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P 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FDP和D-二聚体联合检测及临床意义PPT课件

FDP和D-二聚体联合检测及临床意义PPT课件

总结词
有助于早期诊断
详细描述
在肺栓塞的鉴别诊断中,fdp和d-二聚体联合检测有助于 区分肺栓塞与其他呼吸系统疾病,如肺炎、肺气肿等,为 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依据。
详细描述
肺栓塞是一种常见的血栓性疾病,早期诊断对于治疗和预 后至关重要。通过联合检测血浆fdp和d-二聚体水平,有 助于及时发现肺栓塞,为患者争取最佳治疗时机。
总结词
监测治疗效果
总结词
辅助鉴别诊断
详细描述
通过动态监测fdp和d-二聚体水平,可以评估肺栓塞治疗 的效果。若治疗后fdp和d-二聚体水平持续升高,提示病 情加重或治疗效果不佳,需调整治疗方案。
案例二
总结词
提高诊断准确性
详细描述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静脉血液回流障碍性疾病,早期诊 断对于预防血栓形成至关重要。fdp和d-二聚体联合检测 可提高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准确性,降低漏诊和误诊的 风险。
延长检测时间
由于需要分别检测两种指标,联合检测可能需要更长的检测时间, 可能会影响患者的及时诊断和治疗。
对检测条件和人员要求较高
联合检测需要同时满足两种指标的检测条件,对设备和人员的要求 较高,一些基层医疗机构可能无法开展。
注意事项
1 2 3
合理选择检测指标
在选择联合检测的指标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 况和临床需求,选择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和意义的 指标。
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临床医生对fdp和d二聚体联合检测的认识和应用水平,推动 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广泛应用。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fdp和d-二聚体联合检测及临床意 义ppt课件
目 录
• 引言 • fdp和d-二聚体的基本概念 • fdp和d-二聚体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 联合检测的优缺点分析 • 临床应用案例分析 • 结论与展望

FDP和D二聚体检测在骨折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FDP和D二聚体检测在骨折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FDP和D二聚体检测在骨折患者中的临床意义目的探讨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和D二聚体(DD)定量测定在骨折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将2013年5~11月本院骨科收治的164例骨折患者根据骨折的程度和部位不同分为躯干骨骨折组、长骨骨折组和非长骨骨折组,采用免疫比浊法对其进行FDP和DD定量测定。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各组FDP和DD 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骨折患者的FDP和DD检测对于治疗效果的前瞻性预测、早期阶段凝血功能异常发生的原因判断以及预防血栓形成都十分重要。

标签:FDP;D二聚体;高凝状态;血栓形成创伤会诱发患者体内高黏、高凝状态的出现,并易并发深静脉栓塞(deep vein thrombosis,DVT)。

创伤患者与正常人相比,其DVT的发病率明显升高,普通人群中DVT的发病率约为48/10万,而国外学者研究表明,有将近50%的创伤患者发生DVT[1-3]。

D二聚体(D-dimmer,DD)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s,FDP)的监测可反映体内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活性的改变,本研究通过定量检测本院骨科创伤患者血浆中的DD和FDP水平,探讨其相关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5~11月本院骨科收治的骨折患者164例,根据骨折的程度和部位不同分为躯干骨骨折组35例,其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21~68岁;长骨骨折组74例,其中,男52例,女22例,年龄24~65岁;非长骨骨折组58例,其中,男37例,女21例,年龄21~60岁。

另设健康对照组120例,均来自本院健康体检人员,其中,男74例,女46例,年龄25~63岁。

各组检测对象均无血液系统疾病、血栓栓塞病史及心肺肾肝功能异常,检测前未使用过影响凝血及纤溶活性的药物。

1.2 标本采集与处理应用凝血真空采血管严格按照1∶9比例[3.8%(w/v)枸橼酸钠抗凝剂0.2 ml+静脉血1.8 ml]于入院后第1天采集空腹静脉血,立即混匀,3000 r/min离心10 min,取血浆待检。

FDP和D二聚体检测在骨折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FDP和D二聚体检测在骨折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医学检验 ・
中 国 当 代 医 药2 0 1 4 年 3 月 第 2 1 卷 第 8 期
F DP和 D 二聚体检测在骨折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许 海 霞 王 秀 玲 1 0 1 3 0 0 北京 市顺 义 区医 院检验 科 , 北京
【 摘 要】 目的 探讨 纤维 蛋 白降解 产物 ( F D P ) 和 D二 聚体 ( D D ) 定 量测 定在 骨折 中 的临床 价值 。 方 法 将 2 0 1 3 年5 —
d e t e r mi n a t i o n i n f r a c t u r e . Me t ho ds 1 6 4 p a t i e n t s o f f r a c t u r e a c c e p t e d a n d t r e a t e d i n d e p a r t me n t o f o r t h o p e d i c s o f o u r h o s p i t a l ro f m Ma y t o No v e mb e r 2 0 1 3 we r e d i v i d e d i n t o t r u n k b o n e f r a c t u r e g r o u p , l o n g b o n e f r a c t u r e g r o ue f r a c t u r e g r o u p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e x t e n t a n d l o c a t i o n o f t h e f r a c t u r e, a n d t h e q u a n t i t a t i v e d e t e r mi n a t i o n o f F DP

联合检测FDP和D-D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诊断的临床意义

联合检测FDP和D-D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诊断的临床意义

指标
Sen(%)Spe(%)Youdenindex AUC95% CI
D-D
8063 9822 0789 0913(0872~0938)
FDP
8274 9357 0763 0926(0883~0947)
[关键词]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检测
妊娠高血压综合 征 (Pregnancyinducedhypertensionsyn drome,PIH,妊高征)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多发于妊娠 20周 以后,以高血压、蛋白尿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有全身多器官 损害或功能衰竭,国内发病率为 94% ~104%,是导致孕产 妇和围生儿病率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 PIH基本病理 生理学变化是全身小动脉痉挛、凝血与纤溶系统被激活导致 凝血机制失调[1],可引发 HELLP综合征,甚至弥散性血管内 凝血(DIC)。D-二聚 体 (D-Dimer,D-D)与 血 浆 纤 维 蛋 白 (原)降解产物(fibrinogendegradationproducts,FDP)是反映机 体血管内血栓形成及纤溶系统亢进的特异性生化指标。本研 究通过联合检测 PIH患者血浆 D-D和 FDP水平变化,为 PIH临床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12 检测方法:D-二聚 体 (D-D)与 血 浆 纤 维 蛋 白 (原 )降
解产物(FDP)均采用乳胶凝集免疫法(透射比浊法)测定。采 用 ROC曲线分析血浆 D-D和 FDP浓度在妊高征孕产妇诊 断中的敏感度(sensitivity,Sen)、特异度(specificity,Spe)、约登 指数(Youdenindex,YI)及 ROC曲线下方面积(AUC)。
13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 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处

血浆 FDP 和 D-D 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中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血浆 FDP 和 D-D 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中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血浆 FDP 和 D-D 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中的检测及临床意义叶琼瑶【摘要】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与 D-二聚体(D-D)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症)中的水平及临床意义。

方法60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设为妊高症组;60例正常妊娠孕妇设为正常妊娠组;60例健康育龄女性设为健康对照组。

应用全自动血凝仪分别对三组进行 D-D 和 FDP检测。

结果妊高症组的 FDP 和 D-D 检测结果分别为(16.78±2.58)μg/ml、(6.23±1.16)μg/ml,均高于正常妊娠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妊娠组和健康对照组的 FDP 和D-D 检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血浆中 FDP 和 D-D 水平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密切相关,检测孕妇血浆中 D-D 和 FDP 水平,有助于判断孕妇是否患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从而可以降低妊高症孕妇产后出血的危险,具有重要的临床检测意义。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年(卷),期】2015(000)023【总页数】2页(P25-26)【关键词】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D- 二聚体;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作者】叶琼瑶【作者单位】321100 兰溪市妇幼保健院检验科【正文语种】中文在正常人体内, 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之间的动态平衡是血液维持液体状态的根本保证, 如果平衡状态被打破, 就容易导致出血性疾病或者血栓性疾病的出现。

体内几乎全部凝血因子的活性在妇女妊娠过程中都有所提高, 如果凝血系统被激活, 就会使得孕妇体内处于高凝状态的血液在循环中出现微血栓现象, 进而血浆内D-D和FDP含量也会随之增加。

患有妊娠合并高血压的孕妇血容量较小, 一般比正常孕妇少9%左右, 因此产后发生出血几率较大, 而且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孕妇在妊娠时期, 如果发生纤溶出血现象, 将会对孕妇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1]。

关于联合开展D-二聚体、FDP项目的临床意义

关于联合开展D-二聚体、FDP项目的临床意义

关于联合开展D-二聚体、FDP项目的临床意义D-二聚体(D-Dimer)是交朕纤维蛋白(Fb)特异的降解产物,它的生成反映机体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在各种血栓形成性疾病以及生理性高凝状态时均有升高。

目前认为正常的D-二聚体水平是诊断深静脉血栓(DVT)或肺部栓塞(PE)的重要指标。

特别是对VTE(静脉血栓形成)高度敏感,在VTE的排除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另外,D-D在心血管疾病、DIC、恶性肿瘤等疾病叫,也有明显变化,足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发展变化、以及疗效和顶后的有用指标。

FDP是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gDP)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bDP)的总称,统称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

原发性纤溶和继发性纤溶时FDP均可显著增高。

FDP 的检测是诊断DIC敏感和可靠指标之一。

回顾性的研究发现,在巳确诊的大部分DIC患者中,FDF和D-D联合的诊断效率最高,为95%。

D-D的诊断效率远远高于PT或PPT、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TT等。

因此,联合D-D、FDP和抗凝血酶检测是诊断DIC的最好策略,因为D-D和FDP可以提供快速、特异的诊断,而抗凝血酶则有助于了解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

总而言之,随着血栓与止血学领域的研究逐步深入,D-DI、FDP项目的联合开展将为临床医生提供可靠的诊断,更有助于相关血栓性疾病的提前诊断及预后判断。

HIS系统中凝血项目设置建议:1、组套一:凝血常规四项(PT /APTT /FIB /TT)合计55元/套PT 15元/人次,APTT 15元/人次,FIB 10元/人次,TT 15元/人次2、组套二:DIC综合诊断(PT /APTT /FIB /TT+DD +FDP )合计145元/套DD 50元/人次,FDP 40元/人次。

血浆D-二聚体和FDP测定在高龄孕妇中的临床意义

血浆D-二聚体和FDP测定在高龄孕妇中的临床意义

血浆D-二聚体和FDP测定在高龄孕妇中的临床意义吴清治【期刊名称】《实验与检验医学》【年(卷),期】2016(034)004【摘要】目的:探讨早期检测高龄孕妇血浆D-二聚体(D-D)和FDP含量的变化了解体内纤溶活性。

方法采用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凝仪检测健康未孕妇女、正常早孕(孕周≤8周)的适龄孕妇和高龄孕妇血浆D-二聚体和FDP含量。

结果高龄孕妇组的血浆D-二聚体和FDP分别为(0.40±0.27μg/ml、3.68±2.21μg/ml)含量均高于健康妇女(0.22±0.18、2.58±1.21μg/ml),(t D-D=3.91,t FDP=3.09,P均小于0.05);高龄产妇组血浆D-二聚体和FDP也高于适龄孕妇组(0.23±0.16、2.69±1.32μg/ml),(t D-D=3.71,(tFDP=3.01,P均小于0.05)。

高龄孕妇组血浆D-二聚体和FDP均高于其他两组,有显著性差异;50例高龄产妇的D-二聚体阳性率为14(28%),FDP 阳性率为16(32%),D-二聚体和FDP 均阳性的有8例(16.0%),出血率为2(4.0%)。

结论通过测定血浆中的D-二聚体和FDP含量有助于早期了解高龄孕妇的纤溶活性,特别应注意D-二聚体和FDP均阳性的孕妇,适时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防止孕妇出血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总页数】3页(P508-510)【作者】吴清治【作者单位】晋江市磁灶中心卫生院检验科,福建晋江 3622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62【相关文献】1.不同时期孕妇血浆凝血四项、FDP及D-二聚体检测的水平变化 [J], 王莉2.血浆D-二聚体、FDP、ATⅢ的测定在DIC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J], 聂兴旺;罗艳;闭珏3.血浆D-二聚体和FDP检测在儿童过敏性紫癜中的临床意义 [J], 王玉莲4.高龄孕妇血浆D-D二聚体和FDP测定临床意义的初步探讨 [J], 张著生;何颖5.右美托咪定在全麻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中对炎症因子、血浆D-二聚体、ATⅢ、FDP的影响 [J], 钟文霞;龙家棋;曾建红;李江梅;李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D二聚体和FDP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和FDP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和FDP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D二聚体和FDP是凝血检查中很常见的两个项目,随着临床对血栓和止血专业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医院将这两个项目纳入常规凝血组合中。

在生理条件下,人体内的凝血和抗凝这两个系统保持着动态平衡,从而保证血液在血管内处于流动的状态。

此平衡一旦被打破,若抗凝系统占优势,则会诱发出血事件;若凝血系统占优势,则易发生血栓事件。

而纤溶系统对血栓溶解等有着举足轻重的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D-二聚体和FDP这两个纤溶系统的重要指标,了解一下从凝血酶生成到止血再到到纤维蛋白溶解启动的血栓演变的全过程。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FXⅢa交联形成纤维蛋白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

D-二聚体来源于纤溶酶溶解的交联纤维蛋白凝块。

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提示体内存在继发性纤溶亢进(如DIC等)。

FDP是纤维蛋白或纤维蛋白原在体内处于纤溶亢进的状态时,在产生的纤溶酶的作用下,分解产生的降解产物的总称。

FDP包括纤维蛋白原(Fg)和纤维蛋白单体(FM)的产物也就是FgDPs,以及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FbDPs,而FbDPs又包括D-二聚体和一些其他的片段,其水平的升高提示机体纤溶系统处于亢进状态(原发性纤溶或继发性纤溶)。

D-二聚体和FDP的联合检测对于凝血-纤溶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溶栓治疗的监测等方面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

1、用来排除深静脉血栓(DVT)、肺静脉血栓栓塞(PTE)需要明确的一点是,DVT和PTE是同一疾病静脉血栓(VTE)在不同脏器中表现的状态。

临床上,在诊断DVT时必然会考虑到PTE,在诊断PTE时也会考虑到DVT,来防止出现误诊和漏诊。

D-二聚体和FDP的联合检测对VTE的价值在于具有较高的阴性预测值,对于阴性患者来说,只有极少数患者(<2%)会发生深静脉血栓,其原因是血栓的体积较小或者是处于远端的小血栓,放射/超声检查出现阳性,临床表现与标本采集的时间点相隔过长(>14天),纤溶活性降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耗性TFPI缺乏
肝素抗凝监测 纤溶亢进、DIC、溶栓监测 纤溶亢进、DIC、高凝状态 高凝状态、原发及继发纤溶 高凝状态、原发及继发纤溶 血栓形成、DIC、先天性a2抗纤溶酶缺乏 DIC 血栓形成、原发及继发纤溶
300~600 U/L 1~12 µg/L (100~1000)AU/L 4~43 mg/L 85.55%±27.83% (0.22±0.03)g/L 95.6%±12.8% 66.9±15.4 mg/L 阴性 < 5 mg/L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抗原
血浆肝素水平 凝血酶时间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抗原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活性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抗原 血浆纤溶酶原活性 血浆纤溶酶原抗原 a2-抗纤溶酶活性 a2-抗纤溶酶抗原 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实验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75
–120)mg/L
0 U/L 16~18s
妇产科疾病
创伤及手术
DIC临床表现
表现 广泛出血
循环衰竭 微循环形成
特征 注射出血、创面渗血
难治性休克、血压降低 累及器官功能障碍
发生率(%) 80-90
50-60 45-50
微血管性溶血
溶血表现
7-33
纤维蛋白溶解
纤溶酶原激活物
纤溶酶原 纤维蛋白 纤溶酶 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原
降解产物
纤维蛋白溶解示意图
血 液 凝 固
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流动的凝 胶状态的过程 本质就是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变成不 可溶的纤维蛋白 可溶性 本质: 纤维蛋白原
不可溶 纤维蛋白
Cover7.gif
电镜下的血凝块
交联纤维对机体的影响
有利: 止血,防止病原体等异物侵袭伤口 不利:阻塞血管
动脉内血栓
静脉内血栓
凝血、 纤溶、继发纤溶亢进、原发纤溶亢进
DIC 、 FDP 、 D-二聚体 2. 按部位血栓分几类 3. 动脉血栓常见的疾病 4. 引发静脉血栓的病因 5. 引发DIC的常见疾病 6. 肺栓塞的主要病因 7. 原发纤溶亢进的病因
8. FDP、 D-二聚体正常参考值
答 案
1. 名词解释:
凝血: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 过程本质就是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变成不 可溶的纤维蛋白 纤溶: 指由于某些原因,纤溶酶原被激活为纤溶酶,或纤 溶酶抑制物减少,引起高纤溶酶血症。继后降解 纤维蛋白原,水解其他血浆凝血因子,造成以低纤 维蛋白原血症为主的低凝状态。临床表现为各 种部位的严重出血
D—二聚体(+)或1 疾病 胰腺、前列腺、甲状 腺等手术或挤压时 原因 纤溶酶原激活物增 多(t-PA 、u-PA) 纤溶酶原抑制物减 少活性降低(PAI 、α2-PI)
2
严重肝病、恶性肿瘤 、中暑、冻伤和某些 感染
FDP、D-二聚体形成的机理
凝血酶
抗凝及纤溶因子
项目 蛋白C活性 蛋白C抗原 抗凝血酶III活性 抗凝血酶III抗原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活性 参考值 100.24%±13.18% 102.5%±20.1% 08.5%±5.3% (0.29±0.06)g/L < 1U 先天性TFPI缺乏、 高凝状态、遗传性AT-III缺乏 临床应用 易栓症、先天性PC缺陷症
凝血与纤溶途经
凝血
内源性 FIXa FVIII X 凝血酶原 Xa 凝血酶 外源性 FVII 组织因子
纤溶
纤溶酶原激 活物(PA) (-) 纤溶酶原激活 抑制物(PAI)
(-)
组织因子抑制作用 (TPF)
纤溶酶原
纤溶酶
α2 抗纤溶酶
纤维蛋白
(-)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DIC的发病机制示意图
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
单体纤维蛋白
凝血酶 XIIIa
交联纤维蛋白
纤溶酶 纤溶酶
纤溶酶
纤溶酶
E B
H A
X C
Y D
E A
H B
X C
Y D
D-D X Y
多聚体
A E
FDP
血拴及出血常见病因
类别 动脉 血 静脉 栓 DIC 常 见 病 因 动脉粥样硬化,(可引发心梗、脑梗 、外周 动脉血栓) 高龄、肥胖、静脉曲张、长期卧床﹑骨科手 术、恶性肿瘤、创伤(常见肺栓塞)
项 目 D-二聚体 临床意义 血栓形成的特异性指标 继发纤溶亢进指标 DIC形成敏感指标 纤溶亢进指标(原发纤溶亢进,继发纤溶亢 进) FDP(+) D-二聚体(-): 原发性纤溶亢进 FDP(+) D-二聚体(+): 继发性纤溶亢进
FDP FDP + D-二聚体
复习思考题
1. 名词解释:
最后使纤维蛋白原(因子Ⅰ)转变成纤维蛋白 引起的血液凝固
说明:因启动凝血过程来自血管内皮的损 伤及血中的Ⅻ故称为内源性凝血途径。
外源性凝血
组织损伤血管破裂时,暴露的因子Ⅲ与血 浆中的Ca2+、激活Ⅶ形成Ⅶa 进而Ⅶa因子依次激活Ⅹ,II;
最后使纤维蛋白原(因子Ⅰ)转变成纤维蛋白 引起的血液凝固
出 血
感染、恶性肿瘤、血液性疾病、妇产科意外 、创伤及手术等 肝脏疾患、前列腺癌、胰腺癌、病理产科、 原发性 体外循环 以及肺、甲状腺等组织手术和创伤
继发性 感染、恶性肿瘤、病理产科、创伤和手术
FDP D-二聚体参考基准范围
FDP : 5 μɡ/ml
D-二聚体 :1 μɡ/ml
FDP、 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正常生理止血机制
血管 损伤
血管壁收缩
血小板游向 伤口处
血小板聚集 堵住伤口
纤维蛋白交 联网状止血
正常生理止血机制
血管受损
血管收缩
胶原、微纤维


血小板粘附
限制血流
血小板释放
(ADP、、TXA2、PAF、IP3)
凝血酶
血小板聚集成拴 细胞期
(初步止血)
纤维蛋白 血浆期
(加固止血)
血管期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是全球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
艾滋病 肺疾病 暴力死亡 肿瘤 感染性疾病 动脉粥样硬 化血栓形成 *
5.1 6
9.1
12.6 17.8 28.7
0
5
10
15
20
25
30
*心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脏病和脑血管疾病
†世界范围定义为世界卫生组织区域成员国
(非洲、美洲、地中海东部国家、欧洲、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国家)
微血管血栓(DIC)
抗凝 纤溶对机体的影响
有利:
1.维持血管的通透性和渗透压;
2.清除血管内由于纤维蛋白沉积引
的堵塞; 3.保持血流通畅
不利:出血
凝血途径
内源性凝血 外源性凝血
内源性凝血
血管内膜损伤,胶原纤维与血中因子Ⅻ(接 触因子)作用引起其激活成Ⅻa. ; Ⅻa.依次激活因子Ⅺ ,Ⅷ,Ⅹ ,Ⅱ ;
The World Health Report 2002. Geneva: WHO; 2002.
动脉血栓形成的主要部位
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部位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 是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大量可溶性促凝 物质进入血液,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 • 在微循环中形成大量微血栓,同时大量消耗凝 血因子和血小板, • 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纤溶)亢进的过程加强 ,导致出血、溶血、 贫血、休克、器官功能障 碍等临床表现的出现
转下页
3. 动脉血栓常见的疾病:心梗、脑梗、动脉周围病 4. 引发静脉血栓的病因:高龄、肥胖、静脉曲张、长 期卧床﹑骨科手术、恶性肿瘤、创伤(常见肺栓塞 ) 引发DIC的常见疾病: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妇 产科疾病、血液性疾病、创伤及手术
5.
6.
7.
肺栓塞的主要病因:静脉栓塞
原发纤溶亢进的病因:肝脏疾患、前列腺癌、胰腺 癌、病理产科、体外循环 以及肺、甲状腺等组织手 术和创伤 FDP、 D-二聚体正常参考值: FDP : 5 μɡ/ml D-二聚体 :1 μɡ/ml
FDP 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凝血与抗凝纤溶的动态平衡
血管收缩 血小板 凝血因子
细胞抗凝 肝素,TEPI
AI-III,TM-PC
纤溶系统
凝血 系统
抗凝纤 溶系统
动态平衡
凝血因子
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统称 凝血因子
抗凝及纤溶因子
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水
解的物质,统称纤溶及抗凝血因子
易发DIC的主要病因及发病率
1.感染性疾病 2.恶性肿瘤 3.产科意外 4.创伤及手术
31%-43% 24%-34% 4%-12%
1%-5%
DIC的病因分类
类型 感染性疾病 肿瘤性疾病 血液性疾病 主要疾病 革兰氏阴性或阳性菌感染、病毒 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 心肌炎等 转移性癌、肉瘤、恶性淋巴瘤等 急慢性白血病、溶血性疾病、异 常蛋白血症等 感染流产、死胎滞留、妊娠毒血 症、羊水栓塞、胎盘早剥等 严重软组织损伤、挤压伤综合征 、大面积烧伤、大手术等
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症
在无异常凝血的情况下,由于某些原因,纤 溶酶原被激活,相继产生大量纤溶酶,或纤 溶酶抑制物减少,引起高纤溶酶血症,
继而降解纤维蛋白原和水解其他血浆凝血 因子,造成以低纤维蛋白原血症为主的低凝 状态, 临床表现为各部位出血
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症
纤溶酶原激活物多存在于子宫、肺、卵巢 、前列腺、甲状腺以及淋巴结中, 当分娩宫缩刺激及产后按摩子宫时,组织纤 溶酶原激活物大量释放,诱发较强纤溶活动 ,导致原发性纤溶亢进症。产妇死亡率可 高达70%~90%
血管内膜损伤,因子Ⅻ (接触因子)被激活启动 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在血 浆中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