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枫桥夜泊》教学反思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古诗《枫桥夜泊》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古诗《枫桥夜泊》教案及反思21 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榆、畔”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更”,会写“孙、泊”等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枫桥夜泊》。
3.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4.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2.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收集整理关于王维、张继、纳兰性德的资料。
【教学课时】 3课时第2课时《枫桥夜泊》【课时目标】1.会写“泊、愁、寺”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默写《枫桥夜泊》。
3.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一、揭示题目,解字读题1.谈话导入:一千二百多年前,一个叫张继的人进京赶考,后考取了进士。
后来他因安史之乱而羁旅在外,但他在客居漂泊途中写下的这首诗却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篇。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枫桥夜泊》。
(板书题目,指导书写“泊”字,学生齐读)2.理解诗题:“泊”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指什么?在哪儿停泊?(夜晚将船停泊在枫桥边)3.简单介绍作者。
课件出示:张继,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进士。
诗多纪行游览、酬赠送别之作,风格清远,以《枫桥夜泊》最为知名。
【设计意图】以讲故事的方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介绍写作背景,读题解字,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境,为接下来的学习作铺垫。
二、通读感知,读懂诗意1.自学生字词,读通、读顺古诗。
(1)学生自读。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相机正音。
(3)指导书写“愁、寺”。
“愁”和“寺”都是上下结构的字,“愁”要写得上大下小,“禾”的末笔捺变点,“火”的点、撇要收些,形成避让关系,下部“心”要略扁。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学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学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学反思【第1篇】通过这节课,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反思自己,自己的知识储备太少,表达能力弱,经常在课堂上出现词不达意的现象,面对学生有意无意提出的一些奇怪问题或不合逻辑的独特想法,往往手足无措,没能给孩子一个很好的引导。
另外,我在教学时从“愁”字入手展开教学,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为什么而发愁?”较为局限,仅仅体会到了诗人对自己的愁,应该出示一段介绍诗人张继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对这段内容的解读,更进一步地认识到诗人张继的愁不仅仅是愁自己,愁家乡,更是愁国家的命运,愁百姓的疾苦。
作为教师,特别是一名语文教师,面对学生的课堂生成,不应固守预设,而应该尊重学情,当好一个促进者和引导者的角色,积极有效地进行调控,促进更精彩的生成。
而要想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具备丰厚的知识储备,要想游刃有余,就得厚积薄发。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学反思【第2篇】《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全诗描绘了诗人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
月落、霜天、江枫、渔火伴着乌啼、钟声,交织成一幅凄美的秋江夜泊图。
“愁眠”是《枫桥夜泊》的诗眼,因为愁眠,诗人才看到月落、江枫、渔火,感受到霜气满天,听到乌啼、钟声。
月落后,天地之间一片昏暗,江边枫树影影绰绰,江中渔火星星点点,霜气袭人、乌啼凄厉,景中无不带着作者的愁思。
诗人与愁思相伴,难以入眠。
或许,只有城外寒山寺悠扬回荡的钟声,才能与诗人相伴。
在教学时,我从诗题入手,引出“愁眠”,在反复品读中感受诗人内心的孤独。
一、读诗题,谈所得,引出“愁”。
“枫桥夜泊”简单的四个字,交代了地点、时间、事件。
“枫桥”在苏州西北的枫桥镇,诗人夜间在此停泊。
诗题不难解读,学生在课前也做了充分的预习准备,能够准确说出生字“泊”的意思。
理解诗题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枫桥在苏州,距离诗人的家乡湖北襄阳千里之外。
此时,诗人不是一个游客怡然自乐,而是一个科举考试的失败者。
古诗《 枫桥夜泊》教学反思

古诗《枫桥夜泊》【唐】张继教学反思
《枫桥夜泊》是唐代文学家张继的一首诗,描绘了夜晚船只停泊在枫桥的情景。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教学反思:
1. 历史背景引入:在教学时,可以首先介绍唐朝安史之乱后的社会背景,让学生了解张继创作这首诗的历史背景。
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的羁旅之情和时代氛围。
2. 文学风格分析:张继的《枫桥夜泊》以其精致的描写而著称。
教学时可以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例如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等,让学生体会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情感。
3. 语言运用:张继的语言运用非常精湛,包括用词的准确、语句的流畅等。
通过分析诗中的具体语言表达,教学可以侧重于如何运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来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意境。
4. 文学主题:张继的《枫桥夜泊》抒发了旅途中的孤独与感慨,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沉思。
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主题,以及这一主题在整个唐代文学中的位置和意义。
5. 与生活联系: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将诗歌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探讨作者的感悟是否仍然具有普遍性,以及在当代社会中是否有类似的体验和情感。
6. 创作实践:最后,教学可以通过写作实践,让学生模仿张继的写作风格,创作属于自己的夜泊诗,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古代诗歌的魅力。
通过以上教学反思,可以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和欣赏《枫桥夜泊》,同时培养其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枫桥夜泊》教学反思17篇

《枫桥夜泊》教学反思《枫桥夜泊》教学反思17篇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枫桥夜泊》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枫桥夜泊》教学反思1《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全诗描绘了诗人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
月落、霜天、江枫、渔火伴着乌啼、钟声,交织成一幅凄美的秋江夜泊图。
“愁眠”是《枫桥夜泊》的诗眼,因为愁眠,诗人才看到月落、江枫、渔火,感受到霜气满天,听到乌啼、钟声。
月落后,天地之间一片昏暗,江边枫树影影绰绰,江中渔火星星点点,霜气袭人、乌啼凄厉,景中无不带着作者的愁思。
诗人与愁思相伴,难以入眠。
或许,只有城外寒山寺悠扬回荡的钟声,才能与诗人相伴。
在教学时,我从诗题入手,引出“愁眠”,在反复品读中感受诗人内心的“愁”。
在课始,我通过“一千二百年前,有一个叫张继的人进京赶考,最终却名落孙山。
时至今日,当年的状元现在已无人知晓,可落榜学子张继的一首诗却流传至今。
那么这首诗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枫桥夜泊》。
”这样一段话激起学生对《枫桥夜泊》的学习兴趣。
遵循“一课一得”的教法,这节课仅仅围绕“愁”来讲。
我紧紧地抓住了课文中“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愁”字展开教学,找准了这首古诗的感情基调。
初读古诗,并让学生评价。
之后学习了一个生字“愁”。
通过反复朗读,在阅读中理解古诗诗意、体会诗情。
又结合图画来说诗句意思。
紧扣诗眼,抓住“从哪看出诗人张继很愁?”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古诗。
在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张继“愁什么”时,首先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诗句字面意思的理解,月亮落山了,乌鸦在哇哇地叫着,整个大地都被大雾笼罩着。
江边的枫树映衬着点点渔火,诗人张继独自站在船头,难以入眠,只听的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在耳畔萦绕,感受到诗人此时的孤独、凄凉、寂寞。
重点讲解了关于“霜满天”和“对愁眠”的几种说法,开拓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知道答案不止一种,面对同一事物,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就好,自己的见解来会更好。
枫桥夜泊-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枫桥夜泊-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枫桥夜泊》这首诗的主要情节和作者杨万里。
2.听诗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3.了解使用形容词、动词等修辞手法,提升诗文理解能力。
4.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二、教学准备1.课文:《枫桥夜泊》2.教学用品:课件、计算机、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让学生想想自己夜晚在哪些地方玩过?有没有过类似《枫桥夜泊》中那样的体验?在哪里?是什么感受?2.引入《枫桥夜泊》: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叫《枫桥夜泊》,请同学们预测这首诗的内容是什么?并展示相关的图片,让同学们更好地感受到诗歌的意境。
2. 诗歌教学1.整体朗读诗文,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2.分段学习,理解并解读诗文,特别注意其中使用的形容词、动词等修辞手法,如何使文章行文更加生动形象?例如,“碧玉妆成一树高”,描述枫叶如美玉一般,不禁让人联想起枫叶的美丽与高洁。
3.多次反复朗读,体味诗句的意境,了解作者杨万里的人生境遇,思考他在写作时所体现出的情感。
3. 课堂练习1.课堂讨论:“枫桥夜泊”这首诗给你什么感受?2.集体朗读其他优美的古诗词,并理解它们所表达的情感。
4. 作业布置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或者一个人为切入点,写一篇小作文(200字左右),并使用适当的形容词和动词,将其语言表达更加生动。
四、教学评估1.通过课堂讨论,了解学生对《枫桥夜泊》的掌握程度。
2.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估,了解学生在课堂上所掌握的知识是否能够应用到写作中去。
五、教学反思1.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多读诗歌,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积极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3.鼓励学生多加思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文学的内在美感。
枫桥夜泊教学反思

枫桥夜泊教学反思《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在教学这首诗的过程中,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以下是我对这堂课的教学反思。
一、教学设计的反思在教学设计方面,我首先确定了教学目标,即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掌握诗歌中的生字词,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在导入环节,我通过讲述张继的生平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为理解诗歌的情感奠定基础。
在讲解诗歌内容时,我运用了多媒体展示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景象。
同时,我还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然而,在教学设计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对于诗歌中一些较为抽象的意境,如“愁眠”,我的讲解还不够深入,导致部分学生理解不够透彻。
另外,在教学活动的安排上,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时间相对较少,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二、教学过程的反思1、生字词教学在生字词教学环节,我通过板书和示范朗读,让学生掌握了“泊”“愁”“眠”等生字的读音和写法。
但在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时,发现部分学生仍存在读音不准确和书写错误的问题。
这说明我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关注还不够全面,没有及时发现并纠正个别学生的错误。
2、诗歌讲解在讲解诗歌内容时,我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并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大部分学生能够跟上教学节奏,但仍有少数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存在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以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
3、朗读指导朗读是诗歌教学的重要环节。
在这堂课中,我通过范读、个别读、集体读等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但在朗读评价方面,我做得还不够细致,没有针对每个学生的朗读情况给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这使得朗读指导的效果打了折扣,学生在朗读技巧上的提高不够明显。
4、课堂互动在课堂互动方面,我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案范文(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案范文(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案范文第【1】篇〗《枫桥夜泊》教案设计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古诗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
2、能力目标:展开想象,培养研究、自学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能查阅并初步使用有关资料。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展开想象,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培养朗读能力、品词析句能力.学情分析:为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争取语言教学与思维训练同步,其一是让学生学习言语材料过程中的质疑,激起解惑的兴致与情绪,引发学生思维的“野马"在言语材料的“草原"中东奔西突;其二,对学生适时进行点拨,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并在与言语材料的“对话”中碰撞出新的智慧火花;其三,引导学生收扰思维的“野马”,依据言语材料得出最佳结论。
在教学古诗《枫桥夜泊》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认识诗人张继选词炼字的妙处,其中包括“落月”、“啼乌”、“寒霜”、“江枫”、“渔火"、“愁眠”等6个意象,通过创设意境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一位异乡游子在一个深秋夜晚的忧愁,孤独与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 导入新课,介绍《枫桥夜泊》的深远影响。
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
这首诗,它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
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座古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
你们知道吗,在江苏省苏州市的城西,有一座桥,这个桥叫枫桥,在离枫桥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寺庙,这个寺庙就叫寒山寺.一座桥,一座寺,看似很平常的地方,凡是去苏州市的人大多要去看一看枫桥,要去听一听寒山寺的声音,甚至日本、韩国的朋友都特地来到中国苏州亲耳聆听一下那儿的钟声,用手抚摸一下那儿的桥,这是为什么呢?对,这是因为唐代诗人张继写了一首有名的诗,叫做《枫桥夜泊》。
这首诗,千百年来,究竟在散发着怎样的魅力呢?这节课,咱们将一同去感受。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7单元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部编版)

4.审美鉴赏能力: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美,培养审美情趣,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
5.创新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将诗词中的描写方法运用到写作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体会诗词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塑造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诗词朗读技巧:正确的朗读节奏和语气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教师需要通过示范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
-创作技巧的内化:学生可能难以将诗词中的创作技巧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教师需要提供具体例子和练习,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
具体举例:
-教学重点中的“诗句解析”举例: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教师需解释“月落”指的是夜晚即将结束,而“乌啼”和“霜满天”则描绘了一幅寒冷而凄清的景象,通过这些关键词语的理解,学生能更深入地感受诗词的氛围。
7.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枫桥夜泊》,并尝试运用诗词中的描写方法,创作一篇描绘夜晚景象的短文。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文化素养:通过学习《枫桥夜泊》,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诗词文化,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正确朗读、背诵古诗词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技巧,增强语感。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枫桥夜泊》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词的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通过引导他们朗读、分析诗句,大多数学生能够体会到诗词的意境和情感。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对于诗词背景的介绍,我意识到仅仅通过口头讲解,学生们可能难以形象地理解诗人创作时的情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以考虑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更加生动地展现诗词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诗词的情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枫桥夜泊》教学反思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全诗描绘了诗人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
月落、霜天、江枫、渔火伴着乌啼、钟声,交织成一幅凄美的秋江夜泊图。
“愁眠”是《枫桥夜泊》的诗眼,因为愁眠,诗人才看到月落、江枫、渔火,感受到霜气满天,听到乌啼、钟声。
月落后,天地之间一片昏暗,江边枫树影影绰绰,江中渔火星星点点,霜气袭人、乌啼凄厉,景中无不带着作者的愁思。
诗人与愁思相伴,难以入眠。
或许,只有城外寒山寺悠扬回荡的钟声,才能与诗人相伴。
在教学时,我从诗题入手,引出“愁眠”,在反复品读中感受诗人内心的孤独。
一、读诗题,谈所得,引出“愁”。
“枫桥夜泊”简单的四个字,交代了地点、时间、事件。
“枫桥”在苏州西北的枫桥镇,诗人夜间在此停泊。
诗题不难解读,学生在课前也做了充分的预习准备,能够准确说出生字“泊”的意思。
理解诗题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枫桥在苏州,距离诗人的家乡湖北襄阳千里之外。
此时,诗人不是一个游客怡然自乐,而是一个科举考试的失败者。
此时,夜深了,诗人独自一人,他的心情如何?”愁,自然引出。
二、读诗文,勾画面,体味“愁”。
诗人挥不去几多愁,无法入眠。
正因与愁相伴、睡不着,诗人才能看到眼前景,听到耳边声。
“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诗文,闭上眼睛,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把你看到的景物在诗中用‘——’画出来。
”学生读完,我先请学生用一句话或几句话说说诗人看到了什么,这是整体的描绘。
然后,我让学生按顺序说出诗人看到的景物“月落、江枫、渔火”,并思考“如果让你来画这些景物,你会选择什么色的画笔,怎样画”。
让学生想象作画的过程,也是学生理解诗意,感受诗情的过程。
学生说“月落”在画面中不好表现,我说:“是啊,月亮落下,可不好画啊,那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可张继一直守着天边的月,一直到月落。
你感受到了什么?”这样月落就被赋予了诗人的情感,那是忧郁、孤独、伤感。
受到插图和现实生活的影响,几个学生在说画“江枫”时选择红色的画笔。
我没有急着否定,给出所谓的正确答案。
而是顺着学生的话:“是啊,‘霜叶红于二月花’,枫树是火红的。
可是,此时月亮已经落了,在没有月亮的夜晚,没有灯光,你能看得很远、看得很清楚吗?”学生摇摇头。
“是啊,四周黑洞洞的,借着微弱的渔火,江边的枫树在诗人眼里也是模模糊糊的,会透着火红的色彩吗?”月亮已经落下,江边的枫树模模糊糊,船上的渔火星星点点,一切都不是那么清楚。
“此时,在昏暗的夜色中,诗人会有什么感受,你能用一个词形容吗?”诗人很孤独,在秋天的深夜,会感到瑟瑟寒风,诗人甚至感到了——“霜满天”。
接着,我
和学生辨析,“霜能不能满天,是不是诗人写错了,用词不当?”学生各抒己见,最后达成共识,诗人凄凄冷冷,感觉到霜气满天,实际上是到处都冷,没有一丝温暖啊。
三、品钟声,抒情感,解落“愁”。
“乌啼”“钟声”是诗人听到的。
乌啼透着凄凉,但是钟声是复杂的。
我播放了钟声的音频,让学生感受钟声的深远、悠长,并补充了寒山寺钟声的特殊意义:过年时,夜里11点40分寒山寺的钟声都会敲响108下,最后一声敲响正好第新年的0点。
这108声钟声,预示着人的108种烦恼都会随钟声消除。
“这钟声好像在对张继说:……”,写话训练水到渠成。
孩子们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张继啊,请你不要再发愁了,这108声钟声之后,一切都会好的。
”“张继啊,科举落榜不算什么,你还有机会。
”……
寒山寺的钟声响了千年,你听,在陈小奇在《涛声依旧》中这样写道:“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歌声在教室内响起,孩子们沉浸在音乐声中,此时下课铃已响,可他们坚持要听完这首歌。
我想,“枫桥夜泊”的风景和“枫桥夜泊”的钟声一定会留在孩子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