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对智力的影响 了不起的前额叶皮层 工作记忆自我抑制能力 小脑协调能力

环境对智力的影响 了不起的前额叶皮层 工作记忆自我抑制能力 小脑协调能力
环境对智力的影响 了不起的前额叶皮层 工作记忆自我抑制能力 小脑协调能力

环境对智力的影响了不起的前额叶皮层工作记忆自我抑

制能力小脑协调能力

脑前额叶外皮是额叶的前部,运动皮层和运动前区皮层的前方。按照细胞结构学来讲,脑前额叶外皮通过第四层大脑皮质而被定义存在。运动前区皮层可以通过几种方法来分,其中一种把它分为:前额脑区底部和腹内侧前额皮层;背外侧区;前和腹侧扣带皮层。它与情景记忆,工作记忆,自我抑制能力都有关系,人类直到十三四岁才能发育完全。在杏仁核启动焦虑的冲动反应时,情绪中枢的另一部分提供了更恰当正确的响应。调节杏仁核的缓冲装置似乎位于新皮质主干道的另一端,即前额后面的前额叶(当人发怒或恐惧时),前额叶开始工作,主要是镇压或控制这些感受,为的是有效对付眼前情势,或通过重新评估而作出与先前完全不同的反应,脑的这一新皮质部位发出的是比情绪冲动更具分析性更适当的反应,调控杏仁核及其他边缘系统结构。所以从生理意义上来讲,对情商影响较大的器官是前叶额。了不起的前额叶皮层-“有钱是你唯一值得别人尊敬的地方。现在我和你一样富有,我们是平等的。”-“不不不,你和我,和他们,还有她,都不一样。你看,我们生下来就不一样。”下一幕便是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的高潮。盖茨比悉心建立的体面,还有他多年的拼搏与理想,全都在情敌口中轰然

崩塌了。他抽搐的五官离开了原本的位置,他向对手抡起拳头,喝令他“住口!”。他凶狠、愤怒、绝望、悲伤,就像“杀了人一样”。盖茨比失控了。夺爱的战斗本就是紧张的,而对手更是招招致命。掩面而泣的黛西太肤浅,她当然看不见盖茨比尚未崩坏的灵魂,不知他遭遇的只是一场神经系统的挫败:大脑中激增的应激递质关闭了他的前额叶皮层——因为暂时丧失了高级的认知功能,他才落得这样愚蠢。

我们是如何失控的?“沉着冷静”其实是人类一种基本的生理现象。平时,我们的判断、决策、洞察、计划,以及回忆等高级认知功能,都在前额叶皮层中椎体细胞(pyramidal cell,一种锥形神经元)形成的网络的掌控之下。我们平素里没有狂躁的情绪,也感受不到难以遏制的冲动,这也得益于前额叶皮层的活动。前额叶皮层是大脑中进化最完全的区域,它的发育过程也比其他大脑区域缓慢,直到青春期才全部完成。这个区域包含许多负责抽象思维的神经回路,能使我们集中注意力,坚持完成工作任务,同时将信息储存在我们的工作记忆里。人类的前额叶皮层占整个大脑皮层的三分之一,比例高于其他任何灵长类动物。并且,它对压力非常敏感。当压力袭来时,位于大脑底部的下丘脑会迅速作出反应,并诱导脑垂体和肾上腺分泌一系列激素(如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这些激素可以迅速削弱椎体细胞之间的连接,关闭我们的前额叶皮层。然而,压力

虽然抑制了前额叶皮层,却可以增强一些低级脑区的影响力。当大脑将思维和情感的控制权从前额叶皮层手里没收,然后转交给更原始的脑区,我们就很容易陷入深度焦虑的状态。平日里那些良好的自控能力消失了,我们变得难以约束自己,生出各种不良的情绪,沉溺于酒精、食物和药物。

在盖茨比的故事里,原本负责教养与风度的神经区域突然罢工,他的决策能力也下放给了更原始的脑区,他因此表现得与平常判若两人。失控的后果当然很严重:他失去了被吓坏的美人。与生俱来的脆弱有些人似乎天生就更容易失控,这确实有遗传学上的根据。当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成功“关闭”前额叶皮层掌管高级认知的神经回路后,两种递质将通常会被酶分解,以确保我们不会持续地失控。于是,当压力减小,神经回路就会恢复正常。然而,有一种基因的突变会削弱这些酶的功能,携带这种突变的人在压力面前更脆弱,更难以恢复,甚至因此患上心理疾病。那么,那些长期处于压力之下的人,他们的前额叶皮层又是怎样一番图景呢?科学家经过测试发现,持续的压力似乎会使低级情感中枢的神经网络略微扩张,而负责逻辑推理的区域则开始萎缩。美国西奈山医学院的约翰?莫里森(John Morrison)和同事发现,一般来说,一旦压力消失,前额叶神经元的树突会再生,但如果压力过大,这种再生能力就会消失。科学家还发现,人类大脑前额叶灰质的萎缩程度,与我们承受的压

力正相关。大脑为何会进化出一套削弱自己高级认知功能的机制?我们没有确切的答案。我们大脑的高级网络擅长进行复杂的思考,而这个过程需要花费时间。当我们的深思熟虑被抑制,原始的神经回路,却能让我们凭初级的直觉快速做出反应——当面对紧急情况时,这可能是个合理的机制。譬如,当遇到一个鲁莽的司机想要超车,我们会本能地及时踩下刹车,避开危险。环境对智力的影响人的生活环境和学习工作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人的心理和智能发展,主要受社会环境影响,包括周围的人物、场所、风俗和社会制度、人际关系、经济生活、文化教育等。对于绝大多数考生来说,其社会环境主要指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虽然一个人学习成绩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个人主观努力的程度,但家庭和学校的环境影响,老师和家长的培养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却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几十年前被人发现从小生活在狼群中的印度“狼孩”重回到人类社会后,尽管接受了文化训练,但13岁时的智力只相当于3~4岁的正常儿童。我国辽宁省也发现过类似情况的“猪孩”。这些活生生的事例都充分说明了环境对人的智力发育的影响。有关专家还通过实验研究,将一部分双胞胎分开,放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培养。结果,这些双胞胎儿童的智力发育的相似程度,远远不如与他们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非双胞胎儿童。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国外有位心理学家甚至说“我可

以按照不同的要求,用不同的方法把一群健全的儿童随意培养成医生、律师、或者乞丐、盗贼”。这说明,在肯定遗传因素的前提下,环境因素对一个人的成长、智力发育和学习确实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环境对考生学习成绩和智力发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除了营养状态与饮食环境有关外,还与劳动关系甚为密切。人类拥有得天独厚的大脑皮层,是劳动思维的长期刺激后所形成的。劳动分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前者是对智力的锻炼,后者则是通过反射的机制来运动大脑,因此在人所处的环境中,劳动量的多少,劳动的形式等等都与智力发育密切相关。此外,还与人们所处环境所提供信息刺激量的多少亦关系密切。在许多轻度呆傻儿童和智力较差的孩子中发现,这些人的大脑根本没有问题,而是与他们在大脑发育高峰阶段用脑太少,接受信息刺激太少有关。为什么偏远山区中的孩子要比都市中生活的孩子智商低,原因就在于此。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安德尔门德用小白鼠做实验发现,生活在丰富环境中的小白鼠脑皮质增厚,脑重量增加,脑组织中酶的活性增多,神经末梢有生长迹象;而生活在单调环境中的小白鼠根本就没有这些变化,神经末梢仍然是光秃秃的。上述事例进一步说明,环境因素对于大脑的发育和提高智力有着非常重要的直接作用。如果我们处在一个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四肢不勤的环境中或者仍然处于在一个鸡犬相闻、不相往来,自我封闭的类似原始社会中,

试问,大脑怎么能向高水平发展呢?学习成绩又怎么能提高呢?因此,要提高学习成绩和促进大脑发育,搞好脑的保健,除了学生个人主观努力多用脑、多动手、勤劳动之外,老师和家长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良好生活学习环境,也是十分重要和不可缺少的。

前庭小脑:调整肌紧张,维持身体平衡。(病变引起平衡失调)

脊髓小脑:控制肌肉的张力和协调。(病变引起共济失调)大脑小脑:影响运动的起始、计划和协调,包括确定运动的力量、方向和范围。小脑通过它与大脑、脑干和脊髓之间丰富的传入和传出联系,参与躯体平衡和肌肉张力(肌紧张)的调节,以及随意运动的协调。小脑就象一个大的调节器。人喝醉酒时走路会晃晃悠悠,就是因为酒精麻痹了小脑.有一个实验:将一只狗摘除小脑,狗走路就会失去协调。小脑萎缩是一种以损害脊髓及小脑为主、慢性、进行性脑部疾病,多为家族遗传。由于病灶范围和发展过程不尽相同,小脑萎缩的临床征群亦有多种类型,其主要症状为走路不稳、动作不灵、握物无力、言语不清,有的患者头晕、头重、头胀、头痛,伴有复视或视物模糊,吞咽发呛,书写颤抖,大小便障碍等.小脑萎缩的主要表现是共济失调,因此护理上主要是协

助病人多进行肢体锻炼、改善平衡能力、延缓共济失调性残疾。目前,虽尚不能完全揭示该病的病因并提出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全世界学者仍在不断探索该病病因,积极寻找治疗方法。我国中医理论认为:此病病位在脑但定位在肾,治疗的关键在于补肾、益气、活血、健脑、豁痰、开窍。损伤症小脑机能丧失症状如下:

l、共济失调:由于小脑调节作用缺失,病人站立不稳,摇晃、步态不稳,为醉汉步态:行走时两腿远分,左右摇摆,双上肢屈曲前伸如将跌倒之状。并足站立困难。一般不能用一只足站立,但睁眼或闭眼对站立的稳定性影响。

不大。笔迹异常亦是臂、手共济失调的一种表现,字迹不规则,笔划震颤。一般写字过大,而震颤麻痹多为写字过小。2.爆发语言:表现为言语缓慢,发音冲撞、单调、鼻音。有类似“延髓病变的语言”,但后者更加奇特而粗笨,且客观检查常有声带或软鄂麻痹,而小脑性言语为共济运动障碍,并无麻痹。3.辩距不良或尺度障碍。

4.轮替动作障碍。

5.协同障碍。

6.反击征。

7.眼球震颤。

8.肌张力变化:肌张力变化较难估计。因病变部位与病变时期而有所不同,如:

①、一侧小脑病变(外伤、肿瘤)发生典型的同侧半身肌张力降低。

②、两侧对称性小脑病变者,一般无明显的肌张力改变。

③、某些小脑萎缩的病例可见渐进性全身肌力增高,可出现类似震颤麻痹的情况。

1、损伤绒球小结叶可造成平衡失调和站立不稳,行走不能,跨步过宽、蹒跚、步态呈醉酒状(躯干或轴性共济失调),但闭眼时共济失调不会加重,这可与后索病变引起的共济失调相区别。小脑性共济失调与本体感觉减退无关,而与肌群活动不协调有关,故称为协同不能(绒球小叶综合征)。

2、损伤小节使前庭功能的冷热和旋转测试反应消失。

损伤后产生躯干共济失调,但损伤仅限于旧小脑是少见的。

1、如病变限于蚓部,症状多为躯干共济失调与言语障碍。肢体异常较少,张力也正常。目前有一注意的事实,即大部分(慢性)弥散性小脑萎缩的病例,蚓部与半球之退行病变的程度相等,而临床上主要是躯身共济失调与语言障碍,肢体异常较轻。这说明大脑通过大量投射联系对新小脑发生了代偿。

2、关于爆发语言的定位意义。需两侧病变或中间的蚓部病变才导致,特别是蚓部与两侧半球前部病变时。个别局限性小脑萎缩病例仅有蚓部及半球的邻近部分病变,临床上即有严重的暴发性语言。酒精中毒时可发生以旧小脑为主的迟发

性萎缩。

口译短时记忆

口译短时记忆 Part 1: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course 1)口译= 口语+ 翻译 良好的口语基础是口译的必要条件。口译的许多技能在口语课中可以得到锻炼,如理解技能、重述技能、综述技能,以及语音语调、发声(voice projection )、公共演说技巧(public speaking)等等。 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公共演说能力的培养,这对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胆略、应变能力(coping tactics)等心理素质大有帮助,而这些方面对口译员来说又是至关重要的素质。 成功的口译员,不只是语言能力过关,在口译技能、口译过程中的应对、应变策略、心理素质等方面同样要出众。 学生口语演说技能要加强培养,学习公众演说技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Activity one:Why I am here and Retelling 2) Interpretation 口译最基本的两个步骤:理解与表达,表现为―听‖与―说‖。―听‖是基础,只有听懂了发言者的讲话,才能谈得上语码的转换;而―说‖是媒介,以口头形式转达发言者的原意。由于口译过程是一个多任务处理的过程,需要译员一心多用,为此,Gile(1995)提出了以下几种口译的阶段模式: --CI(P1)=L+N+M+C,即交替传译(第一阶段)=听力分析+笔记+短时记 忆+协调; (P2)=Rem+Read+P, 即交替传译(第二阶段)=记忆+读笔记+输出(翻译)。 --SI=L+M+P+C, 即同声传译=听力分析+短时记忆+输出(翻译)+阶段协调; Activity two: Quiz for your Interpretation Topic: Japan has the Best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in the World. Part 2: 翻译训练课 ●―口译课不是一门专业课,而是职业翻译训练课。‖(刘和平,2001)交 替传译与同声传译的技能在听力课上完全可以得到有效地训练, 翻译训练课:技能 ●这些技能包括: ●短时记忆能力(训练方法有单语复述练习、单语延迟复述练习) ●口译笔记能力(本技能的训练目的是尽早帮助学生建立一套可行的、相对 稳定的笔记符号系统) ●笔记的阅读(可以设计给出几个核心词,要求学生根据核心词综述一段内 容) ●主题思想识别(训练学生如何在理解过程中抓主题) ●数字传译技巧(该练习应该贯穿口译训练的整个过程) ●分散使用注意力技能(要求学生听、思、记、译同时进行,可以让学生进

口译与工作记忆研究_张威

口译与工作记忆研究 张 威 王克非 (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 100089) 摘 要:记忆能力是成功口译的重要因素。本文考察同声传译与工作记忆的关系。国内外研究发现,工作记忆的容量和记忆资源的协调与同传效果有密切的联系。同时,记忆能力还与其他口译专项技能相互影响,共同对口译效果产生影响,不过后者的作用在口译实践中更突出。作者指出了口译研究中的问题,认为通过完善研究设计,可以进一步廓清记忆能力与口译活动的关系。 关键词:口译;工作记忆;同传 A bstract :M emory is one of the fundamental elements in successful interpreting ,exerting great influence on interpreting quality (IQ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 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S I )and w orking memory (WK ),show ing the s ignificant effect of both volume of WK and coordinating power of WK on IQ ,and the more practical effect of other interpreting _related skills and strategies .By analyzing the existing probl ems in in -terpreting research ,the authors hold that working memory in interpreting can be fu rthered by improving research design as well as adopting interdisci -plinary approaches . Key Words :interpreting ;w orking memory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7)01-0043-05 1.前言 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处理活动,口译,特别是同声传译,表现出突出的即时性和即席性特点。与笔译不同,口译活动中,口译员没有机会反复理解原语信息,而要一次性听取原语信息,借助笔记,甚至在没有任何外界辅助手段的条件下(如同传),执行原语信息听辨、信息意义的表征与理解、信息暂时贮存、译语组织与计划、译语信息表达与监控等一系列彼此影响、相互制约,甚至往往重叠进行的加工任务。显然,在这一过程中,口译员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保持与处理能力,以确保初始信息的准确理解、前后信息的衔接与连贯、译语表达与原语信息的统一。也就是说,口译活动对口译员的语言记忆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而口译员出色的语言记忆能力成为成功的口译活动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之一。(Gile ,1995,1997) 由于口译(尤其是同声传译)对记忆能力的特殊要求,自20世纪60年代口译研究正式展开以来,语言信息的记忆能力与口译活动的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参见Gile ,2000)。随着对口译活动,特别是对口译深层认知加工过程的认识不断加深,同时在认知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等相关领域关于语言记忆研究的推动下,口译记忆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对记忆能力与口译活动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对促进口译教学、提高实际口译效果,都有积极意义。本文就国内外口译记忆研究的现状与问题作综合性论述,并提出现存问题和今后研究的方向。 2.口译记忆研究现状2.1研究层次与研究对象 人们首先注意到记忆因素在口译活动中的作用,并以各种形式加以强调。中外口译研究人员多从口译基本技能和口译员基本素质出发,强调记忆能力对口译活动的重要意义(Gile ,1995;M oser _M er -cer 等,1997;鲍刚,1998;胡庚申,1993;李越然,1983)。但这种研究还仅仅停留在概念介绍和理论论证阶段,主要是说明口译活动中记忆的性质、特点、结构、作用等问题,研究中缺少严密的实验设计,也没有详细的实证数据。 其次,在理论论证的基础上,利用实地观察、调查、实验、测试等多种手段,通过实证性研究,对口译与记忆,主要是同传与工作记忆的关系,进行细致的量化描述与分析。这是目前口译记忆研究中最受人关注,也是研究成果最多的领域(详见2.2)。 再者,根据认知科学记忆研究的成果,结合口译记忆研究的实证性数据,构想种种口译整体操作模式,描述记忆因素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蔡小红,2001;M oser _M ercer ,1997;Setton ,1999;Paradis ,2000),或单独描述口译过程中记忆加工程序,试图构建单一的口译记忆模式或体系。(Dar ò&Fabbro ,1994;M izuno ,2005) 从研究对象看,首先,重点研究的记忆类型是短时记忆,特别是一种特殊的短时记忆———“工作记忆”,而长时记忆则较少研究。 口译活动的即时性特点要求口译员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一系列的信息加工任务,因而对短时记忆有非常高的要求。也就是说,短时记忆效率对口译效果的影响非常显著。相反,长时记忆(即贮存于译员大脑的与口译主题相关的各种背景知识)则须要通过短时记忆才能对信息加工活动产生影响。而且,长时记忆更加抽象,更多的表现 为概念性、逻辑性的信息命题和表征。因此,长时记忆对口译效果的影响难以直观地表现出来,也不易直接测量。口译记忆的这种特点 作者简介:张威,博士生,研究方向:翻译学;王克非,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语言学,翻译学收稿日期:2006-10-06(修改稿)   2007年第1期总第214期外语与外语教学 Foreign Languages and T heir T eaching 2007,№1 Serial №214

美国一项新研究发现,大脑中的“前额叶背外侧皮层”可能是人们诚实与否的“开关”

美国一项新研究发现,大脑中的“前额叶背外侧皮层”可能是人们诚 实与否的“开关” 美国一项新研究发现,大脑中的“前额叶背外侧皮层”可能是人们诚实与否的“开关” ... 美国一项新研究发现,大脑中的“前额叶背外侧皮层”可能是人们诚实与否的“开关”。一旦这个脑区受损,人们便倾向于因为私利而说谎。 这项研究发表在英国《自然·神经学》杂志上。论文第一作者、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朱露莎对新华社记者说:“诚实往往是有代价的。一个卖旧车的商家也许会面临这样的选择:要么将车的瑕疵向客户实话实说,由此可能会被压低卖价;要么为了牟利而说个小谎。” 为了解人类的大脑如何权衡诚实的利弊,朱露莎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助理教授徐明等人研究了两类在大脑前额叶有损伤的病人,一类是前额叶背外侧皮层有损伤,另一类是眼眶额叶皮质有损伤,还有一组大脑没有受伤的人作为对照组。这些人参与了一个叫做“信号游戏”的实验,这个游戏在进化生物学、博弈论以及实验经济学中被广泛使用。 实验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实验中,参与者面临两个选项:要么自己获利更多,要么他人获利更多。毫无意外,大部分参与者选择自己获利更多的选项。第二部分实验中,参与者面临同样两个选项,但他们不能直接做出选择,而是需要向另一位参与者发送一条信息,告之哪个选项回报更多,说服其作出选择。如果说真话,发信人将获利较少;如果说假话,发信人将获利较多。 研究表明,大脑没有受伤的人往往更愿意说真话。而前额叶背外侧皮层受损的人行为模式有所不同,一旦诚实与私利相矛盾,他们更多做出不诚实的抉择。朱露莎说:“这一结果说明前额叶背外侧皮层这一负责认知控制的重要脑区,也许是诚实行为的‘开关’。”研究也发现,眼眶额叶皮质与诚实行为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工作记忆和二语水平对英汉交替传译的影响研究

工作记忆和二语水平对英汉交替传译的影响研究 本研究以浙江省某高校102名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旨在讨论工作记忆容量与二语水平对英汉交替传译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工作记忆容量差异对英汉交替传译质量有影响,其中,工作记忆容量低组与高组、低组与中组之间达到显著差异;二语水平对英汉交替传译有显著影响,二语水平较高者比二语水平较低者的英汉交替传译质量更高;二语水平与工作记忆之间不存在交互效应。 标签:工作记忆二语水平英汉交替传译 一、引言 口译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理解和应用过程,在不同语言形式迅速转换、信息有效传递的背后蕴含着深层的认知和心理加工机制(张威,2010)。在不同形式的口译活动中,交替传译被许多人看成是口译的最高端形式,甚至超过同声传译,因为它要求在形成译语阶段之前就要完成理解源语阶段,绝大多数话语至多在几秒钟后会从记忆中消失,被其他内容所取代(Gile,1995)。所以,译员主要靠短时记忆储存源语信息,同时将储存在长时记忆内的知识激活成积极状态并进行提取。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相互刺激与投射,共同参与到口译信息加工的过程中,形成了口译过程的工作记忆(王非、梅德明,2013)。因此,工作记忆对口译过程的影响研究已成为探究口译加工过程的重要途径。同时,译员本身的素质(二语水平)对口译的质量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张威,2008) 国内学界近几年在口译方面的研究明显增多,但大多局限于理论模型的构建,只有少数涉及工作记忆对口译的实证研究,更少关注译员自身的二语水平因素。本文拟调查学习者的工作记忆容量与二语水平对英汉交替传译的影响,以期进一步拓展该领域的研究视角与深化该领域的研究成果。 二、文献综述 工作记忆是指对信息进行暂时存储和加工的记忆系统,由语音环、视觉空间板、中央执行器和情节缓冲器四个部分组成,它的容量有限,与人类复杂认知活动有密切关系(Baddeley,1998)。它既在言语、学习、推理、思维、问题解决等高级认知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也在认知心理学,翻译学等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郭春彦,2007)。其中,比较令人瞩目的是工作记忆对同声传译机制的探讨。 在国外,Daro & Fabbro(1994)通过对高年级学生译员在4种不同情况下进行数字广度测试,发现同声传译之后的工作记忆容量远不及另外三种情况,由此他们认为较为复杂的口译模式对学生的工作记忆容量要求加高。另外,Padilla Benitez(1995)通過4组西班牙语的受试进行了阅读广度测试,发现专业译员组明显优于其他三个非专业译员组。由此,他们提出高容量的工作记忆能提高口译

口译速记方法

首页 | 博客群 | 公社 | 专栏 | 论坛 | 图片 | 资讯 | 注册 | 帮助 | 博客联播 | 随机访问 PKM of Beautiful_Thing 已锁定- -| 回首页| 2008年索引| - -标语英文 英文速记简介 ////////////////////////////// ////////////////////////////// 英文速记简介zz 1588年,英国人T.布赖特采用几何图形的直线、圆圈和半圆弧线,设计了一种英文速记法。这个速 记系统的创制,使中世纪宗教迫害狂中被摧残的欧洲速记得以复活。布赖特把他的速记系统献给伊丽 莎白王后,得到了出版这种速记法15年的专利权。此后英国又陆续出现了几种经过改进的速记系统。 1834年,德国的F.X.戈贝尔斯伯格设计了一种草书式速记,对当时德国的和斯堪的纳维亚地区许多国家的速记法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837年,英国人I.皮特曼改进了前人的速记系统,出版了一本《语音速记法》。它以几何式的正圆弧线和直线为基础,采用了加粗笔画来区别两个发音近似的辅音,把符号写在不同的位置以省去 元音等方法,因而获了成功。皮特曼速记直到今天在英语国家中仍比较流行。 1888年,爱尔兰人J.R.格雷格(1867~1948)采用几何式椭圆弧线和斜直线,设计了一种完全用轻线的速记法,不用位置变换表示元音,而是用普通写法的拼写原则,一般人学习起来比较容易。这 种速记后来在美国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得到广泛传播。 20世纪以来,欧美又出现了一种以拉丁字母的简化[speed writing]写法和简单笔画混合使用的速记体系。这种速记法是为了适应非专职速记人员的需要而设计的,不需要花较长时间的训练就能掌握。 对不要求具有高速度书写能力的一般文字工作者说来,有相当的实用价值。 Taking quick notes <口译笔记> 常用速记符号: 大于> 小于< 小于或等于≤ 大于或等于≥ 等于、意味着= 不等于≠ 约等于≈ L遗憾、悲哀:( 高兴、荣兴:)

环境对智力的影响 了不起的前额叶皮层 工作记忆自我抑制能力 小脑协调能力

环境对智力的影响了不起的前额叶皮层工作记忆自我抑 制能力小脑协调能力 脑前额叶外皮是额叶的前部,运动皮层和运动前区皮层的前方。按照细胞结构学来讲,脑前额叶外皮通过第四层大脑皮质而被定义存在。运动前区皮层可以通过几种方法来分,其中一种把它分为:前额脑区底部和腹内侧前额皮层;背外侧区;前和腹侧扣带皮层。它与情景记忆,工作记忆,自我抑制能力都有关系,人类直到十三四岁才能发育完全。在杏仁核启动焦虑的冲动反应时,情绪中枢的另一部分提供了更恰当正确的响应。调节杏仁核的缓冲装置似乎位于新皮质主干道的另一端,即前额后面的前额叶(当人发怒或恐惧时),前额叶开始工作,主要是镇压或控制这些感受,为的是有效对付眼前情势,或通过重新评估而作出与先前完全不同的反应,脑的这一新皮质部位发出的是比情绪冲动更具分析性更适当的反应,调控杏仁核及其他边缘系统结构。所以从生理意义上来讲,对情商影响较大的器官是前叶额。了不起的前额叶皮层-“有钱是你唯一值得别人尊敬的地方。现在我和你一样富有,我们是平等的。”-“不不不,你和我,和他们,还有她,都不一样。你看,我们生下来就不一样。”下一幕便是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的高潮。盖茨比悉心建立的体面,还有他多年的拼搏与理想,全都在情敌口中轰然

崩塌了。他抽搐的五官离开了原本的位置,他向对手抡起拳头,喝令他“住口!”。他凶狠、愤怒、绝望、悲伤,就像“杀了人一样”。盖茨比失控了。夺爱的战斗本就是紧张的,而对手更是招招致命。掩面而泣的黛西太肤浅,她当然看不见盖茨比尚未崩坏的灵魂,不知他遭遇的只是一场神经系统的挫败:大脑中激增的应激递质关闭了他的前额叶皮层——因为暂时丧失了高级的认知功能,他才落得这样愚蠢。 我们是如何失控的?“沉着冷静”其实是人类一种基本的生理现象。平时,我们的判断、决策、洞察、计划,以及回忆等高级认知功能,都在前额叶皮层中椎体细胞(pyramidal cell,一种锥形神经元)形成的网络的掌控之下。我们平素里没有狂躁的情绪,也感受不到难以遏制的冲动,这也得益于前额叶皮层的活动。前额叶皮层是大脑中进化最完全的区域,它的发育过程也比其他大脑区域缓慢,直到青春期才全部完成。这个区域包含许多负责抽象思维的神经回路,能使我们集中注意力,坚持完成工作任务,同时将信息储存在我们的工作记忆里。人类的前额叶皮层占整个大脑皮层的三分之一,比例高于其他任何灵长类动物。并且,它对压力非常敏感。当压力袭来时,位于大脑底部的下丘脑会迅速作出反应,并诱导脑垂体和肾上腺分泌一系列激素(如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这些激素可以迅速削弱椎体细胞之间的连接,关闭我们的前额叶皮层。然而,压力

口译记忆训练方法

口译记忆训练方法 口译记忆有三种类型:即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一般来讲,记忆的效果与记忆材料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比如逻辑关系清晰、结构紧凑的语料记忆起来就比较容易、记忆保持的效果也比较理想。另外,记忆的效果还与待识记语料是否具有形象性有关。人们对贴近生活实景生动、形象的描述记忆起来会比较容易,印象也比较深刻。考虑到记忆的不同类型和影响记忆的种种因素,大家不妨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相关的记忆训练。 一、信息视觉化和现实化训练 这种训练是针对大脑对意像语料的敏感性而设计的,旨在训练译员通过将信息内容现实化、视觉化来记忆信息的能力。比如听到以下一段内容: I was walking in the park with a friend recently, and his cell phone rang, interrrupting our conversaiton. There we were, walking and talking on a beautiful sunny day and – poof! – I became invisible, absent from the conversation. The park was filled with people talking on their cell phones. They were passing other people without looking at them, saying hello, noticing their babies or stopping to pet their puppies. Evidently, the untethered electronic voice is preferable to human contact. 听到这一段生动形象的描述之后,译员便可在头脑中勾画这样一副图景:自己正与一位朋友在公园中散步、闲谈。突然,谈话被朋友的手机打断。然后放眼四周,发现到处是只顾自己拿着手机讲话而无暇互相交流的人们。译员就这样通过现实化、形象化的方法将一篇复杂的描写转化成生活中一个再熟悉不过的镜头摄入了头脑。然后,译员再用译语将眼前的这幅图景按照自己的方式描述出来即可。这样不仅记忆深刻、全面,而且译员也不会陷入机械的“找词翻译”的误区。 二、逻辑分层记忆训练 通常,人们能较好地识记逻辑层次清晰、结构紧凑的篇章,我们不妨从一些条理清晰的篇章入手,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和整理识记的能力。在逻辑分析和记忆能力都有所提高之后再逐渐降低待识记信息的条理性和逻辑性,以提高自己对逻辑层次一般甚至较差的普通讲话的适应能力,并最终能将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种“半自动化”的技能加以掌握,即在听到一段讲话后能够“本能”地对其进行逻辑层次的分析并加以记忆。 以上两种具体的记忆训练(信息视觉化和逻辑分层记忆训练),均建议采用“复述法”的步骤进行。

口译记忆机制+短期、长期、工作记忆+笔记系统

口译记忆机制+短期、长期、工作记忆+笔记系统 良好的记忆力是译员必须具备的技能,是译员得以施展其口译能力的前提条件。记忆包括输入、储存和重现三个过程,一般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有研究表明,瞬时记忆只能使语言信息保持0.25秒至2秒,之后记忆的信息便会消失,它是大脑最短的记忆。做口译,尤其是同声传译,要求译者反映迅速,其实就是强调译者要有瞬时获取信息的能力,这也是口译人员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在同传训练初期,教师会要求学生做一个月左右的跟读训练,即在讲话者开始讲话后,学生等待五六个词的时间,然后复述讲话者刚刚讲过的内容。在整个跟读练习过程中,学生始终要与讲话者保持五六个词的间隔,不许缩短,但可以适当延长。这种练习就是要着力训练学生瞬间捕捉信息的能力。 短时记忆启动后,捕捉到的关键瞬时信息得以暂时储存。虽然信息保持的时间短,但对口译人员来说,该时段的记忆相当重要,它是译者进行高强度脑力活动的关键时刻。此时,译者对源语的记忆还十分清楚,可以利用这一时段将捕捉到的瞬时信息迅速进行各种关联并进一步完成由源语到目的语的转化。短时记忆除了可以获取谈话者正在讨论的信息,还可以激活长时记忆中的相关信息。但短时记忆的特点是容量小和持续时间短。因此,该时段记忆的信息应尽快使用,否则,时间拖延久了便会遗忘。鉴于短时记忆的这一特点,译者在做交传时应用笔记来帮助大脑储存信息。笔记记录的是类似于路标一样的信息,译员在阅读时,相关信息将存储在大脑中的短时记忆激活,并指引其将信息进行分析和整合,最终予以传译。 最后,经过加工的语言信息进入长时记忆阶段。长时记忆的信息容量要大得多,信息的保持可以从短时直至终身,是大脑长期保持信息的重要手段。在口译的记忆过程中它配合短时记忆共同完成大脑的记忆工作。长时记忆对我们口译的影响很大。长时记忆的信息都是经验性的,人们听过、看过、经历过的事情都可以留在长时记忆中,随时可提取出来与正在听到的信息相结合,从而帮助人们更透彻地理解信息。对口译员来讲,大脑储存的知识越多,经验知识越丰富,就越能在口译时发挥出最佳的水平。 概况来讲,三种记忆机制在口译过程中各司其职。瞬时记忆由瞬间感知信息、接收外界信号的作用,所以通常与源语听辨有关;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都有一定的持续时间,所以与译员对源语信息的储存有关;而长时记忆的持续时间最长,有积累和相互重叠的特点,所以与译员长期以来的语言学习和知识积累有关。就记忆而言,“瞬时记忆”是口译的前提,“短时记忆”是口译的关键,“长时记忆”是口译的基础。

额叶与神经心理学(一):前额叶皮质与社会认知

额叶与神经心理学(一):前额叶皮质与社会认知 前额叶皮质是最高级别的联合皮质,是人类逐渐进化的结果,它不仅接受来自感觉、运动和其他脑区的信息,并且对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后再传回到上述脑区,调控它们的活动。前额叶皮质不仅参与了人类一般认知的加工过程,同时是人类高级认知处理的重要脑结构,包括学习和记忆,执行和控制功能以及社会认知,等等。 一、前额叶的解剖结构 前额叶皮质具有几个比较显著的特征:具有显著发达的颗粒第4层;接受丘脑背内侧核的直接投射,是大脑皮质唯一与丘脑背内侧核有交互纤维联系的新皮层;前额叶皮质与纹状前视区、颞叶、顶叶都有着丰富的纤维联系,同时与基底前脑、海马、扣带回有着直接或间接的纤维,而且是唯一向下丘脑直接投射的新皮质,等等。这些复杂的纤维联系模式决定了前额叶皮质功能的复杂性。从解剖上看,前额叶皮质可以分为前额叶内侧面、眶额叶以及前额叶背外侧面,这些部位在认知的加工过程中即各自独立有相互联系。 二、前额叶皮质与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指的是能促进同种个体间行为应答的信息加工过程,是一种有益于复杂多变的社会行为的高级认知过程。很早以前人们就认识到前额叶(prefrontal cortex,PFC)在社会行为方面的作用,例如前额叶损伤的患者往往伴随着社会行为的异常。近几年大量的PET、fMRI以及神经心理学的研究都表明前额叶皮质在人类的正常社会交往和社会行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情绪的加工 众多的研究表明,人类的杏仁核主要参与的恐惧情绪的加工过程,岛叶参与了厌恶情绪的加工,而前额叶皮质在情绪的加工方面研究并不一致,表明了前额叶在情绪加工过程的复杂性。汪凯(2005)等通过对广泛双侧前额叶损伤的患者研究发现,他们对于6种基本情绪的辨别能力均有明显损害。后来我们通过对前额叶不同部位的损伤患者进行研究,发现眶额叶损害的患者对于悲、厌、怒等三种基本眼区情绪有明显损害,而对于喜、惊、恐等眼区的辨别能力没有明显损害,同时研究还发现,前额叶背外侧可能没有参与人类的情绪加工过程。国外的研究还发现,前额叶眶面损害的患者不能产生后悔的情绪体验,这也提示为什么前额叶损害的患者缺乏共情。 2.决策行为 1984年铁路工人Phineas Gage意外受伤,当时受伤部位为前额叶腹内侧 面(BA 8, 9, 10,11,12, 24, 和32),后来Gage奇迹般的活了下来,不过人们发现Gage已经不是受伤前的Gage了,他从以前的彬彬有礼的绅士变成了一个性格暴躁、不负责任、行为轻浮以及对于社会规则的漠不关心,从此引起人们对于前额叶皮质在社会决策行为方面的探索。后来大量的研究发现前额叶腹内侧损伤的患者在社会决策行为中不能很好计划和组织将来的行为,对于惩罚不够敏感并缺乏对他人的同情。Bechara(1999)等通过利用博弈测验任务 (the Iowa Gambling Task,一种模仿了真实生活中决策场景的实验)研究,发现VMPFC损伤的患者在博弈测验任务中往往作出对自己不利的选择,对于选择的结

前额叶皮层

前额叶皮层 前额叶皮层指初级运动皮层和次级运动皮层以外的全部额叶皮层,电刺激前额叶皮层不引起任何运动反应,故称为非运动额叶区。根据解剖位置和功能特点,可将前额叶皮层分为两部分;背外侧前额皮层(Dorsolateral prefrontal area,DL)和眶前额皮层(Or-bital prefrontat area,ORB),前额叶皮层与丘脑、尾状核、苍白球、杏仁核和海马之间有着复杂的直接神经联系,再通过这些结构与下丘脑、中脑之间实现着间接的神经联系。这些神经联系,是前额叶皮层多种生理心理功能的重要基础。 关于前额叶皮层与学习记忆的关系问题,1935年杰克逊(Ja-cobson)的延缓反应实验,一直被誉为经典研究的范例。 让猴观察眼前的两个食盘,其中一盘内有食物,然后将两食盘盖起来再用幕布将它们遮起以避免猴盯视食盘。几秒或几分钟后将幕布拿开,观察猴子首先打开哪个食盘盖。如果猴打开原先放好食物的食盘盖,它就会得到食物奖励。对实验程序稍加修改,只有当猴记住前一次获得奖励食盘的位置(左或右),下一次打开另一位置食盘的盖,才能再次得到奖励。这种行为模式称为交替延缓反应。延缓反应和交替延缓反应既是空间辨别学习模式,又是短时记忆的行为模型,即是时间、空间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正常猴对于不同延缓时间的延缓反应,甚至是几分钟的延缓反应,也很容易建立起来。但是,对双侧前额叶损伤的猴即使是建立l-Z秒钟的延缓反应,也十分困难。前额叶度层损伤引起短时记忆障碍,是导致延缓反应或交替延缓反应困难的主要原因。仔细分析延缓反应的行为模式,我们可以将之归纳为两个不同的因素:空间辨别反应和时间延迟反应。只有两个因素同时存在,前额叶损伤行为障碍才能表现出来。如果仅仅要求动物进行空间辨别,则前额叶损伤并不影响这种行为模式的训练;对动物仅进行延缓条件反应不伴有空间辨别,这种行为模式也不受前额叶损伤的影响。由此可以认为,前额叶联络区皮层与时间和空间关系的复杂综合功能有关。延缓反应和交替延缓反应的经典实验及其结论,虽各国教科书仍在引用,但许多新发现不断冲击这一结论,例如应用镇静药、降低环境温度、降低环境照明、食物剥夺和过度训练等许多措施均可能改善双侧前额叶受损猴的延缓反应。此外,前额叶损伤的动物对新异刺激朝向反射过度亢进且难以消退。 因此,又有人认为双侧前额叶受损造成动物注意涣散是引起延缓反应困难的重要因素。

论文题目:同声传译与工作记忆的关系研究

论文题目:同声传译与工作记忆的关系研究 作者简介:张威,男,1971年03月出生,2004年09月师从于北京外国语大学王克非教授,于2007年06月获博士学位。 中文摘要 口译(特别是同声传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处理活动。探索口译记忆机制,不仅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口译深层认知加工机制,促进对语言信息心理加工过程的了解,对明确认知记忆素质在口译技能中的地位和作用,完善记忆训练的内容与方法,提高口译训练质量,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但是,由于口译信息心理加工过程难以直接考察,口译深层认知加工机制是当前国内外口译研究公认的艰深课题。特别是在国内,对口译认知过程的讨论依然以经验总结或理论阐述为主,尚未开展实证性研究,更缺乏客观的实证数据对相关结论进行说明。 因此,本论文以英汉双语同声传译为研究背景,借鉴认知心理学、心理语言学中语言信息处理、记忆资源配置等原理,应用实验法、调查法、观察法等多种实证研究方法,同时采用历时描述与共时对比相结合的研究设计,力求对同声传译与工作记忆的关系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考察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力图构建同声传译的工作记忆运作模型。 本论文由绪论、主干五章和结语共七部分组成。 第一章绪论简要介绍了口译的发展历史,以及口译的性质与特点,重点对国内外口译记忆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说明了前人研究在理论理解、方法应用、材料分析等方面的缺陷,分析了后续研究的方向和具体策略。 第二章详细阐明了本论文的研究目标、研究价值、理论支撑、研究设计等关键问题。首先,本文旨在考察工作记忆能力与同声传译的关系,具体分为:1)同声传译对工作记忆能力的影响;2)工作记忆能力与同声传译效果的关系;3)工作记忆能力在口译活动中的发展特点;4)工作记忆能力在不同方向口译活动中的作用等四个方面。以此为基础,结合理论分析及前人研究成果,构建同声传译中工作记忆的工作模型。其次,讨论了本论文对口译认知研究、口译教学及口译实践的意义,主要表现为:1)深化对口译认知过程的认识,促进口译认知理论的发展;2)明确记忆能力在口译技能体系中的性质与作用,完善记忆训练的组织,提高口译实践效果。另外,详细阐述了本文的理论依据,主要有:1)认知心理学的认知能力发展理论(以工作记忆为主);2)心理语言学的语言信息处理理论(主要是信息处理的控制性与自动性)。最后,说明了本文的研究设计,主要包括:1)实验法、调查法、观察法相结合的综合实证性研究策略,以定量数据为主,以定性数据为辅;2)采用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研究思路,既分析不同口译人员之间工作记忆的差异,又考察工作记忆在不同口译阶段的变化。 第三章以问卷调查为数据收集工具,了解各类口译人员在自然状态下对记忆与口译关系的初始性认识,主要结论为:1)记忆能力是制约口译操作的一个主要因素,但其影响并不如语言知识、转换策略等明显;2)在记忆能力与口译的关系上,非口译人员比口译人员更确信记忆能力对口译加工的决定性影响,同时也更相信记忆训练对口译实践的重要作用。此外,一般而言,职业口译员对记忆

口译考试中的记忆方法

口译考试中的记忆方法 一、信息视觉化和现实化训练 这种训练是针对大脑对意像语料的敏感性而设计的,旨在训练译员通过将信息内容现实化、视觉化来记忆信息的能力。比如听到以下一段内容: I was walking in the park with a friend recently, and his cell phone rang, interrupting our conversation. There we were, walking and talking on a beautiful sunny day and poof! I became invisible, absent from the conversation. The park was filled with people talking on their cell phones. They were passing other people without looking at them, saying hello, noticing their babies or stopping to pet their puppies. Evidently, the untethered electronic voice is preferable to human contact. 听到这一段生动形象的描述之后,译员便可在头脑中勾画这样一副图景:自己正与一位朋友在公园中散步、闲谈。突然,谈话被朋友的手机打断。然后放眼四周,发现到处是只顾自己拿着手机讲话而无暇互相交流的人们。译员就这样通过现

实化、形象化的方法将一篇复杂的描写转化成生活中一个再熟悉不过的镜头摄入了头脑。然后,译员再用译语将眼前的这幅图景按照自己的方式描述出来即可。这样不仅记忆深刻、全面,而且译员也不会陷入机械的找词翻译的误区。 二、逻辑分层记忆训练 通常,人们能较好地识记逻辑层次清晰、结构紧凑的篇章,我们不妨从一些条理清晰的篇章入手,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和整理识记的能力。在逻辑分析和记忆能力都有所提高之后再逐渐降低待识记信息的条理性和逻辑性,以提高自己对逻辑层次一般甚至较差的普通讲话的适应能力,并最终能将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种半自动化的技能加以掌握,即在听到一段讲话后能够本能地对其进行逻辑层次的分析并加以记忆。 以上两种具体的记忆训练(信息视觉化和逻辑分层记忆训练),均建议采用复述法的步骤进行。 (1)由训练者(或练习伙伴)以适当的语速现场发布源语信息,长度应掌握在1至5分钟之内。 (2)接受训练者凭记忆储存源语内容,并尽量用译语记忆。 (3)接受训练者用译语对原文的内容进行要点复述。 (4)复述后可进行讲评、切磋,探讨遗漏信息的性质和原因。

口译训练对不同工作记忆广度的影响

22 第23卷第5期VOL.23 NO.5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2012年9月Sep. 2012 口译训练对不同工作记忆广度的影响  ——支持工作记忆资源领域特异性的证据 蔡任栋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 ?510420) 内容提要:本研究通过考察口译训练对数字广度、阅读广度、听力广度的不同影响,探讨工作记忆是否为单一构念问题,即工作记忆资源的领域通用性与领域特异性问题。数据分析显示,经过近两个学期的口译训练,被试的阅读广度与听力广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而前后测数字广度的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支持工作记忆领域特异观,不能在领域通用观的框架内得到解释。 关键词:工作记忆;口译训练;领域通用性;领域特异性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962(2012)05-0022-05 一、引言 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 , 简称WM )是一项重要的心理资源,负责对正在处理的信息进行短暂存储与操作;众多复杂的认知活动,如语言处理、推理加工、数学运算等,都离不开工作记忆的参与。自工作记忆概念提出以来(Baddeley & Hitch 1974),工作记忆的本质及其在复杂认知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一直是学界关心的热点问题(Baddeley , 2010; Cowan ,2010; Juffs & Harrington ,2011)。其中,工作记忆个体差异问题(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WM )尤其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兴趣(Engle et al. 1999; Ilkowska & Engle 2010; Swanson & Berninger 1996)。关于工作记忆个体差异问题的一个重要争议是工作记忆资源的领域通用性(domain-general )与领域特异性(domain-speci ?c )问题,即工作记忆是否为单一构念问题(unitary construct )(Ikeno 2006; Miyake 2001)。本研究通过考察口译训练对不同工作记忆广度的影响,尝试从发展的视角探讨这一争议,深化我们对工作记忆个体差异本质的认识。 关于工作记忆是否为单一构念争议,学界主要存在两大针锋相对的理论流派:领域特异观(the domain-speci ?c view )与领域通用观(the domain-general view)。领域特异观以资源共享模型(the resource-sharing account )为代表(Daneman & Carpenter 1980; Just & Carpenter 1992),认为工 收稿日期:2012-06-18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10B Y Y010)及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重大项目(2009JJD740007)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蔡任栋(1978-),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教育学院教师,博士;研究方向:心理语言学。 作记忆具有领域特异性,其容量取决于个体拥有的可灵活分配给特定领域加工与存储的激活量,即不同领域的加工和表征需要不同性质的工作记忆资源。比如,对于一个阅读能力较强而数字计算能力较弱的个体来说,在阅读广度(reading span )测试中,由于他的阅读能力较强,阅读仅需使用较少的认知资源,他可以留出更多的资源来存储目标项目,所以他的阅读广度高;相形之下,在数字计算广度(operation span)测试中,由于他的数字计算能力较弱,他需要调用较多的资源用于计算,只剩下较少的资源来存储目标项目,所以他的数字计算广度低(Miyake 2001)。也就是说,特异观一般认为,工作记忆是个体在特定领域可用于存储和加工的激活量,同一个体在不同领域拥有的激活量可能不同。 与领域特异观不同,领域通用观认为工作记忆是一种统一的通用性资源,支持所有的高级认知活动。例如,注意控制模型(the controlled-attention model )(Engle et al. 1992; Engle et al. 1999)认为,工作记忆容量由短时记忆容量和注意控制能力共同决定,后者是最基本的决定因素。工作记忆容量,特别是其中的注意控制能力,是一般化的、持久的、独立于具体领域之外的能力。Cowan 等人(Cowan 2005; Saults & Cowan 2007)也持类似观点,认为存在一个影响工作记忆的中央工作记忆器(a central working memory faculty )。也就是说,通用观一般认为,有一个共同潜在因

慢性束缚应激对大鼠血清皮质酮和前额叶皮质p-CREB表达影响

慢性束缚应激对大鼠血清皮质酮和前额叶皮质p-CREB表达 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束缚应激对大鼠血清皮质酮水平和前 额叶皮质p-creb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慢性束缚应激1周组和2周组。比较应激前后大鼠血清皮质酮水平和前额叶皮质p-creb表达的变化。结果:束缚应激1 周组和2周组大鼠血清皮质醇浓度分别为(356.78±112.21) ng/ml、(558.49±98.32) ng/ml,均高于对照组(198.21±101.35)ng/ml),有统计学差异。束缚应激1周组(3.78±0.12)和2周组(2.39±0.08)大鼠前额叶皮质的p-creb水平低于对照组(6.08±0.19),p<0.01。结论:慢性束缚应激引起大鼠血清皮质酮水平 增高和前额叶皮质p-creb水平降低。 【关键词】束缚应激;皮质酮;p-creb 【中图分类号】r28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020-02 effect of chronic restraint stress on serum corticosterone concentration and expression of prefrontal cortex p-creb in the rat meng shanshan1 liu hongwen1 jia fei2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hange of serum corticosterone concentration and prefrontal cortex p-creb

大脑前额叶对不同诱发情绪材料的加工:fNIRS研究的进展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4, 4, 822-830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4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2616053680.html,/journal/ap https://www.360docs.net/doc/2616053680.html,/10.12677/ap.2014.46107 Processing of Prefrontal Cortex (PFC) to Different Emotion-Induced Materials: Progress of Research on fNIRS Song Zhou*, Haibo Yang, Ying Liu, Fang Li, Zhixin Wei, Xuejun Bai# Academy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Email: #bxuejun@https://www.360docs.net/doc/2616053680.html, Received: Sep. 12th, 2014; revised: Sep. 23rd, 2014; accepted: Oct. 20th, 2014 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2616053680.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As a new technology of functional brain imaging, 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Technol-ogy (fNIRS) has been developing for years. In the past twenty years, many researchers have been studying emotion with fNIRS. This paper firstly introduced its feasibility and availability of inves-tigating emotion processing in the prefrontal area, then summarized the progress in the field of emotion processing in the prefrontal area with fNIRS in the perspective of emotion-induced mate-rials, including visual, auditory, tactile, multi-channel and context-induced materials etc. Finally, based on previous studies, a few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motion pro- cessing with fNIRS were proposed. Keywords 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Technology (fNIRS), Emotion Processing, Prefrontal Cortex (PFC), Brain Mechanism 大脑前额叶对不同诱发情绪材料的加工: fNIRS研究的进展 周菘*,杨海波,刘颖,李芳,魏芷鑫,白学军# 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天津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