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基础知识积累-韩非子的寓言故事文言文
关于韩非子的寓言故事

关于韩非子的寓言故事关于韩非子的寓言故事韩非子,战国时期韩国都城新郑人,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
韩王之子,荀子学生,李斯同学。
被誉为最得老子思想精髓的两个人之一,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韩非子的寓言故事,一起来看一下吧。
1.狗猛酒酸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悬帜甚高,然不售,酒酸怪其故。
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不售?”曰:“人畏焉。
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酤,而狗迓而龁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大臣为猛狗,迎而龁之。
此人主之所以蔽胁,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意译】宋国有个酿酒的生意人,他开的酒家,量器精准公平,对客人服务周到恭谨,而且酒香味美,店外悬挂的酒旗高扬醒目。
他以为一定会生意兴隆,可他家的酒常常发酸变质却卖不出去。
店主冥思苦想找不出原因,只好去向邻里中有学问的杨倩老人请教。
杨倩老人问他:“您家店铺里的看门狗很凶吗?”店老板迷惑不解地说:“狗的确很凶,但如此好酒为什么卖不掉呢?”杨倩老人笑道:“人家怕你的恶狗呀!有的人叫自己的小孩拿着钱和容器到你家去打酒,而你的恶狗却冲着顾客狂吠咬人,多可怕呀!没人敢来,所以,你的酒直到发酸也卖不出去。
国家也有恶狗。
身怀治国之术的贤人,想让统治万人的大国君主了解他们的高技良策,而奸邪的大臣却像恶狗一样扑上去咬他们,这就是君王被蒙蔽挟持,而有治国之术的贤人不被任用的原因啊!2.鲁相嗜鱼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子不受。
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
虽嗜鱼,此不必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
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意译】战国鲁穆公时,公孙仪是鲁国丞相。
他特别喜欢吃鱼,于是能够接近他的人,都争相买来应时鲜鱼进献给他。
郑人买履文言文注释

《郑人买履》文言文注释
《郑人买履》是一篇选自《韩非子》的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郑国人因为过于拘泥于尺码而买不到鞋子的故事。
以下是这篇文章的文言文及注释: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往市。
人曰:“子忘履之尺码乎?”曰:“吾固知之矣。
”及至市,则忘其所度,而以足试履,弗得。
返而度之,遂不得履。
注释:
1. 郑人:指郑国人。
2. 欲买履者:想要买鞋子的人。
3. 先自度其足:先量度自己的脚的尺码。
4. 往市:去市场。
5. 子:你。
6. 忘履之尺码乎:忘记鞋子的尺码了吗?
7. 吾固知之矣:我本来就知道(尺码)。
8. 及至市:等到到了市场。
9. 则忘其所度:却忘记了之前量度的尺码。
10. 以足试履:用脚试穿鞋子。
11. 弗得:没有得到(合适的鞋子)。
12. 遂不得履:最终没能买到鞋子。
这个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在处理问题时容易忽视实际需要,过于依赖教条和理论,导致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螳螂捕蝉-韩非子寓言故事

螳螂捕蝉-韩⾮⼦寓⾔故事 说起螳螂,⼀句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在眼前的利益⾯前,⾃⼰也成为他⼈的猎物,⼩编为⼤家准备了相关的故事,欢迎⼤家阅读! 螳螂捕蝉 园中有⼀棵榆树,树上有⼀只知了。
知了⿎动翅膀悲切地鸣叫着,准备吮吸些清凉的露⽔,却不知道有只螳螂正在它的背后。
螳螂伸出两只像砍⼑⼀样的前臂,打算把知了逮住吃掉。
它正要捉知了的时候,却不知道黄雀就在它的后⾯。
黄雀伸长脖⼦,想啄死螳螂吃掉它。
它正想啄⾷螳螂时,却不知道榆树下⾯有个拿着弹⼸的⼩孩,把⽪筋拉得长长的,正在瞄准它。
孩⼦⼀⼼想射杀黄雀时,却不知道前⾯有个深坑,后⾯还有个树桩⼦。
这都是贪图眼前利益,⽽不顾⾝后隐藏着祸害的表现呀! 寓意:⽬光短浅的⼈在追求眼前利益的时候,往往忽视了后⾯隐藏着的危险。
看看前段时间的三聚氰胺是不是这样,利字当头,什么都是可以放在后⾯的,却不知道毁灭的⼈类⾃⼰,更何况现在的环境,怎⼀个“污”字了得啊! 原⽂: 园中有榆,其上有蝉。
蝉⽅奋翼悲鸣,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之也。
螳螂⽅欲⾷蝉,⽽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之也。
黄雀⽅欲⾷螳螂,不知童⼦挟弹丸在榆下,迎⽽欲弹之。
童⼦⽅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
此皆贪前之利,⽽不顾后害者也。
三虱相讼 ⼀天,三只虱⼦在⼀头肥猎的⾝上,相互争吵起来。
这时,另⼀只虱⼦经过这⾥,见他们争吵得不可开交,就问:'你们为什么争吵呢?' 三只虱⼦⼀起回答说:'为了争夺猪⾝上最肥的地⽅。
' 那只虱⼦听了,说:'你们难道不害怕腊⽉祭祀的⽇⼦即将到来吗?到那时候,茅草⼀烧,这头猪就被杀掉丢进汤锅⾥了,还在这⾥争吵什么呢?' 三只虱⼦⼀听,恍然⼤悟。
⽴即停⽌争吵,挤在⼀起,拼命地吸起猪⾎来。
猪被吸瘦了,到了腊⽉祭祀的时候,⼈们就没有杀它。
寓意:不要因为争夺眼前的⼩利,⽽忘掉了维护共同的根本利益。
中国⾜球应该好好看看,国骂出现在奥运会上,失风度之严重出乎意料! 画⿁最易 有个⼈给齐王画画,齐王问他:'画什么东西最难?' 客⼈回答说:'画狗画马最难。
韩非子的寓言10则

韩非子的寓言10则韩非子还善于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说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体现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
在他文章中出现的很多寓言故事,因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至今为人们广泛运用。
一. 見小曰明(原文)昔者,纣为象箸①,而箕子怖②。
以为象箸必不加于土铏③,必将犀玉之杯。
象箸玉杯,必不盛菽藿④,则必旄象豹胎⑤;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食于茅屋之下,则必锦衣九重,广室高台。
吾畏其卒,故怖其始。
⑥ 居五年,纣为肉圃,设炮烙,登糟丘,临酒池⑦,纣遂以亡。
故箕子见象箸以知天下之祸。
故曰:“見小曰明。
”本故事节选自《韩非子•喻老》(注释)①象箸zhù:亦作“象櫡”。
“象笋”。
象牙制作的筷子。
②箕子,名胥余。
是纣王的叔父,官居太师,封于箕今山西太谷,榆社一带。
曾劝谏纣王,但纣王不听,反而把他囚禁了。
周武王灭商后,命召公释放箕子。
武王向箕子询治国之道,记载于《尚书•洪范》。
传说箕子晚年前往朝鲜居住,死后追谥為大圣王。
③加于:放到。
土铏:铏xíng古代盛羹的鼎,两耳三足,有盖,常用于祭祀。
《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一件像个黄沙大碗,説是帝舜当日盛羹用的,名曰‘土鉶’。
”④菽藜shūhuò:豆和豆叶。
泛指粗劣的杂粮。
菽,豆子。
藿,豆叶。
旄象豹胎:未生出的牦牛、大象和豹的幼胎。
旄mào:旄牛即牦牛。
⑥卒zú:终了,结局。
⑦肉圃:各种肉类装点的园子。
炮烙:古代烤肉用的铜格子。
俞樾《诸子平议•韩非子》:“盖为铜格,布火其下,欲食者於肉圃取肉,置格上炮而食之也。
”《博雅》临,大也。
故事解读;从小处知大处,家具是讲究配套效应,一张好的地毯就要与好床好桌椅配套。
这样总共要花很多钱,人的习惯也如此,一个小的习惯就要与其生活配套。
所以由俭入奢易,反之则难。
所以人要注意这一点。
二.舜耕历山(原文)历山之农者侵畔①,舜往耕焉,期年,甽亩正②。
韩非子的文章简短

韩非子的文章简短1.韩非子的短篇寓言故事原文《韩非子·五蠹》记载:文言文宋人有耕田者。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白话文宋国有一个农民,每天在田地里劳动。
有一天,这个农夫正在地里干活,突然一只野兔从草丛中窜出来。
野兔因见到有人而受了惊吓。
它拼命地奔跑,不料一下子撞到农夫地头的一截树桩子上,折断脖子死了。
农夫便放下手中的农活,走过去捡起死兔子,他非常庆幸自己的好运气。
晚上回到家,农夫把死兔交给妻子。
妻子做了香喷喷的野兔肉,两口子有说有笑美美地吃了一顿。
第二天,农夫照旧到地里干活,可是他再不像以往那么专心了。
守株待兔他干一会儿就朝草丛里瞄一瞄、听一听,希望再有一只兔子窜出来撞在树桩上。
就这样,他心不在焉地干了一天活,该锄的地也没锄完。
直到天黑也没见到有兔子出来,他很不甘心地回家了。
第三天,农夫来到地边,已完全无心锄地。
他把农具放在一边,自己则坐在树桩旁边的田埂上,专门等待野兔子窜出来。
可是又白白地等了一天。
后来,农夫每天就这样守在树桩边,希望再捡到兔子,然而他始终没有再得到。
但农田里的苗因他而枯萎了。
农夫因此成了宋国人议论的笑柄。
2.韩非子还写了那些文章春秋战国时代,虽然有了笑话,但它还不独立,主要还是用来说明某一道理的工具。
从春秋时代开始,脱离宗法聚居地的士人(包括一些大夫和失去社稷国土的诸侯)游走各国,或寄食豪族、或游说国君,他们在闲谈、或阐明事理都不免要讲笑话,那时还没有独立的记载笑话的书籍,这些笑话一般都收入他们著作之中(所谓“子书”)。
近代相声在嘲笑愚人时都会说“那是我们街坊”“您要问我住哪儿?我跟您说,我还没找着房呐”。
相声艺人不会他嘲笑的就是某地人,免得惹当地人不高兴。
先秦诸子不是这样,他们说笑话时,常常点明“某某国人”。
当时诸国林立,诸子笑话中所嘲笑的人物往往不是本国人,而是他国人。
文言文守株待兔

文言文守株待兔
摘要:
1.守株待兔的故事背景
2.守株待兔的寓意
3.守株待兔在现代社会的启示
正文:
1.守株待兔的故事背景
《守株待兔》是一则来源于古代寓言故事,最早见于《韩非子·喻老》篇。
故事讲述了一个农夫,他看到一只兔子因为不慎撞到了一棵树根上,结果摔死了。
农夫觉得这是个不错的机会,便放弃了耕作,选择守在那棵树根旁,期待着有更多的兔子来撞树。
然而,日子一天天过去,再也没有兔子来撞树,农夫也因此颗粒无收。
2.守株待兔的寓意
守株待兔这个故事,传递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不能靠运气和侥幸去获得成功,而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付出。
故事中的农夫因为看到了一次偶然的机会,就放弃了自己的耕作,选择了守株待兔。
这种行为显然是不可取的,因为运气和侥幸是不能长久依赖的,真正的成功需要靠自己的努力和付出。
3.守株待兔在现代社会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应该时刻警惕自己,不能抱有侥幸心理,不能期待着突然之间就能成功。
我们应该踏踏实实,勤奋努力,去追求自己的目标。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学习中,都不能有侥幸心理,而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
实现自己的目标。
总的来说,守株待兔这个故事,虽然简短,但是寓意深刻。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原文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原文民间文学中的寓言故事虽短小精悍、情节简单,但寓意深刻,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韩非子的寓言故事原文。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原文1:郑袖不妒魏王遗荆王美人①,荆王甚悦之。
夫人郑袖知王悦爱之也②,亦悦爱之,甚于王。
衣服玩好,择其所欲为之。
王曰:“夫人知我爱新人也,其悦爱之甚于寡人,此孝子所以养亲,忠臣之所以事君也。
”夫人知王之不以己为妒也,因为新人曰:“王甚悦爱子,然恶子之鼻,子见王,常掩鼻,则王长幸子矣。
”于是新人从之,每见王,常掩鼻。
王谓夫人曰:“新人见寡人常掩鼻,何也?”对曰:“不已知也。
”王强问之,对曰:“顷尝言恶闻王臭③。
”王怒曰:“劓之④!”夫人先诫御者曰:“王适有言必可从命。
”⑤御者因揄刀而劓美人⑥。
【注释】①遗:赠送。
荆王:即楚王。
诗赋中常指楚襄王,传说中有襄王与巫山神女恋爱的故事,见宋玉《高唐赋序》、《神女赋序》。
唐沉佺期《巫山高》诗之二:“神女向高唐,巫山下夕阳;裴回作行雨,婉娈逐荆王。
”②夫人:古代诸侯的妻子称夫人,后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以及下人对主人妻子的称呼。
现在多用于正式场合。
③顷:刚才,不久以前。
尝:《广韵》曾也。
④劓(yi):原意为古代割鼻之刑。
《玉篇·刀部》:“劓,割也。
”⑤适:如果,假如,假定。
可:应当,应该。
⑥揄(yú):挥动,拿出。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原文2:子罕辞玉宋人或得玉①,献诸子罕②,子罕弗受。
献玉者曰:“以示玉人③,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
若以与我,皆丧宝也。
不若人有其宝。
”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④。
”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⑤,富而后使复其所。
【注释】①或:或,有也。
—《小尔雅·广言》。
无定指,与“某”相近。
有一天。
②诸:是古汉语中使用广泛的兼词,即“之于”或“之乎”的合音。
子罕:春秋时期宋国的司城(掌管工程建筑的官),又名乐喜。
③玉人:雕琢玉器的工匠。
韩非子寓言故事(精选14篇)

韩非子寓言故事韩非子寓言故事(精选14篇)故事一般都和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他们迫切地希望认识自然,于是便以自身为依据,想象天地万物都像人一样,有着生命和意志。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韩非子寓言故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韩非子寓言故事篇1【讳疾忌医】名医扁鹊,有一次去见蔡桓侯。
他在旁边立了一会儿对桓侯说:“你有病了,现在病还在皮肤里,若不赶快医治,病情将会加重!”桓侯听了笑着说:“我没有病。
”待扁鹊走了以后,桓侯对人说:“这些医生就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来夸耀自己的本领。
”十天以后,扁鹊又去见桓侯,说他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如果不治,还会加重。
桓侯不理睬他。
扁鹊走了以后,桓侯很不高兴。
再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见桓侯,说他的病已经转到肠胃里去了,再不从速医治,就会更加严重了。
桓侯仍旧不理睬他。
又过了十天,扁鹊去见桓侯时,对他望了一望,回身就走。
桓侯觉得很奇怪,于是派使者去问扁鹊。
扁鹊对使者说:“病在皮肤里,肌肉里,肠胃里,不论针灸或是服药,都还可以医治;病若是到了骨髓里,那还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桓侯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我也无法替他医治了。
”五天以后,桓侯浑身疼痛,赶忙派人去请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
桓侯不久就死掉了。
韩非子寓言故事篇2【杀猪教子】曾子的妻子上街。
小儿子扯着娘的衣襟,又哭又闹,要跟着去玩。
曾子妻被闹得没有法子,就弯下腰哄他说:“小乖乖回去吧,妈妈回家来就杀猪给你吃。
”小儿子咽着口水,方才罢休。
妻子从街上回来,只见曾子正拿着绳索在捆肥猪,旁边还插着一把雪亮的尖刀。
妻子慌了,连忙跑上去拉住他说:“你疯啦!我是故意骗骗小孩子的。
”曾子严肃地说:“你怎么能欺骗孩子呢?小孩子什么也不懂,只会学着父母的样子,现在你欺骗孩子,就是在教孩子去欺骗别人。
做母亲的欺骗自己儿子,做儿子的不相信自己母亲,这样还有家教吗?”曾子说完,就一刀戳进猪的喉咙里。
韩非子寓言故事篇3【子罕不受玉】宋国有个乡人很爱夤缘攀附。
有一次,这个乡人弄到一块未经雕琢的浑玉,心想拍马屁的机会又来了,连忙捧着这块宝玉跑进官府,献给新上任的京城长官子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韩非子的寓言故事文言文
1、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2、郢人燕说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
"云而过书"举烛"。
举烛非书意也。
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
"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
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3、欲食半饼喻
譬如有人,因其饥故,食七枚煎饼,食六枚半已,便得饱满。
其人志悔,以手自打,而作是言:"我今饱足,由此
半饼,然前六饼,唐自捐弃。
设知半饼能充足者,应先食之。
"
4、反裘负刍
魏文侯出游,见路人反裘而负刍。
文侯曰:"胡为反裘而负刍?"对曰:"臣爱其毛。
"文侯曰:"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
5、宋贾买璞
宋之富贾有监止子者,与人争买百金之璞玉,因佯失而毁之,负其百金,而理其毁瑕,得千溢焉。
注:溢,同"镒",古时二十两为一镒。
6、晏子逐高缭
高缭仕于晏子,晏子逐之。
左右谏曰:"高缭之事夫子,三年曾无以爵位,而逐之,其义可乎?"晏子曰:"婴仄陋之
人也,四维之然后能直,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尝弼吾过,是以逐之也。
"
7、多言何益
子禽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虾蟆、蛙、蝇,日夜恒鸣,口干舌檘,然而不听。
今观晨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
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
8、对牛弹琴
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
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
转为牛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9、富者乞羊
楚富者,牧羊九十九,而愿百。
尝访邑里故人,其邻人贫有一羊者,富拜之曰:"吾羊九十九,今君之一成我百,则牧数足矣。
"
10、争雁
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
"其弟争曰:"舒雁烹宜,翔雁燔宜。
"竟斗而讼於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
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