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e5.0可变截面扫描
PROE变截面扫描、扫描混合

P R O E变截面扫描、扫描混合------------------------------------------作者xxxx------------------------------------------日期xxxx§ 4-5 曲面特征采用实体特征可以方便迅速的创建较为规则的三维实体。
但对于复杂程度较高的零件,单单使用实体特征来建立有时候会很困难,因为实体特征的创建方式较为固定。
这时候可以借助于曲面特征,曲面特征提供了非常弹性化的方式来创建许多单一曲面,由于曲面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我们可以将许多单一曲面集成为完整无缝的曲面模型,最后可将一无缝曲面转为实体,或通过曲面加厚的方式创建复杂的薄壳装零件。
一、曲面特征命令简介1、以类似实体特征创建的方式创建拉伸、旋转、扫描、混合、变截面扫描、扫描混合、倒角曲面。
2、曲线的创建与编辑。
3、构造多条曲线,在此基础上利用“”工具创建边界混合曲面。
4、曲面编辑。
5、利用造型工具“”进行复杂的曲面造型设计。
例1(如图4-5-1)1、做两个拉伸曲面:2、做一个Flat曲面:“编辑→”3、通过两次曲面合并“”操作将三个曲面合并成一张封闭曲面。
4、将封闭曲面转成实体:选中封闭曲面→编辑→。
5、抽壳6、做一张偏移曲面。
7、写字。
例2(如图4-5-2)例3(如图4-5-3)图4-5-1 图4-5-2 图4-5-3§ 4-6 Pro/E零件模块的其他功能一、变截面扫描扫描特征能够通过一条扫描轨迹配合一个剖面扫掠出一定形状的实体,作扫描特征时,剖面必须与扫描轨迹线正交,而且在扫描轨迹的任何位置处,剖面形状都相同。
而变截面扫面功能更强,它能将单一剖面与多条外形控制轨迹线结合起来,并且使剖面外形随扫掠轨迹的变化而变化,剖面也不一定与轨迹线正交,因此有更大的弹性空间。
另外,变截面扫描除能利用多条轨迹线来控制截面外形的变化,更能利用图形(Graph)特征(基准特征之一,操作方式为插入→模型基准→图形(G )…),配合关系式(Relation)来产生更复杂实体。
proe可变剖面扫描

有三种方式:垂直于原始轨迹,轴心方向和垂直于轨迹如上述,至少需要两条轨迹,原始轨迹和扫描轨迹,这两条轨迹可以预先做好,也可以临时画,我一般预先做好,便于修改.用的最多的是垂直于原始轨迹.下面就用这个举例.垂直于原始轨迹-选取轨迹并定义起点和终点(选其中一条,必须知道原始轨迹一般是零件的各个截面的中心)-完成-选取轨迹(选其中一条或多条,但不能选刚才已经定义的原始轨迹,因为这个扫描轨迹,约束零件外围形状的)-完成-自动进入草绘截面-草绘完成-完成,OK了mrwang说的过于机械化,感觉上就是把绘制可变剖面扫描里面的提示全说了一便,其实不必要那么麻烦,你只需要明白一点,可变剖面扫描绘制钱你要明白你的轨迹线上有几个截面点,很简单的方法就是分线段画扫描轨迹,截面点就落在你分段的地方,其次就是你绘制完某个截面以后点击鼠标右键切换截面继续绘制,完了再切换截面继续。
再参照提示一定就OK了应该是扫描混合吧(sweep blend)扫描混合可以具有两种轨迹:原点轨迹(必需)和第二轨迹(可选)。
每个轨迹特征必须至少有两个剖面,且可在这两个剖面间添加剖面。
要定义扫描混合的轨迹,可选取一条草绘曲线,基准曲线或边的链。
每次只有一个轨迹是活动的。
在“原始轨迹”(Origin Trajectory) 指定段的顶点或基准点处,草绘要混合的截面。
要确定截面的方向,请指定草绘平面的方向(Z 轴)以及该平面的水平/垂直方向(X 或Y 轴)。
注意下列限制条件:对于闭合轨迹轮廓,在起始点和其它位置必须至少各有一个截面。
轨迹的链起点和终点处的截面参照是动态的,并且在修剪轨迹时会更新。
截面位置可以参照模型几何(例如一条曲线),但修改轨迹会使参照无效。
在此情况下,扫描混合特征会失败。
所有截面必须包含相同的图元数。
可使用区域位置以及通过控制特征在截面间的周长来控制扫描混合几何。
区域位置允许用户指定在“原点轨迹”的选定点处扫描混合横截面的准确面积。
Proe 5 扫描

如果要改變起始點方向,點選”下一個”,確定位置與方向後,點選”接受”。
5
掃描進行步驟: Pro/E 判斷掃描軌跡線: 封閉軌跡線,出現選單管理員:
新增內部面:掃描截面不可以封閉,Pro/E 自動填滿內部,掃出實體特徵。 無內部面:掃描截面一定要封閉,掃描出實體特徵。 開放軌跡線: 若畫面中已經有實體特徵存在(軌跡線無需鄰接實體),出現選單管理員:
選擇其他點當啟始點:在選單管理員點選”起始點”,
開放掃描軌跡線:點選選單管理員中”起始點”,出現另一個選單管理員,點 選”下一個”,另一個端點出現 ,確定位置,點選”接受”。(方向只有一 個,所以無法改變)
封閉掃描軌跡線:點選選單管理員中”起始點”,所有斷點出現 取:
,出現選
滑鼠左鍵在圖面上點選起始點 ,出現選單管理員:
相切條件而定,如下頁說明) 造型曲線均可以被選為掃描軌跡線。
2
草繪軌跡:
如果選取”草繪軌跡”:
選取【草繪平面】
選取【草繪平面方向】
選取【參照平面方向】
選取【參照平面】
進入草繪界面,繪製掃描軌跡線。 草繪平面正方向為掃描+y 方向。
3
空間曲線相切條件:
曲面相切: 空間曲線的 1 個端點設定與曲面相切,可以被選為掃描軌跡線。Pro/E
掃描軌邊線。 空間曲線的 2 個端點設定與相同邊線相切,此空間曲線可以被選為
掃描軌跡線。Pro/E 自動建立一個通過相切邊線與此曲線的基準平面, 此基準平面正方向為+y 方向。 空間曲線 2 個端點在同一平面上: 空間曲線的 2 個端點設定與相同邊線或不同邊線相切,此空間曲線 能被選為當作掃描軌邊線。此 2 個端點所在平面正方向為+y 方向。
proe扫描教程详解

扫描扫描分可变截面扫描和恒定截面扫描。
一、可变截面扫描。
1、定义扫描轨迹曲线。
它可以有一条以上,一般是一个原始轨迹线和几个辅助轨迹线。
零件的形状以原始轨迹线为主,辅助轨迹线对零件也有影响,其影响程度由选取的先后顺序决定。
最后创建的扫描特征的长度是由这些轨迹线中最短的一个决定。
这些轨迹线不能相交否则创建失败。
2、定义扫描截面。
一般创建实体或薄壁特征时,截面必须闭合。
如果创建有辅助轨迹线的特征时所创建的截面必须和每一个辅助线接触。
3、控制剖解面运动方向。
垂直于轨迹就是所画的截面始终与指定的轨迹线垂直。
垂直于投影就是截面始终垂直于指定曲线的投影。
恒定法向就是截面始终与选定的轴、直线、基准面等参照的法向保持平行。
4扫描类型。
介绍封闭端点。
二、恒定截面扫描。
轨迹线只有一条,截面只有一个,其它和上面一样。
在可变截面扫描里只要轨迹线不想交就行,封闭都无所谓,但是在恒定截面里轨迹线封闭与不封闭是两种不同的情况。
1、轨迹线封闭。
这时它会提示你选择○1增加内部因素○2无内部因素。
选择增加内部因素就是封闭的轨迹线内部自动填充,那么所画的截面必须开放。
选择无内部因素就是封闭的曲线内部不自动填充,那么所画的截面必须封闭。
2、轨迹线不封闭。
不封闭的轨迹线是最简单的只要再来一个完整的截面那么就是一个扫描体。
但是如果想要在已经存在的实体上扫面一个特征那么就存在合并终点与自由端点。
○1合并终点。
他就是指端点处与以存在的实体接触时是特征融入与之相连的实体中这时截面可能不与截面垂直。
○2自由端点。
它就是与已存在的实体接触时截面永远与轨迹垂直。
三、扫面失败的常见原因,除了和上面的操作不一致时,当所画的轨迹倒角角度太小、圆角半径太小或者截面又太大那么就会失败,如果画的截面距离轨迹线太远也会失败。
proe5.0 可变截面扫描-伞

1、新建零件,命名umbrella.prt,草绘,FRONT。
2、草绘完成后,选中草绘轨迹线,轴阵列,轴选择Y轴,其他要求如下。
3、可变截面扫描:依次选取6
TOP 面平行的面上绘制截面。
因为轨迹线并不都朝一个方向,所以不能选垂直于轨迹。
链要依次选取,第一条链称为原点,扫描时也是按在原点轨迹线上单击,出现代表扫描方向的黄色箭头,两白色的控制点也出现在原点轨迹上。
单击黄色箭头,可改变扫描方向,本图中选在分立的端点。
依次连接端点为扫描截面
完成草绘截面
结束扫描,伞顶就形成了。
4、编辑/加厚,厚度设为2,选项下,选择自动拟合。
垂直于曲面只适用于平整形状。
在该图下选垂直于曲面会发生错误,加厚不能完成。
确定自动拟合之后,若能正常加厚,模型变为黄色。
没有弹出错误警告。
5、绘制伞柄:插入/扫描/伸出项,基准选FRONT,画轨迹如下,合并端。
绘扫描截面:圆
预览
基本模型已完成。
可以对细节部分做修整,最后添加不同的颜色。
隐藏草绘线丗模型树-右键打开该草绘特征-隐藏。
Proe可变截面扫描教程

利用多项式关系式,可以创建复杂的非线性变化的截面。
线性关系式
通过线性关系式,可以创建线性变化的截面。
使用关系式控制截面变化
结合可变截面扫描与其他扫描特征,如混合扫描,可以实现更复杂的设计。
混合扫描
阵列扫描
与其他特征的关联
通过将可变截面扫描特征阵列化,可以快速创建一系列相似的复杂结构。
通过将可变截面扫描特征与其他特征关联,可以实现更精细的控制和复杂的形状变化。
03
02
01
结合其他特征进行复杂设计
04
CHAPTER
Proe可变截面扫描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总结词
01
在可变截面扫描过程中,如果截面变化不连续,可能会导致扫描结果出现断裂或不完整。
详细描述
02
这通常是由于扫描路径上的控制点设置不正确或控制点之间的连接不平滑所致。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检查并调整控制点的位置和连接方式,确保截面变化平滑。
解决方案
重新绘制或调整扫描路径上的点,确保路径平滑且符合设计要求。可以使用Proe的几何约束或参数化设计功能来辅助绘制和调整路径。
扫描路径不正确
要点三
总结词
在完成可变截面扫描后,如果生成的实体不符合预期,可能是由于参数设置、扫描操作或后处理不当等原因。
要点一
要点二
详细描述
例如,生成的实体可能过小、过大或形状不符合预期。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仔细检查参数设置、扫描操作和后处理步骤,确保每一步都符合设计要求。
解决方案
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参数设置,如截面尺寸、扫描速度等。重新进行扫描操作,确保操作步骤正确无误。在后处理阶段,可以使用Proe的编辑功能对实体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优化,使其符合设计意图。
Proe变截面扫描的基本应用解析

Proe变截面扫描一般需要两个轨迹,分别为原点轨迹和X轨迹,本文主要以一个简单的实例来讲解这两个轨迹在变截面扫描中的作用。
1)新建零件,草绘类似图1的两条线段,其中有一条作为原点轨迹,另外一条作为X轨迹(链)。
图1
2)选择“可变截面扫描工具”分别选择第1步的两条线段,默认第一次选择的会作为原点轨迹,后续选择的作为链,如图2。
图2
3)进入扫描截面编辑环境(草绘),绘制如图3的圆。
对圆弧进行几何约束使原点轨迹和X轨迹都落在圆弧上。
图3
4)完成草绘后就可以预览扫描的效果,如图4。
图4
关于原点轨迹和链作用结论:
原点轨迹用于控制扫描截面的法向的方向,而X轨迹(链)是用于控制截面的形状。
Proe圆轨迹可变截面扫描

Proe圆轨迹可变扫描是无维网站长IceFai在2004年所创造的在Pro/Engineerr软件上进行曲面造型的一种方法,方法主要针对一些不规则轮廓隆起的曲面。
这个方法因为操作简单、适用性广并且得到的曲面质量高而为广大Proe用户所采用。
到现在在Proe 用户应用非常广泛,本教程详细讲解了圆轨迹可变扫描的基本扫描的基本实现方法,同时也对这些年来不同的用户反馈回来的使用上遇到的各种问题做了一次性的全面解答。
圆轨迹可变扫描通过增加一个圆作为原始轨迹结合产品的外观轮廓曲线进行可变扫描方法来创建曲面,使用这个方法所创建的曲面就类似于使用旋转特征所创建的旋转曲面,不同的是普通的旋转得到的轮廓是圆,而这个方法的轮廓则可以是自由形状。
典型的通过圆轨迹可变扫描所创建的曲面如图1和图2所示:对下面的案例,要使用如图3所示的平面不规则轮廓曲线,创建一个高度为20的弧形曲面。
对于这样的曲面看起来比较简单,但如果采用传统的够线加截面进行边界混成的方法,得到的曲面质量不高,并且操作起来也相当繁锁。
下面就来看看如何运用圆轨迹可变扫描进行这样的曲面的创建。
第一步,首先确定弧形曲面的最高点,然后在轮廓曲线所在的平面上对应这个最高点的投影位置下草绘一个基准点PNTO。
第二步,在轮廓曲线所在的平面上,以前面所创建的基准点PNTO为圆心,草绘一个一定大小的圆(图5),这个圆的直径可以随意但不能太小,否则会可能导致失败,其中的原因后面将会有讲解。
第三步,采用上一步所创建的圆作为原始轨迹,轮廓曲线作为轨迹进行可变扫描(图6)。
第四步,进入可变扫描的草绘截面环境,这一步是整个方法成功与否的关键地,很多用户就是因为草绘中所选的参考和约束方法不当导致可变扫描的失败,所以务必看清楚下面的步骤并且能够仔细思考理清楚其中的原理。
选择第一步所确定的中心基准点PNTO作为草绘参考(图7),在这一步中,很多用候,不少用户就直接选择了其中一个基准曲面做为参考,从而导致最终的失败,其实只需要仔细考虑一下在整个可变扫描过程中,所选择的参考是否还能够一样的存在就可以了,显然选择基准平面的话,当轨迹转一个方向后这个基准平面不再和草绘截面法向,自然也不会再有这个参考存在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变截面扫描
一、可变截面扫描的机理
可变截面扫描命令所得到的实体或曲面特征,是以所选的原始轨迹作为截面的原点轨迹,以其他所选的轨迹链作为限制轨迹。
在扫描时,沿着原始轨迹通过控制截面的方向、旋转和几何来添加或移除材料进行渐进扫描而得到的实体或曲面。
可变截面扫描,单从名字来看,我们就知道它的精髓在于一个可变。
这是因为可变截面扫描除了可以得到相对规则的曲面外,它丰富的控制属性和可以预见的结果形状让它更能在适当的场合发挥作用。
二、可变截面扫描命令的启动
在Pro/E5.0处于模型创建状态下,插入→可变截面扫描,这时软件会出现可变截面扫描命令操控面板如图1所示。
图1:可变截面扫描命令操控面板
三、可变截面扫描的构成
可变截面扫描的控制主要有下面的几项:1、轨迹;2、截面的定向;3、截面的形状
1.轨迹
可变截面扫描的轨迹有两
类:①原始轨迹:也就是你选择
的第一条轨迹,有且仅有一条原
始轨迹。
原始轨迹必须是一条相
切的曲线链(对于限制轨迹则没
有这个要求),它是确定扫描过
程中截面原点的,也就是说可变
截面扫描所得到的特征或曲面
的所有截面的原点形成的曲线
就是原始轨迹。
②限制轨迹:限
制轨迹用于限制所得特征的外
形。
只有当截面与限制轨迹有约
束关系时,限制轨迹才可以限制
所得特征的外形,否则限制轨迹
失效。
图1:参照滑出面板
2.截面的定向
截面的定向依赖于其X方向和Z方向的确定。
在pro/e5.0中,可变截面扫描环境下,参照滑出面板中,如果你选择轨迹后,在每个轨迹后都会有三个选项X(x向量)、N(Normal,垂直方向也就是Z方向)以及T(Tangency,切向参考),在相应的方框内打勾就表明采用该选项。
在可变截面扫描中,过原始轨迹上的点作平面,所作的平面称为可变截面扫描特征的剖面,如果过原始轨迹上所有的点,从起点到终点作剖面就形成了可变截面扫描特征的剖面组。
剖面控制就是对上述的所有剖面进行选择和控制,也就是对截面的Z方向进行选择和控制。
其选项有三种(如图2所示):
a、垂直于轨迹
该选项的意义是:为了控制剖面组的Z方向,要求剖面组中所有剖面都垂直于轨迹。
至于垂直于哪个一条轨迹,系统让我们自己进行选择,即可以选择垂直于原始轨迹,也可以选择垂直于限制轨迹,默认是垂直于原始轨迹。
选择的方法是:在剖面控制中选择垂直于轨迹后,回到轨迹选项组中,在对应的轨迹后选择N列中的复选框,以确认剖面所垂直的轨迹。
当选择了垂直于轨迹后,将出现水平/垂直控制选择项,这个选择项用于控制剖面的X 方向。
有两个选择(如图3所示):
第一个是X轨迹,系统要求选择一条轨迹作为X轨迹。
X轨迹的几何意义是:在剖面组中,与X轨迹第一次相交时的剖面,作为定义截面时的草绘平面。
用草绘平面与原始轨迹的交点作为草绘平面的原点。
用草绘平面与X轨迹的交点,与草绘平面原点的连线作为草绘平面的X轴。
X轴确定了,草绘平面的Y轴自然也就确定了,整个草绘平面也就完全控制了。
第二个是自动。
如果原始轨迹是一个平面内的曲线,则将该平面的X轴作为草绘平面的X轴,以对剖面组及草绘平面进行控制。
图2:剖面控制选项图3:水平/垂直控制选项
b、垂直于投影。
该选项的意义是:为了控制剖面组的Z方向,要求剖面组中所有剖面都垂直于轨迹在平面上的投影。
当选取该选项时,系统要求选取一个平面、轴、坐标系轴或直图元来定义投影方向。
如果选择的是平面则将该平面作为投影平面,剖面组中所有剖面都垂直于该投影平面。
如果选择的是轴或直图元,则将轴或直图元作为投影方向,剖面组中所有剖面都平行于该投影方向。
图4:垂直于投影的选项组图5:垂直于恒定法向的选项组
c、恒定法向法向。
该选项的意义是:为了控制剖面组的Z方向,要求剖面组中所有剖面的法向都为指定平
面的法向,或指定轴、直图元的方向。
选取该选项时,系统要求选取一个平面、轴、坐标系轴或直图元来定义恒定法。
3.截面的形状
截面的形状直接关系到可变截面扫描特征的外形。
可变截面扫描特征的外形首先取决于草绘截面的形状,其次是草绘截面中各图元与轨迹之间的约束,各图元与各轨迹之间的尺寸,各图元的角度和尺寸与原始轨迹之间的关系等。
可变截面扫描会根据草绘截面的外形,与轨迹之间的尺寸以及草绘截面中各图元与原始轨迹之间的关系,对剖面组中各截面进行控制,这些截面的叠加就形成了可变截面扫描的特征。
例如在草绘截面中,约束了图元上的点与某轨迹重合,则剖面组中的所有剖面上对应的图元都将在该轨迹上。
截面的外部形状是在草绘环境下完成的,我们可以通过草绘得到各种各样的截面,同时可以确定截面上各图元与轨迹之间的约束和尺寸。
这里我们重点讨论一下草绘截面中各图元与原始轨迹之间的关系,以及用图形控制的方法来定义这种关系。
该关系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加以确定,它们分别是关系式和图形控制方式。
①关系式
如果想通过关系式来定义草绘截面中各图元与原始轨迹之间的关系,在截面草绘环境中,先草绘要定义关系的图元,然后点击工具→关系,打开关系编辑器,这时绘图窗口中会将可
图6:关系式编辑器
编写关系的角度或尺寸显示为代号,定义关系式时,用这些代号来定义其与原始轨迹之间的关系。
要灵活地使用可变截面扫描,自然离不开轨迹参数trajpar。
轨迹参数实际上就是扫出过程中,剖面与原始轨迹的交点到起点的距离占整个原始轨迹的比例值,其数值在0到1
之间。
它也是可变截面扫描特征的一个特有参数。
在定义关系时,可以把这个参数作为已知
参数来建立关系式以控制截面的形状。
例如某圆形截面半径的代号为sd2, 我们建立的关系式为:sd2=10*trajpar,那就表明当trajpar为0时(即起点处),半径值也是0;当trajpar 为0.2时,半径为2;当trajpar为0.5时,半径为5;当trajpar为0.7时,半径为7;当trajpar为1时,半径为10。
也就是说该圆的半径随着trajpar从0逐渐变为1,半径则从0增长到10。
由此可知,扫描出来的曲面为锥形面。
用trajpar可以控制大小渐变、螺旋变化以及循环变化,从而可以得到各种各样的截面形状。
a、大小渐变。
线性:sd#=V0+V S*trajpar
正弦:sd#= V0+V S *sin(trajpar*90)
先大后小:sd#= V0+V S *abs(trajpar-1)或sd#= V0+V S * sin(-90*trajpar)
b、螺旋变化。
sd#=trajpar*360*n
其中n是需要的螺旋圈数。
c、循环变化。
sd#= V S *sin(trajpar*360*n)+V0或sd#= V S *cos(trajpar*360*n)+V0
在控制循环变化的关系式中经常也会用到求余函数,例如:mod(50*trajpar,10)。
在实际情况中,更多的是遇见的椭圆和圆之间的过度变化,这个时候你要善于应用椭圆和二次曲线(即conic线),要注意的是长短轴相等的椭圆就是正圆,而投射判别式的值rho 为sqrt(2)-1的conic线就是正椭圆弧。
而当轨迹相切的时候,要实现形状的连接相切时,要保证截面形状在端点处的导数连续。
至于rho的定义如下:
图7:conic线的rho
②图形控制与关系式相结合
轨迹参数trajpar与evalgraph函数相结合来定义截面中图元与轨迹的关系。
Evalgraph 函数只是proe提供的一个用于计算图表graph中的横坐标对应纵坐标值的函数,其方程式形如:y=evalgraph(“graph”,x)。
例如有一条名字为“graph1”的图表graph,我们要计算它在横坐标x处对应纵坐标y的值,那么可以用evalgraph(“graph1”,x)来获得。
所述
图形必须在可变截面扫描之前创建,其创建方法是:插入→模型基准→图形,在随后弹出的草绘环境中创建所需要的图形。
然后在关系编辑器中定义相应的关系即可。
四、可变截面扫描在Pro/E5.0中的操作方法
进入可变截面扫描环境后,在操控面板上有参照、选项、相切以及属性等滑出面板。
参照滑出面板前面已经详细介绍了。
选项滑出面板中,有可变截面和恒定剖面两个单选项。
表示截面是可变的还是恒定的。
相切滑出面板,是实现扫出面和已有面相切连接用的。
但不一定只用于相切,也可以是一个任意的角度。
五、可变截面扫描的实例
①单轨迹的可变截面扫描实例
图8:直轨迹线圆截面的可变截面扫描
图9:曲轨迹线圆截面的可变截面扫描
图10:截面有关系控制的可变截面扫描(sp3=abs((trajpar-1))*30)
②多轨迹的可变截面扫描实例
图11:两轨迹的可变截面扫描
图12:可变截面扫描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