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王铎书法风貌的成因及技法表现
王铎书法的美学思想和学古语言

王铎书法的美学思想和学古语言王铎书法面貌的形成,求其源,是他不同于时人的美学思想;寻其本,得力于他对古人书法的学习。
将其美学思想和学古语言融入到作品中,加之技法上的独特性,最终形成了布势连绵,苍健跳跃,神气挥洒的风貌。
王铎一生博学好古,工诗文,尤善绘画与书法,以书法闻名于世。
明季书坛以王氏为代表的一派提倡取法高古,与当时的董派书风迥然不同。
他刻意融合新机,形成自己的特色,给整个沉闷滞塞的书坛带进新鲜的活力。
其论艺语曰:“……神气挥洒,不主故常,无一定法,乃极势耳”[1],这“神气挥洒”的风格与他的美学思想、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也与其学书渊源、学书方法密不可分。
一.挥洒之源仍是处在封建社会的明清之际,儒家思想对当时人们思想的专制统治依旧渗透到中国封建社会生活的每一层面,集中表现儒家思想的,便是这早被皇家法定为《四书》之一的“中庸”。
程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作为政治伦理的同时也成为艺术审美的规范。
它使每一个社会成员在行为上循规蹈矩,在情感上温柔敦厚,从而维持人际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
但却压抑了人的个性创新和活力的表现,导致艺术领域的模式和守旧,谁也不敢离经叛道,机械重复,惰性模仿。
明代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期。
禅宗思想的流行,泰州学派的崛起等各种复杂的历史原因,使得思想是比较自由,艺术也是比较发达的。
所以便有了李贽的评论说:“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
苦必得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他还嘲讽“千古一词”、“千年一律”的尊孔思想,无异于“前犬吠形,亦随而吠之”的随声附和之犬,他对尊孔言论和理学的批判,是对封建卫道者们的有力鞭挞……。
处在这个时代的王铎也必然会受到明代哲学与文艺思想的左右,受到那些果敢进行艺术实践的大师们的影响。
王铎是如何面对这部教条的“法典”的?王铎承认“中庸之理”吗?“心浮,多分外求奇,而中庸之理失。
王铎草书风格的形成及其艺术价值

王铎草书风格的形成及其艺术价值作者:李思敏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04期摘要:王铎是明末清初最具有代表性的草书大家,他吸收“二王”的优秀传统加上自己的革新创造性,开创了“连绵草”,王铎越过唐、宋、元、明,独辟蹊径,上溯张芝、二王及东晋诸贤,凭其深厚的临古功力和广搏的学识,走了一条前人和时人相对忽略的以完善笔法、拓变章法来取胜的道路.他的草书追求的是刚劲雄浑、霸悍苍老的风格,一种不甘失落、力求自我完善的积极入世的文人士大夫精神。
关键词:晚明;草书风格;王铎;艺术价值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2-0073-01晚明时期的中国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和文化变迁,不同文化相互竞争,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碰撞,为晚明文化增添了复杂性和多样性。
同时明代晚期处于帖学走入沉滞与萎靡,然而相互对立以及新的书法形式注入,使得晚明书风更富有推动力。
使得晚明书家群体对传统重新认知,大胆革新的精神值得重视,他们追求个性、表现自我、反映灵性,为自身的艺术创新营造了广阔的艺术空间。
王铎,字觉斯,号禽樵,河南孟津人.生于明神宗万厉二十年壬辰(1592年),卒于清顺治九年壬辰(1652年),享年61岁。
明末清初之际著名书法家。
他于书法,诸体皆工,尤以行草为精。
他的一生经厉了明王朝的动荡崩演和清王朝的满族统治,先后列两朝为仕,虽然也曾为官俱显、荣位一时,但其中亦几经沉浮,波及心灵深处,影响了仕途的前程和生活的安定。
而这种特殊的地位和心境,又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他的审美思想和艺术创作。
一、王铎草书的特征王铎草书的主要风格特征用“苍郁雄奇”四字可以基本概括。
“苍”用以概括“笔性老辣”的用笔“郁”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创作表现形式的丰富性,“郁”刚好可以表达王铎草书用笔、结构、章法、墨法表现手法的多样性,“雄”表现了王铎草书“气度雄浑”的审美特征,“奇”字概括了王铎草书结构歌侧、字间连接奇特、“涨墨淋漓”等风格特征。
王铎书风浅析

书体上。清代 中后期 , 由于大多数晋代书家传世作 品 已稀少 , 且
多入皇家 内府 , 人们看 到的“ 二王” 书 多是辗 转翻刻之帖 , 因此便 有 了南北 书法优 劣的争论 。其 实, 关于王 书是 新体 这个 问题 , 王 褒入 关这 一历史 事件 便是 一个最 好 的明证 : 公元 5 5 4 年, 西魏攻 梁, 俘 文士庾信 、 王褒, 王褒书被 梁武帝评 为“ 凄断风流 , 而势不 称貌 , 意深工 浅, 犹未 当妙 ” 。但王褒 一入 关 , 长 安权 贵便 争相 学 王 褒书 。 当时北方 的能 书者 赵文 渊门庭冷 落 , 最后亦 改学王褒 书。这表 明的不仅 仅是技 艺 的高 下和风格 的 区别 , 而是 发展进 步书体 与保守 落后书体 的优劣 。所 以, 东 晋出现王 羲之这样 的
普通人 能得 , 如此 情况下 , 法 帖的复制 品应 运而 生。唐 宋之 前 , 复制名 帖 多用双 钩 , 但此 法速 度慢 , 数量 亦少 , 难 以满足 广泛 的 需求 , 于是五代 以后 , 就有 了同碑 一样 的刻帖拓本。初刻初拓供
羲之、 王献 之父 子 。虞 铄《 论 书表》 云: “ 夫古质 而今 妍 , 数 之常 也, 爱妍 而薄质 , 人之 情也 , 钟、 张方之二王 , 可谓古 矣, 岂得无妍 质 之殊 ?且 二王 暮年 皆盛于 少 , 父 子之 间 , 又为 古今 。 ” 这 个过
得 到 了 空前 的 解 放 。 这 个 过 程 始 于 曹 魏 的钟 繇 而 完 成 于 东 晋 王
王铎所言“ 古碑” 很 大程度上是指唐碑 , 他 的大 字主要得 法于频、 柳, 而唐 碑在 包 世 臣 、 康有 为 的 眼 中, 是入 不 了“ 碑 学” 之 中的 “ 碑” , 将王铎 归入“ 帖学家” 倒是符合包 、 康之论 的。王铎确 实主
书法家王铎书法的特点

书法家王铎书法的特点
王铎书法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独特的笔法:王铎书法注重笔墨之美,他善于运用大而豪放的笔势,笔调洒脱,挥洒自如,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他的字迹线条流畅有力,气势磅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2. 丰富的艺术表现力:王铎书法作品多样化,他擅长篆、隶、楷、草各种字体,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书写形式来表现自己的艺术创作意图。
他的作品既有庄重大气的楷书,又有激情四溢的行草,展现出他多样化的艺术表达能力。
3. 深厚的文化底蕴:王铎书法注重研究古代经典书法作品,他深入挖掘古人的笔法墨迹,吸取各家的长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作品融入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传达出丰富的文化内涵。
4. 独具个性的创作意识:王铎书法富有创造性,他不拘泥于传统,敢于突破常规,勇于创新。
他的作品不仅传承了传统的笔法技巧,还融入了当代的艺术元素,充满了现代感和个性。
总的来说,王铎书法以其独特的笔法、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具个性的创作意识,成为当代书法界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的作品精湛雅致,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和审美体验。
王铎草书艺术成因及其特色

Arts circle 美术界ARTS CIRCLE 2010/8王铎草书艺术成因及其特色TEXT /桑秀娟明末清初,动荡不安的政治时局、资本主义萌芽的市民文学和浪漫思潮的影响,使得审美意识领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表现在书法上就是豪放浪漫书法风格的出现,书家开始追求个性解放的叛逆精神。
王铎作为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摆脱魏晋的“温和雅致”,创造性的构筑出了雄强恣肆的个人风格,他把凄凉惨淡、寂寞空虚等等一切心灵上的创伤都倾泻在自己的书法作品中,线条连绵起伏、奔腾跳跃、纵深盘绕、参差起伏,笔意狂放奇绝,结字左右挪移,偏旁易位,或高或低,或正或斜。
在对焦、润、枯、湿等诸般墨色探索之后运用“涨墨”形成了块面体积,延伸了作品的表现层次,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那么王铎这些草书艺术特色是如何形成的呢?一、痛苦的人生经历王铎自幼在清贫中力学,以求能走上仕途之路光宗耀祖。
在他登三甲进士的那一年,已经是宦官专权,政治腐烂遍及全国各地。
王铎凶险莫测的宦海人生是场悲剧,做官屡经坎坷。
其秉性中直,处世幼稚,遭到贬斥。
无奈返乡后,又遇农民起义,流落江湖,饱受动乱疾苦。
王铎的仕清行为,违背了封建政治“忠臣不仕二主”的封建政治伦理纲常、背叛了“舍生取义”孔孟教义的要旨,把自己送上了封建政治的审判台。
王铎的好友黄道周、倪元璐宁死不仕清的悲壮从容反衬出他的渺小,其两位年兄“杀身以成仁”成为青史上可歌可泣的英雄,他却苟活下来,“为时人所鄙视”,王铎被打入“二臣”的行列,彻底身败名裂。
生存状态的无定和文化前途的迷惘,是当时多数士人的身心处境,易代之际的士人心态复杂并深感困惑,对现实感到绝望,对自己的处境感到无奈。
正是这种环境下,可以使他摆脱了官场的桎枯有了较多的时间进行艺术思考与创作,仕途挫折,激起了他愤激不平之气,困厄潦倒的生活引发了情感的动荡起伏,书法成为他宣泄内心世界最为得手的方式,自然也就成了他最为倾心关注的艺事。
书学思想、书法审美心理、不同时期的书法艺术追求,终究不是孤立的书法现象。
王铎的书法创作方法和特征

王铎的书法创作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用笔:王铎在用笔上有着独特的特点,他善于运用中锋与侧锋的结合,使得线条既具有厚重感,又具有灵动性。
同时,他的用笔速度快,动作简洁明快,表现出草书的流畅和爽利。
墨法:王铎在墨法的运用上尤为独到,他善于运用涨墨来粘并笔画,形成块面,一方面使字的形态简洁,避免琐碎;另一方面造成块面与线条的对比组合,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
结体与章法:王铎的结字和章法常常有别出心裁的变化。
他的字形倚侧偏左,看起来险峻,需要很好把握摆的度。
他创造性的利用涨墨来粘并笔画,使字与字之间产生实连或断笔的效果,增强了作品的节奏感。
情感表达:王铎的书法作品常常表现出强烈的情感色彩。
他的线条粗细变化不大,但在整幅作品中就产生了粗线条的字和细线条的字的对比,表现出作者内心激昂的情感。
总的来说,王铎的书法创作方法强调用笔的速度、墨法的变化、结体的巧妙和章法的节奏感,以及情感的表达。
这些特点使得他的作品在书法史上独树一帜,对后世的书法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铎书法创作的美学思想及书法风格特点

王铎书法创作的美学思想及书法风格特点汉府古文化 2020-08-15 09:47:27王铎书法创作的美学思想及书法风格特点。
王铎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当时社会文艺思潮和时代风尚密切相关。
王铎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十年 (1592) ,卒于清顺治九年 (1652) ,字觉斯,河南孟津人。
王铎擅长诗、文、书、画,于明熹宗天启二年 (1622) 三月中进士,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经筵讲官、南京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等职。
王铎入仕之际正值农民起义爆发和金兵不断入侵之时,朝廷衰落腐败,宦官祸国,党争酷烈,民不聊生。
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哲学和文学艺术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商品经济萌发并迅速发展,市镇兴起,贸易繁荣。
在这千变万化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士人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
程朱理学在哲学领域的统治地位松弛,而尊崇主体精神的王阳明心学,特别是王艮、李贽等王学激进派的思想学说得到广泛传播。
弘治到嘉靖年间文学领域的复古主义风靡文坛,却因过分注重古法而陷入蹈袭窠臼。
这种复古思潮至嘉靖末年流弊甚多,从而导致新社会思潮的萌发。
万历年间杰出的思想家李贽、戏曲家兼书法家徐渭、公安派袁宗道、袁宏道和袁中道等均反对复古思想。
李贽提出“童心说,”主张写真实的自我。
徐渭用真情创新,提倡“天机自动,触物发声,”以本色为贵,不为儒缚。
他的狂草率真奔放、恣肆酣畅。
公安派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
”这种张扬个性、书写性情,追新求奇的思潮对晚明书坛影响极大。
当时誉满书坛的董其昌书画成就卓越,他开宗立派,为云间书派的领袖。
董其昌书法崇尚自然,讲究趣味,他运用“妙在能合,神在能离”的辩证关系来阐述书法艺术的继承与创新问题。
他认为临摹古人碑帖达到“妙在能合”之后要“神在能离”, 所谓“离”即“非欧、虞、诸、薛诸名家技俩,直欲脱去右军老子习气。
”熹宗天启五年 (1625) 董其昌任南京礼部尚书时王铎为下属。
王铎经常与董其昌探讨书艺,在复古与创新的争论中,他的态度同董其昌相似,他认为“书学以师古为第一义。
书法留白,王铎是怎么做的?

书法留白,王铎是怎么做的?1、字间联系字间联系与线条、结构息息相关。
王铎草书线条的运动感,结体正欹、疏密的多变,决定其字间联系形式的丰富性。
尤其是结体的中轴线,可以左侧35度,右侧25度,左右摆幅可达60度,这就大幅度地扩大了字与字之间的连接空间,从而极大地增加了字间联系的多样可能。
这当然是其“挥斥八极之势”的动力来源之一。
其字间呼应或左或右,或边缘或中间,或虚或实,或连或断。
连则数字、甚至十几字连绵一起,虽在绢素数尺之间,实则展现千里之势。
断则上下掩映,藕断丝连,意态隔空照应。
王铎有时也像黄庭坚那样,作上下字间的线条穿插。
穿插使字间空间的构形趋于丰富、多变。
但他的穿插没有象黄庭坚那样的频繁、深入,而又强烈,因而,在使字间空间的节奏多样化的同时,仍然保持线条及空间运动的流畅性。
从行轴线的连缀情况看,王铎草书的吻合率很高。
即使单字轴线的间或断裂,也往往是轴线连缀节律的休止符,它使连缀形式多变,而富于节奏感。
有人说“倪元璐等人行轴线趋于垂线,略感单调。
王铎的轴线形式却很有变化,行轴线之间的呼应也非常生动。
”“轴线形式却很有变化”。
尤其是奇异连接和二重轴线连接的熟练运用,使王铎草书的轴线连接效果出类拔萃。
单字轴线间的奇异连接是商周甲骨文常用的字间联系的一种方法,在王羲之的书法作品里,得到完善。
在黄庭坚的行书、草书的作品里,也时有出现。
在王铎的草书里,则运用自如。
王铎经常运用的方法是:其一,偏旁代替单字。
“临”与“忆”、“语”与“故”,有明显的错位。
按“忆”和“故”的单字轴线,本不会与上字轴线相接,但它们靠“忆”的“意”旁、“故”的反文旁的轴线,与上字紧密吻接。
其二,下字首画起端,位于上字的边线处。
“何”与“太”也有较大的错位,轴线本不会相交,但“太”的首画起端,刚好是“何”字的边线,它们由此得到了字间的联系。
当然部分代替整体、下字的起端。
位于上字中点的奇异连接方法,也是王铎经常运用的手段。
奇异连接在甲骨文、王羲之之后,已很少书家运用,而王铎运用却非常频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述王铎书法风貌的成因及技法表现姓名:孔研【内容提要】:王铎书法面貌的形成,求其源,是他不同于时人的美学思想;寻其本,得力于他对古人书法的学习。
将其美学思想和学古语言融入到作品中,加之技法上的独特性,最终形成了布势连绵,苍健跳跃,神气挥洒的风貌。
【关键词】:王铎;中庸;学古;技法王铎一生博学好古,工诗文,尤善绘画与书法,以书法闻名于世。
明季书坛以王氏为代表的一派提倡取法高古,与当时的董派书风迥然不同。
他刻意融合新机,形成自己的特色,给整个沉闷滞塞的书坛带进新鲜的活力。
其论艺语曰:“……神气挥洒,不主故常,无一定法,乃极势耳”1,这“神气挥洒”的风格与他的美学思想、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也与其学书渊源、学书方法密不可分。
一.挥洒之源仍是处在封建社会的明清之际,儒家思想对当时人们思想的专制统治依旧渗透到中国封建社会生活的每一层面,集中表现儒家思想的,便是这早被皇家法定为《四书》之一的“中庸”。
程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作为政治伦理的同时也成为艺术审美的规范。
它使每一个社会成员在行为上循规蹈矩,在情感上温柔敦厚,从而维持人际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
但却压抑了人的个性创新和活力的表现,导致艺术领域的模式和守旧,谁也不敢离经叛道,机械重复,惰性模仿。
明代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期。
禅宗思想的流行,泰州学派的崛起等各种复杂的历史原因,使得思想是比较自由,艺术也是比较发达的。
所以便有了李贽的评论说:“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
苦必得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他还嘲讽“千古一词”、“千年一律”的尊孔思想,无异于“前犬吠形,亦随而吠之”的随声附和之犬,他对尊孔言论和理学的批判,是对封建卫道者们的有力鞭挞……。
处在这个时代的王铎也必然会受到明代哲学与文艺思想的左右,受到那些果敢进行艺术实践的大师们的影响。
王铎是如何面对这部教条的“法典”的?王铎承认“中庸之理”吗?“心浮,多分外求奇,而中庸之理反失。
”2,这也许就是王铎的“中庸之理”吧,也可以说他是认同的,但却是矛盾的“中庸”,因为读一读他的文论,《拟山园选集》卷八十二《文丹》便可得知,文论中的语句显示了和程颐的截然不同的境界,充满了“奇”、“变”、“胡乱”,讴歌“怪”、“怒”、“沉雄”。
如他赞美“怪”:“怪则幽险狰狞,面如贝皮,眉如紫棱,口中吐火,身上缠蛇,力如金刚,声如彪虎,长刀大剑,劈山超海,飞沙走石,天旋地转,鞭雷电而骑雄龙,子美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文公所谓‘破鬼胆’是也。
”3。
对胆、气、力也有独到的见解:“文要胆。
文无胆,动即拘促,不能开人不敢开之口。
笔无锋锷,无阵势,无纵横,其文窄不大,单而不耸。
”4;“大力如海中神鳌,戴八肱,吸十日,侮星宿,嬉九垓,撞三山,踢四海!”5;“虎跳熊奔,不受羁约。
”6;“文要一气吹去,欲飞欲舞,提笔不住,何也?有生气故也。
”7;“全无气,不名为文。
”8;“兔之力不如犬,犬之力不如马,马之力不如狮,狮之力不如象,象之力不如龙;龙之力,不可得而测已!”9。
又说“散”:“似散不散,似乱不乱,左之右之,颠之倒之”10,等等。
这些文论是独一无二的、惊天骇世的。
他在接受文人自由学风和叛逆精神财富的影响后,仍然不脱离传统精神而保持了继承与革新的平衡,提出响亮的“书不宗晋,终入野道”的复古口号,因此也有人称王铎的书法理念是矛盾的复合体。
矛盾的“中庸”、矛盾的美学是来自王铎的殊遇---官场的矛盾、生活的困惑、心理的彷徨,降清带来的非议,虽数度身居高位却不被器识,他感到补天乏术,于是只求苟活了。
“写字者,写志也。
”11,虽然这些文论并非是书论,但却直接影响到他的书法风格,作品中蕴含了更多的燥迫、苦闷、无奈与颓丧,使作品挥洒出激烈的情绪宣泄和左突右冲的险崛不羁,可以说王铎的创作也是传统与反叛的相互交织。
清吴修《昭代尺牍小传》评:“铎书宗魏晋,名重当代,与董文敏并称。
”,但作为王铎,不甘心“并称”,他是“辄强项不肯屈服”12的,因为他的愿望是“所期后日史上,好书数行也”,决心要与董其昌和赵孟頫另辟蹊径,创作出截然不同的风格。
“余于书、于诗、于文、于字、沉心驱智,割情断欲,直思跂彼室奥。
恨古人不见我,故饮食梦寐以之。
今再审观,亦觉有所证” 13,这可以看出王铎为了寻找不同与时人的立足点而用心良苦。
“书法贵得古人结构,近观学书者,动效时流,古难今易,古深奥奇变,今嫩弱俗雅,易学故也。
呜呼!诗与古文皆然。
宁独字法也”14。
其“嫩弱俗雅”一针见血的点出了董的弱点,不沉工楷,厚重不足。
王铎则钻研《阁帖》,抓着《阁帖》中的二王,再广采博学钟繇、颜真卿、米芾诸家,偏重雄强沉厚,这就是针对董书的气单力薄而有意用功的。
如沙孟海说:“(王铎)一生吃着二王法帖,天分又高,功力有深,结果居然能得其正传,矫正赵孟頫、董其昌的末流之失,在于明季,可说是书学界的‘中兴之王’。
”15;再如清张庚《画征录》:语“余于睢州蒋郎中泰家见所藏觉斯为袁石愚写大楷一卷,法兼篆、隶,笔笔可喜。
明季之书者推董文敏。
文敏之风神潇洒,一时固无所及者。
若据此卷之险沉著,有锥沙印泥之妙,文敏尚逊一筹。
”。
二.挥洒之本“摹体以定习,因性以练才”(刘勰《文心雕龙》),模仿是学习过程中不可忽略的重要手段。
同样,王铎的“神气挥洒”和“无一定法”状态是建立在深厚的沉淀中的,反复的出入古贴,才能化古为今。
王铎自己常谓:“余从事书艺数十年,皆本古人,不敢妄为,故书古帖日多”。
这种意图建立在具有深厚的传统功力上的创新,确实是身体力行的。
据不完全统计其传世作品(墨迹和刻帖)约有470余件,而临作竟占约四分之一。
16综合其临古书迹来看,绝大部分是《淳化阁帖》中的羲、献诸帖。
上及张芝、钟繇,下至南朝诸名家。
小楷学钟;大楷学颜、柳;行书学二王外,参颜与梁王筠法,而主要得于米芾。
临书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以横卷或册页形式作较忠于原帖的临书;一是以狭长条幅的形式作表现式的临书,由于意在透过古人表现自我,故经常以「背临法」书写,将自己的情感情绪融入其中,对古帖采取再诠释的仿古,而能不受古帖的羁约。
这类的临书以长条幅的连绵草最具代表性。
前者最典型的例子,是以《淳化阁帖》为临仿目标的《琼蕊庐帖》、《拟山园帖》及晚年数本《临淳化阁帖》。
另外,王铎临写《兰亭序》、《圣教序》之作品亦皆忠于原帖,虽然在用笔、用墨、笔画粗细、映带、行气章法上有些许变化,但仍属较忠实的临书。
后者如:《临王献之鹅群帖》(1640)、《临王羲之阔别帖》(1644)、《临王羲之小园子帖》(1639)等等,运用不同笔的材料、墨色或夸张的字体变形,或某一风格特征的强化,使视觉效果更加强烈。
这种临书方式,已完全脱离古帖,只以古帖文字为其内容,实际上仍是自我书风的摸索。
作为“叛逆”书家的王铎一生学古、崇古,原因大概有三:一是王铎意识到自己书法的疏狂犷野,用晋书来调和,在矛盾和差异中求得统一,他所说的:“书不师古,便落野俗一路,……故善师古者不离古、不泥古。
必置古不信者,不过文其不学耳。
”17,即是一证。
二是王铎努力与时风拉开距离,另辟蹊径,想突破一直以来时人都学赵、董的道路,在借古方面游于晋人之间,从源头上寻找突破。
三是从元代到明代都在不同程度的“复古”思想下,这个思想的惯性和定势使得任何前进与创新都必须被冠以“复古”才能为人们所接受和站稳阵脚,王铎的以“宗晋”为旗帜而自出新意,也许就是这样。
三.神气的技法表现1.点、线、面与动静点、线、面是平面构成里的基本元素。
所谓构成(包括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是一种造型概念,也是现代造型设计用语。
其含义就是将几个以上的单元(包括不同的形态、材料)重新组合成为一个新的单元,并赋予视觉化的、力学的概念。
其中,平面构成则是以轮廓塑形象,是将不同的基本形按照一定的规则在平面上组合成图案,造成既严谨又有无穷律动变化的装饰构图。
用我们今天的平面构成原理来纵观王铎书法,发现其中也处处充斥着点、线、面的合理组合,给欣赏者以视觉的冲击力。
这里的“点”,一是可以看作王铎作品中单字的造型、轻重、大小的变化;二是作品中各不相同的点法,点缀着整幅作品的画面。
单字不同大小、不同疏密构成的“点”混合排列,使之成为一种散点式的构成形式(图1),如王铎的诗稿书法等“雨夹雪”式的章法形式,大小差参,刚柔相济,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在大量的立轴和横幅作品中则是常以由大到小、由小到大的“点”按一定的轨迹、方向进行变化,使之产生一种优美的韵律感。
(图2)。
“线”是“点”移动的轨迹,比“点”更能表现出自然界的特征,自然界的面和立体,都由“线”来表现。
如树枝,灯柱、电话线、绳子等。
它和“点”一样都是通过对比而产生视觉单位的。
通过“线”的方向,远近,大小,造型能产生给人们不同的感觉。
例如徒手乱画的线富有个性,象征自由,曲线富有张力等。
王铎作品中的“线”是单字上下组合而成的行,其每一行都极力摆动,左突右伸,似穿了线的珍珠随波摆动;而行与行之间也是有疏有密,有呼应有对比。
在平面构成上疏密变化的线,粗细变化空间,虚实的空间相组合便产生透视空间的视觉效果(图3)图1 图2 图3孙过庭《书谱》中指出:“带燥方润,将浓遂枯。
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乍显乍晦,若行若藏,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
”。
王觉斯用墨突破前人,尤其体现在草书上,一笔连绵墨尽始蘸墨。
王铎之使用涨墨亦是融画入书,涨墨的运用和较粗重的用笔使“点”块面化,使笔画自然渗化,粘结成块,造成一种模糊、浑沌、残缺的美,使得作品中的“面”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更与董字拉开了距离。
在行草书的运笔过程中,实笔与虚笔由于运笔时所受力的不同,也产生不同的墨的色彩:一是浓淡;二是燥润。
渴笔使飞白自然脱出,与涨墨形成鲜明对照,满纸烟云,墨汁淋漓,温润酣畅。
点、线、面的丰富组合使王铎作品产生一派生机盎然的气象,如山水画中远景、中景、近景皆有,皴法、染法并用,层次分明而又协调统一。
马宗霍语:“明人草书,无不纵而取势者,觉斯则纵而能敛,故不极势而势若不尽,非力有余,未易语此”。
王铎书能大小、肥瘦、宽窄、轻重相对比,极力变化。
通篇的气势贯畅,惊心动魄,给欣赏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从整体到单字,都动势十足。
“势”在《辞海》中的解释为:“冲发或冲击的力。
形势、气势。
”。
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都存在“势”,点画在运动中形成相互关系,独立的上下字之间也因“势”形成运动的关系,便能使作品和谐统一,气息贯通,所以张怀瓘说:“必先识势,乃可加工”。
“动”与“静”是矛盾着并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在书法中亦然。
从点画上看,水平、竖直的笔画是“静”态;倾斜的笔画产生“动”态,其倾斜度接近45°左右时动势最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