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上册概念整理复习汇总
八年级物理上册重点知识汇总

八年级物理上册重点知识汇总本文档将对八年级物理上册的重点知识进行汇总,帮助同学们复和梳理知识点。
一、物理基础知识1. 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 物质的分类: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
3. 物质的性质:颜色、硬度、延展性、熔点、沸点等。
4. 物理量和单位:长度、质量、时间、温度等物理量及其单位。
二、力和运动1. 力的概念:力的作用对象、力的大小和方向。
2. 力的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状态、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计量:力的单位牛顿(N)。
4. 运动和静止:平衡力、合力、摩擦力的作用。
三、机械运动1. 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
2. 曲线运动:圆周运动、曲线运动的速度与方向。
3. 速度和加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平均加速度、瞬时加速度。
4. 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的加速度、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
四、物体的能量和能量转化1. 能量的概念:能量的种类和转化。
2. 功和机械能:功的概念和计算、机械能的概念和计算。
3. 能量转化和守恒: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能量守恒定律。
五、声音和光学1. 声音的特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特点和性质。
2. 光的概念:光的传播、光的直线传播。
3. 反射和折射:光的反射、光的折射。
4. 光的颜色和谱分析:光的颜色、光的谱分析。
六、电学基础知识1. 电荷和电流:电荷的性质和单位、电流的概念和计量。
2. 电路和电压:电路的基本组成、电路的图示表示、电压的概念和计量。
3. 电阻和电功率:电阻的概念和计量、电功率的概念和计算。
以上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的重点知识汇总,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复习并掌握这些知识点,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二物理上册总复习知识点考点【六篇】

初二物理上册总复习知识点考点【六篇】第一章机械运动常考点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关键抓住五个字“位置的变化”)2.运动的描述参照物:描述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选定的标准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不同的参照物,对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3.运动的分类匀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保持不变;变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改变。
4.比较快慢方法:时间相同看路程,路程长的快;路程相同看时间,时间短的快5.速度(常考点)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s/t单位:m/s、km/h;关系:1m/s=3.6km/h;1km/h=1/3.6m/s6.匀速直线运动特点:任意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公式:v=s/t速度与时间路程变化无关7.描述运动的快慢平均速度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快慢公式:v=s/t8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v=s/t工具:刻度尺、秒表需测物理量:路程s;时间t 注意:一定说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9.路程时间图像速度时间图象第二章声现象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常考点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4、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固>v液>v 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5、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3篇)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物理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负责研究物质的运动、能量转换和相互作用。
初二物理上册主要涵盖了力、机械、光学和声学等方面的知识,下面是对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的总结:一、力与运动1.力的概念:力是使物体发生形变、速度发生变化或者产生加速度的作用。
2.力的计量:力的计量单位是牛顿(N),重力的计量单位是千克力(kgf)。
3.力的效果:力使物体发生形变、速度发生变化或者产生加速度,分为平衡力和失衡力。
4.力的合成:力的合成可以根据力的大小和方向进行合成。
5.力的分解:力的分解可以将一个力分解为多个分力。
6.牛顿第一定律:运动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
7.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力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8.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二、机械1.力的要素:力的要素包括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2.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其大小为物体质量与重力加速度之积。
3.摩擦力:是相对滑动状态下两个物体之间的接触面摩擦所产生的力。
4.弹力:是物体发生形变时所产生的恢复力。
5.动力学:研究物体运动规律和受力情况的科学。
6.运动的描述:运动可以用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来描述。
7.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同一方向上作匀速运动。
8.匀变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同一方向上作变速运动。
9.自由落体运动:是指物体受重力作用下的自由运动。
10.斜抛运动:是指物体在水平方向上作匀速直线运动,垂直方向上受重力作用的运动。
三、光学1.光的传播:光是由光源发出的,沿直线传播。
2.光的反射:光在遇到界面时,发生反射现象。
3.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4.球面镜:包括凸透镜和凹透镜。
5.光的折射:光在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由于介质的折射率不同,会发生折射现象。
6.光的色散:光在通过一个三棱镜时,会因为不同颜色的光的折射率不同而产生色散现象。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归纳一、力和运动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大小和运动状态。
2. 力的分类:根据作用效果的不同,力可以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3. 力的单位:牛顿(N)是力的单位,1牛顿等于使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获得1米/秒²的加速度所需的力。
4. 力的合成与分解:当两个或多个力作用于一个物体时,可以将它们合成为一个力,或者将一个力分解为多个力。
5. 力的平衡:当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6.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称为重力,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7. 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地面向下。
8. 重力的应用:重力对物体的运动和形状有重要影响,如自由落体运动、斜面滑动等。
二、机械能1.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称为动能,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2. 势能: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称为势能,势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成正比。
3.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没有外力做功的情况下,系统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4. 机械能的转化与守恒:机械能可以在动能和势能之间相互转化,但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5. 机械能的应用:机械能的概念和守恒定律在解决物体的运动问题中起着重要作用。
三、光的传播1. 光的传播方式:光是以电磁波的形式传播的。
2. 光的传播速度: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约为每秒30万公里。
3. 光的传播路径: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但在非均匀介质中会发生折射和反射。
4. 光的反射:当光线遇到光滑的界面时,光线会按照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规律反射。
5. 光的折射:当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线会发生折射,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由折射定律决定。
6. 光的色散: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会发生色散现象,即光线被分散成不同的颜色。
7. 光的应用:光的传播和性质在光学仪器、光纤通信、光学显微镜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整理考试必看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整理考试必看1.物理量和单位-物理量是可以用数值表示的具有一定的物理含义的量,如长度、质量、时间等。
-单位是用来表示物理量的大小的标志,如米、千克、秒等。
2.计算-计算公式:速度=位移/时间- 单位换算:km/h → m/s,1 km/h = 1000 m / 3600 s3.运动与力-力是外界对物体的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静止或运动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力为零,物体保持原来的状态。
-牛顿第二定律:力等于物体质量乘以加速度,F=m*a。
-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一个物体所受的力都是成对作用在两个物体上的,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4.质量与重量-质量是物体固有的属性,不受重力影响。
-重量是物体受重力作用的力的大小,可以随重力加速度变化而改变。
5.摩擦力-摩擦力是两个物体接触表面之间的力,它可以阻止物体的相对滑动。
-静摩擦力:物体静止时,两个接触表面之间的力。
-动摩擦力:物体运动时,两个接触表面之间的力。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力和接触表面之间的粗糙程度有关。
6.压力-压力是单位面积上的压力:P=F/A。
-用途:判断物体是否会沉没、测定气压、考察落地时的冲击力等。
7.浮力-浮力是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体积和液体(气体)密度有关,可以用阿基米德定律进行计算。
-阿基米德定律:浮力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气体)的重量。
8.音速-音速是声音在其中一种介质中传播的速度。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43m/s。
9.光线-光线是光的传播路径,可以用光线图表示。
-光的传播是直线传播,但在介质之间传播时可能发生折射。
10.镜子与光学成像-平面镜:镜面是平面的镜子。
-曲面镜:镜面是曲面的镜子,如凸透镜和凹透镜。
-光学成像的法则:--入射光线与镜面法线的夹角等于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入射光线与镜面法线的夹角等于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八年级上册物理必备知识点资料

八年级上册物理必备知识点资料
一、运动学
1. 运动学基本概念:位移,速度,加速度,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2. 速度的计算: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
3. 加速度的计算:正负加速度和匀加速直线运动
4. 自由落体运动:落体运动的特点、速度和高度的计算
二、力学
1. 力学基本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向量、力的合成和分解
2. 牛顿运动定律:一、二、三定律的概念、表述和应用
3. 惯性:惯性质量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惯性定律的应用
4. 重力:重力的概念、计算方法、重力加速度及其应用
5. 摩擦力: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三、能力学
1. 动能和势能:动能和势能的概念、计算方法、能量转化和守恒
2. 功和功率:功的概念、计算方法、功率的概念、计算方法、物理量间的转化及其应用
3. 简单机械:杠杆、滑轮和斜面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四、声学
1. 声的基本概念:声源、声波、声速、音高和音量
2. 声的传播:声音的传播方式、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3. 声的反射和回声:声音的反射规律、回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4. 声的干涉和共振:声波的干涉现象、共振的概念和应用
五、光学
1. 光的基本概念:光的来源、传播和速度
2. 光的反射和折射:光的反射规律、折射规律和计算方法
3. 光的成像:光学成像的规律和方法、光学仪器的应用
总之,以上知识点是八年级上册物理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每个知识点都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不断克服困难,不断探索、尝试和实践,让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物理达人。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一、力和压强1. 力的定义与计算:力的概念,力的单位,力的合成与分解;2. 重力:质量、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重力的计算,自由落体运动;3. 压强:压强的定义与计算公式,压强的应用。
二、机械能1. 动能:动能的概念与计算公式,动能的转化,动能守恒定律;2. 重力势能:重力势能的概念与计算公式,重力势能的转化,重力势能守恒定律;3. 弹性势能:弹性势能的概念与计算公式,弹性势能的转化,弹性势能守恒定律;4. 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换关系。
三、运动的描述与图像1. 位移、速度、加速度:位移的概念与计算,速度的概念与计算,加速度的概念与计算;2. 速度-时间图象: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在速度-时间图象上的表示,速度-时间图象的垂直距离代表了位移,速度-时间图象的斜率代表了加速度。
四、力的作用和效果1.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性质和特点,牛顿第三定律;2. 惯性:惯性的概念和种类,牛顿第一定律;3. 摩擦力:摩擦力的性质和影响因素,减小摩擦力的方法;4. 空气阻力:空气阻力的性质和影响因素,减小空气阻力的方法;5. 牛顿三大运动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和应用,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
五、流体的特性和压强1. 流体的压强:流体的概念,压强的概念与计算,流体压强的应用;2. 浮力:浮力的概念和计算公式,浮力的性质与应用;3. 压强传递:压强传递的原理和公式,帕斯卡定律。
六、空气中的运动和声音的产生1. 空气中的运动:暖空气的特性,冷空气的特性,暖空气和冷空气的运动与天气变化;2. 声音的产生:声音的振动特性,声音的传播,声音的频率与音调、音量的关系。
以上是初二物理上册的主要知识点归纳,涵盖了力和压强、机械能、运动的描述与图像、力的作用和效果、流体的特性和压强、空气中的运动和声音的产生等多个方面。
希望对你有帮助!。
八年级物理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物理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归纳八年级物理上册涵盖了多个单元的知识,本文将对这些单元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力、压强与浮力1. 力的概念和单位:力是物体相互作用的表现,单位是牛顿(N)。
2. 力的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速度或方向。
3. 力的分类:接触力(弹力、摩擦力)和非接触力(重力、电磁力)。
4. 力的合成:力的合成原理和合成力的方向与大小的求解。
5. 压强:定义为单位面积上的力的大小。
公式为P = F/A。
6. 浮力: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浮力,大小等于排开的液体或气体的重力。
二、光的传播与反射1. 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和直线传播。
2. 碰到物体时的光: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之间的关系(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3. 镜面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作用、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4. 光的折射: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的折射规律(斯涅耳定律)。
5.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传播的直线路径。
三、声的传播与听觉1. 声源和声的传播:声音是物体振动引起的,需要介质传播,速度是不同介质中的声音传播速度。
2. 聆听声音的条件:声音在合适的频率范围内,声音的强度足够大,达到耳朵的最小可听阈。
3. 声音与物体振动的联系:不同物体振动的频率与发出的声音有关。
4. 声音的传播速度:固体>液体>气体,固体传播速度最快。
四、机械能与功率1. 动能和势能:物体的运动能力和位置能力。
2. 动能转化:势能转动能、势能转动能。
3. 动能定理:物体受力做功时,动能的变化量等于功。
4. 功率:功与时间的比值。
公式为P = W/t。
五、电学基础知识1. 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2. 电流和电路:电荷在导体中的流动,电路是电流的路径。
3. 电阻和电阻率:物体阻碍电流的程度和导体阻力大小的量度。
4. 串联和并联:电流在电路中的分布方式。
六、电路与图像的形成1. 电池:正负极和电动势。
2. 电流方向:电子流动规定为负电荷方向。
3. 元件的作用:电源、导线、电表、电灯、电阻等元件在电路中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物理上册概念整理复习汇总
初二物理上册概念整理复习汇总:
(一)序言
1.测量的目的:为了准确的进行定量的比较。
测量后记录数值和单位。
2.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3.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一拳的宽度大约为10厘米,大拇指的宽度约为1厘米,一步大约长为1米。
4. 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质量的符号为m。
5. 质量国际单位是:千克。
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温度,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一只鸡蛋的质量大约为50克。
中学生50千克。
6. 质量测量工具实验室常用托盘天平测质量。
7. 天平的正确使用:(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处;(2)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处,这时天平水平平衡;(3)把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水平;(4)这时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总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示数。
8.时间本身的符号为t。
在国际单位中时间的单位是秒。
1h= 60 min=3600 s.
9.打点计时器是测量时间的工具。
每两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
0.02秒。
(二)声
1.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2. 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气体快。
4. 声音的三个特征:响度、音调、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发声体的结构有关。
(2)响度:是指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强弱程度,跟发声体的振动幅度、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
与发声体的结构有关。
不同乐器、不同人之间他们的音色不同。
5. 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三)光
1. 光的直线传播:小孔成像、影子、看不见不透明物体后面的物体、日食、月食等现象可证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2. 最大,是m/s,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8。
8
3.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
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注:光路是可逆的)。
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4.平面镜成像特点:(1)(3)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4)平面镜成的是正立的虚像。
5.平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传播的方向。
6.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发生偏折。
(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
7.凸透镜:中间它对光线有所以也叫镜。
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8. 光的色散:白光是一种__光,经过三棱镜会分散成_七种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
9. 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作为平面镜的是,另外还有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火柴和刻度尺。
实验时,要注意观察比较像和物的大小;还要分别测出物到镜和像到镜的距离,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归纳出实验结论。
实验时,要使镜后的蜡烛与镜前相同的蜡烛成的像完全重合,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比较物和像的大小。
10. 在“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在实验前,应首先观察并记下凸透镜的焦距。
(2)实验装置光具座,光屏,点燃的蜡烛,凸透镜 ;
(3)在组装和调试实验装置时,应使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跟烛焰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4)当调整好凸透镜的位置,使物距大于凸透镜的两倍焦距后,要移动光屏找像。
在移动
过程中,眼睛要注意观察光屏上的像。
(5)在归纳实验结果时,要将从光具座上读出的物距和像距的值分别跟凸透镜的 1倍焦距、 2倍焦距相比较,并记录相应的
成像情况。
(四)运动和力
1. 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
2.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_的物体)叫参照物.
3.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到的结果可能不同。
4.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_和。
5.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1)_(2)_运动的时间相等,通过的路程越长运动得越快。
6. 速度:用来表示物体的物理量。
7. 速度的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物体在符号:__v _ 公式: v=s/t 速度的单位是:米/秒读作:米每秒;常用单位是:千米/时。
8. 1米/秒/小时,1千米/时/秒。
9. 自行车的速度为5米/秒表示的意义_ 。
10. 图像法: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路程-时间(s-t)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
在s-t图像中倾斜程度越大的直线所表示的速度越大。
11.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2. 力的单位是:1牛顿大约是你拿起鸡蛋所用的力。
13. 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用效果。
14. 实验室测力的工具是:
15. 弹簧测力计的用法:(1)测量前,轻轻来回拉动几下挂钩,防止弹簧指针卡在外壳上;
(2)观察指针是否指在__零刻度处__,若未指则需要移动_面板__;观察弹簧测力计的_量程__和_最小分度值_;估计被测力的大小;(3)测量时,不要超过它的_量程__;要使弹簧测力计的弹簧轴线方向与被测力的方向_保持一致_;(4)待测力计指针_稳定_时读数,读数数时,应让视线与面板_垂直__;若测力计使用时的方位发生变化,必须再次_调零_后才能使用。
16. 力的图示法:用一根带__的线段把_表示出来。
17.重力:_物体由于地球。
地球上的任何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重力的作用点:重心,对于密度均匀,厚度也均匀的规则物体来说,物体的重心即为数学意义上的几何中心。
18.重力与成,重力的计算公式:g是重力与质量的比值: 3。
g的含义地球表面附近,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为9.8牛。
)
19.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1)思想方法:法。
(2)合成原则:二力同向时,合力的大小等于_两个分力之和__,方向__与两个力相同___;二力反向时,合力的大小等于_较大力与较小力之差__,方向_与较大力相同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