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土地沙漠化的成因

合集下载

沙漠化与荒漠化的区别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沙漠化与荒漠化的区别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沙漠化与荒漠化的区别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沙漠化与荒漠化是两个经常被用来描述干旱地区的现象,然而,这两个词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意思。

它们有不同的定义和特点,并且对环境产生不同的影响。

首先,沙漠化是指原本不是沙漠的地区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的影响逐渐变成沙漠的过程。

这种过程通常发生在干旱地区,其中水资源稀缺且水分蒸发率高。

沙漠化的主要原因包括过度放牧、过度采伐、过度灌溉和土地不适当利用等。

当土壤暴露在风力和水力的影响下时,会导致土壤结构破坏、水分流失和植被减少。

这种现象在非洲撒哈拉沙漠的边缘地区尤为突出,给当地居民带来了严重的环境和经济问题。

相比之下,荒漠化是指原本是沙漠的地区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的影响变得更加荒芜的过程。

荒漠化通常发生在沙漠地区,其特点是低降水量、高温和贫瘠的土壤。

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包括气候变化、森林砍伐、过度放牧和土地侵蚀等。

荒漠化导致土壤贫瘠,植被减少,甚至可能导致土地的失去肥沃度。

荒漠化的一个著名案例是中国西北地区的草原退化问题,这导致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困难和生态环境的退化。

无论是沙漠化还是荒漠化,这两个现象都对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首先,它们导致了土地的贫瘠和植被的减少。

这对于农业、畜牧业和人类居住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这意味着减少了土壤的肥力和水分的储备。

其次,沙漠化和荒漠化也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由于土地的荒芜和植物的减少,生态系统中的动物种类和数量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最后,这两个现象还会导致水资源的匮乏。

由于土地的贫瘠化和水分的流失,干旱地区的居民往往面临着水资源的短缺问题,这进一步加剧了环境的恶化和人类的生存困境。

因此,沙漠化和荒漠化是两个不同的现象,它们分别描述了干旱地区土地逐渐变成沙漠和荒芜的过程。

虽然它们具有一些共同的原因和影响,但是它们也有着一些独特的特点和影响。

只有通过加强环境保护措施、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和采取有效的水资源管理措施,我们才能够有效地应对这些问题,并保护我们的环境免受沙漠化和荒漠化的进一步威胁。

我国土地沙化现状及其防治对策

我国土地沙化现状及其防治对策

我国土地沙化现状及其防治对策随着人类对土地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我国土地沙化现象日益严重。

沙化对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一、土地沙化现状我国沙漠化、荒漠化、石漠化等土地沙化类型丰富,沙化程度也不同。

据统计,我国土地沙化面积已经超过250万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25%以上,其中严重沙化面积达到80万平方公里。

这些沙化区域多分布在北方和西北地区,其中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等地沙化情况最为严重。

土地沙化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土地贫瘠化:沙化土壤的肥力和持水能力都较差,导致土地贫瘠化,无法满足植物的生长需求。

2.水土流失:沙化土地的地表覆盖物较少,易受风蚀、水蚀等自然力的侵蚀,导致水土流失加剧。

3.生态破坏:沙漠化区域的生态系统已经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地下水位下降等问题也随之出现。

4.气候变化:土地沙化会导致当地气候变化,如降雨量减少、气温升高等。

土地沙化对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生产受阻:沙化土地的肥力较差,无法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求,导致农业生产受阻。

2.水资源短缺:沙漠化区域水资源稀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受到限制,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

3.生态旅游业受影响:沙漠化区域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态旅游业也受到影响。

土地沙化对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居民生活困难:沙漠化区域的居民生活困难,缺乏水、食物等基本生活资源。

2.移民潮增加:由于沙漠化区域的土地无法满足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许多人被迫离开家园,成为流离失所的灾民。

3.社会稳定受影响:沙漠化区域的社会稳定受到影响,社会治安问题也随之产生。

二、土地沙化原因土地沙化的原因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气候因素:气候干旱、降水不足、风力强大等因素是土地沙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2.人类活动:人类的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砍伐等活动也是土地沙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沙漠化与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

沙漠化与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

沙漠化与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沙漠化和荒漠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大环境问题。

这两种现象都指的是土地逐渐变得干旱贫瘠,无法维持植被生长和农业生产的状态。

尽管两者的定义略有不同,但它们的成因和防治措施大致相似。

一、成因1. 气候因素:气候变化是导致沙漠化和荒漠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干旱区域的扩大,水分蒸发增加,土壤变得干燥,植被难以生存。

2. 土地利用方式: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也是导致荒漠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过度放牧、乱砍滥伐、过度开垦和过度使用灌溉水资源等,都会破坏土地的生态平衡,从而导致土地的干燥和植被损失。

3. 土地退化:随着全球人口的增加和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土地退化问题也日益严重。

当土地退化时,土壤质量下降,水分滞留不良,植物根系无法生长,导致土地转变为沙漠或荒漠。

二、防治措施1. 水资源管理:合理使用和保护水资源对防治沙漠化和荒漠化至关重要。

可采用水资源科学管理和有效利用的方法,包括良好的灌溉系统、雨水收集和节水技术等,以确保土地得到足够的水分供应。

2. 植被恢复:恢复植被覆盖是防治沙漠化和荒漠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这可以通过植树造林、植被保护、生态修复、沙地固定等方式实现。

恢复植被不仅可以增加土壤保水能力,还可以减少风蚀和水蚀,保持土壤结构的稳定性。

3. 土地保护政策:加强土地法规和管理制度,推行可持续土地管理政策是防治沙漠化和荒漠化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保护土地的生态功能,减少土地退化的风险。

4. 国际合作:沙漠化和荒漠化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

各国应加强合作,共享经验和技术,共同开展沙漠化和荒漠化防治项目。

同时,各国可以共同制定措施和标准,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结语沙漠化和荒漠化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防治。

通过合理利用水资源、恢复植被、加强土地保护政策以及加强国际合作,我们可以改变当前的局面,并为未来的世代创造一个更加繁荣和可持续的生态环境。

综合自然地理论文12-沙漠化1

综合自然地理论文12-沙漠化1

有关沙漠化与荒漠化问题的研究——以中国北方为例李金龙(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 由于环境与发展不相协调所引起的沙漠化问题不仅造成了资源环境体系的破坏而且波及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所以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我国是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沙漠化(Sandy Desertification)是我国荒漠化(Desertification)的主要类型之一,是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由于人地关系不相协调所造成的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

由于原生沙漠戈壁与沙漠化形成发展的时空范畴不同、成因的主导因素不同和演变的可逆性不同,要求我们在开展沙漠化基本问题的探索、确认主要研究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沙漠化研究和防治的重点区域,为国家沙漠化防治战略决策的制订和技术措施的执行提供科学依据,使沙漠化防治工程在国家有限经费的投入下,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达到多快好省的效果。

关键词:沙漠化;研究内容;重点区域;中国北方1.沙漠化和荒漠化的概念及区别1.1沙漠化的概念和内涵1.1.1沙漠化的概念关于沙漠化(sandy desertification)的概念国内外不同的专家和学者,由于他们的专业背景和所强调的研究内容不同,并从各自学科的侧重面出发,特别是从各国的实际出发,对沙漠化做出了许多不同的解释。

荒漠化( desertification )一词,最早出现在Lavauden 1927年的一篇科学论文中,他使用“desertification”一词来描述Sahara地区荒漠化的景观,指出这一地区的荒漠化完全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1949年,法国科学家A.Aubreville在研究热带和亚热带森林的稀树草原更替进展过程时使用了“desertification”一词,用来描述稀树草原化的极端情况,即荒漠植物稀少的干旱区范围扩大,通常是向半干旱地区的扩展。

沙漠化的成因及其治理措施有哪些

沙漠化的成因及其治理措施有哪些

沙漠化的成因及其治理措施有哪些关键信息项:1、沙漠化的主要成因自然因素人为因素2、沙漠化造成的危害3、沙漠化的治理原则4、沙漠化的具体治理措施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业措施政策措施11 沙漠化的定义沙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地逐渐退化,生态环境恶化,形成类似沙漠景观的过程。

111 沙漠化的主要成因1111 自然因素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蒸发量大,导致土壤水分不足,植被难以生长。

大风频繁:强劲的风力加速了土壤颗粒的吹蚀和搬运。

土壤质地疏松:沙质土壤结构不稳定,容易被风蚀。

1112 人为因素过度开垦:为了扩大耕地面积,盲目开垦草原、林地等,破坏了原有植被。

过度放牧:超过草原承载能力的放牧,使草地植被受到严重破坏。

过度樵采:滥砍滥伐树木和灌木,导致土地失去植被保护。

水资源不合理利用:大水漫灌等不合理的灌溉方式,造成地下水位上升,土壤盐碱化,进而加剧沙漠化。

112 沙漠化造成的危害土地资源减少:可利用的耕地、草地等面积缩减,影响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调节功能减弱,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频繁发生。

影响人类生活:沙漠化导致居民被迫迁移,基础设施受损,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113 沙漠化的治理原则预防为主:在尚未发生沙漠化的地区,采取措施预防其发生。

综合治理:结合生物、工程、农业等多种手段,进行全方位治理。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制定针对性的治理方案。

114 沙漠化的具体治理措施1141 生物措施植树造林:选择适宜的树种,营造防风固沙林。

种草:种植牧草和固沙草种,恢复草地植被。

建立生态保护区:保护珍稀物种和生态系统,促进生态平衡。

1142 工程措施设置沙障:如草方格沙障、黏土沙障等,固定沙丘,减缓风沙流动。

修筑拦沙坝:拦截泥沙,减少水土流失。

1143 农业措施发展节水农业: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土地沙漠化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土地沙漠化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土地沙漠化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中国是受沙漠化严重危害的国家,自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就已开始大规模的沙漠治理研究。

土地沙漠化导致土壤的肥力草地的面积以及河流等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土地沙漠化的防治很重要。

沙漠化是沙质荒漠化的简称,是土地荒漠化的一种类型。

沙漠化土地的土壤粒间孔隙大,内部排水快,蓄水量少且易蒸发失水。

且砂质土的毛管较粗,毛管水上升高度小,如果地下水位较低,不能湿润表土,植物则很难在表土上生长。

笔者论述了土地沙漠化的危害及沙漠治理的主要方法,并重点比较不同技术间的优缺点,为土地沙漠化的治理提供依据。

沙漠化主要就是因为土壤中的含水量减少,如何才能在土壤中水分的减少之前就做好防治,我们可以使用/土壤墒情与旱情管理系统、土壤墒情与旱情监测系统,它可以测量土壤中水分的含量,还可以测量其它一些土壤方面的参数,而且安装方便,性能稳定,可靠性高,方便维护。

1、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及其危害1.1、主要成因1.1.1、气候因素。

赤道地区的上升气流在高空向两极方向流动,由于地球旋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南北纬30°附近,大部分空气不再前进,而在高空积聚,并辐射冷却下沉,近地面气层常年保持高气压,气象学上称之为“副热带高压带”。

这一地带除亚欧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区外,其他地区气候干燥,云雨少见,而成为主要的沙漠分布区。

1.1.2、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使土地承受的压力过重,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和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使土地严重退化,森林被毁,气候逐渐干燥,最终形成沙漠。

1.2、危害土地退化不仅使生态环境恶化,土地承载力下降,而且对土地利用退化区域及其周边地区社会经济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我国的西北、华北地区,仅2000年春季连续发生12次扬沙、沙尘暴天气,均波及北京,该恶劣天气范围广,强度大,为近50年所罕见。

在1977年联合国荒漠化会议上,联合国环境署对全球荒漠化灾害进行了估算,因荒漠化造成的农业生产损失保守估算为263亿美元。

原创3:2.1.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原创3:2.1.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请根据下列框图,分析归纳荒漠化的人为原因是什么。
四、 荒漠 化的 人为 因素 (决 定性 因素)
形成荒漠 化的人为 因素
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 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 利用
形成荒漠化的人为 因素的主要表现
过度樵采
在缺乏能源的地区,樵采天然植被是燃料的主要来源。在 鄂尔多斯沙区,每年每户大约要挖67平方米沙蒿作为烧柴。 在内蒙古东部库伦旗北部的额勒顺乡,1000多户居民每年 需要的薪柴相当于破坏近100平方千米的灌木林。
过度樵采
人口激增
过度放牧 在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和干旱的绿洲边缘
加速草原退化和沙化的进程
过度开垦
旱农垦区周围及草原牧区
使土壤风蚀沙化和次生盐渍化
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绿洲地区
读图观察:
现代绿洲和废弃绿洲分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使植被生长衰退,导致荒漠化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工程建设 1%
水资源利用不 当 10%
过度农垦 27%
过度樵采 32%
过度放牧 30%
人 人口
为 增加 过度樵采 能源缺乏,樵采天然植被
因 素
活动 过度放牧 超载、掘井,破坏草场,影响牧草 不当 过度农垦 开垦草场,加快风蚀
水资源利用不当 生态用水缺乏、次生盐渍化
荒漠化的概念和基本过程
海洋水汽来 源少。气候 异常干旱
河、河
动物
风力堆积地
灌溉农业、

流稀少
貌广布
绿洲农业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 原因有哪些?
关键词: 干旱 物理风化 风力作用
为什么干旱的自然特征本身就包含 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
三、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 1、干旱的自然背景

浅谈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浅谈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浅谈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产生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由于人们对于经济效益的热衷和对金钱的崇拜,世界范围内自然生态平衡逐渐被打破,以破坏环境来换取表面上的经济增长的现象随处可见。这一现象在中国尤为严重,我国的环境形势不容乐观。研究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对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建筑占地最为严重,包括住房、工厂等的修建。在很多农村地区,出现了荒村或者是“村中荒”现象。荒村现象大多是由于整村迁移导致的。“村中荒”则是由于宅基地外要导致的,村子面积不断扩大,但村中间的老宅或倒塌、或用来放置废弃物品。这些都体现了农村建设规划的不科学、不合理。其次是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占地。例如青藏铁路的修建,不可避免的占用了部分耕地资源。
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不止于此,而以上所提到的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如何防治这些生态环境问题,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转变经济增长模式,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践证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长久可持续发展。
因此,我们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推进粗放型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此外,市场经济具有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的缺点,因此,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以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我们还要积极主动的学习科学发展观,明确其基本内涵,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重在贯彻与落实,我们要在其指导下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真正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整体效益的有机统一。
四、水土流失日益加重
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150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量约为50亿吨,属于世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国家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策略外国语学院英语四班 201505010401 徐艺玮根据课上所讲以及所播放的视频资源,由此探知沙漠化是沙质荒漠化的简称,是土地荒漠化的一种类型,其主要成因是气候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同时,沙漠化对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也产生了严重的危害。

防风固沙和合理水资源利用等是解决沙漠化的关键,并可开展工程治理、植物治理和汲水、输水及灌溉等一系列治理方法。

中国是受沙漠化严重危害的国家,自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就已开始大规模的沙漠治理研究。

沙漠化土地的土壤粒间孔隙大,内部排水快,蓄水量少且易蒸发失水。

且砂质土的毛管较粗,毛管水上升高度小,如果地下水位较低,不能湿润表土,植物则很难在表土上生长。

由此,笔者论述了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危害及沙漠治理的主要方法,并重点比较不同技术间的优缺点,为土地沙漠化的治理提供依据。

一、中国土地沙漠化的成因1、自然因素:土地荒漠化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过程,它是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和脆弱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变异为荒漠化形成、发展创造了条件。

异常的气候,特别是严重的干旱条件,容易造成植被退化,风蚀加快,引起荒漠化。

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因而干旱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当气候变干时,荒漠化就发展;气候变湿润时,荒漠化就逆转。

全球变暖、北半球日益严重的干旱、半干旱化趋势等都造成荒漠化加剧。

2、气候因素:赤道地区的上升气流在高空向两极方向流动,由于地球旋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南北纬30°附近,大部分空气不再前进,而在高空积聚,并辐射冷却下沉,近地面气层常年保持高气压,气象学上称之为"副热带高压带"。

这一地带除亚欧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区外,其他地区气候干燥,云雨少见,而成为主要的沙漠分布区。

3、人为因素: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在最大程度上影响了沙漠化的形成。

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使土地承受的压力过重,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和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使土地严重退化,森林被毁,气候逐渐干燥,最终形成沙漠。

二、土地沙漠化的危害沙漠是干旱气候的产物,早在人类出现以前地球上就有沙漠。

但是,荒凉的沙漠和丰腴的草原之间并没有什么不可逾越的界线。

有了水,沙漠上可以长起茂盛的植物,成为生机盎然的绿洲;而绿地如果没有了水和植物,也可以很快退化为一片沙砾。

而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食物,不管气候、土地条件如何,随便开荒种地、过度放牧;为了解决燃料问题,不管后果如何,肆意砍树割草。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本来就缺水多风,现在土地被蹂躏、植被遭破坏,降水量更少了,风却更大更多了,大风强劲地侵蚀表土,沙子越来越多,慢慢地沙丘发育。

这就使可耕牧的土地,变成不宜放牧和耕种的沙漠化土地。

土地沙化是环境退化的标志,是环境不稳定的正反馈过程。

如不采取根本措施,土地风蚀沙化过程不仅不会自动停止,反而会加剧发展。

比如:宁夏中部地区现在土地沙化面积已达74.46万公顷。

其发展速度很快。

近22年来,土地沙化面积由占该区面积的20%上升到50-60%。

问题十分严重。

"土地沙漠化"是指在干旱多风的沙质地表环境中,由于过度地人为活动破坏了脆弱的生态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类似沙漠景观,造成了土地生产力下降的环境退化过程。

沙漠化是当前世界上一个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是一个突出的地质问题。

严重的问题是"全球沙漠化仍在蔓延"。

中国也存在着土地沙漠化问题。

在中国的沙漠化土地中,其中已经沙漠化了的土地为17.6万平方公里,潜在沙漠化危险的土地有15.8万平方公里,在湿润地带的风沙化土地有1.9万平方公里。

受沙漠化影响的人口达5000余万人,有近400万公顷的旱农田和500万公顷的草场受其影响。

中国沙漠化土地面积从原来的13.7平方公里增加到17.6万平方公里。

因此,中国面临的土地资源被侵蚀的形势也是严峻的。

土地退化不仅使生态环境恶化,土地承载力下降,而且对土地利用退化区域及其周边地区社会经济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我国的西北、华北地区,仅2000年春季连续发生12次扬沙、沙尘暴天气,均波及北京,该恶劣天气范围广,强度大,为近50土地沙漠化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在风沙危害严重的地区,许多农田因风沙毁种,粮食产量长期低而不稳。

因此,土地沙漠化已成为我国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三、土地沙漠化的防治策略1、设置沙障主要有草方格沙障、黏土沙障、篱笆沙障、立式沙障、平铺沙障等。

草方格沙障使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流动沙丘上扎成挡风墙,以削弱风力的侵蚀,同时有截留降雨的作用,能提高沙层的含水量,有利于沙生植物的生长。

黏土沙障是将黏土在沙丘上堆成高20~30 m的土埂,间距1~2 m,走向与风向垂直。

黏土固沙施工简单,固沙效果较好,且具有良好的保水能力,但需要大量的黏土。

2、在沙面上覆盖致密物以色列尝试了一种塑料薄膜固沙法,即将塑料薄膜覆盖在沙漠上,并用石头等重物压住。

这种方法可有效防止水散失,但塑料薄膜易被风刮起,使其丧失固沙和保水功能,同时造成二次污染。

3、利用废塑料治理沙漠该方法可有效固沙和保水。

利用简单工艺将废塑料改性成为固沙胶结材料,然后在所种植物周围的沙表面喷洒1层固沙胶结材料,15~20 min后固沙胶结材料就将表层沙胶结在一起,形成黏性固沙层。

固沙层为柔性,很难开裂,且固沙层由固沙胶结材料与表层沙紧密黏结,重量较大,大风也很难将其刮起。

4、恢复与重建荒漠化形成与扩张的根本原因,就是荒漠生态系统的人为破坏所致,是对该系统中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和土地资源强度开发利用而导致系统内部固有的稳定与平衡失调的结果。

当下荒漠化严重真正的原因并非人工植被营造太少,而是天然植被破坏过甚。

由此可见,只有保护、重建荒漠生态系统,才能从根本上遏制住沙漠化扩展的势头。

5、严控人口容量严格控制环境的人口容量。

我国西部生态极其脆弱,破坏易而恢复难,"地广人稀"只是一种表面现象。

由于环境容量十分有限,许多地区的人口已经超饱和。

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北方荒漠化地区人口总数已达4亿人,比建国初增加了160%。

新疆160万km2土地,可供人类生存繁衍的绿洲仅有4.5%,目前农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00-400人。

青藏高原河谷合理的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不超过20人,而今在该地区却达90人,大大超出土地承载力。

6、植物治理沙漠植物治理指在沙漠地区播种沙生植物,以阻止沙漠扩张及改善沙漠土地。

沙生植物具有水分蒸腾少,机械组织、输导组织发达等特点,可抵抗狂风袭击,并尽快将水分和养料输送到亟需的器官,其细胞内经常保持较高的渗透压,具有很强的持续吸水能力,使植物不易失水,能够适应干旱少雨的环境。

其治理的方法:①在沙漠地区有计划地栽培沙生植物,造固沙林。

一般是在沙丘迎风坡上种植低矮的灌木或草本植物,固住松散的沙粒,在背风坡的低洼地上种植高大的树木,阻止沙丘移动;②在沙漠边缘地带造防风林,以削弱沙漠地区的风力,阻止沙漠扩张。

防风林的效果与林带的高度有关,树木越高大防风效果越好。

此外,还与树木的疏密结构和透风性能有关。

其类型有3种:紧密结构林带、疏透结构林带及通风结构林带。

植物治理的效果重点在于选择适当的树种和科学的林带结构。

7、水资源利用水资源利用在沙漠治理过程中最为重要。

沙漠中的水源主要有地下水、河道水和降水。

但沙漠区域的降水量不稳定,一般随气候的变化而变化,湿润年份降水量多,而干暖年份降水量少。

沙漠地下水较稳定,其沙层厚,具有一定的"隔热"性,使水得以在地下保存。

但这种稳定是相对的,受到降水的制约。

解决水资源主要从汲水、输水和节水灌溉等方面考虑。

8、汲水其方式主要有两种:①地下井汲水工程。

在含有水体的古河道、古湖泊或地下水发育的沙漠区域可以建立地下井。

井深度及口径的确定要综合考虑需水量、水层厚度与井底持力层等因素。

②坎儿井。

坎儿井是井渠相连的汲水工程,由地表开挖许多竖井,挖到含水层,然后再在各竖井的底部相互挖通,以洞相联,形成地下渠道,在新疆地区被大量应用。

渠聚的地下水顺渠道流至坎儿井的终端,引水出地面流入渠沟再进行灌溉。

由于其沿山前倾斜的冲积层挖掘,渠头水位高,终端水位低,无需动力设备即可把水引到地面,且在地下渠道流动,蒸发损耗量小。

9、输水水资源的输送方式主要有渠道引水和管道输水。

①渠道引水。

这是我国农业进行灌溉的主要方式,目前全国渠系水的利用系数为30%~40%,即输水损失率高达60%~70%。

②管道输水。

该方式可减少水资源在输送过程中的蒸发和流失,其输水损失率仅为20%~30%,且输送量大。

10、节水灌溉节水灌溉技术主要包括喷灌和微灌技术。

喷、微灌技术与地面灌溉相比,节水30%~70%,被广泛应用。

①喷灌。

被大量用于沙地的灌溉,其效果与风速的大小有关。

据陈渠昌等人测试:风速小于3 m/s时,喷灌的喷洒均匀度一般在80%左右;风速小于2 m/s时,喷灌的喷洒均匀度可达85%以上。

②微灌。

微灌是按照植物需水要求,通过压低管道系统与安装在末级管道上的特制灌水器,将水和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以较小的流量,均匀、准确地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表面或土层中。

微灌形式较多,有滴灌、地表下滴灌、微型喷洒灌、涌泉灌等,其中应用较广的是滴灌。

微灌具有很多优点,如比喷灌省水15%~25%;灌水均匀;微灌工作压力比喷灌低,节约了抽水的能量;较其他灌溉方法增产30%左右;自动控制,省力且非常方便。

虽然微灌的效果明显优于喷灌,但其对水质要求高,投资成本高,限制了其应用规模。

目前,在我国沙漠、沙地地区最理想的灌溉方式仍然是喷灌。

③小畦灌。

其方法即长畦改短畦,宽畦改窄畦,大畦改小畦的"三改"畦灌灌水技术,具节水、灌水均匀、减轻土壤冲刷等优点。

畦灌试验资料表明:采用小畦灌比块灌、漫灌和串灌分别增产10.9%、11.7%和29.1%。

在同等产量条件下,小畦灌比块灌、漫灌和串灌分别省水13.73%、22.90%和48.45%。

目前,中国荒漠化形势十分严峻。

根据1998年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办公室等政府部门发表的材料指出,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严重的国家之一。

根据全国沙漠、戈壁和沙化土地普查及荒漠化调研结果表明,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4%,近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

据中、美、加国际合作项目研究,中国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541亿人民币。

近几年,我国对土地沙漠化的治理十分注重,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策略,土地沙漠化的治理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显著成效,但是仍任重道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