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意象中的杨柳

合集下载

浅论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柳意象

浅论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柳意象

浅论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柳意象
柳意象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经常出现的一种象征性意象。

它是用来比喻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描绘一种充满希望的境界,并表达出静谧、美好的象征意义。

在春天,柳树是最早开花的树种之一,因而它也被用来比喻爱情的芬芳和持久的誓言。

例如,在《渔家傲》中,作者张若虚把柳树用作比喻爱情的象征:“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笑语盈盈暗香去,留下恩爱深深。

”另外,柳树也被用来比喻柔软的性格和不变的友谊。

例如,在《汉东小猎》中,作者祝福比自己年轻的友人:“如杨如柳挺底枝,花时会伴花相知”。

这句话的意思是,愿伴随着青春花朵相知相惜,一如杨柳一样笔直挺拔。

总而言之,柳意象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代表了希望、爱情和友谊,也暗示了一种柔软的性格和持久的诚实。

含有柳意象的古诗词

含有柳意象的古诗词

含有柳意象的古诗词
以下是含有柳意象的古诗词:
1、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唐代王之涣《送别》
【解释】写的是春天杨柳茂盛,青年人折柳条,送别友人。

2、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南宋志南和尚《绝句》
【解释】杨柳枝拂面,杏花雨落身上,感觉衣服要湿了,却没有雨点打下来。

3、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唐代戴叔伦《赋得长亭柳》【解释】垂柳上万条柳丝,摇曳多姿,编织出惜别的情意。

4、短亭杨柳草初齐,又见归鸿去路迷。

--宋代赵师秀《暮春》【解释】短亭旁,杨柳青青,正是草长莺飞的时节,又见孤鸿远去,归路迷茫。

5、垂杨拂绿水,摇荡寄人思。

--唐代李白《枝上柳绵吹又少》【解释】垂杨轻拂着绿水,荡漾出无限怀念之情。

浅析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

浅析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

2017.07备浅析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刘晓航杨柳最早在诗歌中出现,应属《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从此之后诗人们通过对柳的形象、柳的音律、柳的特性等方面的观察赋予了柳不同的内涵。

他们笔下的柳能表达对友人的不舍,能抒发对家乡的思念,能蕴含自己无处安放的闲愁,能描述对心仪女子的爱恋;他们诗中的柳树是曼妙的女子,也是高洁的隐士,更是因风得势的小人。

一、“柳”入诗的起源首先,柳树作为我国古老的树种有着极强的适应能力和顽强的生命力,是极易成活的树木,生长速度快,这是其他树木植物都无法比拟的。

其次,因为柳树自身的耐寒、抗涝、耐旱等特点,不管是河岸溪边、堤坝桥头,还是宫廷都市、穷乡僻壤,都能找到柳树的踪迹。

其历史悠久,种植范围广增加了文人对其的关注。

再次,柳树自身有其独特的形象特点,自然散发文化意蕴的芬芳,符合古代文人的审美特点。

由此三点成为了承载诗人们不同情感的对象,逐渐出现在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诗歌中。

二、以“柳”绘春柳树大多在春天发芽,每当柳树抽出新芽就代表春天的到来,因此柳树是春天的象征。

韩愈的《早春》“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将柳树作为最美春景的象征,将整个皇城的生气都归结在柳树上。

志南《绝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描写了诗人春季郊游被杏花微雨打湿衣裳,微风拂过面颊,带来了杨柳的气息的情景,诗人面对满园春景只取杨柳描写,将留不住的风物化为杨柳,仿佛诗人能够借杨柳而把握住春天,更为贴切地表达了对春天的爱恋。

宋祁《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仅用绿柳和红杏两个意象就将一幅春景图摆在读者眼前,可见二者作为描写春景诗中意象的重要地位。

三、以“柳”抒情(一)以“柳”抒离别从音律的角度看,“柳”与“留”发音相似,故古人借“柳”表达对即将分别的人的思念。

《诗经·采薇》进酒》原诗,并和自己配的诗文加以比较,并说说自己写的诗有何差距,差距在哪里,把思、写、说结合起来,探寻诗歌独到之处和解读途径。

古代诗词鉴赏――“杨柳”的意象

古代诗词鉴赏――“杨柳”的意象

古代诗词鉴赏――“杨柳”的意象
“杨柳”在中国古代诗词中被赋予了浓郁的意象,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之一。

在古诗中,杨柳的形象丰富多彩,有时被描述为婀娜多姿,有时被形容为风姿绰约,更多时候则是被视为寓意着离别或相思之情的象征。

杨柳的美丽是从形态上开始的。

杨柳的枝条柔软细长,常常被风吹得飘摇起伏,给人以优美动人的印象。

而古代的诗人们通常会把杨柳的形态与女子的妩媚、轻盈相比,形象地营造出许多形态各异的描绘。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就写到了“杨柳岸晓钟声寺,沧浪夜雨痕花底”的景象。

诗人的笔下,杨柳岸早晨的景象被描绘得十分动人,夜雨冲刷出的痕迹,映照在湖水中的花底,给人以淡雅清幽的美感。

在苏轼的《江城子·滁州西涧》中,则描写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画面,再现了杨柳在水中倒影交错、悠然飘荡的景象。

除此之外,杨柳还与离别和相思情思联系在一起。

在中国古代,许多诗词中将杨柳作为形象象征离别之情,也被称为“别树”。

唐代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就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句著名的“萋萋满别情”,便是描述了杨柳含着羞怯之情,依依不舍地和行人道别的场面。

其实,杨柳已经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而诗人们对杨柳的描写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这个意象所包含的丰富内涵。

总的来说,杨柳是一个既有美感,也有情感内核的古代诗词意象。

它造就了许多美妙诗句,也激发了我们对于自然美、人文美的深刻体验和思考。

漫谈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漫谈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漫谈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古诗词中出现的杨柳意象,常常被赞美为“千年杨柳色,万里杨柳堤”,是中国古代文学中非常重要的意象之一。

杨柳是驰名中外的树种,具有文化、生态、经济和审美等多重意义。

杨柳这一常见的自然景物,自古以来就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成为汉韵唐风、宋词元曲等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描写对象。

本文拟从不同的角度,对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进行分析和论述。

一、杨柳形态杨柳绿叶海棠红,除了形态的鲜明外,它所赋予的一种意境,也令不少古诗词作者为其所倾倒。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杨柳被称为“柳絮王”、“绿衣柳”,一般生长于江南、南方一带水边。

杨柳枝条柔软而细长,春季初发新芽,将葱翠的新叶旋即伸展,形成了一道优美的风景线。

古代诗词中经常以杨柳为主要描写对象,充分展现了杨柳的生命力与青春美丽。

二、杨柳意蕴杨柳的意蕴丰富,代表着古代诗词中一种自然美的修辞手法,将自然与情感巧妙的结合在一起。

1、清朝诗人袁枚《世说新语·讽刺篇》中有句话:“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柳絮之隙,碍于蚊鸣。

”将蚊虫的细微以及杨柳的柔软细密比作社会世间偏激之人,可见杨柳与蚊虫结合,代表了社会和人民生活之间的关联和融合。

2、唐代诗人温庭筠《商山早行》中有句话:“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表达了诗人离别时两情相悦的凄婉之情。

其中的杨柳,是倾诉出诗人的心声,也成为了情感的象征。

将杨柳与离别、怀念等情感诉之于诗,可见古诗中杨柳不仅具有藤蔓的美感,更是流露出蕴含深思的内核。

3、《木兰诗》中诗人写道:“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诗中蕴含了两种事物之间的虚实和相同之处。

杨柳既是自然景物,同时也是情感表达的符号,其内涵深厚,具有深层次的意蕴。

三、杨柳的文学表现1、唐代诗人杜甫《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到“客行静宜城,孤馆寒潭影。

雪断谷云垂,松禽鸟绿香。

霜梅庭径冷,雪柳帘栊香。

”将杨柳与雪花、香气相对应,展现出了杨柳在诗词中的重要性。

古代诗词鉴赏——“杨柳”的意象

古代诗词鉴赏——“杨柳”的意象

古代诗词鉴赏——“杨柳”的意象一、“杨柳”本意解析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杨柳”是一个情思缠绵的常见意象,含有这一意象的名篇佳句数不胜数、俯拾即是,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

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唐·白居易《忆江南》)、“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唐·杨巨源《和练秀才柳杨》)、“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唐·刘禹锡《竹枝词》)、“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唐·王昌龄《闺怨》)、“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幕帘无重数”(北宋·欧阳修《蝶恋花》)、“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北宋·秦观《江城子》)、“一丝杨柳千丝恨,三分春色二分休”(元·薛昂夫《最高楼》)、“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清·高鼎《村居》),等等。

许多人在读到这些诗词时,可能会以为这些诗句中所提到的“杨柳”是杨树和柳树两种树的并称,其实不然,这些诗句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而与现代植物学分类中所说的杨树没有任何关系。

其证如下:清代张英等奉敕于康熙年间编撰而成的类书《渊鉴类函》中“杨柳”条目下诸多的古诗文例句中“杨柳”词义均被解为“柳”。

而当代《汉语大词典》中所收录的以“杨柳”为词素的三音节词十余条,其中的“杨柳”的意思亦皆为“柳”,如“杨柳腰”就是“柳腰”的同义词。

那么,柳树为什么会被称为“杨柳”呢?对此,清代杜文澜在其编撰的《古谣谚》一书的卷九十引唐代传奇《开河记》一书中的记载云:“功既毕,上言于帝,决下口,注水入汴梁。

帝自洛阳迁驾大渠,诏江淮诸州,造大船五百只。

龙舟既成,泛江沿淮而下。

到大梁,又别加修饰,砌以七宝金玉之类。

于是吴越取民间女年十五六岁者五百人,谓之殿脚女。

至于龙舟御楫,即每船用彩缆十条,每条用殿脚女十人,嫩羊十口,令殿脚女与羊相间而行,牵之。

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

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

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柳,是我国古典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意象,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一)以柳写景,摹春光无限。

初春时节,春寒料峭,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

民间云:“五九、六九,河边看柳。

”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于是,人们把春风称为“柳风”,春信称为“柳信”。

王维《田园乐》:“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气盎然的春景图。

元稹写道:“何处生春早,春生柳眼中。

”同样,我们从杨巨源的《城东早春》:“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中,读到的也是满怀的对春光的期待。

苏轼《一丛花・初春病起》:“东风有信无人见,微露意,柳际花边。

”春寒料峭之时,柳梢上已露出丝丝绿意,显现点点春光。

敏感的诗人正是从柳芽萌发中捕捉到来临的信息。

元代诗人刘因《探春》:“道边残雪护颓墙,城外柔丝弄浅黄。

春色虽微已堪惜,轻寒休近柳梢旁。

”冬春交接之际,严寒总是迟迟不肯退让,残雪困守着颓墙负隅抵抗,然而春光还是顽强地来到柳丝之上。

在这一幅对比的画面中,柳丝悄悄地向人们传达着春的希望。

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二))以柳喻情,抒世间真情。

1.写离别自汉代以降,“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

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惜别、相思之情。

唐代雍裕之《江边柳》:“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女主人公希望柳丝绵绵不断,能把“郎”的船儿系住,留他下来,永不分离。

宋代朱敦儒的《柳枝・江南岸》:“江南岸,柳枝;江北岸,柳枝;折送行人无尽时。

恨分离,柳枝。

酒一杯,柳枝;泪双垂,柳枝;君到长安百事违。

几时归?柳枝。

”连用六个“柳枝”(“留之”),将离别之痛写得真切感人。

另外,柳树易栽易活,以“柳”赠友,寄予着对友人的美好祝福,无论友人漂泊何方都能像“柳”一样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杨柳在古诗中的寓意

杨柳在古诗中的寓意

杨柳在古诗中的寓意
杨柳是一个情意缠绵的常见意象,表示离愁别恨、代指故乡、愁的象征、借指春天、韶华易逝的人生感慨、象征美女、喻指爱情、借代小人等。

在古诗词中,杨柳因“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

离别之时,满城杨柳,郁郁葱葱,万家屋舍掩映在杨柳的青烟绿雾之中,风拂杨柳,迎风摇曳,像是依依不舍的样子,此情此景,情景交融,以杨柳之貌,证杨柳之名,可谓名符其实。

这个时候最适合做的就是折柳相送了,这个习俗最早见于《诗经》: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四句的意思是: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抒写出当年出征和今日生还两种特定时刻的景物和情怀,言浅意深,情景交融,一个“杨柳”意象就把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从此,杨柳意象与离别就联系在了一起。

唐代宰相宋璟写的《送苏尚书赴益州》就引用了诗经的这句“杨柳依依”来表达对送别之人依依不舍的惜别心情:
我望风烟接,君行霰雪飞。

园亭若有送,杨柳最依依。

著名的灞桥折柳说的就是赠别的那种离愁别绪和深情厚谊。

灞桥两岸“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游人肩摩毂击,为长安之壮观”(《西安府志》),每当早春时节,柳絮飘舞,宛若飞雪,就形成了“灞桥风雪”景观。

到唐朝时,灞桥上设立驿站,凡送别亲人好友东云,一般都要送到灞桥后才分手,并折下桥头柳枝相赠,“灞桥折柳赠别”便成了特有的习俗。

自古多情伤离别,灞桥风雪”景观加上灞桥折柳的习俗,引来无数文人墨客的咏叹,仅《全唐诗》中直接描写或提及灞桥(灞水、灞陵)的诗篇就达114首之多。

因而灞桥又多了“情尽桥”、“断肠桥”、“销魂桥”之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词意象中的杨柳
早在《尔雅》的《释木》篇中就有如下记载:“柽,河柳;旄,泽柳;杨,蒲柳。

” 而西汉学者毛亨在《毛诗诂训传》,亦曰:“杨柳,蒲柳也。

”清代郝懿行在其所著的训诂学专著《尔雅义疏》一书中也说:“《诗》言…杨柳依依‟、…有菀者柳‟、…东门之杨‟,皆一物耳。

《尔雅》柽、旄、杨通谓之柳,蒲柳又谓之杨,是皆通名矣。

”由此,我便知道了,《战国策》里那个“百步穿杨”的典故为什么偏偏射的是柳,还有观音菩萨手持的“杨枝净水瓶”为何要插柳枝。

不过后人却将“杨柳”的由来附会给了隋炀帝,京杭大运河两岸遍植柳树,隋炀帝便赐予其杨姓,当然这只是后人的传说了。

概述柳絮:柳树的种子。

有白色绒毛,随风飞散如飘絮,因以为称。

南朝梁庾肩吾《春日》诗:“桃红柳絮白,照日复随风。

”唐杜甫《绝句漫兴》之五:“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宋苏轼《和孔密州东栏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生态环境:耐水湿,也能生于旱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长江及黄河流域,其它各地均有栽培。

概述杨花:据《辞源》解释为“柳絮”。

庾信《春赋》:“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落满飞”。

《辞源》是对的,古代诗词中“杨柳”意象不是指杨树和柳树,而是指柳树,一般是指垂柳。

折柳送别是古人的一个习俗,远行走水路居多,而水边多植柳树,折柳条最方便,而且柳者,留也,也更能表达送别者的依依惜别之情。

隋代无名氏《送别》:“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这里就用了“杨柳”、“杨花”、“柳条”几个词,显然,这里的树是柳树,“杨柳”是柳树,“杨花”是柳絮。

我们可以得知,在古代诗文中,杨、柳、杨柳,均是指柳树,而且多指垂柳,并非什么杨树。

至于现在说的杨树,柳树,是两种不同的,前者代表如白杨,而后者就如一般的垂柳了,不过它们同属杨柳科。

但现在说的杨树,的确杨花也是和柳絮差不多会到处飘舞的。

只是杨树飘的是花,柳树飘的是种子。

而且杨花和柳絮体态也很相似,大概这个就造成现代人的误解了。

杨花、柳絮的诗词意象
杨花的轻柔多情,使得自己成为古往今来情愫满怀的迁客骚人、浪迹天涯的异乡游子们寄托感情和哀思的信物。

早在北魏时,就有传为胡太后(宣武帝皇后)所作的杨花词,词曰:“阳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荡落南家。

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秋去春还双燕子,愿衔杨花入巢里。

”以杨花隐喻逃往南方的情人杨华,巧妙双关,哀婉动人。

词人们把自己的理想抱负、与红粉佳人的缠绵哀思、与亲朋好友的离愁别绪以及自身的抑郁不得志寄予温柔多情的杨花,希冀从中寻求自己的归宿。

“飞絮淡淡舞起,轻裳浅浅妆成。

去时散漫住何曾?总付流光一梦。

素心原无管束,岂为牵惹东风。

旧时烟柳又满城,惆怅青衫犹冷。

”一曲《西江月·杨花》把作者内心的孤寂、失意、怅然和抑郁表现得淋漓尽致。

可是那如蒙蒙细雨般的杨花又怎能解尽词人的愁绪呢?杨花是多情的,“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她想要抚平人生的伤痕,但是也许她只会增加词人的无奈、感慨。

杨花又是无情的,“无情雪舞杨絮,离复聚、几番寻觅”,杨花真的懂得什么是离愁吗,但是她不知道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不知道游子们的深深眷恋。

杨花目睹了“多情自古伤离别”的世间爱情纠葛,“百尺章台撩乱飞,重重帘幕弄春晖......”这是对分手之初的内心复杂难言之苦涩的自我咀嚼。

词人在此小词中表述了相思、阻隔、无望之哀,更浓重的是对“他”的怜爱怜惜。

倘若没有一种心音相通的理解的露水姻缘,分手不会有太难磨灭的痛苦。

既是红粉知己,又是两情投合,却无力永成连理;更何况明知所爱者际遇哀苦,飘泊不能自主,此去将会落得怎样的命运安排?其心底之失落和歉疚感交杂摩荡,最无法言语以传。

不过历史上,最为有名的还是苏试的那首《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是非花”,使杨花的“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的生动神态跃然纸上,而最末一句“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更成为千古名句。

这首词将杨花的精魂描写的淋漓尽致,把杨花与思妇的形象处理的不即不离、若即若离,表现出极其缠绵悱恻的情思,达到了物与神游的境界,堪称极品。

柳絮何时不再飘
每年春天漫天的杨柳絮就会在整个城市飞舞。

人们形象地将其称为“天女散花”,然而这些幽雅的名字却难以遮盖住飘飞的柳絮给城市市民所带来的麻烦和困惑。

雌性杨柳才飞花
看似迷人眼的飞絮随着风刮得到处都是,飘飞的柳絮时而包围行人,追赶着你的脚步,随着你的呼吸撩拨鼻孔和口腔,或者执意地讨好行人,强迫给你头上带上数朵小花。

柳絮给城市带来了不少的麻烦,市民常常会因柳絮而引起眼睛痒、红肿、鼻子痒、流鼻涕、鼻塞、打喷嚏、咳嗽等过敏症状。

到处飘飞的柳絮加重了环卫工人的作业量,记者从一个环卫工人处得知,每年这时候,环卫工人的作业量都大大增加,从早到晚都要持续不断地清扫。

汽车发动机等部件里如果进入柳絮,会直接影响车辆的性能。

据了解,杨柳树都是雌性树木,雌性杨柳树刚栽种的时候是不飘絮的,随着树木成熟后,才逐渐开始飞絮。

杨柳树价格便宜、成活率高、长得快,种后不久就能见到一批绿,所以深得绿化部门的青睐。

杨柳树有雌雄两种,树龄一般在40——50年左右,只有雌性杨树和柳树才会飘杨柳絮,飞絮期一般在15天左右。

专家坦言:根据树木生长规律和自然的更替过程来说,要全部换掉飘絮的雌杨柳起码要50年的时间,短时间内要想根本消除杨柳树飞絮之患,只能是大面积砍伐,大面积砍伐会对环境造成破坏。

由于树种更新的速度会很慢,市民还将要在每年享受这份特殊的“美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