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蔬菜标准

合集下载

蔬菜检测标准

蔬菜检测标准

检测标准无公害蔬菜检测项目及检测标准(一)、生产基地环境检测其中农田灌溉水指标9项:pH值、汞、镉、铅、砷、铬、氟化物、氯化物、氰化物;土壤质量指标9项:pH值、汞、砷、铅、镉、铬、铜、六六六、DDT。

(二)、蔬菜产品卫生质量检测指标:氟、砷、汞、镉、铅、铬、六六六、DDT、甲拌磷、甲胺磷、对硫磷、辛硫磷、马拉硫磷、倍硫磷、氧化乐果、敌敌畏、乙酰甲胺磷、乐果、溴氰菊酯、氰戊菊酯、百菌清、多菌灵、亚硝酸盐二十三项。

绿色食品绿色食品标准是应用科学技术原理,结合绿色食品生产实践,借鉴国内外相关标准所制定的在绿色食品生产中必须遵守、在绿色食品认证时必须依据的技术性文件。

绿色食品标准不是单一的产品标准,而是由一系列标准构成的、非常完善的标准体系。

绿色食品标准以“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为核心,包括产地环境质量、生产技术标准、最终产品标准、包装与标签标准、贮藏运输标准以及其他相关标准六个部分。

一、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标准。

分别对绿色食品产地的空气质量、农田灌溉水质量、畜禽养殖用水质量、渔业水质量和土壤环境的质量的各项指标、浓度限值做了明确规定。

二、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

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对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品如农药、肥料、饮料和食品添加剂等生产资料使用方面的规定,另一部分是针对具体种养殖对象的生产技术规程。

三、绿色食品产品标准。

对初级农产品和加工产品分别制定相应的感官、理化和生物学要求,例如前面谈到的蔬菜标准。

四、绿色食品标志使用、包装及贮运标准。

为确保绿色食品产后在包装运输中不受污染,制定了相应的标准。

所要申报的企业,其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和包装和运输等条件必须符合相应的绿色食品标准要求,并经过相应的机构检测,才能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

这种完整的标准体系和认证过程真正体现了“全程质量控制”的理念。

目前农业部颁布的绿色食品标准共计90项,其中通则类标准有 10项,产品标准有80项。

有机食品1,有机蔬菜的定义指在蔬菜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除草剂、生长调节剂等物质,以及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而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采取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协调种植平衡,持农业生态系统持续稳定,且经过有机认证机构鉴定认可,并颁发有机证书。

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蔬菜安全要求

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蔬菜安全要求

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蔬菜安全要求(GB 18406.1-200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蔬菜安全要求Safety qualification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Safety requirements for non-environmental pollution vegetable2001-08-06发布 2001-10-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前言为了规范蔬菜的生产、加工和销售,控制重金属、硝酸盐、亚硝酸盐、农药等有毒有害物质在蔬菜中的残留量,确保无公害蔬菜的食用安全,保护广大消费者的人体健康,促进无公害农产品的健康发展,特制定GB18406 的本部分。

GB18406-2001 《农产品安全质量》分为以下四个部分:-GB 18406.1-2001 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蔬菜安全要求;-GB 18406.2-2001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果安全要求;-GB 18406.3-2001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畜禽肉安全要求;-GB 18406.4-2001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安全要求;本部分对无公害蔬菜中重金属、硝酸盐、亚硝酸盐和农药残留给出了限量要求和试验方法,这些限量要求和试验方法采用了现行的国家标准,同时也对各地开展农药残留监督管理而开发的农药残留量简易测定法给出了方法原理,旨在推动农药残留简易测定法的探索与完善。

本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提出。

本部分起草单位:天津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山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马伯禄、吴惠敏、刘昱、刘晓刚。

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蔬菜安全要求1 范围GB 18406的本部分规定了无公害蔬菜的定义、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签标志、包装、贮存。

本部分适用于无公害蔬菜的生产、加工和销售。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 18406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

无公害蔬菜(感官质量指标和卫生质量指标)

无公害蔬菜(感官质量指标和卫生质量指标)
二、卫生质量指标(附表)
表1我国无公害蔬菜上的卫生指标规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项 目 最高残留限量(mg/k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灭幼脲3.0
32、氧化乐果*不得检出
33、呋喃丹*不得检出
34、粉锈宁0.2
35、克螨特2叶菜
36、噻嗪酮0.3
37、硝酸盐(NaNO3计)≤600瓜果类,≤1200叶菜、根茎类
38、亚硝酸盐*(NaNO2计)≤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定质量标准。只有达到这个质量标准,才能称无公害蔬菜。一般说来,质量标准包括感官质量指标和卫生质量指标两类。
一、感官质量指标:
1、叶菜类包括白菜类、甘蓝类和绿叶菜类的各种蔬菜。属同一品种规格,肉持鲜嫩,形态好,色泽正常;茎基部削平,无枯黄叶、病叶、泥土、明显机械伤和病虫害伤;无烧心焦边、腐烂等现象,无抽薹(菜心除外);结球的叶菜应结球紧实;菠菜和本地芹菜可带根。花椰菜、青花菜属于同一品种,形状正常,肉质致密、新鲜,不带叶柄,茎基部削平,无腐烂、病虫害、机械伤;花椰菜、花球洁白,无毛花、青花菜无托叶,可带主茎,花球青绿色、无紫花、无枯蕾现象。
19、代森锰锌0.5
20、2,4—D0.2
21、溴氰菊酯0.2果菜类,0.5叶菜类
22、氰戊菊酯*0.05块根类菜,0.2果菜类,0.5叶菜类

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规程

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规程

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规程一、无公害栽培技术要求〔一〕无公害蔬菜生产原则:无公害蔬菜生产严格在未受污染、干净的生态环境条件下进展,生产过程中通过先进的栽培技术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和控制对产品、环境的污染和不良影响,最终获得无污染、平安的产品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标准:〔1〕环境空气标准:〔2〕土壤质量标准:在20-40厘米内,有色金属一般允许量为汞0.5毫克/千克,镉0.3毫克/千克,铅300毫克/千克,砷430毫克/千克,铬200毫克/千克。

〔3二、品种选用优质高产抗病品种:选用抗病虫害的品种是无公害蔬菜生产的一个首要措施。

由于病虫害一方面造成产量和品质的降低;另一方面由于使用化学农药来防治,不仅增加本钱,污染环境,还会通过食物链使产品中残留的农药进入人体而产生药害,危及到人们身体安康。

因此选用一些现代生物工程技术中选育的优质高产抗病虫新品种,例如可兼抗枯萎、黄萎、T MV、叶霉及根瘤线虫等5种病虫的番茄品种和兼抗霜霉、白粉、角斑、CMV、枯萎等多种病虫的黄瓜品种。

三、栽培技术1、适期播种:调整播期,避开病虫可能为害的时期,就可以大大减轻病虫为害。

如秋冬茬的西葫芦播种过早时,病毒病就发生的普遍而严重,如适当调整播期,就可以大大减轻病毒病危害。

2、选用无病种子和种子消毒处理:从无病株留种,从轻病地留种、调种。

对种子进展消毒,如用温汤浸种,茄果类、瓜类种子可用52-55℃温水浸种10-15分钟;茄子、冬瓜、西瓜等种皮厚的种子可用70-85℃热水烫种,到55℃时再温汤浸种,豆类、甘蓝种子用50℃温水浸种20分钟;另外也可用杀菌剂拌种,用EM液浸种等。

3、提高育苗水平,培育壮苗:对育苗床土进展高温发酵消毒,防止土壤传播病害。

配好的床土应具有以下特性:一是要疏松、通气、保水、透水、保温,具有良好的物理性;二是要营养成份均衡,富含可供态养分且不过剩,酸碱度适宜,具有良好的化学性;三是生态性良好,无病菌、虫卵及杂草种子。

精选无公害蔬菜生产

精选无公害蔬菜生产
( 4) 根据蔬菜种类和栽培条件灵活施肥不同类型的蔬菜, 硝酸盐的积累程度有很大差异, 一般是叶菜高于瓜菜,瓜菜高于果菜。另外, 同一种蔬菜在不同气候条件下, 硝酸盐含量也有差异, 一般高温强光下, 硝酸盐积累少; 反之, 低温弱光下, 硝酸盐大量积累。在施肥过程中, 应考虑蔬菜的种类、栽培季节和气候条件等, 掌握合理的化肥用量, 确保硝酸盐含量在规定的范围之内。
灌溉水质量指标
土壤要求
1、要求产地位于土壤元素背景值正常区域,产地及产地周围没有金属及非金属矿山。未受到人为污染,土壤中无农药残留。2、考虑土壤肥力指标。选择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地区。3、要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条件较好的蔬菜主产区或独特的生态区。
“三无”要求
无农药污染:杜绝使用高毒高残留广谱农药, 大力推广高效低毒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 严格遵守施药安全间隔期等, 确保蔬菜少受农药污染, 残留量不超过国家规定标准。无“三废”污染:蔬菜生产基地无工业废水、废渣、废气等有害物质及有害病原微生物, 有害物质残留不超标。
一、 无公害蔬菜的基本要求
1、感官要求: 根菜类: 不带茎叶,不带泥沙、杂物,无腐烂、变质现象。 茎菜类: 无泥沙,无杂物,马铃薯不变青且无发芽,无腐烂、变质现象。 叶菜类: 无枯黄叶、无泥沙、无杂物,去菜根。茼蒿、菠菜、苋菜可带不大于1.5厘米长的根须。无腐烂变质现象。
无公害蔬菜的感官要求
4.无公害蔬菜施肥应注意的问题( 1) 人粪尿及厩肥要充分发酵腐熟后施用, 并且追肥后要浇清水冲洗。( 2) 化肥要深施、早施 深施可以减少氮素挥发, 延长供肥时间, 提高氮素利用率。早施则利于植株早发快长,延长肥效, 减轻硝酸积累。一般铵态氮肥施于6cm 以下土层, 尿素施于10cm 以下土层。( 3) 配施生物氮肥, 增施磷、钾肥 配施生物氮肥是解决限用化学肥料的 有效途径之一, 磷、钾肥对增加蔬菜抗逆性有着明显作用。

无公害蔬菜重金属含量标准

无公害蔬菜重金属含量标准

无公害蔬菜重金属含量标准NY 5010—2002 无公害食品蔬菜产地环境条件无公害食品蔬菜产地环境条件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无公害蔬菜产地选择要求、环境空气质量要求、灌溉水质量要求、土壤环境质量要求、试验方法及采样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无公害蔬菜产地。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5750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 6920 水质 pH值的测定玻璃电极法GB,T 7467 水质六价铬的测定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 GB,T 7468 水质总汞的测定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7475 水质铜、锌、铅、镉的测定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7485 水质总砷的测定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 GB,T 7487 水质氰化物的测定第二部分氰化物的测定 GB,T 11914 水质化学需氧量的测定重铬酸盐法GB,T 15262 环境空气二氧化硫的测定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GB,T 15264 环境空气铅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5432 环境空气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GB,T 15434 环境空气氟化物的测定滤膜?氟离子选择电极法 GB,T 16488 水质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的测定红外光度法 GB,T 17134 土壤质量总砷的测定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6 土壤质量总汞的测定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7 土壤质量总铬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41 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NY,T 395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NY,T 396 农用水源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NY,T 397 农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3 要求3(1 产地选择无公害蔬菜产地应选择在生态条件良好,远离污染源,并具有可持续生产能力的农业生产区域。

无公害蔬菜标准

无公害蔬菜标准

二、影响无公害蔬菜产品安全质量的主要因素
❖ 有害的金属及非金属物污染; ❖ 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污染; ❖ 农药残留污染。
1、有害的金属及非金属物污染
主要包括:铬、镉、铅、汞、砷、氟。 ❖ 铬:对人类是致癌物。 ❖ 镉:为人体的非必需元素,是毒性很强的重金属,可以在人
体内潜伏累积,引起急慢性中毒。 ❖ 铅:对人体是一种累积性毒物。铅中毒可由血液中铅浓度进
行诊断。可造成人体红细胞生命周期缩短,肾损伤及中枢神 经紊乱。 ❖ 汞:一种累积性毒物,对人体危害性很大。有机汞比金属汞 的毒性更大,在人体中排泄缓慢,可侵害神经系统。 ❖ 砷:砷化物属于高毒物质。蔬菜能吸收被污染大气中的砷, 空气中的砷主要来源于金属熔炼,煤的燃烧和使用含砷的杀 虫剂。 ❖ 氟:是累积性毒物。
❖ 农药残留:农药使用后残存于生物体、农副产品和 环境中的微量农药原体、毒代谢物、降解物和杂质 的总称,残存的数量称残留量,一般以每千克中有 多少毫克表示。农药残留量是施药后的必然现象, 但如果超过最大残留量,对人畜产生不良影响或通 过食物链对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造成毒害,则称为农 药残留毒性(简称残毒)。
❖ 农药在防治蔬菜的病虫害、保证产量方面具 有重要作用。据估计如不使用农药,蔬菜由 于受病虫为害,将导致减产10%左右。
❖ 全球目前注册的农药品种已有1500多种,其中常用 的有300种。按其来源可分为矿物源、生物源、化学 合成三大类;按化合物分类可分为无机、有机、抗 生素和生物农药等;按主要防治对象可分为杀虫剂、 杀螨剂、杀菌剂、杀线虫剂、除草剂、杀鼠剂、植 物生长调节剂等。其中在有机化学合成物中按化学 结构分有18种之多,比如有机磷化合物、有机氮化 合物、有机硫化合物、拟除虫菊酯等等。
2、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污染

国家无公害蔬菜标准

国家无公害蔬菜标准

国家无公害蔬菜标准
国家无公害蔬菜标准是指在蔬菜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农药、化肥和其他化学物质,以及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生产管理规范。

国家无公害蔬菜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国家无公害蔬菜标准的制定是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蔬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品,而传统的蔬菜生产中常常使用农药和化肥,这些化学物质可能会残留在蔬菜中,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因此,制定国家无公害蔬菜标准,可以有效地减少蔬菜中化学残留物的含量,保障人们食用蔬菜的安全。

其次,国家无公害蔬菜标准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

符合国家无公害蔬菜标准的蔬菜,不仅不含有害物质,而且在生产过程中还遵循了一系列的生产管理规范,如科学施肥、合理用药、规范种植等,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蔬菜的品质和安全水平,保证消费者食用的蔬菜健康安全。

另外,国家无公害蔬菜标准的推行也对农业生产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推广无公害蔬菜标准,可以引导农民科学种植,减少对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同时,无公害蔬菜的推广还可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农业生产向绿色、有机的方向转变。

总之,国家无公害蔬菜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各级政府、农业部门以及蔬菜生产企业,能够高度重视国家无公害蔬菜标准的实施,共同努力,推动蔬菜生产向着更加安全、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B33浙江省地方标准DB33/291.1—2000无公害蔬菜第1部分:产地环境No-Polluted V egetablesPart I:Environment of Production Area2000—10—23发布 2000—12—10实施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前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无公害蔬菜的需求量日益上升。

国际上对蔬菜等农产品质量指标要求也越来越严。

全面提高蔬菜等农产品质量已成为我省效益农业发展的中心工作。

为发展我省无公害蔬菜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依据国家和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FAO/WHO)的有关标准、法规和法律,特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各项指标在现有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参照有关地区的相关标准和近几年蔬菜病虫综合治理技术等研究成果,结合我省无公害蔬菜生产和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

本标准编写格式符合GB/T1.1—1993和GB/T1.3—1997《标准化工作导则》的有关规定。

本标准是无公害蔬菜系列标准的第1部分,为强制性标准。

本标准的其它部分为:DB33/T291.2—2000 无公害蔬菜第2部分;生产技术准则DB33/T291.3—2000 无公害蔬菜第3部分:质量标准本标准由浙江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植物保护总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虞轶俊章强华。

本标准由浙江省农业厅负责解释。

浙江省地方标准DB33/291.1—2000无公害蔬菜第1部分:产地环境No-Polluted VegetablesPart I:Environment of Production Area1 范围本标准规定无公害蔬菜的定义、环境质量要求、检测方法及其它要求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无公害蔬菜产地的选择和建立。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4284—84 农田污染中污染物控制标准GB3848—1986 地面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要求GB9137—88 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GB15618—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DB33/T291.2—2000无公害蔬菜第2部分:生产技术准则DB33/T291.3—2000无公害蔬菜第3部分:质量标准3 定义3.1 无公害蔬菜:指按照DB33/T291.2生产,其农药残留、重金属、硝酸盐、有害病原微生物等各项指标均符合DB33/291.3的商品蔬菜。

3.2 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质量:指无公害蔬菜生产地的空气环境、水环境和土壤环境质量。

4 环境质量要求4.1 土壤环境质量无公害蔬菜产地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GB/T15618中有关蔬菜部分二级以上的要求,见表1。

表1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提示的附录) mg/kg4.2 农田灌溉水质量无公害蔬菜产地灌溉水中各项污染物含量不应超过GB5084中有关蔬菜部分的要求,见表2。

表2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mg/L表2(完)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mg/L4.3 环境空气质量要求无公害蔬菜产地空气中二氧化硫、氟化物的含量不应超过GB9137-88中的有关要求,见表3。

表3 保护农作物的二氧化硫、氟化物的最高允许浓度5 监测方法5.1 土壤环境质量的采用和分析方法根据GB15618-1995中的5.1、5.2规定执行。

5.2 农田灌溉水质的采样和分析方法根据GB5048-1992中的6.2、6.3规定执行。

5.3 空气环境污染质量的采样和分析方法根据GB9137-88中的5.1、5.2和GB3059中的6.1、6.2.7规定执行。

5.4 其它的采样方法和分析方法按相关的国家标准执行。

5.5 检验结果的数据修约按GB8170-87执行。

6 其它要求6.1 蔬菜产地环境技术条件必须经市级以上环境保护监测部门的检测,并填写“蔬菜产地环境技术条件报告》,凡有其中一项不符合本标准4的规定,则不能作为无公害蔬菜产地。

6.2 无公害蔬菜产地应设立明显的标志,标明范围及防污警示。

DB33 浙江省地方标准DB33/291.2—2000无公害蔬菜第2部分:生产技术准则No-Polluted V egetablesPart II:Guidelines of Production T echnique2000—10—23发布 2000—12—10实施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前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无公害蔬菜的需求量日益上升。

国际上对蔬菜等农产品质量指标要求也越来越严。

全面提高蔬菜等农产品质量已成为我省效益农业发展的中心工作。

为发展我省无公害蔬菜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依据国家和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FAO/WHO)的有关标准、法规和法律,特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各项指标在现有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参照有关地区的相关标准和近几年蔬菜病虫综合治理技术等研究成果,结合我省无公害蔬菜生产和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

本标准编写格式符合GB/T1.1—1993和GB/T1.3—1997《标准化工作导则》的有关规定。

本标准是无公害蔬菜系列标准的第2部分,本标准中的5.4.5为条文强制。

本标准的其它部分为:DB33/T291.1—2000 无公害蔬菜第1部分;产地环境DB33/T291.3—2000 无公害蔬菜第3部分:质量标准本标准由浙江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植物保护总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虞轶俊章强华。

本标准由浙江省农业厅负责解释。

浙江省地方标准DB33/291.1—2000 无公害蔬菜第2部分:生产技术准则No-Polluted VegetablesPart II:Environment of Production Area1 范围本标准规定无公害蔬菜的定义、生产地选择准则、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准则、施肥技术准则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无公害蔬菜的生产。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4285—1989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8321.1—1987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一)GB8321.2—1987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二)GB8321.3—1987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三)GB8321.4—1993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四)GB8321.5—1997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五)GB/T8321.6—1999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六)DB33/291.1—2000 无公害蔬菜第1部分:产地环境DB33/T291.3—2000 无公害蔬菜第3部分:质量标准3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无公害蔬菜:指按照DB33/T291.2生产,其农药残留、重金属、硝酸盐、有害病原微生物等各项指标均符合DB33/T291.3的商品蔬菜。

3.2 农家肥料:系指自行就地取材、就地使用的重金属、有害病原微生物符合标准的各种有机肥料,它由含有大量生物物质、动植物残体、排泄物、生物废物等积制而成,包括经无害化处理的人畜粪肥、堆肥、沤肥、厩肥、绿肥、沼气肥、作物秸秆肥、泥肥、饼肥等。

3.3 商品肥料:系国家肥料管理部门管理,以商品形式出售的肥料。

包括商品有机肥料、腐殖酸类肥料、微生物肥料、有机无机复混肥、无机(矿质)肥料、叶面肥料等。

3.4 农药:是指用于预防、消灭或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或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质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

3.5 安全间隔期:是指在作物上最后一次施用农药(二种或二种以上的农药则单独计)至采收可安全食用所需间隔的天数。

3.6 农药残留:是指残留在蔬菜中的微量农药亲体及其有毒的代谢物、降解物和杂质的总称。

3.7 生物源农药:指直接利用生物活体或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或从生物体提取的物质为防治病虫草害的农药。

包括微生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植物源农药。

3.8 矿物源农药:是指有效成份起源于矿物源的无机化合物和石油类农药。

3.9 有机合成农药:由人工研制合成,通过有机化学工业生产的商品化的一类农药,包括杀虫剂杀螨剂、杀菌剂、除草剂、生长调节剂、杀鼠剂等。

3.10 无公害蔬菜生产资料:指经专门机构认定,符合无公害蔬菜生产要求,并正式推荐用于无公害蔬菜生产的生产资料。

3.11 有害生物:指由于数量多而能使人类、家养动物或栽培作物遭受损害的生物。

4 生产地选择准则无公害蔬菜生产地环境质量必须符合DB33/291.1中4.1、4.2、4.3要求。

5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技术准则综合治理原则,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培育和选用抗耐病虫优良品种。

通过培育壮苗、合理施用各种调节生长技术,充分发挥菜地生态的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增强蔬菜对有害生物的抵抗能力。

通过栽培管理、改善和优化菜田生态系统,创造一个有利于蔬菜生长发育而不利于有害生物发生发育的环境条件。

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必要时使用化学防治,将蔬菜有害生物的为害控制在允许的经济阈值以下。

同时蔬菜农药残留不超标,达到生产安全、优质的无公害蔬菜的目的。

5.1 农业防治,通过选用抗、耐、病虫品种,加强栽培管理,建立间作、轮作制度、合理布局茬口,提倡水旱轮作和反季节栽培等农艺措施。

5.1.1 因地制宜选用优质高产、抗、耐、病虫品种,采用抗性嫁接育苗。

5.1.2 种子处理和苗床消毒,播种前采用温汤水浸种消毒,或药剂拌种等。

苗床可在高温季节利用太阳曝晒或药剂进行土壤消毒。

5.1.3 适时播种,培育壮苗。

根据当地气象条件和蔬菜品种特性,选择适宜的播期,采用温室育苗,营养钵育苗,移栽前进行炼苗,增强抗病力。

5.1.4 精心管理,改善菜地生态环境。

根据不同作物合理密植。

保护地蔬菜应控制好温湿度,适时中耕除草,合理肥水管理,适时采收。

5.1.5 清洁田园。

生产过程中要及时摘除病枝、残叶、病果,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减少传播源,采收后及时清除废弃地膜、秸秆、病株、残叶,并集中处理。

5.2 物理防治5.2.1 利用害虫对颜色的趋性时行诱杀。

田间悬挂黄色粘虫胶纸(板)可防治蚜虫、白粉虱、美洲斑潜蝇等害虫;蓝色胶板可防治棕榈蓟马。

5.2.2 利用地膜、黑膜、防虫网等各种功能膜防病、抑虫、除草。

5.2.3 利用害虫对某些物质的趋性诱杀,用糖醋液、性信息素、杨树枝等诱杀害虫。

5.2.4 利用害虫趋光性诱杀。

用白炽灯、高压汞灯、频振式诱虫灯诱杀夜蛾科害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