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知识点分类专题大全
教科版小学科学全套知识点

教科版小学科学全套知识点
小学科学主要包括力学、光学、电学、热学、声学、天文学等内容。
下面给出小学科学的全套知识点:
一、力学:
1.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2.速度和加速度
3.描述运动的图示:位移-时间图、速度-时间图、加速度-时间图
4.物体的力量:推力、拉力、重力、弹力、摩擦力
5.物体的平衡和不平衡
6.杠杆原理和浮力
7.机械简单机械:轮轴类简单机械、滑轮类简单机械、斜面类简单机械
二、光学:
1.光的传播和光的反射、折射
2.平面镜和凹凸透镜:光的成像、焦距、放大率
3.光的颜色和光和热
4.照明和彩虹的形成
三、电学:
1.电的原理:导体、绝缘体、电流、电压、电阻
2.电源和电路:电池、开关、导线
3.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4.电的危险和使用电的安全常识
四、热学:
1.温度和热
2.热的传导和热的对流、热的辐射
3.物体的膨胀和压力
五、声学:
1.声的产生和声的传播
2.声音的高低、响度和音色
3.噪音和聒噪的危害
六、天文学:
1.太阳和地球的运动
2.星星、星座和行星
3.天体观测和天文现象。
小学科学知识点大全

小学科学知识点大全科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小学阶段是培养孩子科学素养和培养科学兴趣的关键时期。
掌握小学科学知识点是每个小学生必备的能力。
本文将为大家整理总结小学科学知识点大全,帮助孩子们系统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
一、生物知识1. 动物:介绍不同种类的动物,如哺乳动物、鸟类、鱼类等;讲解动物的特征、习性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
2. 植物:介绍不同种类的植物,如花卉、树木、蔬菜等;讲解植物的结构、生长过程以及对环境的作用。
3. 人体:介绍人体的器官,如心脏、肺、肝脏等;讲解人体的五官、呼吸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方面的知识。
4. 繁殖:讲解生物的繁殖方式,如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介绍昆虫的变态发育等。
二、物理知识1. 光学:介绍光的传播、折射、反射、吸收与透过等现象;讲解光的颜色、光的速度等基本概念。
2. 声学:介绍声音的产生、传播、反射、吸收与干涉等现象;讲解声音的音量、音调等基本概念。
3. 热学:介绍热的传导、对流、辐射等现象;讲解温度、热能、热量等基本概念。
4. 电学:介绍电的产生、传导、绝缘与导电等现象;讲解电流、电压、电阻等基本概念。
三、地理知识1. 大自然:介绍地球的自然景观,如山脉、河流、湖泊等;讲解地球的四季变化以及不同地区的气候带。
2. 自然灾害:介绍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原因和防范措施。
3. 生态环境:讲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介绍节约能源、保护水资源、减少垃圾等环保知识。
四、化学知识1. 物质的组成:介绍物质的三态及其相互转化,如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与特点。
2. 物质的变化:讲解物质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如溶解、燃烧、蒸发等。
3. 常见物质:介绍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如水、盐、糖、铁等。
五、天文知识1. 星星和行星:介绍太阳、月亮、地球和其他行星的基本知识,如大小、运动轨迹等。
2. 星座和繁星:介绍常见的星座和繁星,如北斗七星、仙女座等。
六、实验知识1. 科学实验方法:介绍科学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培养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小学科学知识点大全

小学科学知识点大全1. 万有引力“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具有相互吸引的作用力”,这就是万有引力,由英国科学家牛顿提出的。
它是地球上物体下落的原因之一。
2. 水的三态水在不同的温度下可以存在三种形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当温度达到冰点(0摄氏度),水变成固态冰;当温度超过100摄氏度,水变成气态水蒸气。
3. 集体变化集体变化指的是物体由一个物质变成另一种物质,且不能恢复原样。
例如,木头经过燃烧变成灰烬,是一种集体变化。
4. 生物分类生物可以根据其特征进行分类,包括植物界、动物界和微生物界等。
植物界包括树木、草本植物等;动物界包括哺乳动物、鸟类等;微生物界包括细菌、病毒等。
5. 太阳系太阳系由太阳、八大行星和其他天体组成。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八大行星按照距离太阳的远近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6. 磁性磁性指的是物体的特性,能够被磁铁吸引。
铁、镍和钴是最具磁性的物质,被称为磁性材料。
7. 大气层大气层是包围地球的气体层,分为四层:对流层、平流层、跳跃层和射电层。
对流层是人们生活的层,平流层是飞机飞行的层,跳跃层是天气变化的层,射电层是电台、雷达等通信工具的层。
8. 光的传播光是通过一系列的传播来到达我们的眼睛,包括反射、折射和散射。
反射是光线从一个物体上弹回来,折射是光线通过透明介质时发生的偏折,散射是光线在碰到物体后向各个方向弥散。
9. 植物光合作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阳光、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养分和氧气。
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长和生存的重要过程。
10. 人体循环系统人体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
心脏负责泵血,血管将血液输送到全身,血液携带氧气和养分供给身体各个部分。
11. 地球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中心轴旋转一周,完成一天的旋转。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完成一年的运行。
12. 物体的浮力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会受到一个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由物体的体积和液体(或气体)的密度决定。
小学科学必考知识点大全

小学科学必考知识点大全科学作为小学生学习的一门基础学科,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课程之一。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小学科学必考的知识点,希望能够对小学生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物质与分类1. 物质的性质:颜色、形状、大小、质地、透明度、重量等。
2. 物体的基本属性:固体、液体和气体。
3. 物质的分类:金属、非金属、自然物质和人造物质等。
4. 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5. 物质的分离:过滤、挑选、磁性、溶解和蒸发等。
二、能量与转化1. 能量的形式:光能、热能、电能和机械能等。
2. 能量的来源:太阳能、化学能、核能和电能等。
3. 能量的转化: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电能转化为光能等。
4. 能量的传递:传热、传导、辐射和对流等。
三、天体与地理1. 地球的构造:地核、地幔、地壳和大气等。
2. 自然灾害:地震、火山、洪水和台风等。
3. 太阳系的组成:太阳、行星和卫星等。
4. 星座与星星:北极星、大熊星座和小熊星座等。
四、生物与环境1. 动物与植物的分类:哺乳动物、鸟类、两栖动物和昆虫等。
2. 动物的特征:生长、繁殖、移动、呼吸和感觉等。
3. 植物的特征:光合作用、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
4. 生物的生存依赖:空气、水、阳光和土壤等。
5. 生态系统:森林、草原、湖泊和河流等。
五、实验与观察1. 科学实验的步骤:提问、假设、实验、记录和结论等。
2. 观察与描述:动植物的特征、物体的性质和环境的变化等。
3. 数据的收集与分析:计数、测量和绘制图表等。
六、科学原理与应用1. 重力与力:重力的方向、大小和作用等。
2. 浮力与水压:物体浮力的大小和水压的原理等。
3. 磁力与电流:磁铁吸附物体和电流通路的原理等。
4. 声音与光:声音的传播和光的反射等。
以上是小学科学必考的知识点大全。
希望学生们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观察力,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科学无处不在,让我们一起探索科学的奥秘吧!。
一站式小学科学知识点精选(3-6年级)(精华版)

一站式小学科学知识点精选(3-6年级)(精
华版)
目录
1. 电和磁
2. 光和声
3.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4. 生物和环境
5. 科学实验和观察
1. 电和磁
- 电的基本性质:电荷、电流、电压、电阻
- 电路的组成和元件:电源、导线、电灯、电阻器、开关
- 磁的基本性质:磁性物体、磁极、磁力
- 磁的应用:指南针、电磁铁、电动机
2. 光和声
- 光的传播和反射:直线传播、反射定律
- 光的折射和色散:折射定律、色散现象
- 光的阻拦和吸收:透明、半透明、不透明
- 声的传播: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音的高低
3.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 物质的分类:固体、液体、气体
- 物质的性质:颜色、形状、硬度、透明度、燃烧性
- 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物理变化
- 溶解和结晶:溶解的条件、结晶的条件、溶液的饱和度
4. 生物和环境
- 植物的生长:土壤、光照、水分、温度
- 动物的特征: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类- 生物的生活性:食物链、生态平衡、节约用水、环境保护- 人类的健康:健康饮食、运动锻炼、个人卫生、疾病预防
5. 科学实验和观察
- 科学实验的步骤: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记录数据、得出结论
- 观察和测量:用五官观察、用工具测量
- 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制表、绘图、比较、总结
- 安全和环保意识:实验室安全、节约用电、减少污染
以上是一份小学科学知识点的精选,适用于3-6年级的学生。
通过研究这些知识点,学生可以对电和磁、光和声、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生物和环境以及科学实验和观察等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
希望这份精华版的文档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研究科学知识。
最新编纂小学科学知识点大全(3-6年级)(精华版)

最新编纂小学科学知识点大全(3-6年级)(精华版)1. 三年级科学知识点1.1 物质和能量- 物体的性质和分类- 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 能量的来源和转化1.2 生物和环境- 动植物的特征和分类- 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3 天体和地球-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星星的运动和分布- 天气的变化和季节的更替2. 四年级科学知识点2.1 物质和能量- 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和特点- 物质的分离和纯净- 能源的利用与保护2.2 生物和环境- 动物和植物的适应环境- 生物的生存和消失- 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2.3 天体和地球- 地球的运动和形状- 星球与卫星的特征- 科学技术对地球的影响3. 五年级科学知识点3.1 物质和能量- 物质的组成和变化- 热能的传递和利用- 电能的产生和应用3.2 生物和环境- 生物的组成和结构- 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生物多样性和保护3.3 天体和地球- 地球的内部和外部特征- 行星系和宇宙的探索- 天文现象的观测和解释4. 六年级科学知识点4.1 物质和能量- 物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 能源的转换和利用- 能量守恒和节约4.2 生物和环境-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生物的进化和适应- 生物技术和应用4.3 天体和地球- 地球的地壳运动和地貌变化- 宇宙的起源和发展- 地球科学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以上是《最新编纂小学科学知识点大全(3-6年级)(精华版)》的内容概要。
请根据具体需求选择相应年级的知识点进行研究和教学。
小学3到6年级科学汇总知识点

一、物质与能量
1.物质的分类:固体、液体、气体。
2.物体的观察和实物的性质:颜色、形状、质量、硬度等。
3.物体材料的简单分离:用筛子分离细粉末和较大颗粒;利用磁铁分离带有铁的材料。
4.物体的状态变化:固体的熔化和凝固、液体的沸腾和凝固、气体的液化等。
二、地球与太阳系
1.地球的形状和运动:地球是近似球体,自转和公转运动。
2.天空中的物体:太阳、月亮、星星和行星。
3.四季的变化: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引起。
4.空气的存在和压力:空气对物体的压力和气体的压缩性。
三、动植物的生活环境
1.植物的生长和繁殖:种子的发芽、植物的营养和光合作用、花和果实的形成。
2.动物的结构和功能:动物的呼吸、消化和运动器官。
3.动物的分类和生活习性:鸟类、昆虫、鱼类、爬行类和哺乳类。
4.动物的生存与保护:动物的栖息地和食物链、对大气污染和生物破坏的保护。
5.植物的分类和生态系统:两种种子植物的对比、植物对土壤和水分的依赖、植物的传粉和繁殖。
四、人体与健康
1.人体的组成和器官:人体的骨骼、肌肉、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
2.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的摄取:食物的消化过程、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3.身体的运动和保持健康:运动对身体的益处、保持个人卫生和预防传染病。
4.疾病和预防:常见疾病的预防、传染病的预防、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的重要性。
小学科学中国科学常识汇总(必考)

小学科学中国科学常识汇总(必考)1.物质状态- 固体:物质的分子紧密排列,形状不易改变,不易流动。
(例如:石头)- 液体:物质的分子比较松散排列,形状易改变,能流动。
(例如:水)- 气体:物质的分子非常松散排列,形状易变,能流动且能充满整个。
(例如:空气)2.四季变化- 春天:气温逐渐回升,天气转暖,植物开始发芽生长。
- 夏天:气温高,阳光充足,大部分植物繁茂生长,是丰收的季节。
- 秋天:气温逐渐降低,天气凉爽,树叶变色并逐渐脱落。
- 冬天:气温最低,天气寒冷,植物休眠,部分动物进入冬眠状态。
3.太阳系- 太阳系由太阳和围绕它运行的八大行星组成,它们按离太阳的距离分别是: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
-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它是一颗巨大的恒星,能提供光和热能。
- 太阳系中的行星有自己的轨道,围绕太阳旋转,并且会产生不同的时令和天气现象。
- 地球是我们居住的行星,它有气候、大气层、水资源等可以维持生命存在的条件。
4.水循环- 水循环是指地球上的水在地气系统中不断循环利用的过程。
- 太阳照射地球表面的水,使其蒸发成水蒸气。
- 水蒸气上升到高空后冷凝成云,并形成降水,如雨、雪等形式。
- 降水后,一部分水被陆地吸收,形成地下水或流入河流湖泊,一部分蒸发回到大气中。
5.植物的生长过程- 植物通过根、茎、叶三部分进行生长。
- 根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营养物质。
- 茎将水分和养分从根传送到叶子和其他部分。
- 叶通过光合作用,利用阳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养分和氧气。
6.动物的分类- 动物可以根据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方式是按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 脊椎动物指的是有脊柱的动物,例如鱼、鸟、兽等。
- 无脊椎动物指的是没有脊柱的动物,例如昆虫、贝壳类动物等。
7.磁铁的性质- 磁铁是一种能产生磁力的物质,通常呈条状或矩形。
- 磁铁有两个磁极,一个叫北极,一个叫南极。
- 磁性物质会被磁铁吸引,非磁性物质不会被磁铁吸引。
- 相同极的磁铁互相排斥,不同极的磁铁互相吸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知识点分类专题大全第一类:关于生命世界一、植物1、植物的分类:①根据植物茎的特点把植物分为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
②根据植物有没有花把植物分为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
③根据植物的生命周期分为一年生植物和多年生植物。
④根据植物的繁殖方式分为营养繁殖(即用根、茎、叶来繁殖)和种子繁殖(即用种子来繁殖)。
二、动物1、蚕蛾的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羽毛状的触角,胸部有两对翅膀和三对足。
蚕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种形态。
三、人体及健康1、人的身体外形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
四、生物及其环境1、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五、人类与环境1、减少固体垃圾的科学方法是减少丢弃、重新使用、回收利用。
解决垃圾问题的系统方案应该包括:减少垃圾的数量、回收利用、无害化处理。
2、减少白色污染的方法有:①用纸袋和布袋;②提菜篮子上菜市场;③减少塑料包装;④用可降解塑料袋。
3、要使垃圾真正地变成资源,必须对垃圾进行分类和分装。
堆肥法可以有效减少垃圾并形成肥料。
4、减少丢弃、重新使用是减少垃圾的重要方法。
5、大多数污水都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污水需要经过处理才能重新被利用。
6、现代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有垃圾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白色污染、臭阳层臭氧减少、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水资源缺乏、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
//第二类:物质世界之物质变化//1.物质的材料与结构•三角形和四边形是最基本的框架,三角形框架的稳定性最好。
•合成纤维适合当雨伞的材料。
2.水及其变化•水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的液体。
•量筒是一种标准工具,可以测量液体的体积多少。
•水降到0℃时会开始凝固成冰。
•固态的冰升到0℃时会开始融化成水。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之后会凝结成小水滴。
•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做蒸发。
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叫做凝结。
3.物质的溶解•物体在水中溶解后就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布在水中,并且不能用过滤或沉淀的方法分离出来,可以采用蒸发水分的方式分离出来。
•水能溶解一些固体、液体,也能溶解一定的气体。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物质在水中溶解速度有快有慢,受到颗粒大小、水的温度和是否搅拌三个因素的影响。
4.物体的运动和力•弹力:橡皮筋、弹簧等物体被拉长或绞紧时会产生的力。
•反冲力: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
如:火箭升空、喷气式飞机、燃放鞭炮等。
•重力: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就是重力,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摩擦力:由于摩擦,物体运动会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
这种力叫摩擦力。
•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长度就越长。
弹簧秤又叫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大小的工具。
力的大小用“牛顿”表示,简称“牛”(用符号“N”表示)。
1牛约等于100克的力。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滑动和滚动两种方式。
一定条件下滚动摩擦力小于滑动摩擦力。
5.物体的沉浮•体积相同的物体,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轻重相同的物体,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物体的沉浮状态可以通过改变物体本身的体积大小(排开的水量)来实现。
•船是利用物体的沉浮原理制作的。
材质轻、排水量大的船,载重量就大。
•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水量、所浸液体有关。
•当物体比同体积的液体重时,会下沉,当物体比同体积的液体轻时,会上浮。
6.工具和机械•杠杆省力与否与杠杆的支点、用力点、阻力点的相对位置有关。
•杠杆按是否能省力可分成三类: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
7.物质的变化•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都会发生变化。
•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
第三类:物质世界之能量表现形式1.声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强弱用音量来描述,音量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声音的高低用音高来描述,音高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质。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每秒钟340米。
2.光•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方向和长短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太阳越高,影子越短。
一天中,从早到晚影子的长短依次是:长——短——长。
•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速度是每秒钟30万千米•光遇到物体后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阳光下的物体温度与物体受到的光照强度有关。
光线越强烈,物体的温度就越高。
•一天中气温随着太阳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太阳越高,气温也越高。
•阳光下的物体温度与物体的颜色、表面的光滑程度以及光照的角度有关。
•物体的颜色越浅、表面越光滑、光照的角度越斜,温度就越低。
•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了材料的吸热和保温等多种科学原理设计出来的一种节能装置。
•简易的显微镜是由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凸透镜组合而成的。
3.电•自然界有两种电,即正电(用“+“表示)和负电(用“—”表示)。
•同种电互相排斥,异种电互相吸引。
•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静电。
•容易导电的物体称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称绝缘体。
•开关是电路中控制电流通断的元件。
•电路根据不同的需要,有串联和并联两种连接方式。
4.热•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来表示)。
•通常情况下,人体的体温为37℃、水结冰的温度为0℃、水沸腾的温度为100℃。
•水受热体积膨胀,受冷体积缩小,水的这种性质叫做热胀冷缩。
•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这种传热的方式叫热传递。
•容易传热的物体叫做热的良导体;不容易传热的物体叫做热的不良导体。
5.磁•磁铁能吸引铁的性质叫磁性,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指北的磁极叫北极,用N表示,指南的磁极叫南极,用S表示。
磁铁的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多块磁铁组合在一起,磁力的大小会发生变化。
•指南针是利用磁铁能指示南北方向的性质制成的仪器。
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6.能量转化•通电后的导线会产生磁力,能使指南针的磁针产生偏转。
这个现象是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的。
•电磁铁是由线圈和铁芯两部分组成的。
电磁铁的南北极与线圈的缠绕方向和电池的正负极接法有关。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的圈数、电流的强弱等因素有关。
•电动机工作的基本原理是:用电产生磁,利用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转动。
•声、光、电、热、磁等都是能量的各种表现形式。
各种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发电机是将其他形式的能量转换成电能的机械设备。
•煤是由亿万年前的植物经过复杂变化而形成的,•煤、石油和天然气中贮存的能量来自于太阳。
第四类:地球与宇宙世界1.大气及其变化•我们的周围存在着空气,空气是会流动的,流动的空气就形成风。
•空气会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
•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
•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风吹来的方向。
•风速是指风每秒钟行进的距离,风速可以用风速仪来测量,也可以用风速等级来表示。
•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雨、雪、冰雹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降水量的多少,常用雨量器来测量。
•天空中飘浮的云实际上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小冰晶组成的。
2. 岩石和矿物•岩石都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
•花岗岩是由石英、长石、云母三种不同的矿物组成的。
•石灰岩是一种灰白色、粒细而密、硬度不大、能用小刀刻划,遇盐酸冒泡的岩石。
•由于受到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3.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
陆地、海洋、高原、山脉、盆地、峡谷等都是常见的地形。
•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由于雨水的冲刷,土壤或土壤中的部分物质随着水流而流失,就是侵蚀。
•风化、侵蚀改变了地球的地形地貌。
4.时间的测量•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是天。
最早的以太阳来计时的工具是“日晷”。
•水钟根据计时方法不同,分为受水型水钟和泄水型水钟两种。
•“水钟”的滴水速度与滴水孔的大小、出水容器的水位高低等有关。
•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摆长越长摆动的速度就越慢,摆长越短摆动的速度就越快),而与摆重、摆福无关,因为摆长一定的摆,它摆动的速度是不变,因此可以用来计时。
在调整摆钟时,快了,应该延长摆长;慢了,应该缩短摆长。
•我国古代把一昼夜分为12个时辰,每个时辰合现在的2个小时。
•世界上同一时刻各地的时间是不一样的,为了方便人们旅行和计时,国际上设立了标准时区,整个世界分为24个时区,我国统一采用北京所在东8区的时间作为标准时区,称为北京时间。
5.地球运动•托勒密提出了“地心说”理论,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理论。
•傅科摆利用了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证明了地球在自转。
•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经线,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
•地球自转:地球围绕地轴自西向东的转动。
地球自转时,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
地球自转周期为一天,约24小时。
地球自转造成的现象:①昼夜交替;②太阳的东升西落;③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④造成世界各地迎来黎明的时刻不一样。
•地球公转:地球围绕着太阳自西向东的转动。
地球公转的周期为一年。
地球公转造成的现象:①四季交替;②昼夜长短的变化;③极昼极夜现象。
•四季现象、极昼和极夜现象是由于地球公转时地轴始终倾斜指向北极星造成的。
6.探索宇宙•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月球围绕着地球的转动,称为月球的公转。
月球的公转周期为一个月,方向是自西向东。
•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月相。
月相的形成与月球的公转有关。
•月球地貌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小不等的环形山。
•为了便于辨认,人们将星空划分成不同区域,称为“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