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一年级数学知识点梳理
一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

一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
一年级数学的知识点主要包括:
1.数的认识:认识0-20的数,理解数的意义,如0可以表示没有,也可以表示起点。
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能够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数的运算: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够正确计算简单的加减法问题。
初步认识减法和退位减法,能够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图形的认识:认识基本的平面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能够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
通过观察和比较,初步感知图形的特点和性质。
4.位置与顺序:理解前后、上下、左右等位置关系,能够用位置关系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初步认识行和列,能够用行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5.时间的认识:初步认识钟表,了解时针和分针的关系,能够识别整时和半时。
通过观察和比较,初步感知时间的流逝和变化。
以上是一年级数学的主要知识点,通过学习和练习,学生可以初步掌握这些知识点,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同时,也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完整版)非常全的小学数学知识点汇总

一、各年级知识点:小学一年级九九乘法口诀表。
学会基础加减乘。
小学二年级完善乘法口诀表,学会除混合运算,基础几何图形。
小学三年级学会乘法交换律,几何面积周长等,时间量及单位。
路程计算,分配律,分数小数。
小学四年级线角自然数整数,素因数梯形对称,分数小数计算。
小学五年级分数小数乘除法,代数方程及平均,比较大小变换,图形面积体积。
小学六年级比例百分比概率,圆扇圆柱及圆锥。
二、必背定义、定理公式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公式S= a×h÷2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公式S= a×a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公式S= a×b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S= a×h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公式S=(a+b)h÷2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公式:V=abh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公式:V=abh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公式:V=aaa圆的周长=直径×π 公式:L=πd=2πr圆的面积=半径×半径×π 公式:S=πr2圆柱的表(侧)面积:圆柱的表(侧)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
公式:S=ch=πdh=2πrh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再加上两头的圆的面积。
公式:S=ch+2s=ch+2πr2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
公式:V=Sh圆锥的体积=1/3底面×积高。
公式:V=1/3Sh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分数的乘法则:用分子的积做分子,用分母的积做分母。
分数的除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三、计算方面读懂理解会应用以下定义定理性质公式1、加法交换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完整版)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_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重点、难点复习一、认识图形1、平面图形的拼组⑴区分正方形和长方形长方形的特点:相对的两条长边相等,相对的两条短边相等。
正方形的特点:四条边长度都相等。
正方形(四条对称轴)长方形(两条对称轴)(2)常见拼组:①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可拼成正方形和长方形。
②两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可以拼成长方形。
③四个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可拼成正方形和长方形。
2、立体图形的拼组(!)区分正方体和长方体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的面相同。
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相同,都是正方形。
(2)常见拼组①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体,可以拼成长方体。
②八个完全一样的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大的正方体。
1、方法:①相加算减②分解法过程:如:12—— 9 = 3 把12分解成10和2过程:想先算:10-9=1 则再算:1+2=3★2、应用题:①已知条件里知道了其中一部分和另一部分,求总数,用加法计算。
问题里常见的关键字:一共、共、总的、原有等。
②已知条件里知道了总数和其中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
分类计数的结果。
2、学会单一标准的分类和按不同标准的分类,特别是不同分类标准,分类结果也不一样。
四、100以内数的认识★1、10个十是100,读作一百。
100是由10个十或100个一组成,它是一个三位数。
2、数数时,可以一个一个的数,也可以二个二个的数,五个五个的数,十个十个的数。
★3、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
(右边)第三位第二位第一位★4、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
当计数器上个位或十位一颗珠子都没有时,就写0占位。
5、用计数器表示一个数时,计数器各数位上的珠子数和这个数的个位,十位,百位上的数字相对应。
★6、只有个位的数是一位数,如5、7、2;最大的一位数是9。
有个位、十位的数是两位数,如32、20;最小的两位数是10,最大的两位数是99。
有个位、十位、百位的数是三位数,如100。
100是最小的三位数。
小学一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

小学一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小学一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100以内数的认识1、认识计数单位在数位顺序表中,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计数单位是“一(个)”;第二位是十位,计数单位是“十”;第三位是百位,计数单位是“百”。
2、100以内数的组成一个两位数,十位上是几就有几个十,个位上是几就有几个一。
3、100以内数的读法读数要从位读起,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是几。
末尾的0不读。
4、100以内数的写法写数要从位写起,有几个百就在百位上写几,有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有几个一就在个位上写几。
除位外,哪一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5、100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1)先比较十位,十位上的数大的,这个数就大。
(2)十位相同再比较个位,个位上的数大的,这个数就大。
6、百数表(略)7、用语言来描述数的大小关系两数相差很少,用“多一些”“少一些”描述;两数相差很多,用“多得多”“少得多”描述。
8、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几十加几等于几十几,几加几十等于几十几。
几十几减几等于几十,几十几减几十等于几。
一年级数学必背知识点20以内的退位减法1、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1)点数法(2)破十法(3)平十法(4)想加算减法2、解决问题(1)选择有效信息,排除干扰信息。
解决一个问题需要两个条件。
(2)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用这个数减去另一个数。
(3)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多少,用另一个数减去这个数。
一年级数学常考知识点立体图形1、长方体长方体是长长的,有6个平平的面,有些面是一样的,有些面是不一样,长方体对面相等,用它可以画出长方形。
平时见到的火柴盒、文具盒都是长方体。
2、正方体正方体四四方方的,它也有6个平平的面,它的边也是直直的。
而且它的棱都是一样长,每个面都一样大,无论怎么平放在桌子上,它的高矮都都是一样的,用它可以画出正方形。
魔方就是正方体。
3、圆柱体圆柱就像一根柱子。
它有上下两个圆圆的面,而且大小一样,用它可以画出圆形;另一个面是弯曲的,我们把弯曲的面放在桌子上就可以滚动它。
一年级数学人教版知识点梳理2024

一年级数学人教版知识点梳理2024 1. 统计图形1.棒形图:用一定长度的条形来表示各种数量大小和比较。
2.饼状图:用圆的形状来表示各种数量大小和比较。
2. 数字的认识1.数字的含义与大小。
2.数字的数码及其组成方式。
3.数内数外以及数的大小比较。
4.数字的正反序及其应用。
3. 计算1.加减法的概念及其运算法则;2.简单计算法及其应用;3.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及应用;4.减法的加减法语言转化及其应用;5.顺序计算法及其应用。
4. 分数1.分数的概念及简单认识;2.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的转换和化简;3.分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
5. 时间1.会读懂日历、时间;2.会使用时、分、秒、上午、下午、周、月、年等词语;3.能够辨认、比较、估算时间的长度;4.能够根据时间线索写出简单的日志等。
6. 三位数的认识1.三位数的概念及其组成;2.三位数的大小比较;3.三位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4.三位数的数码排列及数码判断。
7. 二位数的认识1.二位数的概念及其组成;2.二位数的大小比较、排序;3.二位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4.二位数的数码排列及数码判断。
8. 一年级数学应试技巧1.能够简单应用思维导图、表格等工具拓展知识;2.能够灵活运用数学计算方法和数学语言。
3.能够正确选择和使用合适的数学工具,提高解题效率;4.能够掌握数学作答技巧和应试心理,提高应试水平。
以上为一年级数学人教版知识点梳理,按照教材分章节详细列出了所需掌握的知识点。
学生需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以后学习数学非常有用,也是应试的必备知识。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单元知识梳理(全册)

RJ版一年级:第一单元。
本单元知识盘点:1.数数。
数出10以内物体的数量,根据物体的个数,用1~10这十个数来表示。
2.数数的方法。
数一种物体的数量时,从1开始,按照一定的顺序点数,数到最后一个物体所对应的那个数,就是这种物体的总个数;多种物体混放时,边数边做标记不容易出错。
3.比多少的意义。
有两种物体,当把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都没有剩余时,这两种物体的数量同样多;其中一种物体有剩余时,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就多,没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就少。
4.比多少的方法。
一一对应的方法。
本单元知识点易错汇总:1.数数要有方法,用手或笔尖点着物体,一个一个地数,数到几,就用数(shù)几来表示。
2.多种物体放在一起时,要按一定的顺序边数边做标记,避免重数或漏(lòu)数。
3.比较物体的多少时,要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不能只看物体的首尾是否对齐。
本单元重难点内容:1.掌握数数的方法,能正确数出物体的个数(重点)。
2.能有序地进行数数(难点)。
3.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重点)。
4.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难点)。
本单元知识重要考点:1.数数。
2.比多少。
第二单元。
本单元知识盘点:1.确定上、下的标准。
位置在高处的就是“上”,与“下”相对;位置在低处的就是“下”,与“上”相对。
2.判断上、下位置关系的方法。
首先确定参照物,再确定所描述的物体是在参照物的上面,还是在参照物的下面。
3.确定前、后的标准。
一般面向的方向是“前”,背对的方向是“后”,“前”和“后”是相对的。
4.判断前、后位置关系的方法。
以参照物为标准,参照物面向的方向是前,背对的方向是后。
5.确定左、右的标淮。
以自己的左、右手为标准,与左手对应的一边是左边,与右手对应的一边是右边。
本单元知识点易错汇总:1.上、下位置关系是相对而言的,两者相互依存,不能孤立存在。
描述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时,一定要说“谁在谁的上(或下)面”或者“谁的上(或下)面是谁”。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1、数一数数数:数数时,按一定的顺序数,从1开始,数到最后一个物体所对应的那个数,即最后数到几,就是这种物体的总个数。
2、比多少同样多: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都没有剩余时,就说这两种物体的数量同样多。
比多少: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其中一种物体有剩余,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多,没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少。
比较两种物体的多或少时,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
第二单位置1、认识上、下体会上、下的含义:从两个物体的位置理解:上是指在高处的物体,下是指在低处的物体。
2、认识前、后体会前、后的含义:一般指面对的方向就是前,背对的方向就是后。
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从而得出:确定两个以上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时,要找准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相对的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3、认识左、右以自己的左手、右手所在的位置为标准,确定左边和右边。
右手所在的一边为右边,左手所在的一边为左边。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一、1--5的认识1、1—5各数的含义:每个数都可以表示不同物体的数量。
有几个物体就用几来表示。
2、1—5各数的数序从前往后数:1、2、3、4、5.从后往前数:5、4、3、2、1.二、比大小1、前面的数等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3,读作3等于3。
前面的数大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2,读作3大于2。
前面的数小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4,读作3小于4。
2、填“>”或“<”时,开口对大数,尖角对小数。
三、第几1、确定物体的排列顺序时,先确定数数的方向,然后从1开始点数,数到几,它的顺序就是“第几”。
第几指的是其中的某一个。
2、区分“几个”和“第几”“几个”表示物体的多少,而“第几”只表示其中的一个物体。
四、分与合数的组成:一个数(1除外)分成几和几,先把这个数分成1和几,依次分到几和1为止。
例如:5的组成有1和4,2和3,3和2,4和1. 把一个数分成几和几时,要有序地进行分解,防止重复或遗漏。
小学一年级数学知识点梳理

一、本册所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了解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知道快几时了,几时刚过.
8、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9、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本册的重、难点
重点:主要放在数与数的运算这一块内容中.
难点:诀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级数学知识点梳理本单元主要是让小朋友结合现实情境中的物体或人,数出1-10各数,并能用相应的点子图来表示物体或人的个数。
重点是说清图中有些什么、各有多少;难点是根据物体或人的个数画出相应数量的点,根据提供的点的个数找出相应数量的物体或人。
在数数时要按一定的次序,可边数边打标记,及时检查,不重复不遗漏,注意物或人的数量与点子数量的一致。
本单元主要学习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重点是掌握一般的比较方法,比如在比较物体的长短或高矮时,要把物体的一端对齐;比较物体轻重时,可以借助简易天平进行判断。
难点是多个物体之间比较长短、高矮和轻重。
如:可以采用先分组比较,比出轻重,再将每组较重的物体进行比较的方法。
再如:可以采用仔细观察、适度推理的方法进行比较。
总之,比较时要结合具体情境,常用基本的方法,活用简单的推理,巧用灵活的策略。
本单元主要让小朋友学习把一些常见的或熟悉的物体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重点是按照同一种标准对给出的物体进行分类。
难点是把一些物体按不同标准依次分类,确定分类标准对小朋友来说是极大的挑战。
常用的分类标准有:颜色、形状、用途等,当然,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确定,进一步体会分类的意义和作用。
如:这里的菠萝、香蕉、西瓜是属于水果一类,而茄子、青菜、毛豆是属于蔬菜一类。
再如:这些树叶可以按颜色分成红色、黄色和绿色三类,也可以按形状分成三类。
本单元是让小朋友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物体间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
重点和难点是辩认左右方位。
要求把小朋友自己作为判断的主体,用自己的左、右手为标准来说明相关情境中的物体哪个在哪个的左边,哪个在哪个的右边。
1.注意学会两种表述方式。
一种是“( )的( )面是( )”,另一种是“( )在( )的( )面”。
如:○◎△☆□●,“△的左面是( )”,我们先盯准△,再伸出左手,看△的左边应该是(◎);“□在☆的( )面”,我们要盯准的是☆,再伸手看□的方位,□应该在☆的( 右 )面。
要学会根据题目确定观察的标准物,适时伸出左手或右手比一比,多多思考与表达。
2.当人或小动物排成一队时,脸所朝着的方向就是前面,而背对的方向就是后面,这是约定俗成的。
3.多留心生活中的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多思多问,逐渐领悟。
本单元主要是10以内数的认识,主要包括数数、认数、读数、写数和数的大小比较等。
小朋友通过学习要理解10以内各数的意义,初步建立数的概念,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数与计算打好基础。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数的含义、写数和大小比较;教学难点是在具体情境中正确区分一个数表示的是几,还是第几。
1.数数、认数、读数可结合实际生活进行,使小朋友感觉到数就在我们身边。
如:一天上几节课,第几节是数学课;认识钟面上的哪些数;乘几路公交车等。
2.熟练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会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10以内的数。
理解>、<和=的意义,会正确书写>、<和=,在比较数的大小时能灵活选择合适的数学符号,尤其是选择>或<时,要特别注意“大口对大数,尖尖对小数”,及时进行检查。
3.正确区分“几”和“第几”。
“几”一般是指物体的总数量,“第几”一般是指从左数起或从右数起的其中一个物体。
关于“几”和“第几”的问题经常会结合着“左”“右”的话题。
如:(1)从左边起涂3个。
(2)把右边起第3个圈起来。
4.联系具体情境认识0的含义:0可以表示一个也没有;0还可以表示起点,直尺上的数就是从0开始的。
本单元主要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认识,使小朋友能正确识别常见的几何形体。
教学重点是判断相关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还是球。
1.正确识别形体。
通过实际观察,能正确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还要能分辨日常生活中的物体是属于哪类形体。
如:冰箱是长方体,魔方是正方体,篮球是球,羽毛球盒子是圆柱等。
2.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正方体六个面都是完全一样的方方正正的图形,即正方形;而长方体是上下面相同,前后面相同,左右面相同。
当然,也有一些特殊的长方体,比如: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扁扁的长方体,最容易与正方体混淆起来。
3.了解形体的特性。
通过拼搭,要明白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中,球滚得最快,圆柱其次,长方体和正方体不容易滚;长方体和正方体容易堆起来,圆柱不太容易堆,而球最难堆。
4.解决综合问题。
根据形状的特征,正确识别并进行统计;会结合“几”和“第几”以及“左”“右”等知识,完成稍微复杂的综合题目。
如:(1)一共有( )个物体。
长方体有( )个,正方体有( )个,圆柱有( )个,球有( )个。
(2)从右起排在第( )个。
(3)从左起第( )个、第( )个是球。
第七单元:分和合本单元主要是让小朋友结合操作体会“分”与“合”的思想,能根据要求把一个数分成两个数,或把两个数合成一个数,熟练掌握10以内的分与合。
教学重点是理解、掌握10以内各数的分与合,难点是有序思维。
1.10以内各数的分与合是10以内加减法口算的重要基础,因此一定要背得非常熟练、流利。
背诵时可按以下两种顺序有序记忆(以6的分与合为例),体会虽然左右两边的数在进行有序变化,但这两个数合起来的数是始终不变的。
2.适时进行分与合的对口令游戏及填空练习,使小朋友看到分与合能迅速作出反应,做到对答如流。
3.对于一些稍复杂的分与合的练习,要善于找到突破口。
比如下面这题,突破口就在7可以分成()和4处。
第八单元: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本单元主要使小朋友初步体会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能熟练计算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能正确计算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会解决有关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重点是让小朋友初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熟练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
难点是解答用括线和“?”表示的实际问题。
1.要重视对加、减法含义的体会和理解。
会根据一幅图示或连续两幅图示用三句话完整说出题意:如“树上有()只小鸟,飞来了()只,现在一共有多少只?”或“树上原有()只小鸟,飞走了()只,还剩多少只?”明确把一部分和另一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
并能结合图意,理解加、减法算式中各个数所表示的含义。
2.对有关0的加减法算式,在充分比较分析后可明确规律:一个数加上0、或减去0,仍得这个数;两个相同的数相减,得数为0;0+0=0,0-0=0。
3.会根据一幅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或两道减法算式,体会两道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及两道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能根据一道加法算式想出另一道加法算式,也能根据一道减法算式想出另一道减法算式。
4.从一图两式过渡到一图四式,明确两道加法和两道减法之间的联系,能由一道算式推想出另外三道算式。
5.解答用括线和“?”表示的实际问题时,要能完整说出图中的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一般“?”所打的地方就是问题所在。
明确括线下面打“?”是表示合起来是多少,要用加法计算;如果“?”打在其中一部分上,应该从总数里去掉另一部分。
可以把易错易混的题目放在一起比较分析,这样能真正明确解答的方法。
如:6.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未知加数的含义,学会求未知加数的方法。
如:8+( )=10,可以从数的分与合来想,10可以分成8和几,或8和几合成10;也可以用10-8去求括号里的数。
7.对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题目,要能根据图意说清事情发生、发展的完整过程,体会算式的实际意义,理解并掌握运算的顺序。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题目一般都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8.有序整理10以内加法表和减法表,横着看、竖着看、斜着看,找出算式之间排列的规律。
第九单元:认识11-20各数本单元主要使小朋友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重点是11-20各数的读法和写法,难点是写11-20各数,关键是理解数的组成。
1.认识计数器,知道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个位”、“十位”是数位。
初步感知计数单位“一”和“十”,体会十位上的一颗珠表示1个十,而个位上的一颗珠表示10个一。
知道10个一是1个十。
2.对11-20的数能进行正确数数、读数。
可以从小到大数,也可以从大到小数;还可以2个2个、5个5个数数。
3.初步感知11-20各数的组成,会说出每个数分别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根据小棒图或计数器图能正确熟练地写出11-20各数。
4.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能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
5.初具估计意识,学会先“估”再“数”,积累估计的经验。
如:估计是( )只,数出是( )只。
6.会用数的组成计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继续强化一图四式各算式间的联系。
7.扩大认数范围,多寻找生活中20以内的数。
第十单元:20以内进位加法本单元使小朋友理解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进行口算;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前者为重点,后者为难点。
1.掌握用“凑十法”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一般“凑十法”采用“看大数,拆小数,凑满十,加剩数”的方法。
如:看大数9,想到9和1凑成10;所以拆小数7变成1和6;9和1凑成10;10再加剩下的6得16。
2.“凑十法”可以把大数凑满十,也可以把小数凑满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拆哪个数以及把哪个数凑成十。
牢记:看到9想到1,看到8想到2,看到7想到3,看到6想到4,看到5想到5。
3.如果有图,可在图上圈出10根再计算,注意有不同的“圈十”方法。
4.根据算式的特点,灵活进行推算。
如:9+8与8 + 9 知道9+8=17,很快推算8+9=17。
逐渐体会:相加的两个数交换位置,得数不变。
5.有序整理20以内进位加法表,横着看、竖着看、斜着看,找出算式之间排列的规律。
学会借助加法表有次序地说出得数相同的算式,熟练后逐步脱离加法表说出。
如:9+3=12,8+4=12,7+5=12,6+6=12,5+7=12,4+8=12,3+9=12。
6.注意用图画、图文结合、对话、表格等多种方式呈现的简单实际问题,逐步培养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小朋友的问题意识,会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