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漏补缺热点梳理地理经典题训练 10(解析版)
高中地理培优补差10

蛇形丘是一种冰水堆积地貌。
隆起如堤,弯曲如蛇,脊部平缓,两坡陡峭。
其延伸的方向大致与冰川的流向一致,主要分布在大陆冰川区(大陆冰川是在两极地区发育的冰川)。
读“蛇形丘形成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 图中冰川地貌最可能发育在A. 中国B. 巴西C. 加拿大D. 澳大利亚2. 形成蛇形丘的堆积物主要来自A. 湖泊B. 冰面河C. 塌陷沉积D. 冰下河道3. 蛇形丘接受堆积的季节主要是A. 春季B. 夏季C. 秋季D. 冬季下图为某山地自然带及积雪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4. 该山地最有可能位于A. 欧洲西部B. 东非高原C. 拉丁美洲D. 澳大利亚5. 图中自然森林是A. 常绿硬叶林B. 常绿阔叶林C. 落叶阔叶林D. 针叶林6. ①-④四地中积雪厚度最大的是A. ①B. ②C. ③D. ④在河南孟津黄河滩的蔬菜大棚里,种植户把种植的丝瓜都挂上了一个个的小瓶子,且每一个瓶子里都装有不同容积的水。
结合上图,完成下面小题。
7.种植户给丝瓜吊瓶,主要目的是A. 便于丝瓜吸收水分B. 增加丝瓜的湿度C. 便于丝瓜降温D. 提高丝瓜的质量8.同一个吊瓶中的水量A. 一直不变B. 先多后少C. 逐渐增加D. 随丝瓜生长而定9.同一大棚,夏季给丝瓜吊瓶的数量远多于冬季,主要原因是A. 夏季蒸发强B. 夏季光热好C. 夏季降水多D. 夏季温差大西班牙阿尔梅里亚省的埃尔埃希多地区曾是土壤贫瘠、人烟稀少的荒芜之地(如图2所示)。
当地农业科技人员对土壤进行“三明治”式的改良,令新土壤剖面呈现出三层结构,很好地改善了作物生长的水肥条件。
当地农民大力发展温室农业,使埃尔埃希多由荒凉之地变成欧洲的“菜篮子”,但水资源短缺问题也逐渐显现。
据此完成10~12题。
10.与该地改良后的土壤结构相符合的是A.表层为沙土,中间层为有机肥,下层为黏土B.表层为黏土,中间层为有机肥,下层为沙土C.表层为有机肥,中间层为黏土,下层为沙土D.表层为黏土,中间层为沙土,下层为有机肥11.每年夏季七八月份,当地农民用塑料薄膜将温室土壤全部覆盖,膜下灌水闷棚,撤膜后才开始种植蔬菜。
2023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地理查缺补漏题(含答案)

2023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地理查缺补漏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组光伏电站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太阳辐射强度达到一定数量时开始出力的时间,视为光伏电站的开机时刻;太阳辐射强度小于一定数量时停止出力的时间,视为光伏电站的关机时刻。
位于我国某省级行政区一智能控制、跟踪太阳视运动的光伏电站在一年内的开关机时刻如图所示。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光伏电站开机时长年内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天气状况B.太阳高度C.白昼时长D.气温变化2.该光伏电站可能位于()A.广东B.陕西C.新疆D.吉林2016年11月,人们在英国北威尔士的海滨沙滩上发现了一只稀有的热带海龟,这种海龟通常生活在墨西哥湾一带。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北威尔士海滨的盛行风向是()A.西南风B.西北风C.东南风D.东北风4.帮助这只热带海龟万里“奔波”的洋流是()A.西风漂流B.北大西洋暖流C.北太平洋暖流D.本格拉寒流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下列关于图中各地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区域实际面积小于乙区域B.①地与①地自转线速度相等C.①地与①地的距离为2220km D.①地位于①地的西南方向6.关于图中各点所在地区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水资源短缺,干旱面积广大B.①-地势较平坦,平原面积广阔C.①-植被类型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D.①-太阳能、地热能等能源丰富下面左图为四处景观图,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7.关于图甲中四处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下列对应正确的是A.①—冰川侵蚀B.①—海浪沉积C.①—风力侵蚀D.①—流水侵蚀8.图甲中四处景观形成的主要地质过程与图乙中相关内容对应正确的是A.①:甲→a→乙→b B.①:d→丁→bC.①:丙→c→d→丁D.①:戊→b→c→d人口老龄化风险是指从老年人领域扩散而来的对社会造成的不确定损失。
查漏补缺热点梳理地理经典题训练 01(解析版)

一、知识规律回顾1.时间计算与日期变更(1)巧用数轴计算时间时间的计算几乎是每年高考的必考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在计算时间时利用数轴进行计算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具体如下:首先要弄明白数轴上的数与时区、经度的关系:数轴上的原点对应中时区中央经线即0°经线,+1到+12对应东一区到东十二区中央经线的位置,-1到-12对应西一区到西十二区中央经线的位置,0到+12对应东经0°到180°,0到-12对应西经0°到180°。
如下图所示:实际操作方法:第一,画一数轴,数轴上只需有原点(即中时区中央经线的位置)和正、负方向,刻度不用画。
第二,在数轴上表示出两个时区的位置,东时区在正方向,西时区在负方向。
并计算出两时区在数轴上的距离(用S表示)。
第三,在两个时区之间画一箭头,方向由已知时间的时区指向未知时间的时区。
如果箭头指向负方向,就用已知时间减去S。
如果箭头指向正方向,就用已知时间加S。
(2)日期的变更地球上的日期分界线有两条,一条是国际日界线(人为日界线),即180°经线,该日界线的位置不变,但是时间在变化;另一条是0时经线(自然日界线),它的位置是变化的,但时间不变,且当太阳直射0°经线时,两条日界线重合,全球只有一个日期。
除此之外,地球上有两个日期。
如下图所示:新的一天的范围是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向东至180°经线,旧的一天的范围是180°经线向东至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
由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80°经线上的地方时是几时,新的一天的范围所占时间就是几小时;反过来,全球新一天的范围所占时间是几小时,180°经线上的地方时就是几时。
【特别提醒】1.确定特殊时刻的常用方法(1)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2)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3)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4)平分昼半球的经线的地方时是12时;(5)平分夜半球的经线的地方时是0时;(6)晨昏线与极夜最大范围的纬线相切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2时;(7)晨昏线与极昼最大范围的纬线相切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0时(或24时)。
中考地理复习热点难点10欧洲西部(解析版)

欧洲西部核心热点一、位置:位于亚欧大陆西部二、自然地理环境1.地形(1)平原:西欧平原、波德平原。
(2)山地:阿尔卑斯山脉、斯堪的纳维亚山脉。
2.典型地貌:冰川地貌广布,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
3.气候⎩⎪⎨⎪⎧ 北部为寒带气候中部沿海和平原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典型内陆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南部是地中海气候4.河流⎩⎪⎨⎪⎧ c 莱茵河——航运繁忙多瑙河——流经国家最多三、人文地理特征: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传统的畜牧业;繁荣的旅游业。
热点演练一.选择题(共15小题)1.(2021•绥化)在欧洲西部,被称为“绿色金子”的是()A.油菜B.牧草C.小麦D.玉米2.(2021•黑龙江)欧洲西部畜牧业发达的主要原因是()A.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B.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C.地中海气候分布广D.地处高纬度地区3.(2021•上海)下列被称为欧洲“十字路口”的国家是()A.俄罗斯B.法国C.英国D.德国4.(2021•铁锋区模拟)观看斗牛比赛应去欧洲西部的哪个国家()A.英国B.法国C.西班牙D.意大利5.(2021•港南区四模)欧洲西部畜牧业发达,主要原因之一是()A.生活习惯的需要B.终年温和湿润的气候C.平原为主的地形D.发达的交通6.(2021•防城区模拟)有关欧洲西部地理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A.自然景观丰富多彩,旅游业发达B.海岸线曲折,岛屿众多,交通便利C.受气候影响,以种植业为主D.工业历史悠久,技术设备先进7.(2021•苏家屯区模拟)欧洲人酷爱乳产品和牛羊肉,这与当地发达的畜牧业有着密切的关系,以下叙述语句按因果关系依次排列为()①牧草多汁、草场广布②欧洲人酷爱乳产品和牛羊肉③畜牧业发达④地处中纬度大陆西岸⑤温带海洋性气候广布;地形以平原为主A.④⑤①②③B.②③④⑤①C.⑤①④③②D.④⑤①③②8.(2021•北京模拟)钟表业最发达的国家是()A.英国B.瑞典C.德国D.瑞士9.(2021•港南区三模)下列关于欧洲西部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B.多数国家是发展中国家C.旅游业不发达D.畜牧业发达10.(2021•文山州模拟)手机微信是现在家人、朋友和同学之间相互沟通交流的一种常用方式。
查漏补缺热点梳理地理经典题训练 08(解析版)

一、知识规律回顾1. 农业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1)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区位因素的分析(2)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社会经济因素是分析的主导方向。
(3)某地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实际上就是进行农业生产区位的合理选择。
①大区域合理布局方法进行农业产业布局主要分析诸如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确定宏观的农业发展方向,如我国湿润、半湿润的平原和盆地地区应主要发展种植业,西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则应主要发展畜牧业。
②小区域合理布局方法小范围地区来看,则主要从社会经济因素方面进行分析,确定具体的农业生产类型,如下表所示:2.(1)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2)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二、经典模拟训练(云南省红河州2014届高三统一检测)下图为北半球部分作物最适宜生长的纬度范围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各组作物中,热量适应范围较大的是A.可可、苹果、小麦 B.水稻、茶、苹果C.咖啡、葡萄、可可 D.茶、小麦、咖啡2.仅从气候条件考虑,若热量充足,小麦在年降水量760 mm左右的地区单位面积产量最高。
据此推测我国下列地形区中最适合小麦种植的是A.珠江三角洲 B.长江三角洲C.华北平原 D.河套平原【答案】1、B 2、C(四川省自贡市2014届高三四诊地理试题)图甲和图乙分别是大不列颠岛南部地区的地形和年降水量分布图。
读图回答5~6题。
5. 甲地区降水较少的主要原因是A. 位于山地迎风坡B. 距离海洋遥远C. 地处西风雨影区D. 陆地轮廓完整6. 图示东部地区商品农业发达,影响该地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是A. 地形和气候B. 交通和政策C. 水源和土壤D. 市场和饲料【答案】5、C 6、D(河北省邯郸市2014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下图是2014年3月下旬拍摄于邯郸郊区的一张景观照片。
为了发展塘鱼养殖,某农户在耕地中开挖了水塘。
水塘虽还没有人工蓄水,但在B处已经有了浅浅的一层。
读图,完成5~7题。
5.水塘中B处水的直接补给来源主要是A.雨水B.地下水 C.河水 D.积雪融水6.由于春季蒸发旺盛,容易造成土壤返盐,最可能出现盐碱的地方是A.A处B.B处C.C处 D.D处7.该农户将耕地改为鱼塘的主要考虑因素是A.交通B.市场 C.地形 D.气候【答案】5、B 6、C 7、B考点: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土壤盐碱化的原因,农业区位因素。
【高中地理】构造地貌与河流地貌 查漏补缺 2023年高考三轮冲刺过关(解析版)

查补易混易错点07 构造地貌与河流地貌构造地貌与河流地貌是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背斜、向斜、断层以及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
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构造地貌的原理以及河流地貌形成的原因分析和说明一些地表形态的变化过程(综合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自然现象,并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是高考高频考点,2022年山东高考的第13-15题,2022年浙江1月选考的第17-18题,2022年湖南高考的第19题等都对构造地貌与河流地貌进行了考查。
易错01 构造地貌1.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1)看问题指向①问地质构造,主要包括褶皱(背斜、向斜)、断层(地垒、地堑)。
①问构造地貌,主要包括山岭、谷地、平原、盆地、陡崖等。
(2)具体方法地点海拔(米)某沉积岩的埋藏深度(米)2.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
(1)利用地质构造找水——向斜槽部、断层处(2))(3)易错02 河谷地貌的演变1.不同河段侵蚀作用的差异2.3(1)概念:又称“河流抢水”。
处于分水岭两侧的河流,由于侵蚀速度差异较大,其中侵蚀力强的河流能够切穿分水岭,抢夺侵蚀力较弱的河流上游河段,这种河系演变的现象,称为河流袭夺。
(2)条件①两条河川间的距离不能太远;①其中一条河川的侧蚀或向源侵蚀强烈;①必须一条为高位河、另一条为低位河,也就是分水岭两侧的海拔要具有明显的差异。
4.河流阶地(1)概念:河流阶地是指在地质作用下,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上升超出一般洪水水位,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
注意:由河漫滩向谷坡上方,依次命名为一级阶地、二级阶地、三级阶地等;海拔越高,年代越老。
(2)形成过程注意:有几级阶地,就有几次上升运动(地壳上升是间歇性的,即等新的阶地形成之后才会再次上升,不是连续上升的)。
(3)河流阶地与人类活动①河流阶地地面平坦,组成物质颗粒较细,土质较为肥沃。
查漏补缺热点梳理地理经典题训练 02(解析版)

一、知识规律回顾1.气温的分布规律(1)气温的时空分布规律①垂直变化:在对流层中,海拔每升高1 000米气温下降6℃;在平流层中,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
②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2)①大陆与海洋:大陆上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比同纬度海洋上大。
原因是大陆热容量小。
②阴天与晴天:阴天气温日较差比晴天小。
原因是白天多云,气温较晴天低;夜晚多云,气温较晴朗夜晚高。
③低纬与中高纬:纬度越高,气温年较差越大。
原因是中高纬地区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大,白昼时间长,冬季相反,故冬夏季获得的热量差别很大;低纬地区一年中昼夜长短几乎相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也小,各月热量的收支相差不大。
赤道洋面上气温年较差最小。
④平原与高原:高原地区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但因地势高,气温低,年温差小。
平原地区则相反。
2.常见的天气系统(1)锋面系统①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其天气变化过程如下。
②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其天气变化过程如下。
[特别提醒](1)锋面经过时一定会带来天气变化,但不一定产生降水。
当锋面上的暖气团比较干燥时,就不能形成降水。
如我国北方春季的沙尘暴天气。
(2)不论是冷锋还是暖锋,云雨区都出现在冷气团一侧。
(3)准静止锋是冷暖气流相遇作拉锯式移动的锋,如江淮准静止锋、昆明准静止锋。
往往形成阴雨连绵的天气。
(2)气旋和反气旋(3)南北半球的锋面气旋在南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地区,气旋与锋面系统叠加在一起形成锋面气旋。
南北半球的锋面气旋的比较说明如下表:(4)①空气的上升与下降:上升气流多雨、下降气流少雨。
②风向:从海上吹来,多雨,从陆地上吹来,少雨。
③地形:干旱地区高山相对降水较多,形成雨岛;干旱地区的盆地内部降水较少。
暖温气流的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
④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⑤纬度:气流由低纬流向高纬(如西风带)多雨,由高纬流向低纬(如信风、极地东风)少雨。
查漏补缺热点梳理地理经典题训练 04(解析版)

一、知识规律回顾1.地质循环过程及其地理意义(1)地壳的物质循环在地质循环中,地壳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
(2地壳物质循环在实际考题中有许多种变式图,如下所示:①岩浆是“岩石之本”,地壳物质循环起源于岩浆,终止于岩浆;而且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为岩浆岩。
②沉积岩与变质岩可以相互转化;有两个箭头指向的为沉积岩或变质岩。
③三大类岩石都可以在地下重熔再生,形成岩浆,所以有三个箭头指向的为岩浆。
(3)岩石新老关系的判断:①根据地层层序律确定: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规律是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
②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③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这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与其相邻的岩浆岩。
④根据海底岩石形成和扩张过程判断: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
注意进行上述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
2.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地质构造育地表形态褶皱和断层是两大基本的地质构造类型,二者在产生原因、结构特征和形成的主要地貌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具体分析如下:(2(3①看岩层是否连续,褶皱由连续的褶曲组成。
②看岩层的形态和地貌形态:岩层向上拱起一般为背斜,未侵蚀前常成山岭;岩层向下弯曲一般为向斜,未侵蚀前常成谷地或盆地。
③在区分背斜和向斜构造时,不应单纯从形态上去判断,而应从岩层的新老关系方面进行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知识规律回顾1.区域地理特征分析(1)区域自然地理要素(2)2.(1)自然环境差异的影响因素自然环境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气候、地貌、水文、土壤等方面,其差异形成的原因具体分析如下:(2)人类活动差异主要表现在农业、工业、人口、城市、交通等几个方面,其差异形成的原因具体分析如下:3.(1)RS、GIS、GPS三者之间的区别RS是一种侧重于收集信息的感知手段,其本质是“看”的过程。
而GIS侧重于“分析、计算”,相当于“想、算”的人的活动。
GPS的最大特点是工作对象是一个“点”或“多个点”,明显区别于RS与GIS的工作对象——“面”。
三者之间的区别具体见下表:(2)遥感现已广泛应用于陆地资源调查、地质调查、测绘、环境监测、规划管理等活动,并为GIS提供大量的数据和图像。
遥感主要应用于以下一些领域:(3)(4)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①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②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并借助于遥感技术,可有效地监测和预报洪涝灾害、森林火灾等。
(4) “3S”技术的选取方法由于“3S”技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因此在选取某一技术时应认清三者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具体选择时应把握其本质区别:遥感(RS)是人的视力的延伸,它是侧重于收集信息的感知手段,通过飞机或卫星上携带的传感器接收地物辐射或反射的电磁波来获得信息,并经过简单处理后获得资料,如航片、卫星云图等,因此遥感本质上是“看”的过程。
而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在一定的数据源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对比、计算,得出有益于人类生产生活的结论,它侧重于“分析、计算”,相当于“想、算”的人的活动。
例如,气象卫星在高空收集到云系等信息情况并传输到地面,这是RS的应用,而将卫星云图与地面上实测到的气温、湿度、风向等信息(统称为数据源)经过计算、分析、处理,得出天气情况的预测则是GIS 的应用。
全球定位系统(GPS)相对应用途径单一,即定位并通过多次定位计算速度等,它的最大特点是工作对象是一个“点”或“多个点”,明显区别于RS与GIS的工作对象——“面”。
在做“3S”技术中选取适当手段之类的题目时,首先看其工作对象是“点”还是“面”,是“点”则选用GPS,如导航、珠峰高度测量等,是“面”则需看突出监测方面还是需处理计算才能得出结果,如要监测森林火灾则应选用RS,要在某城市选取大型商业中心区位应选用GIS。
同时,一项工作往往可能在某次使用的是一种技术,而另一次则使用了另一种技术,甚至是同时使用了多种技术,因此,要认真审清题目,提炼题目中提供的信息,如“某山区森林火灾发生后,扑救工作动用了卫星监测定位,并运用计算机软件对火势情况进行了分析和预报”这一事件中,使用卫星监测是RS的应用,卫星定位则是GPS的应用,计算机处理预报信息则是GIS的应用。
4.区域农业发展(1)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①自然地理条件的分析:农业发展必须建立在自然条件基础之上,气候、地形、土壤条件是农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面对不同的区域,要找出发展某种农业生产所需的条件,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活动。
例如,分析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的条件,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优势条件表现在:a.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b.地形平坦,耕地面积广大;c.热量、水分条件可以满足农作物两年三熟的需求。
劣势条件表现在:a.水资源短缺;b.盐碱地,涝洼地占较大比例;c.易受低温冻害的影响。
②社会经济条件的分析:主要从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工业基础、交通条件、劳动力状况、开发时间、市场、科技等方面分析。
(2)农业布局特点的分析农业布局必须因地制宜,在不同区域存在自然条件的差异,同一区域内部同样差别较大,如何合理利用土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般而言,平原地区适宜发展耕作业,形成专业化生产基地;山区适宜发展林业、水果种植业、畜牧业等;水资源丰富地区适宜发展淡水养殖业;气候相对干旱地区应该从育林、护草,改善生态,适当发展畜牧业等角度考虑;城镇周边地区应该布局面向城镇市场的蔬菜种植业、观光农业等城郊农业。
(3)商品农业可持续发展方向的分析农业发展方向要符合生态农业特点,要追求综合效益最大化,应该把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产业作为发展重点。
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加以分析,在以上原则的基础上,找准重点发展的方向。
针对商品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今后商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调整农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
根据各地的实际条件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业的比重,各业要全面发展;重视发展第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②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积极推进农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建设,延长产业链,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改良不利于农业耕种的土地,治理易受旱涝威胁的土地,改善水源灌溉条件,创造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④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依靠科技,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一系列措施,治理土地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碱化以及林木的乱砍滥伐等现象,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
5.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1)中国不同区域城市化的主要模式(2)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有些是共性的,如环境问题、城市发展空间不足问题、水资源供给问题、就业问题等;由于区域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同,产生的问题也各不相同。
关于问题的解决对策,要注意从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层面进行分析,与存在的具体问题相对应。
下表是珠江三角洲与江苏省城市化问题与对策的对比:6.(1)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工业的跨国或跨地区转移,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现象。
对此问题的理解要紧紧抓住两点,首先是分析工业部门的特点和地区的差异;其次是把握影响产业转移的主要工业区位因素。
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主要是利用廉价劳动力资源,其次是占领当地的市场,再次是利用地价便宜的特点。
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投资建厂,则主要利用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信息优势,避开关税壁垒等因素。
在现实中,国际产业转移是多种因素综合利用的结果,对于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因素可分析如下:(2)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一般规律①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规律:某一地区工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一般有以下规律:②区域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先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轻工业,进而转移资金密集型产业和重工业,最后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一般方向是由发达国家(地区)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地区)。
(3)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4)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区位因素的思路产业转移的目的是寻找最佳区位,降低生产成本。
因此在分析影响因素时,需从转移的产业部门的主导因素入手,对比分析转入地和转出地的区位条件,具体思路是:二、经典模拟训练(山东省淄博市2014届高三4月高三诊断考试)液化天然气是把气田天然气净化并超低温液化后形成的。
近几年,中日韩液化天然气进口量不断增长(目前,三国进口量约占全世界进口总量的70%),导致亚洲天然气价格一路攀升。
下图示意2009-2014年亚洲天然气价格变化情况,读图完成10—12题。
10.下列关于亚洲近年天然气价格变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2009-2014年,呈现大幅震荡小幅上涨的趋势B.2014年前两个月价格是2009年6月价格的6倍C.每年10月至次年1月价格呈上涨趋势,原因是冬季取暖导致需气量大增D.年内价格变化幅度最大的是2012年。
11.中国进口液化天然气接收站适合布局在A.新疆 B.重庆 C.长江流域 D.沿海12.中国大量进口液化天然气的意义是①减少环境污染②利于抑制亚洲天然气价格攀升③便于储备,利于国家能源安全④缓解能源紧张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答案】10、C 11、D 12、B(福建省南平市2014年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测试)下表是某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下图是该流域三种区位因素示意图,箭头方向表示区位条件优越性增加。
据此回答7~8题。
7. 与1980年相比,2010年该流域A.河流区位优势增强B.气候区位优势降低C.地形区位优势降低 D. 各区位因素不变8. 关于该流域开发方向,最可能的是A. 大力实行梯级开发B. 大力发展立体农业C. 大力发展有色冶金D. 大力发展铁路运输【答案】7、A 9、B(四川省自贡市2014届高三四诊地理试题)国际上把含热29307.6千焦的燃料定为一千克标准煤。
1978年和2007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分别为62770万吨标准煤和235445万吨标准煤。
下图是我国1978年和2007年能源生产构成图,读图回答7~9题。
7. 1978年和2007年我国能源生产构成的共同特点是A. 以原煤为主B. 以石油为主C. 天然气比重上升D. 原煤的比重下降8. 1978年到2007我国石油和天然气生产构成下降了,但总量还增加了,其原因是A. 原油的需求量减少B. 国际原油日益紧张C. 能源生产总量大增D. 新能源的大量使用9. 原煤、石油和天然气即可作为能源,也可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以原煤、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可发展A. 钢铁工业B. 化学工业C. 有色冶金D. 制糖工业【答案】7、A 8、C 9、B(福建省南平市2014年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测试)烟花爆竹燃放气象指数根据未来气象条件和空气质量的变化情况综合分析得出,空气污染气象条件主要分析是否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
下图为2月14日烟花爆竹燃放气象指数预报与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
据此回答5~6题。
5.对指数影响不大的要素是A.风 B.湿度C.降水D.光照6.下列推论与图示信息吻合的是A.华北地区风力大,易发生火灾,指数高B.青藏地区天气晴朗,对流旺盛,指数低C.珠三角地区春节停厂,指数低D.二项指数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答案】5、D 6、D(福建省漳州市八校2014届高三第四次联考)沟头防护工程是指为防止径流冲刷引起沟头前进和坡面蚕蚀而采取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
图为我国某地沟头防护工程平面布置示意图。
据此完成7~9题。
7.沟头防护工程可以有效防止沟头的()A.侧蚀 B.下蚀 C.沟头崩塌 D.溯源侵蚀8.沟头防护工程可以有效防治的生态环境问题是()A.土地荒漠化 B.水土流失 C.土壤盐渍化 D.生物多样性减少9.种植树木可以更有效配合防护埂,缓解该处的生态环境问题,图中四点中最适合种树的为()A.A点 B.B点 C.C点 D.D点【答案】7、D 8、B 9、B(广东省深圳市2014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10.图 5 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概念模式图,我国新农村建设合理的做法是A.①农田集中连片、规模化经营B.②中心村和集镇人口向偏僻的空心村分散C.③县城人口向周边的空心村分散D.④乡镇工厂从工业园区向周边地区分散【答案】A(浙江省温州市2014届高三第二次适应性测试)1.与哈尔滨相比,北京张家口联合申办2022年冬奥会的优势是①空气质量较好②对外交通便利③气温偏高④积雪时间长A.①② B.②③C.②④ D.③④【答案】B(广东省肇庆市2014届高三4月第二次模拟)8.下图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