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鉴赏_“杨柳”的意象

合集下载

古代诗歌鉴赏意象大全

古代诗歌鉴赏意象大全

古代诗歌意象大全一、草木类1、柳:惜别,留恋,祝愿。

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以折柳表惜别,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更由于柳之易活,寄托了送别人对离人的美好祝愿。

附:“杨柳":伤别情怀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2、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

历览前代诗词,“梅花”意象中所表达之意主要有:(1)引领众芳,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2)凌寒不屈的顽强(3)高洁脱俗的风骨、不同流合污的心志(4)隐者高士的象征:诗人在受挫时感到尘世的不如意,并受道家逍遥哲学的影响,于是寄情于山林风物,渴望清净无争的生活,梅花也便有了隐者高士的意象。

(5)清冷淡雅的美人(6)传递情感与祝福的媒介: 梅花在成为春之使的同时,也成了传递友情的工具。

(借以表达自己以梅花自许,亦一梅花许人,对于友人具有梅花一样品格的赞赏;同时也含有对友人的慰藉之情.梅花成为传达友情的信物.折梅寄友后又逐渐代表一种情绪,诗人看到梅花就不由得想起远方的朋友。

自己对友人的感情也像梅花,虽遭严寒而不凋谢。

颇有一种友情坚贞,与友为善的意味在其中。

折梅代书亦是诗人高雅情操的表现。

“梅花使”便成了驿使的美称,而“梅驿”成了驿所的雅称;“梅花约”是指与好友的约会。

)(7)梅子的成熟又比喻少女的怀春。

(8)五瓣梅花形状代表“梅开五福",即“快乐、幸运、长寿、顺利、太平.”又有“梅具四德"之说:“初生为元,开花为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

"喜鹊在梅花枝头欢跃鸣叫的图案,常被冠以“喜报早春"、“喜报春光”、“眉样添喜”、“喜上眉梢",取谐音或寓意。

古诗中的常见意象整理学生版

古诗中的常见意象整理学生版

微主题:古代诗歌鉴赏之意象整理整合:高三语文组(一)树木类1.松柏——傲霜斗雪的典范。

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2.竹子——君子正直、坚贞的品德修养。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王维《竹里馆》)3.杨柳——留客、送别之意。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4.梧桐——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5.芭蕉——离情别绪孤独忧愁的象征。

“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葛胜冲《点绛唇》)6.折桂——科举及第。

温庭筠“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

”7.怀桔——孝顺双亲。

范成大《送詹道子教授祠养亲》:“下马人门怀桔拜,身今却在白云边。

”8.桑梓——故乡。

毛泽东《赠父亲》:“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二)花草类1.红叶——传情之物。

朱淑真《恨春》:“碧云信断惟劳梦,红叶成诗想到秋。

”2.黄叶——指凋零或美人迟暮之意。

温庭筠《送人东归》:“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3.采薇——①隐居生活。

孟郊《感怀》:“举才天道信,首阳谁采薇。

”②表现坚守节操。

文天祥《南安军》:“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4.红豆——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此物最相思。

”5.芳草——①香草。

屈原以香草自喻,“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情怀”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②别情离绪、思旧念旧之情。

如孟浩然《留别王维》:“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6.落花——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

如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7.菊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8.梅花——冰清玉洁、坚韧不屈。

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9.莲——“怜”表达爱情。

《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10.咏絮——指女子工于吟咏,有非凡的才华。

诗词鉴赏中的常见意象测试卷(附答案)

诗词鉴赏中的常见意象测试卷(附答案)

诗词鉴赏中的常见意象测试卷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的心性。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3、柳树以折柳表。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之情,由此引发情以及之情。

如 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4、蝉以蝉。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表现自己。

5、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以抒发的感慨。

6、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之所。

7、长亭是之所。

8、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

9、芭蕉常常与特别是相联系。

10、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之音。

11、梅花一种人格的象征。

13、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之事联系在一起。

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宋代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14、乌鸦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15、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跟促人纺织,以至等联系了起来。

16、猿啼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的感情。

17、关山。

关,;山,。

也指遥远的地方,多与有关,多写之情。

高道《塞上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18、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之音。

19、明月、白云,,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

20、水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连在一起,暗示,或的变化;暗示、和;还可以象征。

21、鸿鹄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

22、秦晋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为“秦晋之好”。

23、彭祖彭祖,传说故事人物,生于夏代,至殷末时已八百余岁,旧时把彭祖作为的象征.24、谢家意义上主要有二:(1)用谢安、谢玄家事,意指。

(2)指之事。

后用此事指居家的幽美。

25、鸡肋鸡的肋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比喻,。

26、婵娟婵娟,,多用于;因人们常喻,故称婵娟。

诗歌鉴赏中常见的意象

诗歌鉴赏中常见的意象

下面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100个意象擎时典出《吕氏春秋具备》,比喻办事受牵制,不顺利。

青鸟青鸟,传说西王母有三青鸟,一只选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

如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高山流水也作“流水高山”。

相传春秋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

每当伯牙弹到描写高山、流水的曲调时,钟子期就感到他的琴声犹如巍峨的高山、浩荡的江河。

钟子期死后,伯牙叹无知音,不再弹琴。

涂鸦典出《尧山堂外纪》(明蒋一葵撰),比喻书画或文章不像样子。

城府典出《宋史傅尧俞传》,比喻令人难以揣测的深远用心。

借光典出《战国策秦策》,向别人询问或请人给自己方便时的套话。

物色典出《后汉书严光传》,本指形貌,后指按照一定标准去访求人才。

鸿雁《汉书苏轼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

单于只好放了苏武。

后来就用“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单讯。

如李清照:“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方寸典出《三国志蜀志》,指人的心。

提刀典出《世说新语容止》,比喻代人写文章。

下榻典出《后汉书徐稚传》,原指礼遇贤者,现一般指接待贵客,也借指住宿。

润色典出《论语宪问》,比喻对文稿细加修饰。

春秋典出《诗经鲁颂》,比喻年岁、岁月或借指古代史、历史。

梨园梨园原是皇帝禁苑中的果木园圃,唐玄宗开元年间,将其作为教习歌舞的地方,且在这里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音乐舞蹈表演人才,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国此,后世的戏曲班社常以“梨园”为其代称,戏曲艺人称“梨园弟子”。

抱柱相传古代一书生同一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

他等了很久,不见女子到来,这时河水猛涨,淹没桥梁,书生为了坚守信约,不肯离去,抱住桥柱,淹死在水里。

后以喻坚守信约。

李白《长干行》:“常存抱住信,岂上望夫台。

”班马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

春秋时,晋、鲁、郑伐齐,齐军趁夜间撤走。

古代诗词鉴赏――“杨柳”的意象

古代诗词鉴赏――“杨柳”的意象

古代诗词鉴赏――“杨柳”的意象
“杨柳”在中国古代诗词中被赋予了浓郁的意象,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之一。

在古诗中,杨柳的形象丰富多彩,有时被描述为婀娜多姿,有时被形容为风姿绰约,更多时候则是被视为寓意着离别或相思之情的象征。

杨柳的美丽是从形态上开始的。

杨柳的枝条柔软细长,常常被风吹得飘摇起伏,给人以优美动人的印象。

而古代的诗人们通常会把杨柳的形态与女子的妩媚、轻盈相比,形象地营造出许多形态各异的描绘。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就写到了“杨柳岸晓钟声寺,沧浪夜雨痕花底”的景象。

诗人的笔下,杨柳岸早晨的景象被描绘得十分动人,夜雨冲刷出的痕迹,映照在湖水中的花底,给人以淡雅清幽的美感。

在苏轼的《江城子·滁州西涧》中,则描写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画面,再现了杨柳在水中倒影交错、悠然飘荡的景象。

除此之外,杨柳还与离别和相思情思联系在一起。

在中国古代,许多诗词中将杨柳作为形象象征离别之情,也被称为“别树”。

唐代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就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句著名的“萋萋满别情”,便是描述了杨柳含着羞怯之情,依依不舍地和行人道别的场面。

其实,杨柳已经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而诗人们对杨柳的描写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这个意象所包含的丰富内涵。

总的来说,杨柳是一个既有美感,也有情感内核的古代诗词意象。

它造就了许多美妙诗句,也激发了我们对于自然美、人文美的深刻体验和思考。

古代诗歌意象分类诠释

古代诗歌意象分类诠释


5. 黍离。“黍离”常用来表示对国家昔盛 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典出《诗经"王风"黍 离》。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经过西 周古都,悲叹宫廷宗庙毁坏,长满禾黍,就 作了《黍离》这首诗寄托悲思。后世遂以 “黍离”之思用作昔盛今衰等亡国之悲。如 姜夔《扬州慢》中有:“予怀怆然,感慨今 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 之悲也。”

2.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 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 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如 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 楼” 。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 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 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 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
•4. 猿猴。古诗词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 达一种悲伤的感情。如:北魏地理学 家、散文家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 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 三声泪沾裳。”唐代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 回。”赵嘏《忆山阳》:“可怜时节 堪归去,花落猿啼又一年。”
• 5. 杜鹃鸟。古代神话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 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 化为杜鹃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 凄悲,动人肺腑。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 哀伤的象征。唐代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 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 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宋代秦观《踏莎行》: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等等,都 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 4. 酒。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 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 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 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 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 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诗词鉴赏:柳枝词(共10篇)

诗词鉴赏:柳枝词(共10篇)

诗词鉴赏:柳枝词〔共10篇〕篇1:诗词鉴赏:柳枝词诗词鉴赏:柳枝词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鉴赏这首《柳枝词》,明代杨慎、胡应麟誉之为神品。

它有三妙。

一、故地重游,思念故人之意欲说还休,尽于言外传之,是此诗的含蓄之妙。

首句描绘一曲清江、千条碧柳的清丽景象。

“清”一作“春”,两字音韵相近,而杨柳依依之景自含“春”意,“清”字更能写出水色澄碧,故作“清”字较好。

“一曲”犹一湾。

江流曲折,两岸杨柳沿江迤逦展开,着一“曲”字那么画面生动有致。

旧诗写杨柳多暗关别离,而清江又是水路,因此首句已展现一个典型的离别环境。

次句撇景入事,点明过去的某个时间〔二十年前〕和地点〔旧板桥〕,暗示出曾经发生过的一桩旧事。

“旧”字不但见年深岁久,而且兼有“故”字意味,略寓风景不殊人事已非的感慨。

前两句从眼前景进入回忆,引导读者在遥远的时间上展开联想。

第三句只浅浅道出事实,但由于读者事先已有所猜想,有所期待,因此能用积极的.想象丰富诗句的内涵,似乎看到这样一幅生动画面:杨柳岸边兰舟催发,送者与行者相随步过板桥,执手无语,充满依依惜别之情。

末句“恨”字略见用意,“到今朝”三字倒装句末,意味深长。

与“二十年前”照应,可见断绝消息之久,当然抱恨了。

只说“恨”对方杳无音信,却流露出望穿秋水的无限情思。

此诗首句写景,二句点时地,三四道事实,而怀思故人之情欲说还休,“悲莫悲兮生别离”的深沉幽怨,尽于言外传之,真挚感人。

可谓“用意非常,下语三分”,极尽含蓄之妙。

二、运用倒叙手法,首尾相衔,开阖尽变,是此诗的章法之妙。

它与《题都城南庄》〔崔护〕主题相近,都用倒叙手法。

崔诗从“今日此门中”忆“去年”情事,此诗那么由清江碧柳忆“二十年前”之事,这样开篇就能引人入胜。

不过,崔诗以上下联划分自然段落,安排“昔──今”两个场面,好比两幕剧。

而此诗首尾写今,中二句写昔,章法为“今──昔──今”,婉曲回环,与崔诗异趣。

古代诗词鉴赏——“杨柳”的意象

古代诗词鉴赏——“杨柳”的意象

古代诗词鉴赏——“杨柳”的意象一、“杨柳”本意解析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杨柳”是一个情思缠绵的常见意象,含有这一意象的名篇佳句数不胜数、俯拾即是,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

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唐·白居易《忆江南》)、“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唐·杨巨源《和练秀才柳杨》)、“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唐·刘禹锡《竹枝词》)、“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唐·王昌龄《闺怨》)、“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幕帘无重数”(北宋·欧阳修《蝶恋花》)、“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北宋·秦观《江城子》)、“一丝杨柳千丝恨,三分春色二分休”(元·薛昂夫《最高楼》)、“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清·高鼎《村居》),等等。

许多人在读到这些诗词时,可能会以为这些诗句中所提到的“杨柳”是杨树和柳树两种树的并称,其实不然,这些诗句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而与现代植物学分类中所说的杨树没有任何关系。

其证如下:清代张英等奉敕于康熙年间编撰而成的类书《渊鉴类函》中“杨柳”条目下诸多的古诗文例句中“杨柳”词义均被解为“柳”。

而当代《汉语大词典》中所收录的以“杨柳”为词素的三音节词十余条,其中的“杨柳”的意思亦皆为“柳”,如“杨柳腰”就是“柳腰”的同义词。

那么,柳树为什么会被称为“杨柳”呢?对此,清代杜文澜在其编撰的《古谣谚》一书的卷九十引唐代传奇《开河记》一书中的记载云:“功既毕,上言于帝,决下口,注水入汴梁。

帝自洛阳迁驾大渠,诏江淮诸州,造大船五百只。

龙舟既成,泛江沿淮而下。

到大梁,又别加修饰,砌以七宝金玉之类。

于是吴越取民间女年十五六岁者五百人,谓之殿脚女。

至于龙舟御楫,即每船用彩缆十条,每条用殿脚女十人,嫩羊十口,令殿脚女与羊相间而行,牵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词鉴赏——“杨柳”的意象一、“杨柳”本意解析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杨柳”是一个情思缠绵的常见意象,含有这一意象的名篇佳句数不胜数、俯拾即是,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

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唐·白居易《忆江南》)、“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唐·杨巨源《和练秀才柳杨》)、“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唐·刘禹锡《竹枝词》)、“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唐·王昌龄《闺怨》)、“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幕帘无重数”(北宋·欧阳修《蝶恋花》)、“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北宋·秦观《江城子》)、“一丝杨柳千丝恨,三分春色二分休”(元·薛昂夫《最高楼》)、“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清·高鼎《村居》),等等。

许多人在读到这些诗词时,可能会以为这些诗句中所提到的“杨柳”是杨树和柳树两种树的并称,其实不然,这些诗句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而与现代植物学分类中所说的杨树没有任何关系。

其证如下:清代张英等奉敕于康熙年间编撰而成的类书《渊鉴类函》中“杨柳”条目下诸多的古诗文例句中“杨柳”词义均被解为“柳”。

而当代《汉语大词典》中所收录的以“杨柳”为词素的三音节词十余条,其中的“杨柳”的意思亦皆为“柳”,如“杨柳腰”就是“柳腰”的同义词。

那么,柳树为什么会被称为“杨柳”呢?对此,清代杜文澜在其编撰的《古谣谚》一书的卷九十引唐代传奇《开河记》一书中的记载云:“功既毕,上言于帝,决下口,注水入汴梁。

帝自洛阳迁驾大渠,诏江淮诸州,造大船五百只。

龙舟既成,泛江沿淮而下。

到大梁,又别加修饰,砌以七宝金玉之类。

于是吴越取民间女年十五六岁者五百人,谓之殿脚女。

至于龙舟御楫,即每船用彩缆十条,每条用殿脚女十人,嫩羊十口,令殿脚女与羊相间而行,牵之。

时恐盛暑,翰林学士虞世基献计,请用垂柳栽于汴渠两堤上,一则树根四散,鞠护河堤,二乃牵舟之人护其阴,三则牵舟之羊食其叶。

上大喜,诏民间有柳一株,赏一缣,百姓竞献之,又令亲种,帝自种一株,群臣次第种,方及百姓。

时有谣言曰:‘天子先栽然后百姓栽。

栽毕,帝御笔写赐垂柳姓杨,曰杨柳也。

’”其后明人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二十四卷、清初褚人获在《隋唐演义》四十回中又分别演绎了以上传说,使得该说在民间广泛流传开来。

考诸典籍,隋炀帝于大业元年下令开通济渠和邗沟、命人在渠沟旁修筑御道(即后人所说的“隋堤”)、在堤上遍植柳树,这是史籍有载、确有其事的。

对此,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其《隋堤柳》一诗中亦有句云:“隋堤柳,岁久年深尽衰朽,风飘飘兮雨潇潇,三株两株汴河口。

……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西自黄河东至淮,绿影一千三百里。

”但隋炀帝赐“杨”姓于柳之说在《隋书·炀帝纪》和《北史·隋本纪》等史籍中均无记载,其真实性有待考证。

其实,“杨柳”一词早在成书于先秦时期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已出现了,该书《小雅·采薇》篇中便有这样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此外,南朝人费昶在其《和萧记室春旦有所思》一诗中也有这样的描写:“水逐桃花去,春随杨柳归。

杨柳何时归,袅袅复依依。

”我们不难看出,这些诗句中所提到的杨柳明显地都是指柳树(确切地说是指垂柳),因为现代植物学意义上的杨树叶圆、树高、枝挺,是绝无“依依”、“袅袅”之态的。

其实,现代植物分类学意义上的杨类植物在我国古代被称作“白杨”、“青杨”、“天杨”、“癷杨”等,而我国古代诗文典籍中所说的“杨”是“柳”的一种——蒲柳。

对此,我国古代最早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为秦汉时期的学者对春秋战国秦汉旧文进行增添修改而成)《尔雅》的《释木》篇中就有如下记载:“柽,河柳;旄,泽柳;杨,蒲柳。

”宋代陈彭年、邱雍等人奉旨于景德四年或大中祥符元年编撰而成的《广韵》(是我国现今保存最完整的、最古老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部韵书,它完整而详细地记录从南北朝到宋末语言系统)一书中亦云:“杨,赤茎柳。

”而西汉学者毛亨在为《诗经》所作的传注(即《毛诗诂训传》,简称《毛传》)中亦曰:“杨柳,蒲柳也。

”清代郝懿行在其所著的训诂学专著《尔雅义疏》一书中亦说:“《诗》言‘杨柳依依’、‘有菀者柳’、‘东门之杨’,皆一物耳。

《尔雅》柽、旄、杨通谓之柳,蒲柳又谓之杨,是皆通名矣。

”也就是说,在我国古代,“杨”、“柳”是同义的,这从《全唐诗话》中的一则诗话中亦可得到进一步地印证:该书《李泌》篇引《邺侯家传》云:“泌赋诗讥杨国忠曰:‘青青东门柳,岁宴复憔悴。

’国忠诉于明皇,上曰:‘赋柳为讥卿,则赋李为讥朕可乎?’”有了上述认识,我们对古汉语文化上的一些困惑便可迎刃而解。

例如,《战国策·西周》中有这样一个典故:“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在该典故中善射者所射的明明是柳叶,可由此概括而成的成语却为“百步穿杨”;我国神话传说中观音菩萨手持的净瓶名为“杨枝净水瓶”,可瓶中插着的却是柳枝;唐代诗人刘禹锡受民歌影响而创作的“杨柳枝词”诗体,又名“柳枝词”。

关于杨柳的文学意象,要从“柳”字说起。

“柳”的意象:1.“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思念。

2.“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抒发了李白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3.“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

《青玉案》“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

情与景结合的角度评价《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前者是乐景写哀,后者是哀景写哀,而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折柳——作为送别的意象,最早的应该是晋陆机的《折扬柳行》邈矣垂天景。

壮哉奋地雷。

丰隆岂久响。

华光但西聩。

日落似有竟。

时逝恒若催。

仰悲朗月运。

坐观璇盖回。

盛门无再入。

衰房莫苦开人生固已短。

出处鲜为谐.慷慨惟昔人。

兴此千载怀。

升龙悲绝处。

葛ぱ变条枚。

寤寐岂虚叹。

曾是感与榷弭意无足欢愿言有馀哀。

(《乐府诗集》三十七)古往今来,在诗人们的眼中,“柳”是他们所钟爱的意象之一。

清人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这样写道:“柳贵乎垂,不垂则无柳;!柳贵乎长,不长则无婀娜之致。

”《诗经》中的“杨柳依依”之句,其意境只有垂柳才可以担当。

于是乎,诗人们或咏柳喻人,或借柳送别,或缘柳抒情,或道人生哲理……凡此种种,“柳”成为中国诗歌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二、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何须不泪垂咏柳喻人,在这类咏柳诗中,令人拍案叫绝的当推李商隐的《赠柳》: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全诗八句,纯用白描的手法,全诗不着一个“柳”字,而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的宛若一个多情的倩影。

咏柳实则咏人,诗人对柳的爱怜也就是对人的依恋和思念。

下面这首出自清代诗人厉鹗的《杨柳枝词》也堪称咏柳喻人的佳作。

玉女窗前日未曛,笼烟带雨渐氤氲。

柔黄愿借为金缕,绣出相思寄与君。

此诗写女子相思,妙在以柳喻人。

那笼烟带雨的柔美的杨柳,正是相思缠绵绵少女的绝妙写照。

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长恨歌》里的“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何须不泪垂”是以柳比喻女子,对女子容颜娇美形容的绝句;而宋代诗人张先的“细柳诸好处,人人道柳身”也不失为这类诗词中的佳作。

无怪乎,世人常以“柳叶眉”、“柳腰身”、“杨柳腰”来比喻女人们的千姿百媚。

提到以柳喻人的诗词,我们不妨再提一提宋代词人王观的一首咏柳词:铜驼陌上新正後,第一风流除是柳。

勾牵春事不如梅,断送离人强似酒。

东君有意偏撋就,惯得腰肢真个瘦。

阿谁道你不思量,因甚眉头长恁皱。

这首词以轻快活泼、清丽自然的笔调,借柳喻人。

通过对柳的特性的描绘,塑造了一个风流、多情、柔美的丽人形象。

寄寓了诗人对于身为下贱、心性美丽的风尘女子的同情乃至于赞美。

古人以柳喻人,今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毛泽东在他的《蝶恋花·答李淑一》这样写道: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这里的“柳”指的是李淑一的爱人柳直荀烈士;“骄杨”指的是诗人的夫人杨开慧烈士。

一语双关,甚是巧妙。

以柳喻人,或取其形,或取其貌,或取其性,诗人们各取所需,各领风骚,创造出了一系列的千古绝唱。

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杨柳折尽花飞尽,借问行有归不归。

”这首出自隋朝的《送别》,其作者已无法考证,然而诗中借柳抒发的那份恋恋不舍的心境,却流传至今。

据说,折柳送别的风俗始于汉代。

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速长,角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聊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

而我们今天从诗歌中所看到的用“柳”来表现离情别绪的诗句,要早于这种“习俗”。

早在《诗经·小雅》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那令人荡气回肠的诗句。

还是让我们看看李商隐是怎么说的:暂凭尊酒送无聊,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李商隐的这首《离亭赋得折杨柳》属于咏柳送别的代表作品。

诗人对于离别的无可奈何,只能暂时凭借杯酒来驱遣离愁。

既然不能挽回,那就好好地保重身体。

除了死亡没有比分别更痛苦的了,春风就不要吝啬那长长的柳条,让分别的人们尽情地攀折吧!面对杨柳依依,枝条曼舞,一派多情难舍之状,友人去要分别而去,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生怨?“柳”做为“留”的代名词,是我们民族文化中的一个亮点。

那无边的聊色,碧绿的枝条,如雪的飞絮,无不契合着人间的离情别绪,无不契合着人间的相思与忧怨。

而这种情绪一直延伸到我们今天的生活。

2002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便将唐代诗人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纳入其中。

我们不妨将视线拉回到2002年的高考,再次去感受一下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002年全国高考古诗鉴赏试题是一道新题,也是一道好题。

其原题如下: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考题将问题的设置上,以“折柳”为中心。

考生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儿。

在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就有柳咏的《雨霖霖》一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