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两个基本要素
古代诗词的意象与意境

古代诗词的意象与意境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瑰宝中的一颗明珠,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精湛的艺术魅力,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其中,意象与意境是诗词创作中重要的构成要素,通过形象化的描绘和深思熟虑的情感抒发,使读者在阅读中体验到美的享受和精神的净化。
本文将从意象和意境两个方面来探讨古代诗词的魅力。
一、意象:艺术的触觉意象是诗词中通过语言和形象的描绘所表现出来的,它能够使人们通过感官体验到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
古代诗人巧妙地运用具体的物象和形象化的比喻,创造出了丰富多样的意象世界。
在古代诗词中,花草树木常常是意象的重要载体。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一诗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通过将自然景观与人的感慨神往相结合,让读者感受到壮丽的美景和壮怀激烈的情感。
除了自然景象,古代诗词中还常运用动物、人物等形象进行意象的构建。
例如宋代诗人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一词中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通过细腻描绘夜晚的氛围和落花星雨的景象,使读者沉浸在浪漫的仲夏夜之中。
二、意境:心灵的抚慰意境是古代诗词中所具有的感悟和情感,通过意象的铺陈和情绪的抒发,使读者产生共鸣和感动,达到心灵的沉淀和抚慰。
在古人的笔墨间,意境与情感常常交织在一起。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中,通过描述秋夜的宁静和明亮,表达出对时光迅疾流逝的思考和人生的感悟。
这些凄美动人的意境让人沉思和凝视,尽管历经千年,却仍然触动着人们内心最深处的柔软。
除了表达情感与思考,意境还常常用于抒发对生活和社会的关怀。
唐代诗人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一诗中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通过写月夜的寂静和哀思,抒发对离故乡的思乡之苦。
这种对家园和乡亲的思念,使得意境与情感融为一体,引起读者共鸣。
古代诗词以其独特的意境魅力,使得读者在阅读中产生深深的感动和思索。
它们以凝练的语言和精巧的修辞,将诗人内心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与诗人的感受产生共振。
分析古代诗歌中的意象

分析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古代诗歌作为中国文学的瑰宝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和深邃的意境吸引着人们的注意。
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元素就是意象,它通过独特的形象符号传达诗人的情感、思想和意境。
本文将以分析古代诗歌中的意象为主题,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诗人作品中意象运用的分析,探讨古代诗歌中意象的丰富多样性以及对作品意义的塑造作用。
一、中古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古代诗歌中的自然意象是最为常见和重要的元素之一。
在中古时期,自然意象在具体形象的选择和抒发手法上有着独特的特点。
比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通过描绘高耸的鹳雀楼和苍茫的天空,表达了对壮丽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这一意象凸显了壮丽和广阔的自然风景,以及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关系。
二、宋代诗歌中的情感意象在宋代,古代诗歌中的意象更多地与情感和人生哲思相关。
苏轼是宋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中常常运用花草、月亮等意象象征着诗人的情感变化和对生活的思考。
举个例子,苏轼的《水调歌头》中通过描绘春天的花草景色,以及对逝去时光的回忆,表达了对生活瞬息即逝的感慨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
这一意象塑造了诗人的情感表达,使读者产生共鸣。
三、元代诗歌中的社会意象到了元代,古代诗歌中的意象逐渐向社会现实和人情世态扩展。
元代诗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通过描绘元宵节的热闹景象,融入了对战乱时代的思考和对家国深情的表达。
这一意象将个体情感与社会背景相结合,展示了古代诗歌在意象表达上的多样性和变化。
四、明清诗歌中的哲理意象明清时期,古代诗歌中的意象更加凝练深奥,常常以简练的词句抒发哲理和人生智慧。
李清照是明代著名女词人,她的《如梦令》中通过描绘秋夜的意象,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离别之苦的思考。
这一意象通过简洁的语言和凝练的形象,传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度探讨。
综上所述,古代诗歌中的意象是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丰富了诗歌的艺术内涵和表达效果。
不同时期、不同诗人的作品中,意象的选择和运用都有所不同,与时代背景和诗人个体的情感、思想关系密切。
古代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

古代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古代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深远的意义而广受赞誉。
在古代诗词中,意象与意境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本文将详细探讨古代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并分析它们在诗词创作中的重要性和运用方式。
一、意象的定义和作用意象是古代诗词表达意义和形象的重要手段。
意象通过文字描绘、联想、象征等方式,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具象化,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词所要表达的内容。
在古代诗词中,意象可以分为两类:形象意象和抽象意象。
形象意象即通过描绘具体的人物、景物、事物等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而抽象意象则是通过抽象的符号和隐喻来传递作者的情感和思维。
例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自然景象,形象生动地展示了作者对壮丽自然景观的感叹;而《离骚》中的“食言而肥,行己有耻”的抽象意象,则更多地表达了屈原对社会不公和个人遭遇的愤怒与无奈。
意象在古代诗词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一方面,意象能够丰富诗词的形象,使之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通过具体生动的描绘,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词所传递的情感和思想。
另一方面,意象还能够增强诗词的象征性和寓意性,使其具有更深层次的内涵。
通过象征和隐喻,诗词能够更好地表达作者所要传达的观点和价值观。
二、意境的概念和表现形式意境是古代诗词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意境是指通过意象创造出的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和情绪状态,在读者心中引起的美感和共鸣。
意境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表现。
一种是通过描写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来打造出与主题相符的氛围。
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描绘明亮的月光和冰冷的霜来表达作者对岁月流转和生命短暂的思考,从而创造出一种寂静而深沉的情境。
另一种表现意境的方式是将情感和思想通过意象的组合和对比来展示。
例如《鹿柴》中的“草露白于霜,稀树巢枭凤”,通过将清晨的景象与孤独和寂寞感进行对比,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微妙的意境。
意境在古代诗词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初中语文古代诗词的意象与意义解析

初中语文古代诗词的意象与意义解析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其深邃的意象和深远的意义一直为学者们所关注和解析。
本文将从意象与意义两个方面对初中语文古代诗词进行解析,以揭示其中的内涵与魅力。
一、意象的解析古代诗词的意象是指通过语言的艺术手法,通过感觉、形象等方式在读者心中产生的具体形象。
这些意象往往能够鲜明地展现出作者的思想、感受和情绪,给人以视觉、听觉等感官的享受,使人更深入地理解诗词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1. 自然意象古代诗词中常常出现以自然景物为意象的描写,比如“明月”、“白雪”、“青山”等。
这些意象通过具体的自然景物来抒发作者的情感和思考,展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之情。
通过对自然意象的解析,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古代诗词中所蕴含的浓厚文化内涵和情感。
2. 人物意象古代诗词中经常以人物为意象进行描绘,这些人物意象往往通过其形象特征、行为举止等来展现作者对人性的思考和感悟。
例如“杨柳”、“宫墙”等代表着美丽和华贵,而“行者”、“流浪者”等则寄托了作者追求自由和快乐的梦想。
通过人物意象的解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诗词中描绘的人物形象所代表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意义的解析古代诗词的意义不仅表现在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上,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共鸣。
通过对古代诗词的深入解析,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其中所包含的人生智慧和价值理念。
1. 人生哲理古代诗词常常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通过对生活、自然、人性等方面的思考,表达了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例如《登鹳雀楼》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了对历史长河中众多英雄人物的赞美和敬仰。
通过解析古代诗词的意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其中蕴含的人生智慧。
2. 情感共鸣古代诗词通过具体的意象和优美的艺术语言,能够唤起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描绘一个寂静夜晚的意象,呈现出一种思乡之情,引起读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意象与意境中国古代诗词解析

意象与意境中国古代诗词解析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深远的意境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意象与意境是古代诗词中的两大核心要素,通过对意象与意境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所在。
一、意象的表达与感受古代诗词中的意象是通过生动的形象描绘来表达,它是作者用精巧的语言塑造和再现出来的形象,使读者产生直观的感受。
意象可以包括自然景物、人物形象、动物形态、物体形状等等。
比如,《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这一句就表达了月色的明亮清冷,给人以宁静和思索的气氛。
意象的表达取决于作者对事物的观察和感受,它不仅限于描写事物的外表,更需要通过细腻的笔触揭示事物的内涵和背后的情感。
古代诗词中的意象常常是借物抒情的手法,通过对自然界或人物等的描写,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意象的运用,作者能够将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进行有机的结合,使作品更加丰富和生动。
二、意境的创造与感悟意境是古代诗词的精髓所在,它是通过意象的组合与对比、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行文的节奏和韵律等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综合感受。
意境是通过语言塑造的,但它超越了语言本身,直触读者的心灵,并给人以审美享受。
古代诗词中的意境常常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和抒情,表达出作者内心世界的情感和思想境界。
它可以是宏大的自然景观,也可以是微妙的人物情感。
例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给人以豪迈和壮美的感受;而《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萋萋别离苦,望望相逢难”则表达了人物思乡离别的哀愁之情。
意境的创造需要作者具备独特的感悟和想象力,通过对事物的深入思考和情感的投入,使诗词作品在细节表达的基础上,形成整体上的和谐统一。
一个成功的意境能够使读者产生共鸣,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与共同体验。
综上所述,意象和意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元素。
通过对意象的准确表达和对意境的创造,中国古代诗词传达了丰富的情感和思想,给人们带来了深沉的感受和美的享受。
唐诗中的意象与意境的鉴赏

唐诗中的意象与意境的鉴赏唐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以其独特的韵味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受到了世人的广泛赞赏。
在众多的唐诗之中,意象和意境被视为其中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
本文将从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两个方面对其进行鉴赏和解读。
一、唐诗中的意象意象是诗歌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通过物象和形象的描绘,传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唐诗以其独特的意象魅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唐诗中的意象富有色彩和生动感。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中,诗人通过描绘月亮的清冷和床前明月光的形象,展示了他内心深处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这些形象通过细腻的语言和动人的意象,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和情感上的冲击。
其次,唐诗中的意象充满了自然的韵味。
唐代以山水田园为主题的诗作层出不穷,诗人们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将自然界的美与人生的哲理融合在一起。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描绘壮丽的山河景色,给人以宏伟壮丽之感。
而王维的《山居秋暝》则表现出深深的闲适之意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最后,唐诗中的意象常常反映出社会和人生的辛酸和痛苦。
诗人们以婉约的笔触刻画出了弱者与命运的斗争,抒发了对时代和世事的感慨与思考。
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通过对王昭君与唐明皇的悲剧爱情的描写,反映了宫廷政治和君王专制的无情残酷。
二、唐诗中的意境意境是指通过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手段,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
唐诗以其独特的抒情性和意境创造力,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唐诗中的意境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唐诗的规律和韵脚让诗歌具有了独特的节奏和韵律感,使得诗人在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同时,又通过音乐般的诗句和语言韵律,增添了诗歌的美感和感染力。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对诗句的整齐有序、韵律连贯的安排,展现了壮丽的山河景色。
其次,唐诗中的意境常常运用对比和比喻的手法。
通过生动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诗人能够更好地表达出复杂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对比了秋夜的凉爽与人生的烦忧,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体会到了诗人内心的忧伤与沉思。
理解古典诗词中的意象与修辞

理解古典诗词中的意象与修辞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以其深邃的意境和精湛的修辞技巧,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思考与感悟。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需要教导学生如何理解古典诗词中的意象与修辞,从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些文学作品。
本文将从意象和修辞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意象意象是诗词中通过形象的描绘所传达的意义和情感。
古典诗词常常通过精细的描写,将自然景物与人物情感融为一体,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和感官体验。
1. 自然意象自然意象是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一种意象。
通过描绘山水、花草、天空等自然元素,诗人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例如,杜甫的《登高》中写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通过描绘风急天高、渚清沙白,诗人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和无奈之情。
2. 感情意象感情意象是古典诗词中另一种重要的意象。
通过描绘人物的情感状态,诗人能够传递出深刻的情感体验。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写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通过描绘明月光照在床前,诗人表达了自己思乡的愁绪。
二、修辞修辞是诗词中运用的一种修饰手法,通过巧妙的表达方式,增强诗词的艺术感染力。
古典诗词中的修辞手法繁多,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1. 比喻比喻是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通过隐喻的方式表达出一种意义。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通过将白日与山、黄河与海进行比喻,诗人表达了自然景色的壮丽和浩渺。
2. 拟人拟人是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征和行为,增强诗词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到:“微雨湿透篱落,疏烟笼晓岸。
”通过将微雨和疏烟拟人化,诗人表达了秋夜的寂静和凉爽。
3. 对偶对偶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对称的结构和意义,使诗词更加优美和韵律。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写到:“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通过对偶的结构和意义,诗人表达了边疆的孤寂和哀愁。
通过理解古典诗词中的意象与修辞,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些文学作品。
古代诗词意象分析

古代诗词意象分析“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
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
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
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
、由于我国诗词特有的讲究含蓄和凝练的创作要求,使诗人词家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露表白,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因此,意象便成为了诗词意境的重要构成因素。
不少艺术感染力很强的意象,经过人们的长期心理投射,往往具有独特的意绪和丰富的意蕴,因此常常在不同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中反复出现,如“杨柳”、“芳草”、“梅花”、“落日”、“明月”、“鸿雁”、“孤舟”等等,使得意象往往又带有历史的承袭性。
它们蕴含着诗人的审美想象,展现给读者以丰富的情感与想象的天地,给人以丰富的审美感受,有着巨大的情感张力,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诗词创作中艺术思维的民族特色。
诗词意象表现,是作家审美性精神创造活动的缩影,也作者内在生命律动的最富诗性智慧的审美表现形式。
诗人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
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因此,只有在把握意象的基础上,才能领悟诗作内容,领会诗歌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
所以,品味古诗需从鉴赏意象入手。
诗歌创作为什么要用意象?意象在诗中究竟起什么作用?1、寄情于物,赏心悦目将抽象的主观情思寄托于具体的客观物象,使情思得到鲜明生动的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析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两个基本要素:象和意郝明铭[小中大] 收藏此页我要投稿51022 人阅读【论文关键词】:象意意境意蕴思想情感【论文摘要】:意象的两个基本要素,象和意。
从四个方面加以阐述二者的演变及其关系:第一方面从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观点出发,第二方面从实践派美学观点出发,第三方面象和意是怎样联系起来并最终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第四方面从艺术技巧角度来说.纵览中国古典诗词,大凡能够在诗词殿堂里占一席之地或独领风骚的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千古流传。
这些诗词多是意境全出的,有的意境优美,有的意境壮观,有的意境悲凄,有的意境苍凉、、、、、、当绘成一幅幅富有想象力的意境时,是由一个个生动具体的意象有机组合而成产生的艺术效果。
意象作为一个概念,在古代被广泛使用,却没有一个确定的含义。
袁行霈先生在《中国古典诗歌意象》一文中对前人关于意向的含义进行了归纳,大致有四种:第一,有的意象指的是意中之象,即意念中的形象,如: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第二,有的意象指意和象,如: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曰生思。
(《唐音癸签》卷二引王昌龄语)第三,有的意象接近于境界,如:予与二三友日荡舟其间,薄荷花而饮。
意象幽闲,不类人境。
(姜夔《念奴娇序》)第四,有的意象接近于今天所说的艺术形象,如:意象大小远近,皆令逼真。
(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八)孟东野诗,亦从风骚中出,特意象孤峻,元气不无斫削耳。
(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综上可知,对于意象这一概念的论述和阐释是见仁见智的。
既便如此,他们似乎有着某些共通之处。
而这个共通之处好像又在可言与不可言之间,大家只能求其神似,而不能状其“貌”。
似乎大家都知道,可又说不清道不明。
为此,我仅从二分法角度把意象拆分为象和意,暂把这它们作为意象的两个基本要素。
《周易·系辞》说:“圣人立象以尽意。
”“以象立意”。
我认为意象是以象载意的,即以象的物质载体承载内涵丰富多样的主观的意。
意象原本是一个整体,一个新质,它既不是单独的象,单独的意,也不是象与意的简单相加,它是二者的有机统一整体;既有象的外在表现,又有意的内在情韵,二者和谐统一而成意象。
首先,从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观点出发,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与物质,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象是物质性的东西,是第一性的,客观的;意则属于意识范畴,是第二性的,是主观的。
象包括自然界的物象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物与事。
而意则包括人内心世界的思想情感和精神世界的认知。
象是意的物质基础和载体,意是象所寄托的思想情感和精神意识。
例如,王充在《论衡·乱龙》里所举之例:礼,宗庙之主,以木为之,长尺二寸,以象先祖。
孝子之庙、、、、、、虽知非真,示当感动,立意于象。
一个长尺二寸、用木头做的灵位,它本质是一块木头,不包含什么精神上或意识上的东西。
但后人却以此来怀念先祖,祭奠圣贤,表达一片赤诚之心、敬仰之情。
为什么后人在看见一块木头——灵位时,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情感?因为此时的木头已不再是木头了,它是人们情感和精神的寄托。
在此,木头是象的具体表现,赤诚之心和敬仰之情则是意的具体表现。
二者岂不是和谐统一在一起了吗?这个表现不仅具体可感,而且抽象可悟。
这和先民的图腾崇拜一样。
然而,这只是早期的对于意象的认识和理解,并没有入诗。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这些负载着意的象,即意象,也随之逐步进入较为高级的文化领域——诗歌和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歌总集——《诗经》和《楚辞》中大量使用意象,这使得诗歌意境优美,令人赏心悦目。
同时,这不仅开拓了诗歌的艺术境界,也提高了诗人和后人的审美水准。
例如,《诗经》用“关雎”比喻爱情,用“青蝇”比喻阿谀奉承的奸恶小人;《楚辞》用辟芷、秋兰、木兰、秋菊、芙蓉等比喻不与人同流合污的人生志趣和高洁品格、、、、、、这些象都渗透着诗人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随之逐渐发展到一个客观的单独的象都能承载一些内涵丰富而旨意深远的意了.例如杜鹃鸟这一象。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子规鸟即杜鹃鸟。
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
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
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思归的情思。
还有像月亮、鹧鸪、鸿雁、梅、竹、松、菊等等客观的象,最终都负载着人类丰富的情思和精神感受,终成意象。
这就是客观的象与主观的意的对立统一。
其次,从实践派美学观点出发,美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他必然受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制约,并且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
“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人间词话》)诗词“有境界”,我们大多会觉得它很美。
意境是由意象有机组合而成的,意境美,那么意象也是美的。
客观的象本来是无所谓美与不美的,当人关照客观的象,这个象就能体现出人的本质力量,那么二者的有机结合体——意象当然也就是美的。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实践活动的发展,人的大脑逐渐被改造,因而对客观的象的认识也逐渐发展了。
这个发展是象所负载的内容由单一变丰富,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
而象所负载的内容即是意。
例如,大自然“云”这个象,可能先是产生“愁云”这一意象,这时它便承载着忧愁、焦虑等意;随着发展而产生了“孤云”、“暖云”、“停云”等意象,其内涵便愈来愈丰富,含有贫士幽人的孤高性情,对春的喜悦感受,对亲友的思念、、、、、、例子很多,这里就不一一举例说明了。
“以象立意”。
我认为在诗歌里象是美的形式,是显现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意是美的内容,是在具体形态(这里指的是诗歌中具体的象)中体现出来的人的本质力量。
二者是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不可分离,是辩证统一的。
同时,美的内容是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而发展,并不断丰富和完善;美的形式却可以是多样性的。
那么,意也可以通过多样性的象来体现。
例如,“忧愁”这一意(情感),“诗仙”李白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用明月和白发比喻忧愁;李煜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用流水写忧愁;蒋捷有“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剪梅》)用时节的变化来写忧愁;李易安有“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醉花阴》),用薄雾浓云的天气比喻忧愁、、、、、、同时,我们也可以从真善美的辩证关系来看象和意。
真,是指各个物种自身的自然状况及其内在的客观规律。
象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物和事,它首先是符合客观规律应运而生的,有自己的“个性”,所以它是符合真的;善,就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追求的有用的或有益于人类的功利价值。
意是在具体形态(这里指的是诗歌中具体的象)中体现出来的人的本质力量,它是人类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体现,它反映了人对客观事物的意志和要求,所以它是符合善的。
但这还不足以产生美。
狄德罗说:“真、善、美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在真或善之上加上某种罕见的、令人注目的情景,真就变成美了,善也就变成美了。
”只有真与善以“某种罕见的、令人注目的情景”表现出来,它才能成为审美对象,具有审美价值。
而象和意的有机组合正是以“某种罕见的、令人注目的情景”表现出来。
所以,其有机统一体——意象正是符合客观规律的真和有益于社会发展的善的具体而光辉的形象。
所以,这个形象(意象)就是美的了。
再次,象和意是怎样联系起来并最终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这就需要我们大脑丰富的想象力。
借助袁行霈先生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一文中把已经分为诗人之意境、诗歌之意境和读者之意境,我们不妨也把象和意分为诗人之象和意,诗歌之象,读者之象和意。
诗人通过想象和联想,把自己的主观意识——包括思想、感情、志趣和个性等倾注于客观的象,使客观的象负载着意,从而使象具有丰富的内涵;同时,意也有了生动具体的外在表现。
此时,诗人眼中的象是诗人之象,诗人的主观意识是诗人之意。
语言是意象的物质外壳。
在文本中,诗歌只能展现出一个个的字词,这些字词往往又是客观的象的名称化,而不能体现出意来。
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里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词的词面都是象。
此刻只有诗歌之象。
而当读者在阅读欣赏文本时,通过自己的想象力(想象与联想)激活自己的各个审美细胞,把象呈现在大脑中,然后根据自己的“因素”再现出一片有意韵的画面,以此来调动和触发自己的思想情感。
那么,读者所欣赏的象就是读者之象,读者所产生的情感想象就是读者之意。
这里,诗人之象、诗歌之象和读者之象是贯穿整个过程的,它们是客观的,同一的,不变的。
而诗人之意和读者之意却是有差异,有时甚至很大。
这是由于诗人和读者所处的时代、地域环境、生活阅历、情感历程、思维方式、性格等“因素”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而且,这也是读者之意和读者之意有差异的原因。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首先,是诗人通过他的视角把自己眼中的象——诗人之象描绘出来,由此给我们创造出了一幅壮阔的画面,同时在这画面里饱含了诗人丰富的思想情感——诗人之意。
在文本中体现出的是这首诗歌的语言。
在这一层面我们是体味不到诗人有什么思想韵籍,无非是一些象:白日,远山,黄河,高楼——诗歌之象。
但是当我们(或读者)的大脑被激活了,进入审美这一高级层面,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把这些象有机组合,并且以意赋予象,给我们勾勒出了一幅有意境的画面:诗人站在鹳雀楼上向西眺望,只见云海苍茫,山色空蒙。
由于云遮雾绕,太阳变白,挨着山峰西沉;楼下滔滔的黄河奔流入海。
前两句画面壮丽,气势宏大,读后令人振奋。
后两句写所想。
“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
“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