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宝宝使用抗生素的三大误区

合集下载

不同年龄段患者的抗生素使用指南

不同年龄段患者的抗生素使用指南

不同年龄段患者的抗生素使用指南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不同年龄段患者的疾病特点和抗生素使用需求也逐渐显现出差异。

针对不同年龄段患者的抗生素使用,制定科学合理的指南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还能减少不必要的药物耐药性发展。

下面,本文将根据患者年龄段的不同,为您介绍抗生素使用的指南。

1. 婴幼儿期(0-2岁)婴幼儿期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因此在使用抗生素时需格外谨慎。

存在以下建议:(1)选择窄谱抗生素:优先选择窄谱抗生素,如青霉素。

因为窄谱抗生素对常见的细菌感染有较好的疗效,且可以减少肠道菌群失调的风险。

(2)剂量准确:婴幼儿的肝肾功能尚未完善,药物代谢能力较差,需要根据体重和年龄准确计算剂量,确保用药安全。

(3)避免长期使用:尽量避免长期使用抗生素,以免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发育。

2. 学龄前儿童(3-6岁)学龄前儿童的免疫系统相对较强,但仍需谨慎使用抗生素。

以下是建议:(1)注意细菌耐药性:由于学龄前儿童的接触面广,很容易感染耐药性较强的细菌,因此使用抗生素时应仔细选择,并避免滥用。

(2)监测不良反应:学龄前儿童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容易出现不良反应。

因此,在用药期间要密切监测患儿的身体状况,并咨询医生及时处理。

3. 小学生和青少年(7-18岁)小学生和青少年的身体逐渐发育成熟,抗生素的使用也有所不同:(1)科学合理使用:遵循医生的建议,合理使用抗生素,遵守用药规定,不擅自更改剂量和用药方案,以免引起耐药性问题。

(2)注重教育:针对年龄段的青少年,需要进行抗生素合理使用的教育,提高他们对正确用药的认识。

4. 成年人(19-59岁)成年人的免疫系统已经完全发育成熟,但抗生素使用的指南仍需注意以下要点:(1)明确感染类型:在确定抗生素使用前,需明确感染类型,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2)抗生素联合用药:在临床需要时,可根据具体病情考虑抗生素联合用药,但需遵循合理用药原则,避免不必要的药物合并。

5. 老年人(60岁以上)老年人由于免疫力下降、多重慢性疾病存在等特点,抗生素使用需谨慎:(1)调整用药剂量: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下降,药物代谢速度较慢,因此需要调整用药剂量。

儿童抗生素用药原则

儿童抗生素用药原则

儿童使用抗生素的五个原则
由于儿童细菌性感染难以有一个明确的指标,所以临床初次抗生素治疗要真正做到正确、准确、合理极为困难,绝大部分依靠经验性治疗。

因此,儿童抗生素使用需要遵守以下主要原则:
1.怀疑细菌感染,可先用抗生素进行经验治疗。

2.诊断为病毒感染和不明原因发热,不宜早期应用抗生素。

3.应根据不同细菌种类和药敏试验选择抗生素。

4.抗生素使用应考虑抗菌作用、抗菌谱、药代动力学、细菌耐药性、药物不良反应等。

5.应根据个体生理特点、病理变化调整抗生素,必要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儿童抗生素使用既要临床医师依靠自己的临床经验及临床检验合理选择,调整使用抗生素,同时,还必须把抗生素使用依据、目的、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与患儿家长充分沟通,达成共识。

唯有这样,才能在儿童抗生素合理使用与尽可能避免副作用之间找到平衡点。

儿童抗生素使用指南(2023)

儿童抗生素使用指南(2023)

儿童抗生素使用指南(2023)
背景
抗生素是一类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药物,对于儿童的健康至关重要。

然而,过度或不恰当的使用抗生素会导致抗生素耐药性的增加和健康风险的增加。

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儿童健康和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制定儿童抗生素使用指南就显得尤为重要。

指南目标
1. 促进抗生素的科学、合理、合规使用,防治儿童感染病的发生和复发。

2. 引导合理选择抗生素产品,提高抗生素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以及抗生素使用成本。

3. 增强医务人员和家长对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意识,推进合理用药,防控抗生素滥用和耐药性问题。

指南内容
1. 儿童感染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原则。

2. 抗生素的分类和有效使用原则,包括使用时机、使用剂量、用药方式和用药时间等。

3. 不同感染病的抗生素选择和使用原则,包括上呼吸道感染、中耳炎、肺炎、尿路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4. 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处理原则,包括过敏反应、胃肠道反应等。

5.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原则,包括不应滥用、不应过度使用、不应盲目使用,特别是在病毒感染和轻微感染时不应使用。

指南意义
本指南是对儿童抗生素使用的规范和指导,有助于推动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和医学健康发展。

同时,也有助于减少医疗资源浪费和抗生素耐药性的发展,确保儿童的健康和安全。

最全抗生素使用口诀

最全抗生素使用口诀

最全抗生素使用口诀抗生素使用是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它们可以用来治疗细菌感染,并挽救生命。

然而,不正确或滥用的使用抗生素会导致抗生素耐药性的问题。

为了减少滥用抗生素和延缓耐药性的发展,医生和患者需要了解何时和如何正确使用抗生素。

下面是最全的抗生素使用口诀,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对抗菌药物有恐惧心理是不正确的,但需谨慎使用。

抗生素是一类药物,用于治疗细菌感染。

虽然抗生素可以救命,但滥用和不正确使用抗生素会导致耐药性的发展。

因此,在使用抗生素时必须谨慎,并遵循医生的指示。

2.抗生素只能治疗细菌感染,对病毒感染无效。

抗生素只对细菌感染有效,对病毒感染无效。

因此,在感冒、流感等病毒感染时不宜使用抗生素。

3.不要轻易自行购买抗生素,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购买抗生素需要医生的处方,不要轻易自行购买和使用抗生素。

医生根据病原体的类型和耐药性确定何种抗生素最适合治疗患者的感染。

4.完整完成抗生素疗程,不可提前停药。

抗生素疗程一般为7-14天,患者应在医生建议下,完整完成整个疗程。

即使症状缓解,也不要提前停药,以免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5.不能共享抗生素,使用他人的抗生素是不明智的。

每个人的感染情况不同,使用别人的抗生素可能不适合或生效,甚至可能引起不良反应。

因此,不能共享抗生素,仅用于自己的临床需要。

6.遵循抗生素使用的正确剂量和频率。

抗生素的剂量和使用频率取决于患者的状况、病原体类型和感染严重程度等。

患者应按照医生的指示,准确使用抗生素。

7.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时,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

抗生素治疗期间,患者应保持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并促进抗生素的有效吸收。

8.对于对其中一种抗生素过敏的患者,不可继续使用同类抗生素。

如果患者对其中一种抗生素过敏,应告知医生,以免再次使用同类抗生素引发过敏反应。

9.不要将抗生素作为预防药物。

抗生素是用于治疗感染,而不是预防感染。

因此,不要滥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可以通过保持清洁、正确的饮食和健康生活方式来实现。

警惕抗生素,莫把孩子变成耐药宝宝!

警惕抗生素,莫把孩子变成耐药宝宝!

(院标)许昌德医堂小儿推拿厚德载物医者仁心警惕抗生素,莫把孩子变成耐药宝宝!由于小儿各项机能发育不完善,免疫功能差,所以易患疾病,而现今输液和使用抗生素是小儿治疗的第一选择,一群家长守着脑门上扎针输液的孩子,已成为各地儿科的独特景观。

如何让孩子少用药,牵动着众多父母的心。

儿科专家指出:“抗生素滥用造成超级细菌和耐药宝宝”、“滥用药物是导致孩子经常生病的首要原因”、“孩子反复感冒发烧,打针输液不治本”!医学界流行一句话说,在美国买枪容易,但买抗生素却很难,而中国则相反。

医学证实九成的感冒不需要用抗生素(例如:用一次抗生素孩子8天不生长),现在抗生素滥用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当患者感冒时,不论是什么类型的感冒,全都用抗生素类的药物,如阿莫西林、菌必治、欧意、罗红霉素等等,有的是医生开的,有的是自己买的,但这显然是不科学的,医学证明90%的感冒是病毒性感冒,不需要用抗生素,抗生素是杀细菌的,不杀病毒!德医堂中医小儿推拿三大功效不打针·不吃药·快速改善小儿体质·呵护孩子健康成长1、提高小儿机体各项生理功能穴位与经络的治疗功能,已被现代医学所证实。

在小儿体表特定穴位施以不同的推拿手法,从而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去除外邪的作用,正气自然充足,正气存内,则邪不可干,也就是抵抗力增强,得病机会相应减少。

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中医小儿推拿的确有增强免疫功能、促进小儿气血充盈、饮食不偏、食欲旺盛、发育正常等。

2、快速解除小儿病痛如果小儿有病,按摩小儿身体的特定穴位,通过经络的刺激,使其体内相应的脏腑产生相应的生理变化,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中医小儿推拿治疗范围广泛,适用于0---16岁的儿童,对小儿反复发作的感冒、发热、咳嗽、支气管炎、肺炎、过敏性哮喘、呕吐、腹泻、便秘、消化不良、急慢性扁桃体炎、咽炎、鼻炎、疱疹性咽峡炎、厌食、口疮、遗尿、夜啼、幼儿急诊、湿疹等多种常见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抗生素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抗生素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抗生素的适应症与禁忌症抗生素是一类可以杀死或抑制细菌生长的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然而,不同类型的抗生素有其特定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医生和患者需谨慎选择和使用。

本文将讨论抗生素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以便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些药物的应用。

一、适应症1. 治疗细菌感染:抗生素的主要适应症是治疗细菌感染。

当细菌感染引起疾病时,抗生素能够进入机体,靶向杀灭或抑制细菌生长,从而帮助身体恢复健康。

常见的细菌感染包括上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皮肤感染等。

2. 预防术后感染:手术后易引起感染,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医生会在手术前或手术过程中使用抗生素,以降低术后感染的风险。

3. 预防特定细菌感染:在特定情况下,抗生素还可以用于预防某些特定的细菌感染。

例如,某些人在接触了莱姆病的蜱虫后,医生可能会给予他们抗生素以预防莱姆病的发生。

二、禁忌症1. 过敏反应:某些人对抗生素过敏,因此在使用时需格外谨慎。

过敏反应可能导致轻度的皮疹和荨麻疹,也可能引起严重的过敏休克。

如果患者曾经有对某类抗生素过敏的记录,医生将会选择其他类型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2. 肝肾功能损害:抗生素的代谢和排泄主要由肝脏和肾脏完成。

因此,如果患者有肝肾功能损害,医生会在使用抗生素时更加谨慎,可能需要减少剂量或选择其他药物。

3. 妊娠和哺乳期:某些抗生素对妊娠和哺乳期的妇女不建议使用,因为这些药物可能对胎儿或婴儿造成不良影响。

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权衡利弊,选择最安全的治疗方案。

4. 耐药细菌感染:一些细菌已经产生了耐药性,对常规抗生素不再敏感。

如果患者感染了耐药菌株,医生需要根据实验室的药敏结果选择适当的抗生素治疗。

三、正确使用抗生素的重要性除了了解抗生素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外,正确使用抗生素也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值得注意的事项:1. 按照医生的处方用药:不要自行选择和使用抗生素,必须按照医生的处方进行用药。

正确选择和使用抗生素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疗效,减少抗生素滥用和耐药性的问题。

抗生素在儿童感染中的剂量与用法指南

抗生素在儿童感染中的剂量与用法指南

抗生素在儿童感染中的剂量与用法指南抗生素是用于治疗感染的重要药物,但在儿童群体中的使用需要特殊注意。

儿童的生理特点和发育水平不同于成人,因此剂量和用法必须根据年龄、体重和感染类型等因素进行个体化调整。

本指南将为医生和家长提供抗生素在儿童感染中的剂量与用法建议,以帮助更安全有效地治疗儿童感染。

一、剂量调整原则儿童的剂量调整需根据年龄、体重以及不同生理阶段等因素进行个体化判断。

以下是一些常用抗生素的剂量调整原则:1. 根据体重计算剂量对于儿童,需要根据其体重精确计算出抗生素剂量。

通常,剂量按照每公斤体重量来计算,并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来调整。

2. 年龄和剂量的关系某些抗生素的剂量也可以根据儿童的年龄范围来进行调整。

通常,在提供使用指导时,抗生素的适宜剂量会根据不同年龄群体进行划分,以确保每个年龄段的儿童都能获得合适的治疗剂量。

3. 实时监测在使用抗生素时,应时刻监测儿童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根据患儿的病情和任何副作用的出现,可以调整剂量,以确保药物能够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同时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

二、常见儿童感染的剂量调整与用法1. 上呼吸道感染儿童上呼吸道感染常见的病原菌为流感病毒、腺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等。

常用的抗生素包括阿莫西林、头孢菌素类药物等。

剂量和用法如下:- 阿莫西林:儿童每天口服20-40 mg/kg,分2~3次口服。

- 头孢菌素类药物:根据不同的制剂和儿童年龄进行适当调整,通常每天口服25-50 mg/kg,分2~3次口服。

2. 肺炎和中耳炎肺炎和中耳炎是儿童最常见的细菌感染。

常用的抗生素包括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菌素类药物等。

剂量和用法如下:-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根据不同制剂和儿童年龄进行适当调整,通常每天口服45-90 mg/kg,分2~3次口服。

- 头孢菌素类药物:根据不同制剂和儿童年龄进行适当调整,通常每天口服25-50 mg/kg,分2~3次口服。

3. 腹泻和胃肠道感染腹泻和胃肠道感染常由细菌、病毒、寄生虫引起。

抗生素合理使用

抗生素合理使用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明了青霉素,这是人类医学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的里程碑。

70年来,以青霉素为代表的抗生素,从病魔手中挽救了数以万计的生灵,为人类健康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直到今天,抗生素仍然是人们抵抗各种病菌的有力武器。

近年来,由于对抗生素的过分依赖和滥用,使抗生素在治病的同时,又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而引起社会的严重关注。

一、触目惊心耐药菌21世纪人类将面临三大病原微生物的威胁:耐多药结核菌、艾滋病病毒、医院感染的耐药菌株,其中耐药菌的发展速度令人触目惊心。

二十年代,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链球菌。

而到了九十年代,产生了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肠球菌,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真菌等多种耐药菌。

喹诺酮类抗生素进入我国仅仅20多年,但耐药率已经达到60%—70%。

大量耐药菌的产生,使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多,条件致病菌感染的机会越来越多,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费用越来越高。

如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过去对青霉素、红霉素、磺胺等药品都很敏感,现在几乎“刀枪不入”。

绿脓杆菌对阿莫西林、西力欣等8种抗生素的耐药性达100%,肺炎克雷伯氏菌对西力欣、复达欣等16种高档抗生素的耐药性高达51.85%-100%。

而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除万古霉素外已经无药可治。

多重耐药菌引起的感染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滥用抗菌素已经使人类付出了沉痛的代价。

20世纪五十年代在欧美首先发生了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这种感染很快席卷全球,形成世界大流行,有5000万人被感染,死亡达50多万。

人类与致病菌的较量从未休止,致病的病原菌与消灭病原菌的抗生素是一对永恒的矛盾。

从细菌的耐药发展史可以看出,在某种新的抗生素出现以后,就有一批耐药菌株出现。

医学工作者开发一种新的抗生素一般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而一代耐药菌的产生只要2年的时间,抗生素的研制速度远远赶不上耐药菌的繁殖速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宝宝使用抗生素的三大
误区
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
给宝宝使用抗生素的三大误区
抗生素这个词,爸爸妈妈们应该一点儿也不陌生。

孩子得病,最常见的就是感冒、发热、咳嗽。

此时,抗生素便出现在家长面前。

但是,抗生素真的是“万能药”吗孩子感冒必须服用抗生素吗
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1 滥用抗生素对儿童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导致儿童身体里的细菌耐药性增强,时间一长,同类的抗生素便对这些细菌无可奈何,只能应用高级别的药物,这样就会导致恶性循环。

2 由于儿童本身各器官发育不全,抗生素很容易残害或者潜在残害儿童的身体器官中,如许多抗生素是通过肝脏来代谢的,滥用抗生素就容易造成肝脏功能受损。

3 儿童滥用抗生素最恶劣的影响是造成儿童体内正常菌群被破坏,降低儿童机体抵抗力,进而引起二重感染。

抗生素的使用误区
误区1:感冒离不开抗生素
“哎呀,宝宝好像感冒了,快拿点消炎药来。

”这样的场景在很多家庭中都不陌生。

很多家长,当孩子稍有点流清鼻涕、咳嗽症状时,就凭经验赶紧给孩子服药,几种抗生素同时服用或频繁换药,一种药服用了2天不见效马上给孩子换另一种药。

抗生素好像已经成了家庭的万金油。

有些父母就诊时也强调,孩子发热一定要用抗生素病才能好。

其实这样做是不对的,人体内的细菌是普遍存在的,而有些细菌是不致病的。

当人体免疫力下降,失去屏障保护的时候,体内的细菌才会失衡,外界细菌也更容易侵入,这个时候才需要使用抗生素。

误区2:抗生素也能杀病毒
有些家长只要小孩一感冒就让孩子吃药,吃抗生素,其实这个时候抗生素是不管用的。

一般情况下,伤风感冒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主要起消灭病毒作用的是人体内的免疫细胞。

不过,家长经常会发现小孩服药一个星期左右症状减轻了,于是有种错觉,以为是药物起了作用,其实不然,孩子体内的免疫机制都有一个反应的时间,从免疫系统开始工作到把病毒抑制住,有一个过程,就算不服用抗生素,10天左右症状也会减轻,称为“自愈性”。

这是很多病毒性感冒都有的特性,所以有时医生会建议家长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轻易给孩子服用抗生素。

病毒感染:病毒感染的明显症状就是会流鼻涕、流眼泪等,总之会有液体从眼、鼻等器官流出,这时是不需要服用抗生素的,体内的白细胞会自然形成免疫屏障,10天左右,将病毒完全抑制、吞噬掉,人体将自然痊愈。

细菌感染:细菌感染的明显的症状是发热、咳嗽、有痰等,细菌感染时人体会觉得不舒服但没有液体等流出。

常见的是上呼吸道感染,发展下去就会导致肺炎等。

因细菌感染而引发的感冒最好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生素,千万不要自作主张,随意服用。

误区3:宝宝腹泻时滥用抗生素
宝宝的消化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加之从4个月起要添加离乳食品,因此,免不了会出现腹泻,有些而且宝宝往往表现得又吐又泻,使得父母顾不上找出腹泻的原因,就急着给宝宝用抗生素。

有时,为求快速止泻,有些父母甚至让孩子好多种抗生素同时使用,而且一用就是好长时间。

然而,孩子的腹泻症状却越来越重,即使三天两头地带宝宝往医院跑,病情仍旧迁延不愈。

其实,这正是由于妈妈滥用抗生素所致的。

抗生素的居家使用
1 家庭常备的抗生素药物要遵循常用、少量、毒小、价低的原则。

需要备用的抗生素比如喹喏酮类,它主要针对胃肠道的一些细菌感染,比如腹泻。

但是,小孩和老人要慎用,因为他们属于免疫力比较弱的群体。

此外,家里还可备些青霉素、阿莫西林,服用时一定要注意看说明书,注意孩子的用量。

2 如果在家自行服用了几天抗生素后没有效果,需要带宝宝去医院的话,家长一定要注意告诉医生给宝宝吃的什么药、服用的量等,这样医生才能根据宝宝的情况合理开出适合宝宝的抗生素。

一般抗生素杀死细菌都有一个周期,如果这个周期还没有过去就换了另外一种抗生素,经常如此的话容易导致机体对两种抗生素都产生耐药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