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对比阅读复习过程
《核舟记》对比阅读(含答案)

•《核舟记》对比阅读第一组: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节选自魏学洢《核舟记》)【乙】得念珠一百八枚,以山桃核为之,圆如小樱桃。
一枚之中,刻罗汉四尊,或五六尊,立者,坐者,课经①者,荷杖者,入定于龛②中者,荫树趺坐③而说法者,环坐指画论议者,袒跣④曲拳和南而前趋而后侍者,合计之,为数五百。
蒲团、竹笠、荼奁⑤、荷策、瓶钵、经卷毕具。
又有云龙风虎,狮象鸟兽,狻猊⑥猿猱错杂其间。
初视之,不甚了了。
明窗净几,息心谛观,所刻罗汉,仅如一粟,梵相⑦奇古,或衣文织绮绣,或衣袈裟水田絺褐⑧,而神情风致,各萧散于松柏岩石,可谓艺之至矣!(节选自张潮《记桃核念珠》)【注释】①课经:读经。
②龛(kān):佛塔。
③趺(fū)坐:盘膝交叠双腿,用足背放在股腿上。
④袒跣(xiǎn):袒胸赤足。
⑤奁(lián):盒子。
⑥狻猊(suān ní):传说中的一种猛兽。
⑦梵相:罗汉的样子。
⑧絺褐(chī hè):麻布短衣。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两膝相比者比:靠近B、珠可历历数也历历:分明的样子C、经卷毕具毕:全、都D、可谓艺之至矣至:到2、翻译句子(1)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2)得念珠一百八枚,以山桃核为之,圆如小樱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3、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甲】为了清楚而有条理地介绍核舟“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作者采用了空间顺序。
《核舟记》复习题(对比阅读含答案)

核舟记复习对比阅读(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乙)得念珠一百八枚,以山桃核为之,圆如小樱桃。
一枚之中,刻罗汉四尊,或五六尊,立者,坐者,课经①者,荷杖者,入定于龛②中者,荫树趺坐③而说法者,环坐指画论议者,袒跣④曲拳和南而前趋而后侍者,合计之,为数五百。
蒲团、竹笠、荼奁⑤、荷策、瓶钵、经卷毕具。
又有云龙风虎,狮象鸟兽狻猊⑥猿猱错杂其间。
初视之,不甚了了。
明窗净几,息心谛观,所刻罗汉,仅如一粟,梵相⑦奇古,或衣文织绮绣,或衣袈裟水田褐⑧,而神情风致,各萧散于松柏岩石,可谓艺之至矣!《记桃核念珠》(注释)①课经:读经。
②龛;佛塔。
③趺坐:盘膝交叠双腿,用足背放在股腿上。
④袒跣:袒胸赤足。
⑤奁:盒子。
⑥狻貌:传说中的一种猛兽。
⑦梵相:罗汉的样子。
⑧絺褐:麻布短衣。
(1)解释。
①神情与苏、黄不属.________________ ②诎.右臂支船________________③以.山桃核为之________________ ④或.衣文织绮绣________________(2)翻译。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②息心谛观,所刻罗汉,仅如一粟。
(3)甲乙两文都表现了雕刻者技艺的高超,试结合选文内容简要说明。
【来源】北京市中关村中学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答案】(1)①相类似②同“屈”弯曲③用④有的(2)①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②静下心来仔细观察,(却发现)所刻画的罗汉,仅仅就像一粒粟米大小。
(3)从大小、容量、人物形态情态等方面作答均可(两方面即可)【解析】【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
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
注意识记“属(类)、或(有的)”这些常在文言文中出现的词语的意思。
注意“诎”是通假字,通“曲”,弯曲的意思。
《核舟记》比较阅读教案

《核舟记》比较阅读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比较阅读的四种基本题型2、会利用积累的文言词语理解课外文言文中的词语并能疏通文意3、基本掌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的解题方法,并能运用教学重难点:能够自己完成词语解释,疏通课外文言文文意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语文学习中,文言文的学习很令你们头疼。
尽管如此,《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自主读懂浅显的文言文,今年中考就有可能在文言文比较阅读中考查课外文言文。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文言文比较阅读中的阅读课外文言文的方法。
二.熟悉题型:我们在《出师表》的比较阅读中已经了解到,比较阅读主要有以下几种题型:1.给句子划分停顿;2.实词虚词的解释3.句子翻译;4.比较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所表达的情感、写作手法等。
(疏通文意做基础)今天我们重点来研究词语解释、翻译句子和疏通文意这个环节。
三.展示方法:(一)在解答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目时,做到以下几步: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拿到课外文言文,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确定你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
如:词语解释、翻译句子。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课外文言文都会给出标题,而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章主要内容。
如《楚人学舟》这个题目。
这个标题我们看了后就能知道文段的大概内容了。
如果没有题目,这步可以省略。
第三步:借助课上积累的文言词语,结合注释快速疏通文意文中些词语的意思我们已经学过,能够翻译的;有的词语文后有注释,借助积累的文言词语,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注意: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不会翻译的词,需要考虑一下,但不能停下来苦苦思索,应做下标记继续阅读。
要求: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详细解答问题今天重点分析的问题是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两道题:(1)词语解释:有些文言实词我们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
解题时,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意思通顺了,就是比较准确的解释了。
(2)句子翻译: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核舟记》比较阅读名师教案教学设计

核舟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写作背景,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疏通文意,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梳理课文内容,理解核舟之奇。
4、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的卓越技艺。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振兴中华而读书。
教学重难点:1、疏通文意,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梳理课文内容,理解核舟之奇。
教学过程:导入“微雕”图片导入揭题,板书课题。
二、预习检查1、作者介绍:魏学洢(yī)(约1596—约1625),字子敬,号茅檐,明末嘉善人,明末天启年间著名的江南才子,明代文学家。
其父因上疏指责魏忠贤结党,被害狱中。
魏痛父冤枉,自己又受到阉党迫害,悲愤而死。
他生前好学善文,撰有《茅檐集》。
本文选自清朝人张潮编的《虞初新志》。
2、背景介绍: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在湖州任上被人诬陷,入狱半年。
次年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
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名品,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文章中雕刻家虽取材于这件事,却不受这件事的拘束。
如大苏泛赤壁是确有其事,但当时并没有鲁直和佛印陪同。
三、朗读感知,疏通文意试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与节奏。
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1、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展示有难度的字词读音。
2、听泛读,出示全文停顿画分,生再读。
3、结合书下注释,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勾画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3、抽生全班交流,师生互译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4、字词积累小结:通假字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2.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横着)古今异义1.约八分有奇古义:零数。
《核舟记》复习课教案

《核舟记》-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巩固《核舟记》的主要内容,理解其深刻含义。
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3. 通过对文章的学习,引导学生领悟其中所传达的哲理,提升思想道德素质。
二、教学重难点1. 熟记并理解《核舟记》中的重要词句和段落。
2. 分析并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哲理。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问题。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对文章中的重点内容进行深入剖析。
3. 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核舟记》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核舟记》。
2. 相关参考资料。
3. 教学课件或黑板。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5分钟)回顾《核舟记》的作者、创作背景及文章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巩固基础知识。
3. 课堂讲解(20分钟)针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
重点解析文章中的难点、重点词汇和句式,以及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哲理。
4. 案例分析(10分钟)选取《核舟记》中的典型段落,进行分析,引导学生通过案例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5. 课堂讨论(5分钟)组织学生就文章中的某个问题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 总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六、教学内容与安排1. 回顾《核舟记》的整体结构,梳理文章的脉络。
2. 分析《核舟记》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3. 对比《核舟记》与其他古代散文的异同。
七、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核舟记》的掌握情况,回顾上节课的教学内容。
2. 内容梳理(10分钟)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梳理文章的结构,明确各部分的内容和关系。
3. 象征手法分析(10分钟)讲解《核舟记》中的象征手法,如“核舟”象征人生的旅途,“舟中人”象征人生的陪伴者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寓意。
《核舟记》复习课教案

《核舟记》复习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核舟记》全文。
(2)理解《核舟记》的作者、背景、体裁及主题。
(3)掌握《核舟记》中的重要词语、典故和句式。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核舟记》。
(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提高对《核舟记》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核舟技艺的赞叹,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诵(1)组织学生集体背诵《核舟记》。
(2)检查个人背诵情况,对背诵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2.2 课文解析(1)讲解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典故和句式。
(2)分析课文结构,梳理文章思路。
2.3 课后作业(1)要求学生课后完成《核舟记》的译文。
(2)选取课文中的一个片段,进行深入分析。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核舟记》的理解程度。
(2)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复习《核舟记》。
3.2 课堂讲解(1)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讲解。
(2)通过举例、对比等方式,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3.3 课堂练习(1)进行《核舟记》的片段朗读。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4.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译文和分析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4.3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第五章:教学总结5.1 本节课收获总结学生在本次复习课中学到的知识点和技能。
5.2 存在问题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5.3 改进措施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教学方法的建议。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个性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6.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通过提问、回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核舟记对比阅读(附答案)

核舟记对比阅读(附答案)乙)明代有一位奇巧之人XXX,能够用直径只有一寸的木头制作宫殿、器皿、人物,甚至是鸟兽、木石,每一件作品都栩栩如生,栩栩如真。
他曾经赠送给我一艘核舟,这艘船在苏州泛舟于赤壁之上。
船头和船尾的长度大约为八分之一,高度约为两黍。
中间的甲板是舱室,用篷布遮盖。
船舱两侧各开有四扇小窗,共计八扇。
打开窗户,可以看到精雕细刻的栏杆。
关闭窗户,则右侧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侧刻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仿佛置身于青山绿水之间。
船头坐着三个人,其中头戴高帽、胡须浓密的人是XXX,XXX坐在他的右边,XXX坐在他的左边。
XXX和XXX共同阅读一卷书。
XXX用右手执书卷的末端,左手抚摸着XXX的背部。
XXX用左手执书卷的末端,右手指着书卷,仿佛在说些什么。
XXX的右脚微微向外,XXX的左脚微微向内,他们的两个膝盖相互靠近,各自隐蔽在书画横幅下面的衣褶里面。
佛印则像弥勒佛一样露出胸部,昂首挺胸,神情与XXX、XXX不同。
他的右腿弯曲,支撑着船的一侧,左腿竖起,左手挂着念珠,仿佛在沉思冥想——珠子清晰可见。
船尾横卧着一根桨,船夫分别站在左右两侧。
右边的船夫头戴髻,仰面望天,左手靠在一根木杆上,右手攀着右脚趾,仿佛在高声呼唤。
左边的船夫右手拿着蒲扇,左手轻抚着炉子,炉子上有一壶,他的面容平静,仿佛在聆听沏茶声。
有一位乐工能够用刻刀雕刻出小小的木船,只有两寸大小,连篷、桅、橹和舵都一应俱全。
两个人在船中央对饮,酒壶和酒杯摆满桌子,一个人拉着篷索,一个人握着橹,还有一个人掌舵,他们都能够灵活地操作,放入水中,随风而行,几乎没有倾斜的情况。
一艘这样的小船需要一两白金,喜欢的人争相购买。
这两篇文章在表现雕刻家精湛技艺时有所不同。
《核舟记》通过描写船夫的动作和神情来展现雕刻家的技艺,而《刻木巧匠》则是通过描述小船的细节和运行情况来表现雕刻家的技艺。
从技艺的角度来比较,我认为木舟更精巧。
因为它的大小只有两寸,但是篷、桅、橹和舵等细节都非常完整,而且能够在水中灵活行驶,非常考验雕刻家的技艺和精准度。
核舟记复习讲解(推荐五篇)

核舟记复习讲解(推荐五篇)第一篇:核舟记复习讲解核舟记复习讲解一、难点字词器皿(mǐn)罔(wǎng)贻(yí)高可二黍(shǔ)箬(ruò)篷石青糁(sǎn)之髯(rán)不属(zhǔ)诎(qū)椎(c huī)髻(jì)天启壬(rén)戌(xū)舟尾横卧一楫(jí)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jī)二、通假字白皮书P34三、古今异义白皮书P34 卧右膝: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卧,古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
峨冠,古意:(戴着)高高的帽子。
今意:躺下,躺着的样子今意:峨眉山之顶其两膝相比者:高可二黍许:比,古意:靠近。
可,古意:大约。
今意:两个事物进行比较。
今意:可以。
四、特殊字词注解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没有。
因:依据。
象,模仿,拟照。
雕栏相望:相望,左右相对。
历历数也: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其人视端容寂:端,正。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了了,清清楚楚。
曾不盈寸:还不满一寸。
曾,尚、还。
盈,满。
五、文章解读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开头是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说明所用的原材料体积很小,而表现的范围极广,可见他有多方面的成就;“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说明他构思精巧,技术高超。
在这样的概括介绍之后,接着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大苏泛赤壁”。
这就明显地表示了本文的意图,即以具体作品来证明作者对王叔远技艺的评价是合乎实际的。
中间是分说: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
可分两层:第一层(第2至第4段)介绍舟的正面,这是显示雕刻家巧妙构思和精湛技艺的主要部分。
又可分为三小层:第一小层(第2段)先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即船舱。
其中,重点是介绍舱旁的小窗,它不仅可以开关,而且上面刻了对联,共十六个字,可见雕工的精细;“启窗而观”,还有“雕栏相望”,更显出雕刻家构思的巧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舟记》《鼠画逼真》比较阅读答案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乙】东安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献之邑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举轴,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4分)
①佛印绝类弥勒()②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③逮举轴()④令怪之,黎明物色()
2.下列句中的“之”与“左臂挂念珠倚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无丝竹之乱耳
C.持就火炀之
D.至之市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4分)
⑴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2分)
⑵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2分)
4.甲乙两文同是表现艺术的精湛,但表现手法不同,说说乙文是怎样表现画作的逼真
的?(1分)
【参考答案】
1.①像②同屈,弯曲③等到,及④以……为怪
2.C
3.⑴(2分)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个膝盖,各自隐蔽在书画横幅下面的衣褶里面.⑵
(2分)县令开始不知道爱惜它,很随意地把这幅画挂在墙壁上.
4.作者没有直接议论评说画的逼真,而是借助猫的错觉从侧面来烘托的.
初中《核舟记》周辉《刻木巧匠》文言文比较阅读及答案阅读下面的两则文言短文,回答18~20题(共12分)
甲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
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
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
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
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
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魏学洢《核舟记》)
乙一乐工能刻木为舟。
大可二寸,篷桅橹舵咸具。
二人对酌于中,壶觞①饾饤
②满案,一人挽篷索,一人握橹,一人运舵,皆有机能动,放在水中,能随风而行,
略无欹③侧。
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
(周辉《刻木巧匠》)
注释:①壶觞:酒器。
②饾饤:dòu dìnɡ,供陈设的食品。
③欹:qī,斜。
18.解释下列加点词。
(4分)
(1)绝类弥勒 (2)视端容寂
(3)篷桅橹舵咸具 (4)二人对酌于中
(5)皆有机能动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4分)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分)
(2)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
(2分)
20.两文在表现雕刻家精湛技艺时写法上有何不同?从技艺的角度比较,你觉得是
木舟精巧,还是核舟精巧?说说你的理由。
(4分)
参考答案:
18.(1)极像(2)神色平静(3)都具备,都具有(4)相对饮酒(5)机关。
(共4分,每个1
分,得满4分为止)
19.(1)都能就着(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
态。
(2)一个(这样的)船必须要一两白金,喜欢多事的人竞相争着买木舟。
(共4分,每句2分。
关键字词翻译错1处扣1分,错满两处该句不得分,译文中有个别字词写错可忽略不计)
20.(1)《核舟记》通篇是对核舟的正面描写且描写详细、生动、可感;《刻木巧匠》
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但描写较概括、简略。
(2分,每小点0.5分)
(2)(2分)开放性试题。
如果认为核舟精巧,理由如下:桃核体积小,所刻事物繁
多,刻物情态毕备。
(只答到1个理由要扣1分)。
如认为木舟精巧,可抓住木料体积较小,所刻事物较多,且活动自如。
(如没谈到“活动自如”则不得分)
阅读《核舟记》节选和《赤壁赋》节选,完成17~21题。
甲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
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节选《核舟记》)
乙文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节选自《赤壁赋》)
1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或短语。
(2分)
(1)峨冠:(2)不属:
(3)比:(4)共适:
(5)惟: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4分)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19、苏子用月与水作比,阐明了什么道理?下列做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
B.阐明物各有主的道理
C.阐明无欲即无私的道理。
D.阐明物质不灭的道理
20、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谈谈理由。
(2分)
21、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苏轼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请比较两句表达含义有何不同。
(2分)
参考答案:
17、(1)戴着高高的帽子(2)不相类似(3)靠近(4)共享(5)只有
(2分,写对2个得1分)
18、(1)都能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2分,意思对即可)
(2)这是自然界的无穷无尽的宝藏。
(2分,意思对即可)
19、A(2分。
作者的主要感情是慨叹人生无常,因而他的眼中景胸中景都是感情的客体,由变与不变来比喻自己的身世)
20、这十六个字是《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
作者真切的描述它们,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
(2分。
言之成理即可)
21、(1)孔子感慨的是时间像流水一样流过,要大家珍惜时光。
(2)苏轼是认为世间万物都在变化,慨叹人生之无常。
(2分。
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