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2)

合集下载

体现孔子思想的小故事

体现孔子思想的小故事

体现孔子思想的小故事孔子,名丘,字仲尼。

是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那么你想知道一些关于孔子的思想故事吗?如果你感兴趣,就赶紧和小编我一起来了解吧!思想故事1、孔子离开宋国到郑国去,与弟子们走散了,一个人站在城郭东门下。

一个郑国人对子贡说:“东门有个人,额头像尧,脖子像糕陶,肩膀像子产,从肩往下比禹矮三寸,狼狈不堪的样子像条丧家狗。

”子贡说与孔子,孔子笑着说:“说我长得像古代圣贤,不像吧。

丧家之狗,倒是很像的。

”敢于正视自己的落魄,敢于正视自己的真实处境,是一种大境界。

每个人都应当由闻过则喜的胸怀,敢于承认自己,才能认识自己并剖析自己。

凡人当如此,成功者更当如此。

2、鲁国大夫臧文仲曾在家养贵重的动物——玳瑁,孔子批评他玩物丧志,不务正业。

孔子还曾把臧文仲说成“窃位者”,意思就是在其位不谋其政,身居高位,却不知提拔有才德的人。

孔子批评他:“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柳下惠是孟子眼中的“圣之和者”,怀中搂着女子而没有产生非分的想法和举动,被誉为道德楷模。

臧文仲明知柳下惠是个贤人,却不对其提拔重用。

一个明智和有度量的管理者,对于身边有才干的人,不应心存嫉妒,要大胆提拔任用,不应当压抑有才干之人。

当身边下属都非常强大的时候,管理者本身的能力和修养也会得到提升,这是水涨船高的道理。

3、子路有一次问孔子:“君子也有忧愁吗?”孔子回答说:“没有。

君子追求道义,有终生的快乐,无一朝之忧。

小人汲汲于功利,患得患失,一生都生活在忧虑之中。

”仁者不忧,是一门大学问。

君子之所以为君子,在于他的所作所为里,承载了他的人生追求。

兼济天下的人海阔天空,胸怀广大。

小人关注眼前得失,稍有挫折便怨天尤人,长久以往便“长戚戚”。

4、仲弓向孔子问仁。

孔子回答说:“自己所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在朝廷做官的时候不要让人怨恨,在城邑做官的时候也不要让人怨恨。

”仲弓听后对孔子说:“我虽然迟钝,但也一定会按照您的话去做的。

论语名句:君子周而不比 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名句:君子周而不比 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名句: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原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周(1)而不比(2),小人(3)比而不周。

”【注释】(1)周:合群。

(2)比:音bì,勾结。

(3)小人:没有道德修养的凡人。

【解释翻译】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这个章是论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就品德来说,君子是有德之人,小人是无德之人。

在《论语》里面,把君子和小人对比着来说,有很多的章节。

这里讲『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讲周和比两个字。

什么叫周,什么叫比?古注里面有不同的说法,都说得很好,我们能够合起来看,这样去体会君子之德。

首先一个,周和比当作公和私来讲,这是第一种讲法,周是公,比是私。

也有的讲是义和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当义和利来讲。

那么也有的说普遍与偏党,周是普遍,比是偏党。

雪公老人主张依公私这种讲法,就是周是讲公,比是讲私。

君子大公无私,这就是「周而不比」,那么小人是反过来。

所以君子办事,存心都是为公,没有私心,没有自私自利。

平时修养,也是致力于去其私心,存其公心,这就是周而不比的意思。

那么小人办事,他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对自己有没有好处,他不是第一念为公。

在公与私有冲突的时候,他选择私而废弃公。

那么没事的时候,小人心里所想的,所盘算的都是自私自利的这些打算,没有为社会大众,为天下人考虑过,这叫「比而不周」。

为什么小人会这样?他心量太小了,为什么叫小人?小心量,只想到自己。

顶多想到自己一家,再大的他就想不到了,他不愿意去想。

君子心量大,起心动念为天下。

他不是为一身、一家、一国,他是为天下。

那么圣人,心量是尽虚空遍法界,他所想的都不止一个天下,这个天下就一个地球,还是小。

那地球以外的,其它的星球,其它的世界?所以这心量还不够大。

圣人心量是涵盖整个宇宙,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是周而不比,这周到极处了。

雪公又引古注,孔安国他的说法,这是西汉的经学家,孔老夫子的十一世后裔,说「忠信为周,阿党为比」。

《论语.为政篇第二》原文及译文

《论语.为政篇第二》原文及译文

(二)《论语.为政篇第二》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孔子说:“以德行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安坐在它的位置上,其它星辰环绕着它而摆布。

”2、子曰:“《诗》三百,一言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无不出于真情(都是真情流露,没有虚情假意)(也有说思想纯正无邪,似解不通)。

”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也礼,有耻且格。

”译文:孔子说:“以政令来教导,以刑法来管束,百姓免于罪过,但是不知羞耻;以德行来教化,以礼治来约束,百姓知道羞耻,还能走上正途。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愈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求学,三十岁时可以立身处事,四十岁时可以免于迷惑,五十岁时可以领悟天命,六十岁时可以顺从天命,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都不越出规矩。

”5、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孟懿子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

孔子说:”不要违背礼制。

樊迟为孔子驾车时,孔子对他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

我回答他:‘不要违背礼制。

’”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依礼的规定来侍奉他们,父母过世后,依礼的规定来安葬他们,依礼的规定来祭祀他们。

”6、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孟武伯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

孔子说:“让父母只为子女的疾病忧愁,因为各方面都表现很好。

(另:只要担忧父母的疾病就可以了,似解不通)”7、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译文:子游向孔子问孝。

孔子说:“现在所谓的孝,是指能够侍奉父母。

但是像狗跟马,也都能服侍人。

如果少了尊敬,又要怎么分辨这两者呢?”8、子夏问孝。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启示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启示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启示
这句话是孔子的一句名言,意思是君子做事要全面周到而不局限于某一方面,小人则只看重比较而不注重全面的发展。

从这句话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1. 全面发展:君子应该注重全面发展自己,不只是在某一方面取得成功而忽视其他方面。

只有全面发展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2. 比较与评价:小人只看重比较与评价,他们追求的是自己在某一方面超过他人,而不是真正全面提升自己。

君子应该远离这种狭隘的心态,注重自我完善。

3. 周密思考:君子应该在做事之前仔细思考,考虑事情的方方面面,不留下任何疏漏。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行动。

4. 价值观的重要性:这句话也体现了价值观的重要性。

君子以周为原则,意味着他们的行为是建立在正确的价值观基础上的。

而小人只看重比较,往往忽视了价值观的指引。

君子应该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并且在行动中贯彻执行。

综上所述,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要成为一个君子,我们应该注重全面发展、远离狭隘的心态、周密思考和坚守正确的价值观。

论语选读-《周而不比》教材内容与课后问题整理

论语选读-《周而不比》教材内容与课后问题整理

2021年浙江高考国学经典复习:《周而不比》教材内容与课后问题整理【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①,小人比而不周。

”(2.14)【注释】①周而不比:“周”和“比”都有密合的意思。

这里“周”指以义合,“比”指以利合。

“周而不比”的意思可与下章“群而不党”互参。

【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匀结而不团结【2】子曰:“君子矜(jīn)而不争,群而不党。

”(15.22)【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庄重自持但不争强好胜,合群团结但不结党营私。

”【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4.3)【参考译文】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正确地做到喜爱人,才能正确地做到厌恶人。

”【4】子曰:“视其所以①,观其所由②,察其所安,人焉廋③哉?人焉廋哉?(2.10)【注释】①以:为。

②由:经由,经历。

③廋(sōu):隐藏。

【参考译文】孔子说:“看他的行为,观察他的经历,考察他的习惯兴趣,一个人能躲到哪里呢?一个人能躲到哪里呢?”【5】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①。

观过,斯知仁矣。

”(4.7)【注释】①党:类。

【参考译文】孔子说:“人的过错,各自取决于他所属的类别。

观察一个人的过错,就可以知道他是不是具有仁德了。

”【6】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15.17)【参考译文】孔子说:“一帮人整天待在一起,说话不涉及道义,只喜欢卖弄小聪明,难以有所成啊!”【7】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①,友善柔②,友便佞③,损矣。

”(16.4)【注释】①便辟( pián bì):谄(chǎn)媚逢迎。

②善柔:假装和善。

③便佞( pián nìng):巧言山辩。

【参考译文】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

跟正直的人交朋友,跟诚信的人交朋友,跟博学多闻的人交朋友,便有益了。

跟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跟态度伪善的人交閉友,跟夸夸其谈的人交朋友,便有害了。

论语名句:君子周而不比 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名句:君子周而不比 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名句: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原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周(1)而不比(2),小人(3)比而不周。

”【注释】(1)周:合群。

(2)比:音bì,勾结。

(3)小人:没有道德修养的凡人。

【解释翻译】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这一章是论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就品德而言,君子是有德之人,小人是无德之人。

在《论语》里面,把君子和小人对比着来说,有许多的章节。

这里讲『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讲周和比两个字。

什么叫周,什么叫比?古注里面有不同的说法,都说得很好,我们可以合起来看,这样去体会君子之德。

首先一个,周和比当作公和私来讲,这是第一种讲法,周是公,比是私。

也有的讲是义和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当义和利来讲。

那么也有的说普遍与偏党,周是普遍,比是偏党。

雪公老人主张依公私这种讲法,就是周是讲公,比是讲私。

君子大公无私,这就是「周而不比」,那么小人是反过来。

所以君子办事,存心都是为公,没有私心,没有自私自利。

平常修养,也是致力于去其私心,存其公心,这就是周而不比的意思。

那么小人办事,他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对自己有没有好处,他不是第一念为公。

在公与私有冲突的时候,他选择私而废弃公。

那么没事的时候,小人心里所想的,所盘算的都是自私自利的这些打算,没有为社会大众,为天下人考虑过,这叫「比而不周」。

为什么小人会这样?他心量太小了,为什么叫小人?小心量,只想到自己。

顶多想到自己一家,再大的他就想不到了,他不同意去想。

君子心量大,起心动念为天下。

他不是为一身、一家、一国,他是为天下。

那么圣人,心量是尽虚空遍法界,他所想的都不止一个天下,这一天下就一个地球,还是小。

那地球以外的,其它的星球,其它的世界?所以这心量还不够大。

圣人心量是涵盖整个宇宙,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是周而不比,这周到极处了。

雪公又引古注,孔安国他的说法,这是西汉的经学家,孔老夫子的十一世后裔,说「忠信为周,阿党为比」。

周而不比简答题及答案

周而不比简答题及答案

《周而不比》名句默写: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问友。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孔子和曾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的交友之道。

孔子和曾子的交友之道有什么不同?答:(1)孔子的交友之道包括忠告、善导、不可则止三方面,强调自主平等真诚的独立人格;曾子从交友的意义出发,强调文章学问在交友中的作用,交友的目的是培养仁德。

(2)你怎样评价他们的交友之道?答:两人从不同角度提出交友的态度与方法,孔子从仁德出发,强调交友需要平等真诚;曾子侧重交友的方法。

两人追求的要义是一致的。

2. 5.17章“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的“之”,所指代的对象有两说:一说指晏子,一说指晏子所交之人。

请联系4.26“事君数”章和12.23“子贡问友”章,分析一下哪种说法更为合理。

答:“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讲的都是在与人交往中要保持适当距离,不可过分密切,否则就可能自取其辱,关系也不能持久。

这也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意思。

可见,能使别人长时间保持对自己的敬意,是一个人善于交往的表现,其中包含着交往方法、技巧的问题。

因此,把“久而敬之”的“之”理解为晏子,更符合孔子的原意。

如果把“敬之”理解为尊敬别人,就成了交往态度问题,原文中的“善”字就没了着落。

3.结合实际,说说你认为“周而不比”都应该有哪些表现。

答:“周而不比”的表现:友好交往(与人为善)、诚实交往(讲求诚信)、“适中”交往(和而不同),不结党营私,不拉帮结派搞小团体。

4.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①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②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论语中君子与小人对比的句子

论语中君子与小人对比的句子

论语中君子与小人对比的句子在《论语》中,孔子通过君子与小人的对比,阐述了他对人格修养和道德品质的看法。

在这些句子中,君子往往被赞美为品德高尚、行为端正的典范,而小人则被批评为道德败坏、行为不端的反面。

以下是一些《论语》中关于君子与小人对比的句子:1.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这句话强调了君子不会通过与他人比较来显示自己的优越性,而是通过自我修养和完善来达到高尚的品德境界。

相比之下,小人则喜欢拿自己与他人比较,以显示自己的优势,但却忽视了自身的内在修养和道德品质。

2.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子罕》)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在言谈之间应该慎重谨慎,不轻易说出自己不确信的话,而在行动上则应该果断敏捷,勇往直前,不拖泥带水。

相比之下,小人则往往口若悬河,言辞华丽,但却缺乏实际行动,只会说空话而不去实践。

3. "君子不器。

"(《论语·卫灵公》)这句话强调了君子不会被功利和物质所束缚,不会被外在的物质财富和地位所左右,而是追求内心的高尚品质和人格修养。

相比之下,小人往往只看重外在的物质享受和功利,缺乏内在的追求和修养,只追求短期的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道德价值。

4.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为政》)这句话强调了君子注重道义和正义,以义为先,不以私利为重,在处理问题和做决策时会考虑到整体的利益和道德原则。

相比之下,小人只看重个人的私利和利益,不顾他人的感受和利益,只追求短期的个人利益而忽视了整体的道德原则。

通过以上几句《论语》中关于君子与小人对比的句子,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君子和小人的区分是基于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的不同,君子往往被赞美为高尚的道德典范,而小人则被批评为道德败坏的反面。

这些句子不仅体现了孔子的道德观念,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思考人格修养和道德品质的重要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2)
今儿个呢,咱说说那个“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流行解释说:周:普遍,公共利益;比:私人私利和偏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就是:君子大公无私,小人结党营私。

那是延伸汉儒篡改的曲解。

在孔子的时候,“周”字写法是‘田’的四个方格里各有一个大点,表示“封田分地”的王室贵族权利所属,那不但不是“公共利益”、反而是非常私有的特权利益;而“比”字的写法是两个并列下跪的人,表示的是社会地位的等级比较,跟私利结营无关。

所以呢,“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意思就是:君子享受封田有分地、不是给人下跪的;小人是给人下跪的、不给封田也不给分地。

明摆着,那讲的是严格的等级制度和特权利益。

还有,当时,封田分地扩展到王室贵族以外,而孔子那话是反对这个历史发展趋向的,主张的是继续王室贵族才有的特权利益。

现在很多人瞧不上儒家
就想方设法地编排它
上面这段文字似乎就属此列
不过说的又看似有些道理
困惑
客尘喻当
2006-06-20 23:28:56
君子和小人大致有三种解释:
1。

最初君子和小人是指社会等级,君子是贵族,有身份和地位的人。

2。

后来引申为道德标准,君子指道德高尚的人,小人指品德低下的人。

这种意思沿用至今。

3。

对他人和对自己的称谓,对别人表示尊敬称君子,自谦地称自己为小人。

读《论语》要通篇地理解孔子的原意,不可以断章取义,并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和社会背景。

很明显,在孔子的弟子中特别穷困潦倒的颜渊和曾参等人不是贵族,但他们被尊为君子。

再结合《论语》中反复出现的君子和小人一词,知道这里所指的君子和小人是指道德品质方面的标准。

这句话在历代的解释中最被认可也是最普遍的(历代对这一句的解释几乎没有什么争议)是:“君子(因为志同道合)团结而不是沟结,小人(因为利益关系)沟结在一起而不是团结。

”还可以参看“君子朋而不党”(朋的解释我前面写过,最好的注解是欧阳修的《朋党论》)
曲解得最厉害的版本我也看到过,“批林批孔”时期的《论语注解》那里面就对每一句都是批判的。

比如说“学而时习之”“温故知新”“见义不为无勇也”“学而不思则罔”等等大家都熟悉的句子,全在批判之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