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铎行书的用笔特色

合集下载

王铎书法

王铎书法

王铎书法王铎博学好古,工诗文。

好古博学,诗文书画皆有成就,尤其以书法独具特色,世称“神笔王铎”。

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称,他书法用笔,出规入矩,张弛有度,却充满流转自如,力道千钧的力量。

王铎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戴明皋在《王铎草书诗卷跋》中说:“元章(米芾)狂草尤讲法,觉斯则全讲势,魏晋之风轨扫地矣,然风樯阵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赵、董辈所能及也。

”他的墨迹传世较多,不少法帖、尺牍、题词均有刻石,其中最有名的是《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

其书法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深受欢迎。

日本人对王铎的书法极其欣赏,还因此衍发成一派别,称为“明清调”。

他的《拟山园帖》传入日本,曾轰动一时。

他们把王铎列为第一流的书法家。

提出了“后王(王铎)胜先王(王羲之)”的看法。

王铎善于画山水和梅兰竹石,他的画主要继承了五代的靳浩和关同的风格,王铎的作品丘壑高峻,气势雄伟。

同时他也吸收董源和王维的画法,主要以水墨晕染为主,皴擦不多,略施淡色,山川显得厚实雄伟,生机勃勃。

他的山水画景色比较写实,山石的造型方峻,勾皴相间,他的山水画是以元人的笔墨技法画出了宋人味道。

王铎的人物画极少见,而且画法比较简略、写意。

工真、行、草书,得力于钟繇、王献之、颜真卿、米芾,笔力雄健,长于布局。

梁评其“书得执笔法,学米南宫,苍老劲健,全以力胜。

”清姜绍书《无声诗史》称具“行草书宗山阴父子(王羲之、王献之),正书出钟元常,虽模范钟、王,亦能自出胸臆。

”居然有北宋大家之风。

当时书坛流行董其昌书风,王铎与黄道周、倪元璐、傅山等人提倡取法高古,于时风中另树一帜。

近世对日本国书风有极大影响。

存世书迹较多,刻有《拟山园帖》、《琅华馆帖》。

《清史稿》卷七十九有传。

《王维五言诗卷》,书于崇桢十六年(1643年),绫本,楷书、草书。

凡32行,其中楷书13行,草书19行,每行字数不一。

纵21厘米,横165.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王铎书法“老辣”风格的阐释

王铎书法“老辣”风格的阐释

王铎书法“老辣”风格的阐释摘要:“老”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如“苍老”“老健”“浑老”“老成”“老辣”等。

在书法艺术中,王铎书法特别是卷轴类作品一个重要风格便是“老辣”。

本文先简要讨论“老”在书法审美评价中的意涵;再论及王铎的书法美学观与“老辣”的关系;最后对其卷轴类书法作品进行形态分析,对其“老辣”的风格做出阐释。

关键词:王铎书法、书法美学、老明代家居建筑空间的改变,相应的书法形式也出现了一定变化,其中包括大条幅形式大量出现,书写幅面的扩大为书法艺术带来的新的挑战。

明代重要书法家王铎,也是条幅作品处理能手,跌宕起伏、连绵不绝的行草条幅是其重要特征,书家评其书法“沉雄劲健”,这是王铎书法的一面。

现在,笔者试图走近王铎书法艺术的另外一面,“老辣”的书风,这种书风主要体现在其卷轴作品中。

一书法品评中“老”的意涵中国古代门类艺术评论有一个重要现象,特别是在画论和书论中,风格描述词往往由文论中延发出来。

其实中国古代文人往往很多都是诗书画都会一点,典型代表如苏轼、赵孟頫。

分门别类可以说非古人初衷,更确切的说是由于近代以来工业社会形成的社会分工,以及对应的学科细化的产物。

因此,对于“老”的考察往往需先由文论或者其他古代经典文献开始。

众所周知,“老”首先是一个生物学的概念,伴随着形貌的改变以及身体功能的衰退,如《论语·季氏》载:“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①同时“老”代表着阅历的丰富和手法的成熟,如“老到”“老练”。

而在后代分门别类的整理的书论中,“老”最先用于书法品评可见陶弘景的《上武帝论书启》载:“伏览前书,用意虽二六,而规矩必周,后字不出二百,亦褒贬大备。

一言以蔽,便书情顿极,使元常老骨,更蒙荣造,子敬懦肌,不沉泉夜。

”②而后有孙过庭“人书俱老”,自此“老”便成为书论中一个重要的描述词。

而在人类社会中,对于老者的尊重是共通的情感。

在这种情感下,用“老”来指谓某人作品,无疑是一种崇尚的态度。

王铎《行书五律诗轴》及其它

王铎《行书五律诗轴》及其它

,其醉生梦死 、“ 自暴 自弃 ” 下_ 夫最深 , 的 1 l I 成就也最高 。他曾说 : 又号痴仙 道人 ,别署烟潭渔叟。河 疲”
凡 南孟 津人 ,明朝 天启进 士 ,曾任翰 行径 和内心尽 现。王铎 身逢乱 世 , “ 作草书 ,须 有登吾嵩 山绝顶之 ”为臻此境 ,他博采 渚家之长 , 林 编修 、 经筵讲 官等职 ,崇祯十七 仕途多变 ,为寻求解脱 ,他全身心 意。 年授礼部 尚书 。 清朝顺治j年仕清 , 地潜心于书画艺术之 中。正是这一 熔 羲 、献 、颜 、柳 、张旭 、怀索 、
如 反正的雅趣特点 , 崭露 了他 “ 移 与 无奈。“ 赐栖 身地 ,贴 心 俗 而不 移 于俗 ”的 创 新 精神 。 住石 丛。 ”从 中 可窥见 王铎 消
‘ ” ”从而可 见王铎对二 烦 、蓬 其 昌 的 末 流 之 失 , 于 明季 书 龚公 日 : 我疲 ,龚公岂不 首肯 。 ’ 焚香 卧其下。
坛 可谓 中兴 之 主 。 甚 至还 有 “ ” 后王 龚公 即龚鼎 孳,北海 即孙 承泽,二 王的推崇程度 。 而他正书直宗钟繇 ,
( 王铎 ) 胜前王 ( 王羲之 ) ”之说。这 人均 为明崇祯进 士,后亦 降清。他 写得懿古沉穆 .别具异趣。他不仅 心态 、 处境相同 。 精于楷书 ,且旁通篆隶 ,取其古质 便 兑明 ,在 中 国书 法 史 L,王 铎 无 们 三人均是二 臣,
戊 子年 ,诗口 : 人 深 势不 同 , “ 色 园帖 》 琅华馆帖》 传世。《 清史稿 》 心所 蕴蓄的思想 感情脱然 于纸端 ,
色夺虚空。汲路鸦能到 .擘岩蟪亦 卷七 九有传 。 一 。寒温诸药气 ,薄厚一钟风。如 r 显示 了气象 浑穆 、气贯 全章 的艺
王 铎 的 书 法 从 法 帖 和 学 人

王铎:笔势豪强,需要具备哪些技术?

王铎:笔势豪强,需要具备哪些技术?

王铎:笔势豪强,需要具备哪些技术?笔墨先锋 2020-04-02 15:05:45总第一八三三期;欢迎关注。

续接前文,本章接下来解析王铎的笔势——王铎草书线条所形成的“势”1、骨力生“势”。

线条所形成的“势”,也就是“笔势”,是指笔毫在纸上纵横交错之势,也即点画的运动之势。

李世民《论书》说:“今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

”据李世民所论,可证“骨力”对“形势”的支撑作用。

只有“力在字中、下笔用力”才能“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

所以,梁启超谈到笔力的时候说“有力量的飞动、道劲、活跃,没有力量的呆板、委靡、迟钝。

”这“飞动、道劲、活跃”,也就是“点画的运动之势”,即线条的“势”、“形势”。

它飞动、活跃的原因是源于力量,源于骨力,故拥有骨力,“形势自生耳”。

在艺术理论中,王铎对力向来就非常崇尚。

他在《拟山园选集文集文丹》里赞美“力”。

“大力,如海中神蘸戴八肱吸十日侮星宿嬉九垓撞三山踢四海。

”也许正因为王铎在艺术上对“力”的崇尚与追求,才使他的草书线条充满了强劲的力量感。

傅申分析王铎的行、草书的用笔时说:“王铎写行书和草书时喜用锋毫细硬的笔以便写出笔画的骨力。

”王铎创作行草选择毛笔时是以“以便写出笔画的骨力”为指归。

由此可见,其行草用笔致力的方向。

此真可谓用笔锋毫瘦硬线条力抵千钧。

对王铎书法线条力的赞美的例子可找出许多,如:王觉斯铎魄力沉雄。

邱壑峻伟,笔墨外别有一种英姿卓荦之概。

殆力胜于韵者,观其所为书,用锋险劲沉著,有锥沙印泥之妙。

眼前突兀险哦,文安健笔蟠蛟螭。

波磔一一见真相,直追篆籀通其微。

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

“用锋险劲沉著有锥沙印泥之妙”、“直追篆籀通其微”是言者对其草书正锋用笔的参透之语。

“魄力沉雄”、“健笔蟠蛟螭”、“力能扛鼎”等则是对他草书笔力极大的赞美。

王铎《草书册》局部王铎草书的用笔主要源于张旭、颜真卿一系的正锋用笔。

正锋用笔是产生力量、产生气势的用锋技巧。

王铎行书的用笔特色

王铎行书的用笔特色

35 王铎行书的用笔特色一时正时侧,变化多端^ 二折多于转,方多于圆^三提按顿挫,法度严谨^ 四轻重结合,疾涩相间五燥润相映,对比强烈^ 六敏而好古,自出新意41 王铎行书的结构特征一欹侧多变^ 二向背成势^鲳v 三疏密有致四揖让避就五长短参差六大小错落七行而兼草八避免雷同52 王铎行书的墨色特点56 王铎行书的章法特点一幅式多样,多为条幅56 二左右倾伏,摇曳多姿60三大小交错,或断或连61 四行行分明,间距不一^吼v五时疏时密,变化无穷62一王铎简介王铎,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十年,卒于清世祖顺治九年,即公元一五九二年.一六五二年,享年六十一岁。

字觉斯,又字觉之,号痴庵、嵩樵、石樵、十樵、雪山道人、龙湫道人等,别署一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故人称一王孟津~。

明天启元年^公元:苎二年v乡举,天启二年进士,连科及第,考授翰林庶吉士,累官至礼部尚书。

明崇祯十七年^公元:八四四年,崇祯吊死煤山,他避地南京,拥立福王,擢东阁大学士。

翌年,南京陷落,与福王同被执,降清。

入清后,为《明史》副编修,后为礼部左侍郎、礼部尚书。

卒,追赠太保,谥文安。

王铎于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尤以书法著称。

其书法诸体皆精,尤以行草书见长。

他崇尚古法,集百家之长,成自家面目,以其雄强豪迈之书风,标领书坛。

在明末清初,书法大家叠起,如黄道周、张瑞图、倪元璐、傅山等,将中曙书法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峰时期。

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当首推王铎了。

王铎传世书法作品极多,著名的有《行书诗册二》《秋兴诗》《杜诗》《诗稿》《临各家诗》《投语谷上人》《见花迟诗二》《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等。

《清史稿》卷七十九有传。

二王铎对行书的主要贡献当我们翻开当今的书法报刊,参观展览,就会发现热爱王铎书法的人众多,这不是一种奇怪的现象,而是王铎无愧为一代大师。

他是一个绝对尊重传统,又具有很强现代意识的大家,他的书法将传统与其个人表现极好地统一起来,使其书法艺术永放光芒,爱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精品欣赏:王铎56岁行书,用墨丰满,笔力浩荡

精品欣赏:王铎56岁行书,用墨丰满,笔力浩荡

精品欣赏:王铎56岁行书,用墨丰满,笔力浩荡
王铎(1592—1652),明末清初书画家。

王铎的草书纵逸浩荡,骨气深厚。

王铎与董其昌有“南董北王”之称。

王铎这卷行书卷,用墨饱满,湿枯互见,变化丰富。

落款为丁亥,是清顺治四年(1647)时书,王铎时年56岁,艺术创作正盛之时。

太极歙砚买一赠六
歙砚,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主要产于安徽省黄山山脉。

歙砚有发墨益毫,涩不留笔,滑不拒墨,呵气生云,贮水不涸之美,受到历代文人的称赞。

“太极歙砚”取材于安徽省黄山脚下歙县原石,化繁为简,实用至上,带盖可搁笔,黄铜把手设计,研磨盛墨兼顾,使用方便,是书画家创作佳品、装点书桌的必备之物。

丹青飞狐文化艺术沙龙专属
售价168元。

【名品赏析】王铎行书《诗十二首》

【名品赏析】王铎行书《诗十二首》

【名品赏析】王铎行书《诗十二首》王铎行书《诗十二首》明末清初贰臣、书画家。

字觉斯,一字觉之。

号十樵,号嵩樵,孟津(今河南孟津)人。

天启二年(1622年)中进士,入翰林院庶吉士,累擢礼部尚书。

崇祯十六年(1643年),王铎为东阁大学士。

1644年清朝入关后被授予礼部尚书、官弘文院学士,加太子少保,于永历六年(1652年)病逝故里。

享年六十一岁,葬于河南巩义洛河边,谥文安。

王铎书法独具特色,世称“神笔王铎”。

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称,他书法用笔,出规入矩,张弛有度,却充满流转自如,力道千钧的力量。

王铎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戴明皋在《王铎草书诗卷跋》中说:“元章(米芾)狂草尤讲法,觉斯则全讲势,魏晋之风轨扫地矣,然风樯阵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赵、董辈所能及也。

”他的墨迹传世较多,不少法帖、尺牍、题词均有刻石,其中最有名的是《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

其书法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深受欢迎。

日本人对王铎的书法极其欣赏,还因此衍发成一派别,称为“明清调”。

他的《拟山园帖》传入日本,曾轰动一时。

他们把王铎列为第一流的书法家。

提出了“后王(王铎)胜先王(王羲之)”的看法。

王铎工真、行、草书,得力于钟繇、王献之、颜真卿、米芾,笔力雄健,长于布局。

梁评其“书得执笔法,学米南宫,苍老劲健,全以力胜。

”清姜绍书《无声诗史》称具“行草书宗山阴父子(王羲之、王献之),正书出钟元常,虽模范钟、王,亦能自出胸臆。

”居然有北宋大家之风。

当时书坛流行董其昌书风,王铎与黄道周、倪元璐、傅山等人提倡取法高古,于时风中另树一帜。

近世对日本书风有极大影响。

存世书迹较多,刻有《拟山园帖》、《琅华馆帖》。

《清史稿》卷七十九有传。

《王维五言诗卷》,书于崇桢十六年(1643年),绫本,楷书、草书。

凡32行,其中楷书13行,草书19行,每行字数不一。

纵21厘米,横165.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赠袁枢诗册》计八页四十五行,三百八十一字,自署书于崇祯六年(1633),自作诗五律八首赠河南睢州(今睢县)袁枢(袁可立子),为同时期的又一力作,现为美国杨思胜收藏。

王铎《临徐峤之帖》

王铎《临徐峤之帖》

王铎《临徐峤之帖》
王铎(1592年~1652年)明末清初大臣、书画家。

字觉斯,一字觉之。

号十樵、嵩樵,又号痴庵、痴仙道人,别署烟潭渔叟。

孟津(今河南孟津)人。

王铎书法独具特色,世称“神笔王铎”。

与董其昌齐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称,他书法用笔,出规入矩,张弛有度,却充满流转自如,力道千钧的力量。

王铎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

释文:“春首余寒。

(惟)阇梨安隐动止。

弟子虚乏。

谬承荣寄。

蒙恩奖擢授洺(州)。

一岁三迁。

既近都邑。

弥深忝窃。

战惧之情。

弟子徐峤之。

王铎为皓老先生词坛。

乙亥八月。


《临徐峤之帖》创作于王铎四十四岁,王觉斯时居北京,任隶属詹事府的左、右庶子。

原帖是《淳化阁帖》第四,题为《唐州刺史徐峤之书》。

王铎所书条幅、中堂幅式作品中,凡自书诗皆用行书,凡草书,尤其是大草书皆“临”《淳化阁帖》。

全书笔走龙蛇,一气呵成,字字珠玑,笔笔温润,深得逸少圣教遗韵,而又匠心独运,使用“涨墨”使作品出现雄强粗犷的特性。

狂笔缠绕的连绵与逸笔跳跃的节奏,纵横奇崛,节拍适宜,表现出摄人心魄的磅礴力量。

《中国书法全集》评其“为同一时期王铎行书的典型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5 王铎行书的用笔特色一时正时侧,变化多端^ 二折多于转,方多于圆^三提按顿挫,法度严谨^ 四轻重结合,疾涩相间五燥润相映,对比强烈^ 六敏而好古,自出新意41 王铎行书的结构特征一欹侧多变^ 二向背成势^鲳v 三疏密有致四揖让避就五长短参差六大小错落七行而兼草八避免雷同52 王铎行书的墨色特点56 王铎行书的章法特点一幅式多样,多为条幅56 二左右倾伏,摇曳多姿60三大小交错,或断或连61 四行行分明,间距不一^吼v五时疏时密,变化无穷62一王铎简介王铎,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十年,卒于清世祖顺治九年,即公元一五九二年.一六五二年,享年六十一岁。

字觉斯,又字觉之,号痴庵、嵩樵、石樵、十樵、雪山道人、龙湫道人等,别署一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故人称一王孟津~。

明天启元年^公元:苎二年v乡举,天启二年进士,连科及第,考授翰林庶吉士,累官至礼部尚书。

明崇祯十七年^公元:八四四年,崇祯吊死煤山,他避地南京,拥立福王,擢东阁大学士。

翌年,南京陷落,与福王同被执,降清。

入清后,为《明史》副编修,后为礼部左侍郎、礼部尚书。

卒,追赠太保,谥文安。

王铎于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尤以书法著称。

其书法诸体皆精,尤以行草书见长。

他崇尚古法,集百家之长,成自家面目,以其雄强豪迈之书风,标领书坛。

在明末清初,书法大家叠起,如黄道周、张瑞图、倪元璐、傅山等,将中曙书法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峰时期。

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当首推王铎了。

王铎传世书法作品极多,著名的有《行书诗册二》《秋兴诗》《杜诗》《诗稿》《临各家诗》《投语谷上人》《见花迟诗二》《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等。

《清史稿》卷七十九有传。

二王铎对行书的主要贡献当我们翻开当今的书法报刊,参观展览,就会发现热爱王铎书法的人众多,这不是一种奇怪的现象,而是王铎无愧为一代大师。

他是一个绝对尊重传统,又具有很强现代意识的大家,他的书法将传统与其个人表现极好地统一起来,使其书法艺术永放光芒,爱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下面我们从五个方面来具体谈谈王铎对行书的贡献。

^:对取法发表了新的见解。

王铎在学习书法时深深体会到了崇尚古法的好处,发出登五岳然后知山,浮海澳然后知海之感叹,他一生习古非常勤奋,他说一余从事书艺数十年,皆本古人,不敢妄为,故书古帖日多。

一我们从其传世书作中可以看到,有相当一部分是临习古人力作。

他的法古思想更是妙语惊人,引人深思。

在取法上,他强调一师古ll的重要性,在《=琅华馆帖册跋=》中说:一书不师古,便落野俗一路,如作诗文,有法而后合。

所谓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也。

如琴棋之有谱;;故善师古者不离古、不泥古。

必置古不言者,不过文其不学耳。

他提出一师古一又必须以魏晋书法为宗,一书不宗晋,终入野道。

一他说一予书独宗羲、献~,又说一怀素、高闲、游酢、高宗一派,必又参之篆籀、隶法,正其讹画,乃可议也。

慎之:慎之:一学书不仅要宗晋,还要上溯高古,参合篆、隶笔法,强其筋骨,增其朴厚气息。

他又认为要免除书法之一俗笔,不仅要学帖,而且要习古碑书法,他说一学书不参通古碑书法,终不古,为俗笔也。

~他针对时人不习古,多嗜今,追随时流,沾染一嫩弱俗稚~的弊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找出了原因之所在:今易古难,今浅古深,今平古奇,今易晓古难喻,皆不学之故也。

一一书法贵得古人结构。

近观学书者,动效时流。

古难今易,古深奥奇变,今嫩弱俗稚,易学故也。

~他身体力行,取法高古,终其一生。

王铎习古而不泥古,他习古的目的是为了创新,他对传统进行了重新认识,并采取重建与创造,他的这种创造精神我们从他的书法作口中可以清楚地看到。

,^二一对线条赋予了新的活力。

高超的笔法直接反映在各种优美的点画线条中。

王铎为了追求变化丰富、具有不同性格的线条,在用笔上不拘于一法,时正时侧,时提时按,时顿时挫,或锋芒毕露,或隐锋收笔,或扭锋弯曲,或戛然而断;;变幻无穷。

使我们觉得王铎在运笔的过程中,既有一种不可遏制的推动力,同时又有一种反掣力使其运笔不是一味的往前冲,这种在运笔过程中的一推动力~与一反掣力~相互作用,所表现出的点画线条不单单是苍老道劲、刚劲有力,而且使趣味性大大丰富了,活力大大增强了。

正如清康有为评王铎书法之用笔一笔鼓宕而势峻密,真元明之后劲。

^三一对结字开创了新的领域。

王铎是惯于弄险而又善于抢险的结字高手,给行书结字开创了一个崭新的领域。

他的一险~集中表现在一个一纵~字上。

在进行行书的创作时,他顺笔之势,极大限度地夸张欹侧、曲直、向背、疏密、虚实、参差等结构对比,使之恰到好处。

例如在欹侧的夸张上,字与字之间时而左欹,时而右侧,同一个字的上下二部、左右二部或左倾,或右倾,欹侧多变,四面出击。

有时在某一幅作品中,连续数字一欹再欹,一纵再纵,抒泄无遗。

但过于放纵,易失之野。

孙过庭在书谱二》中说:一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王铎深深地懂得这个道理,他在作品中巧妙地嵌入平整之字,用平整之字将其稳稳托起,将这一匹匹脱缰的野马拴住,一发不可收拾的洪流遏住,使其在矛盾的运动中达到和谐与统一。

^四v对墨色运用了新的手法。

王铎对于墨色的最大贡献可以说是他将一涨墨法的一运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一涨墨法~源于何时,无从考证,历史上一运用一涨墨法的书法家并不多见,运用得好的更属罕见。

涨墨者,即通过巧妙的方法,饱蘸过量的水墨,下笔沉重并任其晕化成团,涨出之墨并不会使单个字之笔画混淆不清,而是字之墨色浓淡相杂,虚实相间,饶有情趣。

从王铎的行书作品中可以看出一涨墨法所表现出来的整体效果:蘸墨落笔后的第一字墨最浓,涨出之水墨也最多,以后渐次渐燥,直至墨尽重新蘸墨,所以通篇是浓淡相问,燥润相映,极有层次,变化无穷,耐人寻味,从而大大增强了人的视觉感,大大丰富了书法的色彩感。

^五v对章法拓宽了新的空间。

为了拓宽章法新的空间无疑是王铎一生中的又一追求。

在他之前,章法的空间的伸展,在有限的宣纸内,一般是或向左右伸展,或向上下延伸,而王铎则大不一样,他所表现的章法则是向四面八方拓展,使有限的空间变大了。

那么他这种向四面八方拓展的空间又是如何表现的呢?我们知道一势一是架着结构与章法之间的重要桥梁,王铎极其高明地运用了疏密、错落、开合、欹侧等手段来营造一个良好的一势~之气氛。

例如在欹侧之势的一运用上,他的作品中从未有连续二字朝向同一方向倾斜,如果上字右倾,下一字必定左斜,或插一相对平整之字,或在数字连续或左或右欹侧后再以平正之字托起,且字之倾斜角度不一。

有时又突然将某一字移位,使平行轴线得到改变,我们找不到他的作品中有哪一行是笔直的,行气仍却十分畅通,给人有一种时刻在动荡变化的感觉。

三王铎行书的学习方法一多看多思,理解王铎行书的奥妙。

王铎行书博大精深,在一王铎对行书的主要贡献一中我们作了一些简要的阐述,这只能起一个一引路~的作用,如果要真正理解王铎行书的奥妙,必须要在实践中仔细观察,反复揣摩,方能一登堂入室~。

^二v零整结合,掌握临习正确的方法。

零整结合,即一化整为零,变零为整,这是初学者一种比较理想的临习方法。

一化整为零一是指选择王铎行书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字加以临习,通过对这些字的临习,掌握其用笔、结构等特点。

『变零为整一是指通过临习这些有代表性的字,从中吸取营养后,再去通篇临习王铎行书的原迹,从中掌握谋篇与布局。

^三v正本溯源,开拓行书学习的视野。

王铎一生遍临无数书法大家的名碑名迹,尤其推崇二一王、米芾书法,晋以后,最得二一王一书法精髓的,莫过于米芾、王铎二人。

所以我们在学习王铎书法时,一定要多研习古人书法妙迹,尤其要对二一王一、米芾书法作深入研究。

并与王铎书法多比较,这样会使你的视野更加开阔,进步也会更快一些。

--王铎巨轴行草笔法特征初探转自:中国书法网 2003年7月14日11:21《方石书话》,为清乾隆年间书家于今淓所著。

该文为其子于书佃从其书法随笔中摘录而成,约六十余则,涉及了历代碑帖、书家、书论批评及笔法、结体等论题。

此文持论独到,具见其领会之深,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笔者多次研读,其中的书学思想及学术观点每次都能给我以诸多启示。

《方石书话》虽然不是研究晚明巨轴行草的专论,但其中关于笔法的一些论述却道出了我近年来一直在思索的王铎等晚明大家巨轴行草笔法的要义。

魏晋以来,行草书的主要创作样式是信札与手卷,幅式小、字亦小,其艺术功用也以案头赏玩为主。

与之相应,风格上追求清雅灵动的韵致之美,笔法则采用相对含蓄的形式,各种用锋表现比较细腻、凝炼。

到了元、明,轴类作品开始登堂入室,其时的大多数书家,用笔在卷札作品中能游刃有余,但由于技法研究尚不深刻,一写大字就力不从心。

以《中国美术全集·书法篆刻篇5·明代书法》一书为例,张弼(1425-1487)的《草书七言绝句轴》(图一),全篇狂放飞动、才情横溢,但因其用笔以提为主,相对忽略了按笔,使得线条略显轻滑和简单,如首行“年南”、“元宵”等字。

另外,部分重按笔画未能处理好提按及中侧锋的转化,造成线条间气脉短促,若首行“元”、“声”及第二行“画”、“新”等字皆如是。

又通篇缺乏停蓄,留不住笔,因显外露草率,势单力薄。

中晚明时期重要书家董其昌(1555-1636),其小字行书风流俊逸,虚和灵秀,对后代影响极大,但其所书大字行草却不尽人意,如《行草王维五言诗轴》(图二),此作线条节奏及走势过于平和,加之用笔太轻,使得全篇飘忽乏力,温雅有余而气势不足。

此二人的大字行草在明代的前、中期的书家中较具代表性,如该书中陈璧、宋广、张骏、陈献章、李东阳、王守仁等人的轴类行草作品①,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上述二家大字书写的一些问题。

由手札而转大轴,幅式变长变大,小笔换成了大笔,书写姿势也由坐书变成了站立悬肘挥毫,客观上对笔法运用提出了新要求。

这就像让一个乒乓球运动员去打网球,球由小变大,场地由桌面转向更宽更大的地面,不对运动员的能力及技巧进行调整,是无法适应网球比赛的。

换句话说一个优秀的乒乓球运动员不一定适合打网球,就象一个出色的小字行草写手不一定有能力有才质写好大字一样(但要写好大字行草,必须具备扎实的晋唐以来的小字行草基本功,这个问题暂不展开)。

书写大字,不是仅把卷札中的小字相应放大即可解决问题,必须对笔法进一步调整。

到了晚明,随着巨轴行草作品数量的增加,大字书写技法经验的积累,前述书家写大字不善用笔的情况,在徐渭、张瑞图、王铎、倪元璐等书家的手下,终于得以改观。

而王铎是这一笔法变革中贡献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彪炳巨匠。

后人甚至因此又有“后王(铎)胜前王(羲之)”之说。

现择《方石书话》书论数则,以此对王铎巨轴行草笔法特征略作剖析。

一、笔势奔放,咫尺千里书必有气以贯之,气大而长短大小皆宜。

然气非可以劲直为之,须于顿挫起伏处蓄远势,方能咫尺千里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