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使用规范管理

合集下载

诊所医院抗生素使用管理制度-制度大全

诊所医院抗生素使用管理制度-制度大全

诊所医院抗生素使用管理制度-制度大全制度编号:XXX-XXXX制度名称:抗生素使用管理制度一、制度目的为了规范和规范不要标题的诊所医院内抗生素使用行为,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减少抗生素滥用和药物耐药问题,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不要标题的诊所医院内所有使用抗生素的医疗人员,包括但不限于医生、药师等。

三、制度内容1. 抗生素开具与使用1.1 严格按照国家和医院相关规定开具抗生素处方,并在处方上注明药品名称、规格、剂量、用法用量、使用频次等内容。

1.2 医生在开具抗生素处方时应遵循“三联”原则,即临床诊断明确、药物敏感性明确和抗生素可行性明确。

1.3 医生应严格执行抗生素使用指南,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物敏感性选择合适的抗生素,不得滥用广谱抗生素或开具不合理的联合用药。

1.4 医生应及时调整抗生素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有效的调整和管理。

1.5 患者需按照医生开具的抗生素处方进行用药,不得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

2. 抗生素配送与存储2.1 药师应严格按照医院规定的相关标准对抗生素进行配送和存储,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

2.2 抗生素应存放在干燥、阴凉、通风良好的环境中,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

2.3 抗生素应单独存放,与其他药品分开,严禁混用或错用。

2.4 抗生素的有效期应定期检查,过期或失效的药品应及时报废处理。

3. 抗生素使用监测与评估3.1 不要标题的诊所医院应建立完善的抗生素使用监测与评估制度,对医院内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检查与评估。

3.2 医院应定期对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评估抗生素的使用频率、种类、疗程等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3.3 医院应根据监测结果对医生和药师进行相关培训和教育,提高抗生素使用的合理性和规范性。

4. 抗生素使用相关知识宣教4.1 不要标题的诊所医院应定期开展抗生素使用相关知识的宣教活动,包括但不限于举办讲座、发放资料等形式。

4.2 通过宣教活动,提高患者、医生和药师对抗生素的正确使用和合理使用的认识,减少滥用和错误使用的发生。

抗生素临床应用管理制度范本(3篇)

抗生素临床应用管理制度范本(3篇)

抗生素临床应用管理制度范本一、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各临床及使用抗菌素的科室,要结合本科室的实际情况,根据抗菌药物的特点,临床疗效、细菌的耐药,不良反应及药品价格等因素,结合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三类进行分级管理。

(一)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的原则1、非限制使用: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的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2、限制使用:与非限制使用的抗菌药物相比较,这类药物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某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药物使用。

3、特殊使用: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新上市的抗菌药物;其疗效或安全性任何一方面临床资料尚较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者;药品价格昂贵。

(二)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办法1、各使用抗菌药物的临床科室,应当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要根据感染部位,感染的严重程度,致病菌种类以及细菌的耐药情况,患者病理生理特点、药物价格等因素、加以综合分析考虑,参照“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病原治疗”,一般对轻度与局部感染患者应当首先选用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合并感染或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敏感时,可选用限制使用的抗菌药物治疗;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的选用应从严控制。

2、各科室临床医师,要根据诊断和患者的病情开具非限制使用的抗菌药物处方;患者在需要应用限制使用的抗菌药物治疗时应经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同意,并签名;患者病情需要应用特殊使用抗菌药物,应具有严格临床用药指征或有确凿依据,经抗感染或有关专家会诊同意,处方需经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医师签名。

3、在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但仅限于____天用量。

二、抗菌药物使用管理与监督1、建立、健全指导、监督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抗生素临床使用规范管理

抗生素临床使用规范管理

抗生素临床使用规范管理协议背景为了提高抗生素的临床应用质量,防止滥用和不恰当使用抗生素,本协议旨在规范抗生素的临床使用管理。

本协议适用于所有医疗机构、医生和相关人员。

一、定义1.“抗生素”指具有杀菌或抑制细菌生长的药物,包括不同种类和剂型的抗生素药物。

二、目的1.保护患者安全,减少抗生素的滥用和不恰当使用导致的医疗风险。

2.提高抗生素使用的临床疗效,并减少抗生素耐药性的发展。

三、管理原则1.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抗生素使用方案。

2.严格按照患者诊断明确、菌学培养结果和药敏试验结果来选择抗生素。

3.合理控制抗生素使用的种类、剂量和疗程,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4.定期对抗生素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并根据结果进行合理调整。

5.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对抗生素临床使用规范的认识和遵守程度。

四、责任与义务医疗机构1.设立抗生素使用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并推广本协议的临床实施细则。

2.建立抗生素使用监测系统,记录每位患者的抗生素使用情况,并进行定期分析。

3.加强对医生和护士等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对抗生素临床使用规范的认识和遵守程度。

4.定期组织会议,对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科学调整。

医生和医务人员1.严格按照本协议的规定进行抗生素的选择和使用。

2.在处方抗生素时,必须凭借患者的病情、实验室检查和药敏试验来确定药物的类型、用量和疗程。

3.使用后出现不良反应或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应及时进行评估并记录,并根据需要调整用药方案。

4.严禁将抗生素用于非细菌感染,以避免滥用和不恰当使用。

5.应主动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正确按照医嘱服用抗生素。

6.发现抗生素使用后出现任何不适或不良反应,应及时向医生报告。

7.不得私自中断或调整抗生素的用药方案,应遵循医生的指导。

五、责任追究对违反本协议规定的医生和医务人员,将依据医疗机构的管理规定,进行相应的纪律处分,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抗生素使用规范管理制度

抗生素使用规范管理制度

抗生素使用规范管理制度一、目的和适用范围为了规范医院抗生素的使用,减少抗生素滥用和耐药菌的产生,保障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订立本规章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全部临床科室和药房,包含医院内的门诊和住院病区。

二、管理要求2.1 抗生素使用的指征和准入医院全部科室在使用抗生素之前,必需遵从以下指标和要求:2.1.1 感染诊断与临床评估•必需有明确的感染诊断,并以科学的方式进行临床评估。

•临床评估必需包含患者的病情、体温变动、试验室检查等指标。

2.1.2 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尽可能提取患者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确定感染菌株和药物敏感性,以引导抗生素的选择。

2.1.3 抗生素选择和疗程•抗生素的选择必需依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以确保使用具有针对性的药物。

•疗程应依据感染性疾病的严重程度、患者的情况和治疗反应进行调整,不得滥用或过长使用。

2.2 抗生素处方和审批医院在抗生素处方和审批方面,要求如下:2.2.1 抗生素处方•抗生素处方必需由医生书写,包含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用药名称、剂量、疗程等信息。

•在处方上必需注明是否为新一代抗生素、限制使用抗生素,以及是否需要特殊的使用授权。

2.2.2 抗生素审批•医院设立抗生素审批委员会,负责审查和审批抗生素使用申请。

•抗生素使用申请必需包含患者的临床诊断、用药指征、抗生素选择、疗程和预期效果,以及其它必需信息。

•抗生素使用申请必需经过审批委员会的审核和批准,否则不得使用抗生素。

2.3 抗生素库存和发放医院在抗生素的库存和发放方面,要求如下:2.3.1 抗生素库存管理•医院药房必需定期进行抗生素库存盘点,确保库存准确性和药物质量。

•过期的抗生素必需及时清理销毁,避开使用过期或陈旧药物。

2.3.2 抗生素发放•抗生素的发放必需经过医生处方和药师审核,并记录在案。

•药房必需依照临床科室的实际需求和合理的用药量,合理布置抗生素的发放数量。

2.4 监测和评估医院在抗生素使用方面进行监测和评估,包含以下要求:2.4.1 监测抗生素使用率•医院必需建立抗生素使用的监测系统,定期收集、统计和分析抗生素使用数据。

抗生素临床应用管理制度(五篇)

抗生素临床应用管理制度(五篇)

抗生素临床应用管理制度1.卫生行政部门与医疗机构负责人、医疗机构负责人与临床科室负责人分别签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状,明确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控制指标。

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情况作为院长、科室主任综合目标考核以及晋升、评先评优的重要指标。

2.医疗机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____%,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40ddd以下;3.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住院患者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____分钟至____小时,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____方可在本机构开具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但不得为自己开具该类药品处方。

5.导原则,开具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

6.第一类精神药品注射剂,控缓释制剂,每张处方不得超过____日常用量;其他剂型,每张处方不得超过____日常用量。

哌醋甲酯用于治疗儿童多动症时,每张处方不得超过7.第二类精神药品一般每张处方不得超过对于慢性病或某些特殊情况的患者,处方用量可以适当延长,医师应当注明理由。

抗生素临床应用管理制度(二),是指医疗机构为保障抗生素的合理应用而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

其目的是提高抗生素的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和抗生素耐药性的发生,保护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抗生素临床应用管理制度包括以下内容:1. 抗生素使用指南:制定具体的抗生素使用指南,包括适应症、用药剂量、使用时机和疗程等。

指导医生合理、准确地选择适当的抗生素。

2. 抗生素使用审核制度:建立抗生素使用审核制度,对医生开具抗生素处方进行审核和监督。

只有经过审核的处方才能发放抗生素药物。

3. 抗生素使用培训:对医务人员开展抗生素使用培训,提高其抗生素使用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4. 抗生素消耗管理:对医疗机构的抗生素消耗进行监测和管理,包括抗生素的采购、库存管理和药品消耗情况的统计分析。

5. 抗生素预防性使用管理:对于抗生素的预防性使用,制定严格的适应症和用药时间限制,避免滥用抗生素。

抗生素合理使用规范管理措施文档

抗生素合理使用规范管理措施文档

抗生素合理使用规范管理措施文档在临床治疗中,抗生素是治疗感染疾病不可或缺的药物之一。

然而,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出现了抗生素滥用和耐药菌株扩散等严重问题。

为了规范抗生素的使用,提高疗效,降低治疗费用,减少抗生素滥用引起的不良反应,制定了抗生素合理使用规范管理措施文档。

一、抗生素的定义和分类抗生素是一类能够杀灭或抑制细菌生长的化学物质,主要用于治疗细菌感染。

按照作用机制和化学结构的不同,抗生素可分为青霉素、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利福霉素等多个类别。

二、抗生素使用原则1. 合理使用原则严格遵循医疗卫生机构的抗生素使用指南,根据患者的病原菌耐药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抗生素。

不应滥用抗生素、随意更换抗生素种类、剂量和疗程。

2. 个体化用药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孕妇、哺乳期等特殊情况,以及病原菌耐药情况,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合理调整抗生素剂量和给药途径。

3.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抗生素与其他药物之间存在药物相互作用,可能会影响抗生素的疗效或增加不良反应。

在抗生素治疗期间应避免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如有需要应密切监测患者病情。

4. 预防细菌耐药抗生素的滥用是导致细菌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

临床医生在使用抗生素时应严格遵循抗生素使用原则,避免滥用,减少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三、抗生素使用监测与评价1. 抗生素使用监测医疗卫生机构应建立抗生素使用监测系统,定期对临床科室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

对于超出规范使用范围的医生应及时进行纠正和管理。

2. 抗生素使用评价通过定期的抗生素使用评价,检查医务人员是否严格遵守抗生素使用规范管理措施文档,评估抗生素使用的效果和风险,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抗生素合理使用宣传教育1. 专业知识培训针对临床医生和护士,开展抗生素合理使用的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抗生素的认识和正确使用能力。

2. 患者自我管理教育通过患者教育手册、宣传资料等形式,向患者宣传抗生素的使用原则,提醒患者不要随意使用和保存抗生素,避免滥用。

抗生素临床使用规范管理

抗生素临床使用规范管理

抗生素临床使用规范管理在临床医学中,抗生素是一类非常重要的药物,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然而,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抗生素耐药性的问题愈发严重,给临床治疗带来了诸多挑战。

因此,抗生素的临床使用必须遵循一定的规范管理,以确保患者能够获得最佳疗效,同时减少抗生素耐药性的发展。

下面将介绍抗生素临床使用的规范管理措施。

一、合理使用抗生素合理使用抗生素是抗生素临床使用规范管理的核心。

医生在选择抗生素时应当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疾病类型、病原体敏感性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此外,在使用抗生素的过程中,还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 不滥用抗生素:对于病毒性感染等不适宜使用抗生素的疾病,医生应当严格遵守不使用抗生素的原则,避免不合理使用导致抗生素耐药性的发展。

2. 严格控制抗生素使用时间和剂量:在使用抗生素时,应当严格按照医嘱的剂量和使用时间进行服用,避免过量使用或过短使用导致疗效不佳或药物耐药。

3. 定期评估疗效:使用抗生素后,医生应当密切观察患者的疗效反应,如有必要可以进行病原学检测,调整抗生素种类或剂量,以确保疗效最大化。

二、监测抗生素耐药性为了及时监测抗生素耐药性的发展趋势,从而指导临床抗生素的选择和使用,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的监测机制。

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抗生素耐药性的监测:1. 定期开展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定期对不同患者的病原菌进行培养和药敏试验,掌握常见病原菌的敏感性变化情况,为临床抗生素的选择提供参考。

2. 建立抗生素使用数据库:建立全院或全区的抗生素使用数据库,定期进行统计分析,监测不同抗生素的使用情况、耐药性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3. 及时共享疗效信息:不同医疗单位之间应当建立信息互通共享机制,及时共享各自治疗经验和疗效数据,促进临床抗生素使用的规范化。

三、加强医护人员培训医护人员是临床抗生素使用的主要执行者,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操作技能直接影响抗生素的使用效果和患者的疗效。

卫生系统抗生素管理制度

卫生系统抗生素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加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提高医疗质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在抗生素的使用和管理过程中。

三、抗生素分类及使用原则1. 抗生素分类根据抗生素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特点,将抗生素分为以下几类:(1)青霉素类(2)头孢菌素类(3)大环内酯类(4)氨基糖苷类(5)氟喹诺酮类(6)其他抗生素2. 使用原则(1)合理选择抗生素:根据患者的病情、病原菌种类、药敏试验结果,结合抗生素的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合理选择抗生素。

(2)严格控制抗生素使用剂量:根据患者病情、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严格控制抗生素使用剂量。

(3)规范给药途径: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如口服、静脉注射等。

(4)遵循疗程原则:根据病情和抗生素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制定合理的疗程。

(5)监测抗生素使用效果: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抗生素治疗方案。

四、抗生素使用管理1. 医师职责(1)医师应具备扎实的抗生素知识,熟悉各类抗生素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2)医师应严格按照抗生素使用原则,合理开具处方。

(3)医师应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抗生素治疗方案。

2. 护士职责(1)护士应熟悉抗生素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2)护士应严格按照医嘱,准确执行抗生素给药。

(3)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师。

3. 药剂科职责(1)药剂科应建立健全抗生素管理制度,加强抗生素采购、储存、供应和使用管理。

(2)药剂科应定期对抗生素进行质量检查,确保药品质量。

(3)药剂科应定期开展抗生素合理使用培训,提高医务人员抗生素合理使用水平。

五、监督与考核1. 医疗机构应设立抗生素使用管理监督小组,负责监督、检查和考核抗生素使用情况。

2. 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抗生素合理使用培训,提高医务人员抗生素合理使用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生素使用规范管理抗生素自问世以来,它在人类预防和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也是临床使用最多的药物,尤其在感染性疾病的防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目前抗生素的种类繁多,给临床医生选用药物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不合理用药现象显得较为普通。

这样,不仅给病人经济上造成了一定的浪费,而且其药物不良反应也会对病人的身心造成损害,更为重要的是使细菌的耐药菌株增多,最终导致治疗失败。

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显示,我国住院患者抗生素的实际使用率高达80%,其中使用广谱抗生素和联合使用两种以上抗生素的占58%,远远高于30%这一国际水平,而在英美发达国家的使用率仅为22%-25%。

另计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使用量、销售量列在前15位的药品中,有10种是抗生素,而且我国住院患者抗生素的费用占总费用的50%以上,远高于国外的水品(15%-30%)。

我院100份住院病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调查分析中使用抗菌药物87例,使用率87%,其中一联用药25.28%,xx用药54.04%,xx用药20.68%我国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记录显示,药物不良反应是由抗生素引起的,抗生素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数占了所有中西药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总数的近50%,其数量和严重程度都排在各类药品之首。

特别是近年来抗生素使用不当引发的耐药病原菌种类及由此诱发的各种院内严重感染逐年上升。

长期以来,中国是世界上抗生素滥用情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虽然出台过一些相关政策,但效果依旧不显著。

近年来,频见报道抗生素引发的不良反应,给抗生素使用的整体环境敲了警钟。

究竟该如何解决滥用抗生素引发的危机,是个值得充分关注的问题。

而医院对抗生素使用的规范管理无疑是关键所在。

抗生素药物不合理使用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用药不对症,无指征用药。

抗生素适用于细菌引起的感染,对无菌性炎症等无效,因此,抗生素的选择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对发热原因不明、感冒及病毒性疾病的患者不宜使用抗生素。

如目前上呼吸道感染疾病90%为病毒所致,而在我院治疗该类疾病时,抗生素的使用率几乎高达95%以上。

另外,抗生素加抗病毒药应用于感冒发热已成为常规,而没有对发热病人采取各项检查以确定病因是病毒性感染还是细菌性感染,从而有针对性地用药。

见2、大量使用强效、广谱抗生素,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有的医师对抗生素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越广谱的抗生素越好,甚至认为哪种抗生素药物是新药、价格高的就是疗效好的药,而没有意识到在选择抗生素时,应根据病情轻重、抗菌谱等多种因素来选择抗生素。

主要表现为用药起点高,未能按照抗生素分线管理来使用药物,有时轻、中度感染就直接使用二、三线药物。

如门诊经常有病人因饮食卫生而致腹泻、伴有腹痛,无其他症状,医师在喹喏酮药物的选择上,经常选择依诺沙星、培氟沙星注射液静滴,其实可首选价格相对低廉的氟哌酸或环丙沙星注射液。

轻易使用广谱高效抗生素,很容易破坏人体内的正常菌落,导致二重感染及其他不良反应,给以后的治疗带来困难。

3、不合理联用,容易引起不良反应。

由于医院条件的限制,难以及时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因此,医生以期达到良好效果常常采取多种抗生素联合使用,但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

如在病历中经常可见到克林霉素与替硝唑联合使用,而克林霉素与替硝唑均对厌氧菌引起的感染有效,不应同时联合应用,另外两药合用容易使神经肌肉传导抑制增强,引起不良反应。

这样重复给药,不但显得用药混乱,无法观察药物的疗效,而且还造成资源浪费,容易产生耐药菌株。

4、主观用药,较少进行病原学检查和药敏试验。

临床医师主观用药、经验性或臆断性用药较多,在对患者开药前较少进行微生物学标本检查和药敏试验,而是靠临床经验和感染部位选用广谱抗生素进行治疗,经治无效后才做致病菌培养,这样很容易产生多重耐药菌株,从而使经验治疗转为目的治疗。

如在随机抽查的我院100例使用抗生素药物的患者中,仅有10例进行病原学检查,离临床感染标本要求的50%送检率差距较大,其中还有多数患者是在频繁更换药物疗效不佳的情况下,才做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5、未能根据药动学/药效学用药,给药方案不合理。

抗生素药物的合理用药与临床疗效存在密切关系,药物进入人体后,在血液及组织中形成不同的药物浓度,只有在感染部位的药物含量达到有效浓度时才能发挥其药理作用。

如果只注意剂量,不注意给药方法,不研究血药浓度与效应关系,往往造成治疗失败。

比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多非典型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及克林霉素属时间依赖性抗生素,其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超过所针对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的时间,因此其抗菌原则是将给药间隔缩短,剂量不需要大,达到有效浓度即可。

但是据病例观察,临床上此类药物如头孢噻肟钠、注射用克林霉素等经常是每日两次给药,这样就很难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疗效。

科学的给药方案应采取间歇给药法,即将每次剂量溶于100ml液体中滴注,3-4次/d给药,这样能保证血药浓度超过最低抑菌浓度的时间尽可能长,可以增强抗菌作用,很好地发挥繁殖期杀菌的优势。

原因不外乎三点:1、人员因素。

卫生技术人员药物和药物治疗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不够,专业信息更新不及时,对有关抗生素的新知识、新理论以及不良后果认识不足,缺乏安全用药交代和指导等。

2、患者因素。

有的患者依从性差,接受药物治疗时,往往急于求成,盲目听从他人或媒体的宣传,要求医生依自己意愿开药,对药物的疗效期望过高。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生素实行分级管理。

结合医院和各个科室实际,根据药物特点、临床疗效、细菌耐药、不良反应以及当地社会经济状况、药品价格等因素,将抗生素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三类进行管理,及时了解临床抗生素使用情况,并加以管控,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和耐药菌株的产生。

深入开展抗生素药敏试验,建立细菌耐药性监测网。

加强病原学诊断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前提,抗生素的选择应以疾病的性质和病原菌为基础,同时还必须考虑到病原菌对抗生素的敏感程度、患者的耐受力以及费用方面等。

为了给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对就诊时疑为细菌感染的病人,要尽可能在应用抗生素前做药敏试验,根据结果选用适当的给药方案、剂量和疗程,保证药物的合理使用。

开展药物治疗监测。

包括药效学、药代动力学以及毒理学指标的观察。

由于药物浓度和药物疗效密切相关,而有些抗生素药物治疗浓度和中毒浓度相近,过高的血药浓度会引起毒性反应,特别是对危重病人和婴幼儿,因此,开展血药浓度监测十分必要,这样才能使给药方案个体化,在提高药物疗效的同时也避免和减少毒副作用。

总之,做到抗生素药物的合理使用,需要医院各个部门相互协作,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提高对抗生素类药物的认识,从而避免抗生素的滥用,减少产生抗生素耐药的机会,最终达到安全、有效、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的目的。

主要做好以下几点:减少经验性用药和习惯用药,强化医生根据药敏试验用药的观念,提高医务人员合理用药的综合能力。

一是推广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提倡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熟悉抗菌药物的抗菌谱,了解细菌耐药性变化,选择敏感抗菌药,为临床提供有效选择抗生素的重要依据,合理设计给药方案,减少经验性用药和习惯用药,强化医生根据药敏试验用药的观念,提高医务人员合理用药的综合能力。

避免医师盲目用药。

二,药师也应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关注专业领域的新进展,及时补充和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充分发挥药师的专业优势,与医生一起充分分析各种药物的药理作用;制定和改进用药方案;协助医生选择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给药途径、给药方法及疗程;同时通过检测患者的用药过程发现和报告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最大限度地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有害的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

三是对患者及家属加强合理用药知识的宣传。

对患者及家属宣传滥用抗生素的危害,普及有关抗生素的使用常识,消除跟着广告走的自行购买行为,帮助他们培养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用药意识。

总之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应在严格的科学依据下,应用适宜的药物,适宜的剂量和疗程,以达到控制感染或疾病的目的。

使用中应采取相应措施以防止各种副作用的发生。

为了有效地控制感染而不引起体内菌群失调,控制和减少医院感染,防止毒副作用发生和耐药的出现,应注意下几个方面:一、单纯病毒感染者或估计为病毒性疾病不使用抗生素。

二、对发热患者应尽可能确诊后根据病情或细菌学方面监测结果选用抗生素。

长期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可任意使用抗生素。

三、尽量避免皮肤、粘膜等局部感染使用抗生素,因局部使用较多发生过敏及导致耐药菌株的早发,特别如青霉素类、头孢类、氨基苷类等。

四、抗生素的联合应用必须有严格、明确的依据,应能达到协同的治疗效果,或以减少药量,减少毒副作用,防止耐药菌的产生为目的。

如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的或诊断明了的严重感染(败血症、细菌性心内膜炎、化脑),混合感染,难治性感染等。

除特殊需要外,应以二联为宜。

不得堆积用药。

五、对一般感染,在抗生素使用后体温正常、症状消失后72-96小时,应考虑停药,特殊病种在明确诊断下可适当延长。

六、抗生素的使用应注意配伍禁忌及合理用药。

七、抗生素的使用应同药敏试验密切配合,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症。

使抗生素准确有效的发挥疗效。

八、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保险性”预防用药。

九、为预防过敏反应的发生,对青霉素类,头孢类应严格按药品规定要求做皮内过敏试验。

十、对老年人、孕妇、新生儿及肝肾疾患者有其他特殊病种者应特别注意到其生理、病理特性及个体差异,准确选药,适当调整剂量。

18岁以下禁用喹诺酮类,糖尿病禁用加替沙星,三岁以下小儿尽量不用AG 类十一、对抗生素的临床应用,应有专人进行疗效、数量及副作用、耐药性的统计,用以指导和制定合理应用的有关规定。

对初诊者需认真询问过敏史,对过敏阳性者,病历须作醒目记载。

通过前期调查结果我院针对抗生素使用中存在的一些不合理现象,结合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评价方法,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药品说明书、旨在规范我院临床医生在抗生素使用中的一些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应对措施等,经过一些行政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同时已存在一些问题:1、通过门诊处方调查中可以看出,门诊处方抗生素的使用率高达50 %,住院部抗生素的使用率高达87 %。

高于卫生部要求的50%以下,也明显高于国际标准。

抗生素仅适用于有细菌和部分其他微生物引起的炎症,对病毒性感冒、麻疹、水痘等患者给予抗生素治疗有害无益,反而会产生耐药性,要严格执行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降低过高的抗生素使用率。

如;我院有些门诊处方上诊断为“上感乳腺增生、糖尿病、癫痫、过敏性皮炎……”,这些很明显的非感染性疾病也使用了抗生素。

还有些诊断尚未明确,如诊断为“头痛、发热待查、月经过多、腹痛”,也先使用了抗生素,再做进一步的观察。

针对这些盲目使用抗生素的现象,按照我院的抗生素使用制度和抗生素临床合理应用指导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