题。
(11分)【甲】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桃花源记(节选)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XXX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雪窦山XXX,XXX不得进,XXX六七里,止药师寺。
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
桑畦麦陇,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XXX,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雪窦山”字。
(选自XXX 《雪窦游志》)【注】①涩:不通畅。
②曳:拖,拉。
③不类城府:意谓不像那些出入城市官府的和尚。
④越:过。
信宿:连住两夜。
⑤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
⑥畦(qí)、陇:园田间的长条土埂。
陇,通“垄”。
⑦联络:连接。
⑧牧竖:牧童。
征逐:追逐。
⑨髹(xiū)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⑨⑥⑦⑧④⑤①②③是()A.渔人甚异之奇山异水B.若仿佛若有光皆若空游无所依C.才通人卿今者才略D.阡陌交通与朋友交而不信乎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3.语段【甲】第一自然段描写桃花林景物有什么作用?4.根据语段【甲】【乙】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山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小石潭记(节选)从XXX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XXX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 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题一、《桃花源记》对比阅读(一)【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唐开元中,代州都督以五台多客僧①,恐妖伪事起②,非有住持者,悉逐之。
客僧惧逐,多权③窜山谷。
有法朗④者,深入雁门山。
幽涧之中有石洞,容人出入。
朗多赍⑤干粮,欲住此山,遂寻洞入。
数百步渐阔,至平地,涉流水,渡一岸,日月甚明。
更行二里,至草屋中,有妇人,并衣草叶,容色端丽。
见僧惧愕,问云:“汝乃何人?”僧曰:“我人也。
”妇人笑云:“宁⑥有人形骸⑦如此?”僧曰:“我事⑧佛。
佛须摈落⑨形骸,故尔。
”因问:“佛是何者?”僧具言之。
相顾笑曰:“语甚有理。
”复问:“宗旨如何?”僧为讲《金刚经》。
称善数四。
僧因问:“此处是何世界?”妇人云:“我自⑩秦人,随蒙恬筑长城。
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⑪逃窜至此。
初食草根,得以不死。
此来亦不知年岁,不复至人间。
”遂留僧,以草根哺之,涩不可食。
僧住此四十余日,暂辞,出人间求食。
及至代州,备粮更去,则迷不知其所矣。
八(下)文言文比较阅读答案

八下比较阅读答案一、答案:11.B 12.翻译:(1)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
(2)让各位诸侯听说这件事情后,认为我们的国君把鸟看得很重而把人看得很轻。
13.广开言路(纳谏)不杀烛邹借事说理(以事喻理、类比法、推己及人,均可)正话反说(以退为进、归谬法,皆可)二、答案:11.(D)12.①偏爱②实在、确实③担任④离开 13.①几个月过后,不时有人偶尔来进谏。
②地位高而独揽大权的人,国君厌恶他。
14.邹忌运用设喻的方法进谏齐王,含蓄委婉又形象生动,让对方易于接受自己的观点或意见。
“老父”运用从反面讲道理(或直言不讳),向孙叔敖进言。
直接陈述利害,可以产生“苦口良药”的劝说效果。
三、答案:17.(1)长,身高(2)确实(3)受蒙蔽而不明(4)打猎(5)攀援、爬(树)18.(1)我的妻子认为我比徐公美,是因为偏爱我啊。
(2)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3)人的爵位(地位)越高就越危险。
19.邹忌劝说齐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从而使齐国内政修明,吸引各诸侯国前来朝见齐王。
20.邹忌用的是曲谏——委婉规劝;郑龙用的是直谏——尖锐批评。
四、(一)8.(1)偏爱(2)间或,偶然(3)侍奉(4)道义(每题1分,共4分)9.(1)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
(2)高缭在晏子那里做官,晏子赶走了他。
(大意对即可,每句1分,共2分。
)10.邹忌:敢于进谏,善于进谏;(1分)高缭:侍奉三年,没有提出任何建议。
(1分)不起(大意对即可,2分)启示:我们要敢于指出别人的缺点。
(大意对即可,2分)共4分五、 1.(1)经过,(2)到,(3)走近,(4)全、都。
2.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3.(1)(你)打算用什么计策来防备意外情况呢?(2)我不知道你的才能和谋略竟到了这种地步。
4.鲁肃起初对吕蒙不屑一顾,在和吕蒙交谈后,被他的才能和谋略所折服,于是,与他“结友”而别。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复习练习题及答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专对比阅读项复习含答案(一)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卷.石底以出( ) (2)潭中鱼可百许.头( )(3)日光下澈.( ) (4)以.其境过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桃花源记(节选)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对比阅读复习(带答案)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对比阅读复习(带答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练篇章一《与朱元思书》(一)【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XXX作响;好鸟相鸣,XXX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XXX《与朱元思书》)【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
一日之盛,为朝烟,为XXX。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XXX,与XXX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XXX,XXX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
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
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
歌吹为风,粉汗为雨,XXX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XXX未下,始极其浓媚。
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XXX《晚游六桥待月记》,有删节)注:①罗纨(wán):丝织品。
②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
③夕舂:夕阳。
2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奔:.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作:.③梅花为XXX:.④山岚设色之妙设:.21、以下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异的一组是()(2分)①负势竞上,互相轩邈A.②横柯上蔽,在昼犹昏①猿则百叫无绝B.②月景尤为清绝①夹岸高山,皆生寒树C.②皆在朝日始出①梅花为XXXD.②歌吹为风22、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①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文: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译文:23、甲、乙的对象各不相同,但是两位作者却都流露出相似的思想感情。
初二下期文言文对比阅读及答案

初二下期文言文对比阅读及答案1. 急阅读《童趣》,回答1~5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我能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
①项为之强②须喷以烟③鹤唳云端④鞭数十2.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3.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作者这一举动的原因是什么?我的揣摩:4.本文的物外之趣有哪些?它们源于生活中的什么事物?我的概括:5.下面两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请任选一题作答。
(两题都答,只按第①题计分)①通过本文的阅读,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情趣丰富的人?我的看法:②童年是一段如诗如画的故事,在童年发生过许多趣味横生的故事,诗人胡令能《小儿垂钓》中写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霉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你还知道哪些诗中写到了童年生活?写到相关的诗句即可。
我的积累:参考答案:1.①通“僵”,僵硬;②慢慢;③鸟鸣;④用鞭子打。
2. ①我心里这样想,那成百上千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②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3. 因为它破坏了作者正浓的兴趣,打断了作者丰富的想像。
4. 物外之趣:①鹤唳云端②游山林丘壑③鞭庞然大物;源于生活中:①夏蚊成雷②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③癞虾蟆捕虫。
5. ①以一颗爱心和一双慧眼去感受观察人生,从平凡的生活中见出不平凡的情趣(合理即可);②(清)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 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题一、《桃花源记》对比阅读(一)【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唐开元中,代州都督以五台多客僧①,恐妖伪事起②,非有住持者,悉逐之。
客僧惧逐,多权③窜山谷。
有法朗④者,深入雁门山。
幽涧之中有石洞,容人出入。
朗多赍⑤干粮,欲住此山,遂寻洞入。
数百步渐阔,至平地,涉流水,渡一岸,日月甚明。
更行二里,至草屋中,有妇人,并衣草叶,容色端丽。
见僧惧愕,问云:“汝乃何人?”僧曰:“我人也。
”妇人笑云:“宁⑥有人形骸⑦如此?”僧曰:“我事⑧佛。
佛须摈落⑨形骸,故尔。
”因问:“佛是何者?”僧具言之。
相顾笑曰:“语甚有理。
”复问:“宗旨如何?”僧为讲《金刚经》。
称善数四。
僧因问:“此处是何世界?”妇人云:“我自⑩秦人,随蒙恬筑长城。
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⑪逃窜至此。
初食草根,得以不死。
此来亦不知年岁,不复至人间。
”遂留僧,以草根哺之,涩不可食。
僧住此四十余日,暂辞,出人间求食。
及至代州,备粮更去,则迷不知其所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答案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宏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着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选自《五柳先生传》)(乙)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作亭者谁?醉翁亭也。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转,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选自《醉翁亭记》)1、解释加点字词。
①造饮辄尽造:到、往②环堵萧..然堵:墙壁③翼然临于泉上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④得之心而寓之酒寓:寄托.2、翻译句子。
①因以为号焉因而就用它作为自己的号。
②故自号曰醉翁也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用文中句子填空3.①《五柳先生传》中能概括五柳先生思想性格的句子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②《醉翁亭记》中总领山水自然环境描写的一句是:环滁皆山也。
4、五柳先生和醉翁同是饮酒,其用意有什么不同?①五柳先生:在饮酒中自得其乐,并忘却荣辱得失。
(忘怀得失)②醉翁:借饮酒助山水游乐之兴,表达与民同乐情怀。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二、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宏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着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选自《五柳先生传》)(乙)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了,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1、解释加点字词。
会意: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①每有会意..②期在必醉期:希望.③援疑质理质:询问④无从致书以观..致:得到⑤走送了走:跑⑥俟其欣悦俟:等..到2、翻译句子。
①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贪慕荣华利禄。
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因此能够读遍各种书。
3、乙段写老师的严厉作用是:衬托对老师的恭敬,突出自己求学的勤恳和艰辛。
4、两个文段的主人公在兴趣方面的相同点是:都喜欢读书。
5、比较两个文段中的主人公在读书的方式和目的上的异同。
同:都有对知识的渴求。
异:五柳先生读书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只求精神上的安慰;宋濂读书除了对知识的追求以外,更多的是希望通过读书获取功名。
三、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选自《醉翁亭记》(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岳阳楼记》)1、解释加点字词。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②树林.阴翳翳:遮盖.③太守谓谁谓:是④予尝求古仁人..探求求:之心⑤是进亦忧进:在朝廷做官⑥微斯人..微:没有2、翻译句子。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或喜或悲。
3、两个文段创作的时代相同,作者的遭遇相同(同为被贬官),请说说两人不同的人生态度与政治抱负。
欧阳修:把被贬官的失意寄寓在游山玩水之间,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范仲淹:直抒“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情怀,饱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四、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小石潭记》)(乙)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提,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试,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选自《满井游记》)1、解释加点字词。
①佁然不动佁然:呆呆的样子②以..其境过清清:凄清.③土膏微润膏:肥沃④泉而茗者..茗:名作动煮茶2、翻译句子。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②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髻鬟一样。
3、甲文段中有“似与游者相乐”,乙文段中有“皆有喜气”,表面上是写鱼和动物的“乐”与“喜”,实质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
结合文段内容试分析这种“乐”和“喜”的异同。
同:看了优美的自然风光都产生一种快乐的心情。
异:柳宗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抑郁的心情,快乐是短暂的,一有凄清的环境就会触发凄苦、孤寂、悲凉的心境;袁宏道通过对初春欣欣向荣景象的刻画,表现自己向往自然,闲适自得的洒脱情怀。
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蔚然而深秀者.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之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一、生字)zhé琅琊林壑(hè)(láng yá)饮少辄醉(mí岩穴瞑(ng)伛偻(yǚlǚ)liè)酒洌()山肴野蔌(sù弈者)ng 觥筹(gōng chóu)射者中(zhò)阴翳(yì)颓然(胜(yì)tuí二、重点解词林霏开:环滁:环绕着滁洲城。
环,环绕。
树林里的雾气散了。
霏,雾气。
云归而岩穴暝: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
暝,昏暗。
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了,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
芳,香花。
发,开放。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负,背。
伛偻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搀着走。
这里指老老小小的行人。
伛偻,驼背,这里指老人。
泉香而酒冽:泉水甜,酒儿清。
冽,清。
山肴野蔌:野味野菜。
蔌,菜蔬。
.杂然而前陈者: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
杂然,错落的样子。
陈,陈列、摆开。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酣,尽兴地喝酒。
丝,弦乐器。
竹,管乐器。
阴翳:形觥筹交错:觥,酒杯。
筹,酒筹。
容枝叶茂密成阴。
翳,遮盖。
者:秀深佳木秀秀而繁阴:繁茂、茂盛。
丽。
:情趣。
意临于泉上者:靠近。
醉翁之三、重点语句翻译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译: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座山峰中间飞淌下来,这就是酿泉。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象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酿泉上面,这就是醉翁亭。
(临,靠近)。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3 译: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上,而在乎山水之间啊。
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并寄托于酒。
5、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早上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6、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译: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
7、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苍老的容颜,雪白的头发,醉醺醺地坐在人们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8、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译: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呀!9、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游人们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呀。
10、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醉了能和他们一块快乐,醉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
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呀!11、翻译描写四时之景的句子:四、复习题1、本文出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是北宋着名文学家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
2、归纳段意第一段:写醉翁亭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景色。
第三段:滁人、宾客、太守游琅山的情形。
第四段:写日暮醉归,点明全篇主旨。
3、“醉翁”的由来是什么?请用文中原话回答。
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