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地杨柳意象
浅析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浅析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作者:余淑荣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2年第07期摘要:“杨柳”作为文学意象备受创作者青睐,历代产生了诸多含有此意象的佳作名篇。
然而,“杨柳”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独特的生命力极强的文学意象,是因为它与我国的一些传统文化以及国人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相连。
本文即试从这一角度来对此问题作简要论述。
关键词:古典诗词杨柳意象文化在我国文学作品中,“杨柳”是一个情思缠绵的常见意象,含有这一意象的名篇佳句举不枚举、俯拾即是,在古典诗词中这一类诗篇更是屡见不鲜。
在我国的古典诗词中,“杨柳”备受文人骚客的青睐,屡屡将之诉诸笔端,这也成就了“杨柳”在古典诗词意象中的独特地位。
一、杨柳意象的生成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个独特的概念,通常指创作主体通过艺术思维所创作的包融主体思绪意蕴的艺术形象,而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杨柳”,作为一个文学意象则象征着离别、送行、相思、想念、怀旧、回顾等人类社会的这类活动以及人们在这些活动进程中心中复杂的思想感情。
“杨柳”作为文学意象早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了,该书《小雅·采薇》篇中便有这样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以此为起点,后世文学中出现了大量借用杨柳意象来抒情达意的作品。
作为一个文学意象,杨柳具有以上诸种象征含义又是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的。
在中华民族的潜意识里,杨柳历来就是生命力的象征。
在远古时代,它即以此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横树则生,倒树则生,折而树之又生”(《战国策》),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另外,《说文解字》中有“柳,小杨也。
从木,戼声。
戼,古文酉,力九切”。
《说文》释“酉”日:“酉,就也。
”段玉裁注:“就,高也。
《律书》日:酉者,万物之老也……《天文训》日:酉者,饱也。
《释名》日:酉,秀也,物皆成也。
”显然,柳在造字者眼中,代表了万物的丰登成熟,充满了喜悦的希望。
生命在这时达到了高潮,柳也就因之而成为了充沛完满的生命力的渊薮了。
浅论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柳意象

浅论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柳意象
柳意象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经常出现的一种象征性意象。
它是用来比喻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描绘一种充满希望的境界,并表达出静谧、美好的象征意义。
在春天,柳树是最早开花的树种之一,因而它也被用来比喻爱情的芬芳和持久的誓言。
例如,在《渔家傲》中,作者张若虚把柳树用作比喻爱情的象征:“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笑语盈盈暗香去,留下恩爱深深。
”另外,柳树也被用来比喻柔软的性格和不变的友谊。
例如,在《汉东小猎》中,作者祝福比自己年轻的友人:“如杨如柳挺底枝,花时会伴花相知”。
这句话的意思是,愿伴随着青春花朵相知相惜,一如杨柳一样笔直挺拔。
总而言之,柳意象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代表了希望、爱情和友谊,也暗示了一种柔软的性格和持久的诚实。
古代诗词意象中的杨柳

古代诗词意象中的杨柳早在《尔雅》的《释木》篇中就有如下记载:“柽,河柳;旄,泽柳;杨,蒲柳。
” 而西汉学者毛亨在《毛诗诂训传》,亦曰:“杨柳,蒲柳也。
”清代郝懿行在其所著的训诂学专著《尔雅义疏》一书中也说:“《诗》言…杨柳依依‟、…有菀者柳‟、…东门之杨‟,皆一物耳。
《尔雅》柽、旄、杨通谓之柳,蒲柳又谓之杨,是皆通名矣。
”由此,我便知道了,《战国策》里那个“百步穿杨”的典故为什么偏偏射的是柳,还有观音菩萨手持的“杨枝净水瓶”为何要插柳枝。
不过后人却将“杨柳”的由来附会给了隋炀帝,京杭大运河两岸遍植柳树,隋炀帝便赐予其杨姓,当然这只是后人的传说了。
概述柳絮:柳树的种子。
有白色绒毛,随风飞散如飘絮,因以为称。
南朝梁庾肩吾《春日》诗:“桃红柳絮白,照日复随风。
”唐杜甫《绝句漫兴》之五:“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宋苏轼《和孔密州东栏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生态环境:耐水湿,也能生于旱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长江及黄河流域,其它各地均有栽培。
概述杨花:据《辞源》解释为“柳絮”。
庾信《春赋》:“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落满飞”。
《辞源》是对的,古代诗词中“杨柳”意象不是指杨树和柳树,而是指柳树,一般是指垂柳。
折柳送别是古人的一个习俗,远行走水路居多,而水边多植柳树,折柳条最方便,而且柳者,留也,也更能表达送别者的依依惜别之情。
隋代无名氏《送别》:“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这里就用了“杨柳”、“杨花”、“柳条”几个词,显然,这里的树是柳树,“杨柳”是柳树,“杨花”是柳絮。
我们可以得知,在古代诗文中,杨、柳、杨柳,均是指柳树,而且多指垂柳,并非什么杨树。
至于现在说的杨树,柳树,是两种不同的,前者代表如白杨,而后者就如一般的垂柳了,不过它们同属杨柳科。
但现在说的杨树,的确杨花也是和柳絮差不多会到处飘舞的。
只是杨树飘的是花,柳树飘的是种子。
而且杨花和柳絮体态也很相似,大概这个就造成现代人的误解了。
漫谈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漫谈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古诗词中出现的杨柳意象,常常被赞美为“千年杨柳色,万里杨柳堤”,是中国古代文学中非常重要的意象之一。
杨柳是驰名中外的树种,具有文化、生态、经济和审美等多重意义。
杨柳这一常见的自然景物,自古以来就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成为汉韵唐风、宋词元曲等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描写对象。
本文拟从不同的角度,对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进行分析和论述。
一、杨柳形态杨柳绿叶海棠红,除了形态的鲜明外,它所赋予的一种意境,也令不少古诗词作者为其所倾倒。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杨柳被称为“柳絮王”、“绿衣柳”,一般生长于江南、南方一带水边。
杨柳枝条柔软而细长,春季初发新芽,将葱翠的新叶旋即伸展,形成了一道优美的风景线。
古代诗词中经常以杨柳为主要描写对象,充分展现了杨柳的生命力与青春美丽。
二、杨柳意蕴杨柳的意蕴丰富,代表着古代诗词中一种自然美的修辞手法,将自然与情感巧妙的结合在一起。
1、清朝诗人袁枚《世说新语·讽刺篇》中有句话:“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柳絮之隙,碍于蚊鸣。
”将蚊虫的细微以及杨柳的柔软细密比作社会世间偏激之人,可见杨柳与蚊虫结合,代表了社会和人民生活之间的关联和融合。
2、唐代诗人温庭筠《商山早行》中有句话:“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表达了诗人离别时两情相悦的凄婉之情。
其中的杨柳,是倾诉出诗人的心声,也成为了情感的象征。
将杨柳与离别、怀念等情感诉之于诗,可见古诗中杨柳不仅具有藤蔓的美感,更是流露出蕴含深思的内核。
3、《木兰诗》中诗人写道:“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诗中蕴含了两种事物之间的虚实和相同之处。
杨柳既是自然景物,同时也是情感表达的符号,其内涵深厚,具有深层次的意蕴。
三、杨柳的文学表现1、唐代诗人杜甫《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到“客行静宜城,孤馆寒潭影。
雪断谷云垂,松禽鸟绿香。
霜梅庭径冷,雪柳帘栊香。
”将杨柳与雪花、香气相对应,展现出了杨柳在诗词中的重要性。
古代诗词鉴赏——“杨柳”的意象

古代诗词鉴赏——“杨柳”的意象一、“杨柳”本意解析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杨柳”是一个情思缠绵的常见意象,含有这一意象的名篇佳句数不胜数、俯拾即是,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
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唐·白居易《忆江南》)、“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唐·杨巨源《和练秀才柳杨》)、“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唐·刘禹锡《竹枝词》)、“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唐·王昌龄《闺怨》)、“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幕帘无重数”(北宋·欧阳修《蝶恋花》)、“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北宋·秦观《江城子》)、“一丝杨柳千丝恨,三分春色二分休”(元·薛昂夫《最高楼》)、“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清·高鼎《村居》),等等。
许多人在读到这些诗词时,可能会以为这些诗句中所提到的“杨柳”是杨树和柳树两种树的并称,其实不然,这些诗句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而与现代植物学分类中所说的杨树没有任何关系。
其证如下:清代张英等奉敕于康熙年间编撰而成的类书《渊鉴类函》中“杨柳”条目下诸多的古诗文例句中“杨柳”词义均被解为“柳”。
而当代《汉语大词典》中所收录的以“杨柳”为词素的三音节词十余条,其中的“杨柳”的意思亦皆为“柳”,如“杨柳腰”就是“柳腰”的同义词。
那么,柳树为什么会被称为“杨柳”呢?对此,清代杜文澜在其编撰的《古谣谚》一书的卷九十引唐代传奇《开河记》一书中的记载云:“功既毕,上言于帝,决下口,注水入汴梁。
帝自洛阳迁驾大渠,诏江淮诸州,造大船五百只。
龙舟既成,泛江沿淮而下。
到大梁,又别加修饰,砌以七宝金玉之类。
于是吴越取民间女年十五六岁者五百人,谓之殿脚女。
至于龙舟御楫,即每船用彩缆十条,每条用殿脚女十人,嫩羊十口,令殿脚女与羊相间而行,牵之。
唐诗三百首意象柳的诗句意蕴及出处

唐诗三百首意象柳的诗句意蕴及出处在唐诗三百首中,有许多诗句都使用了意象柳,表达了丰富的意蕴。
以下是一些例子及出处:一、“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贺知章《咏柳》)这句诗描绘了一棵高大的柳树,枝条垂下,像是绿丝带一般。
通过这个形象,表达了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二、“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李白《送友人》)这句诗将春天与梅花、柳树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季节更替、时光流转的感慨,也传递了送别友人的不舍与思念之情。
三、“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白居易《杨柳枝词》)这句诗描绘了春风吹拂下,柳树的枝条飘舞,嫩绿的颜色比金子还要鲜艳,柔软的枝条比丝还要柔美。
通过这个形象,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
四、“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高鼎《村居》)这句诗描绘了春天来了,小草长出了嫩芽,黄莺在天空中飞翔,杨柳在堤岸上摇曳生姿,仿佛沉醉在春天的烟雾之中。
通过这个形象,表达了对春天到来的欣喜之情。
五、“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这句诗描绘了清晨的雨后,道路上的尘土被润湿了,客舍和柳树的色彩都显得格外清新。
通过这个形象,表达了送别时的不舍与思念之情。
六、“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晏几道《清平乐·留人不住》)这句诗描绘了杨柳低垂,杨花漫天飞舞的景象。
通过这个形象,表达了对离别的伤感和留恋之情。
七、“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这句诗描绘了在夜晚听到有人吹奏折柳曲,引起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通过这个形象,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八、“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这句诗描绘了羌笛声中,杨柳似乎在表达着怨恨之情,但春风却无法吹到玉门关外。
通过这个形象,表达了对戍边将士的同情和安慰之情。
九、“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李商隐《赠柳》)这句诗描绘了听说柳树的风流极美丽,来到时正当婀娜多姿的时候。
杨柳在古诗中的寓意

杨柳在古诗中的寓意
杨柳是一个情意缠绵的常见意象,表示离愁别恨、代指故乡、愁的象征、借指春天、韶华易逝的人生感慨、象征美女、喻指爱情、借代小人等。
在古诗词中,杨柳因“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
离别之时,满城杨柳,郁郁葱葱,万家屋舍掩映在杨柳的青烟绿雾之中,风拂杨柳,迎风摇曳,像是依依不舍的样子,此情此景,情景交融,以杨柳之貌,证杨柳之名,可谓名符其实。
这个时候最适合做的就是折柳相送了,这个习俗最早见于《诗经》: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四句的意思是: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抒写出当年出征和今日生还两种特定时刻的景物和情怀,言浅意深,情景交融,一个“杨柳”意象就把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从此,杨柳意象与离别就联系在了一起。
唐代宰相宋璟写的《送苏尚书赴益州》就引用了诗经的这句“杨柳依依”来表达对送别之人依依不舍的惜别心情:
我望风烟接,君行霰雪飞。
园亭若有送,杨柳最依依。
著名的灞桥折柳说的就是赠别的那种离愁别绪和深情厚谊。
灞桥两岸“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游人肩摩毂击,为长安之壮观”(《西安府志》),每当早春时节,柳絮飘舞,宛若飞雪,就形成了“灞桥风雪”景观。
到唐朝时,灞桥上设立驿站,凡送别亲人好友东云,一般都要送到灞桥后才分手,并折下桥头柳枝相赠,“灞桥折柳赠别”便成了特有的习俗。
自古多情伤离别,灞桥风雪”景观加上灞桥折柳的习俗,引来无数文人墨客的咏叹,仅《全唐诗》中直接描写或提及灞桥(灞水、灞陵)的诗篇就达114首之多。
因而灞桥又多了“情尽桥”、“断肠桥”、“销魂桥”之称。
古诗词中的意象

杨柳:杨柳的依依之恋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故以此暗喻离别,有惜别怀远之意;杨柳多种于檐前屋后,象征故乡;杨柳自身柳絮飘忽不定的特点,被当作遣愁的凭借。
长亭:蕴含依依惜别之情。
南浦:指南面的水滨,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人,故称送别地,表送别的伤感。
劳歌: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送别歌的代称。
阳关:唐宋诗词中,阳关为离别送行的歌。
月亮:思乡的代名词,团员与思念,故园,永恒,美的象征,寄寓心灵自由的情况,淡泊闲逸,追求。
鸿雁: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或者书信,寄寓对故乡的思念,对亲人音信的盼望:鸿雁春秋迁徙,一生漂泊无定,没有依靠,喻人生遭遇的凄凉悲苦: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哀伤苦痛,流离失所。
双鲤:鲤鱼代指书信,双鲤指代远方来信。
捣衣: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思乡)浮云:望云思友,悠悠白云寄托思念之情于千里之外的友人;象征奸佞势力;也用以表现游子的漂泊不定。
尺素:书信。
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芭蕉: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联系,南方有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猿啼:悲伤伤感情绪;哀猿,表心中哀愁。
斜阳: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
流水:水有柔和清冷的特点,故常用来比喻月色虽具体缺难以把握的事物;又因水的剪切不断,永不停歇与愁绪的无始无终无休无止相吻合,故诗人又常以水喻愁,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时间的流逝。
杜鹃:寄它凄凉,哀怨,思归(难以抚平的思归愁绪);杜鹃啼血比喻忠贞。
鹧鸪:表达依依惜别之情;因其声凄切,常寓处境之艰难,心情之惆怅;因其雌雄对唱,常寓夫唱妇随,女欢男爱,情爱所致,离别之苦,悲情油然而生(相思)。
菊花:清丽淡雅,芳香袭人,欺霜傲雪,不与群芳争列,坚强品格,清高气质,素雅淡泊;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
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竹子:虚心有节,根固质坚,潇洒挺拔,象征坚贞,高雅气节,积极向上,借竹言志,托竹寓情,清高脱俗的雅趣,赞扬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秉性,高风亮节,顽强生命力,忠诚;湘竹,表悲伤的情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在我国古典诗词曲中,杨柳是最常见的意象之一,也是最优美动人、缠绵多情的一个意象。
仔细而深入地探究杨柳意象在古诗中的作用,对于了解古代文化传统,提高民族文化素养,增强诗词鉴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借杨柳抒写惜别深情“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管别离。
”(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蕴含惜别之意是杨柳意象最本质的艺术特征。
古代诗词曲借杨柳意象来抒写离别之情的佳句可谓不胜枚举。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李白《劳劳亭》)“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
”(王唯《送元二使安西》)“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轼《水龙吟》)“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王实甫《西厢记》)这些佳词丽句都以柳传情,缠绵悱恻。
杨柳意象与离别联系在一起,首先,是因为杨柳姿态婀娜柔美,温婉多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杨柳的依依不舍之态和人们的依依惜别之情水乳交融地吻合在一起,以至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称赞道:“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
”认为“杨柳依依”生动地表现了杨柳的婉软美好之态,“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从《诗经》这个源头开始,我国古典诗词曲中的杨柳意象便有了惜别的暗示性和启发性。
其次,是因为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谓“载酒送春别,折柳系离情”。
这一习俗到唐代尤盛。
当时长安人多到灞桥折柳送别。
据《三辅黄图》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到此桥,折柳赠别。
”这是折柳与赠别有密切联系的最早记载。
“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
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裴说《柳》)“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陆游《秋波媚》)“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无名氏《送别》)再次,“柳”与“留”谐音,折柳送行,含有殷殷挽留之意,表达眷眷难舍之情。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秦观《江城子》)还有一点是,古曲中有《折杨柳》的送别曲子。
例如,汉乐府《横吹曲》中就有《折杨柳》曲。
北朝民歌《折杨柳歌辞》有“上马不提鞭,反折杨柳枝”的句子。
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孤城一片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其中的“杨柳”指的就是《折杨柳》曲。
李白的《春夜洛阳城闻笛》)更妙:“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闻笛声而激起乡愁,触动离忧,何也?皆因此笛吹奏的是《折杨柳》曲!▲借杨柳歌咏美好春光杨柳生长于春,茂密于夏,枝叶葳蕤,生机蓬勃,所以古人常借咏柳来赞美春光歌咏大自然。
例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陶渊明《归园田居》)“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初春小雨》)“春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
”(晏殊《诉衷情》)“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晏殊《破阵子》)“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春光明媚,美景如画,令人流连忘返。
借杨柳歌咏美好春光,最负盛名的当数唐朝诗人贺知章的那首《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运用比喻、拟人手法,不但表现了柳叶的精致之美,歌颂了春天的盎然生机,而且唤起了读者的联想,给人留下了极为广阔的想像空间,堪称咏柳的千古绝唱。
也有借杨柳表达惜春伤春之情的。
例如,“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
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
而今往事难重省,归梦绕秦楼。
相思只在,丁香枝头,豆蔻梢头。
”再如,“参差烟柳灞陵桥,风物尽前朝。
衰杨枯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柳永《少年游》)把伤春、惜别和相思之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借杨柳描写女子和爱情从审美的角度讲,杨柳随风披拂,娇羞依人,千般姿态,万种风情,极具女性的阴柔美,因而古人常用杨柳来形容女子的身姿容颜。
“芙蓉如面柳如眉”(白居易《长恨歌》),“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白居易《不能忘情吟》)以“柳眉”、“柳腰”状女人俏丽之姿、优雅之态,如在目前。
杨柳给人的审美愉悦还体现在对爱情的描写上。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欧阳修《生查子》)多美的意境,多美的爱情!“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江上”并非“江岸”)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诗歌以杨柳起兴,寓情于景,描写了一幅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的绝妙图画。
也有借杨柳描写爱情悲剧,抒写感世伤怀之情的:“莫攀我,攀我太心偏。
我是曲江临池柳,这人折了那人攀,恩爱一时间。
”(《敦煌曲子词》)以杨柳自比,直抒胸臆,其身遭遗弃的痛苦和怨愤,求爱不得的无奈和悲哀,怎不令人潸然泪下,感慨系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兮,雨雪霏霏”。
杨柳妩媚婀娜,摇曳多姿。
它诞生于《诗经》这方沃土里,茁壮于陶渊明的草庐旁,繁荣于唐诗宋词的艺苑中,历来为诗人画家所钟爱,为文人墨客所青睐。
千百年来它寄托了多少相思离愁,又承载了几多羁旅情怀。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杨柳代表着春风,象征着春天,它是春的使者。
所谓“风回小院庭芜绿,杨柳春相续”你看,庭院绿意盎然,柳睁开了眼睛。
春天是一个多么令人神往的绿色世界啊!“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美丽的黄鹂在嫩绿的柳枝间尽情的欢唱,春天又是一个多么富有生机的世界啊!“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风居然裁出了丝绦,可见春天是一个多么富有创造力的季节!诗人们就是这样把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融于对杨柳的描绘中。
“杨柳枝,芳菲节,可憎年年增离别”。
自汉代以来,人们送别亲朋好友,爱折柳枝相赠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至唐代“折柳”这一风俗便成为赠别或送别的代称。
“霸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依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罗隐《柳》)诗人运用比兴手法,借助春柳的形象,抒写暮春晴日长安城外灞水岸边的送别情景,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离情别绪。
杨柳啊,你留给多少亲朋挚友惜别的痛苦辛酸!“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
“(代叔伦《堤上柳》)青青的垂柳啊,你垂下的万条柔丝,编织了多少离情,又缝进了多少别绪,你使夫妻们肝肠寸断,又使多少情侣们爱意缠绵,泪水涟涟。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雍裕之《江边柳》)诗中的女主人公没有折柳送别。
反而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
难以割舍的依恋之情通过柳丝的这一意象表现得何等真切,又何等凄婉。
“绊惹春风别有情,时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唐彦谦《垂柳》)。
这首诗的开篇惟妙惟肖的写出了垂柳的婀娜多姿,别具柔情,然后笔锋一转,另辟蹊径,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故事,针砭时弊,讽刺矛头直指皇帝为首的封建官僚集团,于柔情中见犀利,含蓄中露锋芒,愤世嫉俗之情可谓淋漓尽致!“参差烟树霸陵桥,风物尽前朝。
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
一曲《阳关》,断肠声尽。
独自凭兰桡。
”这是柳永的一曲《少年游》。
作者借霸桥暮色、衰杨古柳、夕阳残照等一系列物象寄情,将羁愁与伤感的双重惆怅进行了强烈的渲染,字字跳荡着浪迹异乡、沦落不遇的愤慨;句句蕴涵着对现实的不满和诅咒。
高度的概括了封建社会无数游宦漂泊的文人的凄苦忧愤的心境。
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折柳象征着离别,所以杨柳往往成为引发相思、触动离愁的媒介,寄托着相思怀人之情感。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该诗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的登上翠楼去欣赏春景,忽然间无情的杨柳闯入了她的眼帘,撩拨起她的相思,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激起她对丈夫的无比思恋。
孤独、寂寞、悔恨之情便油然而生。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是柳永《雨霖铃》中有名的诗句,它把杨柳、晓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相思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而又凄凉的画面。
因为此时是他离开心爱的人儿的第二天早晨,“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还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
面对眼前的凄凉景象,而前路是“千里烟波”还要继续前行,离自己的恋人越来越远,他怎么能不思念万分呢?这惹人的杨柳啊,就如同他那绵绵的相思深深地扎根于他痛苦的心畔。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毛泽东)。
中国人民如春风中的杨柳那么蓬勃,那么多姿,那么富有活力和生机,他们在社会主义春风的吹拂下,意气风发,欣欣向荣,婆娑舞弄。
充满了希望,充满了无比伟大的创造力,毛泽东借春风中的杨柳抒发了对劳动人民的无比热爱和深深赞美之情。
出门顺风栽杨柳清明前后,谷风习习,柳条依依,柳叶如眉,不禁想起温州鼓词艺人吟唱的“出门顺风栽杨柳,回家金杏满树红”的俚语。
温州人素有外出务工经商的习惯,每年清明前后,春和景明,便打点家生伙出门做生意,家人邻里预祝他顺风顺水在外地发达赚银,广进财源。
像杨柳那样栽到哪里,就在哪里生根、立业,叶茂枝盛,待到秋后回家时,门前屋后金杏满枝硕果,红红似火。
这虽是一句古老的吉祥讨彩的祝语,却应验当今数百万温州能人在祖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以至越洋过海在外国创业之身,像杨柳那样随土而安、异域生财。
数不尽的温州村、温州城正是温州人出门顺风栽杨柳的写照,更是温州人的骄傲。
杨柳,不仅是温州人的吉祥物,也是中华民族借以咏吟胸臆、寄托心志的具有诗情画意的素材,侧面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淀。
杨柳的柳字与留字谐音,提到柳便在人们的心目中油然滋生挽留客人、亲人的意境。
早在汉代便有折柳送别暗寓殷勤挽留之情。
到隋唐两宋更盛。
隋代无名氏的《送别》诗:“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唐代长安东边的灞水上有座灞桥,是东去洛阳的必经之路,京城人送客至此,大盛折柳示留之风。
因而灞水两岸遍植杨柳。
南朝那位才尽的江郎曾有“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句子,后人便改称灞桥为销魂桥。
唐代裴说《柳》诗:“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怨柳树无情,实怨离人无情。
被误归李白名下的《忆秦娥》词中“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灞陵就是指这座销魂桥。
离人在此桥折柳话别,难禁热泪。
现代常闻于歌坛的近人李叔同的《握别》:“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句,也是借晚风笛声中的柳丝来抒发“知交半零落”后好友又要分手的伤感!杨柳的柳字与留字谐音,提到柳便在人们的心目中油然滋生挽留客人、亲人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