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使用5大误区
抗生素应用误区分析

第8卷第04期 总第84期 二〇一〇年二月•下半月刊130②适当的体力劳动及体育活动,可促进正常脂质代谢,预防肥胖,锻炼循环系统调节功能,增加冠状动脉侧支循环。
③生活起居要有规律,避免持续过度紧张脑力劳动,保证充足的睡眠,禁烟,禁饮烈性酒。
④积极治疗并发症:积极治疗并存的高血压。
⑤降血脂药物的应用:力平脂:200 mg,每日1粒;脂必妥:0.35g,每日3次,每次3片;多烯康:0.45 g/粒,每日3次,每次2~4粒;脉通:每次1粒,每日3次。
4 一般护理对有心绞痛发作和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应绝对卧床休息,待急性期过后,病情稳定时才可逐渐增加适当的体力活动,改善心肌血液循环,减少心绞痛发作。
病房环境应保持安静,空气新鲜,温度适宜,因为冷与热易诱发心绞痛。
病情观察应严密观察心律、脉搏、血压的变化,注意心绞痛发作的时间和疼痛性质,如疼痛增频或加重应及时通知医生。
用药观察,患者用抗心绞痛药物时应注意用药后的反应,如硝酸酯类药或硝苯吡啶,用药后常有血管扩张而致头昏、头痛、面红、心率增快。
给氧,对冠心病患者,应根据不同的病情和缺氧情况,给予不同流量的氧气吸入。
5 心理护理冠心病患者因得知自己的诊断后,加之病情的发作,多数表现为紧张、恐惧、悲观、整日焦虑不安、忧心忡忡等,医护人员要针对患者不良的心理,制定周密的治疗护理计划和实施办法,用暗示的手段和强有力的事实说服患者,使他们产生安全感和信赖感,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建立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
6 护理的注意事项①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说服患者有战胜疾病的信心,冠心病是一个长期治疗过程。
如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就能使病情得到改善。
一定要坚持长期服药,不能随意停药,因此患者耐心接受长期的防治措施至关重要。
②合理膳食。
提倡饮食清淡,多食富含维生素C(新鲜蔬菜、瓜果)和植物蛋白(豆类及其制品)的食物。
尽量以植物油为食用油。
对确诊冠心病,严禁暴饮暴食,以免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抗生素临床使用误区和应用基本原则

抗生素临床使用误区和应用基本原则1抗生素临床使用误区抗生素又称为抗菌药物,它可以有效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减轻或治疗感染性疾病的症状和体征。
抗生素的有效运用,对于治疗感染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近年来,抗生素的滥用和误用在临床治疗中日益增多,从而导致抗生素耐药性抗菌素问题日益严重。
抗生素临床使用误区几乎无处不在,基本可以分为药物滥用误区和使用循环误区。
1.1药物滥用误区药物滥用是指医生误认为病患有感染时,开药物来治疗,却没有真正物理检查证实或者药物选择不当。
由于不正确的诊断、误以为药物副作用轻微,或者预防感染开药物治疗,都会使抗生素应用错误和滥用。
1.2使用循环误区抗生素的药效较弱,在某些病患身上作用不明显时,有些医生就会认为这种药对这种病没有效果,就会误认为这需要延长用药时间,或重复使用,形成抗生素的循环误区。
2抗生素临床应用基本原则早在1960年,英国的Holmes博士就提出了抗生素的基本原则,也即“规律原则”。
起源于Holmes博士的“规律原则”是一种不断发展的生物细胞原则,它的思想内涵对抗生素的使用有着深远的影响。
抗生素的临床使用基本遵循以下几条原则:2.1规律原则抗生素的使用要按照一定的规律,针对病患身上特定的抗菌病原体,采取正确有效的抗生素,按照单药或复方使用抗生素,把握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以避免和减少抗菌药的滥用和不必要的使用。
2.2精确原则要明确病原体的病理特点,明确合适的抗生素,根据疾病与微生物的特点,明确抗生素清洁性、解毒性及临床给药,根据病人的体质类型改变剂量,来确定抗生素的最佳使用方案。
2.3监督原则临床用药中,要不断对医生及护士使用抗生素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选择合理的抗生素作用范围、剂量协调,在病情及病原体耐药性监测中,重视及解决抗生素的滥用问题,有助于更好地更不浪费,更有效地使用抗生素。
2.4合理原则抗生素的使用要慎重、根据病情诊疗,不要滥用危害他人、不要过量预防,避免抗生素蔓延,从而避免抗菌药耐药问题出现。
抗生素临床使用误区和应用基本原则

抗生素临床使用误区和应用基本原则随着临床抗生素治疗的普及,使用抗生素的护士要面对不少的抗生素使用误区和治疗失败的原因。
抗生素误区不仅损害了护士临床实践,影响了抗生素治疗的效果,还可能引发严重的不良反应,危害患者安全。
因此,对抗生素误区及应用基本原则的正确认识和掌握,对正确使用抗生素具有重要意义。
一、抗生素使用误区1.抗生素也可以治疗病毒性感染很多护士认为,抗生素不仅可以用于治疗细菌性感染,还可以用于治疗病毒感染。
事实上,抗生素只能杀死细菌而不能对抗病毒,对于病毒性感染,抗生素无法起到治疗作用,会增加病毒耐药性,引发抗药性细菌的发生。
2.抗生素可以临床应用任何用量护士中有一种观点认为,抗生素可以随意使用,任何剂量都可以,以期获得快速治疗效果,这是完全错误的。
抗生素的药效与用药剂量是有一定关系的,如果用药剂量过低,则抗菌效果不足;如果剂量过高,则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3.同一病人可以连续长期使用抗生素长期使用抗生素,可以促进细菌传播,进而造成抗药细菌的形成,从而失去抗药作用,因此,不能长期或者连续使用抗生素。
二、抗生素应用基本原则1.合理选择抗生素使用抗生素时,要根据病原菌的分类学特征,正确选择能够杀灭病原菌的抗生素,以期取得最佳治疗效果,减少耐药细菌的形成。
2.遵循科学的抗生素用量抗生素的药效与用药剂量是有一定关系的,如果用药剂量过低,则抗菌效果不足;如果剂量过高,则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且其有害作用较大。
3.集中用药,分散测定护士在给病人使用抗生素时,应当及时监测病人的生化指标,建立并完善病人的临床资料库,以便快速、准确、安全地使用抗生素。
4.按时服药抗生素的使用应当按照医嘱指示,按时用药,用药的剂量和时间,应遵循原则“起始量低,按时服药”,以期取得最佳疗效。
总之,护士在临床中使用抗生素时,应严格遵循抗菌药物使用原则,清楚抗生素使用误区,合理用药,以保证抗生素治疗的安全有效。
使用抗生素5误区

43快乐养生 2020.12使用抗生素5误区⊙四川江油市第二人民医院 余露娟作为万能药,不管得了什么病,都用其治疗。
虽然滥用抗生素并非患者本意,但由于对抗生素相关知识的不了解,很多人都或多或少地陷入了一些使用抗生素的误区,这就是很多抗生素被滥用的源头所在。
针对这种现状,笔者将简单剖析使用抗生素的5大误区。
误区1:抗生素=消炎药抗生素不直接针对炎症发挥作用,而是针对引起炎症的微生物起到杀灭的作用。
消炎药是针对炎症的,比如常用的阿司匹林等消炎镇痛药。
多数人误以为抗生素可以治疗一切炎症。
实际上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引起的炎症,而对由病毒引起的炎症无效。
人体内存在大量正常有益的菌群,如果用抗生素治疗无菌性炎症,这些药物进入人体内后将会压抑和杀灭人体内有益的菌群,引起菌群失调,造成抵抗力下降。
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局部软组织淤血、红肿、疼痛,过敏反应引起的接触性皮炎、药物性皮炎以及病毒引起的炎症等,都不宜使用抗生素来进行治疗。
误区2:抗生素可以预防感染抗生素只能用于治疗敏感性细菌引起的感染,起不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不能用来防病。
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等于给细菌打预防针,诱导细菌的抗药性。
误区3:广谱抗生素优于窄谱抗生素抗生素使用的原则是能用窄谱的不用广谱,能用低级的不用高级的,用一种能解决问题的就不用两种,轻度或中度感染一般不联合使用抗生素。
在没有明确病原微生物时可以使用广谱抗生素,如果明确了致病的微生物最好使用窄谱抗生素,否则容易增强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误区4:新的抗生素比老的好不少人认为抗生素“越新越好”“越贵越好”。
其实每种抗生素都有其自身的特性,优劣势各不相同,一般要因病、因人选择,坚持个体化给药。
比如红霉素是老牌抗生素,价格便宜,它对于军团菌和支原体感染及百日咳具有相当好的疗效,而像价格非常高的碳青霉烯类的抗生素和三代头孢菌素却对这些病没有什么疗效。
误区5:食物和药物同时使用这个误区里,最需要注意的是:头孢类药物,或者甲硝唑类药物,一定不要和酒精类食物同时使用,否则可能会引起“双硫仑”反应,是有生命危险的。
儿童使用抗生素的八大误区!

儿童使用抗生素的八大误区!谈到超级细菌,相信许多宝爸宝妈们并不陌生,在大部分家长眼中,超级细菌是只有危重病人才会遇到的,自家的孩子活泼健康,根本不会受到超级细菌的影响。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事情还真的说不准,在实际的生活当中若没有严格遵循抗生素的使用规则,那就相当于在为超级细菌的生存创造有利条件。
绝大多数家长都了解,产生超级细菌的原因是滥用抗生素,那究竟怎样才算滥用呢?又该如何避免滥用呢?接下来请和小编一起一探究竟。
误区1:红肿热痛便使用抗生素在实际的生活中常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当儿童高烧、咽痛以及出现烫伤或者是摔伤时,部分儿童的家长担心发炎,就会让孩子服用抗生素。
然而,引发炎症的原因有很多,通常可以分为四种:第一个是生物因素,第二个是物理因素,第三个是化学因素,第四个是免疫因素。
很显然,在众多的炎症中,抗生素只对细菌诱发的炎症有效,但是这种情况在众多的炎症中占比较小。
所以若炎症不是细菌诱发的,就没有使用抗生素的必要,即使用了也无法发挥作用。
这就提醒广大的家长朋友们,不要在发现宝宝出现炎症之后,便盲目地使用抗生素,很容易导致抗生素滥用,影响儿童健康。
误区2:感冒和腹泻也使用抗生素在我国,人在生病时经常会自己选择吃点针对性地药物,如果出现拉肚子或者是感冒的情况,就想吃点抗生素,但是在血多情况下服用抗生素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普通的感冒大部分是病毒诱发的,抗生素没有任何疗效,不仅如此,普通的感冒是一种自愈性的疾病,只需要做好日常护理。
只有确定发生了细菌感染,才有使用抗生素的必要,通常情况下应尽量避免使用。
没有任何一种药物可以预防感冒,抗生素也不例外。
诱发腹泻的主要原因是病毒感染,如果儿童出现腹泻,最关键的是预防并纠正脱水,通常来说也没有使用抗生素的必要,滥用抗生素还极有可能损坏肠道菌群的平衡,导致腹泻加重。
误区3:输液的疗效更好同一种药物,与口服相比,采用输液的方法药效发挥地更快,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与口服药物相比,输液的风险较高。
抗生素使用的误区

抗生素使用的误区抗生素是一类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它们在医学领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对抗生素的误解和滥用,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本文将介绍抗生素使用的误区,并提供正确的使用指南,以帮助人们更加合理地使用抗生素。
误区一:抗生素可以治疗病毒感染许多人错误地认为抗生素可以治疗病毒感染,例如感冒、流感等。
然而,事实上,抗生素只对细菌感染有效,对病毒感染无效。
滥用抗生素治疗病毒感染不仅无益于患者康复,还可能导致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
正确做法:对于病毒感染,应该采取其他措施来缓解症状,如休息、饮食调理、补充充足的水分等。
如果症状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应咨询医生以获取更合适的治疗建议。
误区二:抗生素可以预防感染有些人认为,服用抗生素可以预防感染,例如在感冒季节或旅行前预防性地使用抗生素。
然而,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抗生素只能用于治疗已经发生的感染,对于预防感染没有作用。
正确做法:预防感染的关键是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避免接触病原体、保持充足的睡眠等。
如果需要进行特殊预防,应咨询医生以获取专业建议。
误区三:随意中断抗生素治疗一些患者在症状缓解后就中断了抗生素治疗,认为已经康复了。
然而,这种做法可能导致细菌未完全清除,从而引发复发或产生耐药菌株。
正确做法:在使用抗生素时,应按照医生的指示完成整个疗程,即使症状已经缓解。
如果出现不良反应或其他问题,应及时咨询医生。
误区四:滥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是指在没有医生指导的情况下,随意使用抗生素。
这种行为不仅无法治疗疾病,还可能导致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使得抗生素在真正需要时失去了疗效。
正确做法:只有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具体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
不要自行购买和使用抗生素,也不要将自己或他人的抗生素留作备用。
误区五:频繁更换抗生素一些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频繁更换抗生素,认为不同的抗生素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然而,频繁更换抗生素可能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并增加治疗难度。
正确做法: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适当的抗生素,并按照医嘱完成整个疗程。
抗生素使用误区与指导

抗生素使用误区与指导作者:宗怡李静来源:《家庭医学·新健康》2009年第04期抗生素是具有抑制或杀灭其它微生物的化学物质,它可以是由微生物产生的,也可以是化学合成的。
几乎所有的人都接触过抗生素,但真正知道怎样使用抗生素的人却为数不多。
包括相当一部分医生在内,在使用抗生素的过程中存在不少误区。
误区一:感冒、发烧就用抗生素病毒或者细菌都可以引起感冒、发烧,但很多感冒都是属于病毒性感冒,严格意义上讲,对病毒性感冒并没有什么有效的药物,只是对症治疗,多喝水,多休息。
不需要使用抗生素。
更确切的说,抗生素对病毒无效。
只有在感冒怀疑合并细菌感染时,才使用抗生素。
误区二:抗生素就是消炎药多数人将抗生素等同于消炎药,认为抗生素可以治疗一切炎症。
实际上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引起的炎症,而且应该适时使用,否则后果会很严重。
众所周知,人体内存在大量正常有益的菌群,这些菌群互相制约,保持体内的微生态平衡。
如果抗生素使用不当,会引起菌群失调,招致其他疾病的发生。
消炎药一般指抗炎止痛药,是针对非细菌感染的炎症,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局部软组织的瘀血、扭伤后的疼痛、红肿等也可应用。
常用的药物是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
误区三:联用抗生素效果更好有些病人在发生感染后,认为多吃几种抗生素会使疾病好得快,这也是不科学的。
合并用药种类越多,引起的毒副作用、不良反应发生率就越高。
为此,我们提倡凡使用一种抗生素能够达到治疗目的时,尽量不使用第二种和第三种。
抗生素是一把双刃剑,一旦被滥用,不仅不利于健康,还会给人体带来严重伤害。
合理的使用抗生素,能够保卫我们的健康和生命;而滥用抗生素,只能造成危害。
误区三:频繁更换抗生素有的患者在用药后很短时间看不到效果,就认为无效,就要求医生更换抗生素。
我们知道,当抗生素接触到细菌后,通过不同的方式杀灭细菌,而杀灭细菌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
如果使用某种抗生素疗效不好时,除了考虑抗生素的抗菌谱是否正确外,还要考虑用量、给药途径以及患者全身状态等因素。
抗生素使用的误区

抗生素使用的误区抗生素是现代医学中最重要的药物之一,它能够有效地治疗细菌感染,拯救无数生命。
然而,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许多人对其理解产生了误区,这不仅影响了治疗效果,甚至可能导致更多的健康问题。
本文将深入探讨抗生素使用中的常见误区及其对健康的影响,以帮助读者更加科学合理地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的基础知识抗生素是通过抑制或杀死细菌来治疗细菌感染的一类药物。
根据其作用机制,可以分为广谱抗生素和窄谱抗生素。
广谱抗生素可以对多种细菌起作用,而窄谱抗生素则针对特定类型的细菌。
在临床上,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抗生素对于病毒感染(如感冒、流感)是无效的。
因此,很多人误认为抗生素可以治疗所有类型的感染,这种错误观念使得一些非细菌感染病患滥用抗生素。
误区一:任何感染都需要使用抗生素许多人在感到不适时,第一反应便是希望能够服用抗生素来缓解症状。
实际上,并非所有感染都需要使用抗生素。
例如,普通感冒、流感、支气管炎等大多数情况下是由病毒引起,此时使用抗生素不仅无效,还可能导致机体内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因此,在感冒等病毒性疾病中,需要更多关注的是通过休息、补充水分及适当的对症治疗来恢复健康。
此外,部分细菌感染虽需要抗生素,但临床医生也会评估感染的严重程度,以及患者的个体情况,来决定是否处方抗生素。
乱用抗生素可能导致不必要的副作用,还可能使原本敏感的细菌变得耐药,从而增加未来治疗的难度。
误区二:一旦好转,就可以停止用药许多人在开始服用抗生素后,往往在感觉症状有所好转时便自行停药。
他们认为继续播服药物没有必要,这种做法是极其危险的。
研究表明,在很多情况下,即使症状消失,体内依然存在未被完全消灭的细菌。
如果贸然停止用药,这些细菌可能因获得了保护而重新滋生,从而导致复发甚至耐药性上升。
为了有效清除体内的致病菌,一般建议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按照规定剂量和疗程完成整个疗程。
如果因某种原因无法继续用药,应及时与医生沟通,由专业人员做出相应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生素使用5大误区
很多人在感冒、腹泻时会自己吃抗生素,觉得这样能预防感染。
实际上,临床上的某些外科手术确实会提前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但使用的前提是符合相应的指征,例如进行了某些腔道手术,患者是糖尿病人或身体虚弱的老人等。
误区1 提前服,防感染
很多人在感冒、腹泻时会自己吃抗生素,觉得这样能预防感染。
实际上,临床上的某些外科手术确实会提前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但使用的前提是符合相应的指征,例如进行了某些腔道手术,患者是糖尿病人或身体虚弱的老人等。
感冒多是病毒感染,造成腹泻的原因也很多,大多不需要用抗生素;即使是细菌感染引起的,也未必人人需要用。
一般来说,患慢性支气管炎者和老人发生感染可能需要用。
此外,已经有研究表明,事先口服抗生素并不能预防细菌感染。
面积较小的皮肤切口感染不要急着用药,如果不能通过身体免疫能力康复,再遵医嘱使用,也并不晚。
误区2 用广谱,更放心
有人认为,广谱抗生素能对付的细菌种类多,杀伤范围大,效果肯定更好。
实际上,这只是在寻求心理安慰。
应对细菌感染如同打仗,用广谱抗生素是狂轰滥炸,用窄谱抗生素则是针对性打击。
体内的细菌并不是都有害,例如我们没生病时,体内也有大肠杆菌,如果乱用广谱抗菌药,容易破坏人体内环境,造成真菌感染等二重感染。
合理用窄谱抗生素,反而更有针对性,可能效果更好。
药品说明书写明能应对的细菌种类越多,抗菌谱通常越广,但也不是绝对的。
为了保证我们用抗生素时能集中火力攻击,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误区3 越高级,越有效
不少患者觉得高级的抗生素好,一些非感染科的医生也可能在认识上存在不足。
据美国《科技日报》8月2日报道,超过60%的美国医生选择最强效的抗生素,其中有些用过头了。
实际上,用抗生素不像买车,只有“更有效”的,没有“更高级”的。
所谓“高级”抗生素,是对抗生素的新旧、价格而言,并非对某种感染更有效。
例如老牌药红霉素,价格便宜,对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肺炎具有相当好的疗效,而相对较新、价格较高的三代头孢菌素对付这类病就不如红霉素。
盲目用“更高级”的抗生素,不仅易引起耐药,还可能在今后出现较严重的细菌感染时无药可用。
误区4 先输液,见效快
生病时,许多患者不去吃药,却急着打针,认为这样见效快。
其实,抗生素起效本身与给药途径的关系不大。
每天口服抗生素2~3次,能维持1天内药物在体内的血药浓度。
门诊输液大多每天1次,未必能达到这种效果。
8月2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不良反应通报,2012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共收到左氧氟沙星注射剂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病例报告1431例。
沙星是一类较为安全的抗生素,此次发现的问题集中在注射剂上,提示输液本身是一种侵入性操作,效果不一定更好,还可能引起感染和不良反应。
临床上通常建议,患者不能口服药物,或者相应药物没有口服剂型时,才会用静脉途径给药。
误区5 减药量,防耐药
临床上,不少人因为害怕会出现耐药,抗拒用抗生素,或者自己减量用。
实际上,规范使用时并不会在短期就让细菌耐药。
抗生素在体内达到足够浓度,才能有效杀灭细菌。
反之,不仅杀菌效果会打折,还可能使急性感染转为慢性感染,甚至使感染反复发作。
在服用抗生素期间,随意间断用药、自行减小剂量或不足疗程就擅自停药,都容易诱发细菌耐药。
根据感染情况的不同,抗生素需要使用的时间长短有区别。
许多病人只服用了几天,认为感染症状没了,就自己停药。
这样会让还未完全“消灭”的病菌有重新繁殖的机会,一旦病情反复时,就需要用更强的药。
最好的预防耐药发生的方法是在用药前咨询医生,确定是否需要用抗生素,再遵医嘱用完疗程。
抗生素小知识
抗生素不等于消炎药
抗生素是天然来源的具有一定抗菌活性的药物,如青霉素、庆大霉素。
而抗菌药是抗细菌药,指天然来源或合成的具有一定抗菌活性的药物,如喹诺酮类。
大家通常说的抗生素,指的是抗菌药。
不少人以为抗生素可以治疗所有炎症。
实际上,它仅用于细菌引起的炎症。
局部软组织淤血、红肿、疼痛,过敏反应引起的接触性皮炎、药物性皮炎以及病毒引起的炎症等,都不宜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窄谱和广谱
所谓谱,就是范围的大小。
广谱,就是范围大;窄谱,就是范围小。
每种抗生素都有自己的抗菌范围,称为抗菌谱。
能抗菌的种类越多,抗菌谱就越广。
联合用药
有人认为,单独用一种抗生素好得慢,要求医生同时用多种,或者自己同时买好几种用。
原则上,能用一种抗生素就能控制住的感染,不提倡联合用药治疗。
否则,除了可能引起耐药,还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
耐药性
耐药性指微生物对原本有效的抗菌药物产生耐受性。
耐药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某些寄生虫)能够承受住抗生素、抗真菌药、抗病毒药等药物的攻击,这样一来,标准的治疗就失去了效果,感染持续存在,传染他人的风险更大。
耐药菌种的进化是微生物接触抗菌药物后发生的自然现象,乱用抗菌药可能加速耐药性的产生。
抗生素为何难出新
药物的研发需要相当大的投入和相当长的周期。
同时,细菌的耐药基因在繁殖期间可以相互传递,一旦耐药出现,情况就可能越来越严重。
新发现或合成的抗生素中,很多和细菌一接触,很快就出现了耐药情况,因此难以在临床上大范围应用。
这也是近年来,难有新抗生素的重要原因。
抗生素(antibiotics)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